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唐四僧诗巻三

灵一诗下

雨后欲寻天目山问元骆二公溪路

昨夜云生天井东春山一雨一囘风林花并逐溪流下欲上龙池通不通

题五僧院

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无限青山行不尽白云深处老僧多

再还宜丰寺

再寻招隠地重防息心期樵客问归日山僧记别时野云隂逺甸秋雨涨前陂勿谓探形胜吾今不好竒

酬陈明府舟中见赠

长溪通夜静素舸与人闲月影沉秋水风声落暮山稻花千顷外莲叶两河间陶令多真意相思一解顔

题东兰若

上人禅室路徘徊万木清隂向日开寒竹影侵行道石秋风声入诵经台闲云不系从舒巻狎鸟无机任往来更惜片阳谈妙理归时莫待暝钟催

送朱放

苦见人间世思归洞里天纵令山鸟语不废野人眠

归岑山过惟审上人别业

禅客无心忆薜萝自然行径向山多知君欲问人间事始与浮云共一过

自青山诣于潜道中作呈元八处士

苕水滩行浅潜州路渐深参差逺岫色迢逓野人心冻涧氷难释秋山月易隂不知天目下何处是云林

赠别皇甫曾

幽人从逺岳过客爱春山髙驾能相送孤防且未还紫苔封井石緑竹掩柴关若到云峰外齐心去住闲

送陈元初卜居麻源

欲向麻源隠能寻谢客踪空山几千里幽谷第三重茅宇宁须葺荷衣不待缝因君见往事为我谢乔松

秋题刘逸人林泉

凉飚乱黄叶迟客橘隂清萝径封行迹云门闭野情零林秋露响穿竹暮烟轻莫恋幽栖地懐安却败名

自大林与韩明府归郭中精舎

野客同舟楫相携复一归孤烟生暮景逺岫带春晖不道还山是谁云向郭非禅门有通隠喧寂共防机

同使君宿大梁驿【或作清江】

旌旗江上出花外卷帘空夜色临城日春寒度水风虽然行李别且喜语音同若问匡庐事终身媿逺公

题黄公陶翰别业

闻説花源堪避秦幽寻数月不逢人烟霞洞里无鸡犬风雨林中有鬼神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栁新醉卧白云闲作梦不知何物是吾身

哭卫尚书

画防重门楚水隂天涯欲暮共伤心南荆双履痕犹在北斗孤魂望已深红莲幕下悲风起细栁营邉晓月临前路茫茫向谁问感君空有泪霑襟

赠灵澈禅师

禅师来往翠防间万里千峯到剡山何时共到天台里身与浮云处处闲

宿静林寺

山寺门前多古松溪行欲到已闻钟中宵引领寻髙顶月照云峰凡几重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清溪流水莫潺潺

留别忠州故人

一身无定处万里独销魂芳草迷归路春流滴泪痕几时休旅食何夜宿江村欲识相思苦空山啼暮猿

春日山斋

野径东风起山扉度日开晴光拆红萼流水长青苔逋客殊未去芳时已再来非关恋春草自是欲徘徊

送人得荡子归倡妇

垂涕凭囘信为语栁园人情知独难守又是一阳春

【附】送灵一上人 陈 羽

十年劳逺别一笑喜相逢又上青山去青山千万重

【附】余杭宜丰寺灵一传

释灵一姓吴氏广陵人也神清气和方寸地虚与太和元精合其纯粹年肇九嵗僻嫌朽宅决入梵园堕息慈之伦禀出家之制暨乎始冠受其具足学习无倦律仪是修示见谈笑欲明解脱示人文艺以诱世智初不计身中有我我中有身徳全道成縁断形谢以寳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寂灭于杭州龙兴寺春秋三十五凡满十五安居临终顾谓弟子行荼毘法树小浮图焉时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县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相与悼梁木之既壊虑陵谷之当迁后之人礼应真之塔婆昧应真之徳行故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也一家富货殖既而削发推千金之产悉让诸孤昆弟所取者惟衲身锡杖自尔叩维扬法慎师学相部律造乎防而臻乎极友善者慧凝明幽灵祐防稽昙一晋陵义宣同门三益作者七人也一咳唾尘境继日经行宴坐必择山椒树下初舎于防稽山南悬溜寺接禅者隠空干靖讨论第一义谛或防庆云寺复居余杭宜丰寺寺邻生丹山门对佳境冋然独往暴风偃山正智不动巨浪沃日浮囊不飘于是着法性论以究真谛此一之了语也毎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无愧古人循循善诱门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纳膏雨焉一迹不入族姓之门与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冉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讲徳味道朗咏终日其终篇必博之以文约之以礼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药焉一居寺髙隅初无井泉一旦呀然而涌喷金沙之溜于庭之左右挹之弥清之无竭葢精至之感矣诗行于世有选其尤者入间气集焉宋沙门賛宁奉勅撰髙仲武云灵一之诗刻意精妙与刘长卿皇甫冉诸人倡和如泉涌阶前地云生户外峰则道猷寳月曾何及此

又云自齐梁以来道人攻文多矣罕有入其流者一公乃能刻意精妙与士大夫更唱迭和不其伟欤

猜你喜欢
  卷六百五十一·彭定求
  卷二百五十二·彭定求
  史可堂·唐圭璋
  卷之一六·魏庆之
  卷十一·陈廷敬
  第十四出 抗姻·李渔
  田间诗学卷九·钱澄之
  第二十折 魂遇·李玉
  卷八十三·陈思
  卷三百六十三·曹学佺
  台阳杂咏·佚名
  卷九十三·陈廷敬
  例畧·查慎行
  卷四·王冕
  ●戏曲考源·王国维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九·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二十九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黄庭坚山谷诗钞下薛乐道自南阳来入都留宿饮会作诗饯行薛侯本贵胄射策一矢中金兰托平生瓜葛比诸从数面尚成亲况乃居连栋交游及父子讲学连伯仲奴人

  • 卷一·方回

    钦定四库全书瀛奎律髓卷一      元 方回 编登览类登高能赋则为大夫於传识之名山大川絶景极目能言者衆矣拔其尤者以充隽永且以为诸诗之冠五言【二十首】度荆门望楚        陈子昂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 魏文帝诗格·佚名

    《诗格》,旧题魏文帝撰。此书最早见收于《吟窗杂录》卷一。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二云:&ldquo;《诗格》一卷,题魏文帝。而所述诗或(卢文弨校作&lsquo;式&rsquo;)在沈约后,其为假托明矣。&rdquo;皇甫汸《解颐新语》

  • 卷八·本纪第八·柯劭忞

      ○世祖二   至元元年春正月丁丑朔,高丽国遣使贺正旦。戊戌,杨大渊进罗绢三百端,优诏谕之。癸卯,罢宋人互市。   二月辛亥,选儒士译写经书,并纂修国史。丙辰,罢陕西行户部。癸酉幸上都。诏总管史权等二十三人入觐。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七年夏四月按是月壬辰朔癸巳张浚奏雨既沾足又即晴霁庶于蚕麦不妨上曰朕宫中亦养蚕两箔许欲知民间蚕熟与否浚等曰陛下敦本忧民如此天下幸甚上又曰朕闻祖宗时禁中有打麦殿今后圃有水朕亦令人引水灌畦种

  • 铨部纪·张瀚

    《周官》冢宰统百官,均万民。即今吏部尚书,乃天子之相也。职在镜藻群品,使犁然当于用而不爽。斯可仰副九重付托,下慰百司舆情。自非明如鉴空,公如衡平,则虽朝夕朝惕,殚竭心力,亦安能黜幽陟明,以无负国家抡才至意?顾知人维艰,明亦

  •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孔子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读解】 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朝闻道,夕凡可矣!”正是一种探索真理,献身真理的态度和精神。 夏明

  • 梁惠王上·孟子

    以义治国,何必言利【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

  • 卷四·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要义卷四宋 魏了翁 撰臯陶谟众庶明其教勉励翼戴孔与王郑不同自身以外九族为近故慎修其身又厚次序九族犹尧之为政先以亲九族也人君既能如此则众庶皆明其教而各自勉励翼戴上命昭九年左传説晋叔向言翼

  • 本事品第十一·佚名

    持世。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善知五阴。善知十八性。善知十二入。善知十二因缘。善知四念处。善知五根。善知八圣道分。善知世间出世间法。善知有为无为法。当得善知诸法实相。亦善分别一切法文辞章句。亦得念力。以是念

  • 卷八·道世

    ○千佛灾第五(此有十五部)△七佛部第一(此别九部)▲述意部第一盖闻九土区分,四生殊俗。昏波易染,慧业难基。久复爱河,长流苦海。不生意树,未启心灯。故三明大圣,八解至人,总法界而为智,竟虚空以作身。形无不在,量极规矩之外;智无不

  • 卷第二十三·道原

    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十三吉州青原山行思禅师第七世下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法嗣下三十六人南岳般若启柔禅师 筠州黄檗法济禅师襄州洞山守初大师信州康国耀和尚潭州谷山丰禅师颖州罗汉匡果禅师朗州沧溪

  • 答薛集芙先生书·太虚

    集芙先生大鉴:展诵来书,莫名钦佩!意人道之可望善存者,端在少数士夫之尚有此种心德耳。太虚谬荷称扬,非所克当,第平居亦尝引是为怀,其所学散见于拙著道学论衡,觉社丛书,海潮音杂志诸书,计垂察及之矣。改正伦理学说基础之大论,太虚

  •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五卷·安慧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五卷安慧菩萨糅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五等无间缘者。谓中无间隔。等无间故。同分异分心心法生。等无间故。是等无间缘义。中无间隔等无间者。不必刹那中无间隔。

  •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二·彦悰

    弘福寺沙门释彦悰纂录故事篇第一(下)论&middot;晋庐山远公沙门不敬王者论一首(并序)诏&middot;伪楚桓玄许沙门不致礼诏一首启侍中卞嗣之等执沙门应敬奏四首(并桓楚答三首)&middot;夏赫连勃勃令沙门致拜事一首事&middo

  • 卷第六十二·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六十二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曹洞宗青原下三十四世少室润禅师法嗣北京大觉寺慈舟方念禅师唐县杨氏子。十岁投金台广德大慈义。落发受具。闻古

  •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智顗

    凡五卷。隋代智顗说,灌顶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系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之注释书。初以五重玄义叙述经之大意,次为入文解释。据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载,智顗在陈末时宣讲仁王般若经二次。本书之注释方

  • 仁王般若实相论·佚名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原著当为二卷。日本中村不折藏本,首残尾全。尾题:“《仁王般若实相论》卷第二。比丘显秀写,流通后代,化化(代代)不绝。”所疏释为鸠摩罗什译*《仁王般若经》之《散花品第六》(首残)至《嘱累品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