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第八)

  勾践归国外传第八

  越王勾践臣吴至归越,勾践七年也。百姓拜之于道,曰:"君王独无苦矣!今王受天之福,复於越国,霸王之迹,自斯而起。"王曰:"寡人不慎夭教,无德于民,今劳万姓拥于岐路,将何德化以报国人?"顾谓范蠡曰:"今十有二月,己巳之日,时加禺中,孤欲以此到国,何如?"蠡曰:"大王且留,以臣卜日。"于是范蠡进曰:"异哉,大王之择日也!王当疾趋,车驰人走。"越王策马飞舆,遂复宫阙。吴封地百里於越,东至炭渎,西止周宗,南造于山,北薄于海。

  越王谓范蠡曰:"孤获辱连年,势足以死,得相国之策,再返南乡。今欲定国立城,人民不足,其功不可以兴。为之柰何?"范蠡对曰:"唐虞卜地,夏殷封国,古公营城周雒,威折万里,德致八极,岂直欲破强敌收邻国乎?"越王曰:"孤不能承前君之制,修德自守,亡众栖于会稽之山,请命乞恩,受辱被耻,囚结吴宫。幸来归国,追以百里之封,将遵前君之意,复于会稽之上,而宜释吴之地。"范蠡曰:"昔公刘去邰,而德彰于夏;亶父让地,而名发于岐。今大王欲国树都,并敌国之境,不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将焉立霸王之业?"越王曰:"寡人之计未有决定。欲筑城立郭,分设里闾,欲委属于相国。"

  于是范蠡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筑作小城,周千一百二十二步,一圆三方。西北立龙飞翼之楼,以象天门,东南伏漏石窦,以象地户;陵门四达,以象八风。外郭筑城而缺西北,示服事吴也,不敢壅塞,内以取吴,故缺西北,而吴不知也。北向称臣,委命吴国,左右易处,不得其位,明臣属也。城既成而怪山自生者,琅玡东武海中山也。一夕自来,故名怪山。范蠡曰:"臣之筑城也,其应天矣,昆仑之象存焉。"越王曰:"寡人闻昆仑之山,乃地之柱,上承皇天,气吐宇内,下处后土,禀受无外。滋圣生神呕养帝会。故帝处其阳陆,三王居其正地。吾之国也,扁天地之壤,乘东南之维,斗去极北。非粪土之城,何能与王者比隆盛哉?"范蠡曰:"君徒见外,未见于内。臣乃承天门制城,合气于后土,岳象已设,昆仑故出。越之霸也。"越王曰:"苟如相国之言,孤之命也。"范蠡曰:"天地卒号,以著其实。"名东武起游台其上。东南为司马门,立增楼冠其山巅,以为灵台起离宫于淮阳,中宿台在于高平,驾台在于成丘,立苑于乐野,燕台在于石室,斋台在于襟山。勾践之出游也,休息石台,食于冰厨。

  越王乃召相国范蠡、大夫种、大夫郢问曰:"孤欲以今日上明堂,临国政,专恩致令,以抚百姓,何日可矣?惟三圣纪纲维持。"范蠡曰:"今日丙午日也。丙,阳将也。是日吉矣,又因良时,臣愚以为可。无始有终得天下之中。"大夫种曰:"前车已覆,后车必戒。愿王深察。"范蠡曰:"夫子故不一二见也。吾王今以丙午复初临政,解救其本,是一宜;夫金制始,而火救其终,是二宜;蓄金之忧,转而及水,是三宜;君臣有差,不失其理,是四宜;王相俱起,天下立矣,是五宜。臣愿急升明堂临政。"越王是日立政,翼翼小心。出不敢奢,入不敢侈。

  越王念复吴仇非一旦也,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中夜潸泣,泣而复啸。于是群臣咸曰:"君王何愁心之甚?夫复仇谋故,非君王之忧,自臣下急务也。"

  越王曰:"吴王好服之离体,吾欲采葛,使女工织细布献之,以求吴王之心,于子何如?"群臣曰:"善。"乃使国中男女入山采葛,以作黄丝之布。

  欲献之,未及遣使,吴王闻越王尽心自守,食不重味,衣不重彩,虽有五台之游,未尝一日登玩。吾欲因而赐之以书,增之以封,东至于勾甬,西至于槜李,南至于姑末,北至于平原,纵横八百余里。

  越王乃使大夫种索葛布十万,甘蜜九党,文笥七枚,狐皮五双,晋竹十廋,以复封礼。吴王得之曰:"以越僻狄之国无珍,今举其贡货而以复礼,此越小心念功,不忘吴之效也。夫越本兴国千里,吾虽封之,未尽其国。"子胥闻之,退卧于舍,谓侍者曰:"吾君失其石室之囚,纵于南林之中,今但因虎豹之野而与荒外之草,于吾之心,其无损也?"

  吴王得葛布之献,乃复增越之封,赐羽毛之饰、机杖、诸侯之服。越国大悦。

  采葛之妇,伤越王用心之苦,乃作苦之诗,曰:"葛不连蔓棻台台,我君心苦命更之。尝胆不苦甘如饴,令我采葛以作丝。女工织兮不敢迟。弱于罗兮轻霏霏,号絺素兮将献之。越王悦兮忘罪除,吴王欢兮飞尺书。增封益地赐羽奇,机杖茵褥诸侯仪。群臣拜舞天颜舒,我王何忧能不移?"

  于是越王内修其德,外布其道,君不名教,臣不名谋,民不名使,官不名事。国中荡荡无有政令。越王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越王遂师八臣与其四友,时问政焉。大夫种曰:"爱民而已。"越王曰:"柰何?"种曰:"利之无害,成之无败,生之无杀,与之无夺。"越王曰:"愿闻。"种曰:"无夺民所好则利也,民不失其时则成之,省刑去罚则生之,薄其赋敛则与之,无多台游则乐之,静而无苛则喜之;民失所好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有罪不赦则杀之,重赋厚敛则夺之,多作台游以罢民则苦之,劳扰民力则怒之,臣闻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其子,如兄之爱其弟。闻有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越王乃缓刑薄罚,省其赋敛,于是人民殷富,皆有带甲之勇。

  九年正月,越王召五大夫而告之曰:"昔者越国遁弃宗庙,身为穷虏,耻闻天下,辱流诸侯。今寡人念吴,犹躄者不忘走,盲者不忘视。孤未知策谋,惟大夫诲之。"

  扶同曰:"昔者亡国流民,天下莫不闻知。今欲有计,不宜前露其辞。臣闻击鸟之动,故前俯伏,猛兽将击,必饵毛帖伏;鸷鸟将搏,必卑飞戢翼;圣人将动,必顺辞和众。圣人之谋,不可见其象,不可知其情。临事而伐,故前无剽过之兵,后无伏袭之患。今大王临敌破吴,宜损少辞,无令泄也。臣闻吴王兵强于齐晋,而怨结于楚。大王宜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固于楚,而厚事于吴。夫吴之志猛,骄而自矜,必轻诸侯而凌邻国。三国决权,还为敌国,必角势交争。越承其弊,因而伐之,可克也。虽五帝之兵无以过此。"

  范蠡曰:"臣闻:"谋国破敌,动观其符。"孟津之会,诸侯曰可,武王辞之。方今吴楚结仇,构怨不解,齐虽不亲,外为其救;晋虽不附,犹效其义。夫内臣谋而决仇其策,邻国通而不绝其援,斯正吴之兴霸,诸侯之上尊。臣闻峻高者隤,叶茂者摧,日中则移,月满则亏,四时不并盛,五行不俱驰,阴阳更唱,气有盛衰。故溢堤之水,不淹其量,煽干之火,不复其炽;水静则无沤瀴之怒,火消则无熹毛之热。今吴乘诸侯之威以号令于天下,不知德薄而恩浅,道狭而怨广,权悬而智衰,力竭而威折,兵挫而军退,士散而众解。臣请按师整兵,待其坏败,随而袭之,兵不血刃,士不旋踵,吴之君臣为虏矣。臣愿大王匿声无见其动,以观其静。"

  大夫苦成曰:"夫水能浮草木,亦能沉之;地能生万物,亦能杀之;江海能下溪谷,亦能朝之;圣人能从众,亦能使之。今吴承阖闾之军制,子胥之典教,政平未亏,战胜未败。大夫嚭者,狂佞之人,达于策虑,轻于朝事;子胥力于战伐,死于谏议。二人权,必有坏败。愿王虚心自匿,无示谋计,则吴可灭矣。"

  大夫浩曰:"今吴君骄臣奢,民饱军勇;外有侵境之敌,内有争臣之震,其可攻也。"

  大夫句如曰:"天有四时,人有五胜。昔汤武乘四时之利而制夏殷,桓缪据五胜之便而列六国。此乘其时而胜者也。"

  王曰:"未有四时之利,五胜之便,愿各就职也。"

猜你喜欢
  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四十七·脱脱
  卷三·常璩
  國朝獻徵錄卷之四十六·焦竑
  东都事略卷一百七·王称
  序·连横
  卷之九百八十九·佚名
  卷之五百六十四·佚名
  上清帝第三书·康有为
  一百十三 曹寅奏报雨水粮价并呈晴雨录摺·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二·纪昀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十三 食货略二·纪昀
  第二辑·佚名
  别集下卷十·宋名臣言行录
  任礼传·张廷玉
  陈济传·张廷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上·唐五代北宋·叶申芗

    吴二娘善歌吴二娘,江南名姬也,善歌。白香山守苏时,尝制长相思词云:“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髟曾}云满衣。阳台行雨回。巫山高,巫山低。暮雨潇潇郎不归。空房独守时。”吴喜歌之。故香山有“吴娘暮雨潇潇

  • 四集卷三十一·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一古今体一百三十五首【乙未七】题袁燮絜斋集六韵学为君子儒体用亦相符性悟虽宗陆身名未异朱【燮师事陆九渊得其指授具有原本又少以名节自期立朝屡进谠言所至

  •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范晔

    李恂 陈禅 庞参 陈龟 桥玄李恂字叔英,安定临泾人也。少习《韩诗》,教授诸生常数百人。太守颍川李鸿请署功曹,未及到,而州辟为从事。会鸿卒,恂不应州命,而送鸿丧还乡里。既葬,留起冢坟,持丧三年。辟司徒桓虞府。后拜侍御史

  • 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张廷玉

        钱唐 韩宜可 萧岐 冯坚 茹太素 李仕鲁 叶伯巨 郑士利 周敬心 王朴   钱唐,字惟明,象山人。博学敦行。洪武元年,举明经。对策称旨,特授刑部尚书。二年诏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唐伏阙上疏

  • 第六十回 群寇荡平明祖即位 顺帝出走元史告终·蔡东藩

      却说奇后母子,既怨恨扩廓,自然专伺扩廓的间隙,以便下手。扩廓尚不及防,出都南下,军容甚盛,卤簿甲仗,亘数十里。既到河南,便传檄各路将帅,会师大举。是时两河南北,总算平靖,前时受调的军马,多半还镇,如咬住、亦怜真班、月鲁帖

  • 卷二十六·朱轼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史传三编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二十六大学士朱轼撰名臣传十八唐马燧马燧字洵美汝州郏城人也少姿度魁杰与诸兄共学见时方多故辍策叹曰丈夫当建功业弘济四海渠老一儒哉更学兵书战策沈勇多算

  • 卷五·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五康熙五十七年春三月癸亥训饬总督额伦特公防旺诺尔布额伦特疏言前者侍卫色楞言请及唐古忒部人计虑未定率大兵进穆鲁乌苏驻劄贼众必不敢轻入我青海界青海人心既定然后遣谍侦探贼情如

  • 谠论集卷二·陈次升

    (宋)陈次升 撰上徽宗乞罢侍御史状【案徽宗即位诏次升知广徳军四月复降制书除侍御史此奏在元符三年次年徽宗改元】臣伏念臣噐非适用材不逮人夙蒙神考之误知擢寘台属绍圣元符之间又叨言责迄无善状终以罪废陛下即政之初搜

  • 亦思马因、布伯传·宋濂

    亦思马因,回族,西域旭烈人。会造炮,至元八年(1271)与阿老瓦丁同至京师。十年,随元军攻打襄阳,未攻下。亦思马因观察地势后,置炮于城的东南角。炮重一百五十斤,机关一发动,声震天地,炮弹入地七尺,可说无坚不摧。宋朝安抚吕文焕很

  • 卷二·萨囊·彻辰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蒙古源流卷二 额讷特珂克土伯特蒙古汗等源流 由是唪诵所供之多宝经禅教遂兴自拉托托哩持年松赞达克哩年资克纳木哩苏隆赞凡四代合前三汗谓之妙音七汗纳木哩苏隆赞之子自从前戊子以来历二千七百五十

  • 卽位年·佚名

    九月9月7日○癸亥,彗見。○世祖移御于壽康宮。疾大漸,召禮曹判書任元濬,傳曰:「予欲傳位世子,其辦諸事。」元濬出以告河東君鄭麟趾、高靈君申叔舟、上黨君韓明澮、綾城君具致寬、左議政朴元亨、仁山君洪允成、山陽君康純、

  • 卷之三·罗汝芳

    问:&ldquo;今时谈学者皆说有个宗旨,而先生独无。自我细细看来,则似无而有,似有而无也。&rdquo;曰:&ldquo;如何是似无而有?&rdquo;曰:&ldquo;先生虽随言对答,然多归之赤子之心,便是似无而有也。&rdquo;曰:&ldquo;如何是似有而无?&

  • 御制读淮南子·高诱

    御制读淮南子智过万人谓之英智过千人谓之俊设於林林蠢蠢流纵过亿万非哲濬使遇其智相敌者一人已难无过分英俊惟名智亦殊刻舟求劒失銛刃譬之披图阅超光不求之马终无骏

  • 原序·敖继公

    仪礼集説原序仪礼何代之书也曰周之书也何人所作也曰先儒皆以为周公所作愚亦意其或然也何以言之周自武王始有天下然其时已老矣必未暇为此事也至周公相成王乃始制礼作乐以致太平故以其时攷之则当是周公之书又以其书攷之

  • 第二十五章&nbsp;新儒家:理学·冯友兰

    程颐死后只有二十二年,朱熹(1130-1200年)就生于今福建省。这二十年中,政局变化是严重的。宋代在文化上有卓越成就,可是在军事上始终不及汉、唐强大,经常受到北方、西北方外部部落的威胁。宋朝最大的灾难终于到来,首都(今开

  • 五十五观章第七·佚名

    行道者当为五十五因缘自观身。是身为譬如沫不能捉。是身为譬如大海不厌不足五乐。是身为譬如大河日愿至死海。是身为譬如大便慧人不欲故。是身为譬如沙城疾坏散去。是身为譬如会坏城多怨家。是身为譬如化城不自有亦不

  • 九转青金灵砂丹·佚名

    九转青金灵砂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丹之法。先用水银、硫磺炒制青金头。以青金头为料,入炉鼎烧炼,得到伏火灵砂,是为第一转。然后以前转所炼丹药为料,再加硫黄烧

  • 春秋集解·苏辙

    十二卷。宋苏辙撰。据其《自序》,此书初稿成于神宗熙宁间谪居高安之时,其后又再三修改而定稿。其时王安石当政,苏氏兄弟因与安石政见不合而被排挤出京。而当时王安石又诋《春秋》为“断烂朝报”,废之不列于学官,加之当时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