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百七十二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七十二

孟郊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少隐嵩山性介少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交年五十得进士第调溧阳尉县有投金濑平陵城林薄蒙翳下有积水郊间往坐水旁裵回赋诗曹务多废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奉郑余庆为东都留守署水陆转运判官余庆鎭兴元奏为参谋卒张籍私諡曰贞曜先生郊为诗有理致最为愈所称然思苦奇澁李观亦论其诗曰高处在古无上平处下顾二谢云集十卷今编诗十卷

列女【一作妇】操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灞上轻薄行

长安无缓步况値天景莫相逢灞滻间亲戚不相顾自

叹方拙身忽随轻薄伦常恐失所避化为车辙尘此中生白髪疾走亦未【一作不得】歇

长安羇旅行

十日一理髪每梳飞旅尘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潜歌归去来事外风景真

长安道

胡风激秦树贱子风中泣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长安十二衢投树鸟亦急高阁何人家笙簧正喧吸

送远吟

河水昏复晨河边相送频离杯有涙饮别柳无枝春一笑忽然歛万愁俄已新东波与西日不惜远行人

古薄命妾

不惜十指弦为君千万弹常恐新声至【一作发】坐使【一作使我】故声【一作曲】残弃置今日悲即是昨日欢将新变故易持【一作将一作变】故为新难青山有蘼芜涙叶长不乾空令後代【一作世】人采掇幽思攒【一作思幽兰】

古离别【一作对景惜别】

松山云缭绕萍路【一作合】水分离云去有归日水分无合时春芳【一作芳景】役双眼【一作目】春色柔四支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

杂怨【一作古乐府杂怨】

忆人莫至悲至悲空自衰寄人莫剪衣剪衣未必归朝为双【一作同】蒂花莫为四散飞花落还遶树游子不顾期夭桃花清晨游女红粉新夭桃花薄莫游女红粉故树有百年【一作度】花人无一定顔花送人老尽人悲花自闲贫女镜不明寒花日【一作日花】少容暗蛩有虚织短线无长缝浪水不可照狂夫不可从浪水多散影狂夫多异踪持此一生薄空成万【一作百】恨浓

静女吟

艳女皆妬色静女独检踪任礼耻任粧嫁德不嫁容君子易求聘小人难自从此志谁与谅琴弦幽韵重

归信吟

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山老吟

不行山下地唯种山上田腰斧斫旅松手瓢汲家泉讵知文字力莫记日月迁蟠木为我身始得全天年

游子吟【自注迎母溧上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一作难将】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隐吟

我饮不在醉我欢长寂然酌溪四五盏听弹两三弦链性静栖白【一作日】洗情深寄玄【一作塞渊】号怒路傍子贪败不贪全

苦寒吟

天寒色【一作色寒】青苍北风叫枯桑厚氷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敲石不得火壮隂夺正【一作正夺】阳苦调竟【一作更】何言冻【一作久】吟成此章

猛将吟

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秋鼙无退声夜剑不隐光虎队手驱出豹篇心卷藏古今皆有言猛将出北方

伤哉行

衆毒蔓贞松一枝难久荣岂知黄庭客仙骨生不成春色舍芳蕙秋风遶枯茎弹琴不成曲始觉知音倾馆月改旧照吊宾写余情还舟空江上波浪送铭旌

怨诗【一作古怨】

试妾与君涙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湘弦怨

昧者理芳草蒿【一作萧】兰同一锄狂【一作盲】飈怒【一作怨】秋林曲直同一枯嘉木忌深蠧哲人悲巧诬灵均入回流靳尚为良谟我愿分衆泉清浊各异【一作有】渠我愿分衆巢枭鸾相远居此志谅难保此情竟何如湘弦少知音孤响空踟蹰

楚竹吟酬卢?端公见和湘弦怨

握中有新声楚竹人未闻识音者谓谁清【一作静】夜吹赠君昔为潇湘引曾动潇湘云一叫凤改听【一作聪】再惊鹤失【一作出】羣江花匪秋落山日当昼曛衆浊响杂沓孤清思氛氲欲知怨有【一作者】形愿向明月分一掬灵均涙千年湘水文

远愁曲

飃?何所从遗塜行未逢东西不见人哭【一作泣】向青青松此地有时尽此哀无处容声翻太白云涙洗蓝田峰水涉七八曲山【一作石】登千万重愿邀【一作回】玄夜月【一作灵】出视白日踪

贫女词寄从叔先辈简

蚕【一作贫】女非不勤今年独无春二月氷雪深死尽万木身时令自逆行造化岂不仁仰企碧霞仙高控沧海云永别劳苦场飘颻游无垠

边城吟

西城【一作域】近日【一作水】天俗禀气偏行子独自渴主【一作居】人仍卖泉烧烽碧云外牧马青坡巅何处鹘突【一作作幽】梦归思寄仰【一作酒】眠

新平歌送许问

边柳三四尺暮春【一作莫奏】离别歌早回儒士驾莫饮土番河谁识匣【一作箧】中宝楚云章句多

杀气不在边

杀气不在边凛然中国秋道险不在山平地有摧輈河南【一作中】又起兵清浊俱鎻流岂唯私客艰拥滞官行舟况余隔晨昏去家成阻修忽然两鬓雪同【一作固】是一日愁独寝夜难晓起视星汉浮凉风荡天地日夕声飕飀万物无少色兆人皆老忧长策苟未立丈夫【一作志士】诚可羞灵响复何事剑鸣思戮讐

结爱【一作古结爱】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一作言】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一作栖】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弦歌行

驱傩击鼔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崒崒拽茅鞭倮足朱褌【一作禅】行戚戚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

覆巢行

荒城古木枝多枯飞禽嗷嗷朝哺雏枝倾巢覆雏坠地乌鸢下啄更相呼阳和发生均孕育鸟兽有情知不足枝危巢小风雨多未容长成已先覆灵枝珍木满上林凤巢阿阁重且深尔今所托非本地乌鸢何得同【一作知】尔心

出门行

长河悠悠去无极百龄同此可叹息秋风白露沾人衣壮心凋落夺【一作旧】顔色少年出门将诉谁川无梁兮路无岐一闻陌上苦寒奏使我伫立惊且悲君今得意厌粱肉岂复念我贫贱时

海风萧萧天雨霜穷愁独坐夜何长驱车旧忆太行险始知游子悲故乡美人相思隔天阙长望云端不可越手持琅玕欲有赠爱而不见心断絶南山峩峩白石烂碧海之波浩漫漫参辰出没不相待我欲横天无羽翰

湘妃怨【一作湘灵祠】

南巡竟不返二妃【一作帝子】怨【一作悲】逾积万里丧蛾眉潇湘水空碧冥冥荒山下古庙收贞魄乔木深青春清光满【一作肃】瑶席搴芳徒有【一作自】荐灵意殊脉脉玉佩不可亲徘徊烟波夕

巫山曲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巫山高【一作行】

见尽数万里不闻三声猿但飞萧萧雨中有【一作郁】亭亭魂千载楚王【一作襄】恨遗文宋玉言至今晴明天【一作青冥里】云结深闺门

楚怨

秋入楚江水独照汨罗魂手把绿【一作芰】荷泣意愁珠泪翻九门不可入一犬吠千门

塘下行

塘边日欲斜年少早还家徒将白羽扇调妾木兰花不是城头树那栖来去鸦

临池曲

池中春蒲叶如带紫菱成角莲子大罗裙蝉鬓倚【一作寄】迎风双双伯劳飞向东

车遥遥

路喜到江尽江上又通舟舟车两无阻何处不得游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郎自别日言无令生远愁旅雁忽叫月断猿寒啼秋此夕梦君梦君在百【一作北】城楼寄【一作寒】泪无因【一作回】波寄恨无因【一作回】輈愿爲驭者手与郎回马头

征妇怨

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圆别时各有泪零落青楼前君泪濡罗巾妾泪满路尘罗巾长【一作去】在手今得随妾身路尘如得【一作因】风得上君车轮【前四句一本别作一首】

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门限中门踰有时渔阳长在眼生在绿【一作丝】罗【一作萝】下不识渔阳道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前四句一本别作一首】

空城雀

一雀入官仓所食宁损几只虑往覆频官仓终害尔鱼网不在天鸟罗不张水饮啄要自然可以空城里

闲怨【一作闺怨】

妾恨比斑竹下盘烦寃根有笋未出土中已含涙痕

羽林行

朔雪寒断指朔风劲裂氷胡中射鵰者此日犹不能翩翩羽林儿锦臂飞苍鹰挥鞭快【一作决】白马走出黄河凌

古意

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古别离

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卭去

游侠行

壮士性刚决火中见石裂杀人不回头轻生如蹔别岂知眼有泪肯白头上髪半【一作平】生无恩酬剑闲一百月

黄雀吟

黄雀舞承尘倚恃主人仁主人忽不仁买弹弹尔身何不远飞去蓬蒿正繁新蒿粒无人争食之足为珍莫觑翻车粟觑翻罪有因黄雀不知言赠之徒殷懃

有所思

桔橰烽火昼不灭客路迢迢信难越古鎭刀攒万片霜寒江浪起千堆雪此时西去定如何空使南心远凄切

求仙曲

仙教生为门仙宗静为根持心若【一作苦】妄求服食安足论铲惑有灵药饵真成本源自当出尘网驭凤登【一作升】崑仑

婵娟篇

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妓婵娟不长妍月婵娟真可怜夜半姮娥朝太一人间本自无灵匹汉宫承宠不多时飞燕婕妤相妬嫉

南浦篇

南浦桃花亚水红水边柳絮由春风鸟鸣喈喈烟蒙蒙自从远送对悲翁此翁已与少年别唯忆深山深谷中

清东曲

樱桃花参差香雨红霏霏含笑【一作笑笑】竞攀折美人湿罗衣采采清东曲明眸艳珪玉青巾艑上郎上下看不足南阳公【一作宫】首词编入新乐录

望远曲

朝朝归信日日登高台行人未去植庭梅别来三见庭花开庭花开尽复几时春光骀荡阻佳期愁来望远烟尘隔空怜绿鬓风吹白何当归见远行客

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七十二

猜你喜欢
  谢逸·唐圭璋
  卷之三·魏庆之
  卷十二·王十朋
  第二幕·林徽因
  卷二十一·陈耀文
  卷十·徐世昌
  卷113 ·佚名
  海岱会集序·冯琦
  卷三·陈起
  ●敦煌歌辞总编卷四·任中敏
  东坡集补钞·吴之振
  卷七百三十二·佚名
  卷六十五·徐倬
  杨炎正词作鉴赏·佚名
  卷一·王冕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杨泽民·唐圭璋

      泽民,乐安人。有和清真词。时人合周邦彦、方千里词刻之,号三英集。   瑞龙吟   城南路。凝望映竹摇风,酒旗标树。效原游子停车,问山崦里,人家甚处。   去还贮。徐见画桥流水,小窗低户。深沉绿满垂杨,芳阴娅姹,娇莺

  • ◆钱员外逵·顾嗣立

    逵字伯行,良右子,词翰有父风。丙申岁为江浙行省管勾架阁,历淮南行省员外郎。明初,选赴太常议礼。发凤阳居住,寻放归。洪武十六年,以事起遣入京,明年卒。 寄乐耕傅子雨 次韵陈敬初答虞清二子雨中见寄绝句六首 赵子固兰蕙卷 ○

  • 楚辞説韵·蒋骥

    武进蒋骥撰离骚庸【一】降 名【二】均 能【三】佩 与【四】莽 序 莫度 路 在【五】 路【六】步 隘【七】绩 武【八】怒舍 故 路 他【九】化 畮【十】芷 刈 秽 索【十一】妒 急【十二】立 英【十

  • 卷一百十五·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一百十五草木高松赋【奉竟陵       齐王敎作】谢 朓阅品物于幽记访丛育于秘经巡汜林之弥望识斯松之最灵挺于岩以羣茂临于水而宗生岂榆栁之比性指冥椿而等龄若夫修榦垂防乔柯飞颖望

  • 卷二百五十四 熙寧七年(甲寅,1074)·李焘

      起神宗熙寧七年六月盡是年七月   六月丁卯朔,命知熙州王韶都提舉熙河路買馬,權提點刑獄鄭民憲同提舉。以中書言熙河出馬最多,雖已置買務於熙州,立法未盡故也。二十五日韶云云。   詔賜提舉河北常平倉司衛州封樁糧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六·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三十年九月丙子朔直敷文阁知阆州王濯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公事用台谏前荐也丁丑左从事郎郑升之行太学录升之为台州军事推官未上知枢密院事叶义问荐其才召对改京秩而升之以未历考任固辞乃有是命 右迪功郎

  • 卷十二下·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十二下 【甲子】中平元年春二月黄巾贼张角等起 【初钜鹿张角事黄老以妖术教授号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呪符水以疗病令病者跪拜首过遣弟子游四方转相诳诱十余年间徒

  • 卷一百九十七·杨士奇

    永乐十六年二月壬午朔○丙戌脩山西大同等卫缘边城堡○丁亥遣官释奠先师孔子 行在礼部会试天下举人奏请考试官 上命行在翰林院侍讲学士曾启侍讲王英考试赐宴于本部○戊子祭 太社 太稷命皇太子行礼 遣官祭 先农○

  • 卷之一千一百五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三章 革命之教育·邹容

    有野蛮之革命,有文明之革命。野蛮之革命,有破坏,无建设,横暴恣睢,适足以造成恐怖之时代,如庚子之义和团,意大利之加坡拿里,为国民增祸乱。文明之革命。有破坏,有建设。为建设而破坏,为国民购自由平等独立自主之一切权利;为国民增

  • 九三四 署直隶总督英廉奏运往盛京文溯阁头拨全书已送至山海关交奉尹接运折·佚名

    九三四 署直隶总督英廉奏运往盛京文溯阁头拨全书已送至山海关交奉尹接运折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初十日大学士兼署直隶总督臣英廉谨奏,为奏闻事。案准尚书 额驸 公福隆安等抄奏内开,应送盛京文溯阁收贮之四库全书,分作五拨

  • 三十五、订婚·包天笑

      我的订婚的年齿,也是在十八岁。在那个时代,婚姻制度是牢不可破的&ldquo;父母之命,媒妁之言&rdquo;的结合呀。我虽然已经读过了不少描写婚姻不自由的著作与小说,觉得婚姻是要自由的,但我对于恋爱,一无对象。在亲戚中,我幼

  • 卷之十六  北征錄(明)金幼孜 撰·邓士龙

    (北征錄,亦名北征前錄,一卷,明金幼孜撰。幼孜本名善,以字行,新淦人。建文二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成祖即位,改翰林檢討。歷官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宣德六年卒,謚文靖。明史卷一四七有傳。是錄記永樂八年二月至七月幼孜等從

  • 癸、琐相移谋购案·佚名

    原文:廿(二十)五年六月丙辰朔癸末,州陵守綰、丞越敢讞之:廼四月辛酉,校長癸、求盗上造柳、士伍轎、沃詣男子治等八人、女子二人,告羣盗盗殺人。治等曰:「羣盗盗殺人。」辟,未斷,未致購。到其甲子,沙羡守驩曰:「士五(伍)瑣等捕治

  • 絜齋毛詩經筵講義卷二·袁燮

    行露篇臣聞莫難于聽訟嚚訟之人顚倒是非變亂黒白其情偽萬狀若之何聽之然天下萬事不逃乎理善聽訟者以理裁之而孰能肆其欺乎厭浥者露濃之貌所以不敢夜行者畏露之濡其身也女以貞信自守惟恐少有點汚冰清玉潔克保其身豈容彊

  • 卷三十五 语录下·陆九渊

    卷三十五语录下 周清叟廉夫所录   后生看经书,须着看注疏及先儒解释,不然,执己见议论,恐入自是之域,便轻视古人。 圣人教人只是就日用处开端。如孟子言徐行后长,可为尧舜。不成在长者后行便是尧舜。

  • 第三章 6·辜鸿铭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辜讲这一章第一节所提到的那个很有权势的贵族头领(季孙氏)准备到泰山山顶去祭天(一种帝王特权),孔子听闻后对在这个贵族门下效力的学

  • 方便心论·佚名

    全一卷。后魏吉迦夜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述说因明论理之纲要,以为分别善恶正邪之方便。分明造论、明负处、辩正论、相应等四品。宋、元、明三本均谓本论为龙树所造,然高丽本与各经录中,皆未载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