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章碣诗鉴赏

生平简介

章碣 ,原籍桐庐(今浙江桐庐县),后迁居钱塘 (今浙江杭州市)。咸通末(87 4),以诗著名,然累试不第。后竟流落不知所终。

由于生活坎坷,章碣诗中富有批判锋芒。乾符四年(877),礼部侍郎高湘典贡举,擢其所知者邵安石为进士,碣又落第,便愤而作《东都望幸》诗,借写宫怨以刺唐末科举中的徇私舞弊。又曾对当时社会发出愤怒的指责 :“ 尘土十分归举子 ,乾坤大半属偷 儿”(《癸卯岁毗 陵登高会中贻同志》)。 诗工七律,并自创变体,为时人所效法。方干称赞其诗为 :“ 织锦虽云用旧机 ,抽梭起样更新奇。” (《赠进士章碣》)。《全唐诗》录其诗二十六首,编为一卷。

焚 书 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诗鉴赏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统一中国的“ 千古一帝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功绩。但是,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在建功立业的同时 ,特别是在兼并六国后 ,他也曾犯过严重错误 。他的焚书坑儒,就是其一。

实行愚民政策和文化专制主义 ,可以闭塞言路, 但要熄灭人民心中的怨愤之火,却是办不到的。正像元代诗人萧立之所说 :“龙虎有云终王汉,诗书余火 竟烧秦 !”焚书者终自焚,这就是历史对实行文化专 制主义者的无情嘲弄!章碣的这首《焚书坑》所展示的,就是这一客观规律。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二句,是说随着秦始皇焚书浓烟的消失,他的帝业也同时化为乌有,秦地关河之险虽然可用作据守屏障,但失去民心 ,咸阳都城也就无险可据了 。秦始皇点燃“竹帛烟”,焚书坑儒 ,旨在永保万代帝业 。“帝业虚”三字 ,写出了其事与愿违的可悲下场 。“关河”二字,极言秦王朝据地利之险 ,“空锁”二字则暗示了“地 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是说焚书不久关东地区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最可笑的是,刘邦、项羽这些农民起义领袖原来都不是读书人 。“坑灰未冷”四字表示农民起义距焚书坑儒时 间之短瞬 ,“乱”字则写出了秦始皇实行愚民政策的 严重后果和农民起义群雄四起的壮阔画面 。“原来” 二字富于幽默感,说明人民揭竿于草莽之中实出秦始皇的意料之外,农民起义的爆发同“竹帛”诗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读书,当然能够使人明智;但不让人们读书,实行愚民政策,高压统治,实际上却起到了反作用,它终于激发起百姓不可遏止的愤怒和反抗。

这就深刻地揭示出实行愚民政策者最愚蠢,说明广大人民是不可愚弄的,他们具有翻天覆地的回天神力。

这首诗寓意含蓄而深刻,它通篇都充满了对封建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的讥刺,但却毫不外露。首句通过秦始皇事与愿违的鲜明对比,从心理与现实对照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者“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嘲笑之情;次句是从“地利不如人和 ”的角度抨击了焚书坑儒是失却民心的昏愦之举; 第三句主要从时间的角度突现焚书坑儒恶果来势之迅猛 ;第四句则是从反秦义军参加者并非书生的角度, 进一步说明焚书坑儒、实行封建文化专制实乃误国之策。这样,紧紧环绕着焚书坑中的灰烬,层层镂刻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主、客观的极度矛盾,从而显示出其昏庸可笑的一相,收到讥刺的最佳艺术效果。

猜你喜欢
  张孝忠·唐圭璋
  谢懋·唐圭璋
  序·邵雍
  第三折·贾仲明
  第一折·郑廷玉
  提要·王十朋
  卷六十四·陆游
  于湖词卷三·张孝祥
  卷295 ·佚名
  卷十一·陈思
  山歌·刘半农
  卷三十七·陈焯
  卷八百四·佚名
  卷一百八十九·佚名
  御选明诗卷七十九·康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叶润·唐圭璋

      莺啼序   离骚困吟梦醒,访台城旧路。问流水、东入沧溟,还解流转西否。乌衣梦、浪传故国,晴烟冉冉宫墙树。念吟魂凄断,待随燕子来去。   回首十年,阑锦花场,趁吟云赋雨。可曾对、宝瑟知音,高轩为谁轻驻。倚东风、愁长

  • 御制读白居易集·白居易

    御制读白居易集人咸谓香山之诗伤於易不知其易处正难及也偶读其集题此儒雅曾闻白乐天漫将率易议前贤但从性地中流出月露风云总道诠乾隆甲子仲冬【右谨依御制诗初集恭录】

  • 惜誓·屈原

    【原文】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①。登苍天而高举兮,历众山而日远②。观江 河之纡曲兮,离四海之霑濡③。攀北极而一息兮,吸沆瀣以充虚④。飞朱鸟使先驱兮,驾太一之象舆⑤。苍龙蚴虬于左骖兮,白虎骋而为右騑⑥。建日

  • 列传第三 侯瑱 欧阳頠 子纥 吴明彻 裴子烈·姚思廉

    侯瑱,字伯玉,巴西充国人也。父弘远,世为西蜀酋豪。蜀贼张文萼据白崖山,有众万人,梁益州刺史鄱阳王萧范命弘远讨之。弘远战死,瑱固请复仇,每战必先锋陷阵,遂斩文萼,由是知名。因事范,范委以将帅之任,山谷夷獠不宾附者,并遣瑱征之。

  • 卷二·佚名

    武称解第六题解:武称,武事的各种名称。大国不失其威,小国不失其卑。敌国不失其权。岠险伐夷,并小夺乱,□强攻弱而袭不正,武之经也。伐乱伐疾伐疫,武之顺也。贤者辅之,乱者取之,作者劝之,怠者沮之,恐者惧之,欲者趣

  • 第九十一回 蒙江洲冯迁诛逆首 陷成都谯纵害疆臣·蔡东藩

      却说桓玄退居江陵,仍称楚帝,署置百官,用卞范之为尚书仆射,倚作心腹,自恐奔败以后,威令不行,乃更加严刑罚,好杀示威。殷仲文劝玄从宽,玄发怒道:“今因诸将失律,天文不利,故还都旧楚。今群小纷纷,妄兴异议,方当严刑惩治,奈何反说

  • 卷九·张九成

    钦定四库全书孟子传卷九宋 张九成 撰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士于此而子恱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或问曰劝

  • 一二六五 闽浙总督李侍尧等奏本年并无收缴《御批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一二六五 闽浙总督李侍尧等奏本年并无收缴《御批通鉴纲目续编》折乾隆五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闽浙总督臣李侍尧、福建巡抚臣徐嗣曾跪奏,为遵旨查缴《通鉴纲目续编》,恭折奏闻事。案奉上谕:《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

  • 提要·杜大珪

    臣等谨案名臣碑传琬琰集一百七卷宋杜大珪编大珪眉山人其仕履不可考自署称进士而序作于绍熙甲寅则光宗时人矣墓碑最盛于东汉别传则盛于汉魏之间张晏注史记据墓碑知伏生名胜司马贞作史记索隠据班固泗上亭长碑知昭灵夫人

  • 简介·丁传靖

    这部宋人轶事汇编,是近人丁传靖从宋元明清约五百余种著述中辑录宋代六百余人的材料编成的。搜辑的书籍,包括笔记、诗话、文集、方志、杂史等,以宋人所作居多。宋人事迹,除了一些政治人物以外,还有诗人、词人、书画家、哲学

  • 谭锡鸿·周诒春

    谭锡鸿 字肇鋆。年二十九岁。生于广东台山。父安让。业商美国。永久通信处。广州岭南学校。已婚。子一。初毕业于广州岭南学校。宣统三年。自费游美。入西方学校。习普通文科。民国元年。入本薛文尼省立大学。习农业

  • 卷七·秦蕙田

    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七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七圜丘祀天后汉书世祖本纪建武二年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祭祀志建武二年正月初制郊兆于雒阳城南七里依鄗采元始中故事爲圎坛八陛中又爲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向西上其

  • 卷五十八·顺治

    <子部,儒家类,御定孝经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五十八天子之孝崇圣学讲筵附宋真宗咸平二年初置翰林侍读侍讲学士设直庐于秘阁以吕文仲及杨徽之夏侯峤为侍读学士邢昺为侍讲学士更直召对询访或至中夕寻诏昺与杜

  • 目录·朱申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周礼句解目録     礼类一【周礼之属】卷一天官宰上卷二天官宰下卷三地官司徒上卷四地官司徒下卷五春官宗伯一卷六春官宗伯下卷七夏官司马上卷八夏官司马下卷九秋官司防上卷十秋

  • 序·田骈

    田子一卷,周田骈撰。骈,齐人,与慎到、接子、环渊皆学黄老之术,皆有所论,附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汉志.道家.田子二十五篇》注:「名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隋》、《唐志》皆不著录,佚已久。兹从《吕氏春秋》辑得佚说三

  • 慈宗修习仪·太虚

    一 要仪  二 略仪  三 本仪  四 胜仪  五 大仪慈宗以慈氏净土因果贯摄群机,普收闻名称一名之念,上齐等觉入妙觉之行,故言修习仪轨,未可一例,今别开五门以说之。一 要仪  每日一次,十分钟或数十分钟可毕;日日

  • 不空罥索咒心经·佚名

    唐南天竺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布怛落迦山圣观自在菩萨宫中。其地有无量宝娑罗树多摩罗树。瞻博迦树阿输迦树。阿底目多迦等种种宝树。周匝庄严。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九十九

  • 吕氏春秋白话文译文·吕不韦

    也叫《吕览》。先秦诸子散文著作。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共二十六卷,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其著述目的是为秦统一天下进行思想与理论准备。书中内容兼容儒、道、名、法、墨、农及阴阳各家思想。《汉书·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