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张辉瓒

张辉瓒,长沙人,日本士官生。归国后,入谭延幕任兵站总监,与李仲麟相结纳,约为兄弟。李为一时枭将,以其力,得任区司令,与李位相埒。时湘将争植势力,广募游勇,有散兵一部,李、张各遣人点收。某日,军官会宴,李坦然语张曰:“某处人枪若干,吾正与接洽中。闻弟亦有所遣,若然,吾当拱让。”

张正色曰:“无之。”

席未终,张所遣人蓦然至,敬礼毕,作报告曰:“某处人枪,捷足者先得,成画饼矣。”

李怒骂曰:“大丈夫行事磊落光明,吾以骨肉相待,奈何诓我?”

张备受折辱,面热耳赤,不欢而散。实则张畏李甚,顷间否认,欲退而撤回前使,以示无争,非敢诓之也。自是顿成深怨。

革命军兴,张任十八师副师长,驻赣江。鲁涤平主赣政,张始实授师长。奉令进剿东固,后援未至,不敢深入。时中央督责严,谓赣军顿兵不进,赤势坐大,将成燎原之患。鲁惶急,迭电催进,张以密函呈鲁,拟缓进二日,并述攻守策略。

函成,遣干弁赍去。弁纳于行囊,命挑夫肩之行,既发,果遇敌,弁窜走棒莽间得免。惊定,觅挑夫,已杳。盖挑夫亦敌卒所饰,密函入敌手矣。弁惧谴责,依然进发,抵省谒鲁,口头语传述无隐,不言失函事。

鲁询以何时进兵,弁不能答,鲁乃再电张曰:“中央切盼吾等解民倒悬,若再陈师不进,本军声誉坠地尽矣。”

张语所部曰:“缓进理由,吾已详陈,胖公(指鲁)疑吾畏葸耶?”

迫不获已,遵令南进。

时公路尚未修筑,山路崎岖,张布一字长蛇阵,循序推进。敌伏尽起,剪张部为数段,首尾不相应。张睹红旗一角,展扬远山之岭,闻敌众喧呼曰:“捉××师长!”

张命特务连放枪,连、排长对视无语,张引机自放,敌益逼近。某参谋以望远镜四瞩曰:“某山路敌卒稀少,可冲锋而过也。”

从者曰:“师长身广体胖,何能攀峤越岭?若以肩舆往,适为敌之目标矣。”

参谋曰:“另有一僻道,倘不遇伏,或可生还也。”

张从之。弁目进曰:“事急矣,师长宜以手枪自随。”

张变服为兵士,嘱从者曰:“自此时始,吾已易姓为李,与君等齿,慎勿以师长见称矣。”

且言且行,过曲径,与敌兵遇,特务连帖然缴械。毛泽东趋握张手曰:“石侯先生,别数年矣,不期相值于此。”

顾谓卒曰:“此吾旧友,宜善视之。”

张默然无语。既入东固,求死不得,久之,始从容“就义”。中央军求遗骸不得,招魂致祭。

越半月,有木板一方,由赣江上游飘流而下,上载一首级,血肉模糊,旁有字曰“张辉瓒首级”。鲁闻之,惊痛逾恒,遣人视之,皆曰不类。乃遣随张最久者,反复审视,皆曰:“鬓角似,余不可辨矣。”

又有人曰:“下颏似。”

鲁命浸入酒坛。越日,自往视之,又命朱旅长耀华视之,朱与张为姻戚,告鲁曰:“石公有复齿。”

验之果然,乃配以木身,盛殓而归葬于湘之岳麓山。湘人开会追悼,其旧部范某诔之曰:“感公知己十年前,闻道没全师,天涯欲祭疑公在;受命专征千里外,伤心问忠骨,江波无语载元归。”

一时传为绝唱。

长沙有刘麻子者,台基提调也,邻人丑之,不与通庆吊。刘亦自渐形秽,未敢露头角,与之游者皆小商人耳。警吏数捕之,科以罚金,令改业,刘阳诺而阴违,如是者数年矣。湘军驱张后,诸将久蹙一隅,甫交好运,辄如不羁之马,征歌选色,有以刘进者。

刘导私娼往,诡称某也名门淑女、某也巨室遗姬,诸将喜,不独赏赉有加,且假词色焉,驯至以所欢呼刘为母,亦从而母之,恣为笑乐。刘得意忘形,戏呼诸将绰号。某日,诸将作方城游,适警务处长张辉瓒在座,刘应征至,大声曰:“四胖,汝呼老刘来,雀牌不释手耶?”

“四胖”者,衡阳镇守使谢国光,与张为盟兄弟。张闻而恶之,退询僚属,尽得其情,且言者刻画逾情,谓刘手段非凡,求无不得。张生平不二色,益疾若寇仇,乃往谒赵恒惕曰:“省长命我主警政,警政范围,应以维持风化为先。闻有刘麻子,工为淫媒,斯人岂可赦乎?”

赵颔之。张已预请文士曹孟其撰刘罪状,文成月余,纳之秘箧,至是始下逮捕令。无何,絷刘至,命司法科长鞫之,刘晏然曰:“有何大不了事?妇人无死罪,愿罚锾自赎,且警饷困穷甚矣。”

言已,作鸬鹚笑。科长正色曰:“谁与汝饶舌?处长有命,索汝头颅耳!”

刘闻之晕绝。即日,盛之以筐,载赴刑场,时刘已苏醒,受刑时呼号惨厉。其罪状中有“知我罪我,非所计及”数语,传诵一时。某绅谓刘麻罪在引诱良家父老,而非良家妇女云。

猜你喜欢
  卷二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孝义·张廷玉
  前汉孝宣皇帝纪卷第十九·荀悦
  卷二十一·沈德符
  卷之一千一百七十七·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三·佚名
  卷之五十三·佚名
  二百九十八 内务府奏查各处呈报赔款案均符恩诏请予宽免摺·佚名
  五十二 曹寅奏江宁上江雨水粮价摺·佚名
  第一二五札光绪九年五月廿六日一一三一二-一八·佚名
  卷四十四·温达
  十国春秋卷九十一·吴任臣
  江文遥传·李延寿
  卷一百八十八·杨士奇
  卷一·鄂尔泰
  程义法·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子申·唐圭璋

      多丽   好人人。去来欲见无因。记当时、窃香倚暖,岂期蝶散鹣分。到而今、漫劳梦想,嗟后会、惨啼痕。绣阁银屏,知他可处,一重山尽一重云。暮天杳、梗踪萍迹,还是寄孤村。寂寥月,今宵为谁,虚照黄昏。   细追思、深诚密

  • 卷七·王世贞

      高子业少负渊敏,生支干与伪汉友谅同。既迁楚臬,恆邑邑不自得,发病卒,实友谅彭湖之岁也。其诗如“积贱讵有基,履荣诚无阶”,“既妨来者途,谁明去矣怀”,“茫然大楚国,白日失兼城”,“久

  • 陈子昂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年少时就富于浪漫的豪侠性格。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举进士,因上《大周受命颂》受武则天赏识,拜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陈子昂敢于针砭时弊, 不避权贵。万岁通天元

  • ●卷第十九·胡三省

    【汉纪十一】起强圉大荒落,尽玄黓阉茂,凡六年。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丁巳,公元前一二四年)①冬,十一月,乙丑,薛泽免。以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勃海郡高成县有平津乡。宋白曰:沧州盐山县,勃海高成县也,有平津乡。考异曰

  • 六九八 护陕西巡抚尚安奏缴应禁违碍书籍折(附清单一)·佚名

    六九八 护陕西巡抚尚安奏缴应禁违碍书籍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五年六月十五日护理陕西巡抚印务 布政使奴才尚安跪奏,为查缴应禁违碍书籍,恭折具奏事。窃照陕省节次钦奉谕旨,查缴应禁各项违碍书籍、版片,业经刊刻书目,徧谕士

  • 绎史卷四十四之三·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齐桓公霸业【三 管子著书上】管子【牧民】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逺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

  • 御制读萧望之传·班固

    御制读萧望之传东海有钜儒治经修素履露索不肯听抱关为禄仕宣庙向闻名对筞称进止一岁乃三迁何以酬知己雅意本在朝平原辞刾史冯翊复移病谕意事方视虽曰不要君其孰信乎此义利抗明辨而胡自擅使大闲固未踰小节讵尽美恭显方

  • 逯中立传·张廷玉

    逯中立,字与权,聊城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由行人提为吏科给事中。遇事敢于发表意见。行人高攀龙,御史吴弘济,南部郎谭一召、孙继有、安希范都由于为赵用贤罢官辩护而遭到斥退,逯中立上疏说:“这些大臣都是修有德行的人

  • 卷一百四十七·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四十七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三十五问始见君子者辞【少仪】考异古本注传辞出入下有者字足利本同疏再辞也固【一叶左四行】宋板也作曰补遗宋板疏杂文细小【一叶左二行】文作

  • 卷首上·王鸿绪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诗经传说彚纂卷首上凡例一历代史志所载诗经传受源流及先儒讲论六义之体读诗之法与评议诸家经解是非得失者采为纲领一朱子表章圣经惟诗集传与周易本义为成书尤生平精意所属今标以为宗而自汉迄明诸儒先

  • 卷四百五十四·佚名

    △第二分增上慢品第六十之三复次善现於意云何。假使於此南赡部洲诸有情类皆得人身。得人身已发心修学诸菩萨行。皆证无上正等菩提。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尽其寿量以诸世间上妙乐具。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此诸如来应正等觉。

  • 为无为漏无漏对观颂·太虚

    无为唯无漏,有为漏无漏,有漏唯有为,无漏为无为。   (见海刊四卷十一期)

  • 论神通·印光

    ●(以下论神通)道济禅师, 乃大神通圣人, 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 故常显不思议事。其饮酒食肉者, 乃遮掩其圣人之德, 欲令愚人见其颠狂不法, 因之不甚相信, 否则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凡佛菩萨现身, 若示同凡夫,

  • 大丈夫论卷下·提婆

        提婆罗菩萨造    北凉沙门道泰译  发菩提心品第十五  施事已足为一切众生亲者。未曾一念不与悲心相应。菩萨悲心遍缘一切无不缘者。以悲心遍故。后成佛时得一切种智无有障碍。以悲心故。舍声闻解脱发

  • 目录·野竹福慧

    嵩山野竹禅师语录目录第一卷上堂住云南府慈云禅院语录住蒙化府竹林禅院语录住顺宁府云州五福禅院语录住顺宁府树宗山善法禅院语录再住顺宁府云州五福禅院语录第二卷上堂再住云南府慈云禅院语录住云南府嵩山禅院语录住

  • 林登州集·林弼

    诗文集。 明林弼撰。 二十三卷。弼字元凯,初名唐臣。 龙溪 (今福建漳州)人。元至正八年(1348)进士。为漳州路知事。明初以儒士修礼乐书,授吏部主事。官至登州府知府。尝与王廉同使安南,以却其馈千金,为太祖所器。有《

  • 台湾生熟番纪事·黄逢昶

    清黄逢昶撰。成书于光绪九年(1883年),有光绪间刻本传世。书中记载高山番(即生番)和平埔番(即熟番)的社会组织、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清朝廷在当地的政府机构对高山番和平埔番的统治情况等。

  • 施八方天仪则·佚名

    一卷,大兴善寺翻经院阿闇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