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

○滁阳王

王名子兴,姓郭氏,濠州定远县人,其先曹州人也。至正壬辰二月起兵,乙未三月卒于和阳。洪武元年追封滁阳王。

至正十二年壬辰二月乙亥,定远人郭子兴及孙德崖、俞某、鲁某、潘某等起兵,自称元帅,攻拔濠州,据其城守之。

初,王父少好术数,常从异人游,得其书。年长未娶,南游定远,邑人神其术,叩之必验。邑中富翁家有瞽女,王父过其门,翁以女命求卜。曰:“此贵人也!”翁曰:“此女瞽,未配。”王父曰:“翁能不鄙我乎,则妻之。”翁曰:“诺。”既娶,不数年,家日赡,生子三、女一,王中子也。始生,父卜之喜,谓人曰:“是儿异日非常,必大吾家。”既长,兄弟皆善殖产。元末,民间有造言者,王误信之甚笃,遂散家财,阴结宾客。至正壬辰,汝、颍兵起,王识天下当变,乃召所结宾客子弟,拔濠梁据之。(《滁阳王庙碑》洪武十七年,承直郎、太常司丞臣张来仪奉敕撰)

先是至正十一年辛卯五月,颍州妖人刘福通作乱,陷颍州。八月,萧县芝麻李及彭大、赵君用攻陷徐州,及十二年正月,定远县富民郭姓者聚众烧香,称亳州制节元帅,十一日起定远,二月二十六日克濠州,三月初二日克曹县。(俞本《皇明纪事录》)

闰三月甲戌,大明太祖高皇帝起义入濠州。

时皇上潜居民间,为讹言所逼,惧祸将及,遂挺身入濠梁。抵其城,为门者所执,将欲加害。人以告王,王亲驰活之,抚之麾下。间召与浯,异之,取为亲兵。(《庙碑》)

壬辰,二月二十七日,陷濠州而拒守之,哨掠四乡,焚烧庐舍。不两月,越境犯他邑,所过亦然。胡帅彻里不花率骑三千营城南三十里,逡巡不进,四掠良民,以绛系首,称为乱民以献功。于是,良民受害,呼亲唤旧,相继入城,合势共守。予当是时尚潜草野,托身缁流。于是,祷于伽蓝,容予倡义,遂决入濠城。以壬辰闰三月初一日至城门,门者不由分诉,执而欲斩之。良久得释,被收为步卒。入伍几两月,除为亲兵,终岁如之。(《纪梦》、《高皇帝御制文集》)

闰三月一日晨旦,太祖抵濠城,守者缚而欲斩之。有人报于首雄,良久得免,收入步伍。几月,拔长九夫。首雄,滁阳王郭子兴也。既长九夫,王常召与言论,久之,王知太祖非可久屈,收为家人,亲待同子弟。(《皇明本纪》)

太祖赘于郭元帅义女马氏

皇上居元帅府数月,王谓曰:“汝单居,当为汝婚。”王暮归,与夫人饮食,语及斯事,次夫人忽惋惜谓王曰:“方今兵乱,正当收召豪杰,是子举止异常,若不抚于家,反使为他人之亲,是失智也。”王悟,遂以女妻之。孝慈皇后是也。(《庙碑》)

初,宿州闵子乡人马公,素刚直,重然诺,爱人喜施,避仇定远,与子兴为刎颈交。马公有季女,甚爱之,尝言术者谓此女当大贵。及遇乱,谋还宿州起兵应子兴,以女托子兴,曰:“幸公善抚视。”子兴与其妻张氏抚之如己子。已而,马公死,上时未有室,子兴与张氏谋曰:“昔马公与吾相善,以女托我,然视众人中未有当吾意者。”因言上度量豁达,有智略,可妻之。张氏曰:“吾意亦如此。”子兴意遂决,乃以女妻上。即孝慈高皇后。(《太祖实录》)

按:滁阳王夫人张氏,次夫人亦张氏。张来仪作《庙碑》,尝言初劝滁阳馆高帝于贰室者,次夫人也。滁阳被械,携二子从高帝奔告鲁淮者,亦次夫人也。厥后女为帝妃,生三王、二公主。人知滁阳能识真主于鱼服之中,不知皆其次夫人启之也。且仓卒之中,能奔告鲁淮以免其夫,斯可谓贤明妇人矣!《实录》但云子兴夫人张氏,遂殁次夫人之贤,余故表而出之,据此滁阳夫人生三子,皆与帝不协,而次夫人独能知帝,又以其女相托,则当时周旋侧陋,次夫人之功多矣。滁阳事,实高帝手藁以授来仪,宜其不殁次夫人之德也。

太祖领兵攻五河。二月初六日,复取定远县,攻南宿、大店、固镇。十六日至濠州,元帅贾鲁兵围之,至九月退。

按:《元史》十二年八月,贾鲁从脱脱平徐州。九月,脱脱班师,命鲁追余党,分兵攻濠州。次年五月卒于军中。鲁誓师曰:“吾顿兵于濠七月矣!”则俞本所记贾鲁围濠自二月至九月者误也。或别将之师,非贾鲁耳。

元帅郭子兴与诸将有隙。

王为人勇悍善战,时军帅四人名位皆在王上。王素刚直,不屈人下,每遇事,四人目语难,而王剖决通敏,数以非语侵之,众故含忿。(《庙碑》)

王志气雄暴,列诸雄之上。其雄有四:俞、鲁、孙、潘,出于农,其性粗直,谋智和同,独与王异。王少出外而多居内,每视事,四雄者每待王,久不至,则四人专主之。三五日乃一会,会则四雄瞠目视王,四雄言有不当,王出言相侵,四雄亦姑忍之。王久乃觉,谓上曰:“诸人若是奈何?”上曰:“不过会简而至是耳。”王曰:“然。”明日出与会,三日后复如初。彼此防疑不相安矣。(《皇明本纪》)

按:《碑》云四人名位在王上。而《本纪》则云王列诸雄之上。当以《庙碑》为是。

九月,脱脱平徐州,彭大、赵君用率芝麻李余党奔濠州。脱脱命贾鲁追击之。

未几,客军首帅彭、赵以兵来驻濠,二姓皆僭称王,王等遂为所制。(《庙碑》)

遇徐州乱雄败,其残雄趋濠梁,合势共守。时残雄势本受制,不料俞、孙、潘、郭反屈节以事之。未旬月,来人各受制。后因彭、赵僭称王号,势在鲁淮,赵称名而已。(《皇明本纪》)

是年九月,元兵复徐州,徐帅彭早住、赵君用率余众奔濠,德崖等纳之。二人本以穷蹙来奔,德崖等四人与子兴反屈己下之,事皆禀命,遂为所制。早住颇有智数,揽权专决,均用但唯唯而已。(《太祖实录》)

按:《实录》癸巳夏五月后书云:“彭、赵二帅既据濠州,挟德崖等为己用。是冬,早住自称鲁淮王,均用称永义王。”所谓“是冬”者,癸巳之冬也。《滁阳王庙碑》及《皇明本纪》记二姓僭称,是在壬辰奔濠之时,与《实录》异。以高帝《纪梦》考之,则云:“明年,元将贾鲁死,城围解。予归乡里,收残民数百献之,上官以我为镇抚。当年冬,彭、赵僭称,部下多凌辱人。”所谓“当年冬”者,亦癸巳之冬也。以时势言之,二姓虽草草僭王,亦当在元兵解围之后,而不在自徐奔濠之日。或当以《实录》为正耳。又按:《元史 顺帝纪》:“辛卯八月,萧县李二及老彭、赵君用攻陷徐州。”“老彭”者,早住之父彭大也。芝麻李既败,则彭大当与君用俱奔濠。《实录》不书彭大而书早住,又书于甲午六月上取滁阳之后,云:“未逾月,彭、赵遣人邀上守盱、泗,上辞弗往。未几,二人自相吞并,早住亦亡,惟君用专兵柄”云。又按;《顺帝纪》于丁酉年书“赵君用及彭大之子早住同据淮安,赵僭称永义王,彭僭称鲁淮王。”则丁酉岁早住尚在。以理度之,癸巳之夏与君用吞并而亡者,乃彭大,非早住也。《实录》于早住既亡之后,记上使人说君用及赂其左右,以解子兴。而《庙碑》与《天潢玉牒》俱云:“彭、赵东屯泗州,挟王以往,遣人赂彭、赵,得纵归。”则又早住不死之明证也。二姓僭称之事,在壬辰、癸巳间者,诸书载之甚确。而《顺帝纪》又载于丁酉岁者,盖彭大既亡之后,早住与君用同陷盱、泗,同据淮安,君用仍僭称永义,而早住袭其父之旧,仍称鲁淮,故《元史》又从而记之也。《元史》称彭大之子早住,其意甚明,修《太祖实录》者,殆未及考耳。己亥岁,君用杀毛贵,旋为续继祖所杀,独早住不知其所终。而丙午岁梅思祖以淮安降,上谕之曰:“汝等多故赵君用部曲,往往皆授重名,继归张氏,复食其禄。”则数年之内,君用辈披猖淮、泗间,略可想见。惜纪载、阙如,无从援据耳。姑书此,以订《实录》之误。

赵君用谋杀子兴,太祖救之。

王既为彭、赵所制,一日,众挟赵势拘王于狱,将害之。皇上自军驰归。或曰:“勿往。”曰:“再生父母有难,可不赴乎!”遂入王家。明日,彭帅闻,遣人释王以归。(《庙碑》)

滁阳王奉鲁淮而轻赵,俞、鲁、孙、潘恃赵威,于市衢擒王。上出淮北,闻王被擒,急趋归。友人止之曰:“尔主被擒,亦欲擒尔,且勿归。”上曰:“再生之恩,有难不入,何丈夫之为也!”即入,见其家止存妇女,诸子弟皆匿。上曰:“舍人安在?”诸妇人佯言不知。上曰:“我家人也,释疑从我谋。”询知舍人所在,乃以实告。上曰:“主君厚彭薄赵,祸必自赵,欲脱此难,非彭不可。”明旦,以次夫人携二子往告彭。彭怒曰:“孰敢如是?”乃呼左右点兵搜强。上亦返舍,去长服,被坚执锐,与诸人同围孙氏宅,缘舍上,掀椽揭瓦,诸军杀其祖父、母,于晦窟中得见滁阳王,钳足系颈,肌肉浮伤,令人负归。(《皇明本纪》)

太祖攻怀远县及安丰。

十月,太祖破元平章月乞察儿营,克焦山陈章营,攻塔岗,招安壮丁。

十二月,贾鲁复围濠州。

壬辰冬,元将贾鲁与月哥察儿围濠城,城中极力拒守。

至正十三年癸巳,太祖克凯里、萧县寨。

四月,攻宋山寨,克含山县,攻平塘营,克灵璧县、虹县。

夏五月壬午,贾鲁卒,元兵解围去。

脱脱平徐州,命鲁追余党,分攻濠州。鲁誓师曰:“吾奉旨统八卫汉军,顿兵于濠七月矣!必以今巳、午时取城,然后食。”鲁麾马进抵城下,忽头眩下马,且戒兵马勿散,病愈亟,竟卒于军中。十三年五月王午也。(《元史 贾鲁传》)

按:俞本记:五月大败贾鲁,六月海子口搭浮桥攻贾鲁于藕塘下营。今考五月贾鲁已卒,此云“攻贾鲁于藕塘下营。”或鲁之残兵也。

濠州乏粮。

上谒友人,得盐数引,乃泛舟以盐易于怀远,将粮数十石,以给王家。(《皇明本纪》)

六月丙申,以太祖为镇抚。

夏,上还故里,收元卒七百献王,王就令将之。(《庙碑》)

时濠州自元兵退,军士多死伤。上乃归乡里募兵得七百余人以还。子兴喜,以上为镇抚。(《太祖实录》)

当时予虽在微卒,尝观帅首之作为,度之既久,甚非良谋。明年春,元将贾鲁死,城围解,予归乡里收残民献之于上官,授我为镇抚。(《纪梦》)

七月,再克定远县。

至正十四年甲午五月,升太祖为总管,克全椒县。

六月,降元义兵三千人。

夏,上染末疾未瘥。王闻元义兵欲归,将说之,左右无可使,特过寝门,示意趑趄,因请扶疾往,卒说降之,得其精卒三千。(《庙碑》)

彭、赵二雄以力御众,部下皆凌辱人。上以七百人让他人统之,惟拔徐达等二十四人南略定远,中途染疾而归,半月乃醒。瘥方三日,滁阳王扶筇过门,啧啧有声。上卧闻之,问傍人曰:“王适扶筇而过,声意恨惋,胡为若是?”答曰:“远方有兵,声言欲降,犹豫未决。王知友人在其中,令人往说,奈何家无可行者,故惋恨耳。”上乃扶病诣王寝室。王曰:“妆来何为?”曰:“闻他方有欲归者,未定行人,欲扶病往视。”王曰:“汝病方瘥,未可行。”上知王意,决行不辞,王许之。遂入定远,以计缚其帅首,收壮士三千人。七日后,东破元将老张营,得精兵二万。练未及旬,率而南入滁阳。(《皇明本纪》)

当年冬,彭、赵僭称,部下者多凌辱人。予识彼非道,弃数百人,内率二十四名锐者,南游定远。忽有义旅来归者三千,练率之。六月,取潢涧山,破义兵营,得军二万余,入滁阳,葺城以守之。(《纪梦》)

朕居扰攘之间,遂入行伍,为人调用者三年。俄而,匹马单戈,日行百里,有兵三千,效顺于我。于是乎帅而南征。(《御制阅江楼记》)

太祖招安城口张寨。

是时,郭元帅之兵虽据定远县,前有义丁城口张寨不能进,后有元兵不能退。乃集将士问曰:“城口张寨深为吾患,尔等能招降,即领寨兵。”上请往,郭曰:“汝未能。”次日又问,上请往,云:“令必来。”郭曰:“往需何物?用几人?”上曰:“唯执旗单骑耳。”次日,单骑至门,寨主领马步兵百余出,问曰:“汝为谁?来此云何?”上曰:“郭元帅部下朱总管有密报。”即邀入寨。上诡曰:“今夜达兵劫寨,奉元帅命来报,须谨备。”张曰:“汝何由知?”上臼:“哨获达军知之。”因以天道人事说之,张喜。是夜,达军果来劫寨,已有备,人马掳获大半。张曰:“郭元帅好人也,其何以报?非汝,几败我事,偕汝往见之。”上曰:“不宜迟。元帅见汝当重赏,必令汝守此寨。”张即具本寨兵马、钱粮数目,随上至。元帅大劳之,授以名爵,令上赍榜安本寨军民。遂令其精锐从元帅攻河州新塘,克三汊河、阳泉保住达鲁花赤营,克徐仓官寨。(俞本《纪事录》)

克泗州、盱眙。

己酉,盱眙县陷。庚戌,陷徐州,官军溃。

贼陷盱眙,又陷泗州,官军皆溃。命刑部尚书向鲁于海宁州等处募兵,讨泗州贼。(《续通鉴》)

按:《元史》载,盱眙之陷,不指名为何兵,而系于张士诚寇扬州之下。《平吴录》诸书皆云:士诚攻扬州,寻陷盱眙及泗州。是时,士诚方起高邮,攻扬州,其兵岂能遽及盱、泗?今考俞本《纪事录》,其为濠兵无疑也。《洪武实录》于甲午七月克滁阳之下书曰:“未逾月,彭早住、赵君用遣人邀上将兵守盱、泗。”《滁阳庙碑》亦云:“彭、赵东屯泗州。”则知陷盱、泗者,彭、赵之兵也。是时,濠兵以彭、赵为主,彭、赵攻盱、泗,而上攻滁,虽分兵为两,其实皆濠兵也。记事者亦无从分别言之耳。

十三日,克梁县,至大桥庙。

七月初二日,克张堡、驴牌骆二寨,克把头寨。

攻元知院老张于横涧山,降其民兵男女七万,得精壮二万,南略滁阳。(《太祖实录》)

十八日,克滁州。

八月,克六合县。

彭早住、赵君用执子兴,太祖救归滁州。

既而,彭、赵东屯泗州,因挟王以往。皇上方驻和阳,知众不可共事,独坚守以待。复遣人赂彭、赵左右,赂行,王得纵归滁阳。时王兵共四万,其麾下仅万人,皇上所部三万有奇。(《庙碑》)

克滁阳未逾月,永义、鲁淮二王遣人促兵以驻盱、泗。上知其非人,弗从。未几,二王自相吞并,善战者多死于盱,鲁淮亦亡,惟存永义而已。彼时滁阳王尚受制于盱眙,几为所吞,而卒幸免。上遣一介去说永义,从滁阳卫南行。初王首倡义时兵八百人,后上亦以七百属部下,其招诱者不过万余,上之兵众已三万有奇。逾两月,王为谗所惑,掣近行掌文案者数人,李善长终不弃去。是后四方征讨总兵之事,不令上与。(《皇明木纪》)

彭早住、赵君用遣人邀上将兵守盱、泗。上以二人粗暴浅谋,不可与共事,辞弗往。未几,二人自相吞并,战士多死,早住亦亡,惟君用专兵柄,子兴势益孤。上遣人说君用曰:“公昔窘于元兵,奔濠城,郭公开门延纳,既不见疑,又屈己以事公。郭公之德于公为大,公乃不思报,反听左右之言,欲先图之,是自剪其羽翼,失豪杰心。又况人心难以逆料,郭公虽或可图,其部属犹众,万一事有不然,公亦岂能独安。”时君用闻上入滁州,兵势甚盛,心颇恐。上又使人赂其左右以解之,子兴乃得免。遂将其所部万人至滁州。居再阅月,子兴惑于谗,意颇疑上,悉夺左右用事者,凡兵事皆不得与。既而,元兵围滁,有任某者,谮上海战不力,子兴颇信之。比出城接战,任未十步即被矢走还,上独前奋击,徐还。子兴乃愧叹。凡军中有所得,上辄分给群下,他将有所获,辄以献子兴,子兴以故不说。孝慈皇后知其意,后将士有献者,悉以遗子兴妻张氏,张氏喜,后又和顺以事之,由是疑衅渐释。(《太祖实录》)

十月,脱脱攻高邮,围六合,太祖救之。

元将脱脱攻高邮,分兵围六合,子兴命上将兵往救。元兵欲攻滁,上设伏败之,复谋款其师,由是滁城得完。(《太祖实录》)

脱脱围六合,被围者请救,来使乃上之友也。中夜来叩门,上即起,隔门与语,谓之曰:“姑少待,我告王辟门而进。”王与六合之雄有隙,闻求救,喑鸣奋怒,不肯许。上因助来使共说之,至日昃,王意少解。诸将畏脱脱,以交不吉为词。王乃召上曰:‘妆亦白神。”上曰:“六合受围,势同一家,唇亡则齿寒。若命我总兵,神可弗白。”于是决出师东之六合,与脱脱战,微失利归。(《皇明本纪》)

按:《元史》“十一月脱脱兵至高邮,连战皆捷,分遣兵平六合,贼势大蹙。”成化间,史馆续修《纲目》,亦因仍书之。盖不知是时我太祖在六合与耿再成守瓦梁垒等处,失于考证而不知避讳也。子兴欲称王,不果。

时子兴名称尚微,且无意远略,欲据滁自王。上察知其意,因说曰:“滁,山城也,舟楫不通,商贾不集,无形胜可据,不足居也。”子兴默然,事遂止。(《太祖实录》)

至正十五年乙未正月,克和州李扒头寨。

先是,至正十二年,李扒头据无为州,双刀赵据含山,聚众结水寨,俱称彭祖家。至是,正月一十一日围和州,攻李扒头寨,克之。

克太山同知及韩把头寨并鸡笼山,攻彭祖水寨、含山县。

太祖统兵入和阳,与元兵战三月,而元兵解去。

正月戊寅,上率师取和州。时上数谏王,为人所谮,初少被责辱,上终不以为意,王性聪明,纳谏如流,俄又中谗,辄复嗔恚,因是致疾。兵士乏粮,谋议所向,遣人召至再三,终不能会。复遣人至,定计出军,上许之,谋曰:“三千人衣青衣,垂髻左衽,佯为彼兵。令万人衣绛衣,兵先至,败走。至暮,青衣兵抵城下破之。”会败兵先归报,王惊恐,责上失计,俄城南报元使来招,王惊恐益甚。上命以三门兵合滁阳王至南门,然后令来者膝行以见王,待谕之。众欲杀使者,上曰:“不如纵归,示以大言,彼不知我虚实,必不敢加我。”明旦,元兵遁去,王命上往收败军,及总守和阳,遂南趋和阳。(《皇明术纪》)

三月,郭元帅子兴卒。

王命皇上守和阳,既而信流言,亲至和阳视师。值王仇人亦在其中,闻王至,移军异处。皇上礼送行者,俄为所厄。王闻惊惧得疾,寻卒。(《庙碑》)

辛巳,元兵十万攻和阳,上以万人守,连兵三月,元兵数败,解去。未几,彼众皆走渡江。时濠梁旧雄俞、鲁、孙、潘亦乏粮,其部下皆就食和阳,孙德崖军遂入城假居焉。滁阳王信谗,闻军中多取妇女、财物,意欲归罪于上,左右谗者欲因而致上于死地。不旬日,王果至。上往视之,王怒,久而不言。久而谓上曰:“谁?”上答曰:“某。”王曰:“其罪何逃!”上曰:“儿女之罪,又何逃耶?家中事缓急皆可理,外事当速谋。”王问:“何事?”曰:“曩与俞、鲁、孙、潘有隙,长者受制,某等围舍,逾墙杀彼祖父母,脱长者之患。今仇人在斯,彼众我寡,甚为虑之。”明日五鼓,德崖遣人谓上曰:“彼翁至矣,我将他往。”上大惊,急报王以备之。上复谓德崖曰:“两军合城,今一军尽起,公当留后,令军先行。”德崖许诺。上出城送友人,去城十五里,闻城内两军相斗,上策骑急归,彼军大呼追逐,抽刃以隘道。上单骑入彼军中,德崖之弟系上颈,欲加害,友人张姓者力止之,往入城,见滁阳王系孙之颈,共案而饮。归谓诸人曰:“如众所为,几伤两命,今各生存,事不难矣。”诸人怒犹未解。张留上同寝,抱上首达旦。明日,复羁晦窟中。又明日,乃行。徐达等奉王命以数人至,于是得归。王亦释孙。王闻上被擒,惊忧成疾,后终不复起,卒于和阳。(《皇明本纪》)

子兴为人勇悍善战,而性悻直不能容物,故卒以愤恨而终。(《太祖实录》)

四月,众奉子兴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次之,太祖又次之。

郭元帅卒,张天赍杜遵道檄推子兴之子为都元帅,天为右副元帅,上为左副元帅。上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太祖实录》)

太祖转战和阳,会滁阳王卒,遂并其兵,纳其次室之女。(《天潢玉牒》)

子兴既卒,孙德崖欲统其军,子兴之子闻之,惧不能辨,乃以书邀上代辩之。(《太祖实录》)

克裕溪中丞蛮子海崖水寨。

六月,太祖率诸将渡江取太平,诸将奉太祖为大元帅。

六月初二日,上亲领将士万余,乘风斗快船渡江,无船者以苇荻作筏而济。江东士民值太平日久,无不股栗待命,遂克采石及太平府芜湖县。是时三帅虽共府置事,运筹决策皆自上裁。将士乐战,军民倾向,权归于上矣。(俞本《纪事录》)

七月克溧水。壬辰,命元帅张天率诸军及陈野先部曲攻集庆路,弗克而还。

八月,克溧阳。

九月,复攻集庆路,陈野先叛,郭元帅、张天战败死之。

是月戊戌,仍命郭元帅、张天率所部军攻集庆。己亥,天等至方山,攻破左答失纳识里营,走之。陈野先遂叛,与元福寿合兵来拒,战于秦淮水上。我师失利,天、郭元帅皆战死。(《太祖实录》)

元义兵元帅陈野先领兵攻太平府,士卒登城,上亲率死士拒之,城中危急。是时,上娶孙伯英妹为次妃,妃言于上曰:“府中金银若干,何不尽给将士,使之奋身御敌,倘有不虞,积金何益?”次日,敌再至,上尽置金银于城上,分给将士,遂大败敌兵,生擒野先。上亲释其缚,坐与语,野先许以全军归附。上与结为昆弟,宰乌牛、白马以祀天地,歃血为誓,约共攻建康府。即令还营整兵以待并进。十月,郭、张二元帅督兵由官塘经同山进攻建康之东门,陈野先自板桥直抵建康攻南门,自寅至午,城中坚守。野先邀郭元帅饮,杀之,擒张元帅献于福寿,亦杀之。野先会元兵夹攻,大军遂溃,部下总管赵继祖跃马遁,野先单骑追逐,雁门孟万户刺杀之。(俞本《记事录》)

至正乙未夏五月,今江南等处行御史大夫西夏水平公由淮南行省中书平章特膺是命。六月,淮西寇渡江,攻陷太平,纵兵四劫,潜趋集庆攻南门。公昼夜拒守,相率引去。秋七月,复至,又败之。九月,寇大至,围城四面,凡七日,公身先士卒,且战且守,而锋大М。先是,淮西义兵元帅陈野先率其徒渡江,屯集庆城南之板桥,行台命与官军俱征太平。已而,我师失利,野先陷,寇质其妻子,使为先锋,务必取集庆。野先素服公威信,输密款,愿擒首贼以自效。众疑其诈,公独采听之无惑。下令俾官军与野先表里合攻,遂生擒伪元帅郭、张二人及其余伪官甚众,杀死者无,因乘胜逐北,鼓行趣太平,而野先为乡兵误杀,举军痛惜之。(陈基撰《西夏永平公勋德诗序》)

十一月,太祖为都元帅。

郭、张二帅既没,上独任元帅府事。(《太祖实录》)

至正十六年丙申二月二十五日,攻克三山中丞水寨。

三月初三日,太祖亲统大军克板桥营,擒陈野先侄陈胜。初十日,太祖亲克建康。

亳都升太祖为江南行省平章,以故元帅郭天叙弟天爵为右丞。

至正十七年丁酉,遣将进攻浙东。

至正十八年戊戌七月,右丞郭天爵谋叛,诛之。

滁阳王夫人张氏生三子:长战殁,次为降人所陷,即郭元帅也,幼与群小阴谋伏罪。次夫人张氏生女一,为上妃,生蜀王、豫王、如意王,女二。(《庙碑》)

至正十九年己亥四月,太祖亲征浙东。

至正二十年庚子五月,徐达、常遇春克安庆。

闰五月,陈友谅陷太平,侵建康,我师奋击,大败之。

至正二十一年辛丑,亳都升太祖为吴国公。

至正二十二年壬寅,张士诚寇诸全,败还。江西降将祝宗、康泰叛,徐达讨平之,南昌复定。

至正二十三年癸卯,陈友谅围南昌。太祖自将救之,友谅败死。

至正二十四年甲辰正月,诸将奉太祖即吴王位。

至正二十五年乙巳正月,克赣州,江西平。

至正二十六年丙午十二月,宋主韩林儿殂,议以明年为吴元年,立宗庙社稷。

丁未,吴元年,克姑苏,执张士诚以归,命徐达北伐中原。

戊申正月乙亥,太祖即皇帝位于金陵,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追封故元帅郭子兴为滁阳乏。

洪武元年,天下既一,剖符行封,追念更生之恩,实业所始,乃封滁阳王,配张氏封夫人,建庙滁阳,命有司岁时率滁人祭之。(《庙碑》)

洪武三年二月癸未,封故元帅郭子兴为滁阳王,妻张氏为滁阳工夫人,立庙滁州,仍绘其三子从祀,凡生卒之日及节序,皆命有司致祭。(《太祖实录》)

遣使致祭滁阳王。

洪武八年四月,上幸中都,次滁州,遣官祭滁阳王庙,曰:“曩者群雄鼎沸之时,民不堪命,王乃奋臂定远,拔濠城而守之。朕方从军,几被他人所害,惟王能活我,致有今日,尽平天下,家国已成,再生之恩终世难忘。今日督工凤阳,道经环滁,茔祠在斯,遣官致祭。尚飨!”(《御制文集》)

皇帝制谕滁阳千百户王杰等:自古豪杰之士,有大功于天地人神者,生虽不获其福,死必血食庙祀焉,所谓死而不亡,名传永世者也!惟滁阳王,定远之民,当元运将终,群雄并起,王亦乘时倡义旅,克濠城,拒守二载。时朕从事,恩礼甚厚。岁癸巳,王行兵盱眙。甲午,移驻环滁。乙未,南巡和阳,婴疾而毙。先是,命朕率兵镇御和阳,及王毙,王子不能驭诸豪英兵,且乏食,朕率众渡江,十有三年,帝业乃成。朕追念旧恩,特封滁阳王,立庙于州,岁时奉祀。(《太祖实录》)

定滁阳王岁祀礼。

洪武十五年秋,召守滁阳千百户等免征田租者二十员名,永供时祀,其宥氏首率而祀之,故兹制谕。

一,祭祀日期用四孟日。一,祭物用羊一空、猪一口。一,奉祀人员官一十七户,看庙人宥奶子等三户。(洪武十五年《钦定滁阳王庙岁祀册》)

敕撰滁阳王碑文勒石于庙。

洪武十六年十一月七日,皇上亲藁滁阳王事实,召太常司丞臣张来仪谕之曰:“王之恩德,注在朕心。今滁有庙祀而碑刻未具,甚阙典也。汝其据此为文于石。”臣伏闻自古帝王之兴,虽受命于天,未始不因乎人,盖必有所佑助维持而后成。惟我皇上,奋布衣,提一剑而起,外无尺土一民之助,而王能脱危难,识潜微,纳于贰室,授以兵柄,慨然不少吝惜,遂肇大业,可谓有知人鉴矣!及今大统既定,四海一家,推本寻源,实由于王。爰建显号,俾永永血食。盖非王无以开万世之业,非皇上无以永王之名。臣谨即是为铭。(洪武十七年三月承直郎、太常司丞张来仪奉敕撰,中书舍人胡廷铉奉教书并篆额。)

猜你喜欢
  卷七十五·列传第五·脱脱
  卷六 神宗·王夫之
  第七十五回 传伪诏连促班师 设毒谋构成冤狱·蔡东藩
  ◎帝系二·徐天麟
  卷二百六十二·杨士奇
  卷之一百九十八·佚名
  通志卷四十七·郑樵
  结论·金毓黻
  世家卷第四十五 高丽史四十五·郑麟趾
  一八五 我的工作二·周作人
  一一 寿先生·周作人
  世祖沈皇后传·姚思廉
  台湾日记与禀启卷三·胡传
  卷十三下·沈枢
  三十四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高惟月·唐圭璋

      惟月字明之,怀安人。绍熙元年(1190)进士。喜定五年(1212),丹徒令。理宗朝,知永州。   念奴娇   三山高惟月以庆元戊午校秋试于零陵竣事,   尝游淡岩,观山谷留题。后廿九年,朅来分符,   暮秋复游。睹景物之依然,叹岁月

  • 王楙·唐圭璋

      楙字勉夫,家本福清,其先徙平江,遂为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生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隐居不仕。嘉定六年(1213)卒,年六十三。蓍有野客丛书三十卷传世。   望江南   寿张仪真   三杰后,福寿两无涯。食乳相君功未既,妩眉

  • 于湖词卷三·张孝祥

    宋 张孝祥 撰浣溪沙六客西来共一舟吴儿蹋浪翦轻鸥水光山影翠相浮我欲吹箫明月下略须停棹晩风头从前三五到蕲州又已是人间不繋舟此心原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对月只应频举酒临风何必更搔头暝烟多处是神州又【中秋十

  • 山谷内集诗注卷十六·黄庭坚

    钦定四库全书 山谷内集诗注卷十六  宋 黄庭坚 撰 任 渊 注 次韵高子勉十首【高荷字子勉江陵人上山谷长篇警句云蜀天何处尽巴月几囘弯因此得名後知涿州而死自号还还先生事见曾慥诗选】 雪尽虚檐滴春从细草回【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九十四·佚名

    嘉靖三十二年二月戊申朔○己酉○以册封 裕王妃告 奉先殿命驸马邬景和行礼 天下朝觐官陛辞赐之敕曰朕嗣缵 祖宗洪业抚御兆民三十有二载于兹矣比岁虽暂免常朝然裁决庶务未尝一日少怠深念岁或弗登民受疾苦治理罔臻夙夜请

  • 卷之二百三十三·佚名

    光绪十二年。丙戌。冬十月。庚申朔。享太庙。遣豫亲王本格恭代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泰东陵。裕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定陵。定东陵。惠陵。  ○遣

  • 卷二十九·温达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巻二十九九月甲寅朔檄防旺喇卜滩保防回回国王阿卜都里什特阿卜都里什特奏言【臣】为噶尔丹所擒受寃苦十有四年仰仗圣上威灵灭噶尔丹【臣】得出而来降合家既防圣上髙厚之恩今又

  • 何锦棠·周诒春

    何锦棠 年二十九岁。广东籍。生于檀香山。已婚。初学于檀香山鄂湖学校。为学校杂志襄理。光緖三十四年。自费游美。入威斯康心大学。习经济学。民国元年。得学士学位。又得演讲第二名奖。为威斯康心万国会书记中 国

  • 八年·佚名

    (壬戌)八年清康熙二十一年 春正月1月3日○辛亥,左相閔鼎重白于筵中曰:「國家官階甚截,昔在壬辰,唐將見李時昉,亟稱人材,時以佐郞,始陞正郞。祖宗朝資級之重,有如是矣。近來有由縣直陞州牧者,此誠濫矣。」因請天安降縣,將陞郡,縣監

  • 卷一百一十一 朱子八·黎靖德

      ◎论民   建宁迎神。先生曰:"孟子言:'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今人心都喎邪了,所以如此。泉州一富室,舍财造庙,举室乘舟往庙所致祭落成,中流舟溺,无一人免者。民心不得其正,眼前利害犹晓不得,况欲晓之以义理哉!"

  • 卷十·沈棐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比事卷十      宋 沈棐 撰蒐狩总论古者春蒐夏苗秋猕冬狩皆有常礼故周制大司马之职各以其时候农隙而讲行之春秋以来干戈相?诸侯日弊於征伐蒐狩之事虽未必尽废然当时疆场有难朝不及夕何暇於待

  • 卷四·王樵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日记卷四      眀 王樵 撰臯陶谟孔氏曰臯陶为帝舜谋正义曰孔以此篇惟与禹言嫌其不对帝舜故言爲帝舜谋曰若稽古臯陶至禹拜昌言曰俞先儒以允廸二句为赞臯陶之辞故谓禹曰俞上当有阙文今若去曰若

  • 卷四十三(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日藏分送使品第九尔时娑伽罗龙王白光味菩萨言:大德。乃能忆念如是过去宿命劫中种种善业无量往事而不忘失。及说虚空星宿照明安施法用。悉皆了达一一无遗。於三界中最尊最胜。智慧第一更无能过。是故彼龙并及我等。如

  • 卷第五十八·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五十八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上三十二门通辨因圆明等觉位行竟。下十九门通辨果满。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六 佛子。菩萨

  • 卷二十八·性音

    宗鉴法林卷二十八 集云堂 编 大鉴下八世 汝州风穴延沼禅师(南院颙嗣) 参南院。入门不拜。院曰入门须辨主。师曰端的请师分。院於左膝拍一拍。师便喝。院於右膝拍一拍。师又喝。院曰左边一拍且置。右边一拍作么生。

  • 钱仲文集·钱起

    十卷。唐钱起撰。钱起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省)人。天宝九年(749)进士,诗人,官至司勋员外郎、司封郎中、考功郎中,世称钱考功。少年聪颖,博闻强识。据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中说,当时丞相以下的公卿,到州郡任官或奉命出

  • 明真破妄章颂·张继先

    题“虚靖张真君著”。虚靖即第三十代天师北宋张继先。“玄”字不避讳,疑为元人依托。七言绝句43首。述雷法。以心为玄关,述先天祖炁和真阴阳,批评其它雷法皆为妄。

  • 冰揭罗天童子经·佚名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造像法、陀罗尼法、印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