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选举四

  △制科荐擢

  制科者,天子亲诏以待异等之才。唐、宋设科最多,视为优选。清代科目取士,垂为定制。其特诏举行者,曰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孝廉方正科。若经学,若巡幸召试,虽未设科,可附见也。圣祖敦崇实学,康熙甲辰、丁未两科,改试策论。既廷臣以古学不可猝办,请仍旧制。

  十七年,诏曰:“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备顾问着作之选。我朝定鼎以来,崇儒重道,培养人才。四海之广,岂无奇才硕彦、学问渊通、文藻瑰丽、追踪前哲者?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亲试录用。其内、外各官,果有真知灼见,在内开送吏部,在外开报督、抚,代为题荐。”嗣膺荐人员至京,诏户部月给廪饩。明年三月,召试体仁阁。凡百四十三人,赐燕,试赋一、诗一,帝亲览试卷,取一等彭孙遹、倪灿、张烈、汪霦、乔莱、王顼龄、李因笃、秦松龄、周清原、陈维崧、徐嘉炎、陆葇、冯勖、钱中谐、汪楫、袁佑、朱彝尊、汤斌、汪琬、邱象随等二十人。二等李来泰、潘耒、沈珩、施闰章、米汉雯、黄与坚、李铠、徐釚、沈筠、周庆曾、尤侗、范必英、崔如岳、张鸿烈、方象瑛、李澄中、吴元龙、庞垲、毛奇龄、钱金甫、吴任臣、陈鸿绩、曹宜溥、毛升芳、曹禾、黎骞、高咏、龙燮、邵吴远、严绳孙等三十人。三、四等俱报罢。命阁臣取前代制科旧事,查议授职。寻议:“两汉授无常职。晋上第授尚书郎。唐制策高等特授尊官,次等予出身,因有及第、出身之目。宋分五等:一、二等皆不次擢用;三等为上等,恩数视廷试第一人;四等为中等,视廷试第三人;皆赐制科出身。五等为下等,赐进士出身。”得旨,俱授为翰林官。以光禄少卿邵吴远为侍读。道员、郎中汤斌等四人为侍讲。进士出身之主事,中、行、评、博,内阁典籍,知县及未仕之进士彭孙遹等十八人为编修。举、贡出身之推、知,教职,革职之检讨、知县及未仕之举、贡、荫、监、布衣倪灿等二十七人为检讨。俱入史馆,纂修明史。时富平李因笃、长洲冯勖、秀水朱彝尊、吴江潘耒、无锡严绳孙,皆以布衣入选,海内荣之。其年老未与试之杜越、傅山、王方穀等,文学素着,俱授内阁中书,许回籍。

  雍正十一年,诏曰:“博学鸿词之科,所以待卓越淹通之士。康熙十七年,特诏荐举,召试授职,得人极盛。数十年来,未尝广为搜罗。朕延揽维殷,宜有枕经葄史、殚见洽闻、足称鸿博之选者,当特修旷典,嘉予旁求。在京满、汉三品以上,在外督、抚、学政,悉心体访,保题送部。朕临轩亲试,优加录用。”诏书初下,中外大吏,以事关旷典,相顾迟回。逾年,仅河东督臣举一人,直隶督臣举二人,他省未有应者。诏责诸臣观望。高宗即位,再诏督促。期以一年内齐集阙下,先至者月给廪饩。

  乾隆元年,御史吴元安言:“荐举博学鸿词,原期得湛深经术、敦崇实学之儒,诗赋虽取兼长,经史尤为根柢。若徒骈缀俪偶,推敲声律,纵有文藻可观,终觉名实未称。”下吏部议,定为两场,赋、诗外增试论、策。九月,召试百七十六人于保和殿,赐燕如例。试题首场赋、诗、论各一,二场制策二。取一等五人,刘纶、潘安礼、诸锦、于振、杭世骏等,授编修。二等十人,陈兆仑、刘藻、夏之蓉、周长发、程恂等,授检讨;杨度汪、沈廷芳、汪士锽、陈士璠、齐召南等,授庶吉士。二年,补试体仁阁,首场制策二,二场赋、诗、论各一。取一等万松龄,授检讨。二等张汉,授检讨;朱荃、洪世泽,授庶吉士。

  自康、乾两朝,再举词科,与其选者,山林隐逸之数,多于缙绅,右文之盛,前古罕闻。时承平累叶,海内士夫多致力根柢之学,天子又振拔淹滞,以示风励,爰有保荐经学之制。乾隆十四年,诏曰:“崇尚经术,有关世道人心。今海宇升平,学士大夫精研本业,穷年矻矻,宗仰儒先者,当不乏人。大学士、九卿、督、抚,其公举所知,不限进士、举人、诸生及退休、闲废人员,能潜心经学者,慎选毋滥。寻中外疏荐者四十馀人。帝为防幸进,下廷臣覆覈,得陈祖范、吴鼎、梁锡玙、顾栋高四人。命呈览着述,派翰林、中书官在武英殿各缮一部。寻授鼎、锡玙国子监司业,召对勤政殿。祖范、栋高以年老不能供职,俱授司业衔。后不复举行。

  至属车临幸,宏奖士林,康熙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圣祖巡幸江、浙,召试士子,中选者赐白金,赴京录用有差。高宗六幸江、浙,三幸山东,四幸天津,凡士子进献诗赋者,召试行在。优等予出身,授内阁中书;次者赐束帛。仁宗东巡津、淀,西幸五台,召试之典,亦如前例。道光以后,科举偏重时文。沿习既久,庸滥浮伪,浸失精意。三十年,候补京堂张锡庚请复开博学鸿词科,以储人才。礼部议以非当务之急,遂止。

  洎光绪中叶,外侮孔棘,海内皇皇,昌言变法。二十四年,贵州学政严修请设经济特科,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会礼部覈议。八月,慈禧皇太后临朝训政,以经济特科易滋流弊,罢之。庚子,京师构乱,乘舆播迁。两宫怵于时局阽危,亟思破格求才,以资治理。

  二十七年,皇太后诏举经济特科,命各部、院堂官及各省督、抚、学政保荐,有志虑忠纯、规模闳远、学问淹通、洞达中外时务者,悉心延揽。并下政务大臣拟定考试事宜。御史陈秉崧奏请力除夤缘积习,诏饬诸臣务矢至公。既三品以下京卿纷纷保送,帝觉其冗滥,适太仆少卿隆恩荐疏,上竟报寝,并命撤销太常少卿李擢英前保诸人。二十九年,政务处议定考试之制,如廷试例,于保和殿天子亲策之。凡试二日,首场入选者,始许应覆试,均试论一、策一。简大臣考校,取一等袁家穀、张一麟、方履中、陶炯照、徐沅、胡玉缙、秦锡镇、俞陛云、袁励准等九人,二等冯善徵、罗良鉴、秦树声、魏家骅、吴锺善、钱鑅、萧应椿、梁焕奎、蔡宝善、张孝谦、端绪、麦鸿钧、许岳锺、张通谟、杨道霖、张祖廉、吴烈、陈曾寿等十八人。迨授官命下,京职、外任,仅就原阶略予升叙,举、贡用知县、州佐,以视康、乾时词科恩遇,浸不如矣。

  三十四年,御史俾寿请特开制科,政务处大臣议以“孝廉方正、直言极谏两科,皆无实际,惟博学鸿词科,康熙、乾隆间两次举行,得人称盛。际兹文学渐微,保存国粹,实为今日急务。应下学部筹议”。时方诏各省徵召耆儒硕彦。湖南举人王闿运被荐,授翰林检讨。两江、安徽相继荐举王耕心、孙葆田、程朝仪、吴传绮、姚永朴、姚永概、冯澂等。部议以诸人覃研经史,合于词科之选,俟章程议定,陈请举行。未几,德宗崩,遂寝。

  孝廉方正科,始于康熙六十一年,世宗登极,诏直省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赐六品章服,备召用。雍正元年,诏曰:“国家敦励风俗,首重贤良。前诏举孝廉方正,距今数月,未有疏闻。恐有司怠于采访,虽有端方之品,无由上达。各督、抚速遵前诏,确访举奏。”寻浙江、直隶、福建、广西各荐举二员,用知县;年五十五以上者,用知州。其后历朝御极,皆恩诏荐举以为常。

  乾隆元年,刑部侍郎励宗万言:“孝廉方正之举,稍有冒滥,即有屈抑。从前选举各官,鲜克公当。非乡井有力之富豪,即宫墙有名之学霸。迨服官后,庸者或以劣黜,黠者或以赃败。请慎选举,以重名器。”吏部议准府、州、县、卫保举孝廉方正,应由地方绅士里党合辞公举,州、县官采访公评,详稽事实。所举或系生员,会学官考覈,申送大吏,覈实具题,给六品章服荣身。果有德行才识兼优者,督、抚逾格保荐赴部,九卿、翰、詹、科、道公同验看,候旨擢用。滥举者罪之。

  五年,定考试例。除朴实拘谨、无他技能、不能应试者,例予顶戴,不送部外,其膺荐赴部者,验看后,试以时务策、笺、奏各一于太和殿门内。道光间,改于保和殿,如考试御史例。

  同治初元,明诏选举,又以知县黎庶昌条陈,谕令在京四品以上,在外督、抚、学政,各举所知,不限绅士、布衣,以躬行实践为先,毋得专取文词藻丽者,滥膺盛典。其有年登耄耋,或诚朴无华,足为里闾矜式,不原来京者,州县官岁时存问,赐以酒米。光绪六年,定自恩诏日起,予限八年,人文到部。每年二月、八月,各会验奏考一次,逾限者止许章服荣身,不得与考。

  初制授官用知州、知县,厥后荐举人众,乃推广用途,分别以知县、直隶州州同、州判、佐杂等官及教职用。知县得缺视拔贡,教职视大挑二等举人,馀均分省试用序补。历朝以来,有司奉行,第应故事。徇情冒滥之弊,台谏屡以上闻。惟嘉庆朝湖南严如煜以对策第一,召见授知县。咸丰朝湖南罗泽南以书生率湘勇越境剿贼,皆以勋绩见称于时。宣统初,各省所举多至百数十人,少亦数十人,诏饬严行甄覈。选举之风,于斯滥矣。

  清代科目取士外,或徵之遗佚,或擢之廉能,或举之文学,或拔之戎行,或辟之幕职,荐擢一途,得人称盛,有足述焉。

  太祖肇兴东土,选拔英豪以辅大业,委辂杖策之士咸与擢用,或招直文馆,或留预帷幄。乙卯十一月,谕群臣曰:“国务殷繁,必得贤才众多,量能授职。勇能攻战者,宜治军;才优经济者,宜理国;博通典故者,宜谘得失;娴习仪文者,宜襄典礼。当随地旁求,俾列庶位。”时削平诸国,设八旗制,需才亟。太宗即位,首任儒臣范文程领枢密重事。天聪八年,甲喇章京朱继文子延庆上书,言:“我朝攻城破敌、斩将搴旗者不乏人,守境治民、安内攘外者未多见。”因疏举汉人陈极新、刑部启心郎申朝纪,足备任使。帝召延庆等御前,温谕褒奖。命延庆、极新,文馆录用;朝纪仍任部事。九年,谕满、汉、蒙古各官,荐举人才,不限已仕、未仕,牒送吏、礼二部,具名以闻。直文馆宁完我言:“古者荐举之条,功罪连坐,所以杜弊端、防冒滥。请自后所举之人,或功或罪,举者同之。若其人砥行于厥初,改节于末路,许举者随时检举,免连坐。”帝嘉纳焉。

  世祖定鼎中原,顺治初元,遣官徵访遗贤,车轺络绎。吏部详察履历,确覈才品,促令来京。并行抚、按,境内隐逸、贤良,逐一启荐,以凭徵擢。顺天巡抚宋权陈治平三策,首广罗贤才以佐上理,并荐故明蓟辽总督王永吉等。诏廷臣各举所知。一时明季故臣如谢升、冯铨、党崇雅等,纷纷擢用。中外臣工启荐除授得官者,不可胜数。嗣以廷臣所举,类多明季旧吏废员,未有肥遯隐逸逃名之士。诏自今严责举主,得人者优加进贤之赏,舛谬者严行连坐之罚。荐章止以履历上闻,才品所宜,听朝廷裁夺。傥以赀郎杂流及黜革青衿、投闲武弁,妄充隐逸,咎有所归。若畏避连坐,缄默不举,治以蔽贤罪。二年,陕西、江南平,诏徵山林隐逸,并故明文、武进士、举人。山东巡抚李之奇以保荐滥及赀郎,诏旨切责。十三年,江南巡抚张中元荐故明进士陆贻吉、于沚,帝亲试之。是年复诏各省举奏地方人才,给事中梁鋐言:“皇上寤寐求才,诏举山林隐逸,应聘之士,自不乏人。然采访未确,有负盛举。如江南举吕阳,授监司,未几以赃败;山东举王运熙,授科员,未有建明,以计典去。吕阳等岂真抱匡济之才,不过为梯荣之藉耳。山林者何?谓远于朝市也。隐逸者何?谓异于趋竞也。必得其人,乃当其位。请饬详加采访。”疏入,报闻。

  顺、康间,海内大师宿儒,以名节相高。或廷臣交章论荐,疆吏备礼敦促,坚卧不起。如孙奇逢、李颙、黄宗羲辈,天子知不可致,为叹息不置,仅命督、抚抄录着书送京师。康熙九年,孝康皇后升祔礼成,颁诏天下,命有司举才品优长、山林隐逸之士。自后历朝推恩之典,虽如例行,实应者寡。

  初制,督、抚升迁离任时,荐举人才一次。嗣令岁一荐举,部议大省限十人,小省限三四人,后复改二年荐举一次。自顺治十八年停差巡按,乃定各省巡抚应举方面有司、佐贰、教官员额,总漕、总河应荐方面有司、佐贰额,亦着为例。康熙二年,御史张吉午奏:“三年考满之法,一、二等称职者,即系荐举,请罢督、抚二年荐举例。”从之。六年,停考满。用给事中李宗孔言复荐举,与卓异并行。先是漕、河荐举例停。十二年,漕督帅颜保请复旧例,每年得举劾属吏示劝惩。部议行。因疏荐粮道范周、迟日巽、知县吴兴祚。诏擢兴祚福建按察使。

  圣祖亲政,锐意整饬吏治,屡诏群臣荐举天下廉能官。十八年,左都御史魏象枢疏荐清廉,原任侍郎高珩、达哈塔、雷虎、班迪,大理卿瑚密色,侍读萧维豫,郎中宋文运,布政使毕振姬,知县张沐、陆陇其等十人。得旨分别录用。并谕陆陇其廉能之员,宜任繁剧,如直隶清苑、江苏无锡等县,庶可表见其才。十九年,福建巡抚吴兴祚荐按察使于成龙天下廉能第一,迁布政使,寻擢直隶巡抚。二十年入觐,帝温谕褒美。问属吏中亦有清廉者否?成龙以知县谢锡衮、同知何如玉、罗京对。未几,调成龙两江总督。濒行,疏荐直隶守道董秉忠、通州知州于成龙、南路通判陈大栋、柏乡知县邵嗣尧、阜城知县王燮、高阳知县孙宏业、霸州州判卫济贤,并堪大用。会江宁知府缺,诏即以通州知州于成龙擢补。不数年,擢直隶巡抚。同时两于成龙,先后汲引,并以清操特邀帝眷,时论称之。二十三年,谕部臣保举应补关差,佥以“有才及谨慎者不乏人,而操守实难知”对。帝曰:“清操如何可废?如郝浴居官甚好,犹侵蚀钱粮,魏象枢曾荐郝浴,此事安能豫知!朕信部院堂官清操而委任之,堂官亦信司官而委任之。但将有守之人举出,被举者自能效力。”是年九卿、詹事、科、道遵旨疏举清廉:直隶巡抚格尔古德,吏部郎中苏赫、范承勋,江南学道赵仑,扬州知府崔华,兖州知府张鹏翮,灵寿知县陆陇其等。二十六年,帝嘉直隶巡抚于成龙清廉,命九卿各举廉吏如成龙者。大学士等荐云贵总督范承勋、山西巡抚马齐、四川巡抚姚缔虞。帝谓承勋等居官皆优,但尚有勉强之意。成龙则出自诚心,毫无瞻顾。命加成龙太子少保衔,以劝廉能。四十年,敕总督郭琇、张鹏翮、桑额、华显,巡抚彭鹏、李光地、徐潮荐道、府以下,知县以上,清廉爱民者,勿计罣误降罚,勿拘本省邻属,具以名闻。时天子广厉风节,群士慕效,吏治丕变。循吏被荐膺显擢者,先后踵相接。

  先是廷臣会推广西按察使缺,吏部侍郎胡简敬,淮安人,以推举淮扬道高成美违例获谴,至是申禁九卿毋得保举同乡及本省官,复限每人岁举毋逾十人。五十三年,尚书赵申乔举潮州知府张应诏能耐清贫,可为两淮运使。帝曰:“清官不系贫富,张伯行家道甚饶,任所日用皆取诸其家,以为不清可乎?一心为国即好官,或操守虽清,不能办事,亦何裨于国?”

  六十一年,世宗嗣位。谕曰:“知人则哲,自古为难。朕临御之初,简用人才,或品行端方,或操守清廉,或才具敏练,诸大臣密奏所知。勿避嫌徇私,沽名市恩,有负谘询。”又以道、府、州、县,亲民要职,敕总督举三员,巡抚举二员,布、按各举一员,将军、提督亦得举一员,密封奏闻。雍正四年,以各省所举未能称旨,诏切责之。令各明举一人,不得雷同。时荐贤诏屡下,帝综覈名实,赏罚必行。七年,以督、抚、布、按,为全省表率。命京官学士、侍郎以上,外官藩、臬以上,各密保一人,不拘满、汉,不限资格,即府、县中有信其可任封疆大僚,亦许列荐剡。

  高宗重视亲民之官,乾隆二年,谕仿雍正时例,督、抚、布、按,各密举一、二人。次年,复命大学士、九卿举堪任道、府人员,露章启奏。八年,诏大学士举编、检能任知府者。十四年,命侍郎以上举能任三品京堂者,尚书以上举能任侍郎者。其时明扬、密保,并行不废。科、道行取,自康熙七年复旧制。诏督、抚举亲民之官,贤能夙着者,亲加选用。二十九年,诏九卿各举所知。尚书王骘举清苑知县邵嗣尧,李天馥举三河知县彭鹏、灵寿知县陆陇其,徐元文举麻城知县赵苍璧。及廷推时,帝复问左都御史陈廷敬,廉者为谁?廷敬亦以陇其、嗣尧天下清官为言。时同举十二人,俱用科、道。得人为最。乾隆四年,吏部奏请行取,高宗命尚书、都御史、侍郎于各部属,州、县内,秉公保举,如康熙二十九年例。次年,谕“圣祖时如汤斌、陆陇其学问纯正,言行相符,陈瑸、彭鹏操守清廉,治行卓越。天下之大,人材之众,岂无与数人颉颃者?大学士、九卿其公举备采择”。

  七年,帝思骨鲠质朴之士,如古马周、阳城起布衣为御史者,诏大学士、九卿及督、抚,勿论资格,列名举奏。嗣诸臣奏到,下吏部定期考试。明年二月,考选御史,试以时务策,帝亲取中书胡宝瑔第一。引见,宝瑔、涂逢震等十人用御史,沈澜发江南补用。既而从御史李清芳奏,选用御史,令吏部将合例人员奏请考试。于是保荐御史例罢。清代未设直言极谏之科,而选择言官至为慎重,裨益政治,非浅鲜也。

  自康、乾两朝,敦尚实学,一时名儒硕彦,膺荐擢者,尤难悉数。康熙十七年,圣祖问阁臣,在廷中博学能诗文者孰为最?李霨、冯溥、陈廷敬、张英交口荐户部郎中王士祯,召对懋勤殿,赋诗称旨,授翰林院侍讲。部曹改词臣,自士祯始。三十三年,诏大学士举长于文学者,王熙、张玉书疏荐在籍尚书徐乾学、左都御史王鸿绪、少詹事高士奇。召来京修书。乾学未闻命卒,诏进呈遗书,并召其弟秉义来京。四十五年,大学士李光地荐直隶生员王兰生入直内廷,寻赐举人、进士,授编修,洊跻卿贰。历康、雍、乾三朝,凡天禄秘书,靡不与校勘之役。同时江南何焯,亦以寒儒赐举人、进士,直南书房,授编修。被劾解官,仍直书局。亦光地荐也。雍正中,侍郎兼祭酒孙嘉淦荐举人雷鋐学行,为国子监学正。乾隆初,尚书管监事杨名时荐进士庄亨阳、举人潘永季、蔡德峻、秦蕙田、吴鼐,贡生官献瑶、王文震,监生夏宗澜等,潜心经学,并为国子监属官。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延置儒臣,以翰林官纂辑不敷,大学士刘统勋荐进士邵晋涵、周永年,尚书裘曰修荐进士余集、举人戴震,尚书王际华荐举人杨昌霖,同典秘籍。后皆改入翰林,时称“五徵君”。此其着者也。

  嘉庆初,和珅败,仁宗下诏求贤。谕满、汉大臣,密举操守端洁、才猷干济、居官事迹可据者,降敕褎擢廉吏刘清,风厉天下。十九年,御史卓秉恬请严禁滥保,帝是之。宣宗即位,尚书刘镮之荐起名儒唐鉴,授广西知府。四川总督蒋攸铦荐川东道陶澍治行第一,擢按察使。澍好臧否人物,开藩皖中,入觐论奏,侃侃多所举劾。宣宗疑之。密谕巡抚孙尔准察其为人,尔准条列善政,密疏保荐。遂获大用,擢两江总督。临殁遗疏荐粤督林则徐继己任。澍以知人称,咸、同中兴诸名臣,多为所识拔。

  文宗嗣位,诏求直言。侍郎曾国藩疏陈:“本原至计,尤在用人。人材有转移之道,培养之方,考察之法。”帝嘉纳之。诏中外大臣荐举人才。大学士穆彰阿奏保宗室文彩,聂沄。特旨用京堂。大学士潘世恩疏荐前总督林则徐、按察使姚莹、员外郎邵懿辰、中允冯桂芬。尚书杜受田首荐则徐及前漕督周天爵。诏起则徐督师,天爵巡抚广西。侍郎曾国藩荐太常少卿李棠阶、郎中吴廷栋、通政副使王庆云、江苏淮扬道严正基、浙江知县江忠源。尚书周祖培亦荐棠阶、廷栋及郎中易棠等,多蒙擢用。云贵总督吴文镕、贵州巡抚乔用迁荐知府胡林翼,擢道员。

  咸丰五年,以各省用兵,诏采访才兼文武、胆识出众之士。御史宗稷辰疏荐湖南左宗棠,浙江姚承舆,江苏周腾虎、管晏,广西唐启华。命各督、抚访察,送京引见。是时海内多故,粤寇纵横。文庆以大学士直枢廷,屡密请破除满、汉畛域,用人不拘资地。谓汉人来自田间,知民疾苦,熟谙情伪,办贼当重用汉人。国藩起乡兵击贼,战失利,谤议纷起。文庆独谓国藩忠诚负时望,终当建非常功,宜专任讨贼。又尝奇林翼才略,林翼以贵州道员留楚带勇剿贼,国藩荐其才堪大用,胜己十倍。一岁间擢湖北巡抚,文庆实中主之。袁甲三督师淮上,骆秉章巡抚湖南,文庆荐其才,请勿他调,以观厥成。时论称之。七年,林翼奏兴国处士万斛泉及其弟子宋鼎、邹金粟,砥砺廉隅,不求仕进,请予奖励。诏赏斛泉等七品冠服有差。时军事方殷,迭饬疆吏及各路统兵大臣奏举将才。林翼举左宗棠,予四品京堂,襄办国藩军务。沈葆桢、刘蓉、张运兰,命国藩、林翼调遣。他如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彭玉麟、杨岳斌等,俱以末弁或诸生,拔自戎行,声绩烂然。曾、胡知人善任,荐贤满天下,卒奏中兴之功。

  穆宗践阼,以军兴后吏治废弛,特擢天津知府石赞清为顺天府尹,谕各省访察循良,有伏处山林、德行醇备、学问渊通之士,督、抚、学政据实奏闻。寻国藩疏称常州士民尚节义,城陷与贼相持。其士子多读书稽古。如候选同知刘翰清,监生赵烈文、方骏谟、华蘅芳,从九品徐寿等,若使阅历戎行,廓其闻见,有裨军谋。诏谭廷襄、严树森、左宗棠、薛焕访求,遣送国藩军营录用。

  同治元年,谕廷臣曰:“上年屡降旨令保举人才,各督、抚已将政绩卓着人员登诸荐牍。在京如大学士周祖培,大学士衔祁寯藻、翁心存,协办大学士倭仁,侍郎宋晋、王茂荫,科道高延祜、薛春藜、郭祥瑞等,各有荐举。人臣以人事君,不必俟有明诏,始可敷陈。其各胪列事实,秉公保奏。”复屡谕国藩保荐督抚大员。国藩言:“封疆将帅,惟天子举措之。四方多故,疆臣既有征伐之权,不当更分黜陟之柄,宜防外重内轻之渐,兼杜植私树党之端。”帝优诏褒答。

  二年,河南学政景其濬奏副贡生苏源生等学行,授本省训导。命各学臣访举经明行修之士,酌保数人,不为恒制。九年,浙江学政徐树铭,以采访儒修,疏荐已革编修俞樾,请赏还原衔,送部引见;秀水教谕谭廷献、举人赵铭、江西拔贡杨希闵等,比照召试博学鸿词例,予廷试。帝以树铭私心自用,下部严议,镌四级。此因荐举获谴,乃其变也。光绪七年,两广督臣张树声、抚臣裕宽,荐在籍绅士山西襄陵知县南海进士朱次琦,国子监典籍衔番禺举人陈澧笃行。诏予五品卿衔,以励绩学。

  十年,以外衅迭启,时事日艰。谕大学士、六部、九卿、直省将军、督、抚:“无论文武两途,有体用赅备,谋勇俱优,或谙习吏治兵事,熟悉中外交涉,或善制船械,精通算术,或饶有机智,饶勇善战,或谙谏水师及沿海情形者,广为访求,具实陈奏。”二十一年,访求奇才异能,精天文、地舆、算法、格致、制造学者。二十四年,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疏荐工部主事康有为、刑部主事张元济、湖南盐法长宝道黄遵宪、江苏知府谭嗣同、广东举人梁启超,特予召见。徵遵宪、嗣同至京,赏启超六品衔,任译书局事。时德宗亲政,激于外势,亟图自彊。诏求通达时务人才,中外纷纷荐举。而草茅新进之臣,刻励求新,昌言变法矣。未几党祸起,慈禧皇太后训政,有为窜海外,其弟广仁及御史杨深秀、军机章京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弃市,致靖以党附下狱禁锢,复追论原保诸臣罪。御史宋伯鲁、湖南巡抚陈宝箴,开缺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翁同龢,俱削官永不叙用。礼部尚书李端棻谪戍边,内阁学士张百熙下部议处。其他言新政者,斥逐殆尽。

  迨庚子京师遘乱,越年和议成,两宫西幸回銮,时事日棘。三十三年,诏中外大臣访求人才,不拘官阶大小,有无官职,确知才堪大用,及擅专长者,切实荐举。派王大臣察验询问,出具考语,召见。于时被荐人员,分起赴京,除官录用者,至宣统间犹未已。然自光绪之季,改订官制,增衙署,置官缺,破格录用人员辄以千数,荐擢亦太滥矣。宣统元年,御史谢远涵言:“变法至今,长官但举故旧,士夫不讳钻营。请严定章程,以贪劣闻者,反坐荐主,加以惩处。”疏下所司而已。

  荐举不拘流品。清代才臣,以佐杂洊跻开府者,如雍正间之李卫、田文镜,乾隆间之杨景素、李世杰,政绩最着。厥后捐纳日广,起家杂流,膺显擢者无算,其人大都饶有干局,以视科目循资迁转,以资格坐致高位,盖不侔也。荐举之尤异者,康熙初,陕西提督王进宝,荐其子用予材武可胜副将,后以功擢总兵,父子同建节钺。雍正间,云南总兵赵坤擢贵州提督,请以其子秉铎为贵州提标参将,帝允所请。孙嘉淦为祭酒,举其弟扬淦为国子监学正,湖南衡永郴桂道汪榯,且荐其父原任刑部司官沄学问优裕,政事练达,授四川知府。此则举不避亲,其破除成例又如此。

  徵辟幕僚,雍正元年诏吏部,嗣后督抚所延幕宾,将姓名具奏,称职者题部议叙,授之职位,以示砥砺。乾隆元年,侍郎吴应棻以鼓励贤才,请立劝惩之法。洎道光间,幕友滥邀甄叙,台谏屡以为言,诏督、抚、盐政,一切议叙,不许保列幕友,并严禁本省属员滥充,违者吏部查参议处。然康熙时,布衣陈潢佐靳辅治河,特赐佥事道衔。雍正时,方观承为定边大将军平郡王记室,以布衣召见,赐中书衔。乾、嘉间,名臣如王杰、严如煜、林则徐辈,皆先佐幕而后通籍。迨咸、同军兴,左宗棠、李鸿章、刘蓉等,多以幕僚佐绩戎旃,成中兴之业。曾国藩总制军务,幕府号多才,宾从极一时人选,尤卓卓可纪者也。

猜你喜欢
  帝纪第一 宣帝·房玄龄
  卷一百六十一 慶曆七年(丁亥,1047)·李焘
  卷四十九 后燕録七·崔鸿
  浙东纪略 全文·徐芳烈
  卷之二百九十七·佚名
  ◎老学究风流史·吴虞公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三·纪昀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一下·袁枢
  ·亲赴彰化内山督军剿灭全股踞逆摺·丁曰健
  十国春秋卷七十九·吴任臣
  王劢传·姚思廉
  程灵洗传·姚思廉
  刘正传·宋濂
  李孜省传·张廷玉
  卷二十四 舆服下·龙文彬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刘因·隋树森

    (刘因(一二四九——一二九三)原名骃,字梦骥,后更名因,字梦吉,号樵庵,又号雷溪真隐。河北容城县人。天资过人,六岁能诗,七岁能文。及长,由不忽木、张子有等荐于朝,擢承德郎、右赞善大夫,未几以母疾辞归。至

  • 二妙集卷第五·段克己

    绝句遯庵先生菊轩先生◆遯庵先生九日山园小宴取五柳公采菊东篱下为韵赋诗侑觞仲冬之初家弟诚之自芹溪得红梅数枝作三诗以见意夜归枕上次韵简山中二三子卢希颜草虫横披暮春有感翠微上人病闲梅花十吟花木八咏退之留别大

  • 卷183 ·佚名

    刘过 郭帅遗蕨羹 书生穷无食肉相,老不能官犹崛强。 一杯紫蕨江西羹,万户封侯犹未当。 主人幕下三千士,谈王说伯如蜂起。 日日椎鲜与击肥,厌饫腥膻饱而已。 此生只愿吃此羹,坐看将军勋业成。

  • 卷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禅藻集卷九明释正勉释性同辑宋【七言古诗】秋夜坐           遇臻秋庭肃肃风颾颾寒星列空蟾魄高搘颐静坐神不劳鸟窠无端吹布毛【鸟窠禅师拈布毛而吹侍者悟道】早秋吟         

  • ●卷五·周密

      ○四皓名   四皓之名,见于《法言》。《汉书·乐书》多不同,前辈尝辨之。王元之在汝日,以诗寄毕文简曰:"未必颈如樗里子,定应头似夏黄公。"文简谓绮里季夏,当为一人,黄公则别一人也。《杜诗》云:"黄、绮终辞汉。"王逸少

  • 平定三逆方略卷二十六·佚名

    卷二十六   康熙十五年九月庚辰朔,总督李之芳奏克仙霞关。时马九玉败遁,大将军康亲王杰书遣副都统瑚图等率兵连夜追击,破之,克常山县;又遣将军赖塔、副都统玛哈达等于八月二十日进至仙霞关,分路夹攻。翌日,伪参将金应虎等

  • 东林列传卷二十三·陈鼎

    ○明文震孟姚希孟列传文震孟字文起长洲人弱冠举万厯甲午贤书居父丧哀毁庐墓竹坞三年未尝见齿有真孝亷之目十上春官至天启二年始成进士廷对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时魏忠贤渐用事因禁讲学兴党议正人以次窜逐震孟上疏言勤政讲

  • 卷之一百四十二·佚名

      顺治十七年。庚子。十一月。壬子朔。谕刑部、朕览朝审招册、待决之囚甚众。虽各犯自罹法网。国宪难宽。但朕思人命至重。概行正法、于心不忍。明年□山戊不□次辛丑。值皇太后本命年普天同庆。又念端敬皇后弥留

  • 两汉笔记卷七·钱时

    宋 钱时 撰元帝初元元年上素闻琅邪王吉贡禹皆明经洁行遣使者征之禹至拜为谏大夫上数虚已问以政事禹奏言唯陛下深察古道从其俭者大减损乗舆服御器物三分去二择后宫贤者留二十人余悉归之及诸陵园女无子者宜悉遣廏马可

  • 吕思勉及其《秦汉史》·吕思勉

    王子今史学大家吕思勉(1884—1957)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是一位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人物。吕思勉著作等身。他的论著包括:两部中国通史,即《白话本国史》(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吕著中国通史》(上册,开明书店1940年版;下

  • 卷之一 原道训·高诱

    原道训上原,本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因以题篇。夫道者,覆天载地,道无形而大也。廓四方,柝八极。廓,张也。柝,开也。八极,八方之极也。言其远。柝,读重门击柝之柝也。高不可际,深不可测。际,至也。度深曰测,一曰

  •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李叔同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己卯四月十六日在永春桃源殿讲李芳远记我到永春的因缘,最初发起,在三年之前。性愿老法师常常劝我到此地来,又常提起普济寺是如何如何的好。两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讲律圆满以后,妙慧师

  • 佛说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佚名

        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复有菩萨大众一万二千人俱。阿逸多菩萨为首。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弥勒东方去此佛刹有十不可说诸

  •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三·费隐通容

    嗣法門人隆琦等編上堂三海鹽天寧寺眾僧請上堂,問:「楚石昔年垂手處,吾師特地又如何?」師云:「紅塵堆裏現。」進云:「隨緣赴感,四眾臨筵,不涉化門一句,請師為人直指。」師云:「葉落見秋空。」進云:「恁麼則一輪明月家家炤,覿體清光

  • 遵岩集·王慎中

    诗文别集。二十四卷。明王慎中撰。明隆庆五年(1571年)刊刻。《遵岩集》二十四卷,按文体分卷编次,诗七卷,文十七卷。计:五言古诗一卷,七言古诗一卷,五言律诗二卷,五言排律(附五言绝句十首)一卷,七言律诗一卷,七言绝句、古乐府(

  • 汤子遗书·汤斌

    清初学者汤斌所撰杂著。斌之学源出孙奇逢,治程朱理学,也不废陆王之说,虽以宋儒为主,亦不废汉唐儒者之所长。主张“身体力行” ,以正心诚意,讲求实用为本。尝谓: “圣贤义理,载于五经四书,而其要在于吾身,若舍目前各人

  • 星槎胜览·费信

    中国古代外国地理游记。费信撰。明正统元年(1436)成书。原本前、后集2卷,后有改订本为4卷;近人冯承钧校注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费信(1388—?),字公晓,江苏太仓人,14岁时代兄为太仓卫戍军,借

  • 钱通·胡我琨

    中国古代金融资料性著作。明代胡我琨所撰。全 书共32卷,除卷一、卷二为正朔一统,专记明代钱法 外,其余按资料的性质分为13类,即原、制、象、用、才、 行、操、节、分、异、弊、文、闰。每一类又分成若干项目, 其中第3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