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八

  升降州县一

  ○东京

  开封府,大中祥符二年,改浚仪县为祥符县。复后唐匡城县为长垣县。建隆四年,升东明镇为东明县,以济阳镇属县。

  咸平五年,升通许镇为咸平县。

  ○西京

  河南府,熙宁八年,省洛阳县入河南县,元祐二年复置。

  熙宁八年,省缑氏县入偃师县。熙宁五年,省伊阙县入伊阳县。

  ○南京

  应天府,景德四年,升归德军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升南京。

  ○北京

  大名府,庆历二年,升大名为北京。

  ○京东东路

  青州,淳化五年,改为镇海军节度使。政和元年曰齐郡。

  密州,开宝五年,升为安化军节度。

  拱州,崇宁四年,以开封府襄邑县,建州名辅州,以为东辅,又改今名。

  齐州,治平二年,升为兴德军节度。咸平四年,省临济县入章丘县。

  潍州,建隆三年,以青州北海县置北海军。乾德二年,升为潍州。政和元年,曰北氦。建隆三年,析北海县地置昌邑县。

  乾德三年,以营丘城置安仁县,寻改为昌乐。

  淮阳军,太平兴国七年置。太平兴国七年,以徐州之宿迁县属淮阳军。

  ○京东西路

  袭庆府,建隆元年,复泰宁军节度。大中祥符元年,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大中祥符元年,改曲阜县为仙源县。

  兴仁府,建中靖国元年,改周彰信军为郡,后升府。大观三年,升都督府。大观二年,改宛句县为宛亭县。

  郓州,大观二年,升大都督府。

  广济军,太平兴国三年,以定陶镇置广济军。至熙宁四年,

  废,属曹州。元祐元年复置。

  邓州,建隆初,省临濑县入穰县。

  襄州,乾德三年,以阴城镇置乾德县。太平兴国元年,复改义清县为中庐县。

  均州,乾德六年,省丰利县入郧乡县。

  随州,乾德五年,升崇义军节度。太平兴国元年,改崇信军。熙宁元年,省安化县。

  金州,乾德五年,升昭化军节度,后为防御。熙宁六年,省平利县。元祐二年复置。

  房州,雍熙三年,升钡军节度—宝中,省永清县—宝中,省上庸县。

  ○京西北路

  颍昌府,元丰三年,升许州为府。崇宁四年,建为南辅。

  熙宁四年,省许田入长社县。崇宁四年,以汝州之郏县属颍昌府。

  郑州,景祐元年,升奉宁军节度。崇宁四年,建为西辅。

  崇宁四年,以河南府密县属郑州。

  滑州,太平兴国四年,改武成军节度。治平三年,省灵河县入白马县。

  孟州,大中祥符中,改汜水县汜水关为行庆关。庆历三年,以唐洛州王屋县属孟州。

  蔡州,景祐二年,升淮康军节度。

  陈州,建隆元年,改溵水县为商水县。熙宁六年,省南顿县入商水。元祐元年复置。

  顺昌府,元丰二年,升顺昌军节度。政和六年,升为颍州府。

  汝州,熙宁四年,省龙兴县入鲁山县。元祐二年,复置。

  信阳军,唐义阳郡—宝九年,降为军。太平兴国元年,改为信阳—宝九年,省钟山县属义阳—宝九年,以罗山县属信阳军。

  ○河北东路

  开德府,大观元年,升府。崇宁四年,建为北辅。雍熙四年,省临黄县入观城县。熙宁四年,省顿丘县入清丰县。崇宁四年,以大名府南乐县属开德府。

  河间府,大观二年,升府。熙宁六年,省束城县入河间县。

  熙宁六年,省景城县入乐寿县。

  冀州,庆历八年,升安武军节度。皇祐四年,省堂阳县入南宫县。

  棣州,大中祥符八年,徒州城及厌次县于阳信县地,徒阳信县于故厌次县。

  雄州,政和三年,为易阳郡。太平兴国元年,改归义县为归信。建隆四年,复置容城县。

  霸州,政和三年,为永清郡。景祐元年,省永清县入文安县。

  莫州,熙宁六年,省长丰县为镇,又省鄚县入任丘。元祐二年,复鄚县,寻又罢为镇。

  滨州,大中祥符五年,省蒲台县入渤海县。庆历六年,析渤海县地置招安县。

  恩州,唐为贝州。天宝初,曰清河郡。至和元年,省漳南县入历亭县。

  清州,太平兴国七年,以沧州永安县置。大观二年,河清七昼夜,因改为清州。政和三年,为乾宁郡。太平兴国七年,以永安县之范桥镇置乾宁县。熙宁六年,省为镇,后复置县。

  崇宁三年,又省之。

  永静军,庆历七年,以将陵县属永静军。淳化元年,以阜城县属永静军。

  保定军,太平兴国六年,以涿州归信县新镇,置平戎军,景德元年改今名。

  ○河北西路

  相州,天圣七年,改永定县曰永和。熙宁五年,省入安阳。

  熙宁五年,省邺县入临鄣。

  中山府,太平兴国元年,改定武军节度。政和三年,改中山府为中山郡。康定元年,省陉邑县入安喜县。景德元年,以祁州无极县属中山府。

  洺州,建隆元年,升为防御。熙宁三年,省曲周县入鸡泽县。熙宁六年,省临洺县入永年县。

  祁州,景德元年,徒治蒲阴县。端拱元年,以恒州鼓城县属祁州。熙宁六年,省深泽县入鼓城。元祐元年复置。

  保州,政和三年,为清苑郡。太平兴国六年,改清苑为保塞县。

  保州,崇宁四年,升为庆源军节度—宝五年,改昭庆县为隆平县。熙宁六年,省入临城。元祐元年复置。熙宁五年,省

  柏乡赞皇入高邑县。

  邢州,熙宁六年,省平乡县入巨鹿县。元祐元年复置。熙宁六年,省尧山县入内丘县。元祐元年复置。

  熙宁五年,省任县入南和县。元祐元年复置。大观元年八月二十六日,诏迁赵州隆平县、邢州巨鹿县于高地,以隆平地下湿、巨鹿近为黄河陷没故也。政和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尚书省言邢州巨鹿县昨被黄河淹没之事,今来水势已退,乞兴复旧县。从之。

  永宁军,雍熙四年,以博野县地置宁边军。景德元年,改永定。天圣四年改今名。

  广信军,太平兴国六年,置为威虏军。景德元年改今名。

  ○陕西路

  永兴军路,京兆府,大中祥符八年,改昭应县为临潼县。

  大观二年,复以清平镇置终南县。

  河中府,太平兴国七年,改护国军节度。

  陕州,太平兴国元年,改保平军节度。

  延安府,唐延州。后唐彰武军。皇朝升府。

  同州,太平兴国七年,升为定国军节度……

  耀州,开宝五年,为感义军。太平兴国元年,改感德军。

  淳化四年,以云阳县之梨园镇置淳化县。

  虢州,建隆元年,改弘农县为常农县。至道三年,改曰虢略。熙宁四年,省王城县入虢略。

  银州,唐银川郡。

  绥德军,熙宁二年,收复唐绥州,又废为绥德城。后升为

  军。

  保安军,太平兴国二年,以延州永安镇置军。天禧四年,置建子城。天圣元年,改为德靖寨。庆历四年,置顺宁寨。

  ○环庆路

  环州,淳化五年,复周之通远军为环州。天圣四年,复改方渠县为通远县。

  庆州,乾德二年,复为安化郡。乾德二年,复顺化县为安化县。乾德二年,省同川县入安化县。熙宁四年,复置合水县,省华池、乐蟠两县入合水。熙宁三年,以宁州彭原县属庆州。

  ○泾原路

  泾州,太平兴国元年,改彰化军节度。咸平四年,置保定县。五年,省为寨。大观二年复置。

  渭州,熙宁五年,仪州废,以安化县来属。乾德元年,以旧崇信军地置崇信县,属凤翔府。淳化中,属仪州。熙宁五年,州废,来属。熙宁五年,仪州废,以华亭县来属。

  原州,太平兴国元年,改宁州丰义县为彭阳。至道三年,属原州。

  怀德军,大观二年,升平夏城为军,以萧关等寨来属。

  镇戎军,至道元年,以故平高县地置。

  德顺军,庆历三年,以渭州陇干城置。元祐八年,置陇干县。

  ○秦凤路

  凤翔府,熙宁五年,以好畤县属府。

  陇州,开宝元年,析汧阳置陇安县。

  凤州,河池县,皇朝徒治固镇。两当县,皇朝徒治广乡镇。

  秦州,建隆二年,置伏羌寨。熙宁三年以为城。

  巩州,崇宁四年,升宁远寨为县。

  ○熙河路

  熙州,熙宁五年,收复吐蕃之武胜军,置州,升镇洮军节度。熙宁五年,置渭源堡,属州。

  兰州,元丰四年,收复金城县。

  河州,熙宁六年,收复凤林县,置枹罕县。七年省。崇宁四年,升宁河寨为县。

  岷州,熙宁六年收复。崇宁四年,复置祐川县。建隆三年,以良恭、大潭二镇置大潭县,属秦州。熙宁六年,属岷州。熙宁六年,以长道县属岷州。

  会州,元符二年,收复乌兰县。

  廓州,元符二年,收复米川县。

  洮州,元符二年,收复临潭县。

  湟州,大观三年,赐向德军额。宣和元年,改为乐州。

  ○河东路

  太原府,太平兴国四年,克复,降为并州。旧治太原、晋阳二县,遂徙治阳曲。太平兴国四年,省太原县入榆次。建隆四年,以晋阳县为平晋军。太平兴国四年,废为平晋县。熙宁三年,省入阳曲。政和五年复。

  潞州,太平兴国元年,改昭德军节度。建中靖国元年,改隆德军节度。

  庆祚军,旧晋州赵城县。熙宁五年,废为镇,隶洪洞县。

  元丰二年,复为县。政和三年,升为军。

  麟州,乾德五年,升建宁军节度。端拱元年,改镇西军节度。

  岚州,咸平五年,以宪州楼烦县来属。

  宪州,熙宁三年废,十年复置。咸平五年,以岚州静乐县来属。

  慈州,熙宁五年废入隰州。元祐元年复置。熙宁五年,省文城县入吉乡县,又省乡宁县。

  丰州,嘉祐七年,以府州萝泊川掌地置,东南接府州,西接麟州,不统县。

  辽州,熙宁七年,废为平定军。元丰八年复置。熙宁七年,省和顺县为镇,入辽山。元丰元年复置。

  岢岚军,太平兴国四年,析岢岚州置军。

  宁化军,太平兴国四年,析岚州地置宁化县。五年,于县置军,领宁化一县。

  威胜军,太平兴国二年置,并沁州入焉。太平兴国二年,以潞州武乡县来属。太平兴国六年,废沁州,以沁源县来属。

  太平兴国六年,废沁州,以绵上县属大通监。宝元二年来属。

  平定军,太平兴国七年,改上父县为平定县,置平定军。

  保德军,淳化四年,析岚州置定羌军。景德二年,改曰保德。

  火山军,太平兴国七年,以岚州雄勇镇置军。治平四年,置火山县。熙宁四年,县废。

  晋宁军,元祐二年置。大观三年,石州临泉县来属。

  ○淮南东路

  亳州,大中祥符七年,升集庆军节度。大中祥符七年,改真源县为卫真县。

  泗州,乾德元年,以楚州盱眙县来属,州徙治此。建隆二年,省徐城县入临淮。乾德元年,以濠州招义县属泗州。太平兴国元年,改为招信。

  真州,大中祥符六年,以圣像成功,升为真州。

  通州,天圣元年,改周通州为崇州。明道二年复故名。

  ○淮南西路

  寿州,开宝四年,改盛唐县为六安县。

  无为军,太平兴国三年,以巢县之无为镇置军。太平兴国三年,以庐州巢县来属。太平兴国三年,以庐州庐江县来属。

  无为县,熙宁三年,析巢县、庐江县地置。巢县,太平兴国三年,自庐州来隶。绍兴五年,废为镇。六年夏。十一年隶庐州。

  十二年复隶。

  光州,建隆元年,改殷城县为商城县。后省为镇,入固始。

  ○两浙路

  案《宋史》:两浙路,熙宁七年,分为两路,寻合为一,南渡后复分。

  临安府,淳化五年,改宁海军节度。六年,升杭州为府。

  太平兴国四年,改钱江县为仁和县。太平兴国三年,改安国县,复曰临安县。太平兴国四年,改新登县为新城县。

  平江府,太平兴国三年,改苏州吴郡为平江军。

  润州,开宝八年,改镇江军节度。熙宁五年,省延陵县入丹阳。

  常州,太平兴国元年,改义兴县为宜兴县。淳化元年,江阴军废,以江阴县来属。三年,复置军。熙宁四年,又废来属。

  秀州,政和七年八月二十七日,改秀州为嘉禾郡。

  湖州,景祐元年,改为昭庆军节度。太平兴国七年,析乌程县地置归安县。太平兴国四年,以杭武康县来属。

  睦州,宣和元年,升建德军节度。三年,改为严州。

  越州,大观元年,升为帅府。

  明州,建隆二年,改奉国军节度。熙宁六年,析鄞县置昌国县。

  温州,石晋为静海军节度。政和七年,升应道军节度。

  台州,建隆元年,复改台兴县为天台县。景德四年,改永安县为仙居县。

  处州,咸平二年,复改白龙县为松阳县。

  婺州,淳化元年,改宝宁军节度。

  衢州,乾德四年,以常山县地置开化场。太平兴国六年,升为县。

  ○江南东路

  建康府,开宝八年,降为升州。

  饶州,开宝八年,以余干县地置安仁场。端拱元年升为县。

  池州,开宝八年,以江宁府铜陵县来属。太平兴国三年,以江州东流县来属。

  信州,开宝八年,升宝丰镇为县。景祐二年省。康定元年复置。庆历三年,又省入弋阳—宝八年,以铅山县直隶京师,后属信州。熙宁七年,复升永丰镇为县。

  太平州,开宝八年,改雄远军为平南军。太平兴国二年,升为太平州。太平兴国三年,以宣州芜湖县、繁昌县来属。

  南康军,太平兴国二年置。太平兴国七年,以洪州建昌县、江州都昌县来属。

  广平军,开宝八年置。端拱元年,以郎步镇置建平县。

  宁国府,旧宣州。乾道二年八月二十六日,以孝宗潜藩升为府。

  ○江南西路

  原注:绍兴元年,以江、洪、筠、袁、虔、吉州、兴国、南康、临江、南安军为江南西路。四年,拨南康军依旧隶江南

  东路

  洪州,太平兴国六年,析南昌县置新建县。

  虔州,太平兴国八年,以险江镇置兴国县,以九州镇置会昌县。

  吉州,太平兴国九年,置吉水县。至和元年,以报恩镇置永丰县。熙宁四年,以万安镇置万安县。

  袁州,雍熙元年,以宜春县地置分宜县。

  抚州,开宝三年,以宜黄场复置宜黄县—宝五年,以金溪场置金溪县。

  筠州,太平兴国三年,以高安监步镇置新昌县。

  兴国军,太平兴国二年置。乾德五年,以大冶场置大冶县,属鄂州,太平兴国二年来属。太平兴国二年,以鄂州通山县来属。

  南安军,淳化元年置,以虔州大庾县建军,以县为治所,以虔州南康县、上犹县来属。

  临江军,淳化三年置。

  建昌军,太平兴国四年,改建武军为建昌。淳化二年,以抚州南丰县来属。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七十六·列传第三十五·脱脱
  卷一百九十三·毕沅
  ●卷二百四十五·徐梦莘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五·王称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二·杨士奇
  卷之三百五十二·佚名
  皇朝本记·佚名
  皇王大纪卷六十七·胡宏
  六○八 寄谕盛京将军福康安将府丞李绶办理磨毁改刻碑碣等事覆奏·佚名
  六十八、新闻记者开场·包天笑
  唐纪五十七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下元和十四年(己亥、819)·司马光
  ●皇朝通典卷之二十七·佚名
  卷九十三·佚名
  亲王仪仗·朱元璋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再题宋版九家注杜诗·郭知达

    再题宋版九家注杜诗兑氏之戈和氏弓续増天禄吉光中浣花眉列新全帙金粟身存旧卷筒【世以藏经纸之未作经册者为卷筒纸最为难得此书面页用之】尤物宁论显与晦逢时亦有塞兮通武英弃置今方出【是书尘武英殿库架不知几许年

  • 决断·徐志摩

    我的爱: 再不可迟疑; 误不得 这惟一的时机, 天平秤—— 在你自己心里, 哪头重—— 砝码都不用比! 你我的—— 哪还用着我提? 下了种, 就得完功到底。 生,爱,死—— 三连环的迷谜; 拉动一个, 两个就跟着挤。 老实说, 我不

  • 御选元诗卷六十六·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六十六五言絶句一郝经同阚彦举南湖晚步荷花临水殿绮月转帘腰晚吹动银管暮凉生翠绡促织乱聒霜前夜忙催机上秋无衣汝何益重作旅人愁杨奂录汴梁宫人语嵗嵗逢元夜金蛾閙簇巾见人心自怯终是女儿身殿

  • ●脱囊颖·沈泰

    (古郧玄辉徐阳辉编西湖彦雯汪€评武林上达黄之、伟生汪尔瑚阅) △第一折 【满江红】〔外扮毛遂跛足上〕弹铗归来,按不住壮心豪气。十年来博得一贫彻骨,竟无知己。燕雀那知鸿鹄志?蛟龙恰被鱼虾戏。猛回头蹩走风尘,遭颠

  • 卷之七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殿阁词林记卷一·廖道南

    (明)廖道南 撰○殿学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吴伯宗名柘以字行抚州金溪人父仪元乡贡进士伯宗生而岐嶷十岁通举子业识者竒之叹曰此儿玉光劔气终不可掩洪武庚戌乡试辛亥廷试俱第一是时初议开科取士命国子祭酒魏观博士孙吾与修

  • 第三十二卷 访目·缪荃孙

    汉西汉东平赵王庙碑目见《建康志》、重刊《江宁府志》。大司徒甄邯墓碑在后湖之侧,目见《建康志》、《重刊江宁府志》。茅君别院碑分书。牛迹山去陆郎桥五里,为茅君别院,有《西汉永光五年》。碑系麻石,久损折,可摩挲者,不过

  • 金佗续编卷二十·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续编卷二十宋 岳珂 撰百氏昭忠録卷四章尚书頴经进鄂王传之四敌既败盟飞得警报奏乞诣在所陈机密会刘錡在顺昌与敌抗告急诏飞助之飞遣张宪姚政赴顺昌复奏请觐奏上遣李若虚至飞军赐札曰金人再犯东京彼

  • 徐浩传·刘昫

    徐浩的字叫季海,是越州人。父亲是徐峤,官当到洛州刺史。徐浩年少时考中了明经科,擅长草书和隶书,因文章和学识被张说看重,调任鲁山县主簿。张说又推荐他任丽正殿校理官,三次升任右拾遗,后还是任校理官。幽州节度使张守王圭把

  • 卷一百五十二·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五十二明 杨士奇等 撰用人宋理宗时牟子才奏赵汝腾徐霖不当迁逐状曰臣比因轮对有感时事辄论君子将散其几有十履霜坚氷危虑并迫荷陛下忻垂采

  • 纲鉴易知录卷三一·吴楚材

    晋纪孝怀皇帝纲 丁卯,孝怀皇帝永嘉元年,春三月,陈敏将顾荣、周玘,杀敏以降。纲 立清河王覃弟诠为皇太子。纲 太傅越出镇许昌。目 帝亲览大政,留心庶事;越不悦,固求出藩。纲 夏五月,群盗汲桑、石勒入邺,杀都督新蔡王腾,复攻

  • 所染第三·墨子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

  • 泾野子内篇卷十九·吕柟

    鹫峰东所语嘉靖壬辰楷自京师囘入南监乃先谒先生问为学工夫先生曰须是忠信立诚以进徳修业存得诚了则发一言是一个事业行一事是一个事业至于接物无非此意若无事时或博考经典或与良朋善友切磋琢磨自不患不日进于高明矣问

  • 卷四·张大亨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通训卷四     宋 张大亨 撰僖公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元】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邱遂次于匡公孙敖帅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十五】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

  • 杨岐方会和尚语录·方会

    袁州杨岐山普通禅院会和尚语录江宁府保宁禅院嗣法小师仁勇编师在筠州九峰山。受疏了披法衣。乃拈起示众云。会么。若也不会。今日无端走入水牯牛队里去也。还知么。筠阳九曲萍实杨岐。乃升座。时有僧出众。师云。渔翁

  • 第七 婆罗门相应·佚名

    第一 阿罗汉品[一]第一 陀然阇仁一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二其时,有婆罗堕婆阇姓之婆罗门妻,名陀然阇仁,信乐佛、法、僧。三时,陀然阇仁,将近于运食与婆罗堕婆阇姓之婆罗门,发三次之欢喜语:&ldquo;归命

  • 骈体文钞·李兆洛

    骈体文选集。编选者李兆洛是一位擅长考据的学者,精通音韵乐律、史地历算等。当时,桐城古文风行于世,唐宋八大家成为众望所归的文章典范。但骈文作者代不乏人,乾嘉之间甚至有“骈文八大家”之称,其中著名者如袁枚、孙

  • 金壁玄文·廖瑀

    宋代廖瑀撰,风水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