首页 / 正文

◎词选前编

○李

山花子菡萏香消翠叶残

选声配色,恰是词语。

○李煜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词之妙处,亦别是一般滋味。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高妙超脱,一往情深。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常语耳,以初见故佳,再学便滥矣。

朱颜本是山河,因归宋不敢言耳。若直说山河改,反又浅也。结亦恰到好处。

○韦庄

女冠子四月十七

不知得妙,梦随乃知耳。若先知那得有梦,惟有月知,则常语矣。

○顾

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

亦是对面写照,有嘲有怨,放刁放娇,诗所谓无庶予子憎,正是一种意。

○孙光宪

思帝乡如何,遣情情更多

常语常景,自然丰采。

○范仲淹

苏幕遮碧云天

外字,嘲者以为江西腔,今江西人支佳却分。且范是吴人,吴亦分泰也,正是宋朝京话耳。原钞云“休独倚”,则何处有酒。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

是壮语,不嫌不入律。

都来即算来也,因此字宜平,故用都字,完嫌不醒。

○欧阳修

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原钞作窥画栋,垂帘矣,何得始窥。且此写闺人睡景,非狎语也,岂有自嘲自状之人。因垂帘不能归栋,故窥也。

○王安石

伤春怨雨打江南树

以去要君语,尚有一肚皮新法要施行,却不见一点执拗。

○苏轼

水龙吟似花还似飞花

是原作似,原作闭。章韵本是闭,牵就韵耳,殊不成语,故改之。

念奴娇大江东去

通首出韵,然自是豪语,不必以格求之。与旧作了,嫁了是嫁与他人也,故改之。

洞仙歌冰肌玉骨

原本皆七言,以宜作词,故加成此,不必以续凫断鹤讥之。然原所谓疏星,即此玉绳也,此则以为流星。又有下三句,痴男不若慧女,信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通篇妥贴,亦恰到好处。

作有,则语意О,又与下二有字犯,为改一惹字。

大开大合之笔,亦他人所不能,才子才子,胜诗文字多矣。

○秦观

满庭芳山抹微云

庶常散馆,出京至黄村,齐声一叹。

满庭芳晓色云开

与前调一段结句,一意一调,然不嫌再见。

○贺铸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一句一月,非一时也,不着一字故妙。

○周邦彦

少年游并刀如水

手原作指,则全身不现。作手乃有两人对作。有此留人者乎,非道君必不逢此。

拜星月慢夜色催更

亦非道君所春,不足当此恭维。

○徐伸

二郎神闷来弹鹊

妙手偶得之句。

○吕渭老

祝英台近宝蟾明

此一游妓耳,分付已枉矣。

无可奈何,风流自赏。

○李清照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此语若非出女子自写照,则无意致。比字各本皆作似,类书引反不误。

声声慢寻寻觅觅

亦是女郎语,诸家赏其七叠,亦以初见故新,效之则可呕。

黑韵却新,再添何字。

○朱敦儒

念怒娇别离情绪

此情可配易安,须再嫁,非元配。

○王沂孙

高阳台残雪庭阴

此等伤心语,词家各自出新,实则一意,比较自知文法。

○邓剡

南楼令雨过水明霞

亡国不死,仍有羁愁,一语写尽黄梨洲、王船山一辈人。

○徐君宝妻

满庭芳汉上繁华

写兵乱国亡,正是不相干人语,非吴梅村所得借口,亦非赵子昂所能说也。

○失名

御街行霜风渐紧寒侵袂

纯乎浙调。

透一层写法,却是真情真想。

○文及翁

贺新凉一久西湖水

须得此洗尽绮语柔情,复还清明世界。惜後半不清。

○翁孟寅

烛影摇红楼倚春城

健字险妙。无限伤心,却不作态。

○余桂英

小桃红芳草连天暮

比桃花依旧者更深悲感。

○赵与仁

西江月夜半河痕依约

此不爱而恨,非恨玉人也,所谓“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乃讥当时君相,然非词之正。

猜你喜欢
  翁合·唐圭璋
  姜特立·唐圭璋
  连仲宣·唐圭璋
  诚斋诗话·杨万里
  大陆诗草自序·连横
  卷150 ·佚名
  卷二十一·王琦
  卷七·王安石
  卷四十·高棅
  宛陵羣英集巻十一·汪泽民
  补遗卷八·陈元龙
  御选宋诗卷五·康熙
  秋声集卷一·黄镇成
  石田诗选巻二·沈周
  谢逸词作鉴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九·潘德舆

      李于鳞选唐诗,五古不取老杜《北征》,七古不取太白《蜀道难》、《远别离》,知其于此事所见甚左。然于鳞七律,当代首推,而所选七律,於老杜《诸将》、《咏怀古迹》等作,亦一概不录;若初唐人应制诸篇,则累累选之,不知有何意绪?于

  • 仇州判·隋树森

    仇州判,其名字、里籍、生平均不详。今存小令 一首。 小令 【中吕】阳春曲 和酸斋《金莲》 窄弓弓怕立苍苔冷,小颗颗宜蹅软地儿行。凤帏中触抹着把人蹬,狠气性,蹬杀我也不嫌疼。

  • 宋词鉴赏辞典·前言·佚名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词原是了隋唐以来配合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成为一种长短的诗体。它最初民间流传,晚唐时期,文人开始创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词的艺术水平。到宋代,词达到了其艺术顶峰,和唐诗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三十七·佚名

    万历三十五年八月辛酉朔彗星见于井度色苍白尾指西南约长二尺渐往西北○大学士赓廷机题请简用讲官并注起居原推礼部右侍郎杨道宾詹事府詹事萧云举少詹事王图南京国子监祭酒刘曰宁等四人需命未下○壬戌巡抚山东右副都御

  • 卷之四百五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卷三十三·苏辙

    <史部,别史类,古史>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三十三      宋 苏辙 撰老子列传第十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

  • 序·缪荃孙

    地理郡国,史皆有志。唐宋州域,限以江淮。有清之始,沿明南直,仍曰江南。其后分省,江苏、安徽,各得其半。不以南北,而以东西。洪党既平,有建议者,欲分江淮,湘乡坐镇,颇惮更张,遂仍旧制。雍正重民,析县稍多,苏松常太,增县十余。徐州为府

  • 七九 河南巡抚何煟奏续购获遗书二十二部并进呈书目折·佚名

    七九 河南巡抚何煟奏续购获遗书二十二部并进呈书目折乾隆三十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河南巡抚臣何煟跪奏,为钦奉上谕事。窃臣钦奉谕旨,购访遗书,业将委员分路采访及先后送到书目,节次恭折奏闻。兹复据委员并各地方官恪遵圣训,随

  • 一九 酒·周作人

    鲁迅酒量不大,可是喜欢喝几杯,特别有朋友对谈的时候,例如在乡下办师范学堂那时,与范爱农对酌,后来在北京S会馆,有时也从有名的广和居饭馆叫两样蹩脚菜,炸丸子与酸辣汤,打开一瓶双合盛的五星啤酒来喝。但是在东京却不知怎的简

  • 26.范蠡和文种·林汉达

    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这时候,吴王夫差因为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文种劝说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越王勾践派人专门物色最美的女子

  • 经济文衡前集卷十·佚名

    宋 滕珙 撰东西铭类论东西铭词义不同答汪尚书此段论程门专以西铭开示学者而东铭则未之尝言某窃思之东西铭虽同出于一时之作然其词义之所指气象之所及浅深广狭逈然不同是以程门专以西铭开示学者而于东铭则未之尝言盖

  • 卷五十一·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五十一祭义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

  • 商书·高宗肜日·佚名

    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祖己训诸王,作《高宗肜日》、《高宗之训》。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乃训于王。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

  •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四·圆悟克勤

    法语上示张持满朝奉克勤自出峡止讷堂。唯念兹在兹。相从者多不告倦。所谓利他乃自利也。要须根本明彻理地精至纯一无杂。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若踏王脉。诸天捧华无路。魔外潜觑不见。深深海底行。高高峰顶立始得。不

  • 唐诗禅悦集唐僧诗选合序·太虚

    中国诗以唐为盛;唐以前格律未完密,唐以后则流为诗余词曲,故言诗之正宗必以唐。而僧中以诗名者,亦无出皎然、贯休、齐己等之右也。余往者欲纂佛门诗藻,不分缁素,不别朝代,凡好诗之有关佛化者,尝稍稍捃集,以播迁而遗失;顷年遂无暇

  •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佚名

    萧齐沙门释昙景译  佛复惟曰。今我法中。有诸比丘。言行不同。心口相违。或为利养钱财饮食。或为名誉要集眷属。或有厌恶。王法役使出家为道。都无有心向三脱门。度三有苦。以不净心。贪受信施。不知后世。弥劫受殃

  • 未曾有正法经·佚名

    凡六卷。宋代法天译。为阿阇世王经之新译本。又作未曾有经、未曾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叙述阿阇世王曾幽禁其父,欲致之死。后悔悟其弑逆之罪行,故求佛救度。佛陀乃与文殊等诸菩萨为之讲说无污、无著、无畏、无想

  • 入大乘论·佚名

    凡二卷。印度坚意菩萨造,北凉道泰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论述大乘教之书。分义品、讥论空品、顺修诸行品等三品。初之义品先说诽谤大乘之过,更明菩萨所学之大乘具足五乘故,为真之三藏,又依十种行法,劝发引入佛果。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