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七十三册 所记天命事十三件○1

第七十三册 所记天命事十三件○1

三月十五日,哈克萨哈,恩克依带来之文书内称:“著库尔禅尔收此所送之银尔後,交付高副将,令其购买所需之佳缎。银数五日尔。以二十两购买画药。所购画药:银珠、黄丹、金药、石青、铜录、滕黄、石典、大绿。此项画药务勤於购买之。”

诸贝勒致高朗书曰:“欲给粮者,实属贤良仗义矣。若往尔处取粮。就近可得,且有陈粮。然我处兵丁,马匹尚且无食。库存粮草日後○2诸贝勒於粮草用完後前来,仍不足食。且发放之时,汉人贪得,弊端频出,又何必给足?故无论何处,皆停止发放大。”

?州之张知州,前逃走一次,被高副将,库尔禅亿回。再次逃走,被和硕图额驸,库尔禅追回。赏来告其逃走之项衙山银十尔、骡一匹,升快手为吏目。第三次於夜间越城而逃,追之未及。逐将其户口及什物皆送永平,并将与其同在一处之魏书办杀之。

三月二十九日,阿敏贝勒率领每牛录之二十名甲兵及每甲喇之五名大臣,向西出兵。

四月初三日夜亥时,乐亭,抚宁方向来兵於泺州城南门一战而退,於西北隅一战而退。天亮前兵退并渡过河去。天亮後辰时,阿巴泰贝勒;萨哈产冂勒,由永平率三旗兵到来,於泺河岸立营,曰:“可惜矣,来敌稍有迟缓,即遇我耳,此乃天意也。”遂下马坐於树荫下。杀二牛与二贝勒食之。其後,即回来永平。

初六日,遗书关平之阿敏贝勒曰:“贝勒所遣三人,初六日正餐时刻至泺州,复由泺州遣往永平。永平之诸贝勒曰:‘我等不取草料,勿庸候我。’再,派汉人往乐亭方面探取消息,云:‘掳闻祖总兵官后有二万,初五日至乐亭,未入城,於外扎营,欲往攻泺州。诸申兵有三百.’诸贝勒若向乐亭取草料,恐有伏兵。”

四月初七日,西掠之兵归来。掠夺八日而还,人、畜稍有俘获。降棒子镇,一半编户,一半为俘。

十二日,阿巴泰贝勒,济尔哈朗贝勒、萨哈产贝勒,率先来之兵,班师。启程之时,将俘掳之人、畜、财帛及贵重器皿等一切物件皆带走地方容纳不下,皆驱赶而行。

十二日,阿敏贝勒致泺州大臣汤古岱、纳木泰、图尔格依书曰:“著每牛录出章京一名、每甲喇出额真一名率领看守马匹。若有侵吞降民之物件,践踏耕田,食其麦而乱行者,”则罪其率领之额真、章京。令诸申、汉人,分街而居之,勿居汉人之街。若有诸申前往汉人之街一经发现,即执之。固山额真若不早晚妥善晓谕各该旗之人,则罪之。傥皆遍为晓谕之,将何以治罪乎?兵士,尔等戍守敌地,虽然辛苦,若不因悖法犯罪而受刑罚,岂不善哉?”

五月初三日,贝勒由永平遗书曰:“曾令送小麦三石往库尔禅处,恐滥徵於汉人,故令以库之小麦送之。再,发给兵丁人口之粮,不计新获之汉人俘虏,仅按由家前来之人口发放。

著将此书给车尔禅巴克什。”

初六日,贝勒遗书曰:“奉汗谕,寄信与贝勒,留守城之兵後,其他兵收集之,可遣,则遣之。我曾回曰:我赴彼处观察之。今我拟视来兵之势而收之。彼处大臣尔等以为如何?著尔等将所思之处答复之。务令妥善看守楼内之炮药,另派他人收藏。攻战之一面,妥为筑石,以防炮药中弹而烯。再,务必固守大门,大门堵塞时,即另派冲锋兵放之。固山额真尔等勿去作战之处,尔等若自身负伤,则军心乱矣。”

有名高甲石者,因送来无主之财帛而嘉之,赏银十两。高快手因送来则帛,赏银十两。石卫齐、李耀■二秀才,各赏银三十两。书辨孟养正,赏银二十两。快手刘济长、陈洪玉、王

文彬、尤卫兴等四人,各赏银十五两。

【原档残缺】持书送来海参百包其渡船被驻岛黄总兵官拦截。送汗之物品及二十六人皆被劫去。参将本人及一千总急忙脱出,至盖州遇副将石国柱,被送来。二十日至。

①该册所记之十三件事,并非天命年间之事,而是误将天聪四年三月至五月之残档列为天命年间之档册。

②原转抄本答注:谨查新定之旧清语一书,amangga即日後之意。

猜你喜欢
  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五十二·赵尔巽
  卷三十六 志十一·赵尔巽
  康熙五十五年二月至康熙五十九年十月·蒋良骐
  第七回 睡鸭炉求沽得善价 走马楼分派住诸姨·陈蝶仙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三·佚名
  ●平闽纪卷之七·杨捷
  嘉靖以来首辅传卷三·王世贞
  第二三章程(第二四号之附件)一一二○二-一·佚名
  九四○ 盛京兵部侍郎伯兴奏第一拨全书运到盛京折·佚名
  两汉笔记卷七·钱时
  附录一·恽毓鼎
  陈济传·张廷玉
  七○、田桓公在位十八年非六年·钱穆
  唐纪二十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下垂拱三年(丁亥、687)·司马光
  卷五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挂枝儿·怨部六·冯梦龙

    ○假相思秃瘌痢,梳了个光光油鬓,缺嘴儿,点了个重重(的)朱唇,<鼻邕>鼻头,吹了个清清(的)箫韵,白果眼儿(把)秋波(来)卖俏,哑子说话(教)聋子(去)听,薄幸人儿说着相思也,(这)相思终欠稳。〔真相思人煞有薄幸处,薄幸人煞有真相思处,莫要一例看人。

  • 病中杂诗(九首)·林徽因

     小诗(一)感谢生命的讽刺嘲弄着我,黑夜天空上只一片渺茫;雪花每片对自己和他人都带一星耐性的仁慈,那样追着空罐同肉骨,自己寂寞的追着逐步吹入黄昏街头巷尾的垃圾堆;远距离光明如无边海面,这纷歧道路上,石子和泥土模糊,还是赤

  • 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张廷玉

        王骥 徐有贞 杨善 王越   王骥,字尚德,束鹿人。长身伟干,便骑射,刚毅有胆,晓畅戎略。中永乐四年进士。为兵科给事中,使山西,奏免盐池逋课二十余万,寻迁山西按察司副使。   洪熙元年入为顺天府尹。宣德初,擢

  • 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五十一·赵尔巽

      郝维讷 任克溥 刘鸿儒 刘楗朱裴 张廷枢   郝维讷,字敏公,直隶霸州人。父杰,明崇祯进士。顺治初,授行人,迁户部给事中。迭疏请开经筵,祀阙里,废斥诸臣才堪录用者量予自新,朝贺大典内监不得入班行礼,俱下部议行。累迁户部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佚名

    弘治十七年正月癸亥朔正旦节遣驸马都尉崔元林岳分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遣仪宾周钺祭 景皇帝陵寝○遣内官祭 恭让章皇后陵寝 上诣 奉先殿 奉慈殿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

  • 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之五·佚名

    天启元年正月癸酉朔&nb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九十七·纪昀

    列传元 【五十一】○元五十一喀喇托克托雅克特穆尔阿尔哈雅 巴延托克托喀喇托克托雅克特穆尔阿尔哈雅巴延托克托△喀喇托克托喀喇托克托父雅雅由康国王封云中王阿实克布哈之弟也托克托姿貌魁梧少从其兄阿都玛勒猎于

  •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卷八·允秘

    传六【郡王】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传阿巴泰太祖高皇帝第七子初授台吉嵗辛亥七月同费英东安费古率兵千征东海窝集部之乌尔固辰穆棱二路俘千余人还天命八年四月同台吉徳格斋桑古岳托征扎噜特部渡辽河由额尔格勒行百余

  • 德宗请脉记·杜钟骏

    杜钟骏光绪戊申,予在浙江节署充戎政文案。冯星岩中丞汝骙方调赣抚,将行矣,适德宗病剧,有旨征医。冯公召予曰:&ldquo;拟以君荐,君意何如?&rdquo;予辞曰:&ldquo;骏有下情,敬为公告。一宦囊无余,入京一切用费甚繁,无力赔累;一内廷仪

  • 朱仲远传·李延寿

    仲远,是..朱彦伯的兄弟。孝明帝末年,..朱荣的兵威渐盛,他的许多建议,..朱荣大多采纳。他模仿..朱荣的字体,又仿刻..朱荣的大印,与尚书令史一同作弊行奸。仿造..朱荣的奏章,请求朝廷给人官职,他从中捞取许多财货,以供饮酒狎妓之

  • 思辨録辑要卷五·陆世仪

    格致类或曰人之有文章犹天地之有花草若文章不藻丽是花草无色也予曰与其为花草毋宁为五榖教民稼穑古者称为圣人若种殖花草则场师而已矣凡人好作古文辞只是义理不深看得辞章有味故徃徃技痒昔胡文定公少喜为文后笃志于学

  • 卷十二·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或问卷十二宋 朱子 撰论语述而第七【凡三十七章】或问首章之説曰程子之解善矣语録之説则未安然解之云亦合之以蘓氏之説然后为善【蘓氏曰自生民以来至于孔子作者略备矣特未有折衷者耳故述而不作】

  • 卷十七·何楷

    <经部,诗类,诗经世本古义>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世本古义卷十七 明 何楷 撰 周宣王之世诗二十篇 都人士周人思共伯和也【共国伯爵和其名按竹书纪年周厉王十二年王亡奔彘国人围王宫执召穆公之子杀之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

  • ●续清凉传卷下·张商英

      传既成。遣人以锦囊盛一本。赍疏一通。以八月二十八日。至真容院文殊前表明。疏文曰。近者。亲诣台山。获瞻圣像。慈悲赴感。殊胜现前。庆云纷郁于虚空。宝焰荧煌于岩谷。同僧祇之队仗。不可说之圣贤。大风昏霾。

  •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四卷·世友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四卷尊者世友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辩千问品第七之五◎此四无量几所造色非有对色等者。一切应分别。谓诸无量所摄身语业。是所造色非有对色。余皆非所造色非有对色。几难见故甚深等者。一

  • 大乘义章 第五卷·慧远

    大乘义章 第五卷远法师撰染法聚第三此有六十门染法聚烦恼义中有三十门此卷有二十三门(二障义 三障义 三根三道三毒烦恼义 三使义 三漏义 四缚四流四[枙]之义 四取义 四身结义 五住地义 五盖义 五下分结

  • 悟玄篇·余洞真

    余洞真撰。引张伯端、石泰、白玉蟾语,盖宋末或元时之作。述内丹术,特重视玄牝。

  • 申日经·佚名

    一卷,西晋竺法护所译月光童子经之异名,又宋求那跋陀罗所译申日儿本经之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