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十·志第十·地理志四

    ◎地理志四

  南京道

  南京析津府,本古冀州之地。高阳氏谓之幽陵,陶唐曰幽都,有虞析为幽州。商并幽于冀。周分并为幽。《职方》,东北幽州,山镇医巫闾,泽数貘养,川河、泲,浸淄、时。其利鱼、盐,其畜马、牛、豕,其谷黍、稷、稻。武王封太保奭于燕。秦以其地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汉为燕国,历封臧荼、卢绾、刘建、刘泽、刘旦,尝置涿郡广阳国。后汉为广平国广阳郡,或合于上谷,复置幽州。后周置燕及范阳郡,陏为幽州总管。唐置大都督府,改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李怀山、朱滔、刘怦、刘济,相继割据。刘总归唐。至张仲武、张允仲,以正得民。刘仁恭父子僣争,遂入五代。自唐而晋,高祖以辽有援立之劳,割幽州等十六州以献。太宗升为南京,又曰燕京。

  城方三十六里,崇三丈,衡广一丈五尺。敌楼、战橹具。八门:东曰安东、迎春,南曰开阳、丹凤、西曰显西、清晋、北曰通天、拱辰。大内在西南隅。皇城内有景宗、圣宗御容殿二,东曰宣和,南曰大内。内门曰宣教,改元和;外三门曰南端、左掖、右掖。左掖改万春,右掖改千秋。门有楼阁,球场在其南,东为永平馆。皇城西门曰显西,设而不开;北曰子北。西城巅有凉殿,东北隅有燕角楼。坊市、廨舍、寺观,盖不胜书。其外,有居庸、松亭、榆林之关。古北之口,桑乾河、高梁河、石子河、大安山、燕山,中有瑶屿。府曰幽都,军号卢龙,开泰元年落军额。统州六、县十一:

  析津县。本晋蓟县,改蓟北县,开泰元年更今名。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故名。户二万。

  宛平县。本晋幽都县,开泰元年改今名。户二万二千。

  昌平县。本汉军都县,后汉属广阳郡,晋属燕国,元魏置东燕州、平昌郡及昌平县。郡废,县隶幽州。在京北九十里。户七千。

  良乡县。燕为中都县,汉改良乡县,旧属涿郡,北齐天保七年省入蓟县,武平六年复置。唐圣历元年改固节镇,神龙元年复为良乡县,刘守光徙治此。在南京六十里。户七千。

  潞县。本汉旧县,属渔阳郡。唐武德二年置元州,贞观元年州废,复为县。有潞水。在京东六十里。户六千。

  安次县。本汉旧县,属渔阳郡。唐武德四年徙置东南五十里石梁城,贞观八年又徙今县西五里常道城,开元二十三年又徙耿就桥行市南。在京南一百二十里。户一万二千。

  永清县。本汉益昌县,隋置通泽县,唐置武隆县,改会昌,天宝初为永清县。在京南一百五十里。户五千。

  武清县。前汉雍奴县,属渔阳郡。《水经注》,雍奴者,数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唐天宝初改武清。在京东南一百五十里。户一万。

  香河县。本武清孙村。辽于新仓置榷盐院,居民聚集,因分武清、三河、潞三县户置。在京东南一百二十里。户七千。

  玉河县。本泉山地。刘仁恭于大安山创宫观,师炼丹羽化之术于方士王若讷,因割蓟县分置,以供给之。在京西四十里。户一千。

  漷阴县。本汉泉山之霍村镇。辽每季春,弋猎于延芳淀,居民成邑,就城故漷阴镇,后改为县。在京东南九十里。延芳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国主春猎,卫士皆衣墨绿,各持连鎚、鹰食、刺鹅锥,列水次,相去五七步。上风击鼓,惊鹅稍离水面。国主亲放海东青鹘擒之。鹅坠,恐鹘力不胜,在列者以佩锥刺鹅,急取其腊饲鹘。得头鹅者,例赏银绢。国主、皇族、群臣各有分地。户五千。

  宋王曾《上契丹事》曰:“自雄州白沟驿渡河,四十里至新城县,古督亢亭之地。又七十里至涿州。北渡范水、刘李河,六十里至良乡县。渡卢沟河,六十里至幽州,号燕京。子城就罗郭西南为之。正南曰启夏门,内有元和殿,东门曰宣和。城中坊闬皆有楼。有闵忠寺,本唐太宗为征辽阵亡将士所造;又有开泰寺,魏王耶律汉宁造。皆遣朝使游观。南门外有于越王廨,为宴集之所。门外永平馆,旧名碣石馆,清和后易之。南即桑乾河。

  顺州,归化军,中,刺史。秦上谷,汉范阳,北齐归德郡境。隋开皇中,粟末靺鞨与高丽战不胜,厥稽部长突地稽率八部胜兵数千人,自扶余城西北举落内附,置顺州以处之。唐武德初改燕州,会昌中改归顺州,唐末仍为顺州。有温渝河,白遂河;曹王山,曹操尝驻军于此,黍谷山,邹衍吹律之地,南有齐长城。城东北有华林、天柱二庄,辽建凉殿,春赏花,夏纳凉。初军曰归宁,后更名。统县一:

  怀柔县。唐贞观六年置,治五柳城,改顺义县。开元四年置松漠府弹汗州。开宝元年改归化郡。乾元元年复今名。户五千。

  檀州,武威军,下,刺史。本燕渔阳郡地,汉为白檀县。《魏书》:曹公历白檀,破乌丸于柳城。《续汉书》:白檀在右北平。元魏创密云郡,兼置安州。后周改为元州。隋开皇十八年割燕乐、密云二县置檀州。唐天宝元年改密云郡,乾元元年复为檀州。辽加今军号。有桑溪、鲍丘山、桃花山、螺山。统县二:

  密云县。本汉白檀县,后汉以居斤奚。元魏置密云郡,领白檀、要阳、密云三县。高齐废郡及二县,来属。户五千。

  行唐县。本定州行唐县。太祖掠定州,破行唐,尽驱其民,北至檀州,择旷土居之,凡置十寨,仍名行唐县。隶彰愍宫。户三千。

  涿州,永泰军,上,刺史。汉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魏文帝改范阳郡,晋为范阳国,元魏复为郡。隋开皇二年罢郡,属幽州,大业三年以幽州为涿郡,唐武德元年郡废,为涿县,七年改范阳县,大历四年置涿州。石晋以归太宗。有大房山、六聘山、涿水、楼桑河、横沟河、礼逊河、祁沟河。统县四:

  范阳县。本汉涿县。唐武德中,改范阳县。有涿水、范水。户一万。

  固安县。本汉方城县,先属广阳国。隋开皇九年,自易州涞水县移置,属幽州,取汉故安县名。唐武德四年属北义州,徙治章信堡。贞观二年义州废,移今治,复属幽州。在州东南九十里。户一万。

  新城县。本汉新昌县。唐大历四年析固安县置,后省。后唐天成四年复析范阳县置,在州南六十里。户一万。

  归义县。本汉易县地。齐并入鄚县。唐武德五年置北义州,州废,复置县来属。民居在巨马河南,侨治新城。户四千。

  易州,高阳军,上,刺史。汉为易、故安二县地。隋置易州,隋末为上谷郡。唐武德四年复易州。天宝元年仍上谷郡。乾元元年又改易州。五代隶定州节度使。会同九年,孙方简以其地来附。应历九年,为周世宗所取,后属宋。统和七年,攻克之,升高阳军。有易水、涞水、狼山、太宁山、白马山。统县三:

  易县。本汉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六十里。齐天保七年省。隋开皇十六年,于故安城西北隅置县,即今县治也。户二万五千。

  涞水县。本汉道县,今县北一里故道城是也。元魏移于故城南,即今县置。

  周大象二年省。隋开皇十八年改涞水县。在州东四十里。有涞水。户二万七千。

  容城县。本汉县,先属涿郡,故城在雄州西南。唐武德五年属北义州。贞观元年还本属。圣历二年改全忠县。天宝元年复名容城县。在州东八十里。户民皆居巨马河南,侨治涿州新城县。户五千。

  蓟州,尚武军,上,刺史。秦渔阳、右北平二郡地。隋开皇中徙治玄州总管府,炀帝改渔阳郡。唐武德元年废入幽州,开元十八年分立蓟州。统县三:

  渔阳县。本汉县,属渔阳郡。晋省,复置。元魏省。唐属幽州,开元十八年置蓟州。有鲍丘水。户四千。

  三河县。本汉临朐县地,唐开元四年析潞州置。户三千。

  玉田县。本春秋无终子国。汉置无终县,属右北平郡。元魏属渔阳郡治,省,唐武德二年复置。贞观初省,乾封中复置。万岁通天元年更名玉田,属营州。开元四年还属幽州。八年属营州。十一年又属幽州。十八年来属。《搜神记》:“雍伯,洛阳人,性孝,父母没,葬无终山。山高八十里,上无水,雍伯置饮。人有就饮者,与石一斗,种生玉,因名玉田。”户三千。

  景州,清安军,下,刺史。本蓟州遵化县,重熙中置。户三千。遵化县,本唐平州买马监,为县来属。

  平州,辽兴军,上,节度。商为孤竹国,春秋山戎国。秦为辽西、右北平二郡地,汉因之。汉末,公孙度据有,传子康、孙渊,入魏。隋开皇中改平州,大业初复为郡。唐武德初改州,天宝元年仍北平郡。后唐复为平州。太祖天赞二年取之,以定州俘户错置其地。统州二,县三:

  卢龙县。本肥如国。春秋晋灭肥,肥子奔燕,受封于此。汉、晋属辽西郡。元魏为郡治,兼立平州。北齐属北平郡。隋开皇中,省肥如,入新置。十八年,改新昌曰卢龙。唐为平州,后因之。户七千。

  安喜县。本汉令支县地,久废。太祖以定州安喜县俘户置。在州东北六十里。户五千。

  望都县。本汉海阳县,久废。太祖以定州望都县俘户置。有海阳山。县在州南三十里,户三千。

  滦州,永安军,中,刺史。本古黄洛城。滦河环绕,在卢龙山南。齐桓公伐山戎,见山神俞皃,即此。秦为右北平。汉为石城县,后名海阳县。汉末为公孙度所有。晋以后属辽西。石晋割地,在平州之境。太祖以俘户置。滦州负山带河,为朔汉形胜之地。有扶苏泉,甚甘美,秦太子扶苏北筑长城尝驻此;临榆山,峰峦崛起,高千余仞,下临渝河。统县三:义丰县。本黄洛故城。黄洛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水。汉属辽西郡,久废。唐季入契丹,世宗置县。户四千。马城县。本卢龙县地。唐开元二十八年析置县,以通水运。东北有千金冶,东有茂乡镇。辽割隶滦州。在州西南四十里。户三千。石城县。汉置,属右北平郡,久废。唐贞观中于此置临渝县,万岁通天元年改石城县,在滦州南三十里,唐仪凤石刻在焉。今县又在其南五十里,辽徙置以就盐官。户三千。

  营州,邻海军,下,刺史。本商孤竹国。秦属辽西郡。汉为昌黎郡。前燕慕容皝徙都于此。元魏立营州,领昌黎、建德、辽东、乐浪、冀阳、营丘六郡。后周为高宝宁所据。隋开皇置州,大业改辽西郡。唐武德元年改营州,万岁通天元年始入契丹。圣历二年侨治渔阳。开元五年还治柳城。天宝元年改曰柳城郡。后唐复为营州。太祖以居定州俘户。统县一:广宁县。汉柳城县,属辽西郡。东北与奚、契丹接境。万岁通天元年,入契丹李万荣。神龙元年移幽州界。开元四年复旧地。辽改今名。户三千。

猜你喜欢
  卷三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七·脱脱
  广西巡抚金奏折三条 二、臣下的确夙夜兢兢,稽察办案·雍正
  ●卷五·陈康祺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九·佚名
  卷之五百八十九·佚名
  卷之三百六十三·佚名
  明名臣琬琰録卷二十四·徐紘
  中兴小纪卷三十四·熊克
  第三三六禀道光二十三年九月三日一二二○二--一三·佚名
  第三十一册 天命六年十二月·佚名
  第一节海埔、溪埔·佚名
  齐王杨·魏徵
  卢叔彪传·李延寿
  卷十·黄佐
  卷十一·杨士奇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五十二·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五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七十二 王英【字时彦金谿人】 自励 大道何坦荡出门安所之吾将肃轻驾独与万里期东望有泰山其高亦巍巍上摩苍天表下瞰碧海涯欲往一登览素心良所思俯首

  • 严武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严武(726—765),唐代诗人。字季鹰,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初为太原府参军事,累迁殿中侍御史。安史之乱时,跟随玄宗入蜀,擢谏议大夫。 肃宗上元二年(761),出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 当时杜甫流落至成都,受到他的关照,二

  • 列传第八十六 岛夷萧道成 岛夷萧衍·魏收

    岛夷萧道成,字绍伯,晋陵武进楚也。僭晋时,以武进之东城为兰陵郡县,遂为兰陵人。父承之,常随宗人萧思话征伐,久乃得为其横野司马,以军功仕刘义隆,位至右军将军。道成少好武事,初从散冗,每充征役,前后为讨蛮小帅,以堪勤剧见知。思话

  • 列传第三十九 韩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吕罗汉 孔伯恭·魏收

    韩茂,字元兴,安定安武人也。父耆,字黄老;永兴中自赫连屈丐来降,拜绥远将军,迁龙骧将军、常山太守,假安武侯。仍居常山之九门。卒,赠泾州刺史,谥曰成侯。茂年十七,膂力过人,尤善骑射。太宗曾亲征丁零翟猛,茂为中军执幢。时有风,诸军

  • 卷二·陈继儒

    昔武王问五帝之诫于尚父,尚父曰:“黄帝之诫曰:‘吾居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乃铸金人,三封其口。曰:‘磨兜坚,慎勿言。’“故孔子于《易传》著慎言者十二,于《论语》著慎言者十五,于《戴礼》著

  • 路史卷四十一·罗泌

    馀论四渚为陵(少昊纪)地有兴废,各因其时。按:休子言:少昊生于稚华之渚,其渚一旦化而为山。凡物有数有闗,轴转动,雌雄相就,皆兴废之由也。后世亦有子生,而门出渚洲者。昔襄阳以下二千里无洲渚。临沔,张兴世之生一旦门前忽生洲,屿年

  • 卷二百四十九·杨士奇

    永乐二十年夏五月丁巳朔○己未下令各营将士军行之(队)[际]不许离队伍十丈违者并所领头目皆斩牧放马骡亦不许远离本营违者如之○是日礼部言南京留守中卫军人罗住儿妻尹氏一产三男 皇太子令循例给赐米钞○广东广州

  • 卷之六百六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三一四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为办理《南巡盛典》等书咨取誊录折·佚名

    一三一四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为办理《南巡盛典》等书咨取誊录折乾隆五十三年十月二十日臣和珅等谨奏,为办理《南巡盛典》及《平定台湾纪略》等书,咨取誊录事。窃臣等奉旨纂办《南巡盛典》,业经派员将副本陆续纂出,所有进呈

  • 志卷第九 高丽史五十五·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五行三。○五行五曰土土居中央生万物者也。 而莫重于稼穑土气不养则稼穑不成金木水火 之而为异为地震为雨土时则有夜妖时则有  之 

  • 纲鉴易知录卷七四·吴楚材

    宋纪哲宗皇帝纲 戊寅,元符元年,春正月,得秦玺于咸阳。目 咸阳县民段义,于刘银村修舍,得古玉印,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上之。诏蔡京等辨验,京以为秦玺。遂命曰“天授传国受命宝”。帝御大庆殿受宝

  • 第五章 17·辜鸿铭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税,何如其知也!”辜讲孔子评价当时的一位性情古怪的人(臧文仲,姓姬,名辰。世袭鲁国司寇一职)说:“他为自己养的大龟精雕细刻一座祠堂来供奉。对于像这样的人的智慧,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

  • 卷二·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春秋直解卷二【庚午】桓王九年【在位二十有三年子庄王立】桓公名允隐公之弟亦惠公之庶子也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继故不书即位而桓即位何也桓自正其即位之礼盖以罪归寪氏为贼已就讨又以嫡自居本宜立也圣

  • 卷四十四(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日藏分中三归济龙品第十二尔时空中自然而雨种种香华种种宝衣种种音乐种种歌舞充满虚空。一切天龙夜叉罗刹及阿修罗悉皆恭敬。尔时世尊与诸大众菩萨声闻。左右围绕前後随从。从须弥顶蹈龙身桥。下佉罗坻圣人住处。梵

  • 佛说莲华眼陀罗尼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曩谟(引)啰怛曩(二合)怛啰(二合)夜(引)野曩么阿(引)哩也(二合)钵纳摩(二合)你(引)怛啰(二合引)野怛他(引)誐哆(引)野曩谟萨哩嚩(二合)你嚩啰拏尾瑟迦(二合)鼻尼

  •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一·吹万广真

    嗣法孙灯来重编上堂万历戊午上元日。霜轮上座檀越四众等请师开法于湖广衡州府潇湘湖东禅院。至座前连喝三喝云。还会么。也须高着眼。升座拈香云此瓣香浑沦世界管籥生成。吹之则书洛图河。扇之则云龙风虎。爇向炉中奉

  • 康斋文集·吴与弼

    十二卷。明吴与弼(1391—1469)撰。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斋,崇仁 (今属江西)人。永乐七年(1409)赴南京省亲,从学于杨溥。因获读朱熹所编的《伊洛渊源录》而立志学习理学,发愤读书。天顺元年(1457)以忠国公石亨荐,征至京

  • 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佚名

    全一卷。唐代实叉难陀译。略称观世音菩萨秘密藏神咒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分为六品:(一) 除破一切恶业陀罗尼品,(二)一切爱乐法品,(三)和阿伽陀药法令人爱乐品,(四)含药品, (五)眼药品,(六)火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