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儒言行録原序

暇时尝与开先赤师昭嗣燕集偶论史事见开先言诸史甚余言向有十七史今又増五史矣设复如宋人制科出题兼十七史不亦难乎记诵繁多足为心累亦目力鲜及吾人史学大抵通鉴纲目与文献通考两书足矣既又念古人嘉言懿行在于诸史者甚富不可不知唯宋朱子有名臣言行録一代伟人载之为详若得友人有心者取歴代言行各编成书则其余逆乱之纪谐笑之资皆可废矣是时诸友颇以为然余归家思言行一録在汉为易在明为难明时虽有为之者其去取登削无甚发明又向无全史诸书难备余家寡书为之少力唯汉人言行在班马范陈四史就而辑之为功差易余为之糠粃庶有是其説者从而继之乎因是辑之歴年苦于缮写竟未迄有成一日见昭嗣袖中出书则明儒言行録也余不胜惊喜以为余虽言之而行之未力昭嗣黙然不言而书已告成凡事如此及观其书有正集有续集去取之间至慎也大约以敬轩为宗而诸儒继之有所不足仍载先儒之言以为断甚不得已始出已説以微示其防至阳明之学则行之已久其中从是兴起力行可畏者不乏其人仍两为存之録绪山念庵而不録龙溪心斋皆有深意可谓简严矣然余犹惧其少以为不若稍増载之使后无可加则尤为备矣昭嗣以为然更博采诸书以论之呜呼此书既成而复有经济节烈名臣继之则一代之言行岂有遗憾乎抑昭嗣之为此书非徒如余意存史而已殆如伊洛渊源盖以为力行理学之先劵也余于此又有感焉有明承宋理学既明之后一代文之士不少如王唐瞿薛理学非不善言也而是録之所载曽不之登则儒者之所贵不亦大可见乎昭嗣之发余多矣应防谦序

盖闻通天地人之谓儒则儒也者虽为学者之通称而实圣贤之极则苐以学者之所学在是故凡为学者亦得以儒命之余尝上下古今而叹儒者之于世盖因时而为救者也尧舜禹汤文武儒而君者也皋防稷契伊傅周召儒而相者也其时道统尊于上徳化翔洽民风汤穆害道者无或一出其间故虞夏商周之书所记者皆其政治而歴圣之道法以存不必多为之説也世降而衰以至春秋王迹熄覇术兴功利中乎人心道统之不在君相而在学士学士遂専以儒称而其时之儒亦遂有君子小人之别孔子圣人不得位为师以授及门恐弟子之或入于小人也故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又若逆知后世有邪説者出以乱吾儒也故为之戒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盖欲严其训而立其防以维斯道于不坠故论语一书较诸书而已详然犹未深为之辩也以至战国百家横流杨墨滋甚孟子生其间独学孔子辞而辟之尧以来相之道由是大着故孟子七篇较论语而加辩呜呼详与辩圣贤因时为救之心圣贤之不得已也后之儒者有心斯世其立言也如圣贤之不得已焉则详可也辩亦可也汉氏以来佛老炽兴歴魏晋五代学士大夫迷惑溺没莫知底止唐之时韩子辩之下及扵宋其始也周程张诸子辩之其继也朱陆二子辩之凡皆发明圣道排黜佛老庶防圣贤不得已之心自是而后朱陆分门互争同异党死防朽相为诋訾乡者辩佛老兹且辩朱陆夫朱陆之末流固不当无辩要必平心观理勿执偏私深得乎吾之所以是精晰乎彼之所以非后以吾说衷之则词不繁而理自胜不然而徒勦口耳哓哓然负气争胜辩说虽纷究于圣道何补朱陆复生将咎其言之已甚矣呜呼若是其辩也不如其无辩也有明一代儒者后先踵起或尚躬行或崇解悟皆因时为救故其发明圣道排黜佛老其功直与宋儒等然以所见异同其末流之相讥如朱陆之纷纷者迄今而益甚呜呼羣言淆乱折衷诸圣惟善学者精思慎择使先儒不得已之苦心得之万死一生之余者昭然于载籍之间天下有志之士得就其质之所近从其所可从学其所当学一轨于正而勿纳于邪亦庶防发明圣道排黜佛老之一助也吾友沈昭嗣素志理学饬躬修行于宋儒业窥其奥虑明儒之说纷莫可纪乃彚群书纂为明儒言行録有正有续出入谨严采择详慎今年过从之暇出以相示且命序之因念我髙王父鹿园公宗阳明之学録中若东郭南埜绪山念庵诸子皆先生友也先考履安公与吾师黄太冲先生皆及蕺山子之门余不幸背弃先训方从黄先生读蕺山遗书以上溯先儒而頺惰自安未有以窥其万一荘诵斯编既深向慕须切愧悚不揣固陋为述从来儒者因时为救之説以复于昭嗣其尚有以教我乎昭嗣名佳仁和人万斯大序

明儒言行録予弟进士昭嗣之所辑也肇自洪武迄于崇祯厘为十卷又续编二卷登是编者一百七十余家诸家先纪号谥爵里以着其世而裒撮言行之要者以明其学自遗文羣籍以至史録志乗各编罔勿搜攷其去取必慎至异同得失之介每出已意论定之罔勿折严正指归画然海内学者先后纂辑不一要无及此书者以属予序之予乃喟然太息以起也叙曰儒者之道未有盛于有明者也亦自古未有艰且惕于有明者也鲁邹肇统当道崩坠百家争凌厥统不尊不専沿及汉唐诵法者犹号曰孔墨曰孟荀儒林之即经明行修未识原本下逮有宋厥统始尊始専时宋兴已百年方师弟源流相承未防而者猬起汴祚移而中原文献仅一线嗣江左然且獝狂竞吠至曰狂怪曰浮诞禁网与偏安相终始寻魏国临川稍延旧物扵存亡间由是观之儒之于曩载其植之也短其拨之也长独有明三百年间自始迄终儒之统煌煌緜緜未有晦而息之之日也故曰未有盛于有明者也然往代蠧蚀之兴庙堂犹知别白即若编管奉祠踈斥之斯替矣犹不至辱也明则洪建而下刀锯三木祸偏中于儒贤其极也见僇灭于珰嬖而宫庭不知当此而言不辱得乎然而承之愈危砥之愈坚故曰未有艰且惕于有明者也惟其独盛于前也譬诸繁星丽天其大者如五纬之耀芒而余若嘒然以明者勿敢后也惟其艰且惕于前也譬诸危峰障澜其峻者如三门之砥柱而余若岌岌以当其冲者勿敢避也夫其勿敢后与勿敢避儒者任道之心则然乃其卓卓树立于天下所以迈流俗救俗学天下共尊信之安在哉曰言行二者而已显则言敷于朝行孚于国晦则以言淑诸其徒以行善诸其身是岂有毫髪之可伪而饰者哉虽然言行之辩盖綦严矣明初百年之间天下所尊信为儒者之言未有二于宋五先生者也自白沙出而其言一变当其时而不变者胡敬斋章枫山罗一也姚江増城出而其言再变当其时而不变者罗整庵吕泾野蔡虚斋也万厯中邓定宇李见罗邹南皋主乎调停学脉而其言又若一变继之以泾阳少墟侪鹤景逸主乎澄清世道而其言又若再变有变而异者有变而离异为同者夫言之异则可忧也为夫一二言之异而足以乱吾儒也而考其行之大端则未始不同是故一代诸儒或为中行或为狂狷而必无乡愿之贼如禹光之经行杨子之明哲得以隂窜其中或以异而疑同或以同而救异而未有同室之戈如伊洛之孽在门墙紫阳之孽在讲习起而阳叛其下呜呼此明儒之所为懔懔焉守之艰以惕而其道之长独盛于前古有以也岂偶然哉虽然学者考论前儒言行非以侈见闻资口耳盖式型先觉使言无口过行无怨恶树坊表于世斯善耳昭嗣天资和粹早嵗勤学好道于儒者之传辨之明守之正力行孝友与人应事必恭必诚乡邦莫不敬爱之第进士归闭门授徒足不及官府于先儒言行奚愧乎行出筮仕将以致君泽民表见风采为当世所依赖吾道所光大其楷模效法此一编足以尽之更何他求乎予也夙志于学伥伥寡所得今老且衰即不敢顷刻忘学问顾省身克已言行滋疚多矣对先儒遗范不觉愧汗时流离而下敢为昭嗣朂诸沈珩序

猜你喜欢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班固
  卷一百三十九·毕沅
  第七十四回 智姚苌旋师惊噩梦 勇翟瑥斩将扫孱宗·蔡东藩
  ●卷六·赵翼
  班马异同卷十六·倪思
  卷之三百四十七·佚名
  ○日本在长江下游的经济独占·陶希圣
  第五卷 清进士(一)·缪荃孙
  一一五二 军机大臣奏留京王大臣传询御史祝德麟所见浙人书籍情形片·佚名
  卷二十八·李天根
  康有为事实·梁鼎芬
  杨侃传·李延寿
  程日华传·刘昫
  王皇后传·欧阳修
  耶律觌烈传·脱脱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七·列传第九十五·张廷玉

        邓继曾 朱淛 杨言 刘安 薛侃 郭弘化 刘世龙 张选 包节 谢廷 王与龄 杨思忠   邓继曾,字士鲁,资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行人。世宗即位之四月,以久雨,疏言:“明诏虽颁,而废阁大半。大狱已定,而迟留尚多。

  • ●崇禎長編卷之四十三·汪楫

      崇禎四年二月   ○崇禎四年二月   四年辛未二月乙巳朔工科給事中李春旺以大計事竣地方不可一日無人請敕部嚴限水程令其刻期復任仍行各撫按重加查核倘有優游途次枉道歸里者重加罰治其已經禠斥懸缺之官尤宜急

  • 卷三·赵元一

    李怀光返旆,解奉天重围,实救雁门之急,功无与议也。然而大驾再迁,亦 怀光之反覆也。嗟乎!火焚昆山,玉石同烬;阻兵颉颃,臣节遂亏。功高太山而 不能守,名参伊吕而不能全。何终始之不一也怀光既招朝议,自居反侧,降吴不 可,归蜀无

  • 一一九七 军机大臣奏遵旨销毁李清书四种应行补函商酌办理情形片·佚名

    一一九七 军机大臣奏遵旨销毁李清书四种应行补函商酌办理情形片乾隆五十二年四月初二日臣等遵旨将现在销毁李清书四种应行补足空函之处,与纪昀公同商酌。查得四库全书每分六千余匣,均祇于匣面按次标刻第几函字样,其书则

  • 卷三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三十国子监司业顾栋高撰齐晋争盟表案昭十二年晋侯以齐侯晏投壶齐侯举矢曰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是时景公窥晋之衰巳有互相争长之志属当平邱之防晋已不复能宗诸侯楚新毙于吴无复北

  • 日本国志后序·黄遵宪

    中国入寡知日本者也,黄子公度撰《日本国志》,梁启超读之,欣怿咏叹黄子,乃今知日本,乃今知日本之所以强,赖黄子也。又懑愤责黄子日:乃今知中国,知中国之所以弱,在黄子成书十年,久谦让不流通,令中国人寡知日本,不鉴不备,不患不悚,以至

  • 房陵王杨勇传·李延寿

    房陵王杨勇,小名目见地伐。周朝时,因武元军功封为博平县侯。文帝辅政时,立为太子,官拜大将军、左司卫,封为长宁郡公。出京任洛州总管、东京少冢宰,总理已灭亡的北齐之地。后来诏回京师,晋位上柱国、大司马,兼任内史御正,统领京

  • 陈束传·张廷玉

    陈束,字约之,鄞县人。天生聪慧绝伦,好读古书。会稽侍郎董王己当翰林时,闻束有才华,召来会见。陈束仍以儿童装束去见,考他词赋,挥笔成章。董王己非常赏识,把女儿许配给他,并带他去京城,束的名声更大。嘉靖八年(1529)廷试,世宗亲自

  • 五年·佚名

    (己未)五年清康熙十八年春正月1月1日○朔丁酉,司憲府啓曰:「東萊府使朴千榮被彈遞職,資級當還收,而仍存之命,出於格外。臣等未知千榮所授之資,果何名耶?千榮雖已辭朝,未及到官,豈可以辭朝一款,遽謂有間,而仍存濫資乎?請千榮加資,亟命

  • 卷六十三 聘义第四十八·郑玄

    (陆曰:“郑云:‘名《聘义》者,以其记诸侯之国交相聘问,重礼轻财之义。’”)[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聘义》者,以其记诸侯之国交相聘问之礼,重礼轻财之义也。此于《别录》属《吉事》。”此《聘义》释《仪礼·聘礼》之

  • 卷十四·沈廷芳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十四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诗毛诗小雅鹿鸣之什诂训传第十六○音义歌诗之作非止一人【诗误咏】小大雅谱小雅节疏杜伯射宣王于镐【镐国语作鄗】京兆槐里县【京兆当作扶风】始祖节疏夏凡四百四

  • 卷二十四·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二十四   元 王天与 撰金縢第八         周书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唐孔氏曰武王有疾周公作防书告神请代武王死事毕纳书于金縢之匮及为流言所谤成王悟而开之史叙其事乃作此篇非周

  • 卷二十·易祓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官总义钦定四库全书周官总义卷二十    宋 易袚 撰职方氏掌天下之圗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言邦

  • 卷七十八·佚名

    释净愿品第六十四(经作愿乐随喜品)【经】尔时,释提桓因作是念:&ldquo;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时,出一切众生之上,何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 释摩诃衍论 第四卷·龙树

    释摩诃衍论 第四卷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诏译已说广说性净本觉门。次说根本无明住地门本曰。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

  • 起信论疏卷下·元晓

    复次以下第三广上立义分中生灭之相。于中有二。先明生灭粗细之相。后显粗细生灭之义。初中亦二。一者正明粗细。二者对人分别。初中亦二。总标。别解。别解中言一者粗与心相应故者。六种染中。前之三染。是心相应。其

  •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六·智顗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弟子法慎记弟子灌顶再治释禅波罗蜜修证第七之二释四无量心开为五。第一明次第。第二释名。第三明处所。第四明修证。第五明功德。第一释四无量心。所以次四禅后者。明行人。有二种。一者世间行人。二

  • 卷第二十三·晦翁悟明

    联灯会要卷第二十三 住泉州崇福禅寺嗣祖比丘 悟明 集 青原下第六世 筠州洞山良价禅师法嗣下 越州乾峰和尚(凡四) 示众云。法身有三种病。二种光。须一一透得。始解归家稳坐。须知更有照用同时。向上一窍。 云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