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沿革

国初循前代之制,以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为三馆,通名之曰崇文院。直馆至校勘通谓之馆职,必试而后命;不试而命者,皆异恩与功伐,或省府监司之久次者。元丰官制行,尽以三馆职事归秘书省,省官自监少至正字皆为职事官。至元佑中,又举试学士院入等者,命以为校理、校勘,供职秘书省;若秘书省官,则不试而命。至于进擢之异,待遇之渥,资任之优,选除之遴,简书之略,盖不与他司等也。

端拱元年五月辛酉,诏置秘阁于崇文院中堂。按《六典》,秘书省中外三阁,掌典图书,古今文字皆在禁中。两汉或徙金马门外,历代不常其处。唐季乱离,中原多故,儒雅之风,几将坠地。故百王之书,荡然散失,兰台延阁,空存名号。上崇尚儒术、屡下明诏,访求羣书,四方文籍,往往而出,未数年间,已充牣于书府矣。至是,乃于史馆建秘阁,仍选三馆书万余卷以实其中,及内出古画墨迹藏其中。凡史馆先贮天文、占候、谶纬、方术书五千十二卷,图画百十四轴,尽付秘阁。有晋王羲之、献之、庾亮、萧子云、唐太宗、明皇、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怀素、怀仁墨迹,顾恺之画维摩诘像、韩干马、薛稷鹤、戴崧牛及近代东丹王李赞华千角鹿、西川黄筌白兔,亦一时之妙也。

淳化元年八月,李至等言:「王者藏书之府,自汉置未央宫,即麒麟、天禄阁在其中。命刘向、扬雄典校,皆在禁中,谓之中书,即内库书也。东汉藏之东观,亦在禁中也。至桓帝,始置秘书监掌禁中图书秘记,谓之秘书。及魏分秘书为中书,而秘书监掌艺文图籍之事。后以秘书属少府,故王肃为秘书监,表论不应属少府,以为魏之秘书即汉之东观,因是不属少府。而兰台亦有所藏之书,故薛夏云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然则秘阁之书,藏之于内明矣。晋、宋以还,皆有秘阁之号,故晋孝武好览文艺,敕秘书郎徐广典秘书阁,辑四部三万余卷。宋谢灵运为秘书监,补秘阁之遗逸。齐末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散。梁江子一亦请归秘阁观书。隋写秘阁之书,分为三品,于观文殿东西廊贮之。然则秘阁之设,其来久矣。及唐开元五年,亦于干元殿东廊写四库书以充内库,命散骑常侍褚无量、秘书监马怀素总其事。至十三年,乃更为集贤殿,因置集贤书院。虽沿革不常,然秘阁之书皆置于内也。自唐室陵夷,中原多故,经籍文物,荡然流离,近及百年,斯道几废。国家承衰弊之末,复兴经籍,三馆之书,访求渐备。馆内复建秘阁,以藏奇书,总羣经之博要,资乙夜之观览,斯实出于宸心,非因羣下之议也。况睿藻宸翰,盈编积简,则其奥秘非复与羣司为比。然自建置之后,寒暑再周,顾其官司,未详所处。乞降明诏,令与三馆并列。至于高下之次,先后之称,亦昭示明文,着为定式。其秘书省既无书籍,原隶京百司,诸如旧制。」诏曰:「朕肇兴秘府,典掌羣书,仍选名儒,入直于内。文籍大备,粲然可观,处中禁以宏开,非外司之为比。自今秘阁宜次三馆,其秘书省依旧属京百司。」

淳化三年五月,诏增修秘阁。先是,度崇文院之中堂为秘阁之址,而层宇未立,书籍止置偏厅庑内。至是始修之,八月阁成。景德四年五月,诏分内藏西库地广秘阁。

省舍

大中祥符七年二月,徙起居院。为礼仪院故也。

大中祥符八年,荣王宫火,焚及崇文院。命翰林学士陈彭年检讨建置馆阁故事。彭年言:「唐中书、门下两省,宫城之内有内省,宫城之外有外省。今欲据秘阁旧屋宇间数,重修为内院,奉安太宗圣容及御书额,置供御书籍、天文禁书、图画;其四廊并充书库,及史馆日历库。至馆阁直官、校理宿直;校勘及抄写书籍、雕造印版,并就外院,即于左右掖门外近便处修盖,仍别置三馆书库。其三馆书籍名目,候将来分擘正副本,取便安置。」从之。上以内廷火禁甚严,而馆阁羣臣更直寓宿,寒冱之月,饮食非便,因命有司检讨故事而行之。崇文外院既置于左右掖门外,遂以旧地还内藏。

天圣中,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谢绛言:「唐室丽正、史官之局,并在大明、华清宫内。太宗肇修三馆,更立秘阁于升龙门左,亲飞白题额,作赞刻石于阁下。景德中,图书寖广,大延天下英俊之士,乃益以内帑西库。二圣因子临幸,亲加劳问,递宿广内,有不时之召。人人力道术,究艺文,知天子尊礼甚勤,而名臣高位繇此其选也。往者延燔之后,简编略尽,访求典籍,是正疑文,而笔工坌集;有司引两省故事,别创外馆,以从缮写考校之便。然直舍卑喧,民栏丛接,大官卫尉,供拟滋削,非先朝所以隆儒育才之本意。愿开内馆,以恢景德之制。」从之。 

天圣九年十一月,徙三馆于左升龙门外。嘉佑四年,还崇文院于禁中。内藏库请以前十三间与三馆,诏从之。元丰六年,复以还内藏库。元佑二年,既复置馆职,在省凡二十余员,遂以大庆殿中朝服法物库与内藏库,而嘉佑所广十三间复以归秘书省,于是遂定。

政和中,新作明堂于皇城之东隅,迁左藏库于天汉桥之东北。又度地于端门之东南、驰道之左、横街之南为秘书省。方栋宇未成,迁秘书省于西府之空位。空位二相属,前位居省官与秘阁四库之书,古画、器物咸在;后位为著作局编修会要所。宣和三年,新省成。棂星门东向,在景灵宫东北门少西,殿门南向,中为右文殿。殿之后为道山堂,堂之后为监、少直舍。直舍之后为著作局,局有厅,有直舍、书库、吏舍,周以两庑。右文殿东庑便门之东,秘阁在焉。秘阁之后为提举官厅事,厅事之后为提举官直舍,直舍之后为编修会要所。书局旋罢,不果入。秘阁之南为丞、郎直舍,直舍之南为提举三馆秘阁官厅事,周以四庑,校、正直舍与吏舍、书库等在焉。朱碧辉焕,栋宇宏丽,上邻清都,为京城官府之冠。

储藏

淳化元年七月,以御制《秘藏诠》十卷、《逍遥咏》十一卷、《秘藏诸杂诗赋》十卷、《佛赋》一卷、《幽隐律诗》四卷、《感怀一百韵诗》四卷、《怀感回文五七言》一卷,凡四十一卷,藏于秘阁。

淳化三年九月,幸新秘阁。帝登阁,观羣书齐整,喜形于色,谓侍臣曰:「丧乱以来,经籍散失,周孔之教,将坠于地,朕即位之后,多方收拾,抄写购募,今方及数万卷,千古治乱之道,并在其中矣。」即召侍臣赐坐命酒,仍召三馆学上预坐。日晚还宫,顾昭宣使王继恩曰:「尔可召傅潜、戴兴,令至阁下,恣观书籍,给御酒与诸将饮宴。」潜等皆典禁兵,帝欲其知文儒之盛故也。他日,又诏侍臣曰:「迩来武人子孙,颇有习儒学者,盖由人所好耳。」吕蒙正曰:「国家襃待文士,爵禄非轻,故人人自劝,乃圣化所及。」

至道元年六月,命内品、监秘阁三馆书籍裴愈使江南、两浙诸州,寻访图书。如愿进纳入官,优给价值;如不愿进纳者,就所在差能书吏借本抄写,实时给还,仍赍御书石本所在分赐之。愈还,凡得古书六十余卷,名画四十五轴,古琴九,王羲之、贝灵该、怀素等墨迹共八本,藏于秘阁。先是,遣使于诸道,访募古书、奇画及先贤墨迹,小则偿以金帛,大则授之以官,数年之间,献图书于阙下者不可胜计,诸道又募得者数倍。复诏史馆尽取天文、占候、谶纬、方术等书五千一十二卷,并内出古画、墨迹百一十四轴,悉令藏于秘阁,图书之盛,近代无比。

咸平二年七月甲辰,幸国子监,还幸崇文院阅羣书,命从官纵览。登秘阁,观太宗圣制墨迹。上恻怆久之。赐秘书监杨徽之、集贤院学士钱若水及馆阁官、点检书籍刘承珪等器帛职掌缗钱。

咸平三年二月,诏藏《太宗御集》三十卷于秘阁,仍录别本藏三馆。

咸平间,帝尝谓宰臣曰:「三馆秘阁书籍,近闻颇不整一,多有散失,雠校亦匪精详,遂使传闻迭为差误,自今凡差官校勘及典掌者,当严行约束,庶绝因循。」直史馆谢泌上言:「国家图书,未有次序。唐朝尝分经、史、子、集为四库,命薛稷、沈佺期、武平一、马怀素人掌一库,望遵故事。」上嘉之,遂命泌与馆职四人分领四库,泌领集库。四年三月,诏三馆所少书有进纳者,卷给千钱,三百卷以上,量材录用。

猜你喜欢
  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四十七·赵尔巽
  第五十五回 帮源峒方腊揭竿 梁山泊宋江结寨·蔡东藩
  ◎舆服(下)·徐天麟
  中俄伊犁交涉始末·罗惇曧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九·佚名
  卷之二百一·佚名
  卷之三·佚名
  二百九十一 署内务府总管允禄等奏请补放内府三旗参领等缺摺·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三 金纪七·纪昀
  黄干传·脱脱
  ●皇朝通典卷八十二·佚名
  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司马迁
  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司马迁
  第八章 鸦片战争·吕思勉
  卷第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一十三·彭定求

        卷413_1 【陪诸公游故江西韦大夫通德湖旧居有感…韦大夫旧僚也】元稹   高墉行马接通湖,巨壑藏舟感大夫。尘壁暗埋悲旧札,   风帘吹断落残珠。烟波漾日侵颓岸,狐兔奔丛拂坐隅。   唯有满园桃李下,膺门偏拜

  • 第十五出 逢怒·李渔

    〖双调引子·谒金门〗(外带末上)儿女债,随处把人牵碍。何事行来千里外,带将愁一块。我曹个臣侨寓维扬,等汪年兄一同北上。谁想他为考事耽搁,一时不得起身。我只因将女儿带在身旁,半步也走动不得,终日闷坐荒斋,好难消遣。

  • 淳熙稿卷七·赵蕃

    钦定四库全书 淳熙稿卷七 宋 赵蕃 撰 五言律 壬寅元日 壮岁频羁宦王春又履端东占风料峭北验斗阑干历数尧年永条章汉诏寛残生侣麋鹿何路接鵷鸾人日感怀因寄玉山亲旧并以示当涂溧阳诸表弟 唐人重人日往往见于诗孰谓

  • 齐本纪上第六·李延寿

    齐高祖神武皇帝姓高氏,讳欢,字贺六浑,勃海蓚人也。六世祖隐,晋玄菟太守。隐生庆,庆生泰,泰生湖,三世仕慕容氏。及慕容宝败,国乱。湖率众归魏,为右将军。湖生四子。第三子谧,仕魏,位至侍御史,坐法徙居怀朔镇。谧生皇考树生,性通率,不

  • 一五○ 汉票签为查明龚敬身等在四库全书处行走事致典籍厅移付·佚名

    一五○ 汉票签为查明龚敬身等在四库全书处行走事致典籍厅移付乾隆三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汉票签为移付事。准吏部片称:所有咨送考试试差各员,有无在四库全书馆行走之处,查明声覆。等因前来。查本衙门咨送进士中书十一员内

  • 宋孝武昭路太后传·李延寿

    孝武昭路太后名叫惠男,丹陽建康人。以颜色和容貌选入后宫,生了孝武帝,封为淑媛。后来年长了,不被宠爱,常常随着孝武帝外出藩国。孝武帝即位,有关部门奏请给她上尊号称为太后,她的宫殿名为崇惠。太后住在显陽殿,皇上在闺房以内

  • 危素传·张廷玉

    危素,字太朴,金奚谷人,唐抚州刺史危全讽之后。危素年少即通《五经》,登门向吴澄、范木亨求学。元至正元年(1341),因大臣的推荐,朝廷授为经筵检讨。参预编修宋、辽、金三史及注《尔雅》,书成赐金及宫女,均不受纳。由国子助教升

  • 我的主要经历·梁漱溟

    值得感念的岁月我入北大,时北大建校将近二十年,我年仅二十五岁。今值北大校庆九十周年,谨追述七十年前在北大时一些往事,以表达我这年逾九旬老校友的一片感念之情。我入北大任教,始于1917年底。是年初蔡元培先生方自欧洲归

  • 大雅·毛公

      文王之什   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聞不已.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    世之不顯.厥猶翼翼

  • 卷之一·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一仁君臣之仁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魏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录曰:尧之为君,千古纲常之主。夫子之论,万世称迷之宗也。大哉者,至极而无以加之名也,亦至变而不可穷之旨也。天者,仁覆悯下之谓也

  • 吉祥品法句经第三十九(十有九章)·佚名

    吉祥品者修己之术去恶就善终厚景福。佛尊过诸天,如来常现义。有梵志道士,来问何吉祥。於是佛愍伤,为说真有要。已信乐正法,是为最吉祥。若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倖。亦不祷祠神,是为最吉祥。友贤择善居,常先为福德。敕身从真正,是

  • 致 常 恩 书·太虚

    常恩主任鉴:所拟办事细则,颇妥善!未拟者皆拟完全,并作一关于事务之详细报告及计划,交院刊发表。并须拟一今后院产发展计划。又关于事务处薪,前函定三人五十元,如另添人 , 则减主任兼薪与之。太虚启。九、一三。(见汉藏教理院年

  • 第三十卷·佚名

    观天品第六之九(三十三天之六)复次。是事有故是事有。所谓有彼岸故。则有此岸。若无彼岸。则无此岸。如是天子。是为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无故是事无。互共有生。各各因缘。一切有为法。从因缘生。因缘者。所谓无明缘

  • 卷第十·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十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差别品第二之二因分别界。已广辩根诸行俱生。今应思择。何缘思择诸行俱生。为遣邪宗显正理故。谓或有执。诸行无因自然而起。或复有执。由一因故诸行得生。或

  • 卷第五十八·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五十八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经】佛子菩萨住此离垢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

  • 容台集·董其昌

    十七卷。明董其昌撰。董其昌,字玄宰,号容台、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精于鉴赏、善于书画,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明末四大书家

  • 藏书十约·叶德辉

    清叶德辉(1864—1927)著。有1911年湖南长沙家刻本,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系叶氏所撰三部文献论著之一。该书根据乾嘉后私家藏书的一般特点及其个人藏书实践撰成。此为叶氏专论藏书方法的著述,分购置、鉴别、装

  • 说诗晬语·沈德潜

    诗论。清沈德潜撰。二卷。德潜有《沈归愚全集》已著录。此编成书于雍正九年(1731),上卷百二十七条,下卷九十九条,总二百二十六条。沈氏“有触即书”,“遇物杂陈,略无诠次”,故所论无系统,条名无题。大体上自先秦、下迄明代,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