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海外异传

读海外异传

盛世无由试错盘,远怀利器去求餐。峨冠重见同舟客,青后当年裤下韩。

螫毒横流蠢尔蛮,片帆敌忾入台湾。一身是胆胸吞贼,虎穴从容获子还。

物光惨淡北风膻,胡骑如云压海堧。大厦倾来孤木在,南疆支得卅余年。

妖氛旦夕暗边陲,岂是高堂酣醉时。史笔凛然吐生气,揭将三传警恬嬉。

闲人多事担闲忧,却向世间要汗牛。安识个中寓深慨,胜他防海万言筹。

嘉永庚戌中元,李门佑相撰。

海外异传

津藩斋藤正谦着

铁研子曰:我大日本之为邦,宝剑开基,俗尚信义,将勇而士强,为四方所畏服。自倭武东伐、神功西征以降,以至比罗夫立功肃慎、田材丸震威虾夷、源镇西开祚流虬、源判官传名东鞑、平相州歼蒙古十万众、丰太合屠鳀域破明师,并赫赫在人耳目,不待称述也。若夫近世山田长正之霸身毒、滨田弥兵之胁红毛、郑大木之王台湾,亦我皇国之余烈。而世或不详其事迹,岂不惜哉!作海外异传。

暹罗国在南天竺,「隋志」称为赤土。暹与罗斛本为二国,当元之时合为一;周回万里,物丰人繁,号为善国;而我山田长正霸于此云。

长正,字仁左卫门;或曰伊势祠官之隶、或曰尾张人,自称织田右府之孙。少而礌落有大志,不事商贩作业,好谭兵,雄杰自喜,流落寓于骏府。元和初,天下始定,士之求仕者皆于侯伯;长正弗屑曰:『此间无立功名处,唯游海外,或可以展吾志耳』!时下海无禁,府有经商二人,曰泷、曰太田,将航海回易台湾,舣舟于大坂;长正请附乘之。二人弗许。长正乃先到大坂求二人之舟,入而匿焉。既而二人至,揭帆而发。长正乃从舱间出,申前请。二人大惊,不能如之何,许之。既到台湾,商事毕,将俱还;长正曰:『某在乡国,殆不能自存,姑欲留此土,觅吃饭处』。二人方患长正之狂,心私喜,委而去之。

方此之时,支那奸民称日本甲螺,诱我邦边民,占据台地。长正通览地方,蕞尔一岛,且已有主,不可有为也,又附蛮舶,西游暹罗。会邦内骚乱,四邻交侵,而六昆最强;暹罗国主出师御之。长正见其行军无纪律,私言其必败;既而果然。人或传其语闻于国主,国主奇之,召见长正询方略。长正指画陈策,凿凿可用。国主大喜,擢长正为上将军,往御六昆。

时本邦人流寓暹罗者众,长正纠合数百人,杂以土兵,亡虑万余人,皆为日本装,声言日本援兵大至。六昆军沮,因纵兵奋击,大破之。六昆王愤甚,倾国来寇,兵数十万。长正曰:『敌众强盛,难与争锋,唯以谋挠之,破之易易耳』。乃分军为三:一伏山阴,一舣海澨,长正亲率其一出于海陆之间;进挑战。兵既交,佯败走;六昆兵追之,将及,号炮俄发,海、陆二军吶喊齐进,火鎗乱发。长正视机反之,衷敌军前后击之,大破六昆兵,杀数万人,遂追北长驱入其都,擒六昆王以归。威震远近,四邻争送款于暹罗。于是国主大赏长正,妻以其女,封六昆及匹皮留之地,号曰「唵普良」。唵普良,盖诸侯王之谓也。

久之,国主年既高,颇倦勤;使长正摄行国事。于是瘌普良之名噪于印度诸国,而本邦地隔远,未闻知也。

数岁,泷、太田复回易海外,行到暹罗。既入其界,迓劳之使沓至,相迎入馆。少焉,有吏来戒,王召见二人。二人初不知其故,心颇疑惧,且从吏入见。王冠服在交椅上,金珠粲目,仪卫甚盛。二人俯伏膝行,不敢仰视。及退就馆,饮食供御,如待贵客者;意益不安。既夜,复有更传呼至曰:『王来』!二人惊出迎。王便服入坐,笑拍二人之肩曰:『故人无恙』?二人愕眙仰视,乃长正也!长正自备说其发迹之由。二人叩头谢曰:『鄙人愚蒙,尝相从于尘埃中,无礼,获罪多矣。不意大王能自致于寥廓之上也』!长正曰:『予之有今日,实由二子之赐。抑人有德于我,可不报哉』?既罢,厚赐遣之。本邦商旅闻之,多游暹罗;长正皆善遇之。

长正虽富贵,而常怀桑梓不置;每临战,遥祷于骏府浅间之神,军辙胜。至是命工摹绘当时战斗之状为扁,附商舶献于浅间庙以报赛焉。又屡牒执政,纳方物于大府,不失恭顺之意。顷之,国主殂,世子代立,长正退就封。

先是,国主之妃与其近臣奸乱,谋除国主,畏长正而不发。及长正去,遂弒之。长正闻之,则谋兴兵讨之。二奸大惧,募人潜往毒之,长正死;时宽永十年也。

长正无子,有一女名阿因,勇武有父风;亲将其众,欲复父雠,屡败暹罗之兵。通国震恐,尽发属国之兵来战,众寡不敌,阿因遂败亡。其下逃归于本邦。长正之弟某在江户,闻长正获志,欲往从之;适有人传长正死,乃止。

先是,红毛夷酋绐日本甲螺,夺台湾据之,剽掠我商舶。当时有滨田某,胁红毛夷酋而报之。

台湾在支那东南海中,古无闻焉。明天启初,海澄人颜振泉聚众据之,招我邦边民入其党,因自称日本甲螺。甲螺犹谓头目;我日本谓头目为「加志良」,音近「甲螺」,故遂讹称耳。

先是,泉州人郑芝龙,少流落,往来我邦,因入振泉之党。及振泉死,众推芝龙为甲螺,雄视海上。后受明将之抚,去移闽中,我边民代之为甲螺。而红毛夷来借地,约岁输鹿皮三万。既而筑城郭据之,役使土人如奴隶,不复输币。且我商舶往印度者过其近海,为被杀掠,甲螺不能如之何。

适本邦商人滨田某至,众交诉之,图报复。某许之。某字弥兵卫,长崎人也,勇而有谋。弟某字小左卫门,子某字新藏,并有胆略,力兼数人。乃与甲螺之党二十人还,请之大府。大府允之,檄长崎代官末次平藏备船募卒,附之于弥兵。弥兵尽装其从兵数百为农丁,被蓑笠、持锹镢,行到台湾海口,请于守吏曰:『日本之氓,闻台湾土广人寡,中多莱芜,欲移住以开垦之』。守吏以告甲必丹,弗信;以哨船围之数重,不遽许上陆。使人来言曰:『汝之来,决非好意;不然,何从人之众也』?弥兵曰:『唉!公何疑人之甚耶!假使日本欲略海外之国,当遣猛将精兵来,日本素不乏其人,奚使我侪小民之为』?守吏检舟中,仅有数十副防身刀,其它唯有耕耨之具而已;还,备告甲必丹。甲必丹意稍解,乃许众登陆。弥兵等得入城谒见甲必丹,请受廛为氓,弗许;请还本邦,亦弗许。留数月,屡入请之,甲必丹依违不答。弥兵谓众曰:『甲必丹不许我去留,其意不可测!大丈夫入不测之地,当死中求活耳』!众愤然欲死之。

一日昧爽,弥兵父子兄弟三人入城,众从之,留于门外;三人挺身排闼而进。甲必丹犹寝在床,惊起叱曰:『汝等入人闺合,何无礼也』!弥兵咆哮奋前,擒甲必丹于床,怀出匕首,拟其喉曰:『汝有死罪,尚何咎人之无礼耶』?左右欲刃之。小左、新藏拔刀遮立,瞋目叱之,左右披靡不敢逼。甲必丹惶急,乞饶命甚哀。弥兵曰:『汝欲生,何不停城上放炮』。甲必丹曰:『谨奉命』。曰:『汝向所掠之货,倍数还之』!甲必丹曰:『唯命之从』。兵闻变走入,斗于庭,其后入者为炮被伤。弥兵乃左手扼甲必丹之臂,右手执匕首俱起,小左、新藏拥其前后而出,夷卒不敢动。甲必丹传命停放炮,令其卒舣蛮舶一只及日本船二只,装货山积;弥兵入而检之,乃欲拉甲必丹俱去。甲必丹曰:『岛民皆仰某指挥,某去则伥伥乎无所归焉。某有一儿,年十二岁,愿代某从去;公幸垂爱怜,使某全父子之情,非敢所望也』。弥兵许之,乃质其子及头目数人,归报于镇台。镇台禀大府厚赏之。于是弥兵之名震一时,肥后侯聘而禄之;时宽永五年也。后三十余年,郑成功攘红毛,复台地。

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明平国公芝龙之子也。母田川氏,我肥前国平户士人之女。初,芝龙流落来客于平户,称老一官,娶田川氏。宽永元年(明天启四年),生成功于岛中,岛中万火齐明,芝龙心异之。成功生七岁,从父归明;后又迎母共居安平。十五年(明崇祯十一年),成功年十五,补弟子员,试高等。风仪整秀,俶傥有大志;读书颖敏,不治章句。有术士视之,惊曰:『此奇男子,骨相非凡,命世之才也』!及隆武帝立,一见伟之,抚其背曰:『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尽忠吾家』。赐姓朱,改今名,拜御营中军都督,赐尚方剑,仪同驸马。自是中外称「国姓爷」而不名。寻封忠孝伯,恩宠曰隆,成功感激思报效。而芝龙稍专权,怀异志,与清人通声问;成功患之。一日,见隆武愁闷而坐,泣奏曰:『陛下郁郁不乐,得无以臣父故耶?臣受厚恩,义无反顾,请以死扞陛下矣』!

清兵入福州,芝龙退屯安海,为清将所诱欲降附,诸将不从。成功痛哭而谏,芝龙不听,单骑往降。清兵至安海,大肆淫掠;成功母亦被污。母叹曰:『何面目复见人耶』!登城楼自杀,投河水。清兵吐舌曰:『妇女尚能尔,倭人勇决不负所闻也』。成功痛恨,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敛。清将挟芝龙而北,作书招成功。成功不至。芝龙曰:『儿不至,北朝其疲于奔命乎』!

福州既失,隆武为清兵所执,死。成功虽遇主列爵,未尝豫兵事。意气容貌,犹儒生也。既遭国难,谏父不从,且痛母死非命,慷慨激烈,谋起义兵。诣孔庙焚所著儒服,拜辞而去。所善壮士愿从者九十余人,乘二巨舰行,收兵南澳,得数千人。既而遥闻唐(桂)王即位,改元永历,奉正朔。

自南澳归,军声颇震,乃略漳、泉、潮、惠诸州,守将多降。军律肃然,兵士无淫略,至孺子、妇女与军行争道。清主屡谕芝龙作书招抚,诱以高爵,成功不从。清主乃累命满、汉诸将来攻,辄击败之。于是东南诸州连年骚扰,师出无利。清主患之,亲下敕招谕;成功亦不报。益修器械舟楫北上,自闽及浙,欲复南京。以桑梓之谊,屡乞兵于我;我不详其事情,终不报。然成功兵势甚盛,分所部为七十二镇,以厦门为根本之地,改为思明州,盖意不忘明室也。立储贤、储材二馆,察言、宾客二司,设印局、军器诸局,令六官分理庶政,择贤任之。诸宗室颇给赡之,诸缙绅避乱至者礼待之。凡有所便宜封拜,乃朝服北向遥拜帝座,疏而焚之。其所施为,鼓动一世。

于是永历遣使晋成功爵为延平郡王,命图恢复。自成功起兵,至是十三年,实万治元年也(明永历十二年、清顺治十五年)。成功谓其将甘辉曰:『今奉敕何得迁延,将速取金陵以定南都』。辉亦赞成之。乃议大举,部署诸将,戈船八十只扬帆北上,陷浙江诸州县。二年(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七月,进攻陷镇江,遂攻金陵破郛。清兵退守本城。成功破聚宝、通济二门,逼正阳门,城旦夕将陷,江南大震。清主命内大臣达素等发精兵二十万俄至。成功兵疲不能敌,且前锋余新狃胜轻敌败死,师遂败绩,万礼、甘辉等皆死之。成功乘流出海,还厦门。

三年(明永历十四年、清顺治十七年)五月,达素等率满、汉大兵分道来侵,成功击歼之,达素仅以身免,还福州自杀。竟成功之世,清兵不敢来窥岛焉。

宽文元年(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成功自金陵丧败,地蹙军孤;永历蒙尘南裔,声问不通、存亡难详,然犹奉正朔,将迁地谋恢复。适有红毛通事,南安人也,与台湾甲必丹归一有隙,走厦门谓成功曰:『公何不取台湾?公家之故土也。台地沃野千里,为四省要害,横绝大海,实霸王之区。红毛蠢尔丑虏,因中国骚剧,窃占据之;破而取之易易耳』。成功大喜。

三月,亲率兵三千二百人,扬帆至鹿耳门。门水浅沙胶,海舶至此,必易舟而入,故险易守。此时水适涨丈余,成功得便战舰衔尾而进。红夷大惊,以为自天而下。成功引兵登陆,攻赤嵌城。城乱石迭,高数丈、厚丈余,用土煅之,化为石灰。以炮击城,城坚不受炮。城中红夷千余人,驱台民数千,入而同守,且征援兵于咬■〈口留〉吧。咬■〈口留〉吧将领谋谓:『捣厦门之虚,则台湾之围自解矣』;乃率兵攻厦门。厦门留守洪旭迎击走之。城久之不拔,台民或告成功曰:『城外高山有水流于城濠,贯城而过。城中无井泉,所饮唯此一水;若塞其水源,三日而告变矣』。从之。红毛势穷,以巨舰十余只决战。

成功兵自舰上铳窗入,夺其五只,余尽焚毁之,杀夷兵六百人,火及城板。归一退保一堡。成功使告之曰:『台地吾先人所开创,吾复故土则足矣;珍宝诸物任尔载去,非吾所需也』。于是归一降,送之还国。

成功就居其城,改台湾为安平镇(寻又改东宁)、赤嵌城为承天府,总曰东都。设府曰天兴、万年。土酋皆受约束。既而闻清迁界令下,叹曰:『沿海数万里,尽委而弃之,英雄无用兵之地。然收拾余烬,息兵休农,以俟时至,犹未晚也』。于是制法律、兴学校、计丁庸、养老幼,台人大安。

二年(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正月,清主福临殂,子玄晔立,改元康熙。使吴三桂攻永历于缅,缅酋内叛,执永历致于军前;三桂绞而杀之,明亡。成功愤惋得疾,五月卒于东宁,年三十九。子经嗣。清兵数来侵,辄击却之。清将屡赠书招之,终弗从,出兵攻略闽、广诸州。

天和元年(清康熙二十年)正月,经卒于东宁。经为人仁孝,颇得士民之心,在位凡十九年,犹奉明正朔,佩招讨大将军印。子克塽嗣,仍称永历三十五年。犹幼,政出多门,郑氏之业衰。清将侦知之,乃图大举。

三年(清康熙二十二年)三月,清兵到澎湖,台将迎战,杀伤过当。清益发兵,分道来侵,舳舻千里。克塽终不能抗,告降。清主受而优待之,封汉军公。自成功始起义,迄此凡三十八年,而明之正朔始尽于天壤间矣。

清主尝谓其臣曰:『成功明室遗臣,而非吾乱臣贼子也』。康熙三十九年,特诏令成功及子经丧归葬于南安焉。

铁研子曰:长正单身立勋于绝域,自致侯王,割地受封,亦可谓旷世之雄矣。郑大木慷慨唱义,招颓日于虞渊,以孤兵当勃兴之敌,百折不挠,有我楠中将之风。及其子孙,奉正统于一隅数十年,亦与楠氏相类矣。盖孕我东方之精故欤?滨田特曹、荆之流耳。今余厕之于唵普良、国姓爷之间,或以为不伦;然挺身入不测之地,钳制强虏,以雪国耻,有足多者焉。事之大小不必论也。呜呼!近岁洋夷陆梁,纵横于印度、支那之间,莫之能遏焉;使人慨然思斯三人。今核其遗事而立之传,余岂徒然哉!

一日,余会西岳藤堂侯于朝,话次及外给使中山文节所辑南木志。侯曰:『知歆慕楠氏,其人不凡』。是虽一时之言,其卓识可想而已。

尝读其臣斋藤有终所著阿漕海上试船铳记,因思始祖高山君有功于闲山之役,子孙相承,掌天下舟舰之政,迄至今侯,振废起隳,绍述始祖之伟烈;而得有终之文,使人益有所兴起愤发也。有终之文,余每喜读之,以为有慷慨激烈之气。文节与余同好,每得其文,必以示余。

顷者,得其所著海外异传,叙山田某及滨田兄弟之逸事、郑大木之义烈,简约明鬯,而生气勃勃,殆有古良史之风。呜呼!斯书非独风动一藩,足以鼓作天下英杰之士。文节将刊以公于世,余大喜。语之友人李门伊东君,君亦为题五绝句宠之云。

抑虽以有终之才之学,非遇有为之君,则一介儒臣而止耳。今也得其君而得大伸其才,真奇世之遇矣。而文节之慕贤乐善,可谓不负侯之一言矣。

嘉永庚戌二月,节山板仓胜明识。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二 尉瑾 冯子琮 赫运子悦 唐邕 白建·李百药
  卷九十八·志第七十四·艺文三·张廷玉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柯劭忞
  邑里第十九·浦起龙
  卷下·马缟
  第一百九回 乘俄乱徐树铮筹边 拒德约陆徵祥通电·蔡东藩
  卷之六十·佚名
  ◎萨镇冰与张作霖·刘以芬
  八七 学日本语续·周作人
  序·姚廷遴
  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范晔
  王思政传·李延寿
  卷三百三十八·杨士奇
  第五十七章 珍珠港事变后之五战区·李宗仁
  食货四八·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三十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灧澦【大历二年作】补注【鹤曰此诗言水涨故曰灔澦既没孤根深按旧史大历二年河东河南江浙淮南福建等道五十五州奏水灾蜀虽不预宜亦水高当是其年作】灧澦既

  • 欧阳修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修幼年丧父,家贫力学。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为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西京三年,与钱惟演、梅尧臣、苏舜钦等诗酒唱和,遂以文章名天下。景祐元年(103

  • 子渊诗集卷一·张仲深

    (元)张仲深 撰○五言古诗古意三章美人撷秋华英英照秋水人好华亦好光辉两鲜美临风怅离居愿言寄君子蜚蜚天上鸿圉圉水中鲤浮湛两茫茫心懐澹无似石间见明月贞心谅如此西邻有处子蛾眉妬阳春见月不敢窥见华不敢颦吉征未云卜

  • 卷一百六·列传第三十六·卓行·脱脱

        ◎卓行   ○萧札剌 耶律官奴 萧蒲离不   辽之共国任事,耶律、萧二族而已。二族之中,有退然自足,不淫于富贵,不诎于声利,可以振颓风,激薄俗,亦足嘉尚者,得三人焉。作《卓行传》。   萧札剌,字虚辇,北府宰相

  • 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张廷玉

        解缙 黄淮 胡广 金幼孜 胡俨   解缙,字大绅,吉水人。祖子元,为元安福州判官。兵乱,守义死。父开,太祖尝召见论元事。欲官之,辞去。   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一日,

  • 第三十五回 诛党奸景帝登极 却强敌于谦奏功·蔡东藩

      却说英宗被虏北去,警报驰达阙下,在京留守诸臣,将信未信,正与郕王议毕军情,退朝归第,忽见败卒累累,奔入京城。随后有萧维桢、杨善等,亦踉跄驰来,百官惊问道:“乘舆归来么?”萧、杨统是摇首。百官又问道:“你两人都随着乘舆,怎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五·佚名

    天顺元年二月乙未朔 皇太后制谕宗室亲王及中外文武群臣仰惟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开创帝业统御华夷仁宗昭皇帝继述鸿猷大敷治理承传至我 宣宗章皇帝克宽克仁万邦允怀不幸蚤弃臣民遗命于吾爰立嫡长子祁镇为 皇帝已历

  • 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佚名

    一八八二年十月一日,光绪八年八月二十日,天津。朝鲜久列藩封,典礼所关。一切均有定制,毋庸更议。惟现在各国既由水路通商,自宜亟开海禁,令两国商民一体互相贸易,共沾利益,其边界互市之例,亦因时量为变通。惟此次所订水陆贸易章

  • 忧边第十二·桓宽

    大夫曰:“文学言:‘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王之忧也。’故王者之于天下,犹一室之中也,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故民流溺而弗救,非惠君也。国家有难而不忧,非忠臣也。夫守节死难者,人臣之职也;衣食饥寒者,慈父之道也。今子弟远劳

  • 卷七·湛若水

    <經部,春秋類,春秋正傳欽定四庫全書春秋正傳卷七     明 湛若水 撰莊公【名同桓公子母文姜夫人哀姜年十四即位在位三十二年】【莊王四年】元年【齊襄五年晋緡十二年衛惠七年黔牟三年蔡哀二年鄭厲八年子儀元年

  • 卷十三·朱公迁

    <经部,诗类,诗经疏义会通>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疏义会通卷十三  元 朱公迁 撰 北山之什二之六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叶奨里反】朝夕从事【叶上止反】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叶满彼反】 赋也偕偕强壮貌士子诗人自

  • 卷三·范家相

    钦定四库全书诗沈卷三柳州府知府范家相撰国风诗何以有风之名也风起于大地之间不顷刻而千里百里其感人莫速焉触于物而成声物亦感其声以作声草木之刁骚鸟兽之好音皆风之所使也侯国之君各子其民以宣政教上行下效防于影响

  • 庄子解故·章太炎

    消摇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释文》:抟,徒端反;一音搏。崔云:拊翼徘徊而上也。字当从搏,崔説得之。《考工记》注:搏之言拍也。作抟者形误,风不可抟。而后乃今培风。王念孙读培爲冯,之、蒸对转也。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説

  • 卷一·佚名

    △序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及诸菩萨摩诃萨众无量无边阿僧祇数。尔时世尊於中夜後入广大光明照三昧。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於中夜後入大光明照三昧。弥勒菩萨。於中夜

  • 卷一百一十四(释道龚译)·佚名

    △宝梁聚会第四十四阿兰若比丘品第五尔时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自言阿兰若比丘。世尊,齐几所名阿兰若比丘。齐几所名乞食比丘。齐几所名畜粪扫衣比丘。齐几所名树下比丘。齐几所名冢间比丘。齐几所名露处比丘。佛

  • 牧庵集·姚燧

    元代诗文别集。36卷。姚燧撰。《牧庵集》原本久已亡佚,今存36卷本,是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卷首有至顺三年(1332)吴善序、泰定元年(1324)张养浩序。张养浩序是为江西省臣准备刊印姚燧文

  • 道德经注释·李西月

    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诠释理论,主要有“以老解老”“以丹解老”“以儒解老”“以易解老”四个方面内容。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诠释理论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1.几乎没有受到佛

  • 最上意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宋施护译。最上意为陀罗尼之德称。佛在救鸽城,为阿难陀,及一切大众,说往昔传教比丘,遇神人说咒,神人即妙吉祥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