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九

万历二十二年正月庚辰朔免百官朝贺

○以元旦令节赐三辅臣上尊珍馔

○壬午 宣宗章皇帝忌辰遣官祭 景陵

○甲申山西宁乡县地震

○乙酉河津稷山皆地震

○丙戌以孟春享 太庙遣公徐文璧代侯徐文炜吴继爵分献

○戊子升湖广佥事江东之为南京光禄寺少卿

○己丑升山东参政曹时聘为湖广按察使备兵苏松常镇升江副使吴献台为本省参政升南京刑部郎中黄金色为广西参议兼佥事管理驿传  ○升浙江参议吴鸿洙为本省副使备兵台州

○升广东游击吴广为福建参将

○以辽东都司佥书郎国忠为宣府游击

○庚寅 孝恪皇后忌辰遣广宁伯刘允正祭 永陵

○升广东副使洪有复为本省参政兼佥事分管练兵事

○升顺天府府丞谭希思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

○起原任太子宾客吏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沈一贳为南京礼部尚书

○以原任山东布政使陈瑛为本省参政兼佥事徐州兵备

○山东道御史顾龙祯言先年廷臣有言考不便者下其议于九卿科道有称便有称不便而礼部参决之曰便究竟何从又言裁驿递之费节款馈之礼重监临之权严未到之防消掣肘之衅部覆京考如旧余拟

○辛卯升江西广信府知府王之麟为湖广副使靖州兵备

○升南京礼部右侍郎习孔教为南京吏部右侍郎

○以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李如柏添注五军营副将

○壬辰德王奏缺内使准予八名

○以都指挥使李宁为锦州游击

○癸巳以原任云南按察使张一坤补广东商肇兵备

○甲午以 皇长子出阁命大学士王锡爵赵志皋张位提调礼部左侍郎范谦洗马李廷机充侍班官修撰唐文献焦竑编修邹德溥郭正域全天叙简讨箫云举充讲读官  ○丙申 英宗睿皇帝忌辰遣襄城伯李承功祭 裕陵

○广东道御史唐一鹏劾总兵李如松贪功掩败衅祸三罪冒滥伯爵成于张学颜盘踞宣镇庇于申宋九倾陷文臣傅霖刘葵武臣杨绍勋刘綎及宣淫嗜杀状因言经略宋应昌过信不明 上命吏兵二部从公据实查奏

○戊戌升詹事府少詹兼侍读学士刘楚先为南京礼部右侍郎

○是夜保定青山口有飞星甚大余光若彗长二十余丈

○己亥大学士王锡爵等言中原一带荒乱异常守令为亲民之吏抚按为督率之官果能实心修政则灾至而不害寇伏而不作乃今驰骛于虗文不知安静牧餋为何事乞敕吏部综核名实分别用舍附以沿海择官为汛防先事之备纳之

○是日 上谕吏部曰昨岁各省灾伤山东河南及徐淮近河之地为尤甚民间至有剥树皮屑草子为食又至有割死尸杀生人而食者朕虽居深宫之中念切恫瘝不遑寝处曾经屡旨蠲赈不知有司曾否奉行小民有无沾惠况值此公私交绌之时不知各该地方除内帑漕粮或留或发之外别有急救便宜措处方略否其各处矿徒劫盗啸聚成群又不知安插归农防御备否目今四方吏治全不务讲求荒政牧餋小民止以搏击风力为名声交际趋承为职业费用侈于公庭追呼遍于闾里嚣讼者不能禁止流亡者不能招徕遇有盗贼生发则或互相隐匿或故意纵舍以避地方失事之咎其各该抚按官亦只知请赈请蠲姑了目前之事不知汰一苛吏革一弊法痛裁冗费务省虗文乃永远便民之木如此上下相蒙酿成大乱朕甚忧之又如沿海地方备御久疏倭寇情形未定一应城池器械练兵战守之备尤在所急而近者将领之权既轻不免责成于文吏乃文吏又习为饰虚取誉首鼠避难以兵马钱谷之任为劣处以强力干事之臣为粗材好议论而不好成功信耳闻而不信目见此尤当今第一弊风最能误事者弭盗安民得人为本以后巡抚官缺你吏部务要选用老成敏练曾经扬历外任著有成效之人毋得专采虚望其要害地方非但司道当择即府州县及江防海防同知等官皆宜慎选优叙毋得尽拘资格如有前项不修实政不饬兵防纵有浮名小才于地方百姓何补若抚按官不亟行参劾以失职连坐你部里若咨访的确亦不必待人奏闻即便议更议调以安地方近来人心玩愒朝廷诏令通不著实举行题覆纷然竟归两可科道官亦不用心参驳成何法纪自今日谕出之后各务奉宣德意严立标准凡遇升迁行取考察等项一以安民弭盗实政为抚按有司之黜陟言简必信法简必行如有仍前玩视欺隐定行重治不宥

○庚子兵部尚书石星言总督顾餋谦已代经略宋应昌乃科臣包见捷陈世恩有申饬责成之议台臣许闻造有诏旨叮咛之请且督过于臣乞赐罢斥 上令餋谦便宜进止但保成功余无所制星亦安心调度勿更托陈

○从山西巡抚吕坤奏凡巡按录囚除未奉决单及曾经驳问情可矜疑者照常送审其情真罪当者册报免角□羊以省烦累

○辛丑 上札谕内阁曰朕览礼部拟皇长子出阁行预教礼其告 奉先殿朝谒 两宫俱依议行且皇长子未行册立如何遽行贺礼况出讲非册立加冠还著查东宫亲王出讲礼仪酌议来看大学士王锡爵等回奏言 皇上于出阁一事衡量参合可谓至详但 圣谕中御门及 皇长子受贺俱非该部撰出盖出讲与册立加冠各自有贺至 皇长子既谒 两宫则 上位 中宫母妃之前岂容不谒有如 皇三子 皇五子幼冲则或行或免自在宫中该部亦不必再拟其每日讲读诸仪则 东宫与亲王无大异同也

○南京户部尚书郝杰以病乞休者再不允

○左都御史孙丕扬三<锍-釒>引疾求退 上慰留之

○铸给各省直审录关防

○壬寅礼部议 皇长子出讲礼一演礼一告内殿一出阁一谒谢庆贺一复命一百官行庆贺谒见得旨预告 奉先殿朝谒 两宫俱如议御门及 皇太子受贺俱免出讲礼还酌议来  ○山西道御史梁铨上言今者数见 明旨曰党救曰朋奸凡参论辩援一切以朋党名之恐一二小人借此以倾君子则其祸难言特乞慎重 明旨论是非不论同异庶公道昭而群嚣息 上以铨意在要誉夺俸一年

○工科给事中桂有根以江北河南山东水灾条上弭荒事宜发帑藏以苏重困停徵额以示宽恤省繁文以专责成禁流言以安反侧部覆内帑称诎但于本省直起运银两除光禄京边照旧起解其见贮库者河南留六万两山东江北各留二万两至如漕粟河南江北已共留二十余万山东亦尽改折无从议留而南粮搬运不便先经借支备倭米豆三万余石本省漕折银二万两以上三处平籴给赈较所请更多余俱如科臣拟报可  ○允兵部覆凤阳抚按议将沿海通泰等七卫所秋班军二千九百余名尽留防海事宁入卫

○先是工科给事中黎道炤言 献陵修自隆庆六年部臣贺盛瑞三至其地见 庙貌如故即微有漏损量为补葺足矣计大修费且六万金乞敕该部会同科道估计费不过千金请以所省赈山东河南淮徐饥民部覆俞之

○甲辰 孝静毅皇后忌辰遣宣城伯卫国本祭 康陵

○刑科给事中李先芳以青徐兖豫灾条上诸事户部言借运米一款合依先芳议酌定平籴米价解部俟豊岁召商和籴至概免赃赎贫民虽幸沾恩富奸反致漏网其委系难完者准豁余照旧追徵二分买谷备赈八分解部济边允之

○礼部覆郑世子载育条奏七事一宗室子弟自奉国中尉以下有不愿受封者许同民俊考送泮学一宗生旧制虽有考验换授之文弟辅国中尉以上诚难更授请如近议不应举者照旧宗学作餋无得杂青衿就试督学一宗藩子弟入学者如生员永冠一奉国中尉等即以赐名应试若无名禄者从便起名不混同 玉牒中式榜录皆著国姓下书宗室封爵一镇国辅国等兼官署事之例请自 上裁一铨除考课向来宗生未闻巾式候临期奏请一宗室入学自世子郡王以至庶宗但视名以别齿 上令即行各藩大破怐挛从公用舍以称朝廷激励贤宗之意

○丙午命编修董其昌简讨区大相周如砥林尧俞编纂六曹章奏

○户部覆刑科左给事中马邦良<锍-釒>各商拖欠钱粮并条议八事一酌缓急各库物料偶缺候解到支用不得轻议召买听奸商领银一酌本折轻赍银两解到掣批先回免其守候本部选商办纳立限完销一酌时价甲丁等库召买物料与秋收物件因岁豊歉会估不同合以上年估定之数为准一酌用舍审存富商查革积棍一酌解户须殷实正身一酌亲纳不许歇家揽头侵骗一酌类角□羊不得零星以滋烦累一酌责成坐委验粮司官管理一年方许更替<锍-釒>入如拟

○以江西石城王府镇国中尉谋炜宜春王府辅国将军拱木□界各管理府事瑞昌王府多煡哀耄以镇国中尉多炘代

○给事中桂有根言河工雇额月给银一两是以供事者少傥增额广募自可计日告成至如性义岭当兖徐之交河臣舒应龙议开渠洩昭阳等湖以免金鱼各县之沦没杜运河堤岸之冲决令抚按速行勘报以数万金量增雇直则兴工随以寓赈部覆从之

○丁未命编修吴道南庄天合简讨王图管理诰敕

○兵部覆辽东抚按韩取善等效总兵杨绍勋恇怯不前回卫听勘仍催新任总兵尤继先速赴得俞旨

○戊申 仁圣懿安康静皇太后圣节百官朝贺命妇免朝

○赐三辅臣上尊珍馔

○大学士王锡爵等言蒙发钦定 皇长子出阁仪注辅臣每一日一员侍班此虽隆庆年间新例但今 天颜尚不得时觐而于 皇长子进见频数似涉嫌疑且在阁一面简点文书一面提调讲读宜不两妨容臣等初讲三日连侍以后间十日轮侍定以每月逢三为期庶常尊在 皇上分义既安而专职在臣等办理亦能及矣 上嘉其明别义礼令即循此行之

○礼部上 皇长子出讲仪注 上以 皇长子未行册立不用侍卫仪仗但命辅臣并侍班讲读等官行四拜礼内侍进案不必用礼部及鸿胪寺官余如拟

○以原任浙江参将王元周为四川松潘游击

○以五军九营参将李承勋为扬州游击

○己酉毛怜等卫夷人失剌卜等百员名进贡到京宴赏如例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九

猜你喜欢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范晔
  列传第二 刘穆之 王弘·沈约
  东都事略卷二十五·王称
  卷二十·商辂
  东塘日札·朱子素
  卷之一百二十·佚名
  明名臣琬琰续录卷十三·徐紘
  列传卷第二十二 高丽史一百九·郑麟趾
  吕大器传·张廷玉
  茹太素传·张廷玉
  职官五四·徐松
  二、蒋廷黻其书·蒋廷黻
  卷二十四·戴锡章
  赵学·周诒春
  七年·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钱霖·隋树森

    钱霖.字子云,世居松江(今属上海市)南城。博学,工文章,不为世用,遂为黄冠,更名抱素,号素庵。初营庵于松江东郭,建二斋曰“封云”、“可月”。后迁居湖州(今属浙江省)。晚居嘉兴(今属浙江省),筑室于鸳湖之上,名曰“

  • 卷一百五十一·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五十一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栟榈诗集邓肃字志宏南劒沙县人少警敏能文美风仪善谈论李纲见而奇之相倡和为忘年交居父防哀毁逾礼芝产其庐入太学所与游皆天下名士时东南贡花石纲肃

  • 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司马迁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材官引彊。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方与反,与战,却适。攻丰。击秦军砀东。还军留及萧。复攻砀,破之。下下邑,先登。赐爵五大夫。攻蒙、

  • 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六十·忠义二·脱脱

        ◎忠义二   ○吴僧哥 乌古论德升 张顺 马骧 伯德窊哥 奥屯丑和尚从坦 孛术鲁福寿 吴邦杰 纳合蒲剌都 女奚烈斡出 时茂先 温迪 罕老儿 梁持胜 贾邦献 移剌阿里合 完颜六斤 纥石烈鹤寿 蒲察娄室 女奚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三十二·佚名

    万历二十七年三月庚辰朔孝肃皇后忌辰遣武靖伯赵祖荫祀 裕陵○命内官王忠带徵密云税课张烨带徵芦沟桥税课从百户柳胜秋刘思忠之请也○陈增马堂争税 上命堂税临情增税东昌等处不得叠徵○壬午义勇右卫百户王官同把总徐

  • ●皇朝通典卷七十八·佚名

    兵十一 ○兵十一 軍器 軍器制度 △軍器 凡給發軍器金鼓以示進退之節海螺以定朝昏之聚散旗纛以一瞻視甲冑以衛身器械以制敵各營兵之專習者為弓箭為鳥槍為礮為籐牌兼習者為長槍為大刀為挑刀水師則有排槍鉤鐮槍標槍大斧

  • 卷八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八十二食货略二田制下顺治元年近畿百姓带地来投者甚多上特命设为纳银庄头各给绳地【每四十二亩为一绳】其纳蜜苇棉靛等物附焉计立庄百三十有二不立庄者仍其户计二百八十有五分隶内务府镶黄正黄

  • 春秋集传详说卷九·家铉翁

    宋 家铉翁 撰僖公一【名申荘公子闵公庶兄母成风惠王十八年即位是嵗齐桓公二十五年】元年春王正月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夏六月邢迁于夷仪齐师宋师曹师城邢公羊曰救不言次此其言次何不及事也不及事者邢已亡矣孰亡

  • 春秋说卷十五·洪咨夔

    宋 洪咨夔 撰宣公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人君莫大乎体元而居正位得其正之难也位得其正上无愧于天中无愧于祖宗下无愧于民而后可以行即位之礼盖天命不可以智力求天位不可以权术干而受之必以道茍一毫有愧于中则无以入宗

  • 卷十一·夏良胜

    <子部,儒家类,中庸衍义钦定四库全书中庸衍义卷十一    明 夏良胜 撰九经之义【敬大臣 体羣臣 子庶民】干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朱熹曰刚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故其象如此臣良胜曰干之道易知也

  • 卷十六·姜炳璋

    钦定四库全书诗序补义卷十六石泉县知县姜炳璋撰祈父之什祈父刺宣王也传云祈父司马也笺云此勇力之士责司马之辞也六军之士取于六乡法不取于王之爪牙之士宣王料民太原人不足用乃令祈父出禁卫以从军通诗皆役非其职而怨之

  • 大雄大力大无畏之佛法·太虚

    ──二十年十月在西安各界欢迎会讲──一 发端在全国抗日空气极紧张的时候,承各界诸公能约我来此人民会场作公开讲演,使我有说不尽的欢谢!今天的讲题是:“大雄大力大无畏之佛法”。这里应先略略的说明佛学的本身是个什么

  • 虚堂和尚语录 第七卷·智愚

    虚堂和尚语录 第七卷偈颂释雪窦革辙二门迦叶聆筝起舞。渊明闻钟皱眉。息耕斗室危坐。半窓冻日熙熙大功不宰碧玉溪头黄叶村。不闻花鸟到篱门。憨眠似觉底时节。山月半规新吐痕善应无方雨脚蹒跚林叶稀。去来初不

  • 卷第一百五·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一百五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 【经】尔时善财童子见闻如上所现一切诸希有事念念观察思惟解了深入

  • 白喉全生集·李纪方

    喉科著作。清李纪方撰。一卷。纪方字化青,衡山(今属湖南) 人。清代医家,擅治白喉。李氏在继承前人治疗白喉经验基础上,结合其临床体会,于光绪八年(1882) 撰成此书。论理简明,纲目清楚,以寒、热、寒热交错三证为纲,对白喉兼证

  • 三十六水法·佚名

    古代道家炼丹专著。 又名《三十六水经》、《炼三十六水石法》。 一卷。相传为汉代古籍(一说西汉淮南王 刘安撰)。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法乃汉代古籍。本书为中国炼丹术仅有的两本水法专论之一。将药石化为水

  • 东游记·吴元泰

    又名《东游记上洞八仙传》、《八 仙出处东游记》、《东游八仙全出身传》。章回长 篇小说。明吴元泰著。二卷。五十六回,别本 四十五回。叙八仙故事。各有出身,铁拐李玄, 魂随老君游西,身被徒弟杨子焚毁,依附饿莩 之尸,故蓬

  • 平宋录·刘敏中

    一名《大元混一平宋实录》,又称《丙子平宋录》。史书。元刘敏中撰。三卷。是书旧题杭州路司狱燕山平安庆撰,实为刊刻时未加详究之误。前有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郑琦、方回、周明三人之序。卷一、卷二记载元丞相伯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