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41.杜甫:五言律诗二首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诗一千四百馀首,大半是五言诗。五言诗中又大半是律诗。晚年所作五言律诗,气格高古,律法严密;声调响亮,情感沉郁。诗中所反映的虽然是穷愁潦倒的个人生活遭遇,但也对政治动乱,民生凋敝的殷忧,也同时有充分的表达。可见他的世界观还是积极的,不象后来的孟郊、贾岛那样,写的诗仅是失意文人的哀鸣。

这里选讲他的两首五言律诗,都是旅居夔州时所作。这两首未必是他最好的作品,但也常常有人提及。不过,对于杜甫的诗,要问那几首是最好的,恐怕从来没有一致的挑选。

这两首诗都是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都是对句,尾联都是散句。篇法和以前讲过的四首七律相同。两首诗所用的韵也恰好相同。

第一首《旅夜书怀》,前四句写“旅夜”,后四句写“书怀”。在细草微风的江岸边,孤独的夜里,停泊着桅杆很高的江船。天上的星星在四空中闪着光,显得原野很旷大;月亮照在江面上,好象是从大江流水中涌现出来。“垂”是自上而下,“涌”是自下而上。用这两个字分别写天和水,是极费苦心,锻炼出来的。宋朝人论诗,把诗句中突出的、不平凡的字,称为“诗眼”。好比人的眼,有眼才见精神。这里的“垂”与“涌”,也就是句中之眼。

下四句转到写自己的情怀:我的名望并不是因文章写得好而为人们所知道;我的官职应该说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休的。“名岂文章著”,用的是问句式。“文章”是指诗。唐人把诗和散文一起称为文章。一般人以为杜甫在当时就以诗著名。其实不是。他出名的时候,人家还不很欣赏他的诗。他是以上疏救房琯而著名的。因为当时房琯以兵败得罪,无人敢替他申辩,杜甫不顾自身危险,毅然决然向肃宗上疏。他这一行动,震惊了满朝官员,一时朝野传言,使他出名了。至于罢官,按照制度,年至七十,才算老病,到了退休年龄。但杜甫是因为救房琯得罪,从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军。又因关中饥荒,弃官而去,流浪到蜀中。他的罢官,还没有到老病退休的年龄。这两句诗讲的是同一件事,而这件事又是他一生的牢骚,一辈子的思想矛盾。现在用两个反语,很有含蓄地发泄他的牢骚。一个“岂”字,一个“应”字,都是诗眼。最后一联点明主题思想:我现在象个什么呢?象一只在辽阔的天地间飘飘荡荡的沙鸥。这就写出了旅夜的情怀。这一联也是问答句,上句问,下句答。

第二首《登岳阳楼》的主题也是书怀。前四句也是写景,但第一联与前一首的第一联不同。前一首的第一、二联是平列的,无起承之别。这一首的第一联以叙述语气起始,第二联是承。过去听人家讲过洞庭湖,今天亲自上岳阳楼,看到这个著名的湖泊。在这个大潮之东,是吴国的地域;南方是楚国的地域。在浩瀚的湖面上,天地好象日夜地在浮动。“水”是“湖”的代用词,因为此处不能用平声字。“坼”是土地分裂,此处借作“区分”字用。

下四句也和前一首诗同样,转到自身。在离乱的时世,亲戚朋友的消息,一个字也得不到。既老且病,所有的止有一条漂泊异乡的船。想回北方去,可是关山以北,还有战事,无法回去。每天靠着楼窗,止有流泪而已。

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并没有什么突出。杜甫在这时期所写的诗,多半表达这种情绪。用艺术观点来看,这两首诗可以说是写得极自然、极工稳,是律诗的典型作品。每一首诗的前三联,词语、词性的对法都是正对。如“细草”对“危樯”,“微风”对“独夜”,“岸”对“舟”,“星垂”对“月涌”,“平野”,对“大江”,“阔”对“流”。这种对偶,是律诗的正格,故称为正对。也称为“正名对”,又称为“的名对”。“阔”是状词,“流”是动词,在今天我们以为词性不同,但在古人的观念中,它们都是虚字,可以成对。

词性完全对稳的联语,容易拘束思想的表达,成为两个平行的呆板对句。因此有时也可以不必遵守正对的规律。改用词性不同而结构相同的词语作对偶。例如杜甫的“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子规》)。此联“两边”与“终日”,一个是抽象概念,一个是具体概念,不能算是正对。又,“不知云雨散,虚费短长吟”。“云雨”是两个名物词的结合,“短长”是两个状词的结合,也不是正对。这种形式的对偶,唐人称为异类对,宋人称为偏对。偏对当然不如正对,但它可以使联语流利、灵活,故作者很多,不以为病。

“山木”与“子规”,字面不成对偶,只是以鸟对树。又如《山寺》诗:“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是以鸟对兽。又《遣愁》诗:“江通神女馆,地隔望乡台”,是以馆名对台名。这些名词的字面都不成对。律诗中这种对偶也很多。唐人称为事对,意思是对事物不对字面。宋人称为散对,许多人不屑用,以为对法太宽。

另外有一种字面对,词性也对,而意义不对的。如杜甫的“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此联对偶都不是正格。以“登临”对“风物”是偏对。以“侍郎”对“游子”,字面、词性都对,但“游子”是旅客,“侍郎”即是官名,此处用来代表一个官为侍郎的朋友。又杜牧诗云:“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商山富水驿》)以“白日”对“朱云”,字面及词性都对,但朱云是人名,意义与“白日”不对。这种对偶,称为假对,亦名假借对。

还有一种借同音字作对偶的。例如杜甫的“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一”与“思”是不成对偶的,但“思归客”可以读成“四归客”,那就成对了。又孟浩然诗:“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裴司士见访》)以“杨”字对“鸡”字,是取“羊”字的谐音。又杜甫诗:“枸杞因吾有,鸡牺奈尔何。”(《恶树》)是以“枸杞”读成“狗杞”,就可与“鸡栖”成对了。这种对法,唐人名为声对。宋人也列入假借对。

此外,还有一种对法。其对偶在一句之中。如杜甫诗:“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涪城县香积寺宫阁》)“小院”与“回廓”成对,“浴凫”与“飞鹭”成对,而“小院”与“浴凫”却不成对。又李嘉祐诗:“孤云独鸟川光暮,万里千山海气秋。”(《同皇甫冉登重玄阁》)“孤云独鸟”与“万里千山”各自成对,而上下联却不成对。这种对法,称为当句对,《沧浪诗话》称为就句对。李商隐有一首诗,题曰:《当句有对》。每一句都用当句对,而中间两联又是上下句对稳的:

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江宫盘。

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乾。

但觉游蜂饶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鸾。

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这首诗虽然作者自以为每句中有对偶,其实只有游蜂、舞蝶,孤凤,离鸾二组可以成对。此外平阳、上兰,秦楼、汉宫和紫府、碧落三组平仄都没有对上。池光,花光,日气,露气,三星,三山,这三组有一字相同,都不是对偶。

与当句对相反,还有一种隔句对。它不是上下二句相对,而是以第三句对第一句,第四句对第二句。例如古诗:“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来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又,“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巧笑入长安。”又杜甫《哭郑广文、苏少监》:“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移官蓬阁后,榖贵殁潜夫。”又韩愈《送李员外分司东都》:“去年秋露下,羁旅逐东征;今岁春光动,驱驰别上京。”这种对句,大多用于诗的开头,而且必有双重意思。如第一例咏月是“始见”和“来映”。第二例是“昨夜”和“今朝”。第三例第一、二句是哭郑广文,第三四句是哭苏少监。第四例是“去年”和“今岁’。宋人把这种对法称为扇对,如一柄扇子的左右对称。

律诗的对偶,还须注意词语的声韵。最好是双声字对双声字,叠韵字对叠韵字,互相对偶也可以。连绵词必须与连绵词作对。重字必须用重字为对。例如杜甫的《湘夫人祠》:“晚泊登汀树,微馨借渚萍。”此联“登”、“借”两个动词本来可以随意选用,但杜甫在“汀树”前用“登”字;在“渚萍”前用“借”字,使“登汀”、“借渚”都获得双声效果,这也是他“诗律细”的一例。

盛唐是五、七言律诗的形式与规律完成的时期。中唐是继续发展的时期。诗律愈严,变化也愈多。当时有一位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我国学道、学文①,回国后写了一部介绍我国诗学理论的书《文镜秘府论》。其中有《论对》一卷,记录了二十九种对法。除正对、偏对、声对等几种之外,大多流于琐碎苛细,并不为诗家所注意。宋人诗话中也常常讨论到各种对偶方法,但作者总以正对为主,其他对法,只可偶一为之。 

一九七八年十月二日

①弘法大师(公元七七四——八三五年),法名空海,遍照金刚是他的灌顶名号。他于贞元二十年(公元八O四年)来中国,回国后,著书多种,介绍中国佛学及文化。《文镜秘府论》钞集了当时我国许多论诗法的著怍,其中有些书早已亡佚。《文镜秘府论》有一九七五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印本。

猜你喜欢
  李弥逊·唐圭璋
  第三折·戴善甫
  昨夜入梦 四·胡也频
  卷十五·唐圭璋
  ●几社壬申合稿卷之一·佚名
  卷404 ·佚名
  卷四 古體詩·王士祯
  ●目录·任中敏
  歳时杂咏巻九·蒲积中
  卷六十二·高棅
  卷五十六·高棅
  卷二·文洪
  卷七十五·陈邦彦
  张中孚词作鉴赏·佚名
  张孝祥词作鉴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二十三·彭定求

        卷623_1 【奉和袭美古杉三十韵】陆龟蒙   众木尽相遗,孤芳独任奇。锸天形硉兀,当殿势頫危。   恐是夸娥怒,教临嶻嶭衰。节穿开耳目,根瘿坐熊罴。   世只论荣落,人谁问等衰。有巅从日上,无叶与秋欺。   虎

  • 孙季昌·隋树森

    孙季昌,生平、里籍均不详。 套数 【正宫】端正好 集杂剧名咏情 鸳鸯被半床闲,胡蝶梦孤帏静,常则是哭香囊两泪盈盈。若是这姻缘簿上合该定,有一日双驾车把香肩并。 【滚绣球】常记的曲江池丽日晴,正对

  • 白莲集卷二·齐己

    唐 释齐巳 撰寄郑谷郎中高名喧省闼雅颂出吾唐叠巘供秋望无云到夕阳自封修药院别埽着僧牀防梦中朝事依依鹓鹭行归鴈塞门春巳暖连影起苹风云梦千行去潇湘一夜空江人休举网虏将又虚弓莫失南来伴衡阳树即红登大林寺观白

  • 四集卷六十四·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六十四古今体一百十五首七月朔日作秋节甫过秋月临时光代谢只侵寻气清曦霁有余朗天淡云闲无片隂榆宇纵观知汉转莎堤缓步得蛩音晶阳午曝仍婪热催报西成亦惬心咏董其

  • 拳变纪略·佚名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五月初,盛京卿宣怀由沪电致总署云,由保定电局寄信,直隶涞水有义和团匪,拒捕戕官,焚教堂,据涿州,有犯省城之语。朝旨询直督有无其事,裕帅禄始奏称有之,现派兵捕治云云。时都中有传闻该匪猖獗情形,毁电杆,拆铁路,因

  • 卷一百九·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九宋 赵汝愚 编财赋门新法一上神宗论本朝百年无事  王安石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臣以浅陋误蒙圣问迫於日晷不敢久留语不及悉遂辞而退窃念圣问及此天下之福而臣

  • 选举二五·徐松

    【宋会要】宋铨选中侍郎右选 三班院真宗咸平二年十一月,左赞善大大魏廷式同勾当三班院,时初取使臣殿最,命廷式与枢密都承旨赵镕、李着同主其事。 三年十一月,诏三班院公事不少,不许接见宾客。 四年五月,诏:「三班院应差使臣

  • 203.宗泽三呼“过河”·林汉达

    北宋灭亡以后,原来留在相州的康王赵构逃到南京(今河南商丘)。公元1127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即位,这就是宋高宗。这个偏安的宋王朝,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历史上称做南宋。宋高宗即位以后,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把李纲召回朝廷,担

  • 十七年·佚名

    (丁酉)十七年大明永樂十五年春正月1月1日○戊子朔,上以冕服,率百官賀帝正。○獻鞍馬于上王。○御仁政殿,設君臣同宴,群臣皆醉,起舞者甚多,上歡甚,世子進爵。左議政朴訔方舞,乃跪世子前泣曰:「世子國儲君副,職任大矣。何不順君父之

  •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注释】 ①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 【译文】 曾子卧床不起,孟敬子去探问他。曾子说道:“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

  • 卷一·陈傅良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後传卷一     宋 陈傅良 撰隐公春秋非始於平王始於桓王也平王东迁卫郑二武入相於周【卫武公十二年郑武公二十七年】诗人为之赋洪澳缁衣凡伯仍叔家父皆大雅旧人也故五十余

  • 大乘中观释论 第七卷·安慧

    大乘中观释论 第七卷安慧菩萨造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观有为品第七之三◎复次自部答异宗言此分位定住  先分位显明释曰。如乳位中。乳亦不即。于此位灭。如前所说。有无

  • 卷第四十二·呆翁行悦

    列祖提纲录卷第四十二武林十八涧理安禅寺住持娄东行悦集开炉提纲高峰妙禅师开炉上堂。竖起拂子云。者些火种自灵山传至西峰。已得二千二百三十余载。今日幸遇开炉。特为诸人拈出。以拂子吹一吹乃掷下云。照顾烧却眉毛

  • 卷第三十四·白岩净符

    宗门拈古汇集卷第三十四 古杭白岩嗣祖沙门 净符 汇集 △青六 福州长庆慧棱禅师(青六雪峰存嗣) 因僧问。众手淘金谁是得者。庆曰有伎俩者得。曰学人还得也无。庆曰太远在。 雪窦显代者僧当时便喝。复云。有伎俩者得

  • 周易举正·郭京

    三卷,旧题唐郭京著。序称得王弼、韩康伯手写真本,以校流行本、国学与乡塾之本,所改正135处,273字。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正,此书为宋人所托,是否唐有郭京不知其可。但能推究《易》理,因而为朱熹《易本义》所取。

  • 天乐集·徐颂尧

    这部《天乐集(道教西派海印子内丹修炼典籍上下)》巨制是被誉为【西派翘楚】的徐海印关于道学和佛学著作的合编,所点校之《天乐集》是根据20世纪40年代的32卷铅印本为工作底本整理,《天乐集(道教西派海印子内丹修炼典籍

  • 春芜记·王錂

    传奇剧本。明王錂作。二卷二十九出。叙战国时楚人宋玉,沉抑未显。一日,与东邻相国之女季清吴相遇,一见钟情。经清吴侍女秋英牵线,二人相会,清吴赠春芜罗帕为证。宋玉西邻住着大夫登徒履,垂涎清吴美色,遭到拒绝,便怀恨在心,阻挠

  • 毗尼日用切要·读体

    《毗尼日用切要》是明末清初的读体律师(又名见月律师,西元1601~1679)采择《华严经》净行品与密教经典中之偈、咒汇编而成的律仪典籍,在清乾隆时,由宝华山第七代祖释福聚奏请入藏,收于《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 60 册 No.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