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前汉高后纪卷第六

  初。高后命孝惠张皇后。取后宫美人子养之。而杀其母。以为太子。立为皇帝。皇帝年幼。高后临朝称制。立兄子台为楚王。台弟产为梁王。禄为赵王。封诸吕六人为列侯。高皇后将王诸吕。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皇帝定天下。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问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平勃对曰。高帝定天下王诸刘。今陛下称制王诸吕。无所不可。后喜罢朝。陵让平勃曰。诸君背要。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勃曰。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安汉社稷。君不如臣。后乃左迁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谢病免。杜门不出。冬十一月。徙丞相陈平为右丞相。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食其。沛人也。初吕后获于楚。食其常以舍人侍得幸。及为丞相。不典治相。监宫中事。加郎中令。群臣皆因决事。先是或毁食其于惠帝。惠帝欲诛之。平原君朱建为说惠帝幸臣闳籍孺曰。君幸于帝。天下莫不闻者。今辟阳侯幸于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之。今日辟阳诛。明日太后含怒。亦诛君耳。于是籍孺惧。入言于帝而出之。朱建者。故黥布相也。布之反。建谏止之。高帝赐建号平原君。建为人口辩。初名廉直。行不苟合。辟阳侯欲交建。建不肯。及建母死家贫。无以收葬。陆贾乃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贾曰。平原君必不知君者为其母。今其母死家贫。无以葬之。君诚能厚送葬之。则彼为君死矣。食其乃奉百金。列侯贵人以食其故。往赠送之凡百金。而建受之。及吕氏之诛。其卒见全者。皆建之力也。后淮南厉王长诛食其。建以食其客故事及之。建自杀。

  元年春正月。诏曰。孝惠帝欲除三族罪及妖言令。议未决而崩。今除之。赐民爵户一级。夏五月丙申。赵王宫中丛台灾。立孝惠美人子五人。彊为淮阳王。不疑为恒山王。弘为襄城侯。朝为轵侯。武为壶关侯。秋七月。桃李花。高后怒御史大夫赵尧之为赵王谋也。免尧官抵罪。上党太守任敖为御史大夫。

  二年春正月。诏班序列侯功臣位次。藏于高庙。世世勿绝嗣。二月乙卯晦。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夏六月日蚀。秋七月。恒山王不疑薨。立襄城侯弘为恒山王。行五铢钱。钱之制夏殷以前无文焉。周制则有文。凡钱外圆内方。轻重以铢。周景王以钱轻。更铸大钱文曰宝货。肉好外有周郭。秦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汉兴复轻之。齐悼惠王子章入宿卫。封朱虚侯。

  三年夏。江水汉水溢。流四千余家。秋星昼见。伊水落水溢。流千六百余家。汝水溢。流八百余家。其在洪范。为水不润下。

  四年夏四月。少帝出怨言。知高后杀其母。后乃幽之于永巷。诏曰。皇帝久病昏乱。不能奉宗庙。废之。五月。立恒山王弘为皇帝。

  五年。春三月。南越王尉佗。自称南越武帝。是时禁南越关中市铁器。尉佗曰。先帝与我通使勿绝。今高后听谗臣之言。别异蛮夷。此必长沙王计。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自以为功。乃自称越帝。欲攻长沙。秋八月。淮阳王彊薨。九月。发河东上党骑屯北地。备匈奴。

  六年春星昼见。夏四月。赦天下。秩长陵令二千石。六月。匈奴寇狄道。攻河阳。行五分钱。朱虚侯弟兴居封东牟侯。皆入宿卫。

  七年冬十二月。匈奴寇狄道春正月赵王友死于邸。吕氏女为赵王后王后妒。谗王于高后曰。吕氏安得王。太后百年后。吾必击之。高后怒之。至邸。令卫士围之。不得食遂幽死。以民礼葬之长安。谥为幽王。后徙梁王恢为赵王。己丑晦。日有食之。既在营室九度。为宫室之中。高后恶之。曰此为我也。星传曰。日者、德也。月者、刑也。日食修德。月食修刑。则灾异消矣。诗云。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曷用其良。言人君失政。则日月失行。中道南曰黄道。南至东井。北至牵牛。东至角。西至娄。夏至日至东井。去极近。故晷短。立八尺之表。而晷长一尺五寸八分。冬至日至于牵牛。去极远。故晷长。立八尺之表。而晷长一丈三尺一寸四分。春分西至娄。去极中。秋分东至角。去极中。立八尺之表。而晷长七尺三寸六分。日为阳。阳用事。则日进而北。昼进而长。阳胜故为温暑。阴用事。则日退而南。昼退而短。阴胜故为寒凉。洪范曰。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有寒有暑。此之谓也。至若南北失度。晷进而长则为寒。退而短则为暑。人君急则日晷进而疾。舒则日晷退而缓。故曰急恒寒若。豫恒燠若。一曰晷长为潦若。晷短为旱若。奢为扶。扶者邪臣进。正直疏。君子不足。奸人有余。月有九行。黑道二出黄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青道二出黄道东。立春春分从青道。立夏夏至从赤道。立秋秋分从白道。立冬冬至从黑道。然一决之于房从中道。若月失道而妄行。出阳道则旱风。出阴道则阴雨。箕轸之星为风。毕星为雨。故月失度。入箕轸则多风。入毕星则多雨。洪范曰。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诗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言多雨也。凡灾异所起。或分野之国。角亢氐。韩郑也。房心。宋也。尾箕。燕也。斗牛。吴也。牵牛须女。越也。虚危。齐也。营室东壁。卫也。奎娄。鲁也。胃昴毕。赵也。觜参。魏也。东井鬼。秦也。柳星张。周也。翼轸。楚也。

  荀悦曰。凡三光精气变异。此皆阴阳之精也。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也。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由影之象形。响之应声。是以明王见之而悟。敕身正己。省其咎。谢其过。则祸除而福生。自然之应也。诗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详难得而闻矣。岂不然乎。灾祥之报。或应或否。故称洪范咎征。则有尧汤水旱之灾。称消灾复异。则有周宣云汉。宁莫我听。称易积善有庆。则有颜冉夭疾之凶。善恶之效。事物之类。变化万端。不可齐一。是以视听者惑焉。若乃禀自然之数。揆性命之理。稽之经典。校之古今。乘其三势。以通其精。撮其两端。以御其中。参伍以变。错综其纪。则可以髣佛其咎矣。夫事物之性。有自然而成者。有待人事而成者。有失人事不成者。有虽加人事终身不可成者。是谓三势。凡此三势。物无不然。以小知大。近取诸身。譬之疾病。不治而自瘳者。有治之则瘳者。有不治则不瘳者。有虽治而终身不可愈者。岂非类乎。昔虢太子死。扁鹊治而生之。鹊曰。我非能治死为生也。能使可生者生耳。然太子不遇鹊。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疾。虽医和亦不能治矣。故孔子曰。死生有节。又曰不得其死。然又曰幸而免。死生有节。其正理也。不得其死。未可以死而死。幸而免者。可以死而不死。凡此皆性命三势之理。推此以及教化。则亦如之何哉。人有不教而自成者。待教而成者。无教化则不成者。有加教化而终身不可成者。故上智下愚不移。至于中人。可上下者也。是以推此以及天道。则亦如之。灾祥之应。无所谬矣。故尧汤水旱者。天数也。洪范咎征。人事也。鲁僖澍雨。乃可救之应也。周宣旱应。难变之势也。颜冉之凶。性命之本也。犹天回日转。大运推移。虽日遇祸福。亦在其中矣。今人见有不移者。因曰人事无所能移。见有可移者。因曰无天命。见天人之殊远者。因曰人事不相干。知神气流通者。人共事而同业。此皆守其一端。而不究终始。易曰。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言其异也。兼三才而两之。言其同也。故天人之道。有同有异。据其所以异而责其所以同。则成矣。守其所以同而求其所以异。则弊矣。孔子曰。好智不好学。其弊也荡。末俗见其纷乱事变乖错。则异心横出。而失其所守。于是放荡反道之论生。而诬神非圣之议作。夫上智下愚。虽不移。而教之所以移者多矣。大数之极虽不变。然人事之变者亦众矣。且夫疾病有治而未瘳。瘳而未平。平而未复。教化之道。有教而未行。行而未成。成而有败。故气类有动而未应。应而未终。终而有变。迟速深浅。变化错于其中矣。是故参差难得而均矣。天地人物之理。莫不同之。凡三势之数。深不可识。故君子尽心力焉。以任天命。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其此之谓乎。吕产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泽高帝族昆弟。本以将军击陈豨有功。故封齐。齐人田生尝游乏资。以干泽。泽以三百金为田生寿。乃谓太后所幸中谒者张释卿曰。太后欲王诸吕。及重自发之。恐大臣不听。今释卿最幸于太后。何不讽大臣以闻太后。太后必喜。吕氏既王。万户侯亦释卿有。释卿从之。诸吕已为王。高后赐释卿金千斤。释卿以其半进田生。田生不受。又说曰。吕氏之王也。大臣未服。今刘泽于诸刘长。大臣所信。独不见用。常有觖望也。今令太后裂地十余县以王之。彼喜而去。诸吕王益固矣。遂封泽为琅邪王。夏五月。尊昭灵夫人为昭灵后。武哀侯为武哀王。高帝姊宣成夫人为昭哀后。六月。赵王恢自杀。吕产女为赵王后。后宫皆诸吕女也。擅权。王不得自恣。王有爱姬。王后鸩而杀之。王怒。悲忧自杀。吕后以为用妇人言故自杀。无思奉宗庙之礼。废其嗣。朱虚侯章怒吕氏专权。侍宴。高后令章为酒令。章自请曰。臣将种也。请以军法行酒令。后可之。酒酣。章进起舞曰。请为太后作归田之歌。皇太后笑曰。汝安知田事。试说之。曰。深耕穊植。立苗欲疏。非其类者。钳而去之。高后嘿然。有顷。诸吕有一人亡酒。章追斩之。太后及诸左右大惊。以前许章军法。无以罪也。因罢。自是诸吕惮章。大臣皆依朱虚侯兄弟以为彊。是时大臣忧诸吕之乱。陆贾说陈平周勃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则权不分。今为社稷计。在二君掌握耳。何不能交太尉勃乎。以千金为太尉结欢。勃亦如之。遂戳力同心。平乃赐贾金五百斤。僮百人。八月。燕王建薨。南越侵长沙。遣隆虑侯周灶将兵击之。

  八年春。封中谒者张释卿为列侯。诸中宦者令丞。皆赐爵关内侯食邑。高后梦见物如苍狗橶后腋。忽然不见。卜之云。赵王如意为祟。遂病腋伤。夏。江水汉水溢流万余家。河内水溢流万家。秋九月辛巳。高后崩于未央宫。诸吕恐为大臣所诛。谋作乱。欲废少帝而立吕产。朱虚侯妇吕禄女。密闻其谋告章。章乃使人阴告其兄齐王婴。令发兵西。章及兴居欲从中与大臣为内应。诛诸吕。立齐王。齐王令人诱琅邪王。欲令兴二国兵。琅邪王既至。因留之。悉发琅邪兵。以中尉魏勃为将军。并将之。吕产等遣大将军灌婴击齐王。婴乃阴与齐王约。留兵屯荣阳。曲周侯郦商。其子寄与吕禄善。周勃陈平使人执劫商。而令寄说吕禄曰。高帝与吕后定天下。刘氏所立九王。吕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义。事已布告诸侯王。诸侯王以为宜。今太后崩。少帝幼。足下不急之国守蕃。乃为上将将兵。为大臣诸侯所疑。何不速归将军印绶。因以兵属太尉。请梁王亦归相印。与大臣盟而之国。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禄然其计。报产及诸吕。多以为不便。计未决。禄信寄。与俱出游。过其姑吕媭。媭怒曰。汝为将军而弃军。吕氏今无类矣。乃悉出珠玉宝器散之堂下。曰无为他人守也。八月。太尉周勃复令寄谓禄曰。帝使太尉守北军。欲令足下之国。急归将军印绶辞去。不然祸且起。禄遂解印属典客。而以兵授勃。勃入军门。行令军中曰。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军皆左袒。勃遂统北军兵。而朱虚侯将率千人入未央宫斩吕产。辛酉。斩吕禄。诸吕无问长幼皆斩之。大臣谋以为少帝及诸王皆非惠帝子。欲尽诛之。立齐王。议者曰。王暴戾。虎冠之。代王母家薄氏。君子也。且代王亲高帝子。于今为长。仁孝闻于天下。以子则顺。以贤则大臣安。乃迎代王。东牟侯兴居与太仆夏侯婴阴共入宫中诛少帝。于是告齐王令罢兵。诸吕之始王也。吕后畏大臣及有口辩者。陆贾为太中大夫。自度不能争之。乃谢病免。于是以所使越时囊中装千金。以与五子。各二百斤。令为产业。贾常安车驷马。从歌鼓瑟侍者十人。与其子约曰。过汝家。给人马酒食。极欢十日。有宝剑直百金。所死家得宝剑一。岁中往来。及过他家。卒不过再三。游于汉庭公卿之闲。名声甚显。及诛吕氏。立孝文。贾颇有力。本传曰。当孝文之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若寄父为功臣。而又被执劫。虽权卖吕禄。以安社稷。义存君亲可矣。淮南丞相张苍为御史大夫。

  赞曰。本纪称孝惠高后之时。海内得离战争之苦。君臣俱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闼而天下宴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矣。及福祚诸吕大过。渐至纵横。杀戮鸩毒。生于豪彊。赖朱虚周陈。惟社稷之重。顾山河之誓。歼讨篡逆。匡救汉祚。岂非忠哉。王陵之徒精洁。心过于丹青矣。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十九·张廷玉
  卷二百四·列传第一百一·柯劭忞
  平定三逆方略卷四十七·佚名
  名山藏卷之二十二·何乔远
  第二十三册 崇德元年七月·佚名
  一五一九 军机大臣庆桂等奏文渊阁空函书籍排架完竣折·佚名
  六○ 闽浙总督钟音等奏呈续购书集清单暨前购各书正缮写装印折·佚名
  钦定石峰堡纪略卷二·佚名
  志卷第一 高丽史四十七·郑麟趾
  卷十六·司马贞
  穰侯列传第十二·司马迁
  何实传·宋濂
  ●图民录卷三·袁守定
  卷八十九·雍正
  十五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论句法第十七·王骥德

      句法,宜婉曲不宜直致,宜藻艳不宜枯瘁,宜溜亮不宜艰涩,宜轻俊不宜重滞,宜新采不宜陈腐,宜摆脱不宜堆垛,宜温雅不宜激烈,宜细腻不宜粗率,宜芳润不宜噍杀;又总之,宜自然不宜生造。意常则造语贵新,语常则倒换须奇。他人所道,我则引

  • 卷八十九·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八十九兵部主事陈焯编陈 樵【字君采婺之东阳人别号鹿皮子世为淛东巨族其父名取青宋末进士尝抗章诋贾似道误国及宋亡元丞相巴延见其章欲用之辞不就樵幼承家学又受易诗书春秋大义於李直方凡古今

  • 卷七十一·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七十一王屋山类五言古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唐】刘禹锡清晨登天坛平路逢隂晦疾行穿雨过却立视云背白日照其上风雷走于内滉漾雪海翻槎牙玉山碎蛟龙露鬐鬛神鬼含变态万状

  • 卷八十八 儒林传第五十八·班固

    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衷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历代崇道记 全文·杜光庭

      穆王于昆仑王、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衡山、恒山、终南山、会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罗浮山、崆峒山致王母观,前后度道士五千余人。  秦始皇帝并吞六国,招方士,好长生之术,遣使往蓬莱采不死药,造宫观一百余所,度

  • 第五十六回 番僧授术天子宣淫 嬖侍擅权丞相受祸·蔡东藩

      却说哈麻兄弟,得脱脱荐引,复召回重用,适顺帝厌心国事,寻乐解忧,哈麻遂引进一个番僧,日侍左右;这番僧无他技能,只有一种演揲儿法,独得秘传。什么叫做演揲儿?译作华文,乃是大喜乐的意义。大喜乐三字,尚是含糊,小子从《元史》上

  • 卷第二百三十六·胡三省

    唐纪五十二〔起重光大荒落(辛巳),尽旃蒙作噩(乙酉),凡五年。〕《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十一》贞元十七年〔(辛巳、八○一)〕1春,正月,甲寅,韩全义至长安,窦文场为掩其败迹;〔为,于伪翻;下同。〕上礼遇甚厚。全义称足疾,不任朝谒,〔任,音壬。

  • 石匮书后集卷第三·张岱

    太子本纪献愍太子慈烺,年十六。甲申三月十九日,逆贼李自成袭破京师,烈帝、后身殉社稷;太子被获。拥见李贼,李贼命之跪;太子骂曰:『我为若辈屈耶』!不跪!贼曰:『汝父焉往』?答曰:『死于寿宁宫矣』!贼又问:『汝家何以失天下』?答曰:『以

  • 鱼俱罗传·魏徵

    鱼俱罗,冯翊下圭阝人。 身高八尺,膂力过人,声气雄壮,一开口说话,其声音可传到几百步之外。 二十岁当亲卫。 累次升迁,当到大都督。 随晋王杨广平定陈国,因军功拜授开府,赐缣纟采一千五百段。 不久,沈玄忄会、高智慧等作乱于江

  • 卷六十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六十五郊社考【臣】等谨按马端临作郊社考以叙古今天神地只之祀首郊次明堂次后土次雩次五帝次日月星辰寒暑次六宗四方次社稷山川次封禅次高禖次八蜡

  • 卷八一·邱濬

    ▲谨好尚以率民 《尚书君陈》篇:王若曰:“尔惟风,下民惟草。” 蔡沈曰:“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君陈克由周公之训,则商民亦由君陈之训矣。” 臣按:此成王命君陈代周公尹东郊策命之辞,

  • 卷三十三·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三十三    宋 卫湜 撰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耆老皆朝于庠元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大司徒帅国之俊士与执事焉不变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如初礼不变移之郊如初礼

  • 卷二百七十三·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九十二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地界清净。地界清净故无愿解脱门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地界清净。若无愿解脱门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水火风空识界清净。水火风空识

  • 弘明集卷第五·僧祐

      罗君章更生论郑道子神不灭论远法师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远法师沙门袒服论(何镇南难并答)远法师答桓玄明报应论远法师因俗疑善恶无现验三报论更生论(罗君章)  善哉向生之言。曰天者何。万物之总名。人者何。天中

  •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裴休

    裴相公问师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只是化童蒙耳。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动念有无长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心

  • 卷第九十·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九十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三十六世随录泉州府永春瑞云借山映禅师漳州林氏子。世业儒。年二十二。投礼南山弥于广严薙染。後受金粟

  • 天口篇·张三丰

    先民有言:“圣为天口。”愚非圣,安能代天立言?特以维皇上帝,阴骘下民。发聩振聋,本照临之美意!劝善规过,亦普度之良因。舌端艾艾期期,不辞根钝;天下林林总总,恳听吾言。爱作训体文若干篇,名曰《天口》,盖以报碧翁崇褒之意云尔。洞

  • 潜书·唐甄

    清初唐甄著。为议论时势,褒贬世事,究理明性的论文集。分上下2篇,凡97目。初名《衡书》:“志在权衡天下”(王闻远:《西蜀唐亭先生行略》)。后困蹇不遇,政治抱负无法伸展,遂更名《潜书》。康熙18年,唐甄怀《衡书》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