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周之琦

周之琦字稚圭,号退庵,河南祥符人。嘉庆十三年(一八○八)进士,由翰林院编修,累官广西巡抚,以病乞休。生於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卒。辑有《心日斋十六家词选》。谭献称其《截断众流,金咸度与,虽未及皋文、保绪之陈义甚高,要亦倚声家疏凿手》。(《箧中词》三)其自为词有《心日斋词》四种。朱孝臧题云:“舟如叶,著岸是君恩。一梦金梁馀旧月,千年玉笥有归云,片席蜕严分。”(《彊村语业》卷三)其词格故与元张翥为近也。第一种为《金梁梦月词》,有写刻本,绝精。

○好事近四首

〔舆中杂书所见,得四阕。〕

杭苇岸才登,行入乱峰层碧。十里平沙浅渚,又渡头人立。笋将摇梦上轻舟,舟尾浪花湿。恰好乌篷小小,载一肩秋色。(自获鹿至井陉,日三四问渡。)诗句夕阳山,扇底故人曾说。好是固关西去,看万山红叶。翠蛟潭上认题名,屐齿为君折。蓦地鲜花浓处,出一双胡蝶。(陈受笙画扇赠行,题诗有《好山都在固关西》之句。)峻坂怯肩与,引绠雨行犹弱。几日牵船岸上,只薄帆难著。一声璧月大堤头,旧梦定谁托?何似春风天半,挽秋千红索?(入太行道中,舆前以索挽之。)引手摘星辰,云气扑衣如湿。前望翠屏无路,忽天门中辟。等闲鸡犬下方听,人住半山侧。行蹋千家檐宇,看炊烟斜出。(南天门尤陡峻,人多凿窯而居。)

○蹋莎行

劝客清尊,催诗画鼓,酒痕不管衣襟污。玉笙谁与唱消魂?醉中只想懵腾去。绮席频邀,高轩惯驻,闷来却觅栖鸦语。城头一角晋阳山,怪他青到无人处。

○思佳客

巴上新题闲旧题,苦无佳句比红儿。生怜桃萼初开日,那信杨花有定时?人悄悄,书迟迟,殷勤好梦托蛛丝。绣帏金鸭薰香坐,说与春寒总未知。

【评】谭献曰:唐人佳境,寄托遥深,珠玉、六一之遗音也。(《箧中词》三)

○三姝媚

〔海淀集贤院,有水石花柳之胜,余岁或数十信宿。戊寅春暮,独游池畔,万物赋情,弁阳翁所谓《薄酒孤吟》者也。〕

交枝红在眼。荡廉波香深,镜澜痕浅。费尽春工,占胜游惟许,等闲莺燕。朱履廊回,盈退粉蛛丝偷罥。小影竛竮,冷到梨云,便成秋苑。容易题襟催散。又酒逐花迷,梦将天远。系马垂杨,但翠眉远识,旧时人面。暗数韶华,空笑我樱桃三见。胜有盈盈胡蝶,西窗弄晚。

【评】谭献曰:工力甚深。(《箧中词》三)

○瑞鹤仙

〔四月六日出都,小憩芦沟桥,偶述。〕

柳丝征袂绾。试锦羽初程,玉总犹恋。铜街佩声远。向天边回首,故人如面。藤阴翠晚,但怪得琴尊梦短。有游蜂知我心期,刚是褪红曾见。还看,珠巢题字,墨晕初乾,酒痕微泫。晴云乍展,春已在,驿桥畔。问柔波一样,仙源流下,为底人间较浅?要重寻京邑尘香,素襟漫浣。

【评】谭献曰:促宣灞岸之篇。(《箧中词》三)

○青衫湿遍

〔道光已丑夏五,余有骑省之戚,偶效纳兰容若词为此。虽非宋贤遗谱,音节有可述者。〕

瑶簪堕也!谁知此恨,只在今生?怕说香心易折,又争堪烬落残灯。忆兼旬病枕惯懵腾。看宵来一样恹恹睡,尚猜他梦去还醒。泪急翻嫌错莫,魂消直恐分明。回首并禽栖处,书帷镜槛,怜我怜卿。暂别常忧道远,况凄然泉路深启。有银笺愁写座花铭。漫商量身在情长在,纵无身那便忘情?最苦梅霖夜怨,虚窗递入秋声。

○夜半乐

〔夜趋剑关,中途大雷雨,侵晨始抵宿处。〕

墓天畏景将下,轻阴城郭,催唤雕鞍去。到万笏尖峰,晚凉佳处。坏云渐展,狂风骤发,片时丹嶂冥迷,绛河倾注。更迎面砰击震雷鼓。闇中磴道曲折,蚁磨惊旋,马蹄愁误。怕小小篮舆,山灵留住。乱流趋壑,崩崖转石,一肩稳载吟魂,等闲偷度。哓钟外羊肠忍回头?卧想今夕,犯险虚劳,快心终阻。行不得空惭鹧鸪语,耐炎曦休恨汗湿齐纨缕。还偻指几日消烦暑,邵平瓜买青门路。

右周之琦词十首,录自《心日斋词》

【集评】黄燮清曰:《梦月词》浑融深厚,语语藏锋,北宋瓣香,於斯未坠。(《词综续编》)

猜你喜欢
  卷五十六·彭定求
  陈日章·唐圭璋
  徐观国·唐圭璋
  李訦·唐圭璋
  ◆许山长恕(北郭集)·顾嗣立
  第卅七折 存殁恩光·冯梦龙
  夜行者·戴望舒
  外集·陈与义
  苏苏·徐志摩
  巻八·邵浩
  卷八十二·曹学佺
  卷三·高棅
  卷四百九·佚名
  灉湖山寺·张说
  崔峒诗鉴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534 ·佚名

    郑獬 晚闷 晚闷牢难破,秋怀勇未降。 何人归楚国,竟日忆涢江。 鼠迹排书簏,虫丝网酒缸。 江都章未报,枕手卧南窗。 郑獬 晚晴 人间久厌雨,最快是初晴。 骤见碧林影,喜闻归雁声。 乾坤一

  • 提要·宋伯仁

    (臣)等谨案西塍集一巻宋宋伯仁撰伯仁字噐之湖州人嘉熈时为盐运司属官其集一名雪岩吟草乃嘉熈戊戌己亥两岁所作因寓居杭州之西马塍故以西塍为名厉鹗宋诗纪事乃分雪岩马塍为二集又误西字为马字均为失实陈起作江湖小集曽収

  • 第三十一回 朝荷迎日·德龄

    当太后决定了怎样去处罚那作恶的广东巡抚的一天,伊虽然已不顾了情面,捐弃了仁爱,毅然决然的宣布了伊的主张;但这种主张原只是受了公正心的一时的驱使,并非出自伊的本意,过后伊就想到了那个受处罚的人的祖及父在本朝所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六·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佚名

    万历二十二年二月庚戌朔昌乐县地震○经略宋应昌赞画刘黄裳各<锍-釒>款倭兵部言事机在外情形难执宜令总督顾餋谦斟酌从之○兵部以提督李如松具<锍-釒>叙功为科臣驳论合行辽东巡按参酌中有保持血战之臣及家门盈盛当

  • 卷之四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张孔孙传·宋濂

    张孔孙字梦符,其祖先为契丹族之乌若部,该部为金人所并,迁至隆安。父张之纯,为金朝东平万户府参议。有天夜里梦中拜谒孔子庙,赐他嘉果,其后生孔孙。孔孙这名字,表示是孔子所赐的意思。长大后以文学著名,召聘为万户府议事官。蒙

  • 卷之六十二  遵聞錄(明)梁億 撰·邓士龙

    (遵聞錄,一卷,明梁億撰。梁億,字叔永,廣東順德人。正德時進士,官至廣西參議。) 太祖親征婺州,時有民進一女子,年二十,善作詩。太祖曰:「我取天下,豈以女色為心也。」命誅之。 太祖親征陳友諒,大戰於彭蠡湖,與伯溫皆在御舟,以觀將卒搏

  • 卷二十三·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二十三任官康熙三年甲辰四月己未上谕吏部向来所定部院衙门满洲蒙古汉军官员品级陞转与汉官不同满洲蒙古官员无向外陞转之例故其品级稍

  • 卷三十九·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九选举考武举宋宁宗庆元中重定武臣关升格五年八月立沿边诸州武举取士法先是诏诸路州学置武士斋选官按其武艺至是命两淮京西湖北诸郡仿兵部及四

  • 景公欲见高纠晏子辞以禄仕之臣第二十八·晏婴

    景公问晏子曰:“吾闻高纠与夫子游,寡人请见之。”晏子对曰:“臣闻之,为地战者,不能成其王;为禄仕者,不能正其君。高纠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行,特禄之臣也,何足以补君乎!”

  • 卷第八·朱熹

    二先生语八「传不习乎」,不习而传与人。「学则不固」,连上说。「有马者借人乖之。」吾力犹能补史之阙文。当史之职而能阙疑以待后人,是犹有马者借人乘之也。能言不怍者难。「君子义以为质」四句,只是一事,以义为本。可使之

  • 卷五十三·乾隆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五十三杂记上第二十之一正义孔氏頴达曰案郑目录云名曰杂记者杂记诸侯已下至士之丧事此於别录属丧服依曲礼檀弓分上下篇 方氏慤曰此篇虽以记丧为主而

  • 何草不黄·佚名

    ——苦难只有承受者自知【原文】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1),经营四方。何草不玄(2),何人不矜(3)。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匪兕匪虎(4),率彼旷野(5)。。哀我征夫,朝夕不暇。【注释】(1)将:行,走路。(2)玄:黑

  • 考古质疑·叶大庆

    今本6卷。叶大庆著。此书散佚已久,宋元各家书目不见著录,今本为《四库全书》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凡6卷78条。内容涉及历朝史实、典章制度、文字训诂及诗词文章中典故的考释。属于学术笔记一类。宋叶大庆(生卒年

  • 上清太上九真中经绛生神丹诀·佚名

    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系《九真中经》传本之一,其内容与《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颇有不同。但《无上秘要》卷十八引《洞真九真中经》,其文见于本书,可证本书应出于南北朝。全书

  • 农歌集钞·戴昺

    诗别集。南宋戴昺撰。《东野农歌集 》节选。

  • 孟子集注·朱熹

    宋朱熹撰。全书7卷。此书属《四书集注》一种。书中采录古注,融会诸儒之说;阐发义理,重视名物词义训解,颇有精到之处。孟子集注考证 注释书。宋末元初金履祥撰。成书年代不详,据金氏年谱考,当不迟于至元十七年(1280)。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