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国初礼烈亲王代善、睿忠亲王多尔衮、郑献亲王济尔哈朗、庄亲王舒尔哈赤(一作齐)。豫通亲王多铎、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克勤郡王岳托皆有大勋劳,世袭永不降封,俗称铁帽子王,见梁章钜《称谓录》。按:铁帽之称,当因其世袭罔替而名之耳,顾其制无考。明封功臣有世袭、有流爵,世袭者颁铁券,流爵则否,是铁帽或从铁券而出。厥后惟雍正朝怡贤亲王允祥及同治朝恭忠亲王奕,亦世袭罔替焉。
雍正九年,因公爵居五等之首,仿古封号字义,锡以嘉名,定一二三等公爵,为号凡十,曰褒绩、忠达、奉义、超武、雄勇、果毅、信勇、建烈、勇勤、英诚。乾隆十四年定侯爵,为号凡七,曰奉义、恭诚、顺勤、顺义、昭武、延恩、敦惠。伯爵为号,凡十有一,曰翼烈、宣义、襄宁、昭毅、威靖、襄勤、诚毅、昭信、懋烈、诚武、勤宣。当时盖各因其人而锡以是名也。然代远年湮,其封号属于何人,一时竟不易考索,盖由勋臣身后多邀易名之典,后人称其谥法,即不称其封号。近如称曾文正者即不称其为毅勇侯,称左文襄者即不称其为恪靖侯,称李文忠者即不称其为肃毅伯。追溯前朝,勋旧则更在显晦之间矣。
国初沿明制,仍派巡按。至顺治十八年始将巡按停差,其地方事务则交巡抚管理。
明初罢中书,而其后有殿阁大学士之设,官止五品,权重秩卑,殊不相称。本朝康熙九年定满汉大学士皆正二品,雍正七年升大学士为正一品,而品秩与事权并极优崇。然是年以西北两路用兵,设军机处于隆宗门内,为承旨出入总汇。凡明发谕旨皆由军机撰拟寄信,上谕亦由军机封发,而内阁之任遂轻,是后凡阁臣不入枢府者,则一切要政皆不得预闻,宰相备位而已。
大学士初无协办,雍正七年授尚书陈元龙、左都御史尹泰为额外大学士,而不名协办。乾隆二十九年特设协办大学士,以陈文恭宏谋任之,汉大学士之有协办,自此始也。
今称大学士为中堂,习其名而莫究其义。俞荫甫《茶香室四钞》云,大学士设坐在翰林院正堂之中,故有是称。
国初部院大臣暨各省督抚员缺,俱由会推,尚沿明制。至康熙十年始,停止廷臣会推。明末党援之弊,至此乃霍然一清。
旧制每遇京察,在京部院大臣、在外各省督抚均具本自陈不职求罢,并荐贤自代。乾隆十三年,以吴同仁与周学健贿举,因废举人自代之例。十七年以京察循例求罢,繁文无谓,并停止自陈不职之本。
旧制总督统辖文武军民,为一方保障,巡抚但考察文官,用兵则督理粮饷,其职掌本不相合。兹但就直隶一省考之:国初直隶、山东、河南各置总督一员,康熙四年并为三省总督,八年裁总督改巡抚,雍正二年又改为总督,乾隆二十八年令兼巡抚事。今其印文曰直隶总督,管巡抚事,兼理河道关防。盖其初于总督之外,尚有河道总督。及顺天、天津两巡抚后,乃以总督一员兼之者也。
乾隆初年,令各省督抚将藩臬道府人员于年终加注考语,密封具奏,是为年终密考之始。其事例盖类于宋之臧否奏也。道光十七年,以江南河库道李湘ぇ款目不清,而总督林则徐、陶澍密考均有奖词,既褫李湘ぇ职,并加林、陶两督以降四级留任处分,论者以为太严。至光绪十七年,浙江藩司许应熔以贪黩罢官,其时闽督卞宝第加以贬词,浙抚崧骏则予以佳考。既罢许藩司,而不加抚军以处分,殊与道光成案不符矣。
明洪武二十四年,制定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涑,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チ。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今制衣冠皆依满制,而公服所绣鸟兽颇与明代相同,所异者惟公侯斗牛,武官一品麒麟,稍变明制耳。
绣服今称补子,殊无意义。福清叶相国《向高集》内有“钦赐大红丝斗牛背胸一袭。”盖补子施于胸前、背后两处,名为背胸,斯确当矣。
事有不见典制,而上下相习,视为固然者。如满洲文武各官及汉人武官遇奏对或上章奏皆称奴才,外官知府以下及武职参游以下,凡见长官,皆屈右膝请安。谈者以为是满洲陋俗,而证之于古,亦有足以比附者。“冯文洛是帝家旧奴”,见于《北齐书》。“百岁奴事三岁郎主”,见于《唐书。刘季述传》。是古亦有奴主之称也。佛家右膝著地,合掌以示恭敬,盖即今之打ㄣ,《字书》云:“ㄣ,一足跪也。”是请安亦一种古礼。
雍正元年,阁部遵旨,查得明代后裔镶白旗,汉军知府朱之琏等六人引见,封朱之琏为一等侯,自此世世袭封,皆称为朱侯。本朝之待明裔厚矣。
张道陵后裔封正一真人,向袭一品,其配则封为玄君。乾隆三十一年,左都御史梅成请加裁抑,经阁部会议,拟降为五品。奉谕加恩视三品秩,永为例。真人世居江西贵溪龙虎山,先伯爱杉公于光绪己丑年摄贵溪县事,尝与往还,曾观其作掌心雷,降伏远道妖魔,置于瓶瓮间累累也。
明制六科给事中隶通政司,我朝雍正时始隶于都察院。余见乾隆三十年官板《缙绅全书》,六科在大理院之后,似系别立一署,当是编纂有误也。
国初御史皆出于保举行取。乾隆八年,监察御史李清芳奏,选用御史应将合例人员考试、引见录用。得旨允行。自后言官遂悉由考试取用矣。顷见最近御史名单题目,录之以存一种掌故。光绪壬寅年考试御史题目二道:“官尽其职民安其业”、“论东三省善后”。策试后奉谕,陈曾佑、蔡金台、朱锡恩、顾瑗、朱启勋、刘汝骥、张世培、饶芝祥、赵炳麟、叶芾棠、石长信、齐忠甲俱记名,以御史用。
军机章京从前未定额数。嘉庆四年正月,定为满汉章京各十六缺。嘉庆十一年始奏请考试,由军机大臣将考取人员带领引见,奉旨补用。试时限以三刻,文须满三百字,见姚伯昂《竹叶亭杂记》。余见吴福茨中丞考章京时所习拟作,系短论一篇。成庙时驾临圆明园听政,潘金枚时直枢廷,戏仿八股文体,作两提比云:“寅初入如意之门,流水桥边,唤取衣包于厨子,熬茶一盏,烧烛三条,两班公鹄立枢廷,捧朱批而共商起草;午正发归心之箭,斜阳窗外,频催并摺于先生,随手数行,封皮两纸,八章京蚁旋直屋,缴金牌而相约看花。”是虽游戏之作,亦足备掌故。
军机章京多书法工敏,鼎魁常出其中。乾隆庚辰科状元毕秋帆沅、榜眼诸申之重光,辛巳科探花赵云菘翼,光绪庚辰科状元黄慎之思永、庚寅科状元吴肃堂鲁皆是也。
汉京兆尹赵广汉贬秩一等,注秩俸也。今制官吏罚俸,殆本于此。六朝人为官尝有白衣领职者,多见于《南史》各传。今制官吏革职留任,殆本于此。《北史》魏恺放还,永不须收,则今制官吏革职永不叙用:亦此类也。
嘉庆戊辰翰林散馆庶吉士崇绶,改三等侍卫,同时步军统领文宁为侍郎。广兴所降编修都中有一联云:“翰林充侍卫,提督作编修。”文武互易,天然对偶(康熙十三年始设提督九门步军统领,故都人亦单称九门提督也)。
词馆人员不数年骤擢卿贰者类皆大考前列所致。乾隆五十六年,阮文达公元列大考一等第一,以编修擢少詹事。不数年,开府浙江,由编修至巡抚,仅八年耳。道光二十三年曾文正公国藩列大考二等第一,以检讨升侍讲。二十七年大考二等第四,升阁学。越二年,授礼部右侍郎,由检讨至礼侍仅七年耳。然如开坊翰林而列三等,则亦降黜随之。嘉庆二十三年彭宝臣侍讲浚列三等三十名,遂降员外郎,彭系嘉庆十年乙丑科状元。以大魁而改部员,为前后所罕有。惟乾隆十三年诸城窦东皋光鼐名列大考四等,奉特旨迁中允,乃异数也。
从前各省主考学差,皆由吏部将进士出身之部院各官奏请派往,并不试以文艺。雍正三年始将应差各员先试于太和殿,亲定甲乙,封贮内阁,每届按省分差之期,将取定人员书名牙签,盛以金筒,设黄案于午门外,命大学士同礼部官掣签唱名,请旨派为各省考官。乾隆间考试入选者注榜揭示,然书名掣签之法不用,得差者初不问榜上之有无名也。嘉庆时,于考试后由内揭浮签,发派大臣阅卷,取者总定甲乙,进呈不拆弥封,取否均不得闻知。有典试视学者,或召见时,上语之名次,或语枢臣,然后得知。如嘉庆十三年戊辰科乡试,太湖李振翥以考差第一,得浙江副考官。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山阳李宗以考差第一,得浙江学政。光绪二十三年元和王同愈以考差第一,得湖北学政,皆奉面谕,始知之也。考差向用《四书》文二篇,试帖诗一首。嘉庆二十四年用《四书》、《易经》文各一篇,诗仍旧,后遂以此为例。嗣又分别官阶,每乡试年,于四月中旬将编检御史实缺中书部属各员在保和殿考试,谓之小考差。于四月底将侍郎京堂各员在上书房考试,谓之大考差。惟合于大考差官秩者,虽不与考,亦常简放。本朝用人既重科举,其中亦颇出人才,因将选用主司故事,杂取各家记载,详列之。
本朝沿明制,以八股取士。至康熙三年甲辰科会试,曾废八股,用策论取士,改三场为二场,行之两科。于康熙八年己酉乡试仍用八股,照旧例叠试三场。光绪庚子乱后,厉行变法,于壬寅乡试又废八股,以策论取士。第一场论五篇,二场策五道,三场经义五篇,连年举行,乡、会两次,而科举之运以终。
刘宋以前无以古人诗句为题者,沈约始有《江禽生幽渚》诗,以陆机《塘上行》句为题,是齐梁以后例。沿及唐宋科举,始以古句命题,其程试之作,唐最详于《文苑英华》,宋最详于《万宝诗山》,皆有足以传诵者。本朝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会试,始裁去表判,增用五言八韵律诗一首,永著为例。此外进士朝考、庶常散馆翰詹大考,考试试差皆有律诗一首,名曰试帖,衡文者颇重此作。科举文字此体颇亦近古,乾嘉诸老犹以此入集中也。
本朝进士出身最奇者三人。一杞县任暄猷,明末曾团练乡勇,以御流寇,后归南京,为后军都督。王师下江南,投诚隶旗人。顺治壬辰进士,以磨勘被黜,又中乙未进士。一邵阳吴芳,崇祯己卯举人,官至左都御史。投诚后,愿以科第进,中康熙甲辰进士。一五河钱世熹,明末鼎革后弃官为浮屠,久之还俗,应试为诸生。康熙庚戌成进士,年已七十余矣。此则出余德水《熙朝新语》。是三人者,洵可见明末士人之癖习。
王州述明代科名晚达者,以唐学士皋年五十八登状元,金司业达年五十八登会元,最称年高。本朝则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探花姜宸英,年七十三岁。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翰林裘琏,年七十有二。登第皆在古稀,较之前代,齿尤加尊,洵词苑佳谈,耆英晚遇矣(姜、裘两公皆慈溪人)。
《李元度先正事略》载甘庄恪公汝来家事云:雍正丙午,公抚广西之年,公父显祖及公弟汝达、子禾同举江西乡试。祖孙父子三世同科,古今所未有。
乾隆六年,扬州王张氏代其夫入闱,为夫弟告讦,夫被斥,张氏谴戍。当时初拟正法,以恩旨减免。出许嗣茅《绪南笔谈》。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会试,长洲钱湘ぎ得三元,赵瓯北贺以诗云:“累朝如君十一人。”谓唐张又新、崔元翰,宋王曾、宋庠、冯京、王岩叟、孙何、杨,金孟宗献,元王宗哲,明商辂也。此后继钱湘ぎ而得三元者,则有嘉庆庚辰科状元临桂陈莲史继昌。其得解元时,榜名守睿,后改名继昌(按:《宋史》称宋代进士自乡举至廷试皆第一者,凡三人。王曾、宋庠为名宰相,冯京为名执政,而不及王岩叟以下各人,当是《宋史》漏载。瓯北淹博,必有所据,容再考之)。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科乡试,萍乡王清如太史景淳奉命典浙江试。入闱之日捧茶,委员高滋园乡培偶一失手,以茶汁泼其公服。太史少年科第,意气方盛,不无加以呵斥。讵时阅十载,高委员以佐贰末僚,因军功擢任两浙监运使,王太史适外授浙江知府,意不能堪,遂开缺捐升道员,仅与高为敌体。余于光绪癸未年,随宦至浙,则高已卒官,王避穆宗讳,改名景澄,犹以道员需次,衰老而贫,至不能具舆服。其沉滞殊可慨也。
道光四年,翰詹大考,庶子鄂木顺额列一等第三名。满员列大考一等,自鄂庶子始;同治四年乙丑科殿试,崇绮得状元。满人大魁,自崇公始。
今制廷试卷文字有误,即加黄签,不入前列,然相传鼎魁卷亦有不能免者。明万历四十七年已未科状元庄际昌误“醪”为“”,言官劾之,遂自告归。崇祯元年戊辰科探花管绍宁“诚”字少撇,御书足之,管因号“诚齐”。辛未状元陈于泰“阳”误“易”,榜眼吴伟业“广”误“广”,皆鼎魁之有笔误者也。光绪十六年庚寅科榜眼文廷式“闾阎”误“闾面”,亦经言官举劾。是次,读卷大臣均交部议处,文太史乃以笔误免议,亦幸矣。
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九日,懿旨以珍妃、瑾妃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之事,均著降为贵人。按:珍、瑾两妃皆志文贞公锐之妹,曩曾从学于文芸阁学士廷式。是年翰詹大考,文得首列,相传为两妃请学之力,意或懿旨因此而发欤(庚子之乱,珍妃赴井歼躯。学士《咏月》诗曰:“藏珠通内忆当年,风露青冥忽上仟。重咏景阳宫井句,菱乾月蚀吊婵娟。”盖为珍妃而作)?
光绪乙未会试,适当甲午战后,丧师割地,朝野同愤。是科,骆公殿撰成骧廷试策,文首引“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而归结于“殷忧启圣”,语极沉痛。读卷大臣进呈时列第九,德宗拔置第一。自嘉道后廷试偏重楷法,骆不工书,乃膺此选,亦破格之举矣。
南皮张文襄公于光绪癸卯年以湖广总督述职留京,两派特科阅卷。公有《纪恩诗》云:“国势须凭杰士扶,大科非比选鸿儒。阮文兆武吾何敢,忠孝专求郑毅夫。”盖疆臣衡文事所罕有。在先惟阮文达公于道光十三年,以云贵总督入觐,奉命充会试总裁,吴雅文襄公兆惠于乾隆二十六年辛巳以定边将军奏凯回京,派充殿试读卷大臣,皆异数也。是届特科,公力主多取而重用,上为流言所动,多不如公所期。
本朝童试分民籍、商籍,秋试分民籍、官籍,内而部院九卿,至于翰林院编检庶常,外而督、抚、藩臬子弟,与试者皆称官籍,别为中额。明代考试则有官籍、民籍、军籍、监籍、灶籍、匠籍之分,见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进士录》。不知分类何以如此之多?而匠籍之名尤奇(按:王崇简《谈助》云,工匠吴敏德以文受知于杨士奇,官至都御史,此工匠之显达者。其后裔或以此著藉欤)。
外官举人出身未经实授者,仍可与应春试。萨俭斋通政廉曾官浙江候补同知,后成庚辰翰林。张燮钧侍郎亨嘉曾官河南候补知县,后成癸未翰林。两事皆在光绪中叶。
各省学政皆驻省城,惟江苏学政驻江阴县,安徽学政驻太平府,陕西学政驻三原县。学政因试武生,皆兼提督衔。当以三处地皆险要,置大员以资坐镇耳。
明代统上下江为南直隶省,今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先时安徽布政使驻江宁,江苏布政使驻苏州。自乾隆二十五年,增设江宁布政使一员,因将安徽布政使移归安庆,而江苏一省遂有两布政使焉。
苏州府附郭首县唐以前只有吴县,实沿秦置。至唐万岁通天元年,析置长洲县,与吴县分治郭下。雍正二年又析长洲县地,分置元和县。自是一城遂有三县,此各省所无也。
明天顺八年始开武举,成化十四年举行武乡会试,如文闱例。崇祯四年,并举行武殿试,本朝皆循行之。
康熙三年定武进士出身,授官例,一甲一名,授参将,二名授游击,三名授都司。二甲授守备,三甲授署守备,著为令。十二年初行殿试,特加优异,第一名授副将品级,第二参将,第三游击。雍正元年,武状元授一等侍卫,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二甲授三等侍卫,戴孔雀翎,三甲戴蓝衔。然本朝武职以军功行伍为重,武举出身鲜膺重任也。
国朝用客卿、客将,多著成绩。康熙时,用南怀仁为钦天监监正,订正历法,超迈前代,宠以工部侍郎,卒谥勤敏。卿贰崇班易名旷典,施之外人,而初不为滥。咸同年间,用美国人华尔、法国人法尔第福为副将,率兵助战,叠克名城。用英国人戈登为总兵领常胜军二千人,会同程学启攻克苏州,立功尤盛。至光绪甲午之役,用德国人汉纳根为提督,率定远军舰苦战于鸭绿江,亦颇尽力。以全局败坏,功遂不显。及庚子以后因和局告成,加总税务司赫德以太子少保衔,赏教士李提摩太以头品顶戴。国威已替,荣典滥施,不足道矣。
猜你喜欢 卷二O三 唐紀十九·司马光 卷二十二 睿宗·王夫之 卷第八十二·胡三省 卷之六百十八·佚名 科试考二·王世贞 第十节会·佚名 一二〇 林蔡斗争文件三·周作人 关中奏议巻四·杨一清 卷之一·努尔哈赤 卷一百一·雍正 卷一百一·佚名 卷二十五田赋四·冯煦 庞京周·佚名 刘玉麟·周诒春 十九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