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刘仙伦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刘仙伦(生卒年不详)字叔儗,号招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与刘过齐名,称为庐陵二布衣。

岳珂《檉史》卷六谓其“才豪甚,其诗往往不肯入格律”,“大概皆一轨辙,新警峭拔,足洗尘腐而空之矣。独以伤露筋骨,盖与改之为一流人物云。叔儗后亦终韦布,诗多散轶不传”。有《招山小集》一卷。

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为《招山乐章》一卷。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五:“招山有诗集行世,乐章尤为人所脍炙。”杨慎《词品》卷四谓其《系裙腰》“词秾薄而意优柔,亦柳永之流也”。陈廷焯《云韶集》卷六云:“叔儗词,颇占身分,可即词以观志。”又评其《念奴娇。送张明之赴京西幕》云:“此词议论纵横,无限感喟,真是压倒古今。魄力不亚辛稼轩,并貌亦与之仿佛。而一二名贵处,直欲驾而上之。”“置之稼轩集中,亦是高境。”

●念奴娇·送张明之赴京西幕

刘仙伦

艅艎东下,望西江千里,苍茫烟水。

试问襄州何处是?

雉堞连云天际。

叔子残碑,卧龙陈迹,遗恨斜阳里。

后来人物,如君伟能几?

其肯为我来耶?

河阳下士,差足强人意。

勿谓时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

眼底河山,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

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

刘仙伦词作鉴赏

张明之,生平不详。京西,路名。宋熙宗年间分京西路为南、北两路,词中提到的襄州,即襄阳,就是京西南路所在地。在南宋,这里是宋金对峙的前沿。从“勿谓时平无事也”等句来看,当时宋金正处于相持状态,所以连前沿地区也保持着平静。这种形势往往助长人们的麻痹情绪,甚至放松收复失地的努力。

但是,刘仙伦于此时送朋友到京西幕府,却能以十分清醒的头脑勉励张明之作好战备,为抵抗侵略、恢复中原立功。宋室南渡以后,统治集团不思进取,苟且偷生,一部分人甚至幻想与金人“互不侵犯,长治久安”。所以每当双方暂时脱离军事接触的时候,便是投降派、主和派得势的时候。明白了这一点,也许有助于我们认识刘仙伦此词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上片“艅艎”三句从送客之地落笔。“艅艎”,大舰:“西江”指流经襄阳的汉水:“试问”两句紧接着展开对襄阳的描写,作者的眼里甚至清楚地出现了那里连云的“雉堞”——遥远的两地,因为抒情的需要而缩短了距离。“叔子”是西晋人羊祜的字,他镇守襄阳十年,曾积极策划灭吴,后人因此为他在岘山树碑。卧龙,即诸葛亮,他出仕前隐居于襄阳附近的隆中。伟,在这里用来盛赞张明之才华横溢。以上五句中,不同时代的三个人也因主题的需要碰了头。下片“其肯为我来耶”用韩愈《送石处士序》一文成句。

韩愈原文说有人向乌重胤推荐石洪,乌重胤说:“先生(指石洪)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耶?”乌重胤当时任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所以词中接着说:“河阳下士”(下士,即礼贤下士意)。“其肯为我来耶”三句是词人对京西南路安抚使辟张明之一事的评论,赞扬其礼贤下士的作风。“勿谓时平无事也”两句则勉励张明之入幕后,加强战备,不要“以言兵为讳”。“眼底河山”三句,转入抒情,苍凉悲壮,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极富鼓舞力量。结句“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再次勉励张明之抓住入幕这一时机,为国家建功立业。送别之际,一再以国事和建功立业相勉励,主客之间愈显亲切,作者送人的情意也就愈显诚挚了。

岳珂《檉史》说“庐陵在淳熙间有二士”一个是刘过,一个就是刘仙伦。仙伦不但与刘过在地方上地位相当,即词风也有相似之处。比如这首词所表达的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就是刘过词中常见的主题。此外,仙伦词中的散文化句法,也显然和刘过一样,都与辛弃疾一脉相承。这首词中“其肯为我来耶”、“勿谓时平无事也”等句纯用散文入词,读来亲切、自然,很符合挚友送别时的心理状态。同时,句式的变化,也使词篇活泼,风格独特。

●虞美人·题吴江

刘仙伦

重唤松江渡。

叹垂虹亭下,销磨几番今古!

依旧四桥风景在,为问坡仙甚处。

但遗爱、沙边鸥鹭。

天水相连苍茫外,更碧云去尽山无数。

潮正落,日还暮。

十年到此长凝伫。

恨无人、与共秋风,鲙丝莼楼。

小转朱弦弹九奏,拟致湘妃伴侣。

俄皓月、飞来烟渚。

恍若乘槎河汉上,怕客星犯斗蛟龙怒。

歌欸乃,过江去。

刘仙伦词作鉴赏

吴江,即吴淞江。亦名松江。它源于太湖,往东流经今江苏吴江、吴县、青蒲、松江、嘉定等县,最后合黄浦江入海。浩浩吴江,鲈肥莼美,风景如画。

这首词的唤渡开始,以渡过江结尾,“销磨”一句,引出对古今风云人物的怀念,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由“唤”而“叹”而“向”而“恨”,进而奏萧韶而致湘妃,若乘槎而犯斗牛,层层挪展。另外,上片一怀人,一写景,下片一怀人,一想象,构思奇特,跌宕起伏。

起句说作者伫立江边,象当年苏轼临流唤渡那样,又在这里呼船渡江。苏轼任职杭州期间,曾到吴江,后来写过一首《青玉案》词,当中有“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之句(此词或谓非东坡作)。吴江依然滚滚东流,人事成古今,这个北宋的大文学家早已离开人世。“重唤”二字,表明时间的流逝,人事的变迁,隐含作者对景怀人的寂寞怅惘之感。这句用事自然,笔重意深,推出下面两句的感叹:“叹垂虹亭下,销磨几番今古!”垂虹亭,在江苏吴江县垂虹桥上,因桥得名。苏轼曾偕词人张先等在亭上置酒吟咏。今古,指今古人物。垂虹亭下,江流不息,而在这里吟唱过、盘桓过的今古人物,亦随着流水而消失。两句境界苍莽,上与“重唤”呼应,下引所怀念的人物,结构上起统摄全篇的作用。

“依旧四桥风景在,为问坡仙甚处。但遗爱、沙边鸥鹭。”苏东坡不是说过“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么?第四桥边,风景依旧,而这个曾在江边呼渡,曾在垂虹亭上吟唱过的“坡仙”如今又在哪里呢?他只把仁爱留给在沙滩嬉戏觅食的鸥鹭罢了!

以上皆由苏轼《青玉案》词生发,既切合眼前环境,亦正好抒写对苏轼的怀念。一“唤”、一“叹”、一“问”,笔势几番跌宕,词意步步推进。下面笔势陡转,以舒徐的词笔,描绘日暮江天的景色:天水相接,茫然无际;碧云散尽,群峰远立;暮色苍茫,江潮渐落。这日暮江天之景,美丽而清冷,旷远而迷蒙,作者伫立其中,在思索,在感叹,在发问。几句字字写景,亦字字言情。——江天、群山、潮声、落日,无一不融进作者怀人的情思,处处透露出他的落寞怅惘的心境。

下片过拍之后,即转入对另一人物的怀念:“恨无人、与共秋风,鲙丝莼缕。”三句用张翰归田之典。

张翰,字季鹰,西晋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仕齐王冏,官大司马东曹掾。秋风吹起,他想到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鲙,便辞官归去(见《晋书》卷九十二)。鲙丝莼缕,鲈鱼鲙和莼菜丝。十年到此,无与为伍,象张翰那样淡泊功名、热爱山林的人再也找不到了。“恨”字,憾也,表现他怀人之深切,写出隐居山林、无人作伴的孤寂,隐含世无同调的感慨。三句承上片“销磨”句而来,词意又推进一步,主题至此而明朗。

以下笔势腾飞,墨彩淋漓,终于唱出了词章的最高潮:“小转朱弦弹九奏,拟致湘妃伴侣。”今古人物既然杳无音信,现实中又无人可与为伍,于是他想起了化作湘水之神的虞舜二妃:他轻轻地转动着朱红色的琴弦,弹奏出虞舜的箫韶之乐,想把湘妃引来作伴。

箫韶奏罢,湘妃未降,江天还是那样旷远而寂寥。这时皓月当空,薄雾横江,水中的沙洲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显得朦胧而缥缈。云烟飘过,皓月如飞,照临江渚。在薄雾、月色、波光之中,在这个半透明而神秘的夜里,他仿佛也在升腾,飞驰:“恍若乘槎河汉上,怕客星犯斗蛟龙怒。”《博物志。杂说》:“近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乘槎而去。十余月至一处,有城郭状,宫中有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因问:”此是何处?‘答曰:’访严君平则知之。‘因还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其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他觉得自己仿佛传说中那个住在海岛上的人那样,乘着木筏,到达天河。——他怕是真的顺流而上,侵入斗牛之宿,把天河中的蛟龙惹怒了。七句笔飞墨舞,尤为精彩,把作者孤寂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示出他高度的技巧。云烟在月边飘流,故觉月“飞”。“飞”字,既从对面写云烟,也从正面写月亮,它将云烟、皓月、洲渚组织成一幅灵气飞动的画面。

最后以高歌过江作结,将江流、碧空、群山、皓月、烟渚,连同作者的琴音、浩叹和丰富瑰丽的联想留给读者,让他们去细细回味。

总而言之,作者通过临江喊渡,浮想联翩,终于写成了这首词。这首词先描写日暮江天景色,然后展开对古今人物的怀念,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隐居僻壤,无以为伴的孤独心情。刘仙伦在南宋并非赫赫有名的大词人,但这首词确实堪当上乘之作。

猜你喜欢
  ◎序·俞弁
  第二十八齣~第三十六齣·崔时佩
  楔子·佚名
  第四折·王伯成
  赵善庆·隋树森
  金水桥陈琳抱妆盒·臧懋循
  卷十七·仇兆鳌
  序·朱祖谋
  巻十三·邵浩
  卷二百七十五·陈廷敬
  卷一百十二·佚名
  御选明诗卷七十六·康熙
  第七回 旅村卧病·蒲松龄
  欧阳修词作鉴赏·佚名
  卷十一·黎民表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七十六·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七十六蚕类五言古野蚕          【唐】于 濆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题耕织图        【元】赵孟頫四月夏气清蚕大已

  • 齐本纪上第四·李延寿

    齐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字绍伯,小字斗将,姓萧氏。其先本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晋元康元年,惠帝分东海郡爲兰陵,故复爲兰陵郡人。中朝丧乱,皇高祖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更

  • 卷一百五·表第六·功臣世表一·张廷玉

        ◎功臣世表一   

  • 卷之二十八上·佚名

    吴元年十二月癸卯朔日有食之上御白虎殿谕群臣曰自古忠贤之士大概有三辅国安邦孜孜图治从容委曲劝君为善君虽未听言必再三人君感悟而听用之则朝廷尊安庶务咸理至于进用贤能使野无遗逸黜退邪佞处置当法而人不敢怨此上等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二·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三·佚名

    正统元年冬十月癸亥朔享 太庙○以下元节遣官祭 长陵 献陵 景陵○遣中官祭司井之神○敕缘边诸将曰比得边报阿台朵儿只伯人马自亦集乃路而东意者知我甘肃有备故避实以击虚尔甘肃以东至宣府将帅宜谨为备毋为所乘○先是镇

  • 卷之七·佚名

    光绪元年。乙亥。夏四月。丁卯朔。享太庙。遣定郡王溥煦恭代行礼。起居注  ○上诣钟粹宫部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熙皇太后安。至丙申皆如之。  ○谕内阁。京察人员。将次<闲>放完竣。着内

  • 八二五 谕内阁所有《美人八咏》诗并似此者一并从全书撤出·佚名

    八二五 谕内阁所有《美人八咏》诗并似此者一并从全书撤出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昨阅四库馆进呈书,有朱存孝编辑《回文类聚补遗》一种,内载《美人八咏》诗,词意媟狎,有乖雅正。夫诗

  • ●卷三外篇·何孟春

    三代而下,祭法弗备。郊祀之礼,惟我朝为有常,而郊礼之制,亦惟我朝为有体。朱子说宋郊天帝,其数有十。汉时,祀太乙即是帝。而今又别祀太乙,郊台阶级两边足踏过处,中间自上排下,都是神位,更不通者。夫宋一朝,不能三四郊。太宗在位,得

  • 十年·佚名

    (庚午)十年清嘉慶十五年春正月1月1日○丙辰朔,下勸農綸音于八道、四都。若曰。農者,天下之本也。曰予聞之,王命布農事,命田舍、東郊,善相邱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五穀所殖,以敎道民。國之所重於民,民之所恃於農者由斯,而豈不

  • 卷二十·顺治

    <子部,儒家类,御定孝经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二十衍教所由生之义刑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之职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虣【薄报反】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婣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

  • 卷二十三·乾隆

    <子部,儒家类,御览经史讲义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二十三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检讨【臣】吴泰孔頴达曰天地气和而生万物大乐之体顺阴阳律吕生养万物是天地同和也天地之形有高下大小之限大礼别尊卑贵

  • 卷二十四·佚名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二一切菩萨众,闻说上地义。其心皆清净,欢喜无有量。各於所坐处,踊住虚空中。以诸上妙华,散於金刚藏。咸皆称赞言,善哉金刚藏。大智无所畏,善说菩萨地。解脱月大士,知众心清净。欲闻第二地,行相之诸说。即请

  • 卷三十六·道世

    △悬幡灾第三十二(此有二部)▲述意部第一夫因事悟理,必藉相以导真;瞻仰圣容,敬神幡以荐奉。是以育王创遗身之塔,架迥浮空;魏主起通天之台,仁祠切汉。於是华幡飖飏,冀腾翥於大千;朱紫相映,吐煇焕於百亿。惠风或动,清升之业有徵;微吹

  • 异出菩萨本起经·佚名

    西晋居士聂道真译释迦文佛。前世宿命为人时。在夫娄多摩国。世世为善。无数世乃得为佛。佛为菩萨时。名摩纳。居山中。衣鹿皮衣。时入城。城名钵摩诃。王名耆耶。菩萨见城中匆匆。因问道中行者言。今日城中。何以匆匆

  • 卷之三十·别庵性统

    续灯正统卷三十 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 性统 编集 临济宗 大鉴下第三十一世 荆门瑞禅师法嗣 德安府随州关子岭龙泉无闻绝学明聪禅师 邵武奚氏子。母吴。十七出家。二十受具。习止观唯识论。一日有宿衲。相诘曰。大

  • 后七国乐田演义·徐震

    又名《乐田演义》、《后七国志》。章回小说。清烟水散人著,一说即徐震著。四卷二十回。以乐毅兴燕、田单复齐为中心,演述燕齐两国兴衰争斗的故事。周慎靓王年间,燕王哙昏愦,齐宣王乘机兴兵命匡章伐燕,燕王哙自缢亡。

  • 五门禅经要用法·佚名

    一卷,佛陀蜜多罗撰。宋昙摩蜜多译。说数息等五种之观门。标云:一安般。二不净。三慈心。四观缘。五念佛,释不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