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幢小品卷之八
召问命官
国初四明人王桓与二儒者同赴召。见太祖于便殿。上问二儒者。在家何业。一对曰。臣业农。上曰。卿业农。亦知禾、麦之节有不同乎。对曰。知之。禾三节。而麦四节。是不同也。上曰。禾、麦。类耳。节之不同。何也。对曰。禾播种于春。至秋而获。凡历三时。故三节。麦则历四时始成。故四节。上曰。是能知稼樯之艰难者。即擢某州知州。其一儒对曰。臣业医。上曰。卿为医。亦知蜜有苦。而胆有甜者乎。对曰。蜂酿黄连花。则蜜苦。猿猴食果多。则胆甜。上曰。是能格物者。擢为太医院使。次问及桓。桓对曰。臣所业训蒙。上曰。卿亦有好恶乎。对曰。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上曰。是能理明者。擢国子助教。盖自洪武十三年诛胡惟庸。革丞相。升六部尚书正二品。各司所事。上自御奉天门选官。其慎重如此。
官数
洪武四年正月。中书省上天下府州县凡一千二百三十九。官五千四百八十八员。是年平蜀。十四年后平云南。以渐增置。内外官共二万四千六百八十三人。京师一千四百十六人。南京五百五十八。在外二万二千七百九人。
设官
周官三百六十。举六官成数言也。然一官之下。如医师、中下士、凡廿八人。计天官正数项下。凡大夫、上中下士、共二百九十二人。而府史、奄、女史、御史不与焉。地官更烦。是周家王畿千里之地设官大小固已不下二千余人。而官官皆得自辟。其途甚广。所以野无遗贤。
汉设官七千五百余。唐一万八千余。宋三万四千余。国朝成化五年武职八万余。文职如洪武之数。此外又有中书带俸、译字生、通事、乐舞生、厨役、勇士、匠人、写字人。不可胜纪。
判府
祥符东封。王钦若、赵安仁并判兖州。二公皆见任执政也。庆历初。西鄙用兵。夏竦判永兴。陈执中、范雍、知永兴。一州。一判二守。判者。大臣押文书之虚衔也。陈执中乃实授。范雍乃领使带州者。其实不同。
增设知县
嘉靖倭患。光禄卿章焕请每县多设知县几员。及转巡抚。又请移襄阳分巡于樊城。夫县令讵可增。而樊城隔襄阳府仅一水。地虽浩繁。不过附襄一聚落。宁可以大吏处之。故部覆设一通判。要之。通判亦赘员。如杭州唐栖亦有此官。何尝见通判到衙门资弹压耶。
停荫
万历二年。主事龚锡爵为其子方升补五代祖龚弘之荫。张太岳票旨曰。罢以后。年远亲尽的。皆不准补。此公节制。亦自可喜。其后远者定以五十年为期。
世荫不同
吕常?心以荫为中书舍人。中乡试。官至南太常卿。陶鲁以军功至右布政。世锦衣千户。黄绾以议礼至尚书。虽以荫起家。要不可以常格论。至孙许之荫以锦衣。官二品三品。忠臣之后。又当别论。弇州公皆收入任子官位大于所由一则。然则然矣。不可不辨。然至近日荫锦衣。阶一品。加至三孤。往往有之。孙许之后不足言矣。
永乐而后。用人虽渐重科目。然以才学自致公卿者甚多。任子如朱长史复之子浚。官尚书仪侍。郎智之子铭。尚书、太子太保。其余有荫编修、给事中、御史者。因其人品原不限以官。今优者自府部五品。升远方太守。次乃得为运同。以瞿洞观之贤。远在黄尚书之上。止于运使。加太仆少卿致仕。此岂最初用人本旨耶。
大选诗 【 许松皐集】
每年双月大选。其日上视朝。吏部堂上官。先于门下面奏。请旨选官。上是之。承旨退。待各衙门奏事毕。同吏科都给事中。候于御道上。一拜三叩头。谢恩出。赴东阙支待房。光禄寺署官。供酒饭毕。各官又赴午门外叩头。候于直房。移时。上览本毕。传出印子本于左顺门。部官接出。照本填榜。张挂于吏科之上。西向。除官看榜。选事毕。各官出朝。嘉靖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大选。候旨之暇。次第其事。作诗十首。以纪岁月云耳。
〔面奏〕天曹钦拟授官资。九品分题列等差。奏罢阶前仍候旨。重瞻龙表彻封词。
〔上门〕峻登玉级面金台。御旨亲宣吏部来。直到御前方跪奏。四承天语听俞哉。
〔说选〕国家利器在人贤。抡选从公本奉天。圣主面前承诏令。真如造物举生全。
〔引官〕鴈行鱼贯霭如林。俱向龙楼肃整襟。赞罢叩头瞻日表。人人无任感恩心。
〔赐酒饭〕恩赐从天降玉音。大官承旨礼惟钦。御河南畔开新宴。濊濊恩波似水深。
〔叩谢〕近午大官供馔毕。风清日朗酒容温。整衣肃向天门拜。一食无忘圣主恩。
〔用印子〕朱函象印出宸居。色色官衔纪奏书。从此品阶山一定。朝除应直是天除。
〔上本〕印罢奏书还捧上。中官传进九重宫。重瞳阅过方传出。虞舜官人本至公。
〔填榜〕印子官衔即御书。移时传本付尚书。天官捧下方填榜。欢动除官意气舒。
〔张榜〕看榜除官数百人。欢呼万岁祝龙宸。今朝幸免遵行过。禄厚才疏愧此身。
选法
霍渭厓以兵部主事养病家居。起升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疏辞。且言。迩年流弊。官翰林院者不迁外任。官吏部者不改别曹。升京堂者必由吏部。人辄以二官为清要。以至翰林不畏升下而畏内阁。中外臣工不畏陛下而畏吏部。百官以吏部。以内阁为腹心。请自今翰林入阁必五品以上。循至三品。即迁外省参政。及各部侍郎。凡六部尚书侍郎。或留兼师傅等官。改除参政布政。翰林六品以下俱调外任。练达政体。仍转翰林。六部郎中、员外、给事中、御史。俱补郡守。佥事、参议、监司、守令。政绩卓异。即擢卿丞。有文学者擢翰林。而举人岁贡。亦得以擢翰林升部院。不宜以资格限。上趣韬速之任。所奏内外官。迁转资格。令廷臣集议以闻。
吏部尚书廖纪等奏言。韬以翰林吏部不迁外任。臣以为翰林设官之意本与常调不同。在史局则国典攸存。在经筵则君德所系。或以备顾问。或以代王言。故累朝优异之典视他官为重。所以崇奖儒臣而责效亦自别也。况九年考满。方升二级。间遇编纂。乃一转官。今欲与常调比而同之。非祖宗建制之初意矣。其谓编修、讲读。六品以下俱调外任练达政体。然后迁转翰林。臣观讲读诸臣俱及第人员。或考选庶吉士。凡储养数年方进斯秩。六品外任则如府通判、州同知之属。二甲进士例得为主事知州。翰苑储材乃欲无罪而废。使居州郡下僚反不得如常调。是岂人情也哉。吏部铨衡之任亦非他曹可比。官之贤否黜陟俱欲廉访其实。故必公正而练达者方称任。使若资望既深。量处京职。亦不为过。然亦间多外补。岂谓官吏部者不改别曹。升京堂者必由吏部耶。若内阁之地。尤政本所关。故近日所用皆先朝辅导旧臣。韬欲以翰林入阁。五品以上循至三品。即迁外省参政。及各部侍郎。是岂累朝优礼老臣。隆重师保之意也。又谓六部尚书侍郎。或留兼师傅等职。是矣。又谓或改除参政。是为有罪者言欤。有功者言欤。臣所未知也。盖国初。法制未定。人材未出。故圣祖鼓舞作兴。使人乐于效用。故不以常格拘之。今列圣相承。因时损益。随材器使。为官择人。勒为成规。至精大备。信万世所宜遵承。如韬欲以国初未定之制为法。别议资格。以为定守。则太祖以后。宸谋睿算。永可垂宪者。其将若何。愿陛下详察焉。上曰。朕以人君深居宫禁。不知外事。必赖左右大臣协力赞佐。若为大臣而不能实察民情。何益治道。翰林官有才堪布政、参政及提学副使者。量加升擢用。正欲其实历政事以资闻见。以备他日重用。吏部及诸曹年深者亦宜察其才识。内外兼用。岂可循资轻授耶。我太祖初年。法制草创者。固难比拟。以后定制及列圣成宪。不可不遵。但用人图治。亦当因时制宜。岂能一一拘定常格。况予夺皆出朝廷。自今内外官出入迁转。所司随时斟酌以闻。
尚书不轻授
马文升为兵部右侍郎。三品。满九载。仅予二品俸。久之。进左侍郎。以散赤哈事。汪直、陈钺、陷之。谪戍。又数年。起左副都。晋右都。为兵部尚书。盖尚书之不轻授如此。
本兵
洪武中更本兵二十三人。惟茹少保瑺。九年。嘉靖中。更二十六人。惟杨少保博。十年。自永乐迄正德一百二十年。更四十四人。方临安钝、于少保谦、白南宫圭、马钧阳文升。或七年、十年、十二年。此外大抵再岁不一岁。隆、万两朝。亦未有及七年者。
大小九卿
六部不相统摄。小九卿体杀各部。而事与之关。如光禄则关礼部。先年光禄卿崔志端、陈俊南、光禄卿牛凤、以厨役事屡与礼部争。言本寺非礼部之属。文移往来不应自大。封还札付。下部详议。至参奏受屈。由此观之。要见小九卿如太仆则属兵部。国子监、鸿胪、尚宝、俱属礼部。京兆无所不属矣。近年郭明龙为南祭酒。李九我为南少宗伯。署事。郭还其札付。俱用咨文。二公同年。而郭强甚。李不能抗。亦一变也。余署南翰院。院之体貌原与大九卿并。叶台山署宗伯事。移札付。譔皇太孙贺表。叶以书先之。谓旧规如此。亦惧余之抗也。夫居官各有体。岂以此争强弱哉。
九卿以大小分。文移间宜有低昂。且一切总于大听。其提拨有事。则知会可耳。若谓之属。则与各司官何异。
南兵参赞
南京兵部参赞。于成化二十三年。班在吏部尚书之上。又多以南吏书转参赞。高下名实皆不相应。此制之最舛者。又南中守备参赞下操。勒操江衙门傍坐。故操江都御史。每于次日阅操避之。至万枫潭为南御史。上疏改正。夫吏、户、礼、兵、刑、工。自周公来。天造地设。可容参差乎。
摄篆
南中九卿篆。大不摄小。小亦如之。李九我为南少宰。偶缺大司成。众议归李。李固执不从。人谓得体。偶阅王襄简公有和侍郎杨惟立摄祭酒二诗。亦少宰也。又罗圭峯亦以南少宰再摄国学。皆故事。特未之考耳。近年南大僚缺以太仆卿摄户部事。所属讲相见仪节。不知作何状。王讳轼。公安人。官太子太保。惟立。杨晋斋守随也。尾注云。惟立。双生子。圭峯名玘。南城人。南京科道。不避部堂。台臣犹压于堂官。至科臣则直与大九卿公会矣。考之。起于成化初年。给事中王让。让。上饶人。天顺八年进士。为南吏科给事中。屡有陈奏。刚愎自用。大臣中有少忤之者。必捃摭其过。立见论列。或受人嘱而阴为之报复。朝廷以言官优容之。让益肆。每会议必与六卿并坐。遇大臣于道。不为礼。或两人肩舆行。让必策马从中。左右顾而过之。缙绅侧耳。无敢与抗者。三年考满。吏部侍郎章纶填考有大体宜知之语。让又尝劾祭酒刘俊。俊不能平。刺得让为出继之子。登科录既书其所后父母为父母。又书其本生白氏为生母。而不及其父。俊因扬言。让以母为所后父之妾。当具言于朝。让乃惭屈。诡疾去官。后数年复补考察。黜之。霍渭厓在南与科道交章。然不能尽改也。
总督总兵
文臣称总督。武臣称总兵。皆是虚衔。总兵之名见于元末。国初因之。中山王伐吴檄曰。总兵官准中书省咨云云。至正统年始有定名曰总兵。曰副总兵。总督见于宣德中。巡抚总督粮税。至麓川之役。王靖远用之军务。侯琎继之。靖远转南兵部。亦曰总督机务。乙巳之变。于少保以本兵称总督。未几。用之两广。又用之两广、川贵。用之两广、叫贵。用之陕西。用之宣大。世庙时又用之蓟辽、保定。用之浙直、江福。并用之漕河。正德末年。武宗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于是改总督为总制。嘉靖三十年。世宗以制字非人臣得称。仍改总督。胡默林总督浙直、江福。是嘉靖三十八九年事。而民间至今称曰胡总制云。张经至总南直隶、浙江、山东、福建、两广。
文官至总督方称军门。巡抚、操江、不与焉。抚、操、经过所督地方要谒见。至大门外下轿。由中门入。后堂相见。军门上坐。抚操列坐。其送迎。军门俱至大门外看轿。各总兵照抚、操、事例。移文俱用印信。呈文相见。介冑行跪。勋臣亦由旁门庭参。其隆重如此。然总兵行跪。勋臣庭参。亦太甚矣。至近日。操、抚、皆称军门。御史捶参将。陵僭又将何极。
两广总兵。旧皆以勋臣充之。嘉靖四十五年都给事中欧阳一敬题请革去。以流官都督代镇。覆允为例。
韩襄毅公初至广时。三司官以地方残破。皆待罪行事。故初见行跪礼。后因之。嘉靖壬子都御史遂昌应槚谕令改正。
先朝巡抚不许携家。亦如巡按之制。景泰初。给事中李实等奏言。镇守巡抚等官。动经三五七年。或一二十年。室家悬隔。一切疾病婚嫁。不能相通。甚有无子可矜者。乞敕各官携妻子完住。许之。由是巡抚始得携家。
门旗
抚台衙门前立竿。以黄布帖军门二大字。久矣。在外兵道亦用此例。帖饬兵二字。按臣从来无之。一日。登慈感寺阁。望见二大黄旗。如抚台坐处。异而问之。则盐臣也。因问上帖何等字。僧曰。贞肃。不知起于何时。悬此有何意趣。假如坐八人轿。抚臣以示威重。犹可。其它乘之。岂不羞死。
部属凌压
六部属官。礼部以清秩。与吏部相近。压居户部之前。每每争执。可笑。闻近日兵部亦压户部。工部又欲压刑部。益可骇。
官名
国朝官制。稽古为式。惟大理左右寺丞为堂官。而左右寺正则属官。仓务、税库、皆称大使。而按察则称副使。府县学掌印曰教授、教谕。而州曰学正。
驸马教习
凡驸马教习。宣德中有本家学录。正统中俱令赴国子监习礼读书。祭酒依学规教之。成化中令驸马二十五以下者送监读书。弘治中令习兵书。嘉靖六年令吏部会同礼部查照勋戚事例。于国子监博士、助教等官。或在部及附近教官内。推一人教习。遂以礼部主事一员司其事。
调吏部
由礼曹郎调吏部者。前朝往往有之。近时则陆太宰光祖、王光禄守素及朱左通政敬循、三人。朱。余所及见。乃吾师阁学金庭太保之子。魁梧有气韵。戊戌。以仪制郎入会场。填副榜、副考、若都给事中。强之皆不从。及太保在位。君以本官入京。至嘉禾病作。亟抵家而卒。未及中寿。可惜。太保因之惊悸。又为人言所困。刚一年而没。此天人交穷之会。要之。太保清约忠慎。终始不渝。逢时不辰。未展所抱。天乎何尤。
调官
嘉靖庚戌。虏薄都城。一时被掠州县官悉调用。有昌平知州肃礼者最贤。常为五河知县。凡十年。清节爱民。方升此官。到未二月。甚有守御功。亦被调为嵩明知州。此最无谓。大虏突入。与民牧何与。而受罚乃尔。惟壬午浙中兵变。二司普代。是时顾冲庵养谦代为杭严兵备。大能镇服。其年秋闱。余入试。方纳卷。一卒盗烛。执而挞之。狃故态不服。有一长官亲莅严喝。乃默默受杖而去。问之。则顾公也。大约人情蠢动必起于微。而赏罚操纵必谨于细。达权变。审时势。惟知者能之。
藩臬久任
先朝二司官久任。各自本司加升。如佥事则九年。少亦六年。径升副使。副使升按察使。藩司亦然。太守九年为参政。又九年为布政。有副使李隆。仅三年升参政。见邸报。泣曰。我何负于职。而升此官乎。遂致仕去。正德间图速化。藩、臬、互相迁转。而祖宗之法坏。官亦渐轻矣。盖二司体最重。以两衙门出者必由大臣所荐。即太守亦然。今以外转为劣。盖由当事者轻其官。怀有不肖心。故人亦轻之也。世道一至于此。可叹。可叹。
监司上坐
屠竹墟大山开府楚中。孟公淮为监司。公设燕。置孟公上坐。孟亦不让。
考选台谏
祖宗旧制。凡给事中御史缺。止于进士内。年二十以上者选补。或径入吏部。弘治间。始及中行评博。正德始及推官、知县。正德末年。尽废进士考选之例。嘉靖初。悉复旧制。间尝一行。旋废。格以夏言疏。再及进士王崇等十八人。次年复停。至神宗初。停评事不与。其六馆之停。又嘉靖间事也。
盐运官
近日苏州太守石昆玉以卓异升运使。时谓申、王、二相国恶其强直。故重此官。因以与石。实抑之也。后见章元礼通政问之。则实出吏部本意题准。重其事权。崇其体貌。与巡盐道相抗。庶几得清利源。比石将至。御史副使驳其移文。遂弃官归。由此言之。并圣旨亦不作准矣。何况其它。然考之永乐平凉太守何士英亦以廉吏第一升两淮运使。则前朝诚有故事。而今不可行矣。
唐、宋之转运使。利权无所不握。并兼刑名。故声势甚重。国朝一一分析。银解藩司。米归漕储。而运使独主盐政。其居官最著者。无如耿清惠九畴。杨东里以首揆过维扬。止馈鸡一只。东里厚加接引。荐之朝。得升侍郎。当日京官、外官、相与如此。即谓之三代以上气象可也。清惠升后。盐政颇弛。乃命以侍郎再出整理。后乃差都御史。且分南北增为二。又增为四。中间惟鄢懋卿最为骄汰可恨。庞惺庵欲振刷。即便见阻。至穆庙初停遣。颛任巡盐御史与盐法道。而运使益轻。史部欲复旧制加优异。是矣。然不深惟极重之势。别有调剂。而仅于体貌间争上下。其能有济乎。谓宜择其优者加兼副使。着令盐法道抗衡。得同见抚按。毋班太守之列。盐法道缺即用填补。以次推择为布政开府。则官重人亦重。庶几其弊可革。而所重在彼不在此。卒亦无如之何也。
奖县佐
王阳明以礼币奖兴国主薄于旺。又送官马一匹。带鞍一副。今有此否。
经历清廉
嘉靖十一年考天下清廉官。以浙江都司经历章献中为第七。献中。广东钦州人。岁贡。仅升判大理府。
进阶
进阶只从本品。此旧制也。品中之阶有二、有三。亦须以渐而进。后乃渝品。文臣自相为重耳。末流之弊。遂不可返。吾乡有为太守再进阶而建坊。于右曰二品坊。左曰五马第。则失之远矣。子孙妄作。祖宗亦何自知之。
少僊
宋人称县尉为少府。甚无谓。且少府自是汉官名。不可移。又称日少僊。盖因梅福尝为尉以僊去。故以称之。然僊人为官者甚众。假如稚川为句漏令。则县正官便可称大僊矣。等而上。何官无僊。余欲举以称南京司业甚佳。盖南司业。优游体尊无一事。私署极水竹园亭之胜。真可当此名也。或曰。祭酒何如。曰。有印在手。便不得称僊矣。又曰。南翰林掌院亦有印而无一事。体又尊。独不得称僊耶。对曰。僊则僊矣。食无果。居无室。行无徒。此苦行道人耳。闻者皆失笑。
坐部考察
朝觐。旧有坐部之制。今皆踵行。然亦习套虚数耳。嘉靖二十年。给事中刘天直请于大典隆废寺画为十五区。区为舍数楹以处各官。曰轮吏部主事一员稽出入。夫省直入觐官约可二千员。首领官如之。从者十之。不知一寺地几何。可以尽容否。又其间有公会、私会。可尽稽查否。如此条陈。徒烦纸笔。可笑也。
朝觐。自藩、臬、下至苑马寺。上林苑监各署及各处土官衙门。官吏各一员名。各賷须知文册。进京奏缴。惟市舶提举司例免。
两京兆府官在六年京察例而复与觐察。嘉靖中治中庞嵩上疏请止之。得旨。着为令。庞字振卿。南海人。由乡举授官。后官知府。有特祠云。
废旧规
考察时。吏部一司属往请大中丞宿部行事。此旧例也。己亥年次当主事某往。吏白故。某大怒。骂曰。若岂请客者。冢卿李对泉戴不得已以务厅往。中丞温一斋纯知状。亦不得已来赴。后遂为例。余谓旧规不可废。有如此司属便当参处。身往迎中丞。中丞非司属。至亦决不当赴。虽细事。岂可使属官得遂强梁之性。
凡朝觐官。递降京官一班序立。此天顺中所定。若祖制。则布政原班于侍郎副都之上。
骤黜
黄一道字唯夫。嘉靖乙未进士。兴化府太守。有善政。仅八阅月。南拾遗去。舆论愤愤不平。曰。唯夫黜骤也。霍渭厓。其同乡人。问闽布政使徐干曰。唯夫为郡如何。徐曰。闽省第一守也。问闽按察使屠侨。亦曰。唯夫者。闽第一守也。乃竟黜也。先是林方斋文俊。为会试考官。唯夫,方斋取士也。甚厚。唯夫守兴化。实方斋荐。既而方斋族弟杀人。坐罪死。祈恩。唯夫曰。曲人命之狱。媚事举主。吾不能。由是牾。坐黜科道。反其词曰。唯夫受林金巨千。脱死囚狱。然林狱实不脱。或曰。方斋不诋唯夫。方斋族弟荷校在狱。祈脱死不得。曰。黄守复任。吾死已。乃以金行反间。贿闽吏黠者办事南都。腾流言曰。黄守赃。黄守赃云。且林狱诬曰亦受林金云。言官当考劾年。例耳。流言求官员短长。得词组。即忻忻动色。曰。是实迹。是实迹。告之僚。僚亦忻忻曰。得实迹。得实迹。遂载劾牍。人曰。科道交劾。公也。已不知猾胥翕张。弄官喉舌。
门户
京官六年。外官三年。考察。皆据在任事件、实迹、严核为准。前朝太宰如盐山三原题奏。历历可据。而又禁私揭杜中伤。不遗余力。以后节节申明。务在毖慎。而人情滋伪。百弊丛生。犹曰出于无心。可以理恕。至张太岳用以逞忿。辛巳一案。诸名贤皆不得免。而先年高中玄借闰考黜科道数人。不厌人心。便有昭雪。有至尚书侍郎者。此则阁臣权重。罪亦重。而张为甚。当与夺情两子中鼎甲同论。乃近年以门户分别。求之官评。不可得。则借乡评处之。又不可得。胡卢以莫须有三字处之。夫皆好皆恶。原不足据。布流言与有意搜求者。尤不可据。即确确是实黜之矣。不知是祖宗旧制否。若创为新法。不知是公心否。善善长。恶恶短。今不可望。乃当事者以善为恶。用于门外嫉之。其长竟天。以恶为善。用于门内庇之。其短无迹。咆哮颠倒。亘古所无。且所谓门户者谁定。是天门、人门、鬼门、禽门也。世变至此。可嘅。而又有未履任永锢者。更可怪。
两佐伯
葛端肃以秦佐伯入觐。有小吏。注。老疾当罢。公为请留。尚书曰。计簿出自藩伯。何自忘也。公曰。边吏去省远。徒取文书登簿。今见其人。方知误注。过在布政。何可致小吏受枉。尚书惊服曰。谁能于吏部堂上自实过误。即此可谓贤能第一矣。
己未年。闽佐伯黄琮。马平人。为一主簿力争得免。当事者甚不喜。曰。以二品大吏为一小官苦口。此其人伎俩可知。注调。黄有清操。质实为人所称。命蹇不如葛公远甚。故不免耳。
增年待劾
贾俊。束鹿人。为山东副使。年纔五十有六。须鬓皤然。不事淄饰。清戎御史恶其肮脏。因考满。将劾之。一日。正色问曰。贾宪副高寿几何。对曰。犬马之年。八十有二矣。御史默然。既退。同僚问曰。何故不以实对。俊曰。渠以我老。将劾我。虚认几岁。以成袖中弹文之美。不亦可乎。家宰尹旻素知其贤。得寝。后官至工部尚书。
白岩知人
叶公天球。婺源人。为东昌太守。善总条纲。立团甲法。准定繇役。尤笃意人材、风俗。忤总漕、御史。总漕入内台风御史。奏移登州。乔白岩为太宰。知之。曰。东人殊宜。叶格不行。
品服
唐制。三品服紫。四品、五品、朱。六品、七品、绿。八品、九品、青。今皆以青。而辨以补。
武臣品级
太祖以武定天下。故纪元洪武。武官自勋臣外。左右都督。正一品。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即在外指挥千百户。递至从六品而止。原无七、八品。惟土官有从七品。亦不支俸。盖制之隆重如此。今武臣体貌。陵夷已极。遂成偏重。一日有事。文臣不得复贵倨以面孔向此曹。可虑。可虑。
参游佐击
左右参将之名起于洪武二十年。即左右副将军也。游击之名见于武则天。以傅游艺为之。用以罗织者。佐击起嘉靖年间。
龙虎将军
于文定笔尘谓虏求加封兵部儗柱国云云。上批。加龙虎将军。谓。此官中国所无。而虏所甚羡。考之。龙虎将军乃武职二品加授之散官也。
皇亲封伯
国家于皇太后、皇后之父兄或子侄。皆封伯。而诰命则曰推诚宣力武臣。夫亲臣也。而曰武。名实相违殊甚。如张軏、张輗、以外戚兼军功。用之则可。余则不可。但当封伯而停其号。量加保傅阶级。则得其情矣。
土司衔
凡土司官有衔者。宣慰使同知、安抚司正长官、副长官、土千户、百户、之类是也。有文衔者。土府同知、通判、推官、土州同、土县丞、主簿、巡检、之类是也。长官司有属宣慰司者。有属府州县者。有属卫者。武衔。土官与属宣慰长官专用目把、汉把。夷而夷者也。文衔。土官与属府州长官事统于郡守、州守、县令。夷而汉者也。属卫长官与卫官世姻。而势难钳制。不夷不汉者也。
衙门体统
衙门体统。一失不可复振。章元礼职符玺御史。奉敕用宝章。争旧规。班其上。遂为两衙门所恶。终摈之归。考之弘治十年。南通政夏崇文。被拾旧规。六科行移通政司。俱用呈文。通政徐说畏其弹劾不能执。始有手本。崇文继之。欲复旧。于是南科嚣然劾之。北亦为助。终不能申也。
会议
朝廷会议皆成故套。先一日应该衙门于各该与议官通以手本画知。至期。集于东阙。该衙门印官首发一言。或班行中一二人以词组微言略为答问。遂轮书题稿。再揖而退。既出阙门。尚不知今日所议为何事。或明知其事不言。出门啧啧道其状。以告人者。
随朝米
大小官员俱有随朝米十二石。即于品俸内除去。其翰林而上。支白粲者。每石值一两四五钱。犹曰从优。若各衙门止支糙米。每石贱时不过五钱。视正俸支本色折八钱者。又减于数之内矣。
李临川先生戊辰进士。观政礼部。随朝米一石白粲加三斗。后癸酉。先生官礼科给事中。云。米不及前五倍。意者江陵克削为之。今四衙门一体。科道尤为雄峻。其复旧例。不言可知。若各衙门。决不可复矣。
选官图
今之选官图。唐人谓之骰子选格。房千里有序云。安知数刻之乐。不如数年之荣耶。千里。字鹄举。河南人。
换职
常衮为宰相。劾侍郎崔佑甫。贬河南少尹。郭子仪入言。佑甫不宜贬。德宗怒衮罔上。即两换职。衮为少尹。而佑甫平章事。快哉。快哉。
谬姓
唐薛志远知选事。有王忠者被放。吏谬书其姓为士。欲拟讫增成之。志远曰。调者三万无士姓。此必王忠。吏叩头服罪。
启事
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此所谓山公启事也。想即今注考语之类。当时州有大中正。能上下人品目。则不独吏部为然。而其原又起于月旦评。盖雌黄之口。其来久矣。唐虞时即曰。知人官人。至周尤详。巨源每一官缺。辄启儗数人。俟诏旨所向。然后显奏。明明是观望。盖恬静之人不乐居职。又不欲拂人意也。以此得久安其位。而当日用人行政大约可见。自后杂乱。至有闹于堂上。大呼有鬼者。历唐及宋。与时高下。国初重会举。家卿不得尽颛。盐山能举其职。而稍嫌于愎。卢氏为后进所詈。三原最佳。困于内阁。屠、倪、马、许。极为盛际。依稀三代。不可复见矣。
二大
天下无事。所重只一大冢宰。有事。只一大司马。盖吏治常清。兵何由动。兵动矣。吏治尤为吃紧。提衡者元辅。振迭者台长。窃谓吏如温剂。养脾胃者。兵如凉剂。疏肠胃者。人身以脾胃为主。吏不可一日不清。兵乃不得已而用之。国朝兼长者。前惟马钧阳。后惟杨蒲州。今则李长垣。李若作冢宰。必有可观。惜乎其不待也。
猜你喜欢 载记第一 刘元海(子和 刘宣)·房玄龄 卷三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一·脱脱 卷二十 漢紀十二·司马光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十二·杨仲良 卷九十九·国朝·蒋一葵 卷之一百八十九·佚名 卷之三十一·佚名 第二十六册 崇德元年九月·佚名 卷三十七·高士奇 武成皇后胡氏传·李延寿 赵思绾传·薛居正 卷一百七十四之十·雍正 卷二百三十九·佚名 卷三十九·佚名 田舆市和奸案·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