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十五正俗二

余辛酉自南都归,壬戌年寓居苏州。袁太冲过苏来见访,语余曰:近县公新生一子方在孩抱,偶出痘疹。吾起身时在县前经过,见乡官进县问安,黄伞亦有六七顶。此亦近来事也。 

第一,郡县大夫要正士风激厉志节。昔子游为武城宰,夫子问曰:“汝得人焉尔乎?”子游对曰:“有澹台灭明者,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盖凡士君子养得自重,一出去便能与朝廷干事。此在郡县先生少加之意耳。若以不见者为高,无故而数至公庭之人稍加厌薄,则士风可立振矣。 

近日士大夫家居,皆与府县讨夫皂。虽屡经禁革,终不能止。或府县不与,则谤议纷然。此是蔑弃朝廷纪纲也。尝见各衙门见任官,其所谓直厅者,乃看守衙门之人。而柴薪银则给与各官募倩夫皂以备身银者也。虽台省大臣,亦不过十人,见任且然,而况家居者耶。故虽元老致仕,朝廷优贤,始有岁拨人夫之命。然止是二人,必有旨然后许拨,其余则安得滥用。今每人要皂隶二名轿夫四名直伞一名,每人总七名。若有五十乡官,则是又添一处兵饷矣。夫同是朝廷百姓,谁敢擅役一人,故府县不得辄与,乡官亦不得辄受。 

朱晦庵晚年居考亭,便于野服。榜一帖于客位云:荥阳吕公尝言,京洛致仕官与人相接,皆以间居野服为礼。而叹外郡或不能然,其旨深矣。某衰朽无状,虽幸叨误恩,许致其仕。前此或蒙宾客不鄙下访,初未敢遽援此例,便以老大自居。近缘久病艰于动作,屈伸俯仰皆不自由,遂不免遵用旧京故俗,辄以野服从事。然而上衣下裳大带方履,比之凉衫自不为简。其所便者,但取束带足以为礼,解带可以燕居,免有拘绊缠绕之烦脱着疼痛之苦而已。切望深察,恕此病人,且使穷乡下邑,得以复祖宗盛时京都旧俗。其美如此,亦补助风教之一端也。至于筋骸挛缩,转动艰难。迎候不时,攀送不及,区区之意,亦非敢慢,并冀有以容之为大幸也。 

《双槐岁抄》云:韩襄毅(雍)既平大藤峡,其威甚张。时广州太守吴中聘教授王文凤修郡志,襄毅闻之,命以所得诸公书简附入。然志中但题为贺都御史韩雍平两广书,其中大司马王公称拜书复都宪永熙知己阁下,大宗伯姚公称夔顿首都堂永熙年兄阁下,少司徒薛公称远百拜奉书永熙都宪年兄,行台邢太守称侍生宥百拜奉书都堂先生执事,顺德钱大尹称多生浦端肃奉复总督巡抚都堂阁下。按薛邢皆琼州人,钱又属吏,未尝有所谄也。相去未久,乃有治生晚生与门下台下诸称,平交或号而不字。官尊齿邵则系以翁,或称老先生,不一而足。岂亦文盛之会哉? 

《双槐岁抄》云:中原西北士大夫,长幼之礼甚严。年长者每呼姓名,饮酒献酬,幼者必跪,初不计贵贱也。山西雍宪副世隆(泰),性气廉厉,凛不可犯。既贵,便道过家,往访同窗旧友王生。时生已弃士业农矣,遇诸途,谓曰:“雍泰乃念贫贱之交乎?倘不弃予,约期访汝韦曲。”泰敬诺而归。至期冠带以俟,生布衣■〈毛盬〉毶,背只鸡持瓢酒至,据正席而坐。泰以兄事之,与饮必跪,生亦直受之不辞。泰后为都宪巡抚宣府,风度棱峻。参将李杰来见,不与为礼。杰颇不法,即数其罪,呼左右缚杰使跪庭下,大棍挞之三十,坐是罢官。其宦辙所至,辄有遗爱。人谓与华岳争高,诗云“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足以当之矣。”泰,陕西咸宁人。 

尝闻长老言,祖宗朝,乡官虽见任回家,只是步行。宪庙时,士夫始骑马。至弘治正德间,皆乘轿矣。昔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夫士君子既在仕途,已有命服,而与商贾之徒挨杂于市中,似为不雅;则乘轿犹为可通。今举人无不乘轿者矣。董子元云:举人乘轿,盖自张德瑜始也。方其初中回,因病不能看人,遂乘轿以行。众人因之尽乘轿矣。然苏州袁吴门(尊尼)与余交,其未中进士时,数来下顾,见其只是带罗帽二童子跟随,徒步而来。某以壬辰年应岁贡出学,至壬子年谒选到京。中间历二十年,未尝一日乘轿。今监生无不乘轿矣。大率秀才以十分言之,有三分乘轿者矣。其新进学秀才乘轿,则自隆庆四年始也。盖因诸人皆士夫子弟或有力之家故也。昔范正平乃忠宣公之次子,文正公之孙也。与外氏子弟结课于觉林寺,去城二十里,忠宣当国日,正平徒步往来,人不知为范丞相子。今虽时世不同,然亦恐非所以教子弟也。 

徐养斋居乡,每过往还之家,见陈设过盛,则愀然不乐,遂不举箸。或劝之,则托辞曰:“吾今日心斋当茹素也。”里中从公之化,亦稍稍崇俭矣。 

今世衣冠中人,喜多带仆从。沈小可曾言,我一日请四个朋友吃晚饭,总带家童二十人。坐至深夜,不得不与些酒饭,其费多于请主人。 

一日偶出去,见一举人轿边随从约有二十余人,皆穿新青布衣,甚是赫奕。余惟带村仆三四人,岂敢与之争道,只得避在路旁以俟其过。徐老先生轿边多不过十人。 

仪真一友人朱荆溪,名永年,以岁贡官至知县,有文亦能诗。闻仪真读书后辈皆从之讲艺,有游览必相随以行。故近来真扬之间,人才亦彬彬可称。吾松绝无此风,故虽科第辈出,然恐尽今之世,欲成就一个名人,终不可得也。 

方双江巡抚时,余尚在南京。闻其出巡至柘林,家兄与舍弟同往相见。门上人径请了舍弟进去,将家兄轿子一把扯出。盖方双江在任,凡乡官进见,皆要分别出身脚色故也。夫未受朝命之前可论脚色,既受命为京朝之官,则同是朝廷供奉之臣矣。古称王臣虽微,加于诸侯之上,故重王臣,乃所以尊天子也。安得更论脚色耶?双江可谓不知体。家兄岂不知抚台有此条教?则当自量,深藏远避。夫见一巡抚不加益,不见不加损,何栖栖如此以自取辱耶?家兄可谓不知分。舍弟与双江同年也,若巡抚是别人,乡官固不敢与抗。既是同年,则有兄弟之义矣。岂不知同年何某有一亲兄,独不假借分毫而乃辱之至是?古称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同国。辱及其兄,则己之深仇也,即当毅然不入而与之遂绝矣。方忿气填膺,何缘复与之坐而笑谈耶?虽谓之无人道可也。舍弟可谓不知礼。盖一事而三人俱失也。 

孙文简以礼部尚书还家。时方双江为太守,文简设席待之。早起身自供张毕,直待至日夕点灯时,双江始至。文简殊厌倦,既上坐。酒三行后,即称疾发而起。双江大怒,逮其家人,以事罗织,问成充军。后合郡士夫整酒于冯南江家,再三讲解,事始得释。 

士大夫族姓盖水木本源,所关甚重。晋唐以来专重氏族,如孔至撰百家类例,品第海内族姓,以张说为近代新门,不入百家之数者是也。今世所谓郡望,盖本于此,然必当考其所自。如今世王姓者即谓之太原,何姓者即谓之庐江,甚非也。盖不知王有二著姓,太原是一族,琅琊另是一族。何亦有二著姓,庐江是一族,东海另是一族。如王浑、王衍、王济、王澄、王述、王承、王濛诸人,太原之王也;王祥、王导、王敦、王义之、王濛、王俭诸人,琅琊之王也。何充、何准、何求、何点、何胤,庐江之何也;何承天、何长瑜、何逊、何思澄、何子朗,东海之何也。琅琊之王,自王导渡江以后,世居江左。今苏州虎丘山有王濛宅,会稽有王羲之题扇桥,又有羲之兰亭修禊处。则琅琊之王,迁徙江南皆有明证。而太原之王,至于隋末文中子尚居龙门,则江南何自而有太原之王耶?齐梁时何求、何点兄弟三人俱好栖隐。今湖州有何山,苏州亦有何山,即其隐居处也。而东海之何,考之史册不闻其有南徙之迹。则江南之王,皆本之琅琊。江南之何,皆本之庐江,此不待辨而明者也。今江南之王,皆冒太原,而北地之何,更无有一人出于东海者耶。此则承袭之谬也。若误称郡望,则是冒认祖宗,岂细故哉?独王石梁先生,小时见其书郡望必称琅琊,盖有深识不同于俗见。某常书东海,因居海上以地著耳。若书郡望,亦必以庐江为是。他如张姓者,自张华以至张说世居范阳,亦一郡望也,岂必清河一族哉?要当追源其所自耳。若朱张顾陆本是吴中四姓,故江南此四家。但称中吴或吴郡可也,何必远冒沛国清河武陵河东哉? 

李希颜方伯素刚正,顾文僖甚重之。本木华黎子孙,既入中国,曰“我木下子也”,遂姓李氏。今子姓甚繁,有一孙为道长。近有一士夫之子亦李姓,其父官至宪副,家产甚厚,资财钜万。父死失势,曲意夤缘,认为一族,称为东门老爹。亦大有所费,若别姓犹可含糊冒认,色目人其可冒认耶?近日其子谋入学,令人代考,事露下狱。百计弥缝,幸而得释。乃知人之行险侥幸,盖亦出自天性也。 

松江近日有一谚语,盖指年来风俗之薄,大率起于苏州,波及松江。二郡接壤,习气近也。谚曰“一清诳,圆头扇骨揩得光浪荡。二清诳,荡口汗巾折子挡。三清诳,回青碟子无肉放。四清诳,宜兴茶壶藤扎当。五清诳,不出夜钱沿门跄。六清诳,见了小官递帖望。七清诳,剥鸡骨董会摊浪。八清诳,绵绸直裰盖在脚面上。九清诳,不知腔板再学魏良辅唱。十清诳,老兄小弟乱口降(音扛)。”此所谓游手好闲之人,百姓之大蠹也。官府如遇此等,即当枷号示众,尽驱之农。不然,贾谊首为之痛哭矣。 

松江十来年间,凡士夫年未四十即称老翁,奶奶年未三十即呼太太。前辈未有,此则大为可笑者也。 

 

猜你喜欢
  志第十一 礼四之二·魏收
  卷第二百六十二 唐紀七十八·司马光
  卷第二百六十五 唐紀八十一·司马光
  卷七·李斗
  卷二百三十七·杨士奇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七十六·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佚名
  四一六 寄谕各省督抚派教官赴原籍清检违碍各书·佚名
  金佗稡编卷二十八·岳珂
  卷六上·佚名
  卷一百八十八·杨士奇
  卷二百十三·佚名
  卷十一职制律·窦仪
  卷五十八·佚名
  纲鉴易知录卷八·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九·张元凯

    七言律诗迎春日雪考钟伐鼓九衢哗,少皥迎回玉作车。彩仗缤纷承羽盖,青旛缭绕缀瑶华。条风变柳千门絮,淑气吹梅万树花。甲第稍闻歌吹动,阳春白雪曲中夸。岁首得故人书却报卧病经时岁已迁,故人长铗尚风烟。江梅消息春前得,朔雁

  • 巻五·邵浩

    钦定四库全书坡门酬唱集卷五宋 邵浩 编东坡病中游祖塔院紫李黄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隂转欹枕风轩客梦长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道人不惜堦前水借与匏樽自在甞栾城次韵二首扫地开门松桧香僧家长夏

  • 御选金诗卷十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选金诗卷十二七言律诗一蔡松年师还求归镇阳春风卷甲有欢声渐识天公欲讳兵节物无情新嵗换男儿易老壮心惊落身世网痴仍絶挂眼山光计未成闻道恒阳似江国一官漫学阮东平初卜潭西新居乔木千章画不如白鸥烟雨到

  • 吕本中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开封(今属河南) 人。曾祖吕公著、父吕好问俱为名臣。徽宗时为大名府帅司傒官、枢密院编修官。绍兴六年(1136),赐进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迁中书舍人兼侍讲,兼权直学士院。因忤秦桧,秦

  • 卷第三十七·胡三省

    汉纪二十九〔起屠维大荒落(己巳),尽阏逢阉茂(甲戌),凡六年。〕《王莽中》始建国元年〔(己巳、九)〕①春,正月,朔,〔去年十二月莽改元,以十二月为岁首。通鉴不书,不与其改正朔也。〕莽帅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玺韨,〔帅,读曰率。玺,斯氏翻。

  • ●己编·姜侠魂

    ◎蜕庵遗事之一(汉侠女士述)汉侠襁褓失恃,依父成立。年念三,慈父见背。每冀于蜕伯或得长蒙训诲,讵伯竟舍侠而仙去乎?十数年覆荫之恩,诚有不能已于言者。因咨嗟泄,涕以道之。先是伯创《苏报》于沪上,时侠年十六,与女公子长吉芬、

  • 卷之三十七·佚名

    洪武元年十二月丁卯朔以汪广洋刘惟敬为中书省参政杨宪为御史中丞钱塘为刑部尚书郭景祥为浙江行省参政阮崇礼为江西行省参政安然为山东行省参政○礼部尚书钱用壬告老赐居湖州用壬广德人故元进士为翰林编脩官张士诚据吴

  • 卷之一千二百九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种师道传·脱脱

    种师道字彝叔,年青时跟随张载学习,以恩荫补为三班奉职,通过试换法,改为文官,任熙州推官、代理同谷县。县吏有田地诉讼案,满二年没有决断。师道翻阅案卷文书,一整天用力不能穷究,但此案所讼只是母亲及兄长而已。于是引吏诘问此

  • 完泽传·宋濂

    完泽,姓土别燕氏。祖父土薛,随太祖起兵于北方,平定诸部,统一大漠南北。太宗伐金,命太弟睿宗由陕右进军,攻其不备。以土薛为先锋,出武休关,渡过汉江,攻取方城以北之地,破金兵于阳翟。金亡后,又随大军攻兴元、阆州、利州,升为都元帅

  • 卷七十八·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卷七十八<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卷七十八<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卷七十八<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卷

  • 第三节 前进遇着阻碍·蒋廷黻

    曾国藩及其他自强运动的领袖虽走的路线不错,然而他们不能救国救民族。此其故何在?在于他们的不彻底。他们为什么不彻底呢?一部分因为他们自己不要彻底,大部分因为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我们试先研究领袖们的短处。 恭亲王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五·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五 洪武二十七年冬十月丁卯朔,享太庙。 戊辰,初命铸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印。 己巳夜,有流星大如鸡子,青白色,起自天市东垣,西北行至近浊没。 辽东有倭夷寇金州,卒入新市,烧屯营

  • 卷五十八·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五十八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大学第四十二在亲民【案伊川程子云亲字当作新】未之有也【巳上朱子因程子章句为经第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曽子述之下传十章则曽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此谓知本【案程

  • 卷三十五·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三十五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三十五星辰蕙田案祭法云王宫祭日夜明祭月幽宗祭星此日月与星辰异坛矣春朝朝日秋莫夕月此日月之正祭其星辰正祭不见于经而祭之之秩与日

  • 卷三十三·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传集注卷三十三宋 朱子 撰王朝礼十王制之已【建侯】凡建邦国大司徒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见王制篇其与周礼不同者郑氏已言之矣】土方氏以土地相其宅【相息亮反

  • 僧伽与政治·太虚

    问政而不干治──觉群社──三十五年七月作──去年海潮音月刊曾刊出过宗教徒应有国大代表一文,本年一二月间醒心曾寄余论应组“佛教政党”一篇。继而在家出家少壮佛徒聒余倡导组织者不下十余人;间询长老缁素,则缄默持重

  • 本相猗致经·佚名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本有爱不见不了。今见有从有爱。设是本有爱无有今为有。今见分明。从是本因缘。令致有爱。有爱比丘从致有本。不为无有本。何等为比丘从有爱致本。谓为痴痴亦比丘有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