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溪诗眼
宋 范温
一、樱桃诗
老杜《樱桃诗》云:"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此诗如禅家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直书目前所见,平易委曲,得人心所同然,但他人艰难,不能发耳。至于"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①任转蓬。"其感兴皆出于自然,故终篇遒丽。②韩退之有《赐樱桃诗》云:"汉家旧种明光殿,炎帝还书《本草经》。岂似满朝承雨露,共看转③赐出青冥。香随翠笼擎偏重,④色照⑤银盘写⑥未停。食罢自知无补⑦报,空然惭汗仰皇扃。"盖学老杜前诗,然搜求事迹,排比对偶,其言出于勉强,所以相去甚远。若非老杜在前,人亦安敢轻议?(《说郛》本、《丛话》前二十三、《总龟》后二十七、《竹庄》六)
------------------
①《诗林》"尝新"作"伤心"。
②《竹庄》"丽"作"健",又《竹庄》吟至此。
③《诗林》、《全唐诗》十二"转"作"传"。
④《昌黎集》"偏重"作"初到"。
⑤《昌黎集》"照"作"映"。
⑥《诗林》"写"作"泻"。
⑦《昌黎集》"补"作"所"。
二、橄榄诗
东坡《橄榄诗》云:"纷纷青子落红盐,气味森森苦且严。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范景仁言橄榄木高大难采,以盐擦木身,则其寅实落,所以有"落红盐"之语。南人夸橄榄,北人夸枣。(《说郛》本)
案:此则见《王直方诗话》,疑《说郛》本误引。又《耆旧续闻》引此作徐师川语。
三、都梁香
古诗云:"博山炉中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又云:"氍毹五水香,①迷迭及都梁。"按《广志》:"都粱香出交广,形如藿香。迷迭出西域。魏文帝有《迷迭香赋》。"(《说郛》本、《百家诗话》抄本)
案:此则亦见《王直方诗话》,疑《说郛》本误引。
----------------
①日人所刊《百家诗抄》无以上诸语。
四、诗宗建安
建安诗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风词高雅,格力遒壮。其言直致而少对偶,指事情而绮丽,得风雅骚人之气骨,最为近古者也。①一变而为晋宋,再变而为齐梁。唐诸诗人,高者学陶谢,下者学徐庾。惟老杜、李太白、韩退之早年皆学建安,晚乃各自变成一家耳。如老杜《崆峒》、《小麦熟》、《人生不相见》、《新安》、《石壕》、《潼关吏》、《新婚》、《垂老》、《无家别》、《夏日》、《夏夜叹》,皆全体作建安语。今所存集第一、第二卷中颇多。韩退之《孤臣昔放逐》、《暮行河堤上》、《重云》、《赠李观》、《江汉》、《答孟郊》、《归彭城醉赠张秘书》、《送灵师惠师》,并亦皆此体,但颇自加新奇。李太白亦多建安句法,而罕全篇,多杂以鲍明远体。东坡称蔡琰诗笔势似建安诸子。前辈皆留意于此,近来学者遂不讲尔。(《丛话》前一、《竹庄》二)
----------------
①《竹庄》引至此。
五、渊明出处
东坡《和贫士诗》云:"夷齐耻周粟,高歌诵虞轩。禄产①彼何人?能致绮与园。古来避世士,死灰或余烟。末路益可羞,朱墨手自研。渊明初亦仕,弦歌本诚言。不乐乃径归,视世嗟②独贤。"此诗言夷齐自信其去,虽武王周召不能挽之使留,若四皓自信其进,虽禄产之聘亦为之出。〔盖古人无心于功名,信道而进退,举天下万世之是非,不能回夺。伯夷之非武王,绮园之从禄产,自合为世所笑,不当有名,偶然圣贤辨论之于后,乃信于天下,非其始望。故其名之傅〕,③如死灰之余烟也。后世君子,既不能以道进退,又不能忘世俗之毁誉,多作文以自明其出处,如《答客难》、《解嘲》之类皆是也,故曰"朱墨手自研"。〔韩退之亦云:"朱丹自磨研。"〕④若"渊明初亦仕,弦歌本诚言",盖无心于名,虽晋末亦仕,合于绮园之出。其去也亦不待以微罪行,"不乐乃径归",合于夷齐之去。〔其事虽小,其不为功名累〕⑤其进退,盖相似。使其易地,未必不迫踪二子也。东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非如昔人称渊明以退为高耳。故又发明如此。(《丛话》前四、《玉屑》六、《竹庄》十、《东坡诗话录》下)
----------------
①《竹庄》"禄产"作"产禄"。
②《竹庄》"嗟"作"差"。
③《竹庄》无"盖古人无心计功名"至"故其名之传"十余句。
④《竹庄》无"韩退之"二句。
⑤《竹庄》无"其事虽小其不为功名累"十字。
六、九十行带索
《贫士诗》云:"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近一名士作诗云:"九十行带索,荣公老无依。"余谓之曰:〔"陶诗本非警策,因有君诗,乃见陶之工。"或讥余贵耳贱目,使错举两联,人多不能辨其孰为陶,孰為今詩也。則為解曰:〕①榮啟期事近出列子,不言榮公可知;九十,則老可知;行帶索,則無依可知;五字皆贅也。若淵明意謂至於九十猶不免行而帶索,則自少壯至於長老,其饥寒艱苦宜②如此,窮士之所以可深悲也。此所謂"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古人文章,必不虚設耳。(《丛话》前四、《玉屑》十三、《历代》三十一)
----------------
①《历代》无"陶詩本非警策"至些數语。
②《历代》"宜"作"若常";案此句似应于"如"字断句,宜"似"当作"何"。
七、学诗贵识
山谷言学者若①不见古人用意处,但得其皮毛,所以去之更远。如"风吹柳花满店香",若人复能为此句,亦未是太白。至于"吴姬压酒劝客尝","压酒"字他人亦难及。②"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益不同。"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至此乃真太白妙处,〔当潜心焉。〕③故学者〔要〕④先以识为主,〔如〕⑤禅家所谓正法眼〔者〕。⑥直须具此眼目,方可入道。(《丛话》前五、《竹庄》五、《诗林》一)
---------------
①《竹庄》"若"作"苦"。
②案:赵彦卫《云麓漫钞》十谓"此乃吴人方言耳,至今酒家有旋压酒子相待"之语。
③《诗林》无此四字。
④《诗林》有"要"字。
⑤《诗林》有"如"字。
⑥《诗林》有"者"字。
八、杜诗学沈佺期
古人学问必有师友渊源,汉杨恽一书,迥出〔当时〕①流辈,则司马迁外孙②故也。〔自〕杜审言已〔自〕③工诗,〔当时〕④沈佺期、宋之问等,同在儒馆为交游,故老杜律诗布置法度,全学沈佺期,更推广集大成耳。〔沈云:"雪⑤白山青千万里,⑥几⑦时重谒圣明君?"杜⑧云:"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⑨沈云:"人如⑩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杜云:"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是皆〕⑾不免蹈袭前辈,然前后杰句,亦未易优劣〔也。〕⑿(《丛话》前六、《草堂诗话》一、《历代》三十九)
案:此意亦本山谷,见《渔隐丛话》,后人推衍此意,论述益繁,详见王楙《野客丛书》卷七《损益前人诗语》条。
----------------
①《历代》无此二字。
②《草堂诗话》"孙"作"甥"。
③《历代》无二"自"字。
④《历代》无此二字。
⑤《草堂诗话》"雪"作"云"。
⑥《全唐诗》四作"两地江山万余里"。
⑦《全唐诗》"几"作"何"。
⑧《草堂诗话》"杜"作"甫"。
⑨《历代》无"沈云"至此数语。
⑩《全唐诗》四"如"作"疑"。
⑾《历代》无此二字。
⑿《草堂诗话》有"也"字。
五、律诗法同文章
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十二月一日》诗云:"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①此诗立意念岁月之迁易。感异乡之飘泊。其曰:"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②船?"则羁愁旅思,皆在目前。"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楸花媚远天。"梅望春而花,楸将夏而(乃)③繁,言滞留之势,当自冬过春,始终见梅楸,则百花之开落皆在其中矣。以此益念故国,思朝廷,故曰:"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闻官军收(河南)④河北》诗云:"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夫人感极则悲,悲定而后喜,忽闻大盗之平,喜唐室复见太平。顾视妻子,知免流离,故曰:"却看妻子愁何在?"其喜之至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故曰:"漫展诗书喜欲狂。"从此有乐生之心,故曰:"白日放歌须纵酒。"于是率中原流寓之人同归,以青春和暖之时即路。⑤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言其道途则曰:"欲从巴峡穿巫峡。"言其所归则曰:"便下襄阳到⑥洛阳。"此盖曲尽一时之意,惬当众人之情,通畅而有条理,如辩士之语言也。〕⑦《游子》诗云:"巴蜀愁谁语,吴门兴杳然",巴蜀既无可与语,故欲远之吴会。"九江春草外",则想象将来吴门之景物。"三峡暮帆前",则去路先涉三峡之风波。"厌就成都卜,休为吏部眠",君平之卜所以养生,毕卓之酒所以忘忧,今皆不能如意,则犯三峡之险,适九江之远,岂得已也哉?夫奔涉万里无所税驾,伤人世险隘,不能容己,故曰:"蓬莱如可到,衰白问群仙",终焉。〔(后之)⑧骚人亦多此意,〕⑨〔《题桃(树)⑩》诗云:"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此诗意在第一句:旧堂小径,从来不斜,又五桃遮掩之,已⑾若图画矣。中间四句皆旧日事。方天下太平,家给食足,有桃实则馈贫人,故曰:"高秋总馈贫人实。"和气应期而至,人意闲而乐之,故曰:"来岁还舒满树⑿花。"家家有忠厚之风,处处有鲁恭之化,故曰:"窗⒀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及题此诗时,所向皆寡妻群盗,何暇如此,故曰:"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⒁一家"时也。⒂〔然所谓意若贯珠,〔非唯文章,书亦如是。欧阳文忠言:"用笔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方其运也,左右前后,不免欹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山谷称:"公主担夫争道,其手足肩背皆有不齐,而舆未尝不正。"指与担夫,则如遣词;腕与舆,则如命意。故唐文皇称右军书云:"烟霞云敛,状若断面还连;凤翥龙盘,势如斜而反直。"与文章真一理也。〕⒃今人不求意处⒄关纽,但以相似语言为贯穿,〔以停稳笔画为端直,〕⒅岂不浅近也哉。(《丛话》前七、《竹庄》六、《诗林》一、《历代》四十一)
---------------
①案此杜甫诗。
②《少陵集》"水"作"濑"。
③《竹庄》无"乃"字。
④案杜诗原题有"河南"二字。
⑤《竹庄》"即路"作"节归"。
⑥《杜诗详注》"到"作"向"。
⑦《诗林》无"十二月一日"至此数语。
⑧《诗林》有此二字。
⑨《历代》无"后之骚人亦多此意"数字。
⑩《竹庄》"桃"下有"树"字;案杜诗原题作"桃树"。
⑾《历代》"已"作"意"。
⑿《少陵集》"树"作"眼"。
⒀《少陵集》"窗"作"帘"。
⒁《少陵集》"正"作"已"。
⒂《竹庄》作"故曰:'非今日'乃'往年车书正一家'时也"。
⒃《诗林》无"题桃诗云"至此数语;《历代》无"然所谓"至此数语;《竹庄》无"非唯文章"至此数语。
⒄《竹庄》"处"作"思";《诗林》作"趣"。
⒅《诗林》、《历代》无此语。
一○、杜诗用月字例
有一士人携诗相示,首篇第一句云"十月寒"者。余曰:"君亦读老杜诗,观其用'月'字乎?其曰:'二月已风涛',则记风涛之早也。曰:'因惊四月雨声寒','五月江深草阁寒',盖不当寒〔而寒也〕。①'五月风寒冷拂②骨','六月风日冷',盖不当冷〔而冷也〕。③'今朝腊月春意动',盖未当④有春意〔也〕。⑤虽不尽如此⑥如'三月桃花浪','八月秋高风怒号','闰八月初吉','十月江平稳'之类,皆不系月,则不足以实〔录〕⑦一时之事。若十月之寒,既无所发明,又不足记录。〔退之谓惟陈言之务去者,非必尘俗之言,止为无益之语耳。然吾辈文字,如'十月寒'者多矣〕,⑧〔方〕当〔共〕⑨以为戒也。"(《丛话》前八、《玉屑》六、《诗林》一、《历代》四十一、《乐趣》二)
---------------
①《诗林》、《历代》有此三字。
②《玉屑》、《杜诗详注》"拂"作"佛"。
③《诗林》、《历代》有此三字。
④《乐趣》"当"作"尝"。
⑤《乐趣》、《历代》"意"下有"也"字。
⑥《乐趣》此五字,作"至"。
⑦《诗林》无"录"字。
⑧《历代》无此数语。
⑨《历代》无"方""共"二字。
一一、炼 字
世俗所谓乐天《金针集》,殊鄙浅,然其中有可取者,"炼句不如炼意",非老于文学不能道此。又云:"炼字不如炼句",则未安也。好句要须好字,①如李太白诗:"吴姬压酒劝客尝",见新酒初熟,江南风物之美,工在"压"字。老杜《画马》诗:"戏拈秃笔扫骅骝",初无意于画,偶然天成,工在"拈"字。柳诗:"汲井漱寒齿",工在"汲"字。工部又有所喜用字,如"修竹不受暑","野航恰受两三人","吹面受和风","轻燕受风斜","受"字皆入妙。老坡尤喜"轻燕受风斜",以谓燕迎风低飞,乍前乍却,非"受"字不能形容也。至于"能事不受相促迫","莫受二毛侵",虽不及前句警策,要自稳惬尔。(《丛话》前八、《玉屑》六、七,《竹庄》一)
----------------
①以上《玉屑》七引;又《竹庄》一引至此。
一二、形似语与激昂语
形似之语,盖出于诗人之赋,"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是也;激昂之语,盖出于诗人之兴,①"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是也。〔古人形似之语,如镜取形,灯取影(也②。故老杜所题诗,往往亲到其处,益知其工)。③激昂之言,《孟子》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初不可形迹考,然如此乃见一时之意)。④余游武侯庙。然后知〕⑤《古柏》诗所谓"柯如青铜根如石",信然,决不可改。此乃形似之语。"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此⑥激昂之语,不如此则不见柏之大也。文章〔固多端,〕⑦警策往往⑧在此两体⑨〔耳〕。⑩(《丛话》前八、《仕学规范》三十七引《古今类总诗话》、《鉴衡》一引《古今诗话》、《历代》三十八、《杜工部诗话》)
----------------
①《历代》、《杜工部诗话》作"诗有形似之语,若诗人赋云云是也,有激昂之语,若诗人兴云云是也"。《仕学规范》三十七引《古今类总诗话》"出于"二字亦均作"若"。
②《古今类总诗话》"如镜取形,灯取影也"句,作"必实录是事决不可为"。
③《杜工部诗话》无此数字。
④《杜工部诗话》"志"下有"者"字;无"初不可"云云二语。
⑤《历代》无"古人形似之语"至此数语。
⑥《杜工部诗话》"此"下有"乃"字。
⑦《历代》无此三字;《古今类总诗话》《杜工部诗话》"警策"上有"然"字。
⑧《历代》"往往"作"处端"。
⑨《古今类总诗话》"在"作"是"。
⑩《杜工部诗话》无"耳"字。《古今类总诗话》"耳"作"尔"。
一三、诗贵工拙相半
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①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然后世学者,当先学其工〔者〕,②精神气骨,皆在于此。如《望岳》诗云:"齐鲁青未了",洞庭诗云:"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语既高妙有力,而言东岳与洞庭之大,无过于此。后来文士极力道之,终有限量,益知其不可及。《望岳》第二句如此,故先云:"岱宗夫如何?"洞庭诗先如此,故后③云:"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使洞庭诗无前两句,而皆如后两句,语虽健,终不工。《望岳》诗无第二句,而云:"岱宗夫如何",虽曰乱道可也。今人学诗多得老杜平慢处,乃邻女效颦者。④余旧日尝爱刘梦得《先主庙》诗;山谷使余读李义山《汉宣帝》诗,然后知梦得之浅近。又尝爱崔涂《孤雁》诗云:"几行归塞⑤尽,念尔⑥独何之"八句;公又使读老杜"孤雁不敢啄"者,然后知崔涂之无奇。《老杜补遗》云:"鲍当《孤雁》诗云:'更无声接续,空有影相随',孤则孤矣,岂若子美'孤雁不饮啄,飞鸣犹⑦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含不尽之意乎?"(《丛话》前九、《玉屑》十四、《仕学规范》三十九引《古今类总诗话》、《鉴衡》一引《古今诗话》、《历代》四十一)
----------------
①《古今诗话》引有"而"字。
②《古今诗话》引有"者"字。
③《古今诗话》引"故后"作"后乃"。
④《玉屑》、《历代》引至此;"者"作"耳";又《仕学规范》引《古今类总诗话》、《鉴衡》引《古今诗话》亦至此,"者"下有"耳"字。
⑤《全唐诗》二十五"塞"作"去"。
⑥《全唐诗》"念尔"作"片影"。
⑦《杜诗详注》"犹"作"声"。
一四、山谷言诗法
山谷①言②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③以《原道》命意曲折。后予〕④以〔此〕⑤概考古人法度〕,⑥如〔杜子美〕⑦《赠韦见素⑧诗》云:"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此一篇立意也,故使人⑨静听而〔具〕⑩陈之〔耳〕。⑾自"甫昔少年日"至"〔再〕⑿使风俗淳",⒀皆儒冠事业也。自"此意竟萧条"至"蹭蹬无纵鳞",言误身如此也。则意举而文备,故⒁已有是诗矣;然必言其所以见韦者,于是有厚愧真知之句。所以真知者,谓传诵其诗也。然宰相职在荐⒂贤,不当徒爱人而已,士故不能无望,故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果不能荐贤⒃则去之可也,故曰:"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又将⒄入海而去秦也。然其去也,⒅必有迟迟不忍之意,故曰:"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则所知不可以不别,故曰:"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夫如此是可以⒆相忘于江湖之外,虽见素亦不⒇得而见矣,故曰:"白鸥没(21)浩荡,万里谁能驯",终焉(22)。此诗〔前贤录为压卷,(盖)〕(23)布置最得正体,如官府甲第厅(24)堂房室,各有定处,不〔可〕(25)乱也。(26)韩文公《原道》,与《书》之《尧典》盖如此,其佗皆(27)谓之变体可也。(28)盖变体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出于精微,夺乎天造,不可以形器求矣。然要之以正体为本,自然法度行乎其间。譬如用兵,奇正相生,初若不知正而径出于奇,则纷然无复纲纪,终于败乱而已矣。《原道》以仁义立意,而道德从之,故老子舍仁义,则非所谓道德,继叙异端之汨正,继叙古之圣人不得不用仁义也如此,继叙佛老之舍仁义则不足以治天下也如彼,反复皆数叠而复结之以先王之教,终之以人其人,火其书,必以是禁止而后可以行仁义,于是乎成篇。若《尧典》自"若稽古帝尧"至"格于上下",则尧之大略也;自"克明俊德"至于"于变时雍",言尧修身以及天下也。于是"乃命羲和"言天事,"若予采"、"若时登庸"言人事,"洪水方割"言地事,三才之道既备,继之以逊位终焉。然则自古有文章,便有布置,讲学之士不可不知也。(《丛话》前十、《草堂诗话》一、《仕学规范》三十七引《古今类总诗话》、《鉴衡》二引《古今诗话》、《竹庄》五、《总龟》后三十一、《历代》四十一、又《鉴衡》一引《诗宪》亦引至谓之变体可也,惟中间删详论杜诗诸语)
----------------
①《草堂诗话》"山谷"作"黄鲁直"。
②《古今诗话》"山谷言"作"古人"。
③《总龟》"告"作"言"。
④《草堂诗话》无"每见后学"至此数语。
⑤《总龟草堂诗话》"以"下有"此字"。
⑥《古今诗话》及《古今类总诗话》均无"每见后学"至此数语。
⑦《草堂诗话》有此三字;《古今诗话》、《古今类总诗话》作"老杜"。
⑧《杜工部诗话》"见素"作"左丞"。
⑨《古今诗话》、《古今类总诗话》"使人"作"令"。
⑩《古今诗话》无"具"字,
⑾《总龟》、《竹庄》及《古今诗话》、《古今类总诗话》无"耳"字。
⑿原脱"再字";《古今诗话》"再"作"致"。
⒀《总龟》、《竹庄》作"自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⒁《古今诗话》"故"作"固"。
⒂《古今诗话》"荐"作"进"。
⒃《古今诗话》、《古今类总诗话》"不能荐贤"作"无益"。
⒄《古今诗话》、《古今类总诗话》"又将"作"必"。
⒅《古今诗话》"然其"作"其子"。《古今类总诗话》"然其去也"作"其去,于人情。"
⒆《古今诗话》"如此是可以"作"如是则"。
⒇《古今诗话》、《古今类总诗话》"不"下有"可"字。
(21)《古今诗话》"没"作"波"。
(22)《草堂诗话》"终焉"作"也"。
(23)《草堂诗话》无"前贤录为压卷盖"七字,《古今诗话》无"盖"字。《古今类总诗话》"盖"作"为其"。
(24)《竹庄》"厅"作"门"。
(25)《古今诗话》无"可"字。
(26)《草堂诗话》引至此。
(27)《古今诗话》"皆"作"虽"。
(28)《竹庄》、《总龟》《古今诗话》、《杜工部诗话》与《古今类总诗话》均引至此。
一五、命意用事
诗有一篇命意,有句中命意。如老杜上韦见素诗,布置如此,是一篇命意也。至其道迟迟不忍去之意,则曰:"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其道欲与见素别,则曰:"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此句中命意也。盖如此然后顿挫高雅。①又有意用事,有语用事。李义山"海外徒闻更九州",其意则用杨妃在蓬莱山,其语则用邹子云:"九州之外,更有九州",如此然后深稳健丽。(《丛话》前十、《玉屑》六、《竹庄》五、《草堂诗话》一)
----------------
①《玉屑》、《竹庄》、《草堂诗话》引至此。
一六、杜诗巧而能壮
世俗喜绮丽,知文者能轻之。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然文章论当理与不当理耳,苟当于理,则绮丽风花同入于妙;苟不当理,则一切皆为长①语。上自齐梁诸公,下至刘梦得〔、温飞卿〕②辈,往往以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词有余③也。老杜云:"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亦极绮丽,其模写景物,意自亲切,所以妙绝古今。④〔其〕⑤言春容闲适,则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蜒款款飞","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言秋景悲壮,则有"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富贵之词,则有"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麒麟不动炉烟转,⑥孔雀徐开扇影还"。其吊古则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竹送清溪月,苔移玉座春"。〕⑦皆出于风花,然穷尽性理,移夺造化。〔又云:"绝壁过云开锦绣,疏松夹水奏笙篁。"〕⑧自古诗人巧即不壮,⑨壮即不巧,巧而能壮,乃如是也。⑩(《丛话》前十,《竹庄》一、二十三、二十四,《草堂》一、《历代》四十一)
----------------
①《历代》"长"作"常"。
②《草堂诗话》无此三字。
③《竹庄》引至此。
④《竹庄》二十三引至此。
⑤《草堂诗话》有"其"字。
⑥《竹庄》及《少陵集》"转"作"上"。
⑦《竹庄》无此联。
⑧《竹庄》及《少陵集》"篁"作"簧";又《草堂诗话》无此三语。
⑨《草堂诗话》"壮"作"庄",下同。
⑩《历代》作"有如是乎";又《竹庄》二十四引至此。
一七、山谷论诗文优劣
孙莘老尝谓老杜《北征诗》胜退之《南山诗》,王平甫以谓《南山》胜《北征》,终不能相服。时山谷尚少,乃曰:"若论工巧,则《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二公之论遂定。①时曾子固曰:"司马迁学《庄子》,班固学《左氏》,班、马之优劣,即《庄》《左》②之优劣也。"公又曰:"司马迁〔学〕③《庄子》既造其妙,班固学《左氏》,未造其妙也。然《庄子》多寓言,架空为文章;《左氏》皆书事实,而文调亦不减《庄子》,则《左氏》为难。"子固亦以为然。(《丛话》前十二、《竹庄》十二、王正德《余师录》四)
----------------
①《竹庄》引至此。
②《丛话》"左"误作"老"。
③《录师录》有"学"字。
一八、杜诗体制
山谷常言少时曾诵薛能诗云:"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①人故故生。"孙莘老问云:"此何人诗?"对曰:"老杜。"莘老云:"杜诗不如此。"后山谷语传师云:"庭坚因莘老之言,遂晓老杜高雅大体。"②传师云:"若薛能诗,正俗所谓叹世耳。"(《丛话》前十四、《总龟》后三十六、《玉屑》十四)
----------------
①《全唐诗话》五、《唐纪》六十"欺"作"催"。
②案《全唐诗话》、《唐纪》亦言此诗无子美大雅之度。
一九、柳子厚诗
子厚诗尤深远难识,前贤亦未推重。自老坡发明其妙,学者方渐知之。余尝问人:"柳诗何好?"答云:"大体皆好。"又问:"君爱何处?"答云:"无不爱者。"便知不晓矣。识文章者,当如禅家有悟门。大法门百千差别,〔要须自一转语悟入。如古人文章〕①直须先悟得一处,乃可通其他妙处。向因读子厚《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一段,至诚洁清之意,参然在前,"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微②言异③可④冥,缮性何由熟"。真妄⑤以尽⑥佛理,言性以尽薰修,此外⑦亦无词矣。"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盖⑧远过⑨"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予家旧有大松,偶见露洗而雾披,真如洗沐未干,染以翠色,然后知此语能传造化之妙。"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盖言因指而见月,遗经而得道,于是终焉。其本末立意遣词,可谓曲尽其妙,毫发无遗恨者也。⑩《哭吕衡州》诗,足以发明吕温之俊伟;《哭凌员外》诗,书尽〔凌〕凖⑾平生;《掩役夫张进骸》,既尽役夫之事,又反复自明其意,此一篇笔力规模,不减庄周、左丘明也。⑿刘梦得《伤愚溪》三首,有"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又"残阳寂寞出樵车",又"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谓之佳句,正如今之海语,于子厚了无益,殆《折杨》、《黄华》之雄,易售于流俗耳。(《丛话》前十九、《玉屑》十五、《竹庄》八、《诗林》一)
----------------
①《诗林》无此二语。
②《竹庄》及《柳集》"微"作"遗"。
③《竹庄》、《玉屑》及《柳集》"异"作"冀"。
④《诗林》"可"作"杳"。
⑤《诗林》"真妄"前有"盖谓"二字。
⑥《竹庄》"尽"作"喻"。
⑦《竹庄》"此外"作"外此"。
⑧《诗林》"盖"作"又"。
⑨《竹庄》"过"作"胜"。
⑩《诗林》引至此;《竹庄》作"无毫发遗恨耳"。
⑾《竹庄》"凖"上无"凌"字。
⑿《竹庄》引至此,凡分三节。
二○、李义山诗
文章贵众中杰出,如同赋一事,工拙尤易见。〔余行蜀道,过筹笔驿,如石曼卿诗云:"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脍炙天下久矣,然有山水处便可用,不必筹笔驿也。①殷潜之与小杜诗甚健丽,亦无高意。惟义山诗云:"鱼②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简书盖军中法令约束,言号令严明,虽千百年之后,鱼鸟犹畏之也。储胥盖军中藩篱,言忠谊贯神明,风云犹为护其壁垒也。诵此两句,使人凛然复见孔明风烈。至于"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属对亲切,又自有议论,他人亦不及也。〕③马嵬驿,唐诗尤多,如刘梦得"绿野扶风道"一篇,人颇诵之,其浅近乃儿童所能。义山云:"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语既亲切高雅,故不用愁怨堕泪等字,而闻者为之深悲。"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如亲扈明皇,写出当时物色意味也。"此日六军同驻马,他时七夕笑牵牛",益奇。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丛话》前二十二、《玉屑》十六、《诗林》二分二节引、《诗学指南》本《名贤诗旨》)
----------------
①《名贤诗旨》仅引"余行蜀道"至此数语。
②《义山集》"鱼"作"猿"。
③《诗林》无"余行蜀道"至此数语。
二一、半夜钟
〔欧公以"夜半钟声到客船"为语病。〕①《南史》载"齐武帝景阳楼有三更五更钟。丘仲孚读书以中宵钟为限。阮景仲为吴兴守,禁半夜钟。〔至唐诗人如于鹄、白乐天、温庭筠尤多言之,〕②今佛宫一夜鸣铃,俗谓之定夜钟。不知唐人所谓半夜钟者,景阳三更钟耶?今之定夜钟邪?然于义皆无害,文忠偶不考耳。(《丛话》前二十三、《诗林》二、《历代》五十一)
案:《永乐大典》引此条文字稍异,见附录。
----------------
①《历代》无此语。
②《历代》无此语。
二二、论晏殊词
晏叔原见蒲传正云:"先公平日小词虽多,未曾作妇人语也。"①传正云:"'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岂非妇人语乎?"晏曰:"公谓年少为何语?"传正曰:"岂不谓其所欢乎?"晏曰:"因公之言,遂晓乐天诗两句云:'欲留年少②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③传正笑而悟。然如此语意自高雅尔。(《丛话》前二十六、诗林四)
案:赵与时云:"余按全篇云:'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盖真相所欢者,与乐天'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之句不同,叔原之言失之。"
----------------
①《诗林》引至此。
②《宾退录》一"年少"作"所欢",下同。
③案此《浩歌行》中句。
二三、句 法
句法之学,自是一家工夫。〔昔尝问山谷;"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山谷云:"不①如'千岩无人万壑静,十步回头五步坐'。"此专论句法,不论义理,盖七言诗四字三字作两节也。此句法出《黄庭经》,自"上有黄庭下关元"已下多此体。张平子《四愁诗》句句如此,雄健稳惬。至五言诗亦有三字二字作两节者。老杜云:"不知西阁意,肯别定留人。"肯别邪?定留人邪?山谷尤爱其深远闲雅,盖与上七言同。(《丛话》前四十一、《玉屑》三、《诗学指南》本《名贤诗旨》)
----------------
①《名贤诗旨》无此数字。
二四、杜诗高处
或问余:"东坡有言:'诗至于杜子美,天下之能事毕矣。'老杜之前,人固未有如老杜,后世安知无过老杜者?"余曰:如"一片花飞减却春",若咏落花,则语意皆尽,所以古人既未到,决知后人更无好语。如画马诗云:"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则曹将军能事与造化之功,皆不可以有加矣。至其它吟咏人情,模写景物,皆如是也。老杜谢严武诗云:"雨映行宫辱赠诗。"山谷云:"只此'雨映'两字,写出一时景物,此句便雅健。"余然后晓句中当无虚字。①〔后诵〕②淮海小词云:"杜鹃声里斜阳暮。"公③曰:"此词高绝。但既云'斜阳',又云'暮',则重出也。欲改'斜阳'作'帘栊。'"余曰:"既言'孤馆闭春寒',似无帘栊。"公曰:"亭传虽未必有帘栊,有亦无害。"余曰:"此词本模写牢落之状。若曰帘栊,恐损初意。"先生曰:"极难得好字,当徐思之。"然余因此晓句法不当重叠。(《丛话》前五十、《玉屑》三)
案: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云:"此句读之于理无碍。谢庄诗曰:'夕天际晚气,轻霞澄暮阴',一联之中三见晚意,尤为重叠。梁元帝诗:'斜景落高春',既言斜景,复言高春,岂不为赘?古人为诗正不如是之泥。观当时米元章所书此词,乃是'杜鹃声里斜阳曙',非'暮'字也。得非避庙讳而改为'暮'乎?"又黄潜《日损斋笔记》云:"宝祐间,外舅王君仲芳随宦至彬阳,亲见其石刻,乃'杜鹃声里斜阳树',一时传录者,以'树'字与英宗庙讳同音,故易以'暮'。盖其词一经元祐名公品题,虽有知者,莫敢改也。"二书均以"暮"为避讳所改。
----------------
①《玉屑》引至此。
②《玉屑》此为另一则,无此二字。
③《玉屑》"公"作"东坡"。
二五、评诗病
友人称一士人诗云:"西出潼关客路迷,一胡芦酒一篇诗。胡芦酒尽兴未尽,坐看春山春尽时。"余曰:"唐人尤用意小诗,其命意与所叙述,初不减长篇,而促为四句,意正理尽,高简顿挫,所以难耳。故必有可书之事,如王摩诘云:'西出阳关无故人',故行者为可悲,而劝酒不得不饮,阳关之词不可不作。若客路迷,则潼关之东亦可矣,且潼关之西乃通衢,非有山林曲折,所谓迷者,果何谓邪?沈从中言'蕙肴烝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必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太史公《淳于髡传》云:'操一豚蹄洒一盂'。夫叙事犹尔,所谓一胡芦酒一篇诗,自有七言无此句法也。"或曰:"李白不云乎'一杯一杯复一杯'?"余曰:"古者豪杰之士,高情远意一寓之酒,有所感发,虽意于饮而饮不能自已,则又饮至于三杯五斗醉倒而后已。是不云尔,则不能形容酒客妙处。夫李白意先立,故七字六相犯,而语势益健,读之不觉其长。此句才叠用一字,已觉其萎弱重复,若不胜其长矣。惟第三句若有意而语亦不工。陶渊明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矣。于是模写景物,则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吟咏情性,则曰'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于是成篇古诗。犹下①看春山春尽,有何意味,而遽成诗乎?"闻者皆服。(《丛话》前五十四)
----------------
①疑有脱误。
二六、坡文工于命意
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如《赵清献碑》,世间称治郡者日宽,立朝者日直,盖已大矣,则进于二者,又有说焉。故曰:"其于治郡,不专于宽,时出猛政,严而不残。"其在朝廷不专于直,为国爱人,掩其疵病。①如吾家蜀公坚卧不起,人知其高,而不称其用。则为碑铭曰:"世皆谓公贵身贱名,孰知其功侔圣人之清",然后知其有功于世也。又曰:"君实之用,出而时施,如彼水火,宁除渴饥。公虽不用,亦相其行。如彼山川,出云相望。"然后知其〔相为〕②表里,废一不可也。此皆非世人所能到者。平日得意〔到〕③处多如此。其源盖出于庄子。故其论刘伶、庄子、阮千里、阎立本,皆于世人意外,别出眼目,其平日取舍文意④〔亦〕多以此为法。⑤(《仕学规范》三十四、《鉴衡》二)
案:王正德《余师录》三许觊条引作《潛溪诗话》。《永乐大典》引此条,多出七百余字,见附录。
----------------
①《余师录》"病"作"疾"。
②《仕学规范》、《余师录》有"相为"二字。
③《仕学规范》、《余师录》无"到"字。
④《仕学规范》、《余师录》"意"作"章"。
⑤《仕学规范》有"亦"字。《余师录》此句后有"晚年乃言之曰:词达而已;词至于达,则疑于不文,是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了然于心者,千万人而不一遇也。况能了然于心与口乎?是之谓词达。词至于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二七、句法以一字为工
句法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浩然云:"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工在"澹""滴"字。如陈舍人从易偶得《杜集》旧本,至《送蔡都尉》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以一字补之,或曰疾,或曰落,或曰起,或曰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一过字为工也。如淮海小词云:"杜鹃声里斜阳暮",东坡曰:"此词高妙,但既云斜阳,又云暮,则重出也。"余因此识作诗句法,不可重叠也。(《诗学指南》本《名贤诗旨》)
案:此则《论淮海词》与24条相类。
二八、长恨歌用事之误
白乐天《长恨歌》,工矣,而用事犹误。"峨眉山下少人行",明皇幸蜀,不行峨眉山也。当改云剑门山。"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长生殿乃斋戒之所,非私语地也。华清宫自有飞霜殿,乃寝殿也。当改长生为飞霜,则尽矣。(《升庵诗选》七引作《范元宝诗话》)
二九、王称诗
案:王明清《挥尘余话》卷三云:"王称定观者,元符殿帅恩之子,有才学,好与元祐故家游,范元宝温《潜溪诗眼》中亦称其能诗。"又《永乐大典》引此条,全文见《附录》。
附:增订
二一、半夜钟
(欧阳文忠以"夜半钟声到客船"为语病......至唐诗人尤多言之。)故于鹄《送宫人入道》云:"定知别后宫中伴,遥听缑山夜半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夜半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今佛宫乙夜鸣钟,......)
案:本条节引自《永乐大典》卷八○七。与《辑佚》文字相同者,从略。
二六、坡文工于命意
(老坡作文工于命意......故又发明如此。又如《赵清献碑》,世间称治人曰宽......,亦多以此为法。)晚年乃言之曰:"词达而已。词至于达,则疑于不文,是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了然于心者,千万人而不一遇也。况能了然于手与口乎?是之谓词达。词至于达,则文不可胜用矣。"其作庄子祠堂,欲去《盗跖》、《渔父》、《说剑》、《让王》四篇。若《盗跖》、《渔父》之诋批孔子,《说剑》之从横,可以无疑。独《让王》亦曰浅陋不入于道者何哉?予问学者,多不能通。盖自巢由务光诸人,其清节众人之所共晓,《让王》篇无所发明,直作好语以缘饰之耳。故老苏称杨子,问所不足辨,辨所不足问,盖亦与此同。余尝以此语友人,友人不以为然。后因读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钟不洎吾心悲。余曰:若《让王》篇于此,则称赞之耳。于是又为弟子发问而后曰:既己县矣,无所县者,且得有哀乎?彼视三釜与三千锺,如燕雀蚊蝱之过乎?前后因曾子而足以明道。又曰:仲尼问于太史、大弢、伯常骞、狶韦,夫卫灵公饮酒湛乐,不听国家之政,田猎毕弋不应诸侯之际,其所以为灵者何也,若杨子云至此,则诟骂之耳。于是太史言其恶,伯常骞言其善,而狶韦又以为皆出于自然,二人以世间是非论之皆非是,然后因灵公而足以见理。其布置开阖,如《咸韶》之乐,干戚羽毛皆有位置,锺磬鼓笙皆有节奏。文章之本在此。自言语之工,皆其末也。如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务光怒之,纪他闻之,率弟子而蹲于窍水,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语简而意远。《让王》曰: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忘其身。其它好语虽多,意皆类此。固流俗之所叹赏。然众人所知,何必庄子着书而后明也?于是《让王》浅近可以无疑。故善学《庄子》,无如老坡。若浅学之士,节取其字而用之,往往承袭尘俗,变为恶语,如释氏之论水以为于神仙为琉璃,于饿鬼为脓血,盖不善学之过也。
案:本条节引自《永乐大典》卷八○七,与《辑佚》文字相同者,从略。《大典》本条上接《辑佚》五、渊明出处"东坡作文"以下数句,其渊明出处条至"不追纵二子也"句止。
二九、论韵(原作《王称诗》)
王偁定观好论书画,常诵山谷之言曰:"书画以韵为主。"予谓之曰:"夫书画文章,盖一理也。然而巧、吾知其为巧,奇、吾知其为奇;布置关〔?开〕阖,皆有法度:高妙古澹,亦可指陈。独韵者,果何形貌耶?"定观曰:"不俗之谓韵。"余曰:"夫俗者、恶之先,韵者、美之极。书画之不俗,譬如人之不为恶。自不为恶至于圣贤,其间等级固多,则不俗之去韵也速矣。"定观曰:"潇洒之谓韵。"予曰:"夫潇洒者,清也。清乃一长,安得为尽美之韵乎?"定观曰:"古人谓气韵生动,若吴生笔势飞动,可以为韵乎?"予曰:"夫生动者,是得其神;曰神则尽之,不必谓之韵也。"定观曰:"如陆探微数笔作狻猊,可以为韵乎?"余曰:"夫数笔作狻猊,是简而穷其理;曰理则尽之,亦不必谓之韵也。"定观请余发其端,乃告之曰:"有余意之谓韵。"定观曰:"余得之矣。盖尝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宛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余曰:"子得其梗概而未得其详,且韵恶从生?"定观又不能答。予曰:"盖生于有余。请为子毕其说。自三代秦汉,非声不言韵;舍声言韵,自晋人始;唐人言韵者,亦不多见,惟论书画者颇及之。至近代先达,始推尊之以为极致;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夫立一言于千载之下,考诸载籍而不缪,出于百善而不愧,发明古人郁塞之长,度越世间闻见之陋,其为有〔?能〕包括众妙、经纬万善者矣。且以文章言之,有巧丽,有雄伟,有奇,有巧,有典,有富,有深,有稳,有清,有古。有此一者,则可以立于世而成名矣;然而一不借焉,不足以为韵,众善皆备而露才用长,亦不足以为韵。必也备众善而自韬晦,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观于世俗,若出寻常。至于识者遇之,则暗然心服,油然神会。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其是之谓矣。其次一长有余,亦足以为韵;故巧丽者发之于平澹,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如此之类是也。自《论语》、《六经》,可以晓其辞,不可以名其美,皆自然有韵。左丘明、司马迁、班固之书,意多而语简,行于平夷,不自矜衒,故韵自胜。自曹、刘、沈、谢、徐、庾诸人,割据一奇,臻于极致,尽发其美,无复余蕴,皆难以韵与之。惟陶彭泽体兼众妙,不露锋铓,故曰:质而实绮,臞而实腴,初若散缓不收,反复观之,乃得其奇处;夫绮而腴、与其奇处,韵之所从生,行乎质与臞,而又若散缓不收者,韵于是乎成。《饮酒》诗云:'荣衰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山谷云:此是西汉人文章,他人多少语言,尽得此理?《归田园居》诗,超然有尘外之趣。《赠周祖谢》诗,皎然明出处之节。《三良》诗,慨然致忠臣之愿。《荆轲》诗,毅然彰烈士之愤。一时之意,必反复形容;所见之景,皆亲切模写。如'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踈';'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乃更丰浓华美。然人无得而称其长。是以古今诗人,惟渊明最高,所谓出于有余者如此。至于书之韵,二王独尊。唐以来颜扬(?杨)为胜。故曰:若论工不论韵,则王着优于季海,不下大令;若论韵胜,则右军大令之门,谁不服膺。又曰:观颜鲁公书,回视欧、虞、褚、薛,皆为法度所拘;观杨少师书,觉徐、沈有尘埃气。夫惟曲尽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共韵自远。近时学高韵胜者,唯老坡;诸公尊前辈,故推蔡君谟为本朝第一,其实山谷以谓不及坡也。坡之言曰:苏子美兄弟大俊,非有余,乃不足,使果有余,则将收藏于内,必不如是尽发于外也;又曰:美而病韵如某人,劲而病韵如某人。米元章书如李北海,遒丽圆劲,足以名世,然犹未免于作为。故自苏子美以及数子,皆于韵为未优也。至于山谷书,气骨法度皆有可议,惟偏得兰亭之韵。或曰'子前所论韵,皆生于有余,今不足而韵,又有说乎?'盖古人之学,各有所得,如禅宗之悟人也。山谷之悟人在韵,故关(?开)辟此妙,成一家之学,宜乎取快捷方式而径造也。如释氏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者,考其戒、定、神通,容有未至,而知见高妙,自有超然神会,冥然脗合者矣。是以识有余者,无往而不韵也。然所谓有余之韵,岂独文章哉!自圣贤出处古人功业,皆如是矣。孔子德至矣,然无可无不可,其行事往往俯同乎众人,则圣有余之韵也,际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偏矣。圣人来尝有过,其曰'丘也幸,苟有遇,人必知之',圣有余之韵也,视孟子反复论辨、自处于无过之地者,狭矣。回也'不达如愚',学有余之韵也,视赐辨由勇,浅矣。汉高祖作《大风歌》,悲思泣下,念无壮士,功业有余之韵也,枧战胜攻取者,小矣。张子房出万全之策以安太子,其言曰:此亦一助也,若不深经意而发未必中者,智策有余之韵也,视面折廷争者,拙矣。谢东山围碁毕曰'小儿已复破贼',器度有余之韵也,视喜怒变色者,陋矣。然则所谓韵者,亘古今,殆前贤秘惜不传,而留以遣后之君子欤?"
案:此条转录自钱钟书先生《管锥编》一八九(第四册,第1362-1363页),并据《永乐大典》卷八○七校补。
猜你喜欢 刘鼎臣妻·唐圭璋 周文谟·唐圭璋 郭世模·唐圭璋 ●第三十四出 客请·孟称舜 第十八回 崔公子巧订姻缘·陈端生 第二十五出 分笺·周履靖 第三折·佚名 第四折·佚名 能改斋词话卷一·吴曾 古赋辨体巻六·祝尧 卷二·陈起 卷三百六十六·曹学佺 卷二十五·高棅 山谷内集诗注卷三·黄庭坚 王驾诗鉴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