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幽王以为司徒。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雒之间,人便思之。为司徒一岁,幽王以襃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于是桓公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对曰:“独雒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公曰:“何以?”对曰:“地近虢、郐,虢、郐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居之,虢、郐之君见公方用事,轻分公地。公诚居之,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公曰:“吾欲南之江上,何如?”对曰:“昔祝融为高辛氏火正,其功大矣,而其于周未有兴者,楚其后也。周衰,楚必兴。兴,非郑之利也。”公曰:“吾欲居西方,何如?”对曰:“其民贪而好利,难久居。”公曰:“周衰,何国兴者?”对曰:“齐、秦、晋、楚乎?夫齐,姜姓,伯夷之后也,伯夷佐尧典礼。秦,嬴姓,伯翳之后也,伯翳佐舜怀柔百物。及楚之先,皆尝有功于天下。而周武王克纣后,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地阻险,以此有德与周衰并,亦必兴矣。”桓公曰:“善。”于是卒言王,东徙其民雒东,而虢、郐果献十邑,竟国之。

二岁,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郑人共立其子掘突,是为武公。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

庄公元年,封弟段于京,号太叔。祭仲曰:“京大于国,非所以封庶也。”庄公曰:“武姜欲之,我弗敢夺也。”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于是庄公迁其母武姜于城颍,誓言曰:“不至黄泉,毋相见也。”居岁馀,已悔思母。颍谷之考叔有献于公,公赐食。考叔曰:“臣有母,请君食赐臣母。”庄公曰:“我甚思母,恶负盟,柰何?”考叔曰:“穿地至黄泉,则相见矣。”于是遂从之,见母。

二十四年,宋缪公卒,公子冯奔郑。郑侵周地,取禾。二十五年,卫州吁弑其君桓公自立,与宋伐郑,以冯故也。二十七年,始朝周桓王。桓王怒其取禾,弗礼也。二十九年,庄公怒周弗礼,与鲁易祊、许田。三十三年,宋杀孔父。三十七年,庄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陈、蔡、虢、卫伐郑。庄公与祭仲、高渠弥发兵自救,王师大败。祝聸射中王臂。祝聸请从之,郑伯止之,曰:“犯长且难之,况敢陵天子乎?”乃止。夜令祭仲问王疾。

三十八年,北戎伐齐,齐使求救,郑遣太子忽将兵救齐。齐釐公欲妻之,忽谢曰:“我小国,非齐敌也。”时祭仲与俱,劝使取之,曰:“君多内宠,太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所谓三公子者,太子忽,其弟突,次弟子也。

四十三年,郑庄公卒。初,祭仲甚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公使娶邓女,生太子忽,故祭仲立之,是为昭公。

庄公又娶宋雍氏女,生厉公突。雍氏有宠于宋。宋庄公闻祭仲之立忽,乃使人诱召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突以求赂焉。祭仲许宋,与宋盟。以突归,立之。昭公忽闻祭仲以宋要立其弟突,九月丁亥,忽出奔卫。己亥,突至郑,立,是为厉公。

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祭仲。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于市。厉公无柰祭仲何,怒纠曰:“谋及妇人,死固宜哉1夏,厉公出居边邑栎。祭仲迎昭公忽,六月乙亥,复入郑,即位。

秋,郑厉公突因栎人杀其大夫单伯,遂居之。诸侯闻厉公出奔,伐郑,弗克而去。宋颇予厉公兵,自守于栎,郑以故亦不伐栎。

昭公二年,自昭公为太子时,父庄公欲以高渠弥为卿,太子忽恶之,庄公弗听,卒用渠弥为卿。及昭公即位,惧其杀己,冬十月辛卯,渠弥与昭公出猎,射杀昭公于野。祭仲与渠弥不敢入厉公,乃更立昭公弟子为君,是为子也,无谥号。

子元年七月,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郑子往会,高渠弥相,从,祭仲称疾不行。所以然者,子自齐襄公为公子之时,尝会斗,相仇,及会诸侯,祭仲请子无行。子曰:“齐彊,而厉公居栎,即不往,是率诸侯伐我,内厉公。我不如往,往何遽必辱,且又何至是1卒行。于是祭仲恐齐并杀之,故称疾。子至,不谢齐侯,齐侯怒,遂伏甲而杀子。高渠弥亡归,归与祭仲谋,召子弟公子婴于陈而立之,是为郑子。是岁,齐襄公使彭生醉拉杀鲁桓公。

郑子八年,齐人管至父等作乱,弑其君襄公。十二年,宋人长万弑其君湣公。郑祭仲死。

十四年,故郑亡厉公突在栎者使人诱劫郑大夫甫假,要以求入。假曰:“舍我,我为君杀郑子而入君。”厉公与盟,乃舍之。六月甲子,假杀郑子及其二子而迎厉公突,突自栎复入即位。初,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居六年,厉公果复入。入而让其伯父原曰:“我亡国外居,伯父无意入我,亦甚矣。”原曰:“事君无二心,人臣之职也。原知罪矣。”遂自杀。厉公于是谓甫假曰:“子之事君有二心矣。”遂诛之。假曰:“重德不报,诚然哉1

厉公突后元年,齐桓公始霸。

五年,燕、卫与周惠王弟穨伐王,王出奔温,立弟穨为王。六年,惠王告急郑,厉公发兵击周王子穨,弗胜,于是与周惠王归,王居于栎。七年春,郑厉公与虢叔袭杀王子穨而入惠王于周。

秋,厉公卒,子文公踕立。厉公初立四岁,亡居栎,居栎十七岁,复入,立七岁,与亡凡二十八年。文公十七年,齐桓公以兵破蔡,遂伐楚,至召陵。

二十四年,文公之贱妾曰燕吉,梦天与之兰,曰:“余为伯鯈。余,尔祖也。以是为而子,兰有国香。”以梦告文公,文公幸之,而予之草兰为符。遂生子,名曰兰。

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1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三十七年春,晋公子重耳反国,立,是为文公。秋,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与卫,于是郑伐滑。周襄王使伯犕请滑。郑文公怨惠王之亡在栎,而文公父厉公入之,而惠王不赐厉公爵禄,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不听襄王请而囚伯犕。王怒,与翟人伐郑,弗克。冬,翟攻伐襄王,襄王出奔郑,郑文公居王于氾。三十八年,晋文公入襄王成周。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吉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馀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1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四十五年,文公卒,子兰立,是为缪公。

缪公元年春,秦缪公使三将将兵欲袭郑,至滑,逢郑贾人弦高诈以十二牛劳军,故秦兵不至而还,晋败之于崤。初,往年郑文公之卒也,郑司城缯贺以郑情卖之,秦兵故来。三年,郑发兵从晋伐秦,败秦兵于汪。

往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立。二十一年,与宋华元伐郑。华元杀羊食士,不与其御羊斟,怒以驰郑,郑囚华元。宋赎华元,元亦亡去。晋使赵穿以兵伐郑。

二十二年,郑缪公卒,子夷立,是为灵公。

灵公元年春,楚献鼋于灵公。子家、子公将朝灵公,子公之食指动,谓子家曰:“佗日指动,必食异物。”及入,见灵公进鼋羹,子公笑曰:“果然1灵公问其笑故,具告灵公。灵公召之,独弗予羹。子公怒,染其指,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夏,弑灵公。郑人欲立灵公弟去疾,去疾让曰:“必以贤,则去疾不肖;必以顺,则公子坚长。”坚者,灵公庶弟,去疾之兄也。于是乃立子坚,是为襄公。

襄公立,将尽去缪氏。缪氏者,杀灵公、子公之族家也。去疾曰:“必去缪氏,我将去之。”乃止。皆以为大夫。

襄公元年,楚怒郑受宋赂纵华元,伐郑。郑背楚,与晋亲。五年,楚复伐郑,晋来救之。六年,子家卒,国人复逐其族,以其弑灵公也。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楚王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命是听。”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楚群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何如?”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庄王闻,还击晋。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晋景公欲发兵救宋,伯宗谏晋君曰:“天方开楚,未可伐也。”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诓楚,令宋毋降。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于是楚登解扬楼车,令呼宋。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1楚庄王大怒,将杀之。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庄王曰:“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将死,顾谓楚军曰:“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1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赦解扬使归。晋爵之为上卿。

十八年,襄公卒,子悼公氵费立。

悼公元年,鄦公恶郑于楚,悼公使弟仑于楚自讼。讼不直,楚囚仑。于是郑悼公来与晋平,遂亲。仑私于楚子反,子反言归仑于郑。

二年,楚伐郑,晋兵来救。是岁,悼公卒,立其弟仑,是为成公。

成公三年,楚共王曰“郑成公孤有德焉”,使人来与盟。成公私与盟。秋,成公朝晋,晋曰“郑私平于楚”,执之。使栾书伐郑。四年春,郑患晋围,公子如乃立成公庶兄繻为君。其四月,晋闻郑立君,乃归成公。郑人闻成公归,亦杀君繻,迎成公。晋兵去。

十年,背晋盟,盟于楚。晋厉公怒,发兵伐郑。楚共王救郑。晋楚战鄢陵,楚兵败,晋射伤楚共王目,俱罢而去。十三年,晋悼公伐郑,兵于洧上。郑城守,晋亦去。

十四年,成公卒,子恽立。是为釐公。

釐公五年,郑相子驷朝釐公,釐公不礼。子驷怒,使厨人药杀釐公,赴诸侯曰“釐公暴病卒”。立釐公子嘉,嘉时年五岁,是为简公。

简公元年,诸公子谋欲诛相子驷,子驷觉之,反尽诛诸公子。二年,晋伐郑,郑与盟,晋去。冬,又与楚盟。子驷畏诛,故两亲晋、楚。三年,相子驷欲自立为君,公子子孔使尉止杀相子驷而代之。子孔又欲自立。子产曰:“子驷为不可,诛之,今又效之,是乱无时息也。”于是子孔从之而相郑简公。

四年,晋怒郑与楚盟,伐郑,郑与盟。楚共王救郑,败晋兵。简公欲与晋平,楚又囚郑使者。

十二年,简公怒相子孔专国权,诛之,而以子产为卿。十九年,简公如晋请卫君还,而封子产以六邑。子产让,受其三邑。二十二年,吴使延陵季子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者侈,难将至,政将及子。子为政,必以礼;不然,郑将败。”子产厚遇季子。二十三年,诸公子争宠相杀,又欲杀子产。公子或谏曰:“子产仁人,郑所以存者子产也,勿杀1乃止。

二十五年,郑使子产于晋,问平公疾。平公曰:“卜而曰实沈、台骀为祟,史官莫知,敢问?”对曰:“高辛氏有二子,长曰阏伯,季曰实沈,居旷林,不相能也,日操干戈以相征伐。后帝弗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当武王邑姜方娠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乃与之唐,属之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掌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国大叔焉。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沈,参神也。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国之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川而灭之。由是观之,则台骀,汾、洮神也。然是二者不害君身。山川之神,则水旱之菑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不时禜之;若君疾,饮食哀乐女色所生也。”平公及叔向曰:“善,博物君子也1厚为之礼于子产。

二十七年夏,郑简公朝晋。冬,畏楚灵王之彊,又朝楚,子产从。二十八年,郑君病,使子产会诸侯,与楚灵王盟于申,诛齐庆封。三十六年,简公卒,子定公宁立。秋,定公朝晋昭公。

定公元年,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而自立,为平王。欲行德诸侯。归灵王所侵郑地于郑。

四年,晋昭公卒,其六卿彊,公室卑。子产谓韩宣子曰:“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六年,郑火,公欲禳之。子产曰:“不如修德。”

八年,楚太子建来奔。十年,太子建与晋谋袭郑。郑杀建,建子胜奔吴。十一年,定公如晋。晋与郑谋,诛周乱臣,入敬王于周。

十三年,定公卒,子献公虿立。献公十三年卒,子声公胜立。当是时,晋六卿彊,侵夺郑,郑遂弱。

声公五年,郑相子产卒,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子产者,郑成公少子也。为人仁爱人,事君忠厚。孔子尝过郑,与子产如兄弟云。及闻子产死,孔子为泣曰:“古之遗爱也1

八年,晋范、中行氏反晋,告急于郑,郑救之。晋伐郑,败郑军于铁。

十四年,宋景公灭曹。二十年,齐田常弑其君简公,而常相于齐。二十二年,楚惠王灭陈。孔子卒。三十六年,晋知伯伐郑,取九邑。

三十七年,声公卒,子哀公易立。哀公八年,郑人弑哀公而立声公弟丑,是为共公。共公三年,三晋灭知伯。三十一年,共公卒,子幽公已立。幽公元年,韩武子伐郑,杀幽公。郑人立幽公弟骀,是为繻公。

繻公十五年,韩景侯伐郑,取雍丘。郑城京。

十六年,郑伐韩,败韩兵于负黍。二十年,韩、赵、魏列为诸侯。二十三年,郑围韩之阳翟。

二十五年,郑君杀其相子阳。二十七年,子阳之党共弑繻公骀而立幽公弟乙为君,是为郑君。郑君乙立二年,郑负黍反,复归韩。十一年,韩伐郑,取阳城。

二十一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

太史公曰:语有之,“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甫瑕是也。甫瑕虽以劫杀郑子内厉公,厉公终背而杀之,此与晋之里克何异?守节如荀息,身死而不能存奚齐。变所从来,亦多故矣!

猜你喜欢
  卷七十·列传第八·脱脱
  卷三十三·本纪第三十三·文宗二·宋濂
  卷二百二·列传第九十九·柯劭忞
  卷三百三十五 元豐六年(癸亥,1083)·李焘
  卷一百三十七 慶曆二年(壬午,1042)·李焘
  ◎实业界巨奸陈伯陶·佚名
  卷一百二十八·杨士奇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七十·佚名
  一八 直隶总督周元理奏已采办刊书梨板解京折·佚名
  昭忠录·佚名
  卷十一·李天根
  章溢传·张廷玉
  卷三百八·杨士奇
  晋纪一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乙酉、265)·司马光
  卷四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九十三·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九十三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二十 何逊【字仲言东海郯人承天曾孙也天监中起家奉朝请迁建安王水曹参军王爱文学日与宴游及迁江州逊犹掌书记复为安西安成二王参军

  • 卷二百七十四·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七十四菱芡类五言古采菱曲         【梁】简文帝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桂棹浮星艇徘徊莲叶南采菱曲         【梁】陆 罩参差杂荇枝田田竞荷宻转叶任香风舒花

  • 御选元诗卷七十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七十九七言絶句十二祖钦山居竟日窗间坐寂寥岩前稚笋欲齐腰幽禽忽起藤花落涧瀑吹声度石桥夹岸桃花红欲然洞中流水自防防山家不会论春夏石烂松枯又一年圎至雪后荆林道中冷风寒栁闭千门栁外嗁鸦聚

  • 卷四·贡奎

    ●钦定四库全书云林集卷四(元)贡奎 撰雨中陋巷雨连日思家心惘然故交归欲尽薄宦愧犹牵窗暗炉烟绕檐低树色连黄花近时节采采向人姸瘦马朝倦出空斋闲展书古人三叹远旧业十年疎白水坐垂钓青山归荷锄樵渔应亦笑久客意何如题

  • 《清史稿》发刊缀言·赵尔巽

      尔巽承修清史十四年矣。任事以来,栗栗危惧。盖既非史学之专长,复值时局之多故,任大责重,辞谢不获,蚊负贻讥,勉为担荷。开馆之初,经费尚充,自民国六年,政府以财政艰难,锐减额算。近年益复枯竭,支绌情状,不堪缕述。将伯呼助,垫借

  • 卷一百七十·杨士奇

    永乐十三年十一月甲午朔 书谕皇太子曰明年正月十三日大祀 天地命尔行礼其格共乃事钦哉钦哉 行在钦天监进永乐十四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颁赐诸王及文武群臣 夜荧惑犯进贤星○丁酉○赐哈烈撒马儿罕火州土鲁番失

  • 仁宗昭皇帝实录(卷九)·杨士奇

    永乐二十二年十二月癸丑赐咸宁公主孳牧马五十疋 罢海子至西湖巡视官盖西湖受高山之流京城南出注海子凡三十余里官常遣人往来巡视禁民不得取鱼而并缘为奸者其旁近之草及灌田之水民皆不得取至是 上命吏部悉罢之谓尚书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七·佚名

    天启二年十月癸亥朔孟冬 上亲享 太庙○钦天监进天启三年大统历 上御皇极殿受之颁赐文武群臣○刑科署科事左给事中尹同皋等题适见犯人于惠等忽奉大枷枷号之旨臣等不胜骇愕才免朝审复毙五命是听审诸囚以铁案已成之罪

  • 卷六十六 陈王列传第五十六·范晔

    (陈蕃、王允)◆陈蕃传,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祖父做过河东太守。陈蕃十五岁时,曾住一室,无事可做,而室内外十分肮脏,父亲的朋友同郡人薛勤来看他,对陈蕃说:“小孩子,为什么不打扫清洁迎接客人呢?”陈蕃说“:大丈夫在世,应当扫除天

  • 世宗宪皇帝谕行旗务奏议卷四·允禄

    八旗大臣等议覆防通政司左叅议常徳奏称开戸人等既不准为防军亦不应令为领催再领催等亦多有不识字者请将开户及不识字之领催俱行退囘令在马甲行走等语查一应登记档案支领官兵俸饷等事俱系领催办理所关殊属要况领催等

  • 卷二十三·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二十三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二十三><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二十三><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二十三>天子韍【色朱而體直其繪龍火山上有頸肩旁與

  • 卷十·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读左日钞卷十吴江朱鹤龄撰十八年苌弘曰毛得必亡是昆吾稔之日也注稔熟也侈恶积熟以乙卯日与桀同诛疏诗云韦顾旣伐昆吾夏桀共桀同文又云乙卯亡知以乙卯日与桀同诛也 陆粲曰毛得之亡以济侈於王都恶在日之吉

  • 提要·黄道周

    【臣】等谨案坊记集传二卷明黄道周撰道周有三易洞玑别着録此书乃道周在经筵日纂辑进呈之本其自序以为圣人之坊乱莫大于春秋故是书之体以坊记为经而每章之下皆胪举春秋之事以证之但国语所载若内史过之论虢亡近于语怪而

  • 小琉球漫志·朱仕玠

    地方志。清朱仕玠撰。乾隆三十一年(1766)序刊,传抄本。十卷。卷一泛海纪程,卷二、三海东纪胜上、下,卷四、五瀛涯渔唱上、下,卷六、七、八海东剩语上、中、下,卷九海东月令,卷十下淡水社寄语。小琉球为凤山县西南海中

  • 八贤传·储仁逊

    叙述康熙时八位贤臣匡扶社稷的故事。南开大学图书馆藏储仁逊抄本小说。共二十回。闲言少叙,话说我国大清康熙皇爷登基以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驾下有八位贤臣匡扶社稷,这八位乃系山东青州府冯阁老、山西汾州府于成龙、山

  • 民国语文:八十堂大师国文课·胡适

    作者胡适。该书主要收集民国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来熏陶国民人文精神和呈现现代汉语之美。在所有教育科目里,语文是最基础的必修科目,起到培养基础语言文字能力和熏陶国民人文精神的作用。语文一科民国时期称为“国文”,当

  • 燕都日记·冯梦龙

    《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 春秋繁露·董仲舒

    西汉董仲舒撰。十七卷,八十二篇。其中第三十九、四十、五十四三篇缺佚。本书是西汉今文经学的代表作。《汉书·董仲舒传》说:“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