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 后主本纪第三

   后主名煜,字重光,元宗第六子,初名从嘉。母曰光穆皇后锺氏。从嘉广颡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从嘉避祸,惟覃思经籍。历封安定郡王、郑王。文献太子卒,徙吴王,以尚书令知政事,居东宫。建隆二年,遂立为太子。元宗南巡,太子留金陵监国,以严续、殷崇义辅之,张洎主笺奏。六月,元宗殂,太子嗣立于金陵,更名煜。居丧哀毁,几不胜,赦境内。尊锺后曰圣尊后,以后父名太章也。立妃周氏为国后。徙信王景逷为江王,邓王从善为韩王,立弟从镒为邓王,从谦为宜春王,从信为文阳郡公,从度为昭平郡公。从度,景迁子也。令诸司四品至九品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以右仆射严续为司空平章事,余进位有差。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于京师,奉表陈袭位。太祖赐诏答之,自是始降诏。秋九月,太祖遣鞍辔库使梁义来吊祭。冬十月,太祖遣枢密承旨王文来贺袭位。初,元宗虽臣于周,惟去帝号,他犹用王者礼。至是,国主始易紫袍,见使者作,退如初服。十二月,置龙翔军,以教水战。

   建隆三年春三月,遣冯延鲁入贡京师。泉州节度使、中书令、晋江王刘从效卒,子绍镃自称留后。夏四月,泉州将陈洪进执绍镃归金陵,副使张汉思为留后。六月,遣客省使翟如璧入贡京师,太祖放降卒千人南还。冬十一月,遣水部郎中顾彝入贡京师。

   乾德元年春正月,太祖遣使来赐羊马橐駞。三月,太祖出师平荆湖,国主遣使犒军。夏四月,泉州副使陈洪进废张汉思,自称权知军府来告,国主即以洪进为节度使。秋七月,太祖诏国主,遣还。显德以来,中朝将士在江南者,及令杨州民迁江南者,还其故土。十二月,国主表乞罢诏书不名之礼,不从。

   乾德二年春三月,行铁钱,每十钱以铁钱六,权铜钱四而行,其后铜钱遂废,民间止用铁钱。末年,铜钱一直铁钱十。比国亡,诸郡所积铜钱六十七万缗。命吏部侍郎修国史韩熙载知贡举,放进士王崇古等九人。国主命中书舍人徐铉复试舒称等五人,称等不就。国主乃自命诗赋题,以中书官莅其事,五人皆见黜。秋八月,太祖于江北置折博务,禁商旅过江。九月,立字仲寓为清源郡公、仲宣宣城郡公。十月甲辰,仲寓卒。国后周氏已寝疾,哀伤增革,遂亦卒。十一月,太祖遣作坊副使魏丕来吊祭。

   乾德三年夏五月,司空平章事严续罢为镇海军节度使。秋九月,雨沙,圣尊后锺氏殂。冬十月,太祖遣染院使李光图来吊祭。

   乾德四年秋八月,国主遣龚慎仪持书使南汉,约与俱事中朝。九月,慎仪至番禺,被执。

   乾德五年春,命两省侍郎、谏议、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更直光政殿,诏对咨访,率至夜分。

   开宝元年春三月戊申,以枢密使、右仆射殷宗义为左仆射、同平章事。境内旱,太祖赐米麦十万石。冬十一月,立国后周氏。

   开宝二年三月,以游简言为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夏五月,简言卒。是岁,右仆射、同平章事殷从崇义罢为润州节度使、同平章事。

   开宝三年夏,太白昼见,二日相触。

   开宝四年冬十月,国主闻太祖灭南汉,屯兵于汉阳,大惧。遣太尉、中书令郑王从善朝贡,称江南国主,请罢诏书不名,从之。有商人来告,中朝造战舰千艘,在荆南,请密往焚之。国主惧,不敢从。

   开宝五年春正月,国主下令贬损仪制,改诏为教,中书门下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为司会府,御史台为司宪府,翰林院为文馆,枢密院为光政院,大理寺为详刑院,客省为延宾院,官号亦从改易,以避中朝。初,金陵台殿皆设鸱吻,元宗虽臣于周,犹如故。乾德后,遇中朝使至,则去之,使还复设。至是,遂去不复用。降诸弟封王者皆为公,从善楚国,从镒江国,从遣鄂国。内史舍人张佖知礼部贡举,放进士杨遂等三人,清耀殿学士张洎言佖多遗才,国主命洎考覆遗不中第者,于是又放王伦等五人。闰月癸巳,太祖命进奉使楚国公从善为泰宁军节度使,留京师,赐第汴阳坊,示欲召国主入朝也。国主遣户部尚书冯延鲁谢从善爵命,延鲁至京师,疾病不能朝而归。

   开宝六年夏,太祖遣翰林院学士卢多逊来,国主闻太祖欲兴师,上表愿受爵命,不许。以司空殷崇义知左右内史事。冬十月,内史舍人潘佑上书切谏。佑素典(疑当作“与”)户部侍郎李平交厚,国主以为事皆由平始,先以平属吏,遣使收佑,佑自杀,平缢死狱中,皆徙其家外郡。

   甲戌岁秋,国主上表求从善归国,不许。太祖遣阁门使梁迥来,使从客言曰:“天子今冬行柴燎之礼,国主宜往助祭。”国主不答。九月丁卯,复遣知制诰李穆为国信使,持诏来曰:“朕将以仲冬有事圜丘,思与卿同阅牺牲。”且谕以将出师,宜早入朝之意。国主辞以疾,且曰:“臣事大朝,冀全宗祀。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时太祖已遣颖州团练使曹翰率师先出江陵,宣徽南院使曹彬、侍卫马军都虞候李汉琼、贺州刺史田钦祚率舟师继发。及是,又命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侍卫步军都虞候刘遇东、上阁门使梁迥率师,水陆并进,与国信使李穆同日行。冬十月,国主遣江国公从镒,贡帛二十万疋、白金二十万斤,又遣起居舍人潘慎修贡买宴帛万疋、钱五百万。筑城聚粮,大为守备。闰十月。王师拔池州。国主于是下令戒严,去开宝纪年称。甲戌岁辛未,王师进拔芜湖及雄远军,吴越亦大举兵犯常潤。国主遣吴越王书曰:“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赏功,王亦大梁一布衣耳。”吴越王表其书于朝。王师次采石矶,作浮桥成,长驱渡江,遂至金陵。每岁大江春夏暴涨,谓之黄花水。及王师至而水皆缩小,国人异之。国主以军旅委皇甫继勋,二事委陈乔、张洎,又以徐元瑀、刁衎为内殿传诏。而遽书惊奏,日夜狎至,元瑀等辄屏不以闻。王师屯城南十里,闭门守陴,国主犹不知也。初,烈祖有国,凡民产二千以上出一卒,号义军;分一者又出一卒,号生军;新置产亦出一卒,号新拟军。客户有三丁者,出一卒,号拔山军。元宗时许郡县村社竞渡,每岁重午日,官阅试之,胜者给綵帛银椀,皆籍姓名。至是,尽取为卒,号凌波军,民奴及赘婿号义勇军,募豪民以私财招聚亡赖亡命,号自在军。至是,又大蒐境内,老弱外皆募为卒,号都门军。民间又有自相率拒敌、以纸为甲农器为兵者,号白甲军。凡十三等,皆使捍御,然实皆不可用,奔溃相踵。

   乙亥岁春二月壬戌,王师拔金陵关城。三月丁巳,吴越攻我常州,权知州事禹万诚以城降,诛神卫都指挥使皇甫继勋。彗出五车,色白,长五尺。夏六月,转见西方,犯太微,六十日灭。王师及吴越围润州,留后刘澄以城降。吴越遂会王师,围金陵。洪州节度使朱令赟帅胜兵十五万赴难,旌旗战舰甚盛,编木为栰,长百余丈,大舰容千人,令赟所乘舰尤大,拥甲士,建大将旗鼓,将断采石浮桥。至皖口,与王师遇,倾火油焚北船,适北风反焰自焚,我军大溃,令赟及战櫂都虞候王晖皆被执。外援既绝,金陵益危蹙。王师百道攻城,昼夜不休,城中米斗万钱,人病足弱,死者相枕籍。国主两遣徐铉等厚贡方物,求缓兵守祭祀,皆不报。冬十一月,白虹贯天,昼晦。乙丑,城陷,将军咼彦、马承信,及弟承俊帅壮士数百,力战而死。勤政殿学士锺蒨朝服坐于家,乱兵至,举族就死不去。光政使、右内史侍郎陈乔请死不许,自缢死。国主帅司空、知左右内史事殷崇义等肉袒降于军门。明年正月辛未,至京师。乙亥,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宗即位,加特进,改封陇西公。太平兴国三年六月辛卯殂,年四十二。是日,七夕也,后主盖以是日生。赠太师,追封吴王,葬洛阳北邙山。

   后主天资纯孝,事元宗尽子道,居丧哀毁,杖而后起。嗣位之初,属保大军兴之后,国削势弱,帑庾空竭,专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尊事中原,不惮卑屈,境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五年。宪司章疏有绳纠过訐,皆寝不下。论决死刑,多从末减,有司固争,乃得少正,犹垂泣而后许之。常猎于青山,还如大理寺亲录系囚,多所原释。中书侍郎韩熙载奏,狱讼有司之事,囚圄非车驾所宜临幸,请罚内库钱三百万以资国用。虽不听,亦不怒也。殂问至江南,父老有巷哭者。然酷好浮屠,崇塔庙,度僧尼不可胜算。罢朝辄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颇废政事。又置澄心堂于内苑,引能文士,及徐元机、元榆、元枢兄弟居其间,中旨由之而出中书密院乃同散地。兵兴之际,降御札移易将帅,大臣无知者。皇甫继勋诛死之后,夜出万人,斫营招讨使但署牒遣兵,竟不知何往。盖皆澄心堂直承宣命也。长围既合,内外隔绝,城中之人惶怖无死所,后主方幸净居室听沙门德明、云真、义伦、崇节请楞严圆觉经。用鄱阳隐士周惟简为文馆诗易侍读学士,延入后苑讲易否卦,赐维简金紫。群臣皆知国忘在旦,慕,而张洎右谓北师已老,将自遁去。后主益甘其言,晏然自安,命户部员外郎伍乔于围城中放进士孙确等三十人及第。其所施为,大抵类此,故虽仁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云。

猜你喜欢
  卷二十八·本纪第二十八·脱脱
  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六十·宋濂
  國朝獻徵錄卷之七十一·焦竑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五·李心传
  元明事类钞卷一·姚之骃
  御题宋版朱子资治通监纲目·朱熹
  卷二百八·杨士奇
  卷之一千三百·佚名
  卷之三百四十四·佚名
  卷六十六下下·郝经
  一一五三 军机大臣奏御史祝德麟呈送《道古堂文集》并查明未经写入全书片·佚名
  列传卷第四十 高丽史一百二十七·郑麟趾
  一、姜之世系·傅斯年
  明代之农民·吴晗
  前言·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焚香记目录·王玉峰

    第一齣 统略第二齣 相决第三齣 闺歎第四齣 访姻第五齣 允谐第六齣 设谋第七齣 赴试第八齣 逼嫁第九齣 离间第十齣 盟誓第十一齣 藩篱第十二齣 饯别第十三齣 登程第十四齣 立志第十五齣 看榜第十六齣 

  • 御定曲谱卷九·王奕清

    【南黄钟宫】黄钟宫引子绛都春担烦受恼【韵】岂容易【共伊】得到今朝【韵】有分忧愁【句】无縁恩爱何时了【韵他那里】长吁短叹【我也】心自晓【韵】你有甚真情深奥韵只为这礼法所制【句】人非土木【句】待説【来】难

  • 卷八十一·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八十一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八 元帝【二】 登江州百花亭怀荆楚 极目才千里何由望楚津落花洒行路垂杨拂砌尘柳絮飘晴雪荷珠漾水银试酌新春酒遥劝阳台人 泛芜湖 桂

  • 志愿·闻一多

    马路上歌啸的人群 泛滥横流着, 好比一个不羁的青年底意志。银箔似的溪面一意地 要板平他那难看的皱纹。 两岸底绿杨争着 迎接视线到了神秘的尽头?—— 原来那里是尽头? 是视线底长底不够!啊!主呀!我过了那道桥以后, 你将怎样

  • 卷一百五十七·杨士奇

    永乐十二年冬十月辛未朔享 太庙命皇太子行礼○监察御史郑干年老乞致仕从之 上以干金华义门特赐敕谕宴于礼科部○壬申升监察御史李杰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升龙骧卫指挥使张胜为山东都指挥同知○夜有星如盏大赤色有尾光

  • 今献备遗原序·项笃寿

    世谭昭代文献者无虑数家大都畧同而文直事核则端简郑公名臣记及古和雷公列传为详其它诸家皆可观采而抵牾同异罕有统归微隐节槩亦多疎阔间或委巷丛菆幽蔀俚杂谗夫嫁祸之口谀墓媚灶之篇文既不阙信寜可传哉嘉靖初胥台袁公

  • 一三五三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陆锡熊奏查勘文溯阁书籍完竣折·佚名

    一三五三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陆锡熊奏查勘文溯阁书籍完竣折真按:文溯阁四库全书详校完毕乾隆五十五年七月十二日臣陆锡熊跪奏,为查勘盛京书籍完竣,奏请圣鉴事。窃臣奉旨同臣郑际唐、刘权之、翁方纲、【真按:翁方纲与文溯阁

  • 忠孝第五十一·韩非

    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是以有弑君,有曲于父。尧、舜、汤、武,或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臣而弑

  • 仁德是礼乐的前提·孔子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释】 ①如礼何:拿礼怎么办,意即礼对他已没有什么意思了。下文“如乐何”义同。 【译文】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没有仁德,那礼还对他有什么意思呢?作为一个人却没有

  • 卷十五·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增修东莱书说卷十五   宋 时澜 撰泰誓中第二      周书上篇言友冢君御事庶士先诸侯而后西土之人所以明尊卑之分至中下篇先及西土者立法自近始也当时八百国诸侯虽以义从三令五申之际尚视诸侯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卷 (纯陀品第二卷之第二)文殊与纯陀论义 释妙本见丈六以金翅鸟为喻纯陀品之第二佛告纯陀如是如是(至)成就具足檀波罗蜜案。智秀曰。佛印其喜庆也不应请佛久住于世(至)诸行性相亦复如是案。

  • 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下·彦悰

    京弘福道场释彦琮撰威等又问法师曰。论第六云。饰道昱祸宋之服。曳孙恩败晋之裳。著南郑反汉之巾。把公旗诛家之笏者。但大冠小冠之设。爰自汉朝皮巾鹿巾之来兴于往古。冠即法于年祀。笏乃侔于搢绅。既而服象云罗。致

  • 贤首五教仪开蒙·续法

    清浙水慈云沙门续法集门人证询较贤首大师。判释一代佛教。不出三时。十仪。五教。六宗。三观。言三时者。有别有通。别三时者。第一日出先照时。为圆顿大根众生。转无上根本法轮。名为直显教。令彼同教一乘人等。转同

  • 白发鬼·江户川乱步

    日本富翁痴爱妻瑙璃子,妻却与风流画师川村媾和,有孕后以染花柳为名,隐居别所,处理胎儿。事后,二人为双飞,将富翁推下绝地致其昏迷,救起后活埋于家族墓穴。苏醒后的富翁,在绝望的孤独和黑暗的恐惧中度过数日。成功脱险后,富翁逃

  • 桂海虞衡志·范成大

    地理杂志。南宋范成大(1126—1193)撰。原三卷,今一卷。成大有《吴郡志》已著录。是书为作者知静江(今广西桂林)知府后,赴任途经四川,追记昔游而作,约当淳熙二年(1175)成书,原编已佚,仅传辑本,约三十一万余字。分岩洞、金石、

  • 清微丹诀·佚名

    清微丹诀,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元代清微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本书言清微派内丹修炼法。分为四章,即〈清微隐真合道章〉、〈入室功夫章〉、〈临坛召合章〉、〈发用章〉。末附内炼符图

  • 名臣经济录·黄训

    明黄训编。五十三卷。黄训,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嘉靖进士,官至副都御史。本书辑录自洪武至嘉靖九朝(内缺建文一朝)名臣经世之言,分开国、保治、内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

  • 春秋左传选译·佚名

    《春秋》学著作。今人陈世饶译注。是书选录《左传》原文约五分之一。所选篇目大多是历史大事的记述或有代表性的文学名篇。注释参考前人旧注和今人研究成果,择善而从。译文尽量忠实于原文,但由于语言的发展而形成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