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九十九

永乐十六年夏四月辛巳朔享  太庙命皇太子行礼  置安定左右前后四千户所并设站驿以通往来

○壬午设北京河南各处递运所顺天府之良卿涿州保定府之定兴安肃清苑庆都真定府之定州真定新乐赵州柏卿栾城顺德府之内丘刑台广平府之临洛邯郸彰德府之内磁州安阳宜沟卫辉府之河平淇县凡二十一所各置大使一员

○乙酉牧马千户所总旗朱名妻陈氏一产三男事闻命如例给赐

○癸巳敕周王橚曰曩者李景隆谋逆其家属法皆当死特宽宥之发戍辽东彼知景隆囚系北京潜逃沧州诸处阴结党类欲行劫狱为人所告俱已擒捕宜之于法仪宾盛瑜乃敢藏匿景隆家人在于国典瑜岂可容以尔之壻姑宥不问自今宜教之循理守法毋蹈前非

○乙未朝鲜国王李芳远遣陪臣金渐等贡方物贺  万寿圣节  夜有星如盏大赤色尾迹有光出中台西北行至近浊

○丁酉  万寿圣节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

○甲辰交阯总兵官丰城侯李彬以交州中卫指挥同知黄振等讨杀叛寇黎核等功状来闻赐敕褒谕升振为新平卫指挥使交州右卫指挥同知谭公政为顺化卫试指卫佥事潘勤顺化卫指挥佥事吴葵皆升本卫指挥同知各赏钞二百锭彩币三表里其余千户百户百夫长同知知州判官主簿及军中总小旗等皆升一级赏钞币有差  命故辽东都指挥同知蔡斌子智袭指挥使初斌以怀来守御千户从  上征讨升都指挥同知坐毁兵器下狱卒请袭职兵部言斌有罪例不应袭  上念斌功特命袭指挥使调辽东属卫  遣太监海童右军都督佥事苏火耳灰都指挥程忠等赉敕赐太平把秃孛罗及昂克脱欢等彩币表里有差命脱欢袭父爵为顺宁王别遣指挥毛哈刺赐祭故顺宁王别哈木与瓦刺贡使偕行

○乙巳行人吕渊自日本还其国王源义特遣日隅萨三州刺史岛津滕存忠等奉表随来谢罪表曰日本蕞尔小邦自臣祖父以来受朝廷命沾被恩德不敢背忘比因倭寇旁午遮遏海道朝贡之使不能上达臣自知有负大恩而境内之人肆为鼠窃者皆无赖逋逃之徒实非臣之所知既尽为天兵所擒  皇上天地之量父母之恩曲赦其罪悉皆遣还臣之感戴莫尽名言伏望贷臣之罪自今许其朝贡如初不胜虔恳之至  上以其词顺特恕其罪命行在礼部宴赉其使遣还

○丁未升云南按察司佥事周彦奇为大理寺右少卿鸿胪寺右寺丞周昇为本寺左寺丞司宾丞杨善为右寺丞广东按察司佥事朱侃为通政司右参议山西布政司检校陈杰为刑科给事中户部郎中陈礼为湖广左布政使兵部郎中董谟为山东左布政使员外郎祝铭福建按察司佥事沈镒俱为右参政礼部郎中曾坚为云南左布政使户部郎中孙鼎为浙江左布政使刑部郎中周干为右布政使吏科给事中周镐为左参政礼部郎中李昌祺为广西左布政使刑部郎中于敬为江西右布政使苏子厚为四川右布政使萧省身为河南右布政使礼科给事中李清户部员外郎阮嗣为右参政刑部郎中李汝器为广东右布政使吏科给事中史寿为左参政礼部给事中何顺为狭西布政司右参政刑部员外郎韩珠为山西布政司右参政江西道监察御史郑景耀为贵州布政司左参政四川道监察御史刘子辅为广东按察使北京道监察御史陈智为狭西按察使广东道监察御史蹇贤为云南按察使山西道监察御史陈礼为河南按察使福建道监察御史谭胜道为浙江按察使广西道监察御史胡概为广西按察使浙江道监察御史朱应祖为四川按察使刑科给事中赵惟恭王铎为贵州按察司副使陈鄂为  天府尹礼部郎中叶春为两淮盐运司运使改交阯左参政刘声远于山东布政司福建右参议刘隆于广西布政司  擢胡宗韫为中书舍人掌礼部铸印局事以其工篆书也

○己酉复代府护卫及仪卫司官初代王桂违弃  祖训纵恣非为革其护卫及仪卫司至是以王悔过复之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六 孝行·姚思廉
  卷九十一·志第四十一上·百官七·宋濂
  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十·张廷玉
  卷二百一·毕沅
  卷二十一 中宗伪周武氏附于内·王夫之
  第三十三回 劝移都娄敬献议 伪出游韩信受擒·蔡东藩
  卷第二百一十六·胡三省
  班马异同卷十三·倪思
  卷之三百七十五·佚名
  卷之二百七十九·佚名
  中兴小纪卷三十二·熊克
  卷十二【七则】·岳珂
  卷十六·傅恒
  卷十七上·沈枢
  唐纪四十四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亥、783)·司马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人间词话附录·王国维

    一  《蕙风词》小令似叔原,长调亦在清真、梅溪间,而沈痛过之。缰村虽富丽精工,犹逊其真挚也。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果何为哉!  二  蕙风《洞仙歌》秋日游某氏园①及《苏武慢》寒夜闻角②二阕,境似清真,集中他作,不能过之

  • 人境庐诗草·卷九·黄遵宪

    ○纪事贯索星连熠熠光,穹庐天盖暮苍苍。秋风鼓吹妃呼豨,夜雨铃声劬秃当。《十七史》从何处说,百年债看后来偿。森森画戟重围柝,坐觉今宵漏较长。○放归绛帕焚香读道书,屡烦促报讯何如。佛前影怖楼枝鸽,海外波惊涸辙鱼。此地

  • 须溪四景诗集卷四·刘辰翁

    宋 刘辰翁 撰冬景冬日可爱此日荷天公宁须挟纩重一寒偏更老可爱莫如冬不恨乗驹隙犹愁闭烛龙身如花正午春入眼偏浓有喜融霜鬓何堪借酒容至尊何处在流涕献无从负暄虽霜晴可爱容我俯前轩纵是围燕玉何如负赵暄自怜台背痒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一·佚名

    万历四年六月壬戌朔提督漕运总兵官灵璧侯汤世隆以母病乞归不允○内织染局署局事太监张钺等请敕差官苏杭织造工科都给中刘铉等山西道御史贾如式等交章极言民力匮乏供应浩繁乞赐停止 上曰织造事非淂已科道官既言民力困

  • 卷之二百八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高祖纪·魏徵

    (上) 高祖文皇帝姓杨名坚,是弘农郡华陰人。 高祖的远祖是曾在汉朝做过太尉的杨震,杨震的八代子孙叫杨铉,曾在燕做过北平太守。 杨铉生杨元寿,杨元寿在北魏做武川镇司马,子孙因而就在那里居住。 杨元寿生太原太守杨惠嘏,杨惠

  • 道咸同光四朝奏议选辑中·佚名

    敬陈时务疏(光绪七年)宜及时自强疏(光绪七年)购器开矿疏通运道疏(光绪七年)请特简人才疏(光绪七年)熟审边情疏(光绪七年)保小捍边当谋自强疏(光绪八年)通筹边备疏(附法人窥取越南北边片)(光绪八年)遵旨会议疏(光绪八年)筹拟海防六条疏(光

  • 卷一百九十四·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九十四 朱批廖坤奏摺 雍正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湖广襄阳府同知【臣】廖坤谨 奏为遵 旨密奏事窃【臣】恭觐 天顔蒙 皇上垂念【臣】祖廖有功殉难微衷 特加异数叠沐 高厚隆恩亘古未有【臣】中

  • 262.女英雄王聪儿·林汉达

    和珅掌权的时候,清王朝十分腐败,地方官吏贪污横行,百姓怨声载道。当时,在湖北、河南一带,白莲教又盛行起来。有个安徽人刘松,到河南传教,利用给百姓治病的机会,劝人入教,后来被官府发现,流放到甘肃去。刘松的徒弟刘之协和宋之清

  • 十四年·佚名

    (己未)十四年大明嘉靖三十八年春正月1月1日○癸酉朔,上具冕服,率百官,行望闕禮于勤政殿庭,又賀聖烈仁明大王大妃及恭懿王大妃。禮畢御殿上,受百官賀,入大內,進豐呈于兩殿。午時,具翼善冠、袞龍袍,御勤政殿,行會禮宴,承旨、史官等入

  • 春秋集传详说纲领·家铉翁

    宋 家翁 撰原春秋托始上或曰黍离降于国风诗亡然后春秋作自孟子以来有是言矣然平王东迁在鲁孝公之季年厯孝逾惠至于隠而春秋始作其故何与曰是其为说多矣杜元凯以为平王东迁之始主隐公让国之贤君考乎其时而相接者此

  • 卷三十六·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要义卷三十六宋 魏了翁 撰士防礼二管人主馆舎汲水不说繘者防事遽释曰自此尽明衣裳论沐浴及寒尸之事云不説繘屈之者以其防事遽明知吉尚安舒汲宜説之矣云管人有司主舘舎者士既无臣所行事者是府史故知

  • 卷第二十八·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二十八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小乘经藏之三 中阿含经之余 根本分别品第十三 一分别六界经。佛于陶师屋中,为弗迦罗娑利比丘,说六界聚,六触处,十八意行,四住处法。二分别六

  •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卷第四·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  尔时妙吉祥菩萨于中夜分。复为诸菩萨宣说菩萨藏法门。告诸菩萨曰。诸大士。当须了知菩萨藏法门。未有一法非菩萨藏摄。所有世间出世间法。有为无为。若善不善

  • 宗镜录卷第七·延寿

    夫水喻真心者。以水有十义。同真性故。一水体澄清。喻自性清净心。二得泥成浊。喻净心不染而染。三虽浊不失净性。喻净心染而不染。四若泥澄净现。喻真心惑尽性现。五遇冷成冰。而有硬用。喻如来藏与无明合。成本识用

  • 卷第四·佚名

    嘉兴大藏经 莲月禅师语录莲月禅师语录卷第四侍者道束录拈古举世尊升座文殊白椎世尊便下座。拈云人多向白椎处讨巴鼻殊不知世尊升座早已话堕了也文殊只是据款结案还见么机前领旨格外明宗方不失衲僧眼目。举外道问佛不

  • 古今姓氏书辩证·邓名世

    《古今姓氏书辩正》40卷,邓名世撰,其子椿裒次之。此书搜集宋及宋以前历代姓氏文献,对当时所能见到的姓氏的起源、郡望、名人、流布作了或详或略的考证,为后人研究姓氏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堪称宋代姓氏学研究集大成之作,是

  • 金人铭·黄帝

    《汉书。艺文志》有《黄帝铭》六篇,今已亡。《金文铭》据学者考证,即为《黄帝铭》六篇之一(王应鳞《〈汉书。艺文志〉考》)。《金文铭》载刘向《说苑。敬慎篇》:“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左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名其背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