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

○后汉书编次订正

《光武纪》开首即称光武,至即位后称帝,此仿《班书 高祖纪》,初称高祖,继称沛公,称汉王,即位称帝之例也。惟光武曾封萧王,此纪乃省却称萧王一节,稍不同耳。列传例皆称名,独光武兄纟寅则书其字伯升。此亦本《班书 王莽传》内已称伯升故也。至其编次卷帙,如《循吏》、《酷吏》、《宦者》、《儒林》、《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外戚》等传,既各以类相从矣,其他列传自应以时代之先后分别编次,乃《范书》又有不拘时代,而各就其人之生平以类相从者。此亦本之《史记》,如老子与韩非同传,屈原与贾谊同传,鲁仲连与邹阳同传,但以类相从,不拘时代。《汉书》黄霸为丞相,朱邑为大司农,而皆入《循吏传》,以其长于治郡也。夏侯胜治《尚书》,京房治《易》,宜入《儒林传》,而另为列传,与眭弘等同卷,以其皆精于占验也。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或国初人,或中叶末造人,而列为一卷,以其皆利口也。《后汉书》亦仿此例,如卓茂本在云台图像内,乃与鲁恭、魏霸、刘宽等同卷,以其皆以治行著也。郭、杜诗、孔奋、张堪、廉范皆国初人,王堂、苏章皆安帝时人,羊续、贾琮、陆康皆桓炅时人,而同为一卷,亦以其治行卓著也。张纯国初人,郑康成汉末人,而亦同卷,以其深于经学也。张宗、法雄国初人,度尚、杨璇汉末人,而亦同卷,以其皆为郡守能讨贼也。王充国初人,王符、仲长统汉末人,而亦同卷,以其皆著书恬于荣利也。邓彪、张禹、徐防、胡广等同卷,以其皆和光取容,人品相似也。袁安、张、韩棱、周荣、郭躬、陈宠等同卷,以其皆明于法律,决狱平允也。班超、梁忄堇同卷,以其立功绝域也。杨终、李法、翟、应奉同卷,以其文学也。杜根、刘陶、李云同卷,以其皆仗节能直谏也。樊宏、樊倏、樊准、阴识、阴兴、阴就同卷,以其皆外戚而有功绩可纪,故不入《外戚》,而仍列一卷也。苏竟、杨厚、郎ダ、襄楷同卷,以其皆明于天文,能以之规切时政也。周燮、黄宪、徐犀、姜肱、申屠蟠同卷,以其皆高士也。此编次之用意也。至《崔传》载其《政论》一篇,《桓谭传》载其《陈时政》一疏,《冯衍传》载其说廉丹一书、说鲍永一书,《王符传》载其《潜夫论》中五篇,《仲长统传》载其《乐志论》及《昌言中》二篇,《张衡传》载其《客问》一篇、上疏《陈事》一篇、《请禁图谶》一篇,《蔡邕传》载其《释诲》一篇、《条陈所宜行者七事》,皆以有关于时政也。至如《崔る传》载崔篆《慰志赋》一篇、る《达旨》一篇,《班固传》载其《两都赋》、《明堂璧雍诗》及《典引》篇,《杜笃传》载其《论都赋》,《傅毅传》载其《迪志诗》,《崔琦传》载其《外戚篇》,《赵壹传》载其《穷鸟赋》,《刘梁传》载其《和同论》,《边让传》载其《章华赋》,皆以其文学优赡,词采壮丽也。《郎ダ传》载占验七事,《郭太传》载其遗事九条,此又略仿《史纪 扁鹊等传》体。《儒林传》五经各先载《班书》所记之源流,而后以东汉习经者著为传,尤见各有师法。《卓茂传》叙当时与茂俱不仕莽者孔林、蔡勋、刘宣、龚胜、鲍宣等五人,《来历传》叙同谏废太子者礻殳讽、刘、薛皓、闾邱宏、陈光、赵代、施延、朱伥、第五颉、曹成、李尤、张敬、龚调、孔显、徐崇、乐阐、郑安世等十七人,此等既不能各立一传而其事可传,又不忍没其姓氏,故立一人传,而同事者用类叙法,尽附见于一人传内,亦见其简而该也。又有详简得宜,而无复出叠见之弊者。《吴汉传》叙其破公孙述之功,则《述传》不复详载。《耿传》叙其破降张步之功,则《步传》亦不复详载。宦者孙程以张防诬扌勾虞诩,上殿力争,事见《诩传》,则《程传》不复载。张俭奏劾中常侍侯览,籍没其家,事见《览传》,则《俭传》不复载。俭避难投孔褒,褒弟融藏之,后事泄,褒兄弟争相死,事见《融传》,则《俭传》不复载。张让矫杀何进,事见《进传》,则《让传》不复载。刘虞以十万众攻公孙瓒,事见《虞传》,则《瓒传》不复载。袁绍尽诛宦官二千余人,无少长皆死,事见《何进传》,则《绍传》不复载。此更可见其悉心核订,以避繁复也。又其论和熹后终身称制之非,而后崩后则朝政日乱,以见后之能理国。论隗嚣谓其晚节失计,不肯臣汉,而能得人死力,则亦必有过人者。论李通虽为光武佐命,而其初信谶记之言起兵,致其父及家族皆为王莽所诛,亦不可谓智。此皆立论持平,褒贬允当,足见蔚宗之有学有识,未可徒以才士目之也。

○后汉书间有疏漏处

《光武本纪》,建武十六年,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攻劫所在,害杀长吏,讨之则解散,去又屯结,青、徐、幽、冀四州尤甚。乃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摘,五人斩一人者除其罪。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及弃城者,皆不以为罪,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惟蔽匿者罪之。于是更相追捕,并解散。案是时天下初定,民方去乱离而就安平,岂肯又生变乱?此必有激成其祸者,而本纪全不著其根由。但上文有河南尹张及诸郡守十余人坐度田不实,皆下狱死。则是时民变盖因度田起衅也。案《刘隆传》,天下户口垦田多不以实,户口年纪互有增减。建武十五年,有诏核检,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帝见陈留吏牍有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怒,不得其故。时明帝年十二,在侧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帝更诘吏,吏对果如明帝所言。于是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守令等十余人皆死。据此则十六年之民变,必因十五年之检核户口田亩不均而起衅也。其解散,亦必非令盗贼自相捕斩遂能净尽,盖因守令皆以检核不实坐死,遣谒者为更正,然后解散耳。而《范书》略不见起灭之由。

《光武纪》书帝崩,年六十二。然纪又书帝起兵时年二十八,下有更始元年破王寻、王邑,持节北渡河,镇慰州郡,二年诛王郎,更始拜帝为萧王,明年六月,始即位改元建武,是帝年已三十一矣。建武凡三十二年,又加以中元二年始崩,则应是六十四岁。本纪所云六十二,殊不符也。(案《前汉书》,汉王四年幸薄姬,生文帝,年八岁,立为代王,十七年入为帝,则应是二十五岁。而臣瓒注谓,文帝二十三即位,在位二十三年,寿四十六。是文帝年岁亦不符。)

安帝以延光元年三月崩,阎后立北乡侯懿即位,是年十月薨。计北乡侯在帝位已阅八月,应有本纪,乃《范书》无之,盖以未逾年未改元故耳。然殇帝在位仅一年,冲帝在位并只半年,皆为立纪,此不应独缺也。

《班书 王莽传》,长安士民攻莽,三日死,独未央宫烧,其余仍安堵如故。及赤眉至,遂烧长安宫室至市里。又《外戚传》,莽女为平帝后,帝崩,莽篡位,号后为黄皇室主,及汉兵诛莽,燔烧未央宫,后投火中死。《范书 更始传》,王莽败,惟未央宫被焚,其余宫殿一无所毁。更始至,居长乐宫。《董卓传》亦言,赤眉之乱,宫室营守焚灭无余,惟有高庙及京兆府舍。是未央宫当莽死时已被焚,赤眉之乱则长安为墟,并不特未央宫无存而已。乃《献帝纪》,董卓劫帝西迁,车驾至长安,幸未央宫。《董卓传》亦云,帝之长安,移于未央宫。寻帝以病愈,大会诸臣于未央宫。此宫已被焚于王莽之败,何以献帝西迁又有未央以驻跸耶?案《顺帝纪》,永和元年,帝西巡,幸未央宫。想王莽时被焚之后,东汉诸帝又曾修葺也。然《范书》不经见,而先则被焚,后则驻跸,殊不明晰。

《皇后纪》,董卓弑弘农王,其妃唐姬归乡里。及李亻、郭破长安,遣兵钞略关东,掠得姬,亻欲妻之,固不听,而终不自名。贾诩知之,以告献帝,帝乃下诏迎姬,置园中,使侍中持节拜为弘农王妃。初平元年二月,葬弘农王于故常侍赵忠成圹中。此文殊不明晰。卓以初平元年正月弑弘农王,二月即迁都长安,而葬弘农王亦以是月,盖将迁时草草瘗之也。亻、之乱则在初平三年,其掠得姬,而献帝迎还册拜,自是在长安时事,而叙于葬弘农王之前,已属倒置,而又曰置园中,所谓园者安在耶?汉时凡诸王葬处曰园陵,其姬妾守园陵者曰某园贵人。(桓帝尊孝崇王夫人曰孝崇园贵人。炅帝尊孝仁皇妃曰慎园贵人。)今弘农王妃所居之园,即弘农王葬处耶?则是时妃在长安,而葬处在洛阳,时方扰乱,不能送往也。或即宫内之园以居之耶。

《吴汉传》,汉伐公孙述,去成都二十里,阻江北为营,造浮桥,使副将刘尚屯于江南,相去二十里,帝闻之大怒,诏曰:“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必败矣。”以其与尚相隔二十里,不及相救援也。后汉引还广都,留刘尚拒述。以状奏上,帝曰:“公还广都,甚合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也。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赴之,适当其危,破述必矣。”案先以相距二十里,谓不足相及,今又云五十里赴救,正可破贼,语似矛盾。盖汉先营江北,尚营江南,恐述断浮桥,则彼此不能相救耳,而传未分别言之。

史传叙事皆书名,未有以字行文者,《范书》惟光武兄纟寅字伯升,凡纪传皆书其字,盖帝之亲兄舂陵首事,其功最大,且《班书 王莽传》内已书伯升,故《范书》仍之也。乃范式、张劭合传,前半篇叙劭事则称元伯,叙式事则称巨卿,皆其字也,殊非史体。盖本当时人为张、范作合传,蔚宗即钞入史,不复改订耳。

《三国 魏志》有《方技传》,备载华陀、管辂等,而道士于吉尤有异术。据《江表传》谓吉制符水治病,吴人争事之。孙策在城楼会诸将,吉适过,诸将争下楼迎拜。策怒,令收之。诸将咸为之请,策曰:“此子妖妄惑众。昔张津在交州,常著绛帕头,烧香读道书,卒为南夷所杀,此甚无益,诸君但未悟耳。”遂斩之。《搜神记》谓策杀吉后,偶出行,为许贡客射伤,归治疮,尝独坐,仿佛见吉在左右,意恶之。后照镜,忽见吉在镜中,因大叫疮裂而死。是吉乃汉末一技术之士,陈寿《吴志》不为立传,盖以《魏志》有《方技》一门,《吴志》不立《方技》,故遗之也。蔚宗作《后汉书》,既以华陀入《方技》矣,于吉在顺帝时,已有琅邪人宫崇者,以吉所得神书上之,则其人与华陀同时,而年寿在陀之前,蔚宗既传陀,何以不传吉耶?案《范书 襄楷传》,顺帝时,宫崇上其师于吉所得神书一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宗,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其书妖妄不经,乃收藏之。蔚宗或以于吉名已见于《楷传》,故不复有传耳。

○汉帝多自作诏

两汉诏命皆由尚书出,故比之于北斗,谓天之喉舌也。《后汉书 周荣传》,荣子兴有文学,尚书陈忠疏荐兴曰:“尚书出纳帝命。臣等既愚暗,而诸郎多俗吏,每作诏文,转相求请,或以不能而专己自由则词多鄙固。请以兴为尚书郎。”又宦官曹节欲害窦武,拥炅帝上殿,召尚书官属至,胁以白刃,使作诏版。此可见诏命皆由尚书郎所撰也。汉诏最可观,至今犹诵述,盖皆简才学士充郎署之选。而如陈忠所云,则亦有拙于为文,及辗转倩人者,可知代言之职綦重矣。然亦有天子自作者,武帝以淮南王安工文词,每赐安书,辄令司马相如等视草,是帝先具草,而使词臣讨论润色也。哀帝策董贤为大司马,有“允执其中”之语,萧咸谓此乃尧禅舜之文,非三公故事,长老莫不心惧,此必非代言者所敢作也。光武诏司徒邓禹曰:“司徒尧也,亡贼桀也,宜以时进讨。”立阴贵人为后,诏曰:“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又帝疑侯霸荐士有私,赐书曰:“崇山幽都何可偶,黄钺一下无处所。欲以身试法耶?将杀身成仁耶?”此等文词,亦必非臣下所代作者。明帝登极诏曰:“今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本引《公羊传》之词。)实赖有德,左右小子。”章帝诏亦有云:“上无明天子,下无贤方伯。”按二帝方在位,而诏云上无天子,人臣代草,敢为此语耶?不特此也。明德马皇后答章帝请封外家诏曰:“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欲以身率下,以为外亲见之当伤心自饬,但笑言太后素好俭。前过濯龙门,见外家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又饬章帝曰:“吾素刚急,有胸中气,不可不顺也。”此等语无论非人所能代,且马后并未称制,尚书乃帝之近臣,岂有答帝诏而即令帝之近臣代作者?后本好学能文,此诏亦必自作者也。

○光武信谶书

谶纬起于西汉之末。张衡著论曰,汉以来并无谶书,刘向父子领校秘书,尚无谶录,则知起于哀、平之际也。(《汉书 路温舒传》,温舒从祖父受历数天文,以为汉厄三七之期,乃上封事以预戒。温舒系昭帝时人,则又在哀、平之前。)案《樊英传》有《河》、《洛》七纬,章怀注曰:“《易纬》《稽览图》、《乾凿度》、《坤炅图》、《通卦验》、《是类谋》、《辨终篇》也,《书纬》《璇玑钤》、《考炅耀》、《刑德放》、《帝命验》、《运期授》也,《诗纬》、《推度灾》、《历枢》、《含神雾》也,《礼纬》《含文嘉》、《稽命征》、《斗威仪》也,《乐纬》《动声仪》、《稽耀嘉》、《斗图征》也,《孝经纬》《援神契》、《钩命决》也,《春秋纬》《演孔图》、《元命包》、《文耀钩》、《运斗枢》、《感精符》、《合诚图》、《考异邮》、《保乾图》、《汉含孳》、《佑助期》、《握诚图》、《潜潭包》、《说题辞》也。此等本属不经,然是时实有征验不爽者。杨春卿善图谶,临死戒其子统曰:“吾绨中有祖传秘记,为汉家用。”(《杨厚传》)哀帝建平中,有方士夏贺良上言赤精子之谶,汉家历运中衰,当再授命,故改号曰太初元将元年,称陈圣刘太平皇帝。其后果篡于王莽,而光武中兴。(《汉书 李寻传》,成帝时有甘忠可者,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言汉家当再受命,以其术授夏贺良等。刘向奏其妖妄,甘忠可下狱死,贺良等又私相传授。)又光武微时,与邓晨在宛,有蔡少公者学谶,云刘秀当为天子。或曰:“是国师公刘秀耶?”(刘歆以谶文欲应之,故改名秀)。光武戏曰:“安知非仆。”(《晨传》)西门君惠曰:“刘氏当复兴,国师姓名是也。”(《王莽传》)李通素闻其父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故通与光武深相结。(《通传》)其后破王郎,降铜马,群臣方劝进,适有旧同学强华者,自长安奉《赤付符》来,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在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以为受命之符,乃即位于高阝南。是谶记所说实于光武有征,故光武尤笃信其术,甚至用人行政亦以谶书从事。方议选大司空,《赤伏符》有曰“王梁主卫作玄武”,帝以野王县本卫地之所徙,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官也,王梁本安阳人,名姓地名俱合,遂拜梁为大司空。(《梁传》)又以谶文有“孙咸征狄”之语,乃以平狄将军孙咸为大司马。(《景丹传》及《东观汉记》)此据谶书以用人也。因《河图》有“赤九会昌”之文,光武于高祖为第九世,故其祀太庙至元帝而止,成、哀、平三帝则祭于长安。(本纪)会议炅台处所,众议不定,光武曰:“吾以谶决之。”此据谶书以立政也。且廷臣中有信谶者则登用之。贾逵欲尊《左氏传》,乃奏曰:“五经皆无证图谶以刘氏为尧后者,惟左氏有明文。”(《左传》,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范氏其后也。范归晋后,其处者皆为刘氏。)由是《左氏传》遂得选高才生习。(《逵传》)其不信谶者则贬黜随之。帝以尹敏博学,使校图谶,令蠲去崔发为王莽著录者。敏曰:“谶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恐疑误后生。”帝不听。敏乃因其阙文增之曰:“君无口,为汉辅。”帝诏敏诘之,对曰:“臣见前人增损图书,故学为之耳。”帝深非之。(《敏传》)桓谭对帝言“臣不读谶书”,且极论谶书之非经。帝大怒,以为非圣无法,欲斩之。(《谭传》)帝又语郑兴,欲以谶断郊祀。兴曰:“臣不学谶。”帝怒曰:“卿非之耶!”兴诡词对曰:“臣于书有所不学,而无所非也。”兴数言政事,帝以其不善谶,终不任用。(《兴传》)是光武之信谶书,几等于圣经贤传,不敢有一字致疑矣。独是王莽、公孙述亦矫用符命。(莽以哀章献金匮图有王寻姓名,故使寻将兵讨昆阳,迄于败灭。莽又以刘伯升起兵,乃诡说符命,引《易》曰:“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以为莽者御名也,升者伯升也,高陵者高陵侯翟义也。义先起兵被杀,谓义与伯升伏戎于新皇帝之世,终灭不兴也。又案金匮辅臣皆封拜,有王兴者,城门令史,王盛者,卖饼儿,莽案符命求得此姓名十余人,而二人容貌应卜相,遂登用之,以示神焉。公孙述亦引谶记,谓孔子作《春秋》为赤制而断十二公,明汉至平帝十二世而绝,一姓不得再兴也。又引《运法》曰:“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曰:“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光武与述书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耶?王莽何足效乎?”则光武亦明知谶书之不足信矣。何以明知之而又深好之?岂以莽、述之谶书多伪,而光武所得者独真耶?同时有新城蛮贼张满反,祭天地,自云当王,为祭遵所擒,乃叹曰:“谶文误我!”遂斩之。(《遵传》)又真定王刘扬造作谶记云:“赤九之后,瘿扬为主。”扬病瘿,欲以惑众,为耿纯所诛。(《纯传》)是当时所谓图谶者,自夏贺良等实有占验外,其余类多穿凿附会,以惑世而长乱。乃人主既信之,而士大夫亦多有留意其术者。朱浮自言:“臣幸得与讲图谶。”(《浮传》)苏竟与刘龚书曰:“孔子秘经,为汉赤制。元包幽室,文隐事明。火德承尧,虽昧必亮。”(《竟传》)郑康成戒子,亦自言“睹秘书纬术之奥”。(《康成传》)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也。范蔚宗曰:“世主以此论学,悲哉!”

○光武多免奴婢

光武时,彭宠反,其苍头子密杀宠降,光武已封为不义侯矣。其他加恩于奴婢者,更史不胜书。建武二年,诏:“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者论如律。”六年,诏:“王莽时吏人没入为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七年,诏:“吏人遭饥,为青、徐贼所略为奴婢下妻,欲去留者,恣听之。敢拘制不还者,以卖人法从事。”十一年,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又诏:“敢熏灼奴婢论如律,免所炙灼者为民。”又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十二年,诏:“陇、蜀民被掠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民。”十三年,诏:“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掠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或依托人为下妻欲去者,恣听之。敢有拘留者,以掠人法从事。”十四年,诏:“益、凉二州八年以来奴婢自讼在官,一切免为民,卖者无还直。”此皆见于本纪者。主藉奴婢以供使令,奴婢亦藉主以资生养,固王法所不禁,而光武独为之偏护,岂以当时富家巨室虐使臧获之风过甚,故屡降诏以惩其弊耶。案《班书 王莽传》谓贫富不均,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阑,制于臣民,专断其命,奸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讠孛人伦云云。是莽时奴婢之受害实甚。其后兵乱时,良民又多被掠为奴婢。光武初在民间亲见之,故曲为矜护也。

○东汉功臣多近儒

两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光武少时,往长安,受《尚书》,通大义。及为帝,每朝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故樊准谓帝虽东征西战,犹投戈讲艺,息马论道。是帝本好学问,非同汉高之儒冠置溺也。而诸将之应运而兴者,亦皆多近于儒。如邓禹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早与光武同游学,相亲附,其后佐定天下。有子十三人,使各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为后世法。(《禹传》)寇恂性好学,守颍川时,修学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亲受学焉。(《恂传》)冯异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异传》)贾复少好学,习《尚书》,事舞阴李生。生奇之,曰:“贾君容貌志气如此,而勤于学,将相之器也。”后佐定天下,知帝欲偃武修文,不欲武臣典兵,乃与邓禹去甲兵,敦儒学。帝遂罢左右将军,使以列侯就第。复阖门养威重。(《复传》)耿父况,以明经为郎,学《老子》于安邱先生。亦少好学,习父业。(《传》)祭遵少好经书,及为将,取士必用儒术。对酒设乐,常雅歌投壶。(《遵传》)李忠少为郎,独以好礼修整称。后为丹阳太守,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忠传》)朱初学长安,光武往候之,不时见,先升舍,讲毕乃见。后以功臣封鬲侯,帝幸其第,笑曰:“主人得无舍我讲乎。”(《传》)郭凉虽武将,然通经书,多智略。(《凉传》)窦融疏言:“臣子年十五,教以经艺,不得观天文纤记。”(《融传》)他如王霸、耿纯、刘隆、景丹,皆少时游学长安,见各本传。是光武诸功臣大半多习儒术,与光武意气相孚合。盖一时之兴,其君与臣本皆一气所钟,故性情嗜好之相近,有不期然而然者,所谓有是君即有是臣也。

○东汉四亲庙别祭

建武十九年,追尊孝宣帝为中宗,始祠昭帝、元帝于太庙,成帝、哀帝、平帝于长安,其舂陵节侯以下四世祠章陵。(即舂陵乡,改名章陵。)注引《汉官仪》曰:“光武虽自高祖而下为第十二帝,而世次则与成帝为兄弟,于哀帝为诸父,于平帝为祖父,皆不可为之后。上数至元帝,始于光武为诸父,故上继元帝,而为九代。”以此计之,宣帝实为曾祖,故追尊及祀之。案此议发于张纯,纯奏光武曰:“陛下事同创革,而名为中兴。元帝以来,宗庙祠高皇帝为受命祖,孝文帝为太宗,孝武帝为世宗。今宜皆如旧制,别立四亲庙,推南顿君以上尽于舂陵侯。(光武之高曾祖父也。)礼为人后者为之子,既事大宗,则降其私亲。今高庙,昭穆陈序,而舂陵侯四世君臣并列,以卑厕尊,不合礼意。昔高皇帝以自受命,不由太上,宣帝以孙受祖,不敢私亲,故为立庙,独群臣侍祠。今宜除四亲庙。”诏下公卿议,大司徒戴涉等议,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帝、元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别为南顿君立皇考庙,其祭上自舂陵,皆群臣奉祠。帝从之。是时宗庙未备,故元帝以上祭于洛阳高庙,成帝以下祠于长安高庙,其南顿君以上祭于章陵,此汉儒泥于大宗不顾私亲之说而定此制也。究而论之,光武以宗室崛起,中兴受命,少时并未奉诏入为帝嗣,与哀帝之入继成帝不同。则有天下后,但立高祖、太宗、世宗、中宗为不祧之庙,其下即祀舂陵四世为亲庙,自协情理之正。乃必奉西京诸帝为大宗,而辈行又不可为成、哀、平三帝之后,则又舍此三帝而尊宣、元为祖、父,终觉窒碍不可通也。(明臣欲世宗舍武宗而继孝宗,即本此制。)惟袷祭合食则舂陵四世序入昭穆,不能不以卑厕尊。然有天下者本有追王上祀之典,光武御极,自应追尊南顿君,而祀舂陵以下以天子之礼,正合于周家上祀祖绀至后稷之义。祖绀等为先公,而居文王、武王之上,亦未尝不以卑临尊也。

○东汉诸帝多不永年

国家当气运隆盛时,人主大抵长寿,其生子亦必早且多。独东汉则不然,光武帝年六十二,明帝年四十八,章帝年三十三,和帝年二十七,殇帝二岁,安帝年三十二,顺帝年三十,冲帝三岁,质帝九岁,桓帝年三十六,炅帝年三十四,皇子辨即位年十七,是年即为董卓所弑,惟献帝禅位后,至魏明帝青龙二年始薨,年五十四,此诸帝之年寿也。人主既不永年,则继体者必幼主,幼主无子,而母后临朝,自必援立孩稚,以久其权。殇帝即位时,生仅百余日,冲帝即位才二岁,质帝即位才八岁,桓帝即位年十五,炅帝即位年十二,弘农王即位年十七,献帝即位才九岁,此诸帝即位之年岁也。光武帝十子,明帝九子,章帝八子,至和帝则仅二子,长子胜有痼疾,次子即殇帝也;安帝惟一子,顺帝已废而复立,顺帝又仅一子,即冲帝也;质帝、桓帝皆无子,炅帝二子,长辨嗣立,董卓废为弘农王弑之,次即献帝,此诸帝嗣子之多寡有无也。盖汉之盛在西京,至元、成之间,气运已渐衰,故成帝无子而哀帝入继,哀帝无子而平帝入继,平帝无子而王莽立孺子婴,《班书》所谓“国统三”绝也。光武乃长沙定王发之后,本属旁支,譬如数百年老干之上特发一枝,虽极畅茂,而生气已薄,迨枝上生枝,则枝益小而力益弱,更易摧折矣。晋南渡后多幼主嗣位,(见《东晋多幼主》条内。)宋南渡后亦多外藩入继,皆气运使然,非人力所能为也。

○东汉多母后临朝外藩人入继

《范书 后妃纪序》谓:“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章怀注:“四帝,安、质、桓、炅也。六后,窦、邓、阎、梁、窦、何也。”案章帝时,窦后专宠,有梁贵人生和帝,窦后养为己子,而陷贵人以忧死。章帝崩,和帝即位,窦为太后称制。和帝崩,皇后邓氏为太后,立殇帝嗣位。殇帝殂,太后又立安帝,终身称制。安帝崩,皇后阎氏为太后,立北乡侯懿嗣位,身自临朝。未几懿殂,宦官孙程等迎立顺帝,太后乃归政。顺帝崩,皇后梁氏为太后,立冲帝,身自临朝。冲帝殂,太后又立质帝,犹秉朝政。质帝为梁冀所,太后又立桓帝,数年归政。桓帝崩,皇后窦氏为太后,立炅帝,仍自临朝。后其父武为宦官所害,太后亦迁于南宫。炅帝崩,皇后何氏为太后,立子辨嗣位,身自临朝,寻为董卓废弑。此六后也。其外藩入继者,安帝由清河王子入继,质帝由千乘王子入继,桓帝由蠡吾侯子入继,炅帝由解渎亭侯子入继,此四帝也。然安帝崩,阎太后立北乡侯懿嗣位,当时称少帝,是四帝之外尚有一帝,而《范书》专指安、质、桓、炅四君,盖以北乡侯立未逾年即殂,生前既未改元,殂后又无谥号,故独遗之耳,其实外立者共五帝也。

○外藩入继追尊本生

外藩入继大统,始自汉哀帝。当成帝无子,立弟定陶共王子欣为皇太子。帝以太子既奉大宗,不得复顾私亲,乃立楚王子景为定陶王,奉共王后。帝崩,太子即位,是为哀帝。是时成帝母称太皇太后,成帝赵后称皇太后,而帝祖母傅太后与母丁后,自以定陶为称。有董宏上书,言秦庄襄王母本夏氏,而为华阳夫人所子,及即位后,俱称太后,宜立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师丹等劾奏宏大不道,免为庶人。傅太后大怒,于是追尊定陶共王为共皇,傅太后为共皇太后。又有段犹等奏,不宜引定陶藩国之名以冠大号,于是直称共皇,并徙定陶王景为信都王,不复为定陶王立后,欲以己为定陶王后也。其是师丹议曰,冠以定陶者,母从子,妻从夫之义也。为人后者为之子,故为所后服斩衰三年,而降其父母期,所以重正统也。陛下既继体先帝,奉大宗,不得奉定陶共皇云云。(《师丹传》)此固礼之正也。然身为帝王,追尊本生父母,亦情理所必至,自哀帝尊其本生父为共皇之后,遂为故事。东汉安帝入继时,其本生父清河王庆尚在,未加尊称。及薨,葬以龙旗虎贲之礼,追谥为孝德皇,妣左氏为孝德皇后,祖妣宋贵人为敬隐皇后。(祖即章帝,故不必追谥。)桓帝入继时,追尊其祖曰孝穆皇,夫人赵氏曰孝穆皇后,考蠡吾侯曰孝崇皇,夫人马氏曰孝崇园贵人,生母贵人为孝崇皇后。炅帝入继时,追尊祖曰孝元皇,夫人夏氏曰孝元皇后,考曰孝仁皇,夫人董氏为慎园贵人。盖当时论者以为三皇无为,五帝有事,故身有天下者称帝,身未有天下而追尊者称皇,(说见《太上皇》条内。哀帝又尊祖母曰帝太太后,母曰帝太后,不曰皇而曰帝,亦以身自为帝,故后号冠以帝称,以协母从子之义。)所以示区别,而立庙京师,既足伸人子之情,兼不紊昭穆之序,此理之得者也。前明世宗入继大统,其初亦只欲不没其本生父母之称,尚未有意过为崇奉,使当日议礼诸臣援此例奏请,追称为兴献皇,立庙京师,则世宗之意亦塞矣。乃举朝不闻援引及此,但力争不许其追尊,争之不得,反议尊以帝称而靳一“皇”字。卒至激而成称皇称帝,并入庙称宗,立主于武宗之上,此则明臣不读书之陋也。

○夫在称太

皇太后、太皇太后,皆从乎子孙而言也。《汉书 孝元傅昭仪传》,昭仪初为亻亻予,上宠之,欲殊之于后宫,以亻亻予有子为王,而上尚在,未得称太后,乃更号曰昭仪,位在亻亻予上,是夫在不称太也。乃光武帝废郭后,封后子辅为中山王,而即以后为中山太后,后辅徙封沛,又称沛太后。夫在称太,究属不经。

○东汉废太子皆保全

隋唐以后,太子被废,未有善终者,惟东汉则皆保全。光武已立子强为皇太子,后其母郭后被废,强不自安,数因左右陈恳,愿就藩国,乃立子庄为皇太子,封强为东海王。帝以强废不以过,故优以大封,赐虎贲旄头,拟于乘舆。强就国后,数上书让还东海,又因皇太子固辞,帝不许。太子即位,是为明帝。强寻病,明帝遣中常侍太医等视疾,并诏沛王辅(强同母弟。)等往视。及薨,赠以殊礼。章帝立子庆为皇太子,以窦后妒,诬陷其母宋贵人,遂并废庆为清河王,立子肇为皇太子。庆虽幼小而知避嫌畏祸,章帝怜之,令衣服礼秩与太子同。太子亦极友爱,入则共室,出则同舆。太子即位,是为和帝,待庆尤渥。庆小心恭孝,自被废后,尤畏惧,每朝谒陵庙,常夜分严装待旦,约饬官属不得与诸王车骑并驰。及和帝崩,庆号泣殿前,呕血数升。既就国,饬官属时加策戒,以免悔咎。后其子祜入继统,是为安帝,庆时尚存。及薨,追谥为孝德皇。安帝已立子保为皇太子,后以谗被废为济阴王。帝崩,保以废黜不得上殿哭临梓宫,乃悲号不食,内外臣僚莫不哀之。阎后迎立北乡侯懿即位,保以年幼得全,北乡侯薨,宦官孙程等仍迎立保即位,是为顺帝。此皆已为太子,被废后仍能保全者。固由于明、和诸帝之友爱,而亦强等之善处废黜,小心谨畏,故泯嫌猜而免祸害也。又和帝长子平原王胜,本应为太子,以痼疾不得立。和帝崩,邓后遂立殇帝。殇帝殂,又立安帝,是时胜尚在,亦未闻以怨怼取祸。盖自光武及明、章二帝皆崇儒重道,子弟习于孝友之训者深,故无骨肉之变也。(案西汉昌邑王立为天子,后废为海昏侯,仍以善终,是西汉本无废杀之事。)

猜你喜欢
  卷九十八·志第五十一·礼一·脱脱
  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五十一·宋濂
  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二十九·柯劭忞
  卷十二·岳珂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十七·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四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四十一·佚名
  卷之七十一·佚名
  第四十一册 天聪五年九月·佚名
  三三一 大学士舒赫德等奏遵旨详议文渊阁官制及赴阁阅抄章程折·佚名
  提要·陆游
  徒单镒传·脱脱
  完颜永成传·脱脱
  秦起宗传·宋濂
  野史无文卷六·郑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御定曲谱卷五·王奕清

    【南仙吕宫羽调】仙吕宫引子卜算子病染身着地【韵】气咽魂离体【韵】拆散鸳鸯两处飞【韵】多少衔寃意【韵 拜月亭】【体字少字上声两处二字上去声相连俱妙病字气字拆字可用平声多字可用仄声首句用仄仄仄平平不押韵亦

  • 案头·刘半农

    案头有些什么? 一方白布,一座白磁观音, 一盆青青的小麦芽,一盏电灯。 灯光照着观音的脸, 却被麦芽挡住了,看它不清。一九一七,十二,北京

  • 卷三百三十·列传第八十九·脱脱

        任颛 李参 郭申锡 傅求 张景宪 窦卞 张瑰 孙瑜 许遵 卢士宗钱象先 韩璹 杜纯 杜常 谢麟 王宗望 王吉甫   任颛,字诚之,青州寿光人。举进士,得同学究出身。至卫尉丞。上其文,乃赐第,擢盐铁判官。陕西铸康

  • 卷十三 康帝·王夫之

      〖一〗   风会之所趋,贤者不能越也,君子酌其贞淫以立身,而不可执以论人。孟子之游,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多所辨以折异端,曲为说以动人主,使前乎此而为西周,后乎此而为两汉,必不然矣。然而有以异于田骈、慎到、苏秦、张

  • 卷一百六十五·杨士奇

    永乐十三年夏六月丙寅朔 夜有星如碗大青白色光烛地出太微西垣内西南行至近浊○戊辰○改刑部尚书刘观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贵州右布政使蒋廷瓒为左布政使○庚午 景陵王孟炤妃贲氏薨讣闻遣官赐祭命有司治丧葬○辛未○遣官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四·佚名

    万历五年七月丙戌朔 上亲享 太庙○以辽东战兵劳苦本色腾贵命发太仓库银二万两于本镇买籴以贮军饷后不为例○命御史张简巡按河南○戊子初云南巡按御史陈文燧条上制御土夷十事一檄诸夷谓缅甸莽酋与孟养思个相构木邦罕

  • 第四卷 梁 陈 魏 隋 唐·缪荃孙

    梁朱异造象江宁甘氏家藏拓本高三寸三分,广二寸二分。正书,一行,字迳一分。梁太清丁卯改元,善男子朱异敬造获福。石黝而有光,高四寸二分,顶圆稍狭,底平侈。面作大小佛二尊,分上下层趺坐。下层左右列侍者二。其下有二兽,兽之左

  • 一一七八 军机大臣奏遵查《三朝北盟会编》错误情形并原书加签进呈片·佚名

    一一七八 军机大臣奏遵查《三朝北盟会编》错误情形并原书加签进呈片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初三日臣等将发下《三朝北监(盟)会编》所载宋康王泥马渡江一事,查《一统志》内并未载入。惟查《渊鉴类函》内载有此事,系出自《南渡

  • 卷二十七刑法志一·黄遵宪

    外史氏日:上古之刑法简,后世之刑法繁。上古以刑法辅道德故简,后世以刑法为道德故繁。中国士夫好谈古治,见古人画象示禁、刑措不用则睾然高望,慨慕黄、农、虞、夏之盛,欲挽末俗而趋古风。盖所重在道德,遂以刑法为卑卑无足道也

  • 卷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一应求直言诏上书【洪武九年】   叶伯巨臣伏读圣谕因迩者五星紊度日月相刑诏臣民直言得失海内闻之欢呼雷动皆曰此禹汤罪已之道也凡有识知莫不欲竭智尽忠况臣愚蒙久承养肓以至今日者乎臣

  • 卷二百·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人物志八十大臣传六十六【汉军正红旗 吴世俊 甯完我吴守进 焦安民 苏宏祖刘清泰 王国光 郎赛 刘秉权 刘汉祚王之鼎 吴兴祚】吴世俊【孙云龙】吴世俊汉军正红旗人先世居开原太

  • 四书管窥卷八·史伯璿

    元 史伯璿 撰中庸二十二章至诚尽性 饶氏曰此与首章一般至诚便是致中和赞化育便是天地位万物育 辑释亦引之此只因以致中和之致为坐致之致故如此説其实致中和之致与致曲之致何异前辩已明此不再述集成或疑此章以后天

  • 卷七·冯复京

    饮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七   明 冯复京 撰国风召南三殷其靁篇靁释名云雷者如转物有所硠雷之声也○易云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又云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又云震为雷震惊百里惊逺而惧迩也又

  • 卷第八·佚名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八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非问分人品第三凡夫人。非凡夫人。性人。声闻人。菩萨人。缘觉人。正觉人。趣须陀洹果证人。须陀洹人。趣斯陀含果证人。斯陀含人。趣阿那含果证人。阿那含人

  • 建州弘释录叙·永觉元贤

    建州弘释录叙弘释录者。录能弘释氏之道者也。斯道自金人见梦。白马西来。代有作者大弘其敩。以故千灯竞照。辉映今古。浩浩乎莫可纪也。其在我建则六朝以前槩未有闻。唐兴始建梵剎。自马祖入关肇化於建阳之佛迹岭。而

  • 卷四·佚名

    第二 受三法之释一〇七七于受三法是三受。言色、涅槃者此等法是不可得。是故,说“缘一蕴而二蕴”等。言“于结生刹那,乐受相应者”是对有因结生而述。一〇七八然而,言苦受是于结生不可得之意义即于

  • 庸盦笔记·薛福成

    清薛福成撰。六卷。薛氏平生见闻随笔记载。光绪十七年(1891)将其同治四年(1865)以来二十七年之笔记择取精蕴成此编。订为史料、轶闻、述异、幽怪四类。其卷一《裕靖节公殉难》、《蒲城王文恪公尸谏》为有关鸦片战争史

  • 老子翼[四库本]·焦竑

    明代评注老子的著作。三卷。明焦竑著。焦竑(1540—1620),字漪园。死后谥文端。江苏南京人,原籍山东日照县。二十三岁师耿定向,开始研习王学。二十五岁中乡试举人。二十七岁主教正书院。三十三岁与李贽交好。四十七岁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