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林宗孟与郭松龄

郭松龄之反张(作霖)也,闽县林宗孟(长民)实参帷幄,且同死于是役。林与郭素无渊源,何时而始结合,因何而相投契,论者惑焉。欲明此,不可不先溯林之生平,及其当时遭际。

清季闽人宦浙之有政声者,为林迪臣(启)、卓芝南(孝复)两太守,及林伯颖(孝恂)、方雨亭(家澍)两大令,皆能以开通地方风气为务,其子弟多负笈海外,林即伯颖先生之哲嗣也。早岁游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专攻政治,夙具宏抱,其父又力造就之,凡读书交友之费,悉听其用不少吝,一时同学多受其周济。相传当日中国学生有持物向日人质库典质者,苟得林名刺一纸为介,其典价必较寻常为高,盖主人知林素慷慨,即质者无力,林亦必代取偿,无虞亏折也。林文采俊美,工书,偶作简札,咸古雅可诵,日、英语均谙熟,喜交游,人亦乐与接,与梁任公(启超)、杨皙子(度)、黄克强(兴)、宋渔父(教仁)诸人皆友善,即日本政客中之卓卓者,如犬养毅、尾崎行雄等,亦时相过从。或有询林以黄、宋与君政见相左,君何与交厚若此?林曰:“凡政治家首贵器度恢宏,黄、宋皆当世美材,岂可以政治主张不同,遂并私交而废之?且现今国中局势瞬息万变,安保两派无殊途同归之一日,则维系私交,预留他日彼此沟通折冲之地步,未始非切要之图。”闻者韪之。其时林声华籍甚,甫卒业,各省督抚交相延聘,终以桑梓谊切,应福建咨议局之招,归就书记长职,其在闽与旧势力奋斗情形,前已述及,兹不赘。

未几,武昌首义,各省响应,孙中山先生当选临时总统。林以宋教仁先生之荐,应召入京,甫抵下关,突有枪弹自人丛中发,直趋林,林亟伏地,弹掠身过,始免。盖同盟会人以林夙主立宪,恐其与中山先生接近,欲杀之以绝后患也。林知不容于革命派,遂星夜出都。迨袁世凯任总统,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林与汤济武(化龙)、刘崧生(崇佑)等所创立之民主党,亦与共和党合并而为进步党,议会中成两党对峙之势。进步党政策主与现势力合作,期导入于宪政正轨,然迨觉其事与愿违,则又急行舍去,其于袁(世凯)、于段(祺瑞)皆中道乖离,即以此故。林用心亦同,而态度或较和缓,有时且颇似恋栈,盖其平生以才华自负,亟欲有以表见,又以政党目的在取得政权,非万不获已,不宜自绝其发展之途,故在林主观上,往往“有为”之成分多,而“有不为”之成分少。至其为政则戒敷衍,绝贪污,显与官僚作风有别,任司法总长时,有某显要(忘其姓名)以依附张勋复辟下狱,以十万金贿林求特赦,林峻拒之,其风骨可以想见。尝镌一小章曰“三月司寇”,颇自喜,以其长司法恰三月也。

民国八九年以来,联省自治之说甚嚣尘上,有识之士渐注重地方,林亦有归主闽政意。会曹锟逐黎(元洪)谋选总统,段(祺瑞)、孙(中山)、张(作霖)三角同盟,合力破坏,在津设机关,招致议员南下。余适因事赴津,晤段系闽人曾毓隽,曾请余劝议员勿附曹,且转促林离京,因相与纵谈时局,余谓:“本省人治本省,殆成全国一致要求,当段势力全盛时,君等只图把握中央政柄,于地方略不厝意,殊大失计。设当日能以全力经营闽省,自立一不拔之基,则其后中央虽失败,君等宁遽穷促无归?”曾曰:“君言良是,余(曾自称)亦甚悔之,此次段老总(段左右皆称段为老总)果复出,余必首先注意乎此,其省长一席,且非宗孟莫属。盖余居北久,与南方气候不习,每归辄生病,仲毅(梁鸿志字)气量偏狭,不足独当一面也。”此不过曾与余私人谈话,绝非为林离京条件,然余归京则曾向林述之。

旋段再起执政,虽委林以中央各职(如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长等),而林屡促余以闽事询曾,曾曰:“今闽势力全在直(系)孙(传芳),宗孟归,何能为?吾方密谋收回驻闽海军势力(时海军陆战队驻闽沿海,悉归旅长杨砥中指挥,杨亦附直系者,后林建章杀杨,即伏因于此),藉以与孙抗,然后再行更易闽长。时机未至,愿宗孟少安勿躁。”余以复林,林则疑曾借词延宕,会闽各界力倡闽人治闽,举代表进京请愿,推林为省长。曾闻之,亟告余,谓:“老总素性,宗孟所知也,凡事只有由上而下(谓由中央自行选任),决不肯由下而上(谓由各省请愿或举人),烦告宗孟勿入旋涡,反致害事。”余虽据以语林,林弗纳也。时执政府秘书长为梁鸿志,与林素不睦(梁曾任段芝贵之秘书长,段因某事与各方联发通电,由梁拟稿,林当众指其疵,毁不用,梁衔之),更从中梗之,而此事遂终于搁置。林怒曰:“彼辈以余必赖段始能为省长耶?”凡此皆足见林之性格,与当时所处环境,而为他日林、郭结合直接间接之原因。

郭松龄者,奉军之第三军团副团长,而全军精锐所属也。奉将领本分新旧两派,旧派以张作相为首,于奉直第一次战争前,极得张作霖信任,独专军柄,及战败,渐失势,由新派起而代之。新派外拥杨宇霆为首,内则又分士官派与大学派,杨宇霆、姜登选属于前者,郭松龄、李景林属于后者。杨、姜为老张(作霖)所器重,郭独为小张(学良)所赏识。小张虽受父宠爱,而杨等则以其乳臭未干而轻之,老张虽倚杨等为智囊,而精锐则独归其子,实际即归郭掌握,因此郭遂大为同侪所嫉忌,与杨、姜感情尤恶。在第二次奉直战争中,曾因某事与姜冲突,至欲率部出关,以小张力劝乃止。迨战争结束,杨督苏、姜督皖、李(景林)督直,即列在杂牌之张宗昌亦居然督鲁,论功行赏,各餍所欲,而郭独无所获,终并欲求区区一热河都统,亦为杨所厄,愤慨之情,殆可想见。

古来祸乱之成,常由于拥重兵而怀觖望,盖觖望者乱之因,而重兵者乱之具,郭既挟此二者,而又内值可乘之机(杨、姜在东南失败),外获援助之友(与冯玉祥默契),欲求其不倒戈,得乎?闻冯日受奉军压迫,无可如何,久思就奉部下之与己接近者,授以衣钵,使之如己当日之制吴(佩孚)者制张(作霖),适探知郭觖望情形,视为绝好机会,乃伺隙游说,而郭终坠其术中而不自觉。按当日冯、郭所订密约,计共三款:(一)由郭通电请张(作霖)下野,拥张学良为傀儡,(二)由冯监视李景林,使不得出兵助张,(三)李果不助张,事成后当调任热河都统,而以直省归冯。观此,则冯固用力少,而所获丰,其居心亦云巧矣。

郭既决计反张,以欲举大事,必先罗致政治人才,而其心目中所谓人才,只有一林宗孟。盖彼素习军旅,罕与政客往来,因曾于某次会议中,接林言论丰采,心向往之,故此时甚欲引为己助,奈乏雅故,苦难自达。适其幕下有闽人二,一为萧叔宣(其煊),郭陆军同学也,与郭部魏益三尤友善;一为李孟鲁(景和),曾任曹锟秘书,曹败,夤缘入郭幕,郭因以此意告之,且曰:“我于林,固钦慕久,但林曾长司法,今又任政府要职,未必肯为我助。”萧、李力言林眼光远大,志在事业,果公遇以优礼,披襟推诚,可致也。郭曰:“林果不我弃,我愿执贽拜门下,事成,我主军,林主政,决不食言。”

萧、李乃相将谒林,婉申郭意,并谓:“奉军精锐悉在郭,此举百成而无一败,果以公之才,而济以郭之力,天下事何患不可为?”林游移未决,萧、李又令林弟朴初及弟子吴粹朝夕怂恿之。林之性格,遇事本偏于“有为”,又因闽省长问题,不满于段政府,而于郭之以师礼相尊,视为平生惟一知己,以为果能使之言听计从,举东北之兵力、财力、物力,善为运用,不特可造福地方,且不难进而左右中央政局,庶几多年怀抱之政治理想,得借此以渐期实现,故几经权量,终徇萧、李之请。郭旋即来京密谒林,执礼甚恭,林、郭结合,遂尔告成。

郭既得林之助,军事、政治布署略定,遂于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通电请张下野,一面计诱姜登选至军杀之,以泄平日之愤。二十三日率部由滦州向关外进发。张闻讯,仓皇失措,力谋抵御,但郭军猛甚,所至风靡,而热河都统阚朝玺又出兵助郭,其势益盛。至十二月十五日郭军已进抵新民屯,沈阳咫尺可望。张虽向吉、黑两省告急,然援兵未集,而局已垂危。在此存亡呼吸之顷,日本忽出兵阻郭不令前,彼固非有爱于张,特视东北为其势力范围,无论何方,绝不容未得其同意,而为非常之举也。然张则幸赖之以转危为安。盖郭军受此顿挫,张乃得支撑时日,以待援军之至。

十二月二十三日,两军大战于巨流河,黑督吴俊升所部骑兵,横贯郭军而断之,使首尾不能相应,全军遂崩溃。凡行军司令部必置后方,而郭因沈阳旦夕即下,且深知张兵力已失,决难抵御,乃以之移置军前,以此遂为张军所猝乘。林在司令部闻枪炮声自远而近,觉有异,急遣弟子吴粹出视。吴出见形势已非,不返报而逃,林久候吴不至,始皇遽离部。时大炮射程已及,林伏地蛇行,行未几,以身披狐外氅,累坠不能前,拟卸去,首微仰,回顾,弹适中焉,毁其面之半,遂死。此为李孟鲁事后所述。李与林偕逃,所伏处相距仅十数武,其言当可信也。郭夫妇皆被擒,立置重典。

闻此役郭事前曾告小张允功成拥袭父位,故小张始终不之泄,及是,吴俊升以语老张。老张怒,呼小张前,诘之,小张无语,但叩头,老张夙宠其子,佯作欲杀状,吴窥其意,为缓颊,小张尚目注其父不少动,老张急以足蹴之曰:“还不谢谢吴老伯,视我何为?”所传确否,以属张家父子事,外间尚鲜注意。

惟林死后,世论颇多訾议,有谓段待林尚不薄,倒张即不啻倒段,非义所应尔者。又有谓郭于张为逆,“卿本佳人,奈何从贼”者,盖我国人多好以成败论人,林既不幸而败,其蒙世诟病也固宜。独梁任公挽林一联,最为持平之论,句云:“不有废,谁能兴,十年罅漏补苴,直愚公移山已耳;钧是死,庸奚择?一朝感激意气,遂舍身饲虎为之。”上联自忏过去谋导现势力于正轨,纯属徒劳无功。下联“感激意气”一语,实为林、郭结合之主因,非梁、林关系之深,安能言之真切若此?

余是岁秋间适因事返闽,迨北上抵沪,即闻林噩耗。使余在京,则林事前必商之余,以余当时见解,颇不以林之轻身尝试为然,自必力加劝阻,则或以余一言而获免林于难。林诸友中舍余外,能进诤言者,仅崧生(刘崇佑字)及余叔放园(刘道铿字)。放园久在沪,崧生时固居京,然平日关于出处问题,与林意见恒相左,而性过严峻,林又不乐与商,其环林左右者,大抵皆欲依林以取功名。呜乎!此林之所以死也。尤足异者,林晚岁书法益神妙,其求余转丐林书者,指不胜屈,而余反以易得故,未藏其片纸。一日,林忽驱车枉过,出一Ψ面授余,曰:“此为他人求余(林自称)书者,余自觉颇擅笔酣墨舞之致,不忍归之,特以赠君。”余喜谢之,初不为意,乃越数月而林遽殒,岂区区者即为永诀之征耶?自故人宿草,此物久藏箧中,珍如拱璧,不图往岁避乱来台,匆匆忘未携取,今未审飘零何所矣,每一念及,辄用怆然。

猜你喜欢
  列传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刘范二王孟赵李任张·欧阳修
  卷第二百三十九 唐紀五十五·司马光
  第二十九回 小儿女突围求救 大皇帝衔璧投降·蔡东藩
  卷第九十九·胡三省
  鸿猷录卷四·高岱
  卷之一千二百九十七·佚名
  卷之一千五十二·佚名
  第十九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吕思勉
  ◎长老赌寿之佳话·李定夷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七·纪昀
  ●郑氏史料续编卷四·佚名
  历代名贤确论卷八·佚名
  卷二十九·班固
  郑畋传·欧阳修
  王体乾、李永贞、涂文辅传·张廷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元诗选二集乙集目录·顾嗣立

    姚文献公枢(雪斋集) 张元帅弘范(淮阳集) 张平章珪 杨廉访奂(还山遗稿) 王内翰盘(鹿庵集) 杨总管果(西庵集) 徐按察世隆(威卿集) 李御史思衍(两山稿) 郭宣慰昂(野斋集) 姚承旨燧(牧庵集) 参政孛朮鲁翀(菊潭集) 李平章孟(秋谷集

  • 四集目录四·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目録四卷二十五乙未元旦元旦试笔张经岁朝图咏檀玉如意正月二日重华宫侍皇太后宴喜而成什题商喜岁朝图命加赈直隶去岁偏灾州县诗以志事题尤求书阁早梅图命加赈甘肃偏灾州县并展限缓征积欠因成是

  • 三集目录九·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总目卷六十九戊子元旦元旦试笔陆治梅花水仙即用其韵题痕都斯坦双玉盘得十韵竹根如意叠旧作韵题陈栝墨戏十种生春二十首用元微之韵降旨加赈去岁被水偏灾各州县诗以志

  • 列传第九·刘昫

    ○屈突通 子寿 少子诠 诠子仲翔 任瑰 丘和 子行恭 行恭子神勣许绍 孙力士 力士子钦寂 钦明 绍次子智仁 少子圉师 李袭志 弟袭誉子怀亻严 姜謩 子行本 行本子简 简子晞 简弟柔远 柔远子皎 晦 皎男庆初

  • 卷八 顺帝·王夫之

      〖一〗   惜天下之不治者,曰有君无臣。诚有不世出之君矣,岂患无臣哉!所谓有君者,君在中材以上,可与为善,而庸谫之臣,无能成其美而遏其恶也,则顺帝是已。帝之废居西钟下也,顺以全生;群奸不忌,非不智也。安帝崩;不得上殿亲临

  • 名山藏卷之一百·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艺妙记◆艺妙记沈度王绂黄子久戴进夏■〈日上永下〉吴伟吕纪郭诩徐子仁沈度王绂黄子久戴进夏■〈日上永下〉吴伟吕纪郭诩徐子仁○沈度沈度字民则华亭人父易至孝以易学授徒辑五伦诗着

  • 金佗续编卷三十·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续编卷三十宋 岳珂 撰百氏昭忠録卷十四南劒州布衣上皇帝书    范澄之臣尝谓天下之人无愚与智皆能指之而为高者天也无远与近皆能指之而为明者日也夫天与日无愚智远近皆知其为高且明者以其临照之

  • 周世宗本纪·欧阳修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本来姓柴,邢州龙冈人。柴家的姑娘嫁给周太祖,就是圣穆皇后。皇后哥哥柴守礼之子荣自幼跟着姑姑在太祖家长大,因谨慎忠厚而受到爱护,太祖认他为儿子。太祖后来尊贵,柴荣也长大了,相貌英奇,善骑射,略懂黄老之学

  • 七年·佚名

    (甲戌)七年大明萬曆二年春正月1月1日○朔丁丑,以災變,避正殿,減膳撤樂。○右議政盧守愼呈病,卽允。上以災異,疑大臣非人故也。李珥謂左相朴淳曰:「災變如此,上心恐懼,無人不疑;無事不惑。吾欲上疏,極陳時事,因陳匡救之策。」淳止之

  • 卽位年·佚名

    六月6月9日○乙亥,〈九日〉上,卽位仁政門。嗣位時具冕服,〈禮房承旨與來侍,詣大王大妃殿閤門外請出大寶奉安殯殿。〉受大寶於殯殿,出御仁政門,百官行禮。仍頒敎,還廬次。○大王大妃殿,召見時原任大臣于熙政堂。〈領府事趙寅永

  • 周书·微子之命·佚名

    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命微子启代殷后,作《微子之命》。王若曰:「猷!殷王元子。惟稽古,崇德象贤。统承先王,修其礼物,作宾于王家,与国咸休,永世无穷。呜呼!乃祖成汤克齐圣广渊,皇天眷佑,诞受厥命。抚民以宽,除其邪虐,功加于时,德垂后裔

  • 卷一 君道·刘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

  • 学庸正説卷上·赵南星

    明 赵南星 撰大学正説大学之道三节大学者进乎小学大人之所务也道则其学之方法也大学之道何在在明己之明徳又在乎新民之徳又在乎止于至善夫徳而谓之明者以其虚而且灵具仁义礼智之性于中而足以应夫万事也既曰明徳则本

  • 第七章 25·辜鸿铭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辜讲有一次孔子谈到当时的国民及社会状态时说:“我不奢望遇见圣洁而德高望重的人,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一·欧阳竟无

      尊者勝友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非時食學處第三十七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時十七衆苾芻遇緣斷食便詣俗舍而行乞食.   旣得食已非時而噉.[一]事惱同前制斯學處。   若復苾芻非時食者.

  • 龙膏记·杨珽

    明代传奇剧本。杨珽撰。一说杨珽与王元寿合作(见《远山堂曲品》)。吕天成《曲品》著录。本事出于唐裴铏《传奇·张无颇》(亦见《太平广记》卷310)。写唐代南康书生张无颇滞留长安,问卜仙人袁大娘,袁盗宰相元载所藏御赐

  • 现报当受经·佚名

    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

  • 鸳湖用禅师语录·鸳湖妙用

    鸳湖用禅师语录,清妙用说,悟进.悟元等编。卷首有序。卷上收住福建宁府普明禅寺语录、机缘、拈古、颂古、像赞、法语,卷下收书启、偈颂、杂著、行状、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