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朝聖諭錄上

  永樂一

  ○永樂一

  永樂二年六月, (「永樂二年六月」,「二年」原作「元年」,據明朱當■〈氵眄〉(下簡稱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一日,進呈文華殿大學士講義,上覽畢,稱善。因曰:「先儒謂堯典克明俊德,一章一部,大學皆具。」臣對曰:「誠如聖諭,堯、舜、禹、湯、文、武數聖人,凡修躬施於家國天下者,皆大學之理。」上曰:「孟子道:『性善必舉堯、舜。』爾等於講說道理處,必舉前古為證,庶幾明白易入。」又曰:「帝王之學,貴切己實用, (「帝王之學貴切己實用」,「實用」二字原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著講說之際,一切浮汎無益之語勿用。」

  永樂二年,饒州府士人朱季友獻所著書,專斥濂、洛、關、閩之說,肆其醜詆。上覽之, (「上覽之」,「之」原作「上」,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怒甚,曰:「此儒之賊也。」時禮部尚書李至剛、翰林學士解縉、侍讀胡廣、侍講楊士奇侍側,上以其書示之。觀畢,縉對曰:「惑世誣民莫甚於此。」至剛曰:「不罪之,無以示儆。宜杖之,擯之遐裔。」士奇曰:「當燬其所著書,庶幾不誤後人。」廣曰:「聞其人已七十,燬書示儆足矣。」上曰:「謗先賢、毀正道,非常之罪,治之可拘常例耶?」即敕行人押季友還饒州,會布政司、府、縣官及鄉之士人,明諭其罪,笞以示罰。其搜檢其家,所著書會眾焚之。又諭諸臣曰:「除惡不可不盡,悉燬所著書最是。」

  永樂二年,一日,進呈敕邊將藁,上曰:「武臣邊將不諳文理,只用直言俗說使之通曉,庶不誤事。他日編入實錄,卻用文。」

  永樂五年冬,廣東布政徐奇進香至京師,載嶺南土物,將遺諸大臣及侍臣之任事者。有得奇所列單目以進者。上閱之既,明日早御西角門,翰林諸臣奏事退,特召臣士奇還,令赴西角樓,遣中官賷奇單目示之。 (「遣中官賫奇單目示之」,「遣」字原無,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已而復召至榻前, (「已而復召至榻前」,「已」、「召」二字原本均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問曰:「何獨無爾名?」對曰:「奇前為都給事中,與翰林六科官皆隣居,相往來於臣亦然。今單目無臣名者,蓋奇初赴廣東,眾作詩文贈之,而臣以病未作。土物之饋,蓋答詩文耳。」上曰:「爾時不病,亦賦詩否?」對曰:「必賦。則今單目亦必有名。」上曰:「其以遺諸大臣,何意?」對曰:「臣在下未嘗聞大臣有受外大臣饋贈者,此亦奇不能卓立,任己意而為之。然終未知受否。且臣觀單目內土物不過藤枕藤簟、蘇合香丸之類, (「藤枕藤簟蘇合香丸之類」,「簟」字原本不清,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皆微物,韭重貨,必無他意。」上曰:「汝言是。」即取單目付中官,令燬之,一無所問。上復諭臣曰:「為臣當戒私交,為士當務清謹。」臣叩首曰:「謹遵聖諭。」

  永樂五年冬,一日,胡廣獨於武英門進呈文字,上覽之,稱善再三。 (「稱善再三」,「善」字原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既,從容問曰:「楊士奇文學於今難得,而黃淮數不容之,何也?」對曰:「淮有政事才,士奇文學勝,且簡靜無勢利心。蓋因解縉重士奇及臣而輕淮, (「蓋因解縉重士奇及臣而輕淮」,「及」字原無,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故淮有憾。」上曰:「朕知汝亦不容於淮,惟朕不為所惑。」廣叩首退,與臣言:「上恩如此,當子孫世世不敢忘。」蓋自是吾二人待淮謹矣。 (「蓋自是吾二人待淮謹矣」,「是」原作「古」,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永樂六年六月,禮部尚書鄭賜卒。先是,禮部職務繁夥,賜為侍郎,趙翀素常憂鬱,且有疾,奏對屢失措,上厭之。是日早,遽以訃聞,召翰林諸臣問曰:「未嘗聞賜病,豈其自盡乎?」眾未對。臣進曰:「臣觀賜有病數日,但惶懼不敢退即便安求醫藥。昨日晚臣與賜同立右順門外, (「昨日晚臣與賜同立右順門外」,「右順門」原作「左順門」,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賜體力不支仆地,旁人怪其鼻口之氣有噓無吸,臣遽令其屬官扶出午門外。……」上不俟臣語竟,即諭翰林諸臣曰:「賜本君子,顧才不足耳。其撰祭文,遣官祭之。」又命工部董其棺。其晚,臣與黃淮奏事退, (「其晚臣與黃淮奏事退」,「其晚臣」三字原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集文集本補。) 上召臣還,諭曰:「早來微汝言,幾誤疑賜。自今有事,但直言勿隱。」

  永樂六年冬,巡狩北京。詔書命臣士奇視草。上覽之再三,喜曰:「簡當,更勿改易,其擇日書之頒下。」又曰:「試與諸尚書觀之。」諸尚書皆稱善,獨兵部尚書劉雋私與士奇曰:「請以『有』字易『自』字,如何?」士奇曰:「善」。即以告於眾,眾曰 (「即以告於眾眾曰」,「眾」字原脫一,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義無相遠,不足易,且上既善之矣。」士奇獨以聞,請易之。黃淮於上前執不足易。臣曰:「於國家大體,當用雋言。」上顧士奇曰:「從汝,從汝。」明日,諭胡廣曰:「楊士奇能服善,難得。」

  永樂九年三月,一日,翰林諸臣奏事右順門,退,特召臣士奇還。上問曰:「汝輔監國久,東宮所行果如何?」對曰:「孝敬。」上曰:「試言其事。」對曰:「於我宗廟甚虔,凡籩豆之類,皆親閱視。一日當時享,偶頭風作,醫言當汗,殿下曰:『汗即不敢蒞祭。』左右有言可遣人代者,殿下曰:『上以命我,我又遣人乎?』及期,遂親蒞祭。祭畢還,未至宮,遍體汗,不藥而愈。每尚膳進御用物詣行在,皆一一閱過,然後緘識遣行,不輒信任下人。自車駕北征,恒切懷憂,不遑寧居,日中昃始食。及敕使至,始釋然寬慰。」上曰:「此亦子道當然。」對曰:「古聖賢亦皆盡其當然者。」 (「上曰此亦子道當然對曰古聖賢亦皆盡其當然者」,此二十字原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上曰:「聞輔臣中獨爾能持直道,不見忤否?」對曰:「臣性愚戇,殿下恒見容納。然殿下天資甚高,非眾人所能及。或有過,未嘗不知,知之,未嘗不悔而速改之。且殿下最用心處在以愛人為本,將來宗廟社稷之寄允不負陛下付託。」上甚喜,命尚膳賜酒饌。

  永樂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鴻臚寺奏習正旦賀儀。上召禮部翰林院官問曰:「正旦日食,百官賀禮可行乎?」尚書呂震對曰:「日食與朝賀之時先後不相妨。」侍郎儀智曰:「總然同日,免賀為當。」 (「總然同日免賀為當」,「總」原作「乃」,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上顧問翰林諸臣:「古有日食,行賀禮否?」黃淮、楊榮、金幼孜皆未有對。臣士奇對曰:「日食,天變之大者,前代元正日食,多不受朝。宋仁宗時,元旦日食,富弼請罷宴徹樂,宰相呂夷簡不從。弼曰:『萬一契丹行之,為中國羞。』後有自契丹回者,言虜是日罷宴,仁宗深悔。今免賀誠當。」上曰:「君子愛人以德,不以姑息。其免賀及宴,仍賜百官節鈔。」上於敬天致誠,必求當理,未嘗苟狥人言,大率類此。

  永樂十一年十二月,一日,獨於武英門呈進敕藁畢,上從容問曰:「汝今兼東宮何官?」對曰:「左諭德。」上曰:「吾嘗察之,獨胡廣與汝所行不忝東宮官。胡廣今兼何職?」對曰:「左春坊大學士。」上曰:「好」。又曰:「吾聞諸留守官內,汝與黃淮遇事肯言,然聞東宮有從有不從。」對曰:「殿下推誠待下,遇臣等有言必自斟酌,如言當理,無不聽納。 (「無不聽納」,「聽」字原本空缺,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補。) 如未當,亦不曲從。」上曰:「如此甚好。」

  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周王橚、楚王楨相繼來朝例。次日,謁孝陵。周王先至,適遇節,上命東宮、皇太孫及小皇孫陪謁。已出東華門,上遽召翰林臣,時楊榮、金幼孜及士奇皆至。上問曰:「二王、東宮、太孫及小皇孫謁陵,展敬之位如何?朕意雖略定,爾三人試言之。」楊、金未有對。上顧問臣,對曰:「周、楚二王屬尊,當列稍前,兩旁。東宮殿下列稍後,居中。皇太孫殿下亦居中,列於東宮殿下之後。諸皇孫與皇太孫同班而分列兩旁。」上曰:「爾所言有據乎?」對曰:「宋儒朱熹家禮大約如此。」上曰:「吾未嘗熟家禮,但據己見書其位次。」遂出片楮宸翰,所書位次正與臣所言合,然下有六字未書,授筆命臣足之。遂遣鴻臚丞周昇馳齎赴陵,俾率行之。少頃,昇復命,以宸翰進,上以授臣。蓋上天資甚高,所意見暗合古人多類此。

  一日,東宮殿下傳上命,召吏部、翰林院官,令舉老成正大儒者侍皇太孫講讀。明日,東宮殿下特召尚書蹇義及臣士奇,問已得人否?義對曰:「臣兩人共舉禮部侍郎儀智,然眾鮮知之,議尚未決。」殿下曰:「往者吾舉李繼鼎,大誤,後悔無及。智甚端正,但覺老矣。」臣對曰:「雖頗老,然起家學官,道理明,執守正,精神不衰。目前廷臣中老成正大未見其比。」是日午朝,上顧問東宮曰:「太孫處侍講讀已得人否?」對曰:「已舉禮部侍郎儀智,然議尚未決。」上喜曰:「此得人矣,雖老,識朝廷大體,能直言不阿。向之元正日食,呂震等皆欲行賀禮,惟此老與楊士奇言宜免賀,朕從之。儀智可用。」遂召禮部、翰林諸臣諭曰:「儀智甚好,朕知之,令侍太孫講讀。」蓋上於臣下,有片言之善,皆記憶不忘。

  九月,擢教授,簡從善林長懋、教諭徐永達並為翰林編修,侍從皇太孫講讀。

  按:祖宗最重學官一途,凡輔導東宮必選焉;纂修書籍、會試、校文必參用焉;凡經考薦與九年考優者,必授以翰林、春坊、六科清華之選焉,監察、部曹而下不論也。觀永樂中所遴選以輔導宣廟者,自儀智而下張瑛、戴綸輩無非發身學官,未常專用進士也。故楊文貞之薦儀智,謂其「起家學官,道理明、執守正,廷臣未見其比。」可見當時以起家學官為重也。故當時為學官者,皆振奮興起,自重自修,出為世用,彬彬多得人之譽,以勵世磨鈍有此具也。近則視學官日輕,以起家學官為不屑。近日被薦考稱者,雖部曹之授猶靳焉,而況其它?殆登天絕望,如此尚何望勵世之効乎?嗚呼,世變何可勝嘆!

  永樂十四年,上在北京,頗聞高煦有異志,驛召隆平侯張信詢之。上猶未信,車駕遂還南京,以問皇太子, (「車駕遂還南京以問皇太子」,「皇太子」原作「皇太孫」,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對曰:「人言未可輒信,且父皇在上,當未敢有此心。」一日,翰林諸臣奏事退,上召士奇還,問曰:「汝與蹇義在此,漢府事皆當悉知。昨日詢義,固辭不知,不肯言。汝當為朕言之。」又曰:「如朕未有知,汝輩慮有離間之罪。朕既知矣,汝何慮?」對曰:「臣與義同事東宮殿下,外人固無敢與臣等言。雖間有言者,亦百之一二, (「雖間有言者亦百之一二」,「亦」原作「一」,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又多出臆度,非見實跡,此固不敢輒對陛下。然漢王始受冊封國雲南,不肯行,復改過青州,又堅不行,今知朝廷將徙都北京,惟欲留南京。此天下之人疑其心,亦豈待事有實跡哉!惟陛下早善處置,使有定所用,全父子之恩,以貽永世之利。」上默然起,還宮。後數日,上得高煦私造兵器及皮舡教習水戰,及僭乘輿服物、挾私擊死無罪官民、縱護衛官軍京城內外劫掠悉有實跡,大怒,褫其冠帶,縶之西華門內。 (「縶之西華門內」,「內」原作「外」,據明朱氏國朝典故本、東里文集本改。) 東宮殿下叩頭懇為救解,乃免。上命翰林條示其罪,且曰:「若此所為,將來必不靜。朕今削兩護衛,處之山東樂安州。」蓋去北京甚邇,即其作禍,可朝發而夕擒也。

猜你喜欢
  卷三百三十七 元豐六年(癸亥,1083)·李焘
  第五十八回 弑张后代宗即位 平史贼蕃将立功·蔡东藩
  提要·陈栎
  两汉刊误补遗卷二·吴仁杰
  第二十章 中国史的年代·吕思勉
  明名臣琬琰録卷四·徐紘
  绥冦纪畧卷四·吴伟业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宗室传十二·纪昀
  一二一六 军机大臣为奉旨一体校勘文津阁诸书事致纪昀函·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十一·阿桂
  乐陵王高百年传·李延寿
  杨廷麟传·张廷玉
  王家屏传·张廷玉
  卷一·佚名
  卷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三十八·彭定求

        卷238_1 【送集贤崔八叔承恩括图书】钱起   雨露满儒服,天心知子虚。还劳五经笥,更访百家书。   赠别倾文苑,光华比使车。晚云随客散,寒树出关疏。   相见应朝夕,归期在玉除。   卷238_2 【送张五员外东

  • 岳州山城·张说

    山城丰日暇,闭户见天心。 东旷迎朝色,西楼引夕阴。 书观千载近,学静二毛深。 忽有南风至,吹君堂上琴。

  • 列传第五 文闵明 武宣诸子·令狐德棻

    文帝十三子。姚夫人生世宗,后宫生宋献公震,文元皇后生孝闵皇帝,文宣皇后叱奴氏生高祖、卫剌王直,达步干妃生齐王宪,王姬生赵僭王招,后宫生谯孝王俭、陈惑王纯、越野王盛、代奰王达、冀康公通、滕闻王逌。齐炀王别有传。宋献

  • 卷三十三·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三十三 【起戊辰梁武帝大清二年魏文帝大统十四年东魏孝静帝武定六年○尽甲戌梁元帝承圣三年魏?帝元年齐文宣帝天保五年】

  • 记圣路易赛会副监督·佚名

    《新庵随笔》云:某京卿者,中国最初出洋游学生中之杰出才也。虽无专门学问,亦未受卒业文凭,而于侪辈中,当时固已首屈一指。回国后,就关道某公为舌人,颇蒙青睐。旋与公之宠姬某氏有瓜李之嫌,为所觉,仓皇遁去,落落不得志者有年。既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三十九·佚名

    嘉靖三十五年九月丙辰朔礼部进祀册因请明年季秋大享期诏定于九月十一日○淮安府海洲地震有声如雷○丁巳升江西道御史刘仑为南京通政使司右参议○戊午 大享 上帝于 玄极宝殿先期请 皇考配及是日行礼俱命成国公朱希忠代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九十六·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叶德辉之文艺谈·李定夷

    近有日人某君往访湖南名士叶德辉,谈及文学戏曲之事。叶君云:“说文为一种东汉人实学,不可以钟鼎铜器篆籀目之。研究此书,最要之门户,前清乾隆时儒者似犹未知,日本人亦罕有精造者,然其学甚难,鄙人于此,已研究三十年矣。顷如剧曲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二十六·纪昀

    列传唐 【二十六】○唐二十六桓彦范【薛季昶 杨元琰杨仲昌】 敬晖崔元暐【涣 纵碣】 张柬之 袁恕己【高】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桓彦范桓彦范字士则润州丹阳人以门荫调右翊卫迁司卫主簿狄仁杰曰君才识

  • 别集下卷六·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六 宋 李幼武 纂集 杨沂中 和国武恭王 字正甫崞县人高宗赐名存中除太傅为醴泉观使孝宗朝都督江淮军马 李成叛时江东大帅吕颐浩驻军左蠡以守其境而江南招讨使张俊方会诸将议所以

  • 卷一·王葆心

    罗田王葆心撰形势篇形势篇前事篇统系篇规律篇鄂砦篇形势篇与山砦有关系者,当时东南拥戴之诸藩及关、陇一二处之号召与鲁、黔诸义兵是也。由今观之,山砦之所图,与安宗、绍宗、鲁、桂诸帝藩,虽事异而势殊;要之,环顾当时,自诸帝

  • 卷二十一【起宣公元年尽四年】·杜预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注疏卷二十一【起宣公元年尽四年】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孔頴逹疏宣公【音义】【陆曰宣公名倭一名接又作委文公子母敬嬴谥法善问周逹曰宣】【疏】【正义曰鲁世家云宣公名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一·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五分甚深相品第十三   [一]爾時欲界十千天子天主帝釋而爲上首.復有梵世二萬天子大梵天王而爲上首.俱   詣佛所頂禮雙足郤住一面同白佛言.世尊.所說諸甚深法以何爲相。爾時佛告諸

  • 新旧问题的根本解决·太虚

    现今中国的学者,于文化思潮上,发生了一个新旧问题,纷纷争辩不已!然考其所由争辩之故,因以先有了两方面不同的知见:一方面、则以凡较新者必较好,较旧者必较坏,故吾人唯当选择孰为较新者而取之,孰为较旧者而弃之耳。又一方面则以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述记·太虚

      ──九年十月在汉口黄州会馆讲──  经者,本万古不磨之真理,发为永久不易之定论也。经是通名,般若波罗密多心是别名。  般若、梵音,译曰智慧。但世智世慧,恒为不正的、虚妄的、染污的,而即心自性的佛智慧,离过绝非,为

  •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寿命陀罗尼经·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殑伽河侧。与诸比丘及大菩萨无量天人大众俱。尔时世尊告毗沙门等四天王言。有四种法甚可怖畏。

  • 天台三圣诗集和韵·佚名

    嘉兴大藏经 天台三圣诗集和韵序忆五六岁即闻吾乡有闾丘寻丰干礼寒拾事比长入天台国清寺则丰干与寒拾像具存焉方外志亦备载其始末殆非虚事也世传寒拾丰干诸诗或冲澹深粹有陶靖节孟襄阳之风闲或作偈语盍意主于开导世愚

  • 狂鼓史渔阳三弄·徐渭

    明代杂剧。简名《渔阳三弄》、《狂鼓史》。为《四声猿》杂剧之一种。徐渭撰。《远山堂剧品》著录。据《后汉书·祢衡传》敷演。汉末文士祢衡死后,阴司判官将曹操的鬼魂捉到阎罗殿上,让祢衡裸衣击鼓痛骂。他慷慨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