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水东日记卷三十二
石亨新第
晦庵真迹
山西疆里图
龚钝庵民风诗
虞雍公奏议序
○石亨新第
英宗皇帝一日御祥凤楼,恭顺侯吴瑾、抚宁伯朱永等被召入侍。时忠国公新第成,上顾问左右曰:「此何人居也?」永等谢不知,瑾独叩首对曰:「此王府耳。」上笑曰:「非也。」瑾曰:「非王府,则谁敢如此?」上顾太监裴当曰:「尔闻若所言乎?」盖忠国新第极其宏侈,上久疑之,而亨昏愚不自知,此亦骖乘之萌耳。平胡将军、总兵官、抚宁侯景昌云。景昌曾被眷遇,能谈旧事,其言亦不妄。惜师行匆匆,不暇他及,姑记此一事,尚有俟于他日也。
○晦庵真迹
宋刘文节公光祖,蜀简州人,与晦庵同时同道,端人正学,晦庵极其推重敬服。朱子大全正集有与刘德修书一通,续集所编三通内重出,即前正集一通,别集又有一十一通,后又有三通,皆题曰后溪之曾孙曾元家藏。顾山周拱维瞻以朱范遗墨卷见贻,晦庵真迹片纸,盖即别集之前第十书也。但首尾月日、具礼官位、寒暄叙次数语特完耳。卷中有吴思庵先生题字,考论既当矣。而予颇以大全编次前后失伦,略为叙正,录附其后。德修书次另一小帖,亦出亲笔,但疑其非与德修者,兹不复论。若范石湖书,则析出别装也。
二月十一日熹顿首再拜上记德修官使、直阁左史舍人老兄:顷因阁中人还报状,不知已达未也。不闻动静又许久,向往德义,未尝去心。比已春和,恭惟燕居超胜,台候万福。熹自去冬得气痛足弱之疾,涉春以来,益以筋挛,不能动转。悬车年及,不敢自草奏,又懒作羣公书,只从州府申乞誊上,乃无人肯为作保官者。近方得黄仲本投名入社,亦未知州郡意如何。万一未遂,即不免径自申省矣。机穽冥茫,不容顾避,姑亦听之而已。去岁数月之间,朋旧凋落,类足关于时运气脉之盛衰,下至布衣之士,亦不能免,令人怆恨,无复生意,然此岂人力之所能为也哉!偶刘主簿还蜀,附此草草。邈无会面之期,惟冀以时自爱,为吾道倚重,千万,至恳不宣。熹顿首再拜上记。
○山西疆里图
山西疆里图,盖山西左布政使丘凌封来印本, 【 此句明弘治本作「此图盖据今山西左布政史丘陵封来印本缩而为之者也」。】 名山大川,如恒、霍、黄河之类,间见一二,若太原有晋王府,大同有代王府,其分封支邑尚多护卫等属,此皆不具。所具者,都、布、按三司,行都司一,行太仆寺一,河东陕西都转运盐使司一,府三,州二十一,直隶者五,府属十者六,县七十五,直隶者十七,州属者五十八,卫二十,所一百九,守御所八,卫属所一百一,内磁州守御所别在河南界中,此之直隶宁山卫蒲州守御所盖在山西境内,所谓犬牙相制云。
抑予于斯图有感焉。景泰壬申夏,以参政之任驻太原,不过旬日,即为云中、上谷之行。未几,有协赞独石之命。自是望并州如故乡,不复得西辕也。兹复临边,虽山西之民间得再见,然亦一切从事于刍粮征纳督过之而已,盖无毫发之惠及于山西之人。而吾昔者固尝食其廪而役其力矣,情何如哉!当时号同官者颇多,以不坐藩司,亦有至今不相识者,谩记于后,正恐不能无遗漏焉耳。
左布政使:杨鼎廷器,扶沟县人。
张茂景芳,咸宁县人。
右布政使:侯复,昌平县人。
陈翌冲霄,虹县人。
左参政:王英,闽县人。
刘训忠言,麻城县人。
右参政:王庾仲京,江夏县人。
杨璇叔玑,无锡县人。
左参议:祝颢维清,长洲县人。
右参议:郭恕安仁,鸡泽县人。
魏琳廷珪,肥乡县人。
于泰伯亨,德州人。
毕鸾冲霄,井陉县人。
○龚钝庵民风诗
昆山龚钝庵老先生今年八十七矣,硕德奥学,岿然乡邦之重。偶于书笥中得其景泰中寄来关北民风诗数章,有杜荀鹤时世行风致,以其与流俗辈所为空言无补之诗不同,且于吾徒在人上者有警也,录置册中云。
民风诗七言近体八首:「种田生计如蝉翼,非横其如贪暴何。散者每廉收者厚,得之常少失之多。鳏孤未免为沟瘠,官府何曾媿槖駞。莫为清高风雨隔,蓬仙须听玉川歌。」「疫疠饥荒相继作,乡民千万死无辜。浮尸暴骨处处有,束薪斗粟家家无。只缘后政异前政,致得今吴非昔吴。寄语长民当自责,莫将天数厚相诬。 【 后政指某,前政指某。】 」「昨过任溪南北村,百家能得几家存。春秋旦暮常愁饿,父母妻孥半病瘟。荇粉磨成连浊土,榆皮剥尽到深根。相逢无复人形状,两颊何曾断泪痕。」「釜可生鱼甑有尘,此言今日始知真。极贫只为无他业,大患皆因有此身。顾行耻随偷作伴,惜名乐与死为邻。西风昨夜动寒信,冻杀不知多少人。」「赋得田家苦楚吟,一番歌咏一伤心。妻孥命贱等黄土,薪米价高同白金。四隅常有盗贼警,百里寂无鸡犬音。相逢父母聚头哭,泪滴洪波到底深。」「自怜须鬓白如银,不道今年遇此迍。数亩薄田俱付水,百般老病尽随身。念渠漂泊无家者,与我同为失所民。终夜悲吟声不绝,半因忧己半忧人。」「一经水旱便流离,风景萧条思惨凄。到处唤春空有鸟,连村报晓寂无鸡。颓垣弃井荒芜宅,苦调哀音冻饿妻。更有社公同寂寞,年来不复享豚蹄。」「说与农夫听我吟,我吟真是汝规箴。虽然此岁遭斯戹,未必明年复似今。宁使鸢乌餍腐肉,莫同鼠狗丧良心。只今父母深怜汝,日夜悲哀泪满襟。 【 新令郑公有爱民心。】 」
五言近体四首:「岁运遭凶厄,民风可奈何。不禁潮汹涌,莫御雨滂沱。尽浸千家屋,都沉万顷禾。乾坤浮日夜,岂必洞庭波。」「潮挟兼旬雨,登时水横流。鲤从床下跃,鸥向枕前浮。措手知无地,将何望有秋。野翁如杜老,日夜为民忧。」「骨肉流离苦,江湖岁月长。露栖同鸟雀,草食似牛羊。到处即居处,异乡非故乡。问渠愁几许,洪水共汤汤。」「为问水荒子,何年归种田。岸塍俱坏尽,屋舍久无全。父母饥难忍,儿孙冻可怜。一朝如一岁,安得到来年。」
七言绝句五首:「无食无家种种难,风霜渐迫敝衣单。已知性命同蝼蚁,不死饥中定死寒。」「常年村鼓响冬冬,知是田家乐社公。不道今朝逢社日,但闻人哭水声中。」「自从父母育微身,叨长吴中七十春。虽道几番遭水旱,不曾饥杀许多人。」「常岁朝曦夕照边,千村万落暗炊烟。如今百姓流移尽,只有滔滔水拍天。」「缺食小民方困苦,忧时野老正辛酸。聊成短述将何用,或备仁明得采观。」
右拙作写毕,复得一绝,并书奉上:「锅无粒粟灶无薪,只有松楸可济贫。半卖半烧俱伐尽,可怜流毒到亡人。」
○虞雍公奏议序
丞相雍国忠肃公奏议序:「士不观其常,观夫处其变而不失其常者,斯可以为士矣。常也者,天地之大经,君臣之大义,中国夷狄之大分,而天下国家之大计也。当平居无事时,孰不陈大经,明大义,别大分,语大计,昌言放论,若不可以斯须忘。及一朝遇其变,而忽然忘之,视古今之常道,万世之正理,乃安其所甚屈而莫之恤,曾匹夫之勇不若也,可胜叹哉!」
余读雍国忠肃虞公奏议二百二十有七篇而慨然有感焉,世但知采石之战有七千之卒而却虏兵四十万,其功甚伟,不可得而没其实也。然忌者犹曰:「是适然而已也。」曾岂知公于绍兴辛巳之前,已因轮对面奏,虏必叛盟,兵必分五道,正兵必出淮西,奇兵必出海道,宜令良将劲卒备此二境。其先事之识,已绝出乎众人之表矣。逮夫出疆归阙,又极论之,繇是高宗皇帝擢为中书舍人。而亮果叛盟,上令侍从台谏集议,公独曰:「今令成闵以五万人守御上流,未之得也。上流固当益兵,然虏兵必出两淮。窃料虏以虚声分我之兵,使行在虚弱,以成其出两淮之奸谋。」因白宰相陈福公康伯宜速奏知,令成闵五万人到池州驻池州,到江州驻江州。它日虏重兵出上流,则荆湖之军扞于前,江、池之军进而援之。虏重兵出淮西,则池州军出巢县,江州军出无为,可为淮西官军之援。是因一军之出而两用之,最为得计。丞相善其言,亦未奏行也。公于集议反复陈之曰:「不如是,臣不知税驾之所。」及遣公劳师于采石,事已大坏。公以书生收合亡卒,激厉诸将,旋置于仓卒之际,而破虏于俄顷之间。呜呼!非胸中素所蓄积,忠诚足以动天地、感人心而作士气,未易成此伟绩也,而曰「是适然而已也」而可乎?自昔狃胜者必忽其余忧,公又令设备于瓜州,其它区画,悉各精密而不苟,虏遂遁去,乃徐请车驾还行都,皆历历见于奏疏也。
孝庙嗣位,公出入往来两淮、荆襄、秦陕之间无宁岁,抚御诸军,协和大将,怀来中原之民,预计兵食之阙,其规摹何如也。志未尽展,而议弃陕西新复之州,议弃唐、邓、海、泗藩篱之地,议发回归正忠义之人,其论已纷然而出,公连年举之凡四十余奏不置也。而远不胜近,外不胜内,寡不胜众,卒使大经不明,大义不着,大分不立,大计不行。公虽居将相之任、台鼎之司,而没有余恨。余窃尝妄论本朝多议论而少成功,虽盛时犹然也,而况于积习消靡之后。夫使人皆喜逸而恶劳,谁则任其劳?使人皆图安而惧危,谁则当其危?中兴以来,前有魏国张公,后有雍国虞公,为国家仕其劳而当其危者也。彼曾不少愧焉,又忍妄短毁之乎!今残虏奔播,有可乘之机。公之奏篇,当使流传海内,俾有志之士读之兴起,用其遗策,而复我旧疆,雪我大耻,是公九原之心也。前年余与东漕魏了翁尝跋公之友卫国文定赵公雄所述干道辛卯乌林答天锡慢侮紫宸殿上,而公从容折之之事,所当刊之于奏篇之后,不然世岂尽知之欤?因公之孙刚简欲序其篇端,乃并及焉。嘉定十年冬十月显谟阁直学士、太中大夫、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阳安县开国伯刘光祖序。
刘文节公文章世不多见,偶从虞氏得此篇,而适有感于公所谓远近内外劳逸安危之说,谨具录之。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宋濂 卷十·本纪第十·世祖七·宋濂 卷三百二十二·列传第二百十·外国三·张廷玉 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张廷玉 卷二十四·谷应泰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李心传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二十三·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三·佚名 卷之七百三十四·佚名 钦定古今储贰金鉴目録·佚名 野史无文卷十八(阙)·郑达 北洋海军章程第十三·佚名 卷一百六十二·佚名 251.夏完淳怒斥洪承畴·林汉达 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