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五十三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

列传第四十六

儒林(一)

儒林(一)

顾炎武(弟纾、叶奕荃、杨瑀、张尔岐) 黄宗羲 陆世仪张履祥(吴蕃昌) 王建常 傅山(子眉、胡庭、卫蒿)孙奇逢 李容 王夫之(兄介之、唐端笏、刘惟赞、陈五鼎)孙双瑴 朱鹤龄(陈启源)(补)

顾炎武(弟纾、叶奕荃、杨瑀、张尔岐)黄宗羲陆世仪

张履祥(吴蕃昌)王建常傅山(子眉、胡庭、卫蒿)

孙奇逢李容王夫之(兄介之、唐端笏、刘惟赞、陈五鼎)

孙双瑴朱鹤龄(陈启源)(补)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或自署曰蒋山佣,学者称为亭林先生;昆山人。炎武少落落有大志;双瞳子中白而边黑,人异之。与里中归庄善,共游复社;有「归奇、顾怪」之目。

乙酉(一六四五)夏,与昆山令杨永言、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奉故郧抚王永祚;浙东授为兵部司务。事败,永言行遁去,其沆死之,炎武与庄幸得脱;而母王氏遂不食卒,遗言『后人勿事二姓』。次年,闽中以职方司郎中召;母丧未葬,不果赴。明年,几豫吴胜兆之祸。庚寅(一六五○),有怨家欲陷之;乃变衣冠作商贾,游沿江上下,览南都畿辅之胜。有三世仆曰陆恩,见其日出游,家中落;叛投里豪叶方■〈艹恒〉,且欲告其通海状。炎武擒之,数其罪而沈诸河。叶讼之,狱急;归庄私为门生刺为求救于故尚书钱谦益。炎武知之,索刺还,不得;乃列揭通衢以自白。会故相路振飞之子泽溥言诸兵备道,事得解。

炎武既不为乡里所善,乃复浩然出游,垦田章邱之长白山下;东北游畿甸,抵山海关外。次年,念江南山川有未尽者,复归;东游至会稽。已复由太原、大同入关中,北至榆林;与同志李因笃等二十余人资垦田雁门之北、五台之东。自丁酉(一六五七)迄丁巳(一六七七)二十年间,六谒天寿山陵寝,谒孝陵、思陵者亦各六。中间浙江庄廷鑨私史、莱州黄培逆诗之狱,几不免;而皆以智自脱。初年故国之怀,耿耿未下;奔走四方,以求一当。既知无可为而又不欲南归,谓『秦人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华阴绾毂关河之口,亦有事天下之资』。乃定居焉。置田五十亩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则别储之。

康熙间,诏举博学鸿词科,开局修「明史」;大臣多荐之,并以死辞。华下诸生请讲学;谢之曰:『近日二曲徒以讲学得名,招逼迫,几凶死;虽曰「威武不屈」,然名之为累则已甚!又况东林覆辙之进于此乎』!其论学,则曰:『孔子尝言:「博我以文,约之以礼」。刘康公亦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然则君子为学,舍礼何由?近来讲学之师,专以聚徒立帜为心,而其教不肃』。又与友人论学云:『百余年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然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所罕言;性与天道,子贡所未得闻。性命之理,着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但曰「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其告哀公:「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颜子几于圣人,犹曰「博我以文」。自曾子而下,笃实莫若子夏;言仁,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数十百人,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困穷不言而讲「危微精一」,是必其道高于夫子而其弟子之贤于子贡也;我弗敢知也。「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去之弥远也』。又曰:『今之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论语」,而但资之语录,不知本矣』!其论文,非有关于经旨世务者,皆谓之巧言;不以措笔。故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救弊扶衰。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究原委、考正得失。而又广交贤豪长者;作「广师篇」云:『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锡阐;读书为己、探赜洞微,吾不如杨瑀;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尔岐;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山;坚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容;险阻备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泽溥;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任臣;文章尔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彝尊;好学不倦、笃于友朋,吾不如王宏撰;精心六书、信而好古,吾不如张弨』。其虚怀乐善如此。

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撰「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历览诸史、图经、实录、文编、说部之类,取其关于民生利病者;且周流西北历二十年,其书始成。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利病之余,合图经而成者。好言韵学,撰「音论」三卷、「诗本音」十卷,主明陈第诗无协韵之说;不与吴棫本音争,亦全不用补音之例。但即本经之韵互考,且证以他书,明古音原作是读,非有迁就,故曰本音。又即「周易」以求古音,作「易音」三卷。又「唐韵正」二十卷、「韵补正」一卷、「古音表」二卷:皆能追复三代以来之音,分部正帙而知其变;自吴才老而下廓如也。谓金石之文可证经史,撰「金石文字记」、「求古录」。以杜预「左传集解」时有阙失,作「杜解补正」三卷。其它著作,有「石经考」、「二十一史年表」、「历代帝王宅京记」、「亭林文集」、「诗集」、「营平二州地名记」、「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谲觚」、「菰中随笔」、「救文格论」等书,并有补于学术世道。每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阨塞,呼老兵退卒询曲折;或与平昔所闻不合,即坊肆中发书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遗忘,则发书熟复之。

既怀济世之才而不得一遂,所至小试之,垦田度地,累致千金;故随寓即饶足。尚书徐干学兄弟,甥也;未遇时,卵翼之。至是鼎贵,为东南人士所宗;累书迎请南归,终不应。或叩之;对曰:『昔岁孤生,飘摇风雨;今兹亲串,崛起云霄。思归尼父之辕,恐近伯鸾之灶。且天仍梦梦、世尚滔滔,犹吾大夫,未见君子;徘徊渭川以毕余年足矣』!

庚申(一六八○),妻卒于里中,仅寄诗挽之。壬戌(一六八二),竟客死曲沃,年七十;门人奉丧归葬昆山。吴江潘耒,弟子也;收其遗书,序而行之。

纾字子严,炎武同母弟也。居亲丧,哭过哀,目遂盲。明亡后,兄弟绝意仕进:炎武奔走四方,纾独隐居千墩旧庐。华阴王宏撰称其『闇修于不见不闻之地,不愧隐君子』。

叶奕荃字符晖,昆山人。由诸生,入太学。刚直好义,工诗、古文词。师事刘宗周、徐石麒、陈龙正,讲求性命之学。乙酉(一六四五)夏,以父榷杭州关,遇国变往省;还至嘉善,为乱民所戕。

杨瑀字雪臣,武进人。少好奇节。既厚自劾励,率诸子键户读书;自经、史外,分授天官、地理、历律、兵农之书。出则与恽逊初讲学南田及东林书院。如是者三十余年,年七十余卒。顾炎武云:『读书为己、探赜索微,吾不如杨雪臣』。

张尔岐字稷若,号蒿庵;济南诸生。顾炎武尝言:『稷若所作「仪礼郑注句读」一书,根本先儒,立言简当』。又云:『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炎武着「日知录」,于「丧礼」、「停丧」二事备载尔岐说。性孝友,丧葬遵古礼,以沃产让两弟。年六十六,卒。

黄宗羲字太冲,海内称为黎洲先生;余姚人。年十四,补诸生。随父尊素任京邸,尽知朝局清浊之分。尊素死诏狱,宗羲养王父以孝闻。崇祯帝即位,年十九;袖长锥,草疏入京讼冤。至则逆奄已磔,有诏:『死奄难者赠官三品,予谥、予祭葬;祖父如所赠官,荫子』;尊素谥「忠端」。宗羲既谢恩,即疏请诛曹钦程、李实;盖其父之削籍,初由钦程奉奄旨论劾,李实则成丙寅(一六二六)之祸者也。对簿时,出所袖锥锥许显纯,流血蔽体;又殴崔应元胸,拔其须归而设祭。与先时同难诸子弟共锥狱卒二人,应时毙。时钦程归入「逆案」;李实辨原疏不自己出:『忠贤取印信空本,令李永贞填之;故墨在朱上』。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谓『实今日犹能贿路公行,其所辨岂足信』!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诏狱门;哭声如雷,达禁中。崇祯帝闻而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

洎归治葬事毕,肆力于学,自经、史及九流、百家无不窥。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钞之诸藏书家。穷年搜鬻故书,一童肩负而返,乘夜丹铅;次日复出,率为常。时山阴刘宗周倡道蕺山;而越中承海门周氏之绪,援儒入释,石梁陶奭龄为之魁。宗周忧之,未有以为计;宗羲约吴越高才六十余人共侍讲席,力排其说。故蕺山弟子如祁、章诸子,皆以名德重;而御侮之助,莫如宗羲。蕺山之学专言心性、漳浦黄道周则兼及象数,当时拟之程、邵两家;因出己所治律历诸说相疏证,多不谋合。弟宗炎字晦木、宗会字泽望,并负异才;皆自教之。不数年,皆大有声;儒林中有「东浙三黄」之目。

壬午(一六四二)入京,周延儒欲荐为中书;力辞不就。一日,闻市中铎声;曰:『此非吉声也』!遽南下,已而大清兵果入口。初,南都作「防乱揭」攻阮大铖,东林子弟推无锡顾杲居首、天启被难诸家推宗羲居首;大铖恨之刺骨。南都立,大铖骤起,按揭中百四十人姓名,欲尽杀之。时方上书阙下而祸作,与杲并逮。同里奄党某,首纠刘宗周三大弟子;祁彪佳、章正宸皆列名仕籍,宗羲徒以人望挂弹章,闻者骇之。母姚氏叹曰:『章妻、滂母,乃萃吾一身邪』!驾帖未出而南都亡,踉跄还浙东。

会孙嘉绩、熊汝霖起兵,因纠合黄竹浦宗族子弟数百人随军江上,共呼之为「世忠营」;鲁监国授职方主事。寻以嘉绩及柯夏卿等交荐,改监察御史兼旧官。总兵陈梧败于嘉兴,浮海至余姚,大掠;职方主事王正中方行县事,集兵击杀之。乱兵大噪,有欲罢正中以安诸营者;宗羲曰:『梧借丧乱以济其私,致干众怒;是贼也。正中为国保民,何罪之有』!监国是之。已进所作「监国鲁元年大统历」;命颁之浙东。马士英在方国安营欲入朝,朝臣言当杀;熊汝霖恐其挟国安为患,好言曰:『此非杀士英时,宜使立功自赎』!宗羲曰:『诸臣力不能杀耳;春秋之孔子,岂能加于陈恒!但不得谓其不当杀』!又遗书王之仁曰:『诸公何不沈舟决战,由赭山直趋浙西?若日于江上鸣鼓放船攻其有备,盖意在自守也。蕞尔三府以供十万之众,北兵即不发一矢,一年之后亦不能支』!又言:『崇明为江海门户,曷以兵扰之,分江上之势』?时不能用。寻张国柱浮海至,诸营大震,廷议欲爵以伯;曰:『如此则益横已,且何以待后!请署将军足矣』。从之。已力陈西渡策,与王正中合军得三千人。正中为之仁从子,能以忠义自奋;深结之,使之仁不以私意相挠。故熊、钱诸督师皆不得饷,而正中与世忠二营独不乏食。海宁职方查继佐军乱,披发走入营,跪床下;乃呼其兵责之,乱以定。偕继佐渡海札潭山,太仆卿朱大定、兵部主事吴乃武等来会;议由海宁取海盐入太湖,直抵乍浦,约崇德义士孙奭等为内应。会大兵纂严,不得前。方议再举,而江上已溃;因结寨四明山,余兵愿从者尚五百余人。微服潜出访监国消息,部下不能遵节制,山民焚其寨,部将茅翰、汪涵死之;乃走郯中。

己丑(一六四九),闻监国在海上,与都御史方端士赴之;晋左佥都御史,再晋左副都御史。时方发使拜山寨诸营官爵;宗羲言『乃心王室者莫如王翊、不自张大亦莫如翊;宜优其爵,使总临诸营以捍海上』。朝论以为然;定西侯张名振弗善也。宗羲既失志,日与尚书吴锺峦坐船中正襟讲学;暇则注授时、泰西、回回三历。当其从亡也,母氏尚居故里;而我朝以遗臣不顺者,录其家口。宗羲闻之,叹曰:『方寸既乱,吾不能为姜伯约矣』!亟陈情监国,得请;锺峦棹三板船送之数十里。变姓名,间行归家。适弟宗炎以交通冯京第被缚,刑已有日;潜至鄞,计脱之。宗羲虽杜门匿影,而与海上通消息;屡遭名捕,幸不死。

其后,海氛澌灭,无复有望;乃奉母返里门。自是始毕力著述,四方请业之士亦渐至。尝自谓受业蕺山时,颇喜为志节斩斩一流,所得尚浅;患难之余,胸中窒碍为之尽释,而追恨为过时之学。盖不以少年之功自足也。丁未(一六六七),复举证人书院之会于越中,以申蕺山余绪;大江南北从者骈集,守、令亦或与会。已而大府请之开讲,不得已应之。康熙戊午(一六七八),诏征博学鸿儒;再辞,以免。未几,诏督、抚以礼聘修「明史」,亦以老病辞。乃敕下浙抚,抄其所著书关史事者送入京;当事又延宗羲子百家及门人万斯同等参局事。自后屡蒙我圣祖存问,叹为得人之难。所著书千数百卷。其大者:「易学象数论」六卷,力辨河洛方位图说之非。「授书随笔」一卷,则淮安阎若璩问「尚书」而告之者。「春秋日食历」一卷,辨卫朴所言之谬。少时尝取余杭竹管肉好停匀者断之,为十二律与四清声试之;广其说为「律吕新义」二卷。又以蕺山有「论语」、「学」、「庸」解,独少「孟子」,为「孟子师说」二卷。又「明儒学案」六十卷、「明史案」二百四十四卷、「行朝录」六卷。于历学少有神悟,尝言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为「授时历故」一卷、「大统历推法」一卷、「授时历假如」一卷、「公历、回历假如」各一卷。外有「气运算法」、「勾股图说」、「开方命算」、「测圆要议」诸书共若干卷。晚年自定文集为「南雷文约」四十卷,又「明夷待访录」二卷、「留书」一卷。他著述不具录。昆山顾炎武见「明夷待访录」而叹曰:『三代之治可复也』!汤斌亦曰:『黄先生论学,如大禹导水、导山,脉络分明;吾党之斗杓也』。

戊辰(一六八八)冬,自营生圹于忠端墓旁;中置石床,不具棺椁。作「葬制或问」一篇,援赵邠卿、陈希夷例,戒子弟无违。乙亥(一六九五)秋,卒;遗命以所服角巾、深衣殓。年八十有六。门人私谥曰文孝先生。

陆世仪字道威,号桴亭;太仓人。少好「养生」之说;既而翻然曰:『是其于思虑、动作皆有禁,甚者涕唾、言笑皆有禁,凡以秘惜其精神也;如此,则一废人耳,纵长年何用乎』!乃亟弃之;作「格致篇」以自考曰:『敬天者,敬吾之心也。敬吾之心如敬天,则天人可合一矣;故敬天为入德之门』。读「薛敬轩语录」云:『敬天当自敬心始』;叹曰:『先得我心哉』!雅不喜白沙、阳明之学而洞见其得失之故,故持论甚平。

流寇日甚,世仪谓:『平贼在良将,尤在良有司。宜大破成格,凡进士、举贡、诸生不拘资地,但有文武干略者,辄与便宜,委以治兵、积粟、守城之事。有功,即以为其地之牧令。如此,则将兵者所至皆有呼应。今拘以吏部之法,重以贿赂随人充数,是卖封疆也』!时不能用。已上书南都,复不用。太湖兵起,尝参其军。事败归,凿池宽可十亩,筑一亭,拥书坐卧其中,不通宾客;榜曰「桴亭」。门弟子询之;曰:『吾藉此作浮海观耳』。

风波既定,始应诸生请,讲学东林、毗陵间。寻还里,当事者累欲荐之,力辞不出。西安叶敦艮者,蕺山门下士也;千里贻书相讨论。喜曰:『证人尚有绪言,吾得慰未见之憾矣』!从学者尝问「知行」先后之序;曰:『有知及之而行不逮者,知者是也:有行及之而知不逮者,贤者是也。及其至也,真知即是行,真行始是知;又未可以歧而言之』。闻者叹服。以隐君子终。

张履祥字考父,桐乡诸生。潜心洛、闽之学;尝言:『一善在身,幼而行之、长而弗之舍也,善将自其身以及诸人、以及其子孙;一不善在身,幼而行之、长而弗之改也,不善将自其身以及诸人、以及其子孙。慎之哉』!语见所著「杨园备忘录」。

吴蕃昌字仲牧,海盐诸生。师事刘宗周,与海宁陈确、桐乡张履祥讲洛、闽之学。卒时母丧未除,遗命以衰绖敛。从弟谦牧字裒仲,亦诸生;居母丧过哀,卒于丧次。时人并称为孝子。

王建常字仲复,长武人;刑部尚书之釆之从子也。家贫遭乱,弃诸生;弢迹渭滨,教授生徒,足不履城市。着有「律吕图说」。其学,一以考亭为师。王宏撰以父妾张氏节孝,为加礼絻以治丧。建常贻书顾炎武谓:『发乎情,不能止乎礼义,非贤者所为』!其严于矩矱若此。宏撰尝言『关西高蹈,当推仲复独步』。

傅山字青主,号啬庐。别署朱衣道人,亦曰公之它、亦曰石道人;山西阳曲人也。少受知于提学袁继咸。继咸为巡按张孙振所诬被逮,山职纳橐饘,约其同学曹良直等诣匦使,三上书讼之,不得达;遂自伏阙陈情。时巡抚吴甡亦直袁,竟得雪。以是名闻天下;马世奇为作传,以为裴瑜、魏劭复出。已而,良直任兵科;山贻以书曰:『谏官当言天下第一等事,以不负故人之期』!良直瞿然,即疏劾首辅周延儒及锦衣骆养性,直声大震。山见天下丧乱,思以济世自见,不屑为空言。晋抚蔡懋德讲学于三立书院;因寇亟,论及军政。往听之;归曰:『迂哉公言!非可以起行者也』。甲申(一六四四),梦天帝赐之黄冠;乃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次年,继咸为左梦庚挟至燕邸;难中寄书曰:『晋士惟门下知我深。盖棺不远,断不敢负知己,使异日羞称友生也』。山得书,恸哭曰:『公乎!吾亦安敢负公哉』!甲午(一六五四),以连染遭刑戮,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几死。门人有以奇计救之者,始得免;自恨以为不如速死之为愈。戚戚于故国,思有为者凡二十年。

天下大定,始以黄冠自放,稍稍出土穴与客接。间有问学者;则告之曰:『老夫学庄、列者;于此间诸仁义事,实羞道之。即强言之,亦不工』。又雅不喜欧公以后之文;是所谓「江南之文」也。平定张际,亦遗民也;以不谨,得疾死。抚其尸,哭之曰:『今世之醇酒妇人以求必死者,有几何哉!呜呼张生!是与沙场之痛等也』!又自叹曰:『弯强跃骏之骨,而以占毕朽之;是则埋吾血千年而碧不可灭者矣』!素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兼工画。尝自论其书曰:『弱冠学晋、唐人楷法,皆不能肖。及得松雪、香光墨迹,爱其员转流丽;稍临之,则已乱真』。已乃愧之曰:『是如学正人君子者,每觉其觚棱难近;降与匪人游,不觉其日亲:此心术坏而手随之也』。弃去,复学颜。曰:『学书之法,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君子以为山非仅言书也。山既绝世事,而家传故有禁方,乃资以自活。子眉字寿髦,能养志。每入山樵釆,置书担头;休担则取读。中州有吏部郎者,故名士;访之,问郎君安在?曰:『少需』。俄有负薪者归;山呼曰:『孺子来!前肃客』。吏部颇惊。抵暮,令之伴客寝;则与叙中州文献,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尽答;诘朝谢曰:『吾甚惭于郎君也』!山故喜苦酒,自称「老蘗禅」;眉亦自称曰「小蘗禅」。或出游,眉与子共挽车。暮宿逆旅,仍篝灯课读经、史、骚、选诸书。诘旦,必成诵始行;否则,予杖。故其家学,为大河以北所莫能及。

康熙戊午(一六七八),召试博学鸿词,天子有大科之命。时年七十有四,当事荐之;山固辞称疾,有司舁其床以行。时眉已先卒,二孙侍。既至京师三十里,以死拒不入城。于是廷臣自大学士益都冯溥以下,公卿毕至;山卧床不具礼,遂以老病上闻。诏免试,许放还山,特授中书舍人。冯强之入谢,称疾笃,以竹榻舁之入;望见午门,泪涔涔下。执政者掖之使谢,则仆于地。次日,遽归;叹曰:『自今以还,其脱然无累哉』!既又曰:『使后世或妄以刘因辈贤我,且死不瞑目矣』!闻者咋舌。

及卒,以朱衣黄冠殓。著述之仅传者,曰「霜红龛集」十二卷;眉之诗亦附焉。

胡庭字季子,汾阳人;傅山之弟子也。父遇春,以崇祯戊辰(一六二八)进士,历官户部主事。闯贼之乱,庭与弟同隐居讲学;于「易」、「诗」、「春秋」、「论」、「孟」皆有论著。顾炎武至汾州,庭与之访北齐碑;亲摹拓焉。

卫蒿字匪莪,初名麟贞、字瑞鸣;曲沃人。以母丧,易今名字。与汾阳曹良直、太原傅山相友善。晚年,辟绛山书院,教授其中;人称绛山先生。

孙奇逢字启泰,容城人。年十七,中万历庚子(一六○○)举人;尝参高阳孙承宗军事。与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相善;珰祸作,奇逢拮据调护、供橐饘,遣弟奇彦驰书求援于承宗,竟不得免。

崇祯丙子(一六三六),容城被围;奇逢设方略拒守,城赖以全。

鼎革后,移家辉县之夏峰;征聘十一次,坚谢不出。生平读书谈道,务为圣贤之学;顾炎武推为河北学者之宗师焉。年九十二,卒。

李容字中孚,别署曰二曲、土室病夫,学者称为二曲先生;陕之盩厔人也。父可从,以壮武从军。崇祯壬午(一六四二),督师汪乔年讨贼,监纪孙兆禄偕可从以行。时贼势大张,官军累战不利;可从濒行,抉一齿与妇彭氏曰:『战,危事。不捷,吾当委骨沙场,子其善教儿矣』!时容年十六,家贫甚。已而兵败,可从死,从者五十人尽殁。讣闻,彭欲以身殉;容哭曰:『母殉父,儿亦殉母;如是,则父且绝矣』!彭氏乃制泪抚之。然无以为活,亲族谓可令儿佣、或言给事县廷;彭氏皆弗许,乃令之从师受学。顾修脯不具;已而彭氏曰:『经书固在,亦何必师』!时容已麤解文义,母能言忠孝大节以督课之,茕茕相依;或一日不再食、或数日不火食,恬如也。容以昌明「关学」为己任;家故无书,从人借之。自经、史、子、集至二氏书,无不博览。其论学曰:『天下大根本,人心而已;天下大肯綮,提醒天下之人心而已。是故天下之治乱,由人心之邪正;人心之邪正,由学术之晦明』。尝曰:『下愚之与圣人,本无以异;但气质蔽之、物欲诱之,积而为过。此其道在悔;知悔必改,改之必尽,尽则吾之本原已复,复则圣矣。「易曰」:「知几其神」。夫子谓颜子庶几;以其有不善必知,知必改也。颜子所以能之者,由于心斋静极而明,则知过矣。上士之于过,知其皆由于吾心;则直向根源铲除之,故为力易。然中材,稍难矣。要之,以静坐观心为入手;静坐乃能知过,知过乃能悔过,悔过乃能改过』。其论朱、陆之学曰:『学者当先观象山、慈湖、阳明、白沙之书,阐明心性,直指本初。熟读之,则可以洞斯道之大源。然后取二程、朱子以及康斋、敬轩、泾野、整庵之书玩索,以尽践履之功;由工夫以合本体,下学上达,内外本末一以贯之。至诸儒之说,醇驳相间;去短集长,当善读之。不然,醇厚者乏通慧、颖悟者杂竺干,不问是朱、是陆,皆未能于道有得者』。于是关中士子,争就之学。关中自横渠而后,三原、泾野、少墟累作累替,至容而复盛。

当事慕容名,踵门求见,力辞不得者则一见之,终不报;曰:『庶人不可入公府也』。再至,并不复见。有所馈遗,虽十反亦不受。或曰:『交道接礼,孟子不却;先生得无已甚』!答曰:『我辈百不能学孟子;即此一事稍不守孟子家法,正自无害』。我当事请主关中讲院,勉就之。既而悔曰:『合六州铁,不足铸此错也』!亟舍去。寻陕抚欲荐之,哀吁得免。督学使将进其所著书,亦不可;然关中利害在民者,则未尝不言也。

初,彭氏葬可从之齿曰「齿冢」,留穴以待身后。母卒服阕,庚戌(一六七○)徒步往襄城,绕城走觅父遗蜕不得;乃为文祷于社,斩衰昼夜哭,泪尽继以血。襄城令闻之,出迎适馆;辞不受。令亦为之祷,卒不得。容遂设祭招魂,狂号不绝声。令因议为可从立祠祀,且造冢于故战场以慰孝子心。知常州府骆锺麟前令盩厔,尝执贽门下;闻已至襄城,谓祠事未能亟具,请南下谒道南书院,发顾氏、高氏诸遗书讲学以慰东林余望。容赴之,远近从游者云集。凡开讲于无锡、江阴、宜兴间,昼夜不息。忽静中雪涕如雨,搥胸自詈曰:『不孝,汝此行为何事,竟喋喋于此?尚为有人心乎!虽得见诸贤遗籍,何益』!申旦不寝,即戒行。毘陵学者固留之,不可。时祠事已毕,还宿襄城祠下。夜分,鬼声大作;盖尝祝于父,愿以同死国殇魂同返关中故也。襄城令为设祭,上立督师汪乔年、监纪孙兆禄主,以可从为配;下列长筵,遍及当时之殉国者。容伏地大哭,观者亦哭。于是立碑于冢曰「义林」;取其冢土西归告母墓,附之齿冢中,更持服如初丧。

既而制府以隐逸荐;容辞以书曰:『仆少失学问,又无他技能;徒抱皋鱼之至痛,敢希和靖之芳踪哉!古人学真行实,轻于一出,尚受谤于当时,困辱其身;况如仆者,而使之应对殿廷?明公此举,必当为我曲成!如必不获所请,即当以死继之;断不惜此余生以为大典之辱』!牍凡八上,更辞以病;得旨:『俟病愈,敦促至京』。自是,大吏岁时问起居;遂称废疾,长卧不起。戊午(一六七八),部臣以海内真儒荐。时鸿词科荐章遍海内,而容独有「昌明绝学」之目;官司劝行益急,檄县守之。不获已,舁床诣行省。布政使而下,亲至榻前怂恿之;容乃绝粒,水浆不入口者六日。大吏犹强之,突出佩刀自刺。于是诸官属骇绝,始得予假疗治。已复叹曰:『此事恐不死不止。所谓「生我名者杀我身」,不幸有此!皆生平学道不纯、洗心不密,不能自晦所致』!戒其子曰:『我日抱隐痛,自期永栖垩室;平生心迹,惟在「垩室录感」一书。万一见逼,死宜粗衣、白棺,以是书殉。厝室中三年后葬,毋受吊;使我泉下重有憾』!自是,当道亦不复敦迫。荆扉反鐍,弗与世通;惟吴中顾炎武至,则具鸡黍尽驩。越年,天子西巡狩,令督臣传旨引见,容以废疾辞;御书「关中大儒」四字以颜其庐。

容年四十以前,着有「十三经纠缪」、「二十一史纠缪」及「象数」诸书;既以为近口耳之学,不复示人。晚岁迁居富平,四方之士不远而至。当是时,北方孙奇逢、南方黄宗羲暨容称海内三大儒;惟容起自孤根,一无凭借,尤为人所莫及。子二:慎言、慎行。慎言以门户故,出补诸生,终未尝与科举之役;陕学使者以选拔贡之太学,卒不赴。兄弟皆克守父志云。

王夫之,衡阳人;字而农,号姜斋。中岁称一瓢道人,更名壶;晚仍旧名。父朝聘,受学于衡阳宿儒伍定相;夫之与兄介之能大其业,而夫之尤奇伟。崇祯壬午(一六四二),兄弟同举于乡。献贼陷衡州,胁诸名士以伪官;兄弟走匿。贼絷朝聘为质,夫之自引刀刺其肢体,舁往易父;父子俱得脱。

两都继陷,走桂林依瞿式耜,荐授行人司行人;转徙楚、粤、滇、黔间。后以母病,间道归。缅甸既覆,益自晦;匿常宁猺峒,变姓名为猺人。已筑土室于湘西之石船山,杜门著书。所学深博无涯涘;作「蒙注」,往复辩论,归咎于象山、姚江者甚峻。

康熙时,吴逆僭号于衡州,伪僚有以「劝进表」属者;辞曰:『某亡国遗臣,欠一死耳;今汝亦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逃之山中。久之,卒。自题其墓曰:「明遗臣王夫之之墓」;又自铭曰:「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邱,固衔恤以永世』。盖沧桑黍离之戚,至死不忘。所著书有「周易稗疏」、「周易考异」、「尚书稗疏」、「毛诗稗疏」、「毛诗考异」、「春秋稗疏」、「尚书引义」、「春秋家说」(见「四库书目」),盖七十余种云。

介之字石子;崇祯壬午(一六四二),与弟夫之同举于乡。筑室衡、永万山中,鳏居不娶,鹑衣草食终其身。着有「易本义质」、「春秋传质」、「诗序参」、「春秋家说补」、「诗经尊序」、「春秋四传质」(见「四库书目」)。年八十一,卒。

唐端笏字须竹,衡阳诸生。性至孝;父母有疾,侍医药终夜不解带。亲终,附身、附棺,纤毫不苟。以此见赏于王夫之。尝得「白沙集」、「定山集」、「传习录」,读之而嗜。迎夫之住馺阁岩为指示渊流,夫之示以「近思录内外编」、「周易内外传」诸书。夫之殁,筑室山中以终。所著有「惭说」、「悔说」。

刘惟赞字子参,祁阳人;崇祯己卯(一六三九)举人。献贼之乱,与衡州同知郑逢元督义勇,歼贼魁。国变后,屡以中书征,不就;隐居西舂之石门庵。自王夫之诸人外,莫能见也。

陈五鼎字耳臣,攸人。以贡生,官耒阳教谕。性狷介。乱后山居,与王夫之一通音问而已。

孙双瑴字子双,华容人;辽东巡抚悫之弟也。著述甚富,采秦汉以前逸书曰「樊微」、汉晋间笺疏曰「线微」,征皇古七十二代之文曰「阙微」,集「尚书」十一种、「春秋」十一种、「易」八种、「礼」、「乐」、「诗」三种、「论语」四种、「孝经」九种、「河图」十种、「洛书」五种之谶纬曰「删微」:统名之「古微书」。着「唐纪」七十卷,以正新、旧「唐书」之蹐驳者。今均佚,惟「删微」独存。「四库书提要」称『其书使学者生千百年后犹见东京以上之遗文,有功经籍不少』云。

同里有严首升者,与悫兄弟同撰「汉唐宋后三代史」,亦不传。

朱鹤龄字长孺,吴江诸生。甲申(一六四四)后,自号愚庵,绝意仕进;与顾炎武及同里陈启源相友善。以朱子掊击「小序」太过,乃集诸家说疏通序义为「毛诗通义」;以蔡氏「释书」未精,撰「尚书埤传」;以胡氏说「春秋」多偏见凿说,乃合唐、宋以来诸儒之解,撰「春秋集说」;又以杜氏注「左传」未尽合、俗儒又以林注乱之,撰「读左日钞」。又撰「禹贡长笺」,旁引曲证,多所创获。又着「愚庵诗文集」。其书「元裕之集」后云:『裕之于元,既践其土、茹其毛,即无反詈之理。乃今之诋讪不少避者,若欲掩其失身之事以诳国人;非徒悖也,其愚亦甚矣』!其言盖指当时居心反复之辈云。年七十余,卒。

启源字长发,着「毛诗稽古编」;自记谓:『阅时十四载,稿凡三易乃成』。引据赅博、疏证详明,为唐以前专门之学(补)。

猜你喜欢
  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第二十·班固
  ●卷十八·邵博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二·佚名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六·佚名
  卷之四百七十九·佚名
  卷之六十八·佚名
  三二五 暂管江苏巡抚萨载奏续缴违碍书籍板片折(附清单一)·佚名
  卷五·司马贞
  四二 老师二·周作人
  卷上·佚名
  武帝本纪·萧子显
  仁宗郭皇后传·脱脱
  卷二十四 太宗子孙之戮·李有棠
  晋纪十二 中宗元皇帝上建武元年(丁丑、317)·司马光
  卷九十五·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岳珂

      吴畏斋(猎)谢贽启   开禧兵隙将开,忧国者虑其不终。乙丑之元,吴畏斋自鄂召,过京口,以先君湖湘之契,先来访余,亟送出南水门,谢不敏。既而留中为大蓬,未几,遂以秘撰帅荆,复出闸西诉。时北事已章灼,余念数路出师,具有殷鉴,虽上流

  • 卷二百五十九·杨士奇

    永乐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朔○辛巳○夜有星如盏大赤色有尾迹光烛地出织女东北行入天津后三小星随之○癸未○户部尚书郭资言河南开封府归德睢州祥符阳武中牟宁陵项城永城泽荣太康西华兰阳原武封丘通许陈留洧川杞县及

  • 二百五十五 江宁织造曹(兆页)进物登记·佚名

    雍正元年七月十三日 江宁织造曹(兆页)进: 洒金笺纸三百张 乳金宫绢四十张 洒金书绢陆招张 湖笔四百枝柳絮池塘二匣紫颖二匣  小紫颖二匣 书画笔二匣 锦扇一百柄上留下 [宫中.懋勤殿日记出入帐]

  • 三五三 安徽巡抚闵鹗元奏覆查给还原书情形并呈续获违碍书籍折·佚名

    三五三 安徽巡抚闵鹗元奏覆查给还原书情形并呈续获违碍书籍折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安徽巡抚臣闵鹗元谨奏,为遵旨覆奏事。乾隆四十一年九月二十九日承准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字寄,内开乾隆四十一年九月二十〔一〕

  • 十国春秋卷三十七·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前蜀三后主本纪后主名衍字化源旧名宗衍及即位去宗名衍髙祖十一子衍为最防葢贤妃徐氏所生也为人方頥大口垂手过膝顾目见耳颇知学问童年即能属文甚有才思尤酷好靡丽之辞当集艳体诗二百篇号曰烟花集凡有所着

  • 樊山政书卷十·樊增祥

    恩施樊增祥嘉父批雒南县禀批西安府禀批华阴县举人李兆鹏等禀词批澄城县禀批蒲城县禀批雒南县禀批西安府详批纪典史景星禀批大荔县禀批同官县陈令丕业禀批丁守念敟等禀批咸阳县成令禀批商州杨牧宜瀚禀批咸宁县禀札官报

  • 三十四年(上)·佚名

    (辛丑)三十四年大明萬曆二十九年春正月1月1日○朔庚子,上在貞陵洞行宮。○王世子遣侍講院兼輔德吳百齡問安,答曰:「平安。」○卯時,上行望闕禮。○以仁順王后忌晨齋戒,上不受朝賀。○政院、玉堂、藝文館問安,傳曰:「知道。」○

  • 大学证文卷二·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大学石经本【与前注疏本同】汉定诸经用竹简木册编摘烦重民间未易购观远方学者大率口耳授受以讹传讹惟恐日久舛错渐至移易故东汉卢植特上书请刋定其文防其时博士以甲乙科争第高下又复用私文暗易古字

  • 论语集编卷十·真德秀

    宋 真德秀 撰子张第十九【此篇皆记弟子之言而子夏为多子贡次之葢孔门自顔子以下頴悟莫若子贡自曽子以下笃实无若子夏故恃记之详焉凡二十五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致命谓委致其命犹言授

  • 卷三十九·鄂尔泰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疏卷三十九有司彻第十七之一正义郑氏康成曰少牢之下篇也大夫既祭賔尸于堂之礼天子诸侯之祭明日而绎有司彻于五礼属吉大戴第九小戴第十二别録少牢下篇第十七 

  • 偶会篇第十·王充

    【题解】本篇在《逢遇篇》、《幸偶篇》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吉凶是由偶然禀气所形成的“命”支配的,“命,吉凶之主也。”在这个前提下,王充重点论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不是什么东西有意造成的,而

  • 卷五·李钟伦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纂训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纂训卷五安溪李钟伦撰地官司徒第二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教官之属大司徒卿一人小司徒中大夫二人乡

  • 佛说阿难四事经全文·佚名

    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欲灭度时。阿难白佛言:我念天龙鬼神。帝王人民与佛相见。闻佛教诫。无不欢喜。在志所愿。或作沙门。得应真者,或有居家。奉行五戒。死得上天者,今佛去世。天龙鬼神。帝王人

  • 卷第七·晦翁悟明

    联灯会要卷第七 住泉州崇福禅寺嗣祖比丘 悟明 集 南岳下第四世 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法嗣 潭州大沩灵佑禅师(凡四十一) 福州长溪赵氏子。侍立百丈。夜深。丈云。看炉中。有火也无。师拨云无。丈躬至炉边。深拨得少火

  • 桑苏西来客·阿加莎·克里斯蒂

    桑苏西来客【N or M ?】又译作:谍海,密码,二战期间,英军奋力击退了德国空军的进攻,更加险恶的敌人——乔装成普通市民的纳粹分子——却从内部威胁着国家安全。代号为""N""和""M""的德国间谍杀害了英国*秀的特工。迫于压力,

  • 帝京景物略·刘侗

    明刘侗、于奕正撰。八卷。侗字同人,号格庵,湖北麻城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外放南直隶(今江苏)吴县知县,未到任,卒于途中。奕正初名继鲁,字司直,宛平(今北京)人。崇祯初年秀才,喜结交,好游名山。七年至九年(1634—16

  • 质疑录·张景岳

    医论。明张介宾撰。一卷。介宾有《类经》已著录。本书为张氏晚年之作。认为医以寄生死,故不得不阐发其精微,探其义蕴。故取先圣之经,正前贤之误,对其谬误,必加质疑,而予以辨论,故名。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约二万字

  • 古董的自杀·滕固

    短篇小说。滕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