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刘驾诗鉴赏

生平简介

刘驾(822— ?)唐诗人。字司南,江东人。与 曹邺为诗友 ,俱以工于五古著称 ,时称“曹、刘”。

初举进士不第,屏居长安。大中三年(849),唐王朝收复河、湟失地,刘驾献《乐府》十首表示祝贺。大中六年(852)登进士第,官终国子博士。

其诗敢于抨击统治阶级的腐化昏庸,能够反映民间疾苦。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 。”(《唐才子传》卷七)《全唐诗》 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 

反贾客乐

刘驾

无言贾客乐,

贾客多无墓。

行舟触风浪,

尽入鱼腹去。

农夫更苦辛,

所以羡尔身。

刘驾诗鉴赏

自《乐府诗集》以来,抒写商贾羁旅生活的诗作不断涌现,其作者大都把商贾的生活看得比较浪漫有趣 ,因而《贾客乐》的诗题也就流行于时 。刘驾的《 反贾客乐 》与其前人相比,正好弹唱的是反调一曲 ,其意思是说 :贾客行商本不足羡,他们浪迹天涯 ,搏风击浪,葬身鱼腹的危险时时在伴陪着他们。

贾客尽管如此危险 , 而农夫们却还是那样地羡慕他们,是因为农夫的生活和生命比贾客更痛苦更没有保障。

这首诗的语言通俗平易,颇近口语。但尽管其词浅,而含意却颇为深广。诗人采用反衬的艺术表现手法,前四句极写贾客生命安全的难以保证,并把葬身鱼腹看成他们的“尽头”和归宿 。这前四句的铺排、 渲染,正是为了反衬最后的两句“农夫更苦辛,所以羡尔身”,以突现农夫悲惨的命运 。正是由于诗人的 巧妙衬托之功,所以这首诗歌仍然能收到用常得奇的强烈艺术效果。

早 行

刘驾

马上续残梦,

马嘶时复惊。

心孤多所虞,

僮仆近我行。

栖禽未分散,

落月照孤城。

莫羡居者闲,

溪边人已耕。

刘驾诗鉴赏

这首诗题为《早行》,是诗人就切身所感、亲目所见之事,写出旅人行早路的感受。

前四句写早行所感 。起早赶路,早到什么时候? 诗人没说,他只诉诸感觉。说自己上马启程以后,残梦若断若续;不知走了多么一会,被马嘶声惊醒,才发现自己原来在赶路。“马上续残梦”,使人意会到诗人是由梦乡中被唤起来上路的。以致出发以后,依然梦思缕缕 ,睡意绵绵,足见其赶路之早。“马嘶时复 惊 ”, 是对上一句诗的承接和申述 ,进一步强调出 “早行”来。从马上续梦到马嘶惊梦,暗示出时光的流逝、地点的变迁,而诗人却仍是恍恍惚惚,悠悠哉哉,确因“早行”之故。同时,以马嘶声反衬出夜色未退时的寂静无声,以“马嘶”惊动了续着残梦的诗人,这就把行旅者早行时的情景,十分真切地描摹了出来。

如果说,第一、二句是诗人通过自己的情态来写早行的话;那么,第三、四句则是诗人通过自己的心理来写早行。“心孤多所虞”,正反映出晚唐时期动乱的社会现实中,诗人早行时的心理状态。此刻天时尚早,天宇大地还笼罩于一片迷蒙的夜色之中。这种情景,对于一个野旅行役者来说,是会产生一种孤独寂寞之感的。前路漫漫,思绪纷乱,各种各样的操心也就油然而生。甚至连一声马嘶,也会使人感到空气顿时凝重起来,不知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诗人的心绪不宁、心神不定,不言而喻。从“僮仆近我行”中,即可感觉出诗人内心的趋向:他在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使自己获得一种安全感。或者说,他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因此,这两句诗明显地表达出诗人早行时的那种特有的悲怆、孤寂的心理感受。

后四句写早行所见 。“ 栖禽未分散 ,落月照孤 城 ”,这是旅途早行时的特定景象 。因为夜色迷漫,万物俱寂。所以,诗人也只能依稀可见一些景物:近处的树木寂静地站立着,想来那些栖息的鸟儿还在依枝恋巢;远处的天边上悬挂着残月,微茫月色下隐约矗立着孤孑的城池。这里,诗人展现的是一幅萧瑟寂静的清晨行旅图。同时,诗人寓情于景,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羁旅情怀。由栖禽未散的情景,自然会勾起行旅者的“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孟郊《鸦路溪行呈陆中丞》)的乡思 ;以孤城映衬 着早行者的孤独心境,自然也会牵动行旅者的“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的客愁。至此,早行时的凄清气氛、早行者的孤苦情绪,情景交融地表现了出来。

最后 ,诗人宕开一笔,劝慰自己道:“莫羡居者 闲,溪边人已耕 。”这是由早行时见到的另一种景象 引起的感叹。即通过早行时所见“人已耕”的眼前之景,抒写了“莫羡居者闲”的情怀。诗句写得蕴藉自然而又耐人寻味:其一,它蕴含着一种自责。是诗人对因早行而自感寂苦的内疚 ;其二 ,它又蕴含着一种自勉。诗人触景生情,“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深感必须振奋精神 ,催马前行。然而,更为主要的, 是全诗通过层层渲染已把早行者的寂苦心情写得十分充分的基础上,点出“溪边人已耕”来,突出农人的辛勤,表达出诗人对农夫辛勤耕作的赞美和对农夫备受辛劳的同情。

作为晚唐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刘驾对农民艰辛的生活有着较为深切的了解,他的许多诗歌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 。如《反贾客乐》,说贾客四处奔波辛勤 已极,而农民却羡慕他们,因为“农夫更劳辛”。《桑妇》写农妇因春蚕未老,桑叶已尽,只好起早,赶往远处采摘 。等等。这首诗虽然写“早行”,但是,在 着力渲染出早行时的苍茫气氛以及早行者悲苦情怀之后,突然笔锋一转,开辟出新的意境,以早行者的苦衬托出农人更苦。从而使诗的意蕴更为深厚。这既显示出诗人谋篇布局的匠心,也显示出此诗与闲适的田园诗异趣。

弃 妇

刘驾

回车在门前,

欲上心更悲。

路旁见花发,

似妾初嫁时。

养蚕已成茧,

织素犹在机。

新人应笑此,

何如画蛾眉!

刘驾诗鉴赏

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一位弃妇被赶出门的一瞬间的心理活动。女主人公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倾诉了她遭受遗弃的哀怨和痛苦。语言朴素无华,感情真挚深厚。

这位女子的独白是从出门时开始的 :“回车在门 前,欲上心更悲”。这是她哀戚的触发点 。作为一个 妻子,她无端被丈夫抛弃,内心是十分痛苦的。而一旦真要回车离去的时候,其悲切之情就更加难以形容了,所以说“心更悲 ”。开头两句总摄全诗。因为下 面所要抒写的内心活动 ,都是发生在欲上回车之时; 一个“悲”字,又是贯彻全诗的感情线索,突出了事件的悲剧性。接着,这位女子讲述了几件事情,表明自己是不该被驱赶的 。其一 ,她说自己正值芳龄之时,也曾有过如花的容貌 :“路旁见花发,似妾初嫁 时”。以花喻貌,不为新奇 。但这里是就眼前的景物 触发出来的联想 ,十分贴切自然 ,既符合人物的心情、活动场景,又巧妙地暗示出女子的容貌。女主人公表白 ,自己也曾是如花美眷 ,现在竟无端遭到抛弃,实在令人伤叹。其二,她说自己又是个善长操持家务的人 :“养蚕已成茧 ,织素犹在机”。既能“养蚕”,又能“织素”,其精于养织的本领和勤劳朴素的品格,不言而喻。其中“已成”、“犹在”等词语正显示出其辛勤不辍的情形。女主人公觉得,自己又能勤俭持家,现在竟无端被遣,的确令人伤心。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要遭抛弃的呢 ?这位女子哀叹道:“新 人应笑此,何如画蛾眉”!“画蛾眉 ”,古代女子以黛 色画眉,细长如蛾须。即言女子妆饰。表面看,这是弃妇以猜度的心理作出的推论。实际上,此为反话正说:做妻子的,不管能怎样勤于持家都没有用处,只要整日着妆打扮就行了!这里不仅暗含着对其丈夫耽于美色的批判,而且更主要的是,表明这位女子虽平日并未更多注意打扮,但是她具有一种纯朴勤劳的品质,在各个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 。从而,“见妇之不 当弃也”(《唐诗别裁集 》)。《全唐诗》收此诗时,最 后还有四句道 :“昨夜惜红颜,今日畏老迟。良媒去 不远,此恨今告谁?”但细吟之下,倒使人觉得《唐诗别裁集》将其删掉后,全诗含而不露,诗的韵味更加醇厚了。

刘驾是晚唐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这首诗写得婉转含蓄,蕴藉自然,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弃妇的内心活动过程,展示出弃妇的“怨而不怒”(《唐诗别裁集 》)的满腹苦情,令读者产生无限同情之感。与此 诗相比 ,中唐诗人顾况的《弃妇词》,则写得又怨又 怒。既有“物情弃衰歇,新宠方妍好”的哀怨,又有“余生欲有寄,谁肯相留连”的决绝,更有“回头语小姑,莫嫁如兄夫”的话。这在倡导温柔敦厚的沈德潜的审美目光里,刘诗自然“高于顾况之作”(《唐诗别裁集》)。其实,这两首诗展现了两个不同性格的弃妇形象,表现出作家的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

乐边人

刘驾

在乡身亦劳,

在边腹亦饱。

父兄若一处,

任向边头老!

刘驾诗鉴赏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反常的现象 , 特别在底层社会。例如一般人视监狱为畏途,可也有人苦于无食无家,对入狱求之不得。在封建时代,赴边打仗对一般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苦事,连盛唐英雄之士也道“孰知不向边庭苦”(深知不必到边庭受苦),可见未有以戍卒即“边人”生涯为安乐者。此诗题为“乐边人”,首先就令人惊奇,不免想看个究竟了。

“在乡身亦劳 ,在边腹亦饱 ”。诗篇开门见山,直入情事 。 似乎有一个即将赴边的角色在那里权衡“在乡”与“在边”二者的优劣,两句诗便是其人的内心独白。“在乡身亦劳”,这句暗示着更多的一层意思,即“在边身亦劳 ”。两下打成平手 。这是一比。

“在边腹亦饱”,也暗示着更多的一层意思,即“在乡可不一定了 ”,于是在边就胜了一筹。这是再比。

一再权衡 ,则此人赴边之志已决。这种比较的手法, 可说无可奈何中有其情实 。老百姓在故土迫于饥寒, 难以为生,只有当兵吃粮的路了。另一方面,这比法又明显地有自欺自慰的成分,它根本不管在乡的更多好处 ,所谓“在家千日好”,和在边的更多险处,所 谓“也知塞垣苦 ”,以彼下驷,对此上驷。又像是不 得已中寻求心理平衡。所以两句厚人耐味。

至此,一个农家汉子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他大约是一个募兵对象。从第三句看其人有父兄而不能团聚 ,那这“父兄”何在呢?可能已先他从军在边了。 也可能彼此离散 ,他猜测亲人终不免走上同一条路。 这使他大做其白日梦 :“父兄若一处,任向边头老!” 要是亲人再能团聚,那真可以在边地终老,乐不思乡了。想得未免太美,赴边又不是卜宅移居,哪能那样舒服地养老,“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杜甫)。这未免又成自欺 ,为自己安然赴边寻找理由罢 了。或许“ 任向边头老 ”即“任向边头死”的一转语,也未必可知。

这首小诗就这样曲尽其致地剖析着心理,似乎是面临当兵者的解嘲。笑有时比哭难看,乐有时自悲极而生,服从中往往夹有矛盾或逆反心理。通过“乐边人”的反常情事,诗人深刻揭示出一种生活意蕴。

猜你喜欢
  卷五百七十六·彭定求
  卷一百六十一·彭定求
  碧虚·唐圭璋
  论须识字第十二·王骥德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汤显祖
  第一出 标目·汤显祖
  第四折·李直夫
  东堂老劝破家子弟·臧懋循
  卷十二·王十朋
  第三十三出 冥捉(南吕调齐微韵)·丁耀亢
  卷八十九·王奕清
  七言巻四十三·洪迈
  卷三百六十二·曹学佺
  卷二百五·曹学佺
  卷六十五·郭元釪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汪宗臣·唐圭璋

      宗臣字公辅,号紫岩,婺源人。嘉熙三年(1239)生。咸淳二年(1266),中亚选,入元不仕。至顺元年(1330)卒,年九十二。   满江红   春雨   检点春光,阴雨过、三分之一。从头数、元宵灯夕,都无晴日。不碍郊原肥草绿,但漫丘壑沉云

  • 蠲戏斋诗话(四)·马一浮

      少陵之诗,人皆圣之,予亦圣之。杨大年辈虽狂诋极訾,宁足以屈少陵?若夫真而忘拙,易而近于率者,则有之矣,要未必遂为大家之病。予方爱之、重之,愿世之人效之,何敢诋少陵?非惟不敢,亦不暇。虽然,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少陵虽圣,犹有过

  • 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十三·赵尔巽

      扬古利 劳萨子程尼 图鲁什子巴什泰 觉罗拜山子顾纳岱、顾纳岱子莫洛浑 西喇布子马喇希、阿兰珠、阿兰珠弟布尔堪、纳尔察、纳尔察子瑚沙 达音布朗格、朗格子和讬、从弟雍舜、玛尔当图、玛尔当图子乌库理、喀喇、

  • 第一回 假符命封及卖饼儿 惊连坐投落校书阁·蔡东藩

      有汉一代,史家分作两撅,号为前后汉,亦称东西汉,这因为汉朝四百年来,中经王莽篡国,居然僭位一十八年,所以王莽以前,叫作前汉,王莽以后,叫作后汉。且前汉建都陕西,故亦云西汉,后汉建都洛阳,洛阳在关陕东面,故亦云东汉。《前汉演

  • 后汉书补逸卷一·姚之骃

    监察御史姚之骃撰东观汉记第一光武皇帝光武隆凖日角大口美须眉身长七尺三寸【案世祖龙章凤质同符髙祖有非常之畧必有非常之貌也相又先观其面貌再度其短长乃有次第范纪语语倒置逊本书逺矣袁宏记与此同】帝髙祖九世孙出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四·佚名

    万历二十四年二月戊戌朔礼科给事中杨天民题吉府改封一<锍-釒>与要例不合秦沈改封 皇上已误于前岂容再误于后伏乞 圣明念旧章之当率防幸窦之易滋将吉府常汶常□氵□日廿支□二郡封停罢一如部覆 上不纳○己亥初改

  •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司马迁

    郝永娟 译注【说明】《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

  • 一二七、屈原居汉北为三闾大夫考·钱穆

    屈原自怀王十八年使齐返,至三十年怀王入秦,中间凡十二年,事迹无考。昔人谓屈子尝居汉北,证诸《九章》,如《抽思》:“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望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曾不知路之曲直兮,

  • 第五计划·孙中山

    前四种计划既专论关键及根本工业之发达方法,今则进述工业本部之须外力扶助发达者。所谓工业本部者,乃以个人及家族生活所必需,且生活安适所由得。当关键及根本工业既发达,其他多种工业皆自然于全国在甚短时期内同时发生,欧

  • 经说卷七·熊朋来

    宋 熊朋来 撰杂说评篆李阳冰唐书无传宗室表无名仕不过邑宰仅于太白集见其为唐宗室观其上李大夫书则阳冰名也观阮容旧居之篆则曰缙云令李防岂阳冰以字行抑名防者尝有诗而阳冰书之乎冰篆入神品残碑断碣间笔意翩翩后千

  • 亲近品第六十五·佚名

    尔时释提桓因意念言:菩萨行六波罗蜜乃至佛十八法。尚出众生之上。何况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若有发意念萨云然者,为得寿命中之最人中之善利。何况发意欲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意者,未发者当亲近之。释提

  • 伽耶山顶经(元魏菩提流支译)·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伽耶城伽耶山顶塔初得菩提。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俱。其先悉是编发梵志。应作已作所作已办。弃舍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一切心得自在。已到彼岸皆是阿

  • 从锡兰佛教的和合说到中国佛教会的整理·太虚

    ──二十九年三月在科仑坡比丘大会欢迎会讲──今天承锡兰比丘大会、及当地信佛的市民,对本团作盛大的招待,并对我们民族的抗战建国有热烈的同情,非常愉快而感激!中国与锡兰,本来有很久的佛教友谊,现在我们不但要恢复,并且要

  •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一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一卷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迦叶菩萨品第二十四之一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怜愍一切众生。不调能调不净能净。无归依者能作归依。未解脱者能令解脱得八自在。为大医师作大药王。善星

  •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福克纳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集,集中了福克纳创作的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包括《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两个士兵》《干旱的九月》《瞧!》《调换位置》等篇,这些短篇小说情节生动、寓意深刻,题材涉

  • 大教堂·雷蒙德·卡佛

    卡佛小说集《大教堂》获得普利策奖提名,是公认的巅峰之作。包括11个短篇,收入卡佛大部分名篇:《羽毛》、《瑟夫的房子》、《保鲜》、《软座包厢》、《好事一小件》、《维他命》、《小心》、《火车》、《发烧》、《马笼头

  • 迟桂花·郁达夫

    现代短篇小说。郁达夫著。初载1932年12月《现代》第2卷第2期,初收入1933年2月上海天马书店版《忏余集》。作品用第一人称描写“郁先生”应邀到杭州西子湖畔翁家山与久别的旧友翁则生会面的情景。翁则生原是颇有雄心的

  • 五种增上缘义·善导

    谨依释迦佛教六部往生经等。显明称念阿弥陀佛愿生淨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一一具如下五缘义中说。问曰。佛劝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愿生西方阿弥陀佛国。又劝造阿弥陀像。称扬礼拜香华供养。日夜观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