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七出 再晤仙源

【普贤歌】

(净扮西番僧上)天开灵鹫镇江皋,地涌金鳌插绛霄。幢幡云外飘,鱼龙门内潮,这个祇园天下少。

禅林月出山河白,大海潮回天地青。老僧乃西洋番僧惠广禅师是也。来游中国,行至潮州地方。海边有一大寺,乃是鱼骨造成。高可数仞,广足千人,也不知此鱼有多少大哩。故老相传:在大唐开元年间,潮过落出此鱼,长有数里,高若丘陵。后来潮退鱼枯,蜕骨于此,构成大寺一座。内塑鱼篮大士,士女皈依,香火甚盛。今日七月十五日,不知有何香客到此?

【满江红】

(生上)陵谷迁移,如梦觉逢人堪吊。向青磁方枕,来寻故道。辽鹤已归城郭变,林乌空匝南枝。绕芒鞋千里访孤航,烟波渺。

俺何生一路行来,海枯天尽,不见俺大船消息。来此南海地方,远远见一古刹,借此随喜,或可访问。

(揖僧科)请问禅师:此寺何名?小生暂借侨居。呀,寺门匾额分明写“鱼骨之寺”,正是:风高未化抟空翅,骨蜕空传海大鱼。

(作惊叹科)

(僧)请问先生,因何入门嗟叹?必有故也。请教。

【桂枝香】

(生)东洋片窖,南溟寸沼。变风云细细神鲲,蔽日月区区小鸟。叹枯鱼可怜,又腮颅堪暴。丘陵骨老,枉波涛、鳞甲依然在,风雷一霎消。

俺想此鱼,也不知起了多少风波,一旦至此。

【前腔】

(僧)排空日耀,横行山倒。涌风波川岳掀腾,鼓鳞鬣乾坤轻掉。委泥沙自矜,又蝼蚁相笑,峥嵘莫保。落江潮,真个是白骨千年恨,清波万里遥。

(生)借问禅师。此处南海,可曾见有大船,载得许多高人美色,至今在否?

(僧壁上留偈下科)

(生)你看老僧留偈壁上,竟自去了。

(念偈科)大海归何处,神鲸腹巳空。如问真消息,更觅铁船峰。但不知铁船峰在何处?远远见一云水道姑,不免相问。

【步步娇】

(旦扮道姑上)绾青霞路,接丹山岛,莲蹙凌波窈。云裳羽叶飘,天上人间,是处情根照。青鸟隔重霄,武陵何日回仙棹?

青牛久巳辞辕轭,白鹤时来访子孙。自家乃西子,扮作云水女冠,远接何生,今幸相遇也。

(生前揖科)道姑何来?

(旦)我乃铁船庵女冠。请问相公何往?

(生)呀,请问道姑:铁船峰在何处?

【醉扶归】

(旦)你道远迢迢,路隔在瑶天表,不知俺望依依人傍赤栏桥。铁船峰不系桂兰桡,乱云松当作丝纶钓。不须提三生石上旧根苗,也依稀月明千里来同调。此处乃苍梧画境,曾有铁船一只,浮于空山半岸,至今船舵皆全。久无人迹,但于良夜月明,时闻仙乐悠扬。相传有可人到此,铁船自动。不知相公问此何故?此船不远也。

【皂罗袍】

(生)原来是舟壑潜移圆峤,欲藏舟碧海,难觅归潮。琼花何处舞纤腰,锦囊几许埋芳草。云函霞篆,名山秘韬,霓裳酒器,悬崖护牢。我想当初才子佳人不知今在何处?只可惜千秋词赋和那倾城貌。

【好姐姐】

(旦)遍青山翻如翠涛,孤舟外纷然荇藻。丘陵虽变,仙帆依旧飘摇。前山不远,只在明月之丁。便请同行。

(生、旦作同行科)

(生)你看铁船半露,山风四起,隐隐有凭虚御风之意。想此船不久即归矣。

(合)闲凭眺,盈盈弱水明还杳,去去秦源近可招。

【琥珀猫儿坠】

(生)山衔斜照,云尽楚天遥。错认仙门石上敲,渔郎空泛武溪桃。无聊!怕花隐仙源、世隔渔樵。

【前腔】

(旦)缑山凤去,明月冷吹箫。碧竹湘娥和泪浇,苔花蚀尽翠云翅。苗条!看舞罢歌残、绿暗红消。相公就此暂息,明日早行必有所见。

(旦下)

【尾声】

(生)空山难把渔人叫,俺只见一派猿啼虎啸,但恐野渡无人舟自老。

朝游东海暮苍梧,行遍天涯访玉壶。

且将洞口仙船觅,不踏琴高旧鲤鱼。

鲸鱼化为古刹,孤舟化为烟峦,西子化为云水道冠,何生声色妄缘,一时顿尽矣。

宋玉叔评

猜你喜欢
  卷一百四十·彭定求
  胡浩然·唐圭璋
  改版重印说明·唐圭璋
  第六出 遗笺·周履靖
  第二十二出 闺晤·许自昌
  第二折·佚名
  残春·徐志摩
  卷一·王十朋
  卷八·陈耀文
  金渊集卷三·仇远
  卷六·王安石
  卷一百三十五·陈元龙
  卷三十·陈元龙
  巻八·佚名
  刘湾诗鉴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陈云厓·唐圭璋

      陶梁词综补遗以陈云厓为即陈芸崖(陈璧),未知所据,今分编。周弼汶阳端平诗隽卷三有送陈云游三衢诗。   玉楼春   琼奴家与章台并。路远可怜归梦近。波头浪语脸红潮,镜面频思眉翠晕。   年年花月年年病。花月无情

  • 卷十九·音韵·冯金伯

    沈氏词韵略[沈谦去矜著。毛先舒稚黄括略并注。]东董韵平上去三声[先舒按:填词之韵,大略平声独押,上去通押。然间有三声通押者,如西江月、少年心之类。故沈氏于每部韵俱总统三声,而中又明分平仄,凡十四部。至于入声,无与平上去通

  • 卷四百四十三 元祐五年(庚午,1090)·李焘

      起哲宗元祐五年六月乙未盡是月庚申   六月乙未,詔:「諸路提點刑獄司,每半年奏諸州賊盜已獲未獲人數,并按籍審覆,即比折外未獲數稍多者劾奏。」從刑部奏請也。   丁酉,資政殿學士、知成德軍曾孝寬為吏部尚書,戶部侍郎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六·焦竑

      隱佚   ◆隱佚   陳靜誠先生遇傳(陳鎬)   秦公從龍傳(朱睦■〈木挈〉)   布衣葉公兌傳(赤城論諫錄)   王君國祥墓碣(方孝孺)   鄭顛公傳(鄭善夫)   王冕傳   邢公量傳   龔大章先生詡傳   賀友菊先生確

  • 卷之二百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涌幢小品卷之二十六·朱国祯

    山泰山曰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之长。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华山如峩冠道士振衣天末。嵩则眠龙而癯者也。盖天地磅礡之气。至中州开舒二室。室者。藏也。蜿蝘奇丽。横亘其中数十里。余老矣。

  • ◎曾毓隽幸脱虎口·刘以芬

    段祺瑞左右分为皖、闽两派,前既言之矣。段平生最宠任者二人,一为徐树铮,一为曾毓隽。徐籍苏、曾籍闽,徐倔强、曾机警,虽素不相能,而皆忠于段。段性颇执拗,苟为所信任,非谗言所易携间,故二人固挟争宠之心,初无相残之意也。民国六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纪昀

    金石略 【二 今有】 五代 宋 辽 金 △五代 (臣)等谨按宋人录金石之文多自唐兼及五代唯郑志迄于唐末今自五代以后碑刻次第续纂疏称五代者从郑志题三国六朝旧 例也唐振武节度使李存进碑 【吕梦奇撰 梁邕书 正书同光二

  • 李格非传·脱脱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他幼时,非常清秀聪明机灵。当时官府正以诗赋取士,李格非却独自一人用心于经学,写有《礼记说》数十万言,遂登上了进士第。他被委任为冀州司户参军,又参加了学官考试,担任了郓州的教授,郡守因为他很贫困,就

  • 费宏传·张廷玉

    费宏,字子充,江西铅山人。他刚刚加冠成人就考中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第一名,担任修撰。弘治年间,升为左赞善,任东宫直讲,后升为左谕德。武宗即位后,提拔他为太常少卿,兼任侍讲。参加了《孝宗实录》的编写,同时充任皇上的日讲

  • 齐纪四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癸酉、493)·司马光

    齐纪四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癸酉,公元493年) [1]春,正月,以骠骑大将军王敬则为司空,镇军大将军陈显达为江州刺史。显达自以门寒位重,每迁官,常有愧惧之色,戒其子勿以富贵陵人;而诸子多事豪侈,显达闻之,不悦。子休尚为郢府主簿,过九江

  • 卷一百十五·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十五   宋 卫湜 撰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总干率其羣臣以乐皇尸是故天子之祭也与天下乐之诸侯之祭也与竟内乐之冕而总干率其羣臣以乐皇尸此与竟内乐之之义也郑氏曰君为东上

  •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卷下·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何故菩萨而有室娶?菩萨无欲不尚配匹,其于离欲则为正士,所以示现眷属妻息,傍人怀疑:‘菩萨非男,斯黄门耳?’欲除沉吟,故纳瞿夷释氏之女,缘此现生子男罗云。假论罗云胞胎生者,则非义也。

  •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三·知礼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三简十法十。初简三德三。初标。二正料简二。初斥偏三。初三藏。太子五阴久修五分虽未无漏得名法身。在二德前。树下真明方有般若。三十四心者。十六心破见十八心断爱。若顿证罗汉及辟支佛。此之二人

  • 大乘广五蕴论一卷·安慧

        安慧菩萨造    大唐中天竺国三藏地婆诃罗奉 诏译  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大种所造色。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此复云何。谓地坚性。水湿性

  • 林野禪師語錄序·通奇

    自達祖有「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之偈,而後來南嶽下有溈仰、臨濟二宗,青原下有曹洞、雲門、法眼三宗,合為五宗,以應五葉。今見所代傳者,止南嶽臨濟一宗。青原曹洞一宗,則是二葉集菀,三葉集枯。豈達祖之偈,久而不倦哉。埽道人

  • 喜剧演员·格雷厄姆

    开往海地的航船上,主人公布朗结识了单纯的美国人史密斯夫妇,以及油滑的英国人琼斯“少校”。他们各自或纠葛难断,或追逐理想,或走投无路,而不得不回到或去往海地。杜瓦利埃政权阴影下的海地,他们不情不愿、不知不觉地成为一

  • 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佚名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一卷,唐不空译。阿难逢焰口饿鬼怖而白佛,佛为说陀罗尼救拔焰口,施饿鬼之法自此始。佛在尼拘律园,阿难独居,念所受法,于夜三更,见焰口饿鬼,怖而问佛。佛为说无量威德自在光明胜妙力陀罗尼。即今变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