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史弹词注序
廿一史弹词注序
文体之有正变,谓非时遇之顺逆使然乎。何以明其然哉?时际休隆,珥笔纂述,则即以胸中瑰玮发为文章,彤管流徽,赓扬盛事,此遇之顺而文之正也;不幸而为孤臣孽子,忧谗畏讥,或招沉湘,或悲赋鵩,致寄慨于虫鱼,因寓情于草木,其遇则逆,其文则变,所固然也。然遇有顺逆,文有正变,而皆以不外劝惩扶正人心者,乃足歌咏于不衰。余居恒披史,每思数十家之浩繁,读者猝难竟业,思得一指南捷诀,俾羲轩而下、元明以上,条分缕析,言约旨该,观者了如指掌,诵者洋洋盈耳,于以引掖儿辈、秘之家塾,卒戛戛乎难之。乃偶于书肆断简中,得用修杨先生廿一史弹词,而窃叹先生之先获我心也。先生以元辅令嗣,举制科大元,为天下第一闻人,不幸以议大礼放废,著书一百零九种见行海内。而弹词一书,胡未之载?或曰:此先生不得志于时之所为也。零裁云锦,碎剪冰纹,恐类诙谐、涉嘲谑,故秘而不传,未可知也。予曰:不然,文体虽变,而大义不渝,即如虞书府事,尝着功于九歌;毛诗三百,皆不离乎风雅。况先生博综记载,檃括微言,褒贬一法春秋,而不必有知罪之惧;论列无殊班马,而不必操著作之权。故变幻参差,纵横绝续,止借里谣巷咏,以抒其吊古谈今之怀,意不主于诙谐,而实藉以提撕告诫;语非取于嘲谑,而有裨于羣怨兴观。其声可供丝竹,而其义可作箴铭;其讴吟悲慨,可醒愚妇愚夫,而禾黍流连,亦可悟贤君贤相,欷歔往古,接引将来。先生虽不显居其名,而其功遂出全史下哉?倘后之读史者,不为昭揭而使珠玉沉埋,谓非表章者之责乎!幸秀水诸公,什袭家笥,用光剞劂,庶不负作者苦心,并可为读史者之津梁矣。独是先生以旷世逸才,擅一代著作手,极往古来今兴亡治乱之推迁,以及正闰咱窃之升沉,数十百家,言人人殊,而先生按节谐声、引商刻羽,出之一唱三叹,寓至微于至显之中,藏至奇于至平之内,是非全史博通、五车淹贯,能窥此乎?第恐初学涉猎未周,达此失彼,将先生为劝为惩、扶正人心之意,把卷茫然欲卧者矣。爰命璜儿一一详为注释,务使事实可稽,义蕴昭晰。历寒暑、数易稿,而书始成,虽全史蕴藉未易表着,而属词比事,先生之苦心庶几若睹矣。嗣有知者,谓先生约众史之班驳,为便览之新声,俾读者事半功倍,以为扶诱之功臣,可也。若谓揉全史之庄重,作艳绮之柔词,为涑水鄱阳毘陵诸公之罪人,则不可也。谓斯注释发明隐义,为古学片筏,作弹词演义,可也。若谓援古引经,小处明晰,断章取义,序次井然,于劝惩大义,可为前贤后哲之功臣,则不敢也。而余因是,窃有感矣:夫人生境遇顺逆,亦何常之有?向使先生遇际其顺,亦不过为卿为相,泽被一时已耳,乌能感慨淋漓、低徊于万千年之变迁、百数十君之得失,浑括于三万言内,而唱叹无余与;龙门涑水同其俯仰,可立言不朽也哉!然则先生之遇逆也,而未始不顺也;先生之文变也,而仍不失其正也。乌得以类诙谐、涉嘲谑,莫为之后,致有美弗彰乎?因是梓而行之,为之序,以公同好云。康熙甲寅长至月汉阳张三异禹木题于西泠客舍
猜你喜欢 卷之一四·魏庆之 第十二出 怒遣·李渔 第四十出 仙忆·洪昇 第二十三出·李开先 第二折·狄君厚 第一折·史樟 卷531 ·佚名 卷511 ·佚名 卷344 ·佚名 古诗镜卷一·陆时雍 唐音巻十一·杨士弘 卷六·方回 卷一百七十八·陈廷敬 田为词作鉴赏·佚名 卷十·陈镒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