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碣诗鉴赏
生平简介
章碣 ,原籍桐庐(今浙江桐庐县),后迁居钱塘 (今浙江杭州市)。咸通末(87 4),以诗著名,然累试不第。后竟流落不知所终。
由于生活坎坷,章碣诗中富有批判锋芒。乾符四年(877),礼部侍郎高湘典贡举,擢其所知者邵安石为进士,碣又落第,便愤而作《东都望幸》诗,借写宫怨以刺唐末科举中的徇私舞弊。又曾对当时社会发出愤怒的指责 :“ 尘土十分归举子 ,乾坤大半属偷 儿”(《癸卯岁毗 陵登高会中贻同志》)。 诗工七律,并自创变体,为时人所效法。方干称赞其诗为 :“ 织锦虽云用旧机 ,抽梭起样更新奇。” (《赠进士章碣》)。《全唐诗》录其诗二十六首,编为一卷。
焚 书 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诗鉴赏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统一中国的“ 千古一帝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功绩。但是,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在建功立业的同时 ,特别是在兼并六国后 ,他也曾犯过严重错误 。他的焚书坑儒,就是其一。
实行愚民政策和文化专制主义 ,可以闭塞言路, 但要熄灭人民心中的怨愤之火,却是办不到的。正像元代诗人萧立之所说 :“龙虎有云终王汉,诗书余火 竟烧秦 !”焚书者终自焚,这就是历史对实行文化专 制主义者的无情嘲弄!章碣的这首《焚书坑》所展示的,就是这一客观规律。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二句,是说随着秦始皇焚书浓烟的消失,他的帝业也同时化为乌有,秦地关河之险虽然可用作据守屏障,但失去民心 ,咸阳都城也就无险可据了 。秦始皇点燃“竹帛烟”,焚书坑儒 ,旨在永保万代帝业 。“帝业虚”三字 ,写出了其事与愿违的可悲下场 。“关河”二字,极言秦王朝据地利之险 ,“空锁”二字则暗示了“地 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是说焚书不久关东地区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最可笑的是,刘邦、项羽这些农民起义领袖原来都不是读书人 。“坑灰未冷”四字表示农民起义距焚书坑儒时 间之短瞬 ,“乱”字则写出了秦始皇实行愚民政策的 严重后果和农民起义群雄四起的壮阔画面 。“原来” 二字富于幽默感,说明人民揭竿于草莽之中实出秦始皇的意料之外,农民起义的爆发同“竹帛”诗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读书,当然能够使人明智;但不让人们读书,实行愚民政策,高压统治,实际上却起到了反作用,它终于激发起百姓不可遏止的愤怒和反抗。
这就深刻地揭示出实行愚民政策者最愚蠢,说明广大人民是不可愚弄的,他们具有翻天覆地的回天神力。
这首诗寓意含蓄而深刻,它通篇都充满了对封建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的讥刺,但却毫不外露。首句通过秦始皇事与愿违的鲜明对比,从心理与现实对照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者“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嘲笑之情;次句是从“地利不如人和 ”的角度抨击了焚书坑儒是失却民心的昏愦之举; 第三句主要从时间的角度突现焚书坑儒恶果来势之迅猛 ;第四句则是从反秦义军参加者并非书生的角度, 进一步说明焚书坑儒、实行封建文化专制实乃误国之策。这样,紧紧环绕着焚书坑中的灰烬,层层镂刻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主、客观的极度矛盾,从而显示出其昏庸可笑的一相,收到讥刺的最佳艺术效果。
猜你喜欢 张孝忠·唐圭璋 谢懋·唐圭璋 序·邵雍 第三折·贾仲明 第一折·郑廷玉 提要·王十朋 卷六十四·陆游 于湖词卷三·张孝祥 卷295 ·佚名 卷十一·陈思 山歌·刘半农 卷三十七·陈焯 卷八百四·佚名 卷一百八十九·佚名 御选明诗卷七十九·康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