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百七十四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七十四

徐凝

徐凝睦州人元和中官至侍郎诗一卷

送马向入蜀

游子出咸京巴山万里程白云连鸟道青壁遰猨声雨雪经泥坂烟花望锦城工文人共许应纪蜀中行

送李补阙归朝

驷马归咸秦【一作城阙】双凫出【一作去】海门还从清切禁再沐圣明恩礼乐中朝贵【一作盛】文章大雅存江湖多放【一作旅】逸献替欲谁论

送日本使还

絶国将无外扶桑更有东来朝逢圣日归去及秋风夜泛潮回际晨征苍莽中鲸波腾水府蜃气壮仙宫天眷何期远王文久已同相望杳不见离恨托飞鸿

题开元寺牡丹

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

香炉峰

香炉一峰絶顶在寺门前尽是玲珑石时生旦暮烟

白铜鞮

騕褭锦障泥楼头日又西留欢住不住素齿白铜鞮

杨叛儿

哀怨杨叛儿骀荡郎知否香死博山炉烟生白门柳

春寒

乱雪从教舞回风任听吹春寒能作底已被柳条欺

庐山独夜

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钟声知何处苍苍树里闻

天台独夜

银地秋月色石梁夜溪声谁知屐齿尽为破烟【一作苍】苔行

送寒岩归士

不挂丝纩衣归向寒岩栖寒岩风雪夜又过岩前溪

送陈司马

家寄茅洞中身游越城下宁知许长史不忆陈司马

武夷山仙城

武夷无上路毛径不通风欲共麻姑住仙城半在空

避暑二首

一株金染密数亩碧鲜疎避暑临溪坐何妨直钓鱼斑多筒簟冷髪少角冠清避暑长林下寒蝉又有声

浙西李尚书奏毁淫昏庙

传闻废淫祀万里静山陂欲慰灵均恨先烧靳尚祠

酬相公再游云门寺

远羡五云路逶迤千骑回遗簪唯一去贵赏不重来

杭州祝涛头二首

不道沙堤尽犹欺石栈顽寄言飞白雪休去打青山倒打钱塘郭长驱白浪花吞吴休得也输却五千家

问渔叟

生事同漂梗机心在野船如何临逝水白髪未忘筌

云封庵

登岩背山河立石秋风里隐见浙江涛一尺东沟水

汉宫曲

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絶三十六宫秋夜长

和嵩阳客月夜忆上清人

独夜嵩阳忆上仙月明三十六峰前瑶池月胜嵩阳月人在玉清眠不眠

八月望夕雨

今年八月十五夜寒雨萧萧不可闻如练如霜在何处吴山越水万重云

观浙江涛【一作看潮】

浙江悠悠海西緑【一作曲】惊涛日夜【一作一日波涛】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一作到】白头看不足

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一作瀑布瀑布】千仭【一作丈】直雷奔入江【一作海】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一作解】破青山色

嘉兴寒食

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唯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

忆扬州

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一作尖】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八月灯夕寄游越施秀才

四天净色寒如水八月清辉冷似霜想得越人今夜见孟家珠在镜中央

八月十五夜

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题伍员庙

千载空祠云海头夫差亡国已千秋浙波只有灵涛在拜奠青山人不休

员峤先生

员峤先生无白髪海烟深处采青芝逢人借问陶唐主欲进氷蚕五色丝

莫愁曲

玳瑁牀头刺战袍碧纱窗外叶骚骚若为教作辽西梦月冷如丁【一作针】风似刀

寄白司马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争遣江州白司马五年风景忆长安

相思林

游客远游新过岭每逢芳树问芳名长林遍是相思树争遣愁人独自行

寄海峤丈人

万丈只愁沧海浅一身谁测岁华遥自言来此云边住曾看秦王树石桥

寄潘先生

至人知姓不知名闻道黄金骨节轻世上仙方无觅处欲来西岳事先生

宫中曲二首

披香侍宴揷山花厌着龙绡着越纱恃赖倾城人不及檀妆唯约数条霞

身轻入宠尽恩私腰细偏能舞柘枝一日新妆抛旧様六宫争画黑烟眉

七夕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鼔星

八月九月望夕雨

八月繁云连九月两回三五晦漫漫一年怅望秋将尽不得常娥正面看

喜雪

长爱谢家能咏雪今朝见雪亦狂歌杨花道即偷人句不那杨花似雪何

春饮

乌家若下蚁还浮白玉尊前倒即休不是春来偏爱酒应须得酒遣春愁

二月望日

长短一年相似夜中秋未必胜中春不寒不暖看明月况是从来少睡人

读远书

两转三回读远书画檐愁见燕归初百花时节教人懒云髻朝来不欲梳

古树

古树欹斜临古道枝不生花腹生草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

独住僧

百补袈裟一比丘数茎长?覆青眸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伤画松道芬上人【因画钓台江山而逝】

百法驱驰百年夀五劳消瘦五株松昨来闻道严?死画到青山第几重

观钓台画图

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猨破欲作三声出树难

荆巫梦思

楚水白波风嫋嫋荆门暮色雨萧萧相思合眼梦何处十二峰高巴字遥

浙东故孟尚书种柳

孟家种柳东城去临水逶迤思故人不似当时大司马重来得见汉南春

长洲览古

吴王上国长洲奢翠黛寒江一道斜伤见摧残旧宫树美人曾揷九枝花

却归旧山望月有寄

年年明月总相似大抵人情自不同今夜故山依旧见班家扇様碧峰东

再归松溪旧居宿西林

五粒松深溪水清衆山揺落月偏明西林静夜重来宿暗记人家犬吠声

翫花五首

一树梨花春向暮雪枝残处怨风来明朝渐校无多去看到黄昏不欲回

麴尘溪上素红枝影在溪流半落时时人自惜花肠断春风却是等闲吹

朱霞焰焰山枝动绿野声声杜宇来谁为蜀王身作鸟自啼还自有花开

谁家踯躅青林里半见殷花焰焰枝忆得倡楼人送客深红衫子影门时

花到蔷薇明艳絶燕支颗破麦风秋一番弄色一番退小妇轻妆大妇愁

长庆春

山头水色薄笼烟久客新愁长庆年身上五劳仍病酒夭桃窗下背花眠

山鹧鸪词

南越岭头山鹧鸪传是当时守贞女化为飞鸟怨何人犹有啼声带蛮语

郑女出参丈人词

凤钗翠翘双宛转出见丈人梳洗晩掣曳罗绡跪拜时柳条无力花枝软

春雨

花时闷见联绵雨云入人家水毁堤昨日春风源上路可怜红锦枉抛泥

和白使君木兰花

枝枝转势雕弓动片片揺光玉剑斜见说木兰征戍女不知那作酒边花

正月十五夜呈幕中诸公

宵游二万七千人独坐重城圈一身步月游山俱不得可怜辜负白头春

乐府新诗

一声卢女十三弦早嫁城西好少年不羡越溪歌者苦采莲归去緑窗眠

春陪相公看花宴会二首

丞相邀欢事事同玉箫金管咽东风百分春酒莫辞醉明日的无今日红

木兰花谢可怜条远道音书转寂寥春去一年春又尽几回空上望江桥

牡丹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过马当

风波隐隐石苍苍送客灵鸦拂去樯三月尽头云叶秀小姑新着好衣裳

金谷览古

金谷园中数尺土问人知是緑珠台绿珠歌舞天下絶唯与石家生祸胎

上阳红叶

洛下三分红叶秋二分翻作上阳愁千声万片御沟上一片出宫何处流

洛城秋砧

三川水上秋砧发五凤楼前明月新谁为秋砧明月夜洛阳城里更愁人

和川守侍郎缑山题仙庙

王子缑山石殿明白家诗句咏吹笙安知散席人间曲不是寥天鹤上声

和夜题玉泉寺

岁岁云山玉泉寺年年车马洛阳尘风清月冷水边宿诗好官高能几人

和秋游洛阳

洛阳自古多才子唯爱春风烂漫游今到白家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和嘲春风

源上拂桃烧水发江边吹杏暗园开可怜半死龙门树懊恼春风作底来

侍郎宅泛池

莲子花边回竹岸鷄头叶上荡兰舟谁知洛北朱门里便到江南绿水游

和侍郎邀宿不至

蟾蜍有色门应锁街鼔无声夜自深料得白家诗思苦一篇诗了一弹琴

自鄂渚至河南将归江外留辞侍郎

一生所遇唯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

蛮入西川後

守隘一夫何处在长桥万里只堪伤纷纷塞外乌蛮贼驱尽江头濯锦娘

忆紫溪

长忆紫溪春欲尽千岩交映水回斜岩空水满溪自紫水态更笼南烛花

夸红槿

谁道槿花生感促可怜相计半年红何如桃李无多少并打千枝一夜风

题缙云山鼎池二首

黄帝旌旗去不回空余片石碧崔嵬有时风卷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

天地茫茫成古今仙都凡有几人寻到来唯见山高下只是不知湖浅深

宿冽上人房

浮生不定若蓬飘林下真僧偶见招觉後始知身是梦更闻寒雨滴芭蕉

汴河览古

炀帝龙舟向此行三千宫女采桡轻渡河不似如今唱为是杨家怨思声

柬白丈人

昔时丈人?髪白千年松下锄茯苓今来见此松树死丈人斩新?髪青

览镜词

宝镜磨来寒水清青衣把就绿窗明潘郎懊恼新秋髪拔却一茎生两茎

寄玄阳先生

不能相见见人传岸山中岱?边顔貌只如三二十道年三百亦藏年

白人

煖风入烟花漠漠白人梳洗?常薄泥郎为揷珑璁钗争教一朶牙云落

奉酬元相公上元

出拥楼船千万人入为台辅九霄身如何更羡看灯夜曾见宫花拂面春

奉和鹦鹉

毛羽曾经翦处残学人言语道暄寒任饶长被金笼阖也免栖飞雨雪难

将至妙喜寺

清风嫋嫋越水陂远树苍苍妙喜寺自有车轮与马蹄未曾到此波心地

红蕉

红蕉曾到岭南看校小芭蕉几一般差是斜刀翦红绢卷来开去叶中安

见少室

适我一箪孤客性问人三十六峰名青云无忘白云在便可嵩阳老此生

语儿见新月

几处天边见新月经过草市忆西施娟娟水宿初三夜曾伴愁蛾到语儿

回施先辈见寄新诗二首

九幽仙子西山卷读了绦绳系又开此卷玉清宫里少曾?真诰读诗来

紫河车里丹成也皁荚枝头早晚飞料得仙宫列仙籍如君进士出身稀

送沈亚之赴郢掾

千万乘骢沈司户不须惆怅郢中游几年白雪无人唱今日唯君上雪楼

答白公

高景争来草木头一生心事酒前休山公自是仙【一作山】人侣携手醉登城上楼

青山旧路在白首醉还乡【别白公】 试到第三桥便入千顷花【以上并见纪事】 乱後见淮水归心忽迢遥【京都还汴口作】 乍疑鲸喷浪忽似鷁?风呀呷汀洲动喧阗里巷空【竞渡见诗式】

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七十四

猜你喜欢
  卷九十五·彭定求
  朱元夫·唐圭璋
  戴翼·唐圭璋
  杜东·唐圭璋
  卷 六·袁枚
  歴代诗话卷七十四·吴景旭
  谭苑醍醐卷七·杨慎
  花草稡编原序·陈耀文
  卷123 ·佚名
  卷9 ·佚名
  卷一百八十四·曹学佺
  龟谿集补钞·吴之振
  岁时杂咏巻三十六·蒲积中
  卷七百八十六·佚名
  卷四·贡奎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五十九·彭定求

        卷659_1 【省试秋风生桂枝】罗隐   凉吹从何起,中宵景象清。漫随云叶动,高傍桂枝生。   漠漠看无际,萧萧别有声。远吹斜汉转,低拂白榆轻。   寥泬工夫大,乾坤岁序更。因悲远归客,长望一枝荣。   卷659_2

  • 卷六·杨载

    [集部,别集类,金至元,杨仲弘集]钦定四库全书杨仲弘集卷六      元 杨载 撰宗阳宫望月分韵得声字老君台上凉如水坐看氷轮转二更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寂无声蛟龙竝起承金榜鸾凤双飞载玉笙不信弱流三万里此身

  • 卷二十·李心传

     边防二  金人渝盟金海陵炀王以癸酉冬篡立乙亥岁已有南侵意遂谋迁居汴省未几大内火宫室悉为所焚由是迁都之计稍缓丙子岁复营汴都戊寅夏谕其吏部尚书李通等以梦上帝命己征江南其秋擢通参知政事己卯春遂罢淮北陕西诸

  • 卷之二百五十七·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七洪武三十一年夏四月丁丑朔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遣其臣鸦勒隹稽程复贡马及硫黄○户部奏改铸造钞铜板自二十文至五十文共六十三板并印钞正背铜印○罢回回钦天监○庚辰五军都督府及兵部臣奏

  • 古今列女传原序·解缙

    朕闻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大经者五品之人伦也大哉经纶之道乎而以人伦为本人之大伦有五而男女夫妇为先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君臣妃匹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经训之作皆载之首篇

  • 六朝通鉴博议卷十·李焘

    (宋)李焘 撰岳阳王詧与湘东不和求援于魏魏人遣将经畧江汉三年十一月岳阳王詧旣与湘东王为敌恐不能自存遣使求援于魏请为附庸丞相泰令东阁祭酒荣权使于襄阳绎使司州刺史栁仲礼镇竟陵以图詧詧惧遣其妃王氏及世子寮为质于

  • 孙处传·沈约

    孙处字季高,会稽永兴人,他的户籍上写的是季高,所以他的字反而通行社会上。孙处年轻时任情放纵,高祖东征孙恩,季高很乐意随从,高祖平定京城,用他当振武将军,封为新夷县五等侯。广固之战,孙处立了最先攻进城内的功劳。卢循进逼京

  • 野史无文卷六·郑达

    永历皇帝兵败入缅甸土司纪事考永历皇帝以顺治四年丁亥十月建位号于肇庆府,至九年壬辰二月移驻安隆土司,至十三年丙申十二月移驻云南府。是时清朝经略洪承畴兵入湖南长沙府。流贼孙可望与李定国不合。可望自武冈州投降于

  • 后周纪四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中显德三年(丙辰、956)·司马光

    后周纪四后周世宗显德三年(丙辰,公元956年) [1]三月,甲午朔,上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太祖皇帝乘皮船入寿春壕中,城上发连弩射之,矢大如屋椽;牙将馆陶张琼遽以身蔽之,矢中琼髀,死而复苏

  • 杨卓·周诒春

    杨卓 字云岩。年三十岁。生于江苏上海。已婚。初学于上海广方言馆。河南高等学堂。直隶高等学堂。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授翰林。宣统三年。以官费游美。入哥仑比亚大学。习采矿冶金科。民国元年。入理海大学。民国二

  • 墨子閒詁卷二·孙诒让

    尚賢上第八

  • 卷十六·范处义

    钦定四库全书 诗补传卷十六    宋 范处义 撰 正小雅 风雅颂本诗六义国史取是三者以名其诗风以化爲义言人君之风化也雅以正为义言王政之得失也颂以美为义言人君之功德也风既主於风化岂天子无风化哉故有王者之风

  • 卷第十九(弥沙塞)·佚名

    五分律卷第十九(弥沙塞)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第三分之三安居法佛在舍卫城。尔时诸比丘春夏冬一切时游行。蹈杀虫草担衣物重疲弊道路。诸居士见讥诃言。此诸外道沙门婆罗门。尚知三时夏则安居。众鸟犹作巢窟住

  • 卷第八·永觉元贤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八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佛事 鼓山天王殿上梁 栋隆斯吉。横开解脱之门。护法俨临。永作金汤之固。示众生归元之路。防僧海外侮之侵。自然海晏河清。风和日暖。更有究竟圆满一句。作么生道。坐断千

  • 卢忠肃集·卢象升

    诗文集。明卢象升(1600—1639)撰。二卷。象升字建斗,宜兴(今属江苏)人。天启进士。善射,精将略,能治兵。明末抗清将领。崇祯十一年(1638)在巨鹿(今属河北)遇敌,孤军作战,阵亡。明谥忠烈,清谥忠肃。此集其幼子天驭之孙

  • 女范捷录·江宁刘氏

    一卷,为封建时代女教书之一。全书列有统论、后德、母仪、孝行、贞烈、忠义、慈爱、秉礼、智慧、勤俭、才德等十一篇,宗旨是宣扬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和节烈观。《女范》开宗明义就讲夫妇之道,“五常之德著而大本以敦,三纲之

  • 白话管子·管仲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

  • 妙色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赵宋法贤译。可诵之,出生饮食,施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