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七

弘治九年九月甲辰朔南京礼部尚书童轩复乞致仕 上曰卿操履清慎方切委任所请不允

○乙巳升兵科左给事中鲁昂为户科都给事中

○丙午致仕南京工部尚书冯贯卒贯字大用直隶蠡县人天顺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升大理右寺丞三转至左少卿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寻改大理卿精于法比一时多所反驳人不能夺咸厌服马升南京工部尚书且三载乞致仕命驰驿归归一月卒赐祭葬贯魁岸美髯朴茂能容历官三十余年虽无大功迹然不乏长厚之称云

○丁未 孝恭章皇后忌辰 上祭 奉先殿遣驸马都尉马诚祭 景陵

○湖广布政司右布政使王范丁忧服阕复除原职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陈纪乞归餋疾命在任调理

○克复哈密之役罕东左卫都督只克等违期不至 上命甘肃守臣诘之只克等款服谓原住沙爪地方因被阿黑麻劫掠贫困徙牧于昔儿丁之地比我军之出雪深迷道调兵使者亦不得达实不知进兵之期守臣为奏兵部言只克等之言未必皆实然帝王之驭夷狄惟宜以不治治之况彼实不知进兵之期其过可略请仍下守臣移文谕之俾知后戒从之

○兵部奏京师九门每门守视军士原二百余人指挥千百户各数员后添设守门内官数多军士多被私役守门者不过羸弱五六十人各铺柝声不闻其原设器械亦各敝坏不可陈列顷岁盗自正阳门越城而出近日黑熊上西直门城墙门禁废弛一至于此且城河之水来自西湖常须盈满亦可助险比因滨湖之家引水灌田以致浅涸乞令本部及工部各差官一员通查九门守卫器械修废补缺仍委本部点城官时一点阅若军人失伍数多守门官俱逮问指挥至三十名千户二十名以上者调外卫差操仍乞定守门内臣员数不得增设军伴除正数外有私役者罢斥之并禁西湖滨河人家不得引水灌溉违者治罪 上曰京城门禁事体甚重但承平既久积弊多端因循玩愒不可不及时整备守门内官每门不得过四员余悉如所拟而行

○己酉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尚书屠滽等上言昔 宪宗皇帝尝诏勋戚之家不许占据关津桥梁水陂及设肆鬻贩侵夺民利违者听巡城巡按御史及所在有司执治以闻盖不惟矜恤小民而寔保全勋戚仁之至义之尽也 皇上即位以来所以亲九族子万姓者惟 先帝是遵是训而勋戚之家不能恪遵先诏仰体 圣心纵令家人开设店肆邀截□人货物自都城内外坊巿及张家湾河西务等处一切民利悉侵夺之臣等伏睹永乐间榜例王公之家仆从不过二十人一品不过十二人今勋戚家人多者以百数乖违旧制殊非所宜其间多有巿井无赖乘机附势冒名以觅利者然利散于群小怨归于一身非计之得也迩者长宁伯周彧寿宁侯张鹤龄两家以琐事忿争聚众竞斗喧传都邑上彻宸居盖因平日争夺巿利已蓄忿心一有所触遂成讎敌失戚里之观瞻损朝廷之威重 皇上闻之宁不有动于中乎盖巿肆之设起百姓之怨结戚属之讎怨积而愈深讎结而不解则他日意外之虑难保必无伏望 皇上特降纶音戒谕勋戚俾各修旧好以光戚里毋因小利而失大体毋听谗言而间亲义仍仰遵 先帝诏旨凡有店肆者悉皆停止□贾之徒听其各安生理毋蹈前非更敕都察院揭榜禁戒若有称勋戚家人扰害□贾侵夺民利者听巡城巡按御史及所在有司执治应奏请者奏请逮治各加以重罪仍考永乐间榜例将勋戚家人量为裁定人数不得滥收其见存者皆具名在官使冒名生事者易于分别庶百姓无意外之虞皇亲享安静之福矣时六科十三道亦以是为言 上嘉纳之命速揭榜禁谕不得仍前纵容为害周彧张鹤龄聚众斗殴事令各具实以闻

○大理寺卿王霁卒霁字景明直隶上海人天顺四年进士拜南京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再迁郎中累辩疑狱有能声迁黄州府知府尝有虎患火灾又江水尝暴至坏民庐舍霁祈祝有应以是民爱信之迁广西参政未几迁江西按察使进太仆寺卿时马政废弛霁条陈十事奏行之宿毙为之一革用荐遂迁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值岁饥民多死徙霁为区画银五十余万两米二百余万石赈之存活者甚众召拜大理寺卿称用法平易至是卒赐祭葬如例霁务为和厚所与交无不得其欢心虽舆隶辈亦鲜有怨之者故历官中外三十余年所至皆因以得美誉云

○夜月犯南斗杓西第一星

○庚辰代府广灵王仕土□兹薨王荣虚王之子母妃王氏宣德三年生正统九年封为长子天顺七年袭封广灵王至是薨年六十九讣闻辍朝一日赐祭葬如制谥曰庄裕

○镇守云南总兵官征南将军黔国公沐琮卒琮字廷芳昭靖王英之曾孙荣康公斌之子琮幼失父从兄璘袭公爵璘卒璘弟瓒继之成化元年琮始入朝袭爵三年命还镇云南仍俾王□赞赞理琮性勤慎公退不入私室冠带终目苞苴无敢及门每朔望谒孔子庙必使诸生执经讲角□羊有举乡试者必设宴以示优奖留意屯田水利马隆丽江剑川顺宁罗雄诸处蛮夷弗率累讨平定之又以平荞甸贼功加授太子太傅至是卒讣闻辍朝一日赠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太师谥武僖赐祭葬琮无子以故右参将锦衣卫诚之子昆为后琮于武经阴符奇门诸书阴阳卜筮星命之术多所涉猎善草书诗歌乐府皆可观在镇三十余年为政务持大体御下宽而有制夷人安之

○昏刻月犯建星

○壬子重阳节赐百官宴于午门

○宁府靖安郡主卒赐祭葬如例

○两广总镇等官言庆远府天河县旧十八里后渐为獞贼所据止余残民八里请分设一长官司治之下兵部覆奏遂增设永安长官司仍隶庆远府授土人韦万妙为正长官韦全保韦公利覃应填为副长官并置流官吏目一员

○工部尚书徐贯等言江西湖广抄造纸劄系内府供用之数固不可缺但湖广累年盖造王府未完灾伤未苏民困已极未到纸劄尚一百五十六万张合用银四万五千余两若复一并催督恐小民重困意外之虞不可不虑且江西纸劄已经起解亦足以应目前之用其湖广未到者欲暂停止待工完及年豊之日责令完解得旨不必停止仍陆续解纳

○甲寅夜月犯垒壁阵西第六星

○乙卯狭西肃州卫天鼓鸣

○丁巳命漕运每年加耗折银除还太仓外尚有余者贮于淮安府库来年有缺价卫所许其贷支令次年偿之著为令从总督漕运都御史李蕙等奏也

○庚申南京兵部尚书张悦自言才不称位请更调于事简之司以图报称吏部覆奏 上曰张悦才望老成方切委任令用心治事所辞不允

○命总督漕运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蕙之子珏为国子监生从其请也

○虏入宣府柴沟堡军士被杀伤者二人虏者四人镇巡官劾分守太监谢铨参将杨彪守备奉御贺能指挥秦宣舒能罪 上命罚彪俸一月宣能俸各两月与铨等俱戴罪杀贼

○虏两入密云古北 杀掠人畜镇巡等官劾分守参将吴钊监丞王增等罪兵部覆奏谓兵备副使张琏莅职已久亦不得无罪请并治之 上命罚钊琏俸各两月与增俱戴罪杀贼

○辛酉晓刻月犯毕宿

○甲子朝鲜国王李忄隆遣陪臣工曹参判元仲秬等来贺皇太子千秋节赐宴并彩叚衣服等物如例

○乙丑湖广按察司按察使林俊乞归餋病从之

○南京大理寺卿章格以年老辞职 上曰格既情词恳切准致仕令驰驿还乡

○刑部都察院会官审录重囚情真无词者五十一人奏请裁处者五十二人有词者七人 上命情真者处决有词者重鞫其奏请数内仍处决者二十人监候再问者十六人免死杖一百发边远充军者七人免死发边远充军者七人杖一百而释之及查议再奏者各一人

○丙寅宣府隆庆卫地震

○丁卯 皇太子千秋节文武百官早朝毕赴文华殿行庆贺礼

○赐百官宴于午门天下诸司及外夷庆贺官员人等宴于阙左门

○夜月犯轩辕大星

○己巳晓刻月犯灵台上星○庚午复除病痊按察司副使张璁于江西服阕按察司佥事伍希闵于福建璁整饬会昌兵备兼管岭北道希闵整饬上杭兵备兼管漳南道原会昌兵备副使谈俊上杭兵备佥事周鹏俱令赴部调用从巡抚江西都御史金泽奏也

○赐汝王玉田县望军台庄田七百顷从其请也

○辛未升河南按察司副使吴雄为湖广按察使

○命南京留守后卫署都指挥佥事张銮守备九江等处南京镇南卫指挥使黄溥守御浦子口

○命南京右军都督府故都督佥事杨昇之孙通袭原职金吾左卫指挥同知

○壬申狭西按察司副使李经丁忧服阕复除河南按察司

○南京给事中张宦等奏比闻北虏奉书侮嫚阳称贡献阴蓄奸谋此固犬羊习性无足深罪但在我备御之策不可不讲夫京师以三大营精锐聚之十二营号为团营正欲优恤之以备缓急之用今富强者以货求闲所存类皆老弱其余营伍日益凋耗当事者又不闻有勾补之法缘边大镇各设将领而以内外重臣监之比来务为和同老懦贪残者皆得苟容其间时有失律不过停俸立功法网可谓疏矣各府州县角□羊送粮饷到边每米一石折银一两及至给与军士概以时价或五钱或七钱羡余皆为奸贪侵克以故军士嗟怨有警不肯用命乞敕兵部科道等官拣选十二营军士事故老弱者设法勾补或募人以充年力精壮者收入团营各边镇巡内外官不职者许令自陈取回别用仍从兵部及两京科道推举文武重臣分授机务月给军士粮价俱依原价之数不许侵克如此庶几可以言思患之防矣又京城内外土木大兴军民两困传奉之官接袂朝著南京织造叚匹名虽出于官盐实则取于郡县日朘月削何啻千百以故人心怨望水旱相仍乞将力役工作一切停止传奉之官一切革罢织造叚匹止需岁办别遣官员尽数取回若然则民力以舒财费以省国本既安王灵丕振区区犬羊自将闻风远遁矣事下兵部工部覆议得旨俱从之命团营军士见拨赴工者不必放回令其速督完毕以后无得再遣织造工程亦作急督完不许延久劳费

○癸酉云南木邦宣慰司宣慰使罕穵法及孟密安抚司土舍思楪各遣陶孟人等来贡回赐罕穵法及思楪锦叚等物赐陶孟人等宴并彩叚等物各如例

○四川长宁安抚司头目舍人番僧王泰儿等来贡赐彩叚表里等物有差

○宣府万全都司地震有声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七 孔靖 孔琳之 殷景仁·李延寿
  卷三百四十九 元豐七年(甲子,1084)·李焘
  王隱晉書卷七·汤球
  ●卷二·徐世溥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三·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四·佚名
  卷之八·佚名
  卷之一百八十八·佚名
  卷之三百六十五·佚名
  第二节鱼塭·佚名
  通志卷九十·郑樵
  四十三、木刻杂志·包天笑
  段深传·薛居正
  尹伸传·张廷玉
  卷九·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杨梓

    (驾上,开住,做睡意了)(正末扮魂子上,开)霍山霍禹造反,须索奏知天子去咱。哎,阴司景界好与人世不同呵。(外一折了,下)(等驾上,再开住)(二净说计一折,下) 【双调】【新水令】冷飕飕风摆动引魂幡,也是我为国家呵一灵儿不散。高挑

  • 卷三十三·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三十三 宋 陆游 撰 立秋後四日雨 天为新秋故作凉海风吹雨入虚堂凉生庭树隂隂绿润袭篝衣浥浥香杯泛鵞儿供小歠碓舂云子喜新尝一年又见星桥近未信仙家日月长 夙兴 老眼无眠觉夜长揽衣不复待

  • 卷一百六十八·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六十八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顔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从兄襄阳少府皓结髪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却秦不受赏击晋

  • 卷第二百四十八 唐紀六十四·司马光

      起閼逢困敦(甲子)閏月,盡屠維大荒落(己巳),凡五年有奇。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會昌四年(甲子、八四四年)   閏月,壬戌,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紳同平章事,充淮南節度使。   李德裕奏:「鎮州奏事官高迪密陳意見二事:其一,

  • 卷十四 理宗·王夫之

      〖一〗  济王竑之死,真、魏二公力讼其冤,责史弥远之妄杀,匡理宗以全恩,以正彝伦,以扶风化,韪哉其言之也!弗得而訾之矣。虽然,言之善者,善以其时也,二公之言此也,不已晚乎?   潘壬诛,湖州平,济王之于此也危甚。弥远积恨而益

  • 李壁传·脱脱

    李壁,字季章,眉州丹眣人。他父亲李焘,为典国史。李壁少年时就很颖悟杰出,每天背诵一万多字,文辞精当广博,周必大看见他的文章,惊奇地说“:这是被贬下的仙人啊。”孝宗曾问李焘“:你的儿子们谁可任用?”李焘回答说李壁可用。李壁

  • 第一节 郭威代汉·吕思勉

    汉高祖即位之初,以苏逢吉、苏禹珪为相,后又相窦贞固及李涛。逢吉者,高祖河东节度判官,禹珪则其观察判官也。入汴后,思用旧臣,贞固旧为河东节度推官,时为刑部尚书。与高祖并事晋祖,雅相知重,故遂相之。涛则逢吉所荐。涛时为翰林

  • 天地·吕坤

      湿温生物,湿热长物,燥热成物,凄凉杀物,严寒养物。  湿温,冲和之气也;湿热,蒸发之气也;燥热,燔灼之气也;凄凉,杀气,阴壮而阳微也,严寒,敛气,阴外激而阳内培也。  五气惟严寒最仁。  浑厚,天之道也。是故处万物而忘言,然不能无

  • 卷一七·邱濬

    ▲除民之害 《禹贡》: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 《尔雅》:“九河,曰徒骇、曰太史、曰马颊、曰覆釜、曰胡苏、曰简、曰洁、曰钩盘、曰鬲津(吴程曰:九河率在河间之沧州境)。”孔颖达曰:“河分为九道,在兖州界,平

  • 孟子纂疏卷五·赵顺孙

    <经部,四书类,四书纂疏__孟子纂疏钦定四库全书孟子纂疏卷五     宋 赵顺孙 撰朱子集注滕文公章句上凡五章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世子太子也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道言也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浑然

  • 卷一·王志长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注疏删翼卷一明 王志长 撰天官冢宰第一疏郑目录云象天所立之官冢大也宰者官也天统理万物天子立冢宰使掌邦治亦所以总御众官使不失职○又曰宰者调和膳羞之名冢宰亦能调和众官故云冢宰也司徒司马司寇

  • 向重庆记者谈话·太虚

    日本近年对中国之大蹂躏,全出不明人我性空,自他体同,善恶业报,因果缘生之痴迷,及掠夺不已之贪,黩武不止之嗔,凌厉骄傲之慢等根本烦恼。我中国佛徒必须运大慈悲,以般若光照破其妄执邪见,以方便力降伏凶暴魔焰,速令日本少数侵略派

  • 摄大乘论释 第七卷·世亲

    摄大乘论释 第七卷世亲菩萨释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释应知入胜相第三之一正入相章第一论曰。如此已说应知胜相。云何应知应知入胜相释曰。此品有十章。一正入相。二能入人。三入境界。四入位。五入方便道。六入资粮

  • 文艺论ABC·夏丏尊

    民国18年ABC丛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夏丏尊。分18章。重点论述文艺的本质、鉴赏、创作等文学基本问题

  • 林家铺子·茅盾

    短篇小说,茅盾作,最初发表于1932年7月15日《申报》月刊第1卷第1期,后收入开明书店1933年5月版的短篇小说集《春蚕》中。这篇小说与《子夜》、《春蚕》一起,是茅盾计划“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组成部分。林老板

  • 某夫人·王任叔

    现代长篇小说。巴人著。武汉日报社1935年1月初版,列入“武汉日报丛书”。作品描写女主人公沈金莺从追求进步投身革命到游移动摇走向堕落,最后弃世自杀的经历,再现了中国从“五四”到大革命失败的社会现实,展示了知识

  • 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劳格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至唐代已经趋于成熟,并进入定型阶段。唐代中央政府的监察机构称御史台,它是由秦汉时御史府发展而来的。唐高祖武德初设置御史台,唐高宗龙朔二年(六六二)改御史台为宪台。咸亨元年(六七○)十月复称御史

  • 小法灭尽经·佚名

    亦称《法灭尽经》。佛教经典。失译人名。一卷。本经叙述佛在拘夷那竭,将入涅槃,预言佛法灭尽时的情况。谓其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佛教。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婬逸浊乱,男女不分。真正勤修佛法者反遭诋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