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后集卷三

钦定四库全书

元风雅后集卷三    元 孙存吾 编薛宗海【国子助教】

闲闲真人生朝

天正子月一阳回春入环枢已放梅夀酒淋漓倾九醖仙阶缥缈接三台凾关昔日青牛渡华表他年白鹤来更向何方覔鳌岛帝垣东畔是蓬莱

送马伯庸南祀崧恒淮渎

总章盛金德齐明赫当宁皇皇遣天使肃肃承圣语三薰礼岳渎万里渉梁楚祝厘归尧舜降神出申甫南斗迎文星西风起仪羽乐张洞庭月斾湿湘岸雨壮吟鄙骚怨高驰洗尘腐过家猿鹤喜揽辔鸿雁聚青闱闵贤劳黄屋深记注归骑慎勿徐席虚玉堂署

都城晓起和张汉杰韵

扶桑日射蓬莱顶下视瑶都森万井金门未启曙光寒月落觚棱微有影枕上游士梦未回喔喔邻鸡为呼醒知君晓约糓城翁再拟铭功汉钟鼎杏村天近易为春莫厌西斋官独冷

题刘理之木石

木石山人枕溪曲尽日防山如不足一朝木石真到眼昔者寓言今实録何年老楠生长空山中枯根入地蟠蛟龙嵌窦玲珑削苍壁宛如当年苏老之三峰浪齧沙沿嵗时久岂知竟落渔人手渔人好饮君好奇防入君家博升斗君不见嗜石相国李与牛不惜千金购罗搜岂知山人奄有一丘壑只费平原五督邮

盘车图

车亨亨石径荦确轮欲摧疲牛分寸挽莫前前车后车相逐来大府城门倚天开羣山雪深白皑皑卒夫鞭牛冻堕指转输号令如风雷官中委积等尘土黔黎膏血无复回君不见明时屡散粟与帛桃林之牛亦悠哉不知何代画此景我自一见令心哀

和郑应奉杂诗六首

茫茫穹壤间环溪大州九壮游不及辰坐待迫蒲栁穷通付分定逹识当顺受但愿薰风诗在在民物阜一瓢安菽水吾计亦良厚

当年东山翁笑傲聊永日弓旌一朝下万里赴星驿回头故山友十见秋栢实峩峩东观中大书黒如漆想见日暮归沙轻马蹄疾

淳风散已久青黄陋洼樽婉娈争媚好役智空自昏岂知葛天民无言道弥敦我有白云操泠泠寄桐孙调古识者寡幽探万化源

驱车渉逺道日晏不知疲一见嵩华高始觉培塿卑吾道丽天壤昭昭匪难知千金买刀圭但为方士欺赢粮往问道去结汗漫期

志士方盛时危冠怒冲髪猛心石为开壮气山可防安知横江鲸中路蝼蚁狎所以巢居子商歌竟不辍歌竟寂无言坐听天籁发

宦游梦入槐宴坐肘生栁出处亦何常临岐一分手光隂不可玩嵗月坂丸走轩裳百年间竹帛千载后永愿坚素心旧学安敢负

夜归

有客有客胡未归长安三见秋叶飞警霜老鹤夜不寐吊月孤雁寒无依纷纷北里厌梁肉落落西山甘蕨薇人生穷逹各有命何须终夜泣牛衣

画马

世上驽骀凡目祗今谁识马中龙昂头振鬛长鸣处似向秋风诉未逢

九月晦日

九月晦日终夜雨酒醒无处着闲愁起闻更张有明诏实与万国同戚休

今年年豊糓差贱白米应饥翳桑夫飞蝗是处有遗孽未审腊前能雪无

黄晋卿【同知】

晋卞将军墓

江左失其御强臣布中区欢娱一以乖狂猘无趦趄黄屋播草野彤庭交剑殳事枢始谁秉捧首如奔狐伟兹百世士死与二子俱孤忠耿未昧足以孚豚鱼义旗果东指白日开天衢孰最拨乱功之人或其徒伊昔大雅废语言鄙文儒禾黍已横委衣冠尚舒徐屹然见砥柱独障狂澜趋大节固如此捐金乃其余青简焕遗烈苍棒闭幽墟日夕悲吹多天高年运徂世方用骫骳犹将块虚江涛在望雪涕空涟洳

送俞美之判官暨阳

苎萝山前碧溪水花顔玉貌今谁是祗见操觚道上儿骨束枮柴髪垂耳周家忠厚及草木忍令赤地连千里夜飞尺一遣缇屏想见春风下车始忆昔君侯年少初力全季母甘捐躯麻鞋上殿衣见肘归来束带悬银鱼颇闻尔曹久待哺防防万目同防盱晨飱秣马赴所主击鲜上冡无踌躇念君自是医国手看活羣儿如活母平生夲草阅已熟野葛山榆尚何取若为笺天乞借材尽蹢东土归仁夀鄙夫不用亩忧但为作歌贻不朽

金陵懐古

五云零落渺天涯陈迹苍茫日自斜画角已吹边塞曲红蓝新长内园花可怜遗老埋黄壤曾倚春风望翠华好在北山猿与鹤依然同住旧烟霞

偶成

厯厯谋营度眼明独榰高枕数残更薄游已倦新弹铗旧业犹余未弃檠一雨近晴初月色两虫専夜故秋声情知三十非年少已觉人间有后生

陪仇先生登石头城

谈笑逢诸葛登临失故亭薄游成汗漫高歩觉竛江近通淮碧山遥入楚青平生一杯酒及此慰飘零

有感

橘柚青黄照眼垂秋风篱落自纷披颇闻玉食登蛮果不独涪州有荔枝

刘蕡祠堂

刘君古遗直祠堂在邱园嵯此豪杰窟文雄歘孤骞平生二三防匪傲明主恩谈失得无乃市井言凭高一长望苦厌车马喧微风过踈雨青山满前轩隂晴歘异态浮云实无根悠悠千载心去去无复论

居庸关

连山东北趋中断忽如凿万古争一门天险不可薄圣人大无外善闭非楗钥车行已方轨关吏迭击柝居民动成市庐井互聨络幽龛白云聚石硙清泉落地虽临要冲俗乃近淳朴政须记桃源不必铭剑阁仆夫跽谓我无为久淹泊山川岂不好但恐风雨恶

榆林

崇崇道旁土云是古长城却寻长城窟饮马水不腥斯人亦何幸生时属休明向来边陲地今见风尘清禾黍被行路牛羊散郊坰儒臣沗载笔帝力猗难名

枪竿岭

忆昔赐第归吾母适初度蹉蛇嵗年晚今辰在中路居人夸具庆游子慙叱驭兹山称最高扬鞭入烟雾矗矗多峭峰防防饶杂树﨑岖共攀援踯躅频返顾陈情未成表登高讵能赋独怜桑干水逺向卢沟去

李老谷

緑厓一径微入谷双崦窄宻林日易曛况乃云雨积行人望烟火客舍依山色家僮为张灯野老烦避席未觉风俗殊祗惊关河隔严程不可缓子规勿劝客

赤城

鸡鸣秣吾马晚饭山中行何以慰旅懐赤城有嘉名滩长石齿齿细树风泠泠时见岩壁间粲若丹沙明温泉发其阳防诃勤百灵前峰指金阁真境摽珠庭白道人迹稀青厓云气生信美无少留缅焉起予情

龙门

竦身望龙门缓辔何兀兀溪回愁屡度雨横惊暴溢两厓俨相向百水怒争出人言马上郎快意每多失自非渥洼种不得矜健疾飘飘虮虱臣凛凛鼋鼍窟皇灵重覆冒利渉用终吉回睨向所经千障隠朝日青林外盘纡黄流中荡潏后来未渠央君子宜战栗

独石

解鞍及亭午稍欣烟雾收苍然众山出歴歴如雕前瞻一石独灵宫居上头颇闻去年夏水激龙腾湫走避登屋山半夜齐呀咻幸兹溪涧中今作清浅流晏安不可懐变化诚难求翠华在望行矣无淹留

李陵防

日暮官道边土室容小憇汉将安在哉荒防犹彷佛低徊为之久懐古増欷歔长风吹旷野飞雨千里至萧条苍山根草木余爽气尝怜司马公予集多深意奏对实至情论録存大义史臣司述作遗则敢失坠

上都分院

晨兴过桓州旭日生苍凉举头见觚棱金碧何巍煌洪河贯其前青山环四旁莫从玉堂署鳌峰屹中央井阶对阁老官烛分余光琴册森在侧谈笑来清觞在列无所为陈诗咏黄唐帝乡岂不乐父母不得将起视云汉低垂星烂寒芒南飞有防鸿邈哉天际翔

檐子洼

自从始出关数日走崖谷迢迢度偏岭险尽平水陆坡陀皆土山高下纷起伏连天暗丰草不复见林木行人烟际来牛羊雨中牧飒然衣裳单咫尺异寒燠竚立方有懐相逢乃问俗畏途宜疾驱更傍滦河宿

金陵送人归豫章

已觉栖迟懒曵裾可能为我强踟躇一防秋色红尘外千里江关白雁初建业水清谁共饮浔阳潮断定无书黄金未尽龙顔在莫种桃花学隠居

李坦之

纨扇行

谁家玉貌防清霏手挥纨扇临东池潇湘揺波月弄影碧波疑见湘江妃泪痕竹上犹未灭一尺氷纨万愁结风吹翠袖卷寒烟汗入红肌凝素雪深闺无人凉气早轻薄恩情易衰老昔随蝴蝶上春衣今逐流萤向秋草不见班姫染翰时空遗汉宫题扇诗千年怨墨已流落一天霜露沾人衣

高将军白鹞歌

淮西猛士高将军新获骁禽被凉素调之弗顾情未狎跨马臂出城东去征鸿作字云边斜耸身直上谁能遮天寒日暮望不见北风万里吹瑶花云飞忽断鸿飞却短草长烟际沙漠但余孤色揺清秋未许纎毫来碧落归来珍卫不解鞲亲手餧肉供饥喉英雄遇合固有分可惜惊尘俱白头

姑苏防

吴王宴罢歌防晚斜日晴江映防槛防上西施醉捧心江边东越愁尝胆鸱夷裹尸去不还麋鹿散迹游其间秋深明月照高树惊乌夜落丹枫寒功名独羡陶朱子一叶扁舟弄云水

范药庄【杭州人】

燕山闻鹃

燕山三月初三夜听得啼鹃苐一声同是小楼孤烛下主人熟睡客心惊

胡石塘【永康人】

题崔録事女真骢马图

天恩洽骑十二闲短防不知行路难漠漠空川望不尽电光掣过须防间蹄高高屈污沟出骏骨隠隠隆于山窟泉沙草不得足劳力食薄心知惭十年瓮牖间书瑟展卷见图真太息女真年少面如盘华屋平生隔风日青骢肉破拥尻睢黄金校具褒绥拂三品刍豆空自多行见火花绕铜歴

题秋江唤渡

道傍木叶如渥丹归急不知行路难青嶂碧溪自唤渡蹇驴破帽秋风寒裹头长须甚德色肩轻不借有余力人间尘上深复深谨勿重赋招隠吟

赠相士黄电目

忆昔待诏金马门方伎杂遝车盖繁黄生蔡子最絶出高堂不奈笙歌諠庐陵老翁才五尺旴毋江头眼空碧相人岂不二子如秋风夜雨归无宅长身博士老一簟臯比那儒生酸人生荣华无足梦桃笙竹枕长防干黄翁勿叹无家苦华屋连云更何补蜀庄一日不百钱炳炳幽光二千年

题风雨渔舟图

细栁新蒲春已满飘风急雨乱如颠渔人若解忘鱼意系却扁舟卧碧烟

戴祖禹【越人】

天马图歌

月支天马难再得谁向君家貌真迹骏毛皎洁骨肉匀緑駬骅骝敢同色当得超逸真絶伦皎如玉龙下天门朝驰骏坂飞匹练莫浴深渊浮赤云四蹄饱踏咸阳月满身犹带燕山雪只愁雾閟神姿未许清尘污汗血飘然却立精神聚想见落笔惊风雨他年开匣君勿惊照室神光夜飞去

元风雅后集卷三

猜你喜欢
  沈邈·唐圭璋
  十八家诗抄·卷十三·曾国藩
  词综偶评·许昂霄
  巻九·黄昇
  四集卷九十七·乾隆
  卷二十八·孙默
  卷308 ·佚名
  卷二百七十一·曹学佺
  徂徕诗钞·吴之振
  李冶诗集·佚名
  外集卷八·陈元龙
  卷三百十五·佚名
  明诗平论二集卷八·朱隗
  卷九·赵执信
  第三十二出 赤水收租·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六十五·彭定求

        卷465_1 【卢十五竹亭送侄偁归山】杨衡   落叶寒拥壁,清霜夜沾石。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殷勤一尊酒,晓月当窗白。   卷465_2 【旅次江亭】杨衡   扣舷不能寐,皓露清衣襟。弥伤孤舟夜,远结万里心。

  • 第一折·马致远

    (冲末扮东华帝君上,诗云)阆苑仙人白锦袍,海山银阙宴蟠桃。三峰月下鸾声远,万里风头鹤背高。贫道东华帝君是也。掌管群仙籍录。因赴天斋回来,见下方一道青气,上彻九霄。原来河南府有一人,乃是吕岩,有神仙之分。可差正阳子点化

  • 二集卷一·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一古今体一百二十三首【戊辰一】元旦曈曨祥旭肇开晨便觉韶华应律新仙木骈罗屏镂宝瑞霙稠叠阁翔银?万户同民乐玉帛千方与物春保泰持盈心倍切钦哉自朂朂臣邻

  • 卷273 ·佚名

    强至 宿山寺 苍莽穷山路,萧森古寺门。 梦深宵殿月,泪迸晓枝猨。 人事随群动,山情阻细论。 城中尘没眼,愁思满归轩。 强至 睢阳别包进甫 饮遍长安酒,春风送马蹄。 异乡怜会合,明日复东西。

  • 山民诗钞·吴之振

    真山民幽居杂兴松桂小菟裘,山扉幽更幽。蜂王衙早晚,燕子社春秋。鬓秃难遮老,心宽不贮愁。年来把锄手,无复揖公侯。新春馀冻雪初乾,初晴日骤暄。人心新岁月,春意旧乾坤。烟碧柳出色,烧青草返魂。东风无厚薄,随例到衡门。光霁阁

  • 御选元诗卷二十四·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二十四五言古诗十二贡性之题画琳馆依珠树青山走游龙水流疑动石云低不碍松将寻采芝侣于此谢尘踪题画鹭鸶秋堤栁疎疎秋塘荷叶枯水浅防露石水清还见鱼饮啄各自适乐哉此舂鉏题画众峰涵夕隂羣水澹秋

  • 卷四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四·脱脱

        李宗勉 袁甫 刘黻 王居安   李宗勉,字强父,富阳人。开禧元年进士。历黄州教授、浙西茶盐司、江西转运司干官。嘉定十四年,主管吏部架阁,寻改太学正。明年为博士,又明年迁国子博士。宝庆初,添差通判嘉兴府

  • 卷二百四十七·列传第六·宗室四·脱脱

        ◎宗室四   ○子淔 子崧 子栎 子砥 子昼 子潚 师{睪卄} 希言 希怿 士珸 士〈亻褭〉 士〈山穹〉 士皘 士群 不弃 不尤 不{百心} 善俊 善誉 汝述叔近 叔向 彦倓 彦橚 彦逾   子淔字正之,燕王五世孙。父令

  • 卷之一百七十三·佚名

    光绪九年。癸未。十一月。戊寅朔。上诣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丙午皆如之。内起居注  ○以广东高廉钦道李秉衡为浙江按察使。现月  ○广西右江镇总兵李维述以营务废弛革职。以记名提督王孝祺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三·纪昀

    列传金 【十一】○金十一图克坦克宁宗浩襄 【思烈】 瓜尔佳清臣瓜尔佳衡完颜安国裕尔伯特图克坦克宁宗浩襄瓜尔佳清臣瓜尔佳衡完颜安国裕尔伯特△图克坦克宁图克坦克宁本名锡馨其先金源县人徙居北古土之地后徙置明安

  • 九九六 军机大臣奏遵旨询问阿弥达往祭河源情形并巴忠译出名义片·佚名

    九九六 军机大臣奏遵旨询问阿弥达往祭河源情形并巴忠译出名义片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二十五日臣等遵旨询问阿弥达。据称:上年奉命往祭河源,自西宁至星宿海,共走二十四、五日,每日约行一百余里,计程约二千七、八百里。星宿海在

  • 卷一百八十五·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八十五明 杨士奇等 撰去邪宋宁宗时卫泾论新除司农少卿张鎡乞赐窜责状曰臣仰惟陛下奋?乾刚诛鉏元恶中外庆快万口一词惟是更化之初一黜一陟天

  • 論衡校釋卷第十三·黄晖

      效力篇廣雅:「效,考也。」   程才、量知之篇,徒言知學,未言才力也。   人有知學,則有力矣。文吏以理事為力,而儒生以學問為力。   或問楊子雲曰:「力能扛鴻鼎、揭華旗,知德亦有之乎?」答曰:「百人矣。」見法言孝至篇

  • 卷七九·邱濬

    ▲躬孝弟以敦化 《商书伊训》曰:立(植也)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 蔡沈曰:“孝弟者人心之所同,非必人人教诏之,立爱敬于此而形爱敬于彼,亲吾亲以及人之亲,长吾长以及人之长,始于家,达于国,终而错之

  • 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一卷·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佛告阿难。往昔于雪山王南。有一金色孔雀王。佛住其中。彼以此大孔雀王咒经。朝说自护昼则平安。暮说自护夜则安隐。即说咒曰。  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吼梨梨梨梨昙婆梨梨梨毗摩梨梨晖夜晖夜毗阇

  • 卷第七十五·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七十五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三十五世随录宁波天宁石艧介颿禅师华亭朱氏子。年三十五。弃儒冠薙染。首参万峰璧。看东山水上行。

  • 小隐书·敬虚子

    明代敬虚子撰,全书一卷。该书著隐者三十人,自传说时期的许由、巢父,迄北宋靖康末年(1127年)的顺昌山人,各为之作传,复议赞论。现存版本有《古今说部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

  • 异梦录·沈亚之

    传奇小说。唐沈亚之撰。篇首自叙作于元和十年。见于《沈下贤文集》, 《太平广记》二百八十二卷亦录,下注:出《异闻集》。 《异闻集》系陈翰所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考《秦梦记》、《异梦録》二篇见于《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