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八 志三

  ◎天文三

  日月五星恒星黄赤道十二次值宿昏旦中星

  日月五星自古言天之精者,知日月五星为浑象而已。近代西人制大远镜,测得诸曜形体及附近小星晕气各种,古今不同,就其着者录焉。

  日之面有小黑形,常运行二十八日满一周。月之面以日光正照显明景,偏照显黑景。其面有凹凸,故虽全明之中,亦有淡黑杂景。

  土星之体,彷彿卵形,旧测谓旁有两耳,今测近于赤道星面相逼甚窄,于远赤道所宕甚宽。旁有排定小星五点,最近第一星,约行二日弱;第二星行三日弱;第三星行四日半强;第四星略大,行十六日;第五星行八十日。俱旋行土星一周。

  木星之面,常有平行暗景,外有小星四点。第一星行一日七十三刻;第二星行三日五十三刻;第三星略大,行七日十六刻;第四星行十六日七十二刻。俱旋行木星一周。

  火星之面,内有无定黑景。

  金、水星俱借日为光,合朔弦望如月。

  恒星历象考成云:“恒星之名,见于春秋,而四仲中星及斗、牵牛、织女、参、昴、箕、毕、大火、农祥、龙尾、鸟帑、元驷、元鼋之属,散见于尚书、易、诗、左传、国语。至周礼春官冯相氏掌二十八星之位,而礼记月令、大戴礼夏小正稍具诸星见伏之节。盖古者敬天勤民,因时出政,皆以星为纪。秦炬之后,羲和旧术,无复可稽,其传者惟史记天官书,而所载简略。后汉张衡云:‘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而其书不传。至三国时,太史令陈卓始列巫咸、甘、石三家所着星图,总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隋丹元子作步天歌,叙三垣二十八宿,共一千四百六十七星,为观象之津梁,然尚未有各星经纬度数。自唐、宋而后,诸家以仪象考测,始有各星入宿去极度分,视古加密。

  “新法算书恒星图表,共星一千二百六十六,分为六等:第一等星一十七,第二等星五十七,第三等星一百八十五,第四等星三百八十九,第五等星三百二十三,第六等星二百九十五,外无名不入等者四百五十九。康熙壬子年钦天监新修仪象志,恒星亦分六等,而其数微异。第一等星一十六,第二等星六十八,第三等星二百零八,第四等星五百一十二,第五等星三百四十二,第六等星七百三十二,共计一千八百七十八。盖观星者以目之所能辨,因其相近,联缀成象而命之名。其微茫昏暗者,多不可考。故各家星官之数,多少不能画一。然列宿及诸大星,则古今中西如一辙也。”

  又云:“恒星行即古岁差也,古法俱谓恒星不动,而黄道西移;今谓黄道不动,而恒星东行。盖使恒星不动而黄道西移,则恒星之黄道经纬度宜每岁不同,而赤道经纬度宜终古不变。今测恒星之黄道经度,每岁东行,而纬度不变。至于赤道经度,则逐岁不同,而纬度尤甚。自星纪至鹑首六宫之星,在赤道南者,纬度古多而今渐少,在赤道北者反是。自鹑首至星纪六宫之星,在赤道南者,纬度古少而今渐多,在赤道北者反是。凡距赤道二十三度半以内之星,在赤道北者,可以过赤道南,在赤道南者,亦可以过赤道北,则恒星循黄道东行,而非黄道之西移明矣。新法算书载西人第谷以前,或云恒星百年而东行一度,或云七十馀年而东行一度,或云六十馀年而东行一度,随时修改,讫无定数,与古人屡改岁差相同。迨至第谷,方定恒星每岁东行五十一秒,约七十年有馀而行一度,而元郭守敬所定岁差之数亦为近之。至今一百四十馀年,验之于天,虽无差忒,但星行微渺,必历多年,其差乃见。然则第谷所定之数,亦未可泥为定率,惟随时测验,依天行以推其数可也。”

  仪象考成云:“康熙十三年,监臣南怀仁修仪象志,星名与古同者,总二百五十九座,一千一百二十九星,比步天歌少二十四座,三百三十五星。又于有名常数之外,增五百九十七星。又多近南极星二十三座,一百五十星。近年以来,累加测验,星官度数,仪象志尚多未合。又星之次第多不序顺,亦宜釐正。于是逐星测量,推其度数,观其形象,序其次第,着之于图。计三垣二十八宿,星名与古同者,总二百七十七座,一千三百一十九星,比仪象志多十八座,一百九十星,与步天歌为近。其尤与古合者,二十八宿次舍,自古皆觜宿在前,参宿在后,其以何星作距,古无明文。唐书云:‘古以参右肩为距’,失之太远。文献通考载宋两朝天文志云:‘觜三星,距西南星;参十星,距中星西一星。’西法,觜宿距中上星,参宿亦距中西一星。今按觜宿中上星在西南星前仅六分馀,而西南星小,中上星大,则以中上星作距可也。若参宿以中西一星作距星,则觜宿之黄道度已在参宿后一度馀,即赤道度亦在参宿后三十一分馀。今依次顺序,以参宿中三星之东一星作距星,则觜宿黄道度恒在参前一度弱,与觜前参后之序合。其馀诸座之星,皆以次顺序,无凌躐颠倒之弊。又于有名常数之外,增一千六百一十四星。近某座者即名某座增星,依次分注方位,以备稽考。其近南极星二十三座,一百五十星,中国所不见,仍依西测之旧。共计恒星三百座,三千八十三星。”

  黄赤道十二次值宿古者分十二次即节气,故冬至为丑中,春分为戌中,夏至为未中,秋分为辰中。后人则以中气,而冬至在星纪之初。古不知列宿循黄道东行,且不见有岁差,即以所在星象名其次,故奎、娄为降娄,房、心、尾为大火,后人悉仍其名,而星象之更则不论。积数千年,将所谓苍龙、玄武、白虎、朱雀之四象且易其方,然则十二次之名,存古意尔。今以康熙甲子年推定十二次初度所值宿,及乾隆甲子年改定十二次初度所值宿,并纪于左。

  康熙甲子年黄道十二次初度值宿:

  星纪箕三度一十分;

  元枵牵牛初度二十三分;

  娵訾危一度;

  降娄营室一十度五十七分;

  大梁娄初度二十七分;

  实沈昴五度一十二分;

  鹑首觜觿一十度三十八分;

  鹑火东井二十九度零五分;

  鹑尾七星七度零四分;

  寿星翼一十度三十七分;

  大火角一十度三十四分;

  析木房一度三十九分。

  康熙甲子年赤道十二次初度值宿:

  星纪箕三度三十九分;

  元枵南斗二十三度二十七分;

  娵訾危二度三十四分;

  降娄东壁初度四十二分;

  大梁娄五度四十二分;

  实沈昴八度四十分;

  鹑首觜觿一十度二十九分;

  鹑火东井二十九度;

  鹑尾张五度五十七分;

  寿星轸初度零二分;

  大火亢一度;

  析木房五度零三分。

  乾隆甲子年黄道十二次初度值宿:

  星纪箕二度一十九分一十三秒;

  元枵南斗二十三度二十四分一十八秒;

  娵訾危初度一十二分四十四秒;

  降娄营室一十度五分四十七秒;

  大梁奎一十一度八分五十二秒;

  实沈昴四度九分三十九秒;

  鹑首参八度五十五分一十五秒;

  鹑火东井二十八度一十六分五十秒;

  鹑尾七星六度一十七分一秒;

  寿星翼九度四十八分一十七秒;

  大火角九度四十三分三十九秒;

  析木房初度三十七分三十五秒。

  乾隆甲子年赤道十二次初度值宿:

  星纪箕二度四十分一十四秒;

  元枵南斗二十二度三十五分四十七秒;

  娵訾危一度五十分二十七秒;

  降娄营室一十七度零三十八秒;

  大梁娄四度五十二分三十三秒;

  实沈昴七度三十四分三秒;

  鹑首参八度一分五十五秒;

  鹑火井二十八度八分一十五秒;

  鹑尾张五度一十二分一秒;

  寿星翼一十八度八分三十一秒;

  大火亢初度一十分三十秒;

  析木房四度八分一十七秒。

  昏旦中星自虞书纪四仲昏中之星,而月令并举逐月昏旦。然虞书仲冬星昴,月令则昏中东壁,相去约二千年,中星相差四宿。虽由岁差之故,而古法疏略无度分,固难深论也。今以康熙壬子年所定恒星经纬度,推得雍正元年癸卯各节气昏旦中星列于志。若求乾隆九年甲子以后各节气昏旦中星,则当按乾隆甲子年改定恒星经纬度备推焉。

  春分系交节初日,后同。昏北河二中偏西四度三十四分。旦尾中偏东一度七分。因无当中之星,故用近中之星而纪其偏度。又星宿并用第一星,间有第一星距中太远而用馀星者,则纪其数,如北河二及参四氐四之类。

  清明昏七中星偏东五度十四分。旦帝座中偏东一度五十九分。

  穀雨昏轩辕十四中偏西四度五十九分。旦箕中偏东四度十三分。

  立夏昏五帝座中偏西三十二分。旦箕中偏西四度九分。

  小满昏角中偏东二度二十三分。旦南斗中偏西三度八分。

  芒种昏氐中偏东三度二十九分。旦河鼓二中偏东二度二十一分。

  夏至昏房中偏东二度八分。旦须女中偏东一度四十三分。

  小暑昏尾中偏西四十分。旦尾中偏东三度二十五分。

  大暑昏帝座中偏西三度二十五分。旦营室中偏西一度五十六分。

  立秋昏箕中偏西二度三十七分。旦土司空中偏东一度四十分。

  处暑昏南斗中偏西二十六分。旦娄中偏西一度四十六分。

  白露昏南斗中偏西八度三十二分。旦天囷中偏西四度四十一分。

  秋分昏河鼓二中偏东三十四分。旦毕中偏西三度七分

  寒露昏牵牛中偏西五十三分。旦参四中偏西十三分。

  霜降昏须女中偏西三度四十一分。旦天狼中偏西五度三十七分。

  立冬昏虚中偏西三度二十分。旦舆鬼中偏东一度二十七分。

  小雪昏北落师门中偏东五度四十一分。旦七星中偏西二度十六分。

  大雪昏营室中偏西五度五十七分。旦翼中偏东二度五十五分。

  冬至昏东壁中偏西四度二十六分。旦五帝座中偏西二度一分。

  小寒昏娄中偏东三度三十三分。旦角中偏东六度二十四分。

  大寒昏胃中偏西二度二十分。旦亢中偏东四度十八分。

  立春昏昴中偏西五度三十四分。旦氐中偏东一度二十八分。

  雨水昏参七中偏西四十五分。旦氐四中偏西二度三十二分。

  惊蛰昏东井中偏西三度六分。旦房中偏西二度四分。

猜你喜欢
  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司马迁
  卷六十二·志第十四·地理五·宋濂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八·李心传
  平定三逆方略卷十七·佚名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三·徐乾学
  孙冯翼集本《世本》·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六十四·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五十六·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九·佚名
  卷之三十八·佚名
  六四二 谕校阅全书错误之倪承宽等着分别罚俸或销去纪录·佚名
  卷四十一·司马迁
  卷一 国统志一·黄遵宪
  丽江土司传·张廷玉
  卷四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巻六·史简

    钦定四库全书鄱阳五家集卷六鄱阳史简编元徐瑞松巢漫稿一公讳瑞字山玉松巢其号也十二世祖讳人元于唐贞元十八年官河南都运使防昌五年兼九州都漕运使秩因平黄巢乱特拜符命开藩于饶子孙遂居饶之慈孝坊八世祖讳立道于宋神

  • 卷九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九十八涧类五言古从斤竹涧越岭谿行    【宋】谢灵运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逶迤傍隈隩迢逓陟陉岘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川渚屡径复乗流玩廻转苹萍泛沈深菰蒲冐

  • 第六十一回 定秘谋元舅除凶 窃主柄强藩抗命·蔡东藩

      却说宦官鱼朝恩,专掌禁兵,势倾朝野,每有章奏,期在必允,朝廷政事,无不预议,偶有一事,不得与闻,即悻悻道:“天下事可不由我主张么?”自大如此,都是代宗一人酿成。养子令徽,为内给使,官小年轻,止得衣绿,尝与同列忿争,归告朝恩。朝恩

  • 第二回 拥众称尊创始立国 班师奏凯复庆生男·蔡东藩

      却说孛端察儿抱住该妇,疾行而归。该地居民,闻有暴客,竞来趋视,不意强人蜂拥到来,各执着明晃晃的刀仗,大声呐喊,动者斩,不动者免死。居民见这情形,都错愕不知所为。有几个眼快脚长,转身逃走,被那强人大步赶上,刀剑齐下,统变作

  • 读例存疑卷五·薛允升

    名例律下之二共犯罪分首从犯罪事发在逃亲属相为容隐处决叛军化外人有犯本条别有罪名加减罪例称乘舆车驾称期亲祖父母称与同罪称监临主守称日者以百刻称道士女冠断罪依新颁律断罪无正条共犯罪分首从:巻首凡共犯罪者,以(先

  • 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陈寿

    (王凌传、毋丘俭传、诸葛诞传、邓艾传、钟会传)王凌传,(附令狐愚传)王凌,字彦云,太原祁县人。叔父王允,为汉朝司徒,主持刺杀董卓。董卓部将李莈、郭汜等为董卓报仇,在长安杀了王允的全家。王凌和哥哥王晨当时年龄尚小,翻城墙逃

  • 王质传·姚思廉

    王质字子贞,右光禄大夫王通的弟弟。年轻时很慷慨,浏览书史。梁代因为是武帝的外甥被封为甲口亭侯,征补为国子《周易》生,考试名列前茅。初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母亲去世后,服丧时以孝道闻名。服丧期满,任太子洗

  • 卷八·江永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训义择言卷八婺源江永撰杂记上以其绥复按绥从郑注读爲緌庐陵胡氏谓即上车之索非也其輤有裧【郑注輤载柩将殡之车饰也】按輤者载柩车饰之总名诸侯以赤或取义於蒨大夫以下虽以白布而輤之名犹得达於下也

  • 卷五·张虙

    钦定四库全书月令解卷五      宋 张虙 撰仲夏之月仲夏者斗建午之辰汉志云咢布于午则午咢也夏正爲五月日在东井五月之中三统历云日在井三十一度元嘉历云日在东井十八度日与斗建常相合午与未合故五月斗建午则日

  • 卷四百七十三·佚名

    △第二分善达品第七十七之三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虽不见法界离诸法。有不见诸法离法界。有不见有情及彼施设实事可得。而能发生方便善巧。自修行六波罗蜜多。亦劝他修行六波罗蜜多。无倒称扬修行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願品之餘   復次.   願淨佛土故 滅除諸雜惡.   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命飲酒等.有如是惡名爲不淨。復次國   土中有地獄畜生餓鬼等諸惡道

  • 杂阿含经卷第七·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一三九)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何所著。何所见我。若未起忧.悲.恼.苦令起。已起忧.悲.恼.苦重令增广。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

  • 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佚名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无量无数声闻菩萨摩诃萨俱。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一切大众前后围绕。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吾今愍念一切有情。略说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

  • 菩提行经卷第四·龙树

        圣龙树菩萨集颂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师赐紫沙门臣天息灾奉 诏译  菩提心般若波罗蜜多品第七  如来智慧仁  为一切世间  令求远离苦  是故智慧生  真如及世间  今说此

  • 翻译名义集卷第二十·法云

    统论二谛篇第六十四教传东土(东标所至)。法本西域(西显所出)。当闻香以寻根。故沿流而究原。辨佛陀僧伽之号。解菩提般若之名。随机之语。虽曰无边。旨归之意。唯诠二谛。今就集末。略开七门一原宗二释名三辨义四示体

  • 香山县乡土志·佚名

    香山县,汉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为东莞县地,宋始分置县治,属广州,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地益之。

  • 明臣谥考·鲍应鳌

    明鲍应鼇撰。应鼇字山父,歙县人。万历乙未进士,官至礼部祠祭司郎中。是书载明代文武诸臣赠谥,与钦定《明史》各传俱相符合。首载各谥释义,为当时礼官体例。而所列诸谥,如某人谥某字,皆分注当日定谥取义之文於下,使观者具知其

  • 救诸众生一切苦难经·佚名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经中叙述天台山中一老师的奇事,谓写此经则可免于灾祸,至心读诵者得成佛道。本经在历代经录内均未见著录,历代大藏经亦不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