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何法盛晉中興書卷四

  謝夫人

  謝夫人名玖。家本貧賤。父以屠羊為業。玖清惠真正。有淑姿。選入後宮為才人。御覽百四十五。

  元夏侯太妃

  中宗母王太妃夏侯氏。字光姬。一字銅環。太妃為恭王妃。生中宗。王薨。中宗嗣立。稱王太妃。永嘉元年薨。還葬琅邪。御覽百五十一。

  元敬虞后

  元敬皇后虞氏。字孟母。濟陽外黃人也。祖壽、撫軍大將軍掾。父豫、太傅參軍。中宗之為琅邪王。納后為妃。永嘉六年薨。後封豫妻王氏為邢陽縣君。從母散騎常侍新野王罕妻為平陽鄉君。御覽百五十一。又二百二。

  明荀太妃

  肅祖太妃豫章恭惠君荀氏。初以微入宮。生肅祖。中宗以母賤。命虞妃母養肅祖。而出嫁荀為馬氏妻。太寧元年。馬氏無疾而卒。肅祖迎母還宮養。稱建安君。御覽二百二。

  咸康元年。肅祖太妃荀氏薨。顯宗詔曰。朕少遭閔凶。慈訓無稟。文選齊敬皇后哀策文注。

  追贈豫章君諡曰恭惠。御覽二百二。

  明穆庾后

  明穆皇后庾氏。諱文君。左將軍琛第三女也。后少以珪璋特異。令儀淑美。八字亦見書鈔。故中宗為肅宗納焉。初為世子妃。仁和有禮。深見敬重。御覽百三十八。

  太寧元年六月立為皇后。策明穆皇后曰。正位閨房。以著協德之義。文選齊敬皇后哀策文注。

  贈琛為車騎將軍。母邱氏封安陽縣君。從母荀氏永宣縣君。御覽二百二。

  后生顯宗成皇帝。顯宗即位。尊后曰皇太后。群臣奏、天子幼沖。宜依漢和熹皇后故事。后辭讓數四。不得已。遂臨朝攝萬機。蘇峻作逆。王師敗績。后以憂逼崩。時年三十三。御覽百三十八。

  成恭杜后

  成恭皇后杜氏。陵陽京兆人也。成帝贈后母裴氏為廣德縣高安一作安樂。鄉君。此句亦見書鈔。賜錢百萬。布五百疋。御覽二百二。

  康獻褚后

  康獻皇后褚氏。字蘇子。二字一作蒜。太傅裒之女也。后聰明有器識。以名家女入為琅邪王妃。生孝宗穆皇帝。康帝即位立為皇后。封母謝氏為尋陽縣君。御覽二百。穆宗即位。尊后曰皇太后。奏曰。伏惟陛下臨朝攝政。以寧天下。書鈔。

  于是臨朝稱制。同上。

  泰元元年太后詔曰。皇帝婚冠禮備。遐邇宅心。宜當陽親覽。緝熙惟始。今歸政事。率由舊典。于是復稱崇德太后。九年崩于顯揚殿。御覽百三十八。

  穆章何后

  穆章皇后何氏。字法倪。司空充之女。追贈父充光祿大夫。封晉興侯。母孔氏長樂鄉君。御覽二百二。

  哀靖王后

  哀靖皇后王氏。字穆之。司徒左長史濛之女也。初為琅邪王妃。哀帝即位。拜為皇后。追贈父濛金紫光祿大夫。封晉安縣侯。母愛氏為安國鄉君也。御覽二百二。

  海西孝庾后

  海西孝原誤李。皇后庾氏。字道憐。司空冰女也。初為海西王妃。海西即位。拜為皇后。太和元年崩。葬敬平陵。帝廢。追貶海西公夫人。無子。御覽百五十一。

  簡文宣鄭太后

  簡文宣太后鄭氏。諱一作字。阿春。滎陽人。少孤。先適一作嫁。渤海田氏。生一男。夫亡。后依于舅濮陽吳氏。時中宗為丞相。敬后虞氏先崩。將納吳氏女為夫人。后及一作與。吳氏女並遊後園。有見之者。言之于中宗曰。鄭氏女雖嫠居。賢于吳氏遠矣。遂以德色納為夫人。甚有寵。生簡文帝。以上亦略見世說注三。后雖貴幸。而恆有憂色。中宗問其故。對曰。妾有妹。中者適長沙王褒。餘二妹未出。恐姊既為人妾。無復求者。中宗從容謂劉隗曰。鄭氏有二妹。卿可求佳對。使不失舊。隗舉其從子傭娶第三者。以小者適漢中李氏。皆得舊門。帝稱尊號。后雖為夫人。詔太子及東海武陵王皆母事之。帝崩。后稱建平園夫人。咸和元年原作九年誤。蓋簡文時只七歲。薨。御覽百三。簡文帝即位。尊之曰文宣太后。世說注三。

  簡文順王后

  簡文皇后王氏。字蘭姬。后以冠族。太宗納焉。初為會稽王妃。生子道生為世子。並失太宗意。后及道生俱被幽廢。以憂薨。烈宗踐阼。追尊曰順皇后。御覽百五十一。

  后驃騎將軍述之再從妹。追贈前夫人成氏東豐縣君。後夫人成氏東興君。同上二百二。

  孝武文李太后

  孝武太后李氏。以微賤入為會稽王宮人。夢兩龍枕膝。日月入懷。太宗異而召之。生烈宗。類聚九十八。

  孝武定王后

  孝武定皇后王氏。字法惠。寧康三年。中軍將軍桓沖、侍中臣康、奏。晉陵太守王蘊女、天性柔順。惠心塞淵。四字亦見書鈔。儀度既同。四業允備。且盛德之兆。美善先積。參議可以配德乾元。恭承宗廟。貞進六宮。母儀天下。故烈宗納焉。御覽百三十八。

  王蘊以后父徵拜金紫光祿大夫。封建昌侯。母劉氏平樂鄉君。同上二百二。

  后性嗜酒驕妒。帝深患之。乃召蘊于東堂。具說后過狀。令加訓誡。蘊免冠謝焉。后于是少自改飭。太元五年崩。御覽百三十八。

  安德陳太后

  安德太后陳氏。松滋人也。諱歸女。父廣、以倡進。仕至平昌太守。后以美色能歌彈入宮。初為淑媛。生安、恭、二帝。太元十五年薨。贈夫人。追崇曰皇太后。御覽百三十八。

  臨海公主。惠帝第四女。羊皇后所生。初封清河公主。未出適。值永嘉亂。以上亦見初學記十。傳賣長城民錢溫。溫以送女。女遇主甚酷。主自告吳興太守周札。以聞。于是殺溫及女。適譙國曹統。類聚十六。 御覽百五十二。

  南康宣公主興男。明帝長女。庾后所生。初封遂安縣主。適桓溫。御覽百五十二。

  新安愍公主道福。簡文第三女。徐淑媛所生。適桓濟。重適王獻之。御覽百五十二。

  名家應運。書鈔□□□。修序婦道。同上。

  修教于內。正立閨房。白帖□□。正位居體。美在其中。同上。

猜你喜欢
  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司马迁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刘昫
  俭约第十八·吴兢
  本姓解第三十九·王肃
  卷二百一 治平元年(甲辰,1064)·李焘
  第七十一回 用僧言吕光还兵 依逆谋段随弑主·蔡东藩
  第六十七册 天命十年·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五·纪昀
  八二○ 谕内阁着派诸皇子同总师傅为总裁纂辑《明名臣奏议》·佚名
  殷不害传·姚思廉
  陆睿传·李延寿
  卷一百四·佚名
  卷十三·乾隆
  卷十四·长孙无忌
  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司马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阿鲁威·隋树森

    阿鲁威( 一二八O 年——一三五O 年), 字叔重(一作叔仲),号东泉,人亦称之为鲁东泉。蒙古人,其名汉译又作阿鲁灰、阿鲁翚等。延祐间(一三一四——一三二O)官南剑太守,即延平江路总管。至治间(一三二一——一三

  • 王夫之·龙榆生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明万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生。举崇祯壬午(一六四二)乡试。曾走桂林,依桂王,图恢复。旋知事不可为,遂决叶老牖下,浪游郴、永、涟、邵间,最后归衡阳之石船山,筑土室曰《观生居》,学

  • 御选金诗卷十七·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金诗卷十七七言律诗六元好问咏懐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逺客生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何时石岭关头路一望家山眼暂明帝城【史院夜直作】帝城西下望孤云半废晨昬媿

  • 列传第四十四 邓琬 袁鳷 孔觊·沈约

    邓琬,字元琬,豫章南昌人也。高祖混,曾祖玄,并为晋尚书吏部郎。祖潜之,镇南长史。父胤之,世祖征虏长史,吏部郎,彭城王义康大将军长史、豫章太守,光禄勋。琬初为州西曹主簿,南谯王义宣征北行参军,转参军事,又随府转车骑参军,仍转府主

  • 春秋别典叙·薛虞畿

    昔仲尼作经口授弟子左丘明惧其妄意失真乃推论本事作内传复采诸国名物作外传盖侈哉博乎其纪事也已观周篇尝载孔子将作春秋与丘明乗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作经丘明作传若是乎其于二百四十年之迹盖目覩而备言之也恶有所谓别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三·纪昀

    儒林传元 【二】○元二董朴韩性【程端礼 端学】周仁荣【仔肩 孟梦恂】宇文公谅巴延舒苏董朴韩性 【程端礼 程端学】周仁荣 【周仔肩 孟梦恂】宇文公谅巴延舒苏△董朴董朴字太初顺德人自幼强记比冠师事乐舜咨刘道

  • 一二五四 论文渊文源两阁书籍仍着派皇六子皇八子督同分办·佚名

    一二五四 论文渊文源两阁书籍仍着派皇六子皇八子督同分办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初十日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初十日奉旨:知道了。【真按:此应系节录,上应尚有文本.知道了前无所承,岂成其文?】其文渊、文源两阁书籍,仍着派皇六子、皇

  • 卷四十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四十五国用考【七】蠲贷【下】灾蠲顺治三年以江西频年旱涝其今年漕米之未兑运者罢免之直隶成安等七县水湖广兴国等十州县旱免今年田租四年陕西西

  • 卷十八 大射第七·郑玄

    三耦卒射。宾降,取弓矢于堂西。(不敢与君并俟告。取之以升,俟君事毕。)[疏]“三耦”至“堂西”。○注“不敢”至“事毕”。○释曰:自此尽“其而俟”,论第二番射三耦讫,次公卿大夫之事。但此宾先降,取弓矢即升堂者,以其“不敢与

  • 春秋纂言总例卷七·吴澄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纂言總例卷七    元 吳澄 撰吉禮郊四月三卜郊不從乃免牲【襄七】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僖三十一】四月四卜郊不從乃不郊【襄十一】四月四卜郊不從乃不郊【成十】正月郊牛之口傷改卜牛牛死乃不

  • 任用官史[任官第五]·王夫之

    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事其事,难其选举,易其防闲,公其心,去其危,尽中区之智力,治轩辕之天下,族类疆植,仁勇竞命,虽历百世而弱丧之祸消也。董子(仲舒)说:&ldquo;仁指的是对待别人,义指的是对待自己。&rdquo;就是以仁心爱别人,以大义来约

  •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智旭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述行者净身口意。至尊像前。应念我及众生。积迷造罪。无救无归。大士洪慈。为归为救。又念大士法身。及十方三宝。体常徧满。无所不在。与我现前心性。平等无二。起深信解。如奉慈颜。敷具拱立。唱

  • 祖庭事苑序·睦庵善卿

    天下之尊尚佛氏者。以其言出乎耳目之表。理存於六合之外。信而思之於一言之下。顿证不失而灼见本性。成佛无疑。是故学者虽游心於语言文字而不泥文字。盖所以为道也。其道由迦叶。至达摩方传于震旦。后达摩五百年而生

  • 游痕留墨·郑振铎

    《游痕留墨》是郑振铎作品精选集之一,主要有避暑会、三死、月夜之话、山中的历日、塔山公园、不速之客等文章。

  • 长乐六里志·李永选

    吾少孤未学,及龄稍稍具智识,即喜闻长者谭里中掌故,爱诵忠孝节烈文章。迨更事,怀登涉之志,所至大江南北,流连光景,考文献,莫不期于自达其性情而止。今忽忽年五十矣,念于时无补,愧厕身士林耳。

  • 张氏可书·张知甫

    笔记。宋张知甫著。一卷。书 中所记以北宋末年朝廷故实为多,如君臣享乐 之风,士大夫轶事等,“不无沧桑之感”、“往往 意存鉴戒”(《四库全书总目》)。书中又录有当 时君臣的诗词创作(如徽宗悼明节皇后词等), 此外,则记南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杜光庭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注。注文以元释清,以气释静,以法释经,认为圣人无不因元气而成道,所谓《清静经》实即元气法。注文着意从心性去求得清静。指出修道即修心,修心即修道,心无所著即无心可观,既无心可观则无所用无所修,

  • 医医病书·吴瑭

    医论。清吴瑭撰。二卷。瑭有《温病条辨》已著录。是书系为医流俗之弊并补《温病条辨》一书所不及而撰。成书于道光十一年(1831),展转传抄,,至一九一九年刊行。载论凡七十六则,约万余言。其中医非上智不能、以明理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