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三 北洋元老

这个退位诏并没有发出去,当时公布的只有裹夹在大总统命令中的一个内务府的声明。

大总统令

据内务部呈称:准清室内务府函称:本日内务府奉谕:前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因全国人民倾心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民国共和,并议定优待皇室条件,永资遵守,等因;六载以来,备极优待,本无私政之心,岂有食言之理。不意七月一号张勋率领军队,入宫盘踞,矫发谕旨,擅更国体,违背先朝懿训。冲入深居官禁,莫可如何。此中情形,当为天下所共谅。著内务府咨请民国政府,宣布中外,一体闻知,等因。函知到部,理合据情转呈等情。此次张勋叛国矫挟,肇乱天下,本共有见闻,兹据呈明咨达各情,合亟明白布告,咸使闻知。

此令!

中华民国六年七月十七日

国务总理段祺瑞

由自认“临朝听政”的退位诏,一变为“张勋盘踞,冲人莫可如何”的内务府声明,这是北洋系三位元老与紫禁城合作的结果。想出这个妙计的是徐世昌太傅,而执行的则是冯国璋总统和段祺瑞总理。

紫禁城在这次复辟中的行为,被轻轻掩盖过去了。紫禁城从复辟败局既定那天所展开的新活动,不再为外界所注意了。

下面是醇亲王在这段时间中所记的日记(括弧内是我注的):

二十日。上门。张绍轩(勋)辞职,王士珍代之。不久,徐菊人(世昌)往见皇帝,告知外边情形。……

廿一日。上门。现拟采用虚下渐停之法。回府。已有表示密电出发,以明态度云云。荫兄(载泽)来谈。

廿二日。上门住宿。近日七弟屡来电话、信和及晤谈云云。张绍轩来函强硬云云。

廿三日。上门。回府。……闻冯(国璋)已于南京继任(代理大总统)云云。张绍轩遣傅民杰来谒。六弟来函。……

廿四日。由寅正余起,南河沿张宅一带开战,槍炮互放,至未正余始止射击。张绍轩已往使馆避居。

廿五日。丙辰。上门。始明白(这三个字是后加的)宣布取销五月十三日以后办法(指宣布退位)。

廿八日。上门。差片代候徐太傅、段总理两处。

廿九日。初伏。差人赠于徐大傅洗尘肴馔。大雨。世相(续)来谈,据云已晤徐太傅,竭力维持关于优待条件。惟二十五日所宣布之件(指“退位诏”)须另缮改正,今日送交云。徐太傅差人来谒。申刻亲往访问徐大傅晤谈刻许。

六月初一日。壬戌。朔。上门。偕诣长春宫(敬懿太妃)行千秋贺祝(这后面贴着大总统令,将内务府的卸复辟之责的公函布告周知)。

初四日。徐太傅来答拜,晤谈甚详,并代段总理致意阻舆云。

十二日。小雨。民国于六月以来,关于应筹皇室经费及旗饷仍如例拨给云云。

十四日。遣派皇室代表润贝勒往迎冯总统,甚妥洽。……

十五日。差人持片代候冯总统,并赠肴馔。

十六日。上门。绍宫保(英)来谈。……

十七日。上门。民国代表汤总长化龙觐见,答礼毕,仍旧例周旋之。……

十八日。亲往访徐太傅,晤谭甚详,尚无大碍。

廿一日。上门。……收六弟自津寓今早所发来函,

略同十八日所晤徐太傅之意,尚好尚好。……

廿七日。七弟自津回京来谈。阅报民国竟于今日与德奥两国宣战了。由绍官保送来五月二十二之强硬函件,存以备考。

廿九日。亲访世太傅致嘱托之意。

七月初一日。壬辰。朔。上门偕见四官皇贵妃前云云。……接七弟电语,畅谈许久。

初四日。七弟来谈,已见冯总统,意思尚好。……

紫禁城用金蝉脱壳之计躲开了社会上的视线,紫禁城外的那些失败者则成了揭露和抨击的目标。我从报上的文章和师傅们的议论中,很快地得到了互相印证的消息,明白了这次复辟的内情真相。

复辟的酝酿,早发生在洪宪帝制失败的时候。当时,袁世凯的北洋系陷于四面楚歌,一度出任国务卿后又因反对袁世凯“僭越”称帝而引退的徐世昌,曾经用密电和张勋、倪嗣冲商议过,说“民党煎追至此,不如以大政归还清室,项城仍居总理大臣之职,领握军权”。这个主意得到早有此心的张、倪二人的同意,但因后来没有得到各国公使方面的支持,所以未敢行动。袁死后,他们又继续活动,在徐州、南京先后召开了北洋系军人首脑会议。并在袁的舆棕移到彰德时,乘北洋系的首脑、督军们齐往致祭的机会,在徐世昌的主持下,做出了一致同意复辟的决议。

取得一致意见之后,复辟的活动便分成了两个中心。一个是徐州的张勋,另一个是天津的徐世昌。张勋由彰德回到徐州,把督军们邀集在一起开会(即所谓第二次徐州会议),决议先找外国人支持,首先是日本的支持。张通过天津的朱家宝(直隶省长)和天津日本驻屯军的一个少将发生了接触,得到赞助后,又通过日本少将的关系,和活动在满蒙的善耆、蒙古匪首巴布扎布,徐蚌的张、倪,天津的雷震春、朱家宝等联络上,共同约定,俟巴布扎布的军队打到张家口,雷震春即策动张家口方面响应,张、倪更借口防卫京师发兵北上,如此便一举而成复辟之“大业”。这个计划后来因为巴布扎布的军队被奉军抵住,以巴布扎布被部下刺杀而流于失败。徐世昌回到天津后,他派了陆宗舆东渡日本,试探日本政界的态度。日本当时的内阁与军部意见并不完全一致,内阁对天津驻屯军少将的活动,不表示兴趣。陆宗舆的失败,曾引起津沪两地遗老普遍的埋怨,怪徐世昌用人失当。陆宗舆不但外交无功,内交弄得也很糟。他东渡之前先到徐州访问了张勋,把徐世昌和日方协商的条件拿给张勋看,想先取得张的首肯。张对于徐答应日本方面的条件倒不觉得怎样,唯有徐世昌要日方谅解和支持他当议政王这一条,把张勋惹恼了。他对陆说:“原来复辟只为成全徐某?难道我张某就不配做这个议政王吗?”从此张徐之间有了猜忌,两个复辟中心的活动开始分道扬镰。

不久,协约国拉段内阁参加已打了三年的欧战。徐世昌看出是一步好棋,认为以参战换得协约国的支持,大可巩固北洋系的地位,便怂恿段祺瑞去进行。段一心想武力统一全国,参战即可换得日本贷款,以充其内战经费,于是提交国会讨论。但国会中多数反对参战,这时想夺取实权的黎元洪总统乃和国会联合起来反对段祺瑞。所谓府院之争逐步发展到白热化,结果,国务总理被免职,跑到天津。段到天津暗地策动北洋系的督军,向黎元洪的中央闹独立,要求解散国会,同时发兵威胁京师。张勋看到这是个好机会,加之在第四次徐州会议上又取得了各省督军和北洋系冯、段代表的一致支持,认为自己确实做了督军们的盟主和复辟的领袖,于是骗得黎元洪把他认做和事老,请他到北京担任调解。当年的六月下旬,他率领军队北上,在天津先和北洋系的首领们接触后,再迫黎元洪以解散国会为条件,然后进京,七月一日就演出了复辟那一幕。

许多报纸分析张勋的失败,是由于独揽大权,犯了两大错误,造成了自己的孤立。一个错误是只给了徐世昌一个弼德院长的空街头,这就注定了败局;另一个是他不该忽略了既有野心又拥有“研究系”谋士的段祺瑞。早在徐州开会时,冯、段都有代表附议过复辟计划,张勋后来入京过津见过段,段也没表示过任何不赞成的意思,因此他心里认为北洋系的元老徐、冯、段已无问题,只差一个王士珍态度不明。最后在北京他把王士珍也拉到了手,即认为任何问题都没有了。不料他刚发动了复辟,天津的段祺瑞就在马厂誓师讨逆,各地的督军们也变了卦,由拥护复辟一变而为“保卫共和”。这一场复辟结果成全了段祺瑞和冯国璋,一个重新当上了国务总理,一个当上了总统,而张勋则成了元凶大憝。

张勋为此曾经气得暴跳如雷。他警告段祺瑞和那些督军们说:“你们不要逼人太甚,把一切都推到我一个人身上,必要时我会把有关的信电和会议纪录公布出来的。”①我父亲日记里说的“来函强硬”就是指这件事。张勋这一手很有效。冯、段知道张勋这句危词的份量,因此也就没敢逼他。冯、段政府公布命令为清室开脱的那天,同时发布过一项通缉康有为、万绳栻等五名复辟犯的命令。但被讨逆军冯玉祥部队捕获的复辟要犯张镇芳。雷震春等人,立刻被段祺瑞要了去,随即释放。过了半年,总统明令宣布免除对一切帝制犯(从洪宪到丁巳复辟)的追究,虽然把张勋除外,但实际上他已经自由自在地走出了荷兰使馆,住在新买的漂亮公馆里。第二年,徐世昌就任总统后不到两个星期,更明令对张勋免予追究,后来张勋被委为林垦督办,他还嫌官小不干呢。

①据说张勋原来保存了一整箱子关于这方面的文件,可是后来竟不知被什么人偷去,并且运往法国去了。——作者

这些内幕新闻最引起我注意的,是民国的大人物,特别是当权的北洋系的元老们,都曾经是热心于复辟的人。这次他们都把张勋当做靶子来打,对我却无一不是尽力维护的。

段祺瑞在讨逆的电报里说:“该逆张勋,忽集其凶党,勒召都中军警长官三十余人,列戟会议,复叱咤命令,迫众雷同。旋即挈康有为闯入宫禁,强为推戴,世中堂续叩头力争,血流灭鼻,谨、瑜两太妃痛哭求免,几不欲生,清帝于身冲龄,岂能御此强暴?竟遭诬胁,实可哀怜!”冯国璋在通电里也说:张勋“玩冲人于股掌,遗清室以至危”,又说:“国璋在前清时代,本非主张革命之人,遇辛亥事起,大势所趋,造成民国”。他们为什么这样为紫禁城开脱呢?又何以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呢?我得到的惟一结论是:这些人并非真正反对复辟,问题不过是由谁来带头罢了。

在紫禁城看来,只要能捉老鼠,花猫白猫全是好猫,无论姓张姓段,只要能把复辟办成,全是好人。

所以在冯、段上台之后,孤臣孽子们的目光曾一度集中到这两位新的当权者身上。在张勋的内阁中当过阁丞的胡嗣瑗,曾做过冯国璋的幕府,在了巨复辟中是他一度说动了冯的,现在又活动冯国璋去了。后来段祺瑞也和世续有过接洽。但在冯、段这一年任期中,事情都没有结果。因为冯、段上台之后闹了一年摩擦,北洋系由此开始分裂为直系(冯)和皖系(段)。在忙于摩擦中,冯没有给胡嗣瑗什么答复就下了台。段虽然也找过世续,透露出复辟也无不可的意思,但经过了巳事件变得更加谨慎的世续,摸不透这位靠讨伐复辟而上台的总理是什么意思,所以没敢接过话头。

冯下台后,徐世昌出任总统,情形就不同了。在复辟刚失败之后,《上海新闻报》有篇评论文章,其中有一段是最能打动紫禁城里的人心的:

使徐东海为之,决不卤莽如是,故此次复辟而不出于张勋,则北洋诸帅早已俯首称臣……

不但我这个刚过了几天皇帝瘾的人为之动心,就是紫禁城内外的孤臣孽子们也普遍有此想法,至少在徐世昌上任初期是如此。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二·李延寿
  卷一百六·表第七·功臣世表二·张廷玉
  卷四十九·志第十六·柯劭忞
  卷三十一·黄以周
  卷第一百六十·胡三省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八·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四·佚名
  卷之一百·佚名
  ◎步军统领衙门·费行简
  九二三 军机大臣奏覆据各省续行送到应毁重本等书缴进销毁片·佚名
   第九章 人的惡行·林语堂
  志第二十九舆服上(原文)·范晔
  秦孝王杨俊传·魏徵
  李振传·欧阳修
  王厚传·脱脱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十九·彭定求

        卷79_1 【棹歌行】骆宾王   写月涂黄罢,凌波拾翠通。镜花摇芰日,衣麝入荷风。   叶密舟难荡,莲疏浦易空。凤媒羞自托,鸳翼恨难穷。   秋帐灯华翠,倡楼粉色红。相思无别曲,并在棹歌中。   卷79_2 【海曲书

  • 七国考卷八·董说

    ○秦噐服傅车秦昭王使以傅车召范雎见史记翠鳯旗李斯谏逐客书云陛下建翠鳯之旗树灵鼍之鼓龙文鼎史记秦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龙文之鼎絶膑而死智嚢鼎秦丞相樗里子作一鼎文曰智囊古文大篆书见

  • ●卷五·陈康祺

    ◎图理琛异域录康熙五十一年,土尔扈特汗阿玉奇从子阿喇布珠尔请内属,诏封贝子,寻遣归。上命图理琛等赍敕往谕,假道俄罗斯,五十四年三月还京。是役也,往返三载余,经行数万里,盖土尔扈特为俄罗斯所隔,而俄罗斯又故导我使纡行故也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九十三·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五·佚名

    天启二年八月甲子朔

  • 卷十·萧常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十   宋 萧常 撰 列传五 龎统字士元襄阳人少未知名颍川司马徽有 知人之鉴统往见之徽采桑於树上坐统树下 共语终日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 从父德公雅重之常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五十三·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鲜于谏议侁行状秦观公讳侁字子骏其先成汤之裔箕子封于朝鲜子仲食采于于为鲜于氏世家渔阳唐初诏为阆州刺史殁于官子孙家焉遂为阆中人开元时仲通叔明节制两川叔明以功赐姓李氏后复故姓于公十二世祖也曾祖演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四十五·阿桂

    十二月癸酉上谕内阁曰西南两路军营音信已通自此合兵防平定小金川之后即应移师金川歼厥渠魁以杜边陲后患此时兵粮充裕应分三路进发用壮军威温福着授为定边将军阿桂丰升额均授为副将军其将军及副将军之印着派侍郎福康

  • 卷六十六·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六十六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己巳防赞大臣扎隆阿等疏奏擒获乌梁海逃犯恩克扎隆阿等奏言准郡王车木楚克扎布咨十月十七日同内大臣察达克等在吹河派兵分队捉生询问逃犯恩克踪迹旋获同逃之

  • 卷八十四·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八十四宋 赵汝愚 编儒学门释老上仁宗论僧绍宗妖妄惑衆 韩 琦臣伏见兴国寺有外来僧绍宗自今月十四日于本寺後三门上燃灯穿膝出榜行疏惊惑民庶意在规

  • 卷第九·佚名

    日本文德天皇實錄卷第九 文德紀九文德天皇起天安元年二月,盡十二月右大臣-正二位臣-藤原朝臣-基經等,奉敕撰一、慶賀木連理白鹿之瑞與天安改元文德天皇二月,己巳朔庚午 ,地震。乙亥 ,地震。壬午 ,地震。甲申 ,地震。從五位

  • 卷二·陆九渊

    卷二与王顺伯大抵学术有说有实,......昔之有是说者,本于有是实,后之求是实者,亦必由是说。故凡学者之欲求其实,则必先习其说。既习之,又有得有不得。有得其实者,有徒得其说而不得其实者。说之中又有浅深,有精粗,有偏全,有纯驳,

  • 卷十二·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左氏传续説十二   宋 吕祖谦 撰哀公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元年】越既为吴俘虏残灭之余若不是二十年亦不能伐吴一日之行所欲必成【元年】所欲必成是水陆必备如汉霍去病出师天子遣太官赍数十乗是也命

  • 法门品第四·佚名

    尔时佛告诸比丘,菩萨如是观种姓已,彼兜率天宫有一大殿。名曰高幢。纵广正等六十四由旬。菩萨尔时昇此大殿。告天众言:汝当尽集听我最後所说法门。如是法门。名为教诫思惟迁没方便下生之相。是时一切兜率天子及诸天女。闻

  • 第十三卷·佚名

    大法炬陀罗尼经 第十三卷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供养法师品第三十佛告阿难。尔时有一天子菩萨摩诃萨。名须夜摩。白放光如来言。世尊。我等在于林间有所思念。初来归敬佛世尊时。皆已咨白。时放光佛从天菩萨闻如

  • 肇论新疏卷下·文才

    五台大万圣佑国寺开山住持释源大白马寺宗主赠邽国公海印开法大师长讲沙门文才述涅槃无名论第四 涅槃唐译圆寂。谓四德已备曰圆。三障已亡曰寂。即第一义真该通空有佛性是也。故下文中亦叙第一义。意在于此。亦名尽谛

  • 金刚经鸠异·段成式

    唐太常少卿 临淄段成式 柯古撰序贞元十七年。先君自荆(一作蕲)入蜀。应韦南康辟命。(南康王韦皋)洎韦之暮年。为贼辟谗构。遂摄尉灵池县。韦寻薨。贼辟知留后。先君旧与辟不合。闻之连夜。离县至城东门。辟寻有帖。

  • 辽史拾遗·厉鹗

    补作中国辽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清厉鹗撰。乾隆八年(1743)刊行于世,有汪氏刻本、《四库全书》本。元朝脱脱等人奉敕修撰的《辽史》,主要依据耶律俨的《实录》和陈大任的《辽史》,仅11个月便仓卒成书,史料范围狭窄,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