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内容简介

《汉书》汉·班固 撰

汉书又称前汉书,此书继《史记》之后又一重要史书。

全书记述上起西汉的汉高祖,下至新朝的王莽,共230年的历史故事。

本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目录

【纪】

汉书卷一 上 高帝纪 第一上(汉高祖刘邦)

汉书卷一 下 高帝纪 第一下(汉高祖刘邦)

汉书卷二 惠帝纪 第二(汉惠帝刘盈)

汉书卷三 高后纪 第三(汉高后吕雉,汉少帝刘恭,汉少帝刘弘)

汉书卷四 文帝纪 第四(汉文帝刘恒)

汉书卷五 景帝纪 第五(汉景帝刘启)

汉书卷六 武帝纪 第六(汉武帝刘彻)

汉书卷七 昭帝纪 第七(汉昭帝刘弗陵)

汉书卷八 宣帝纪 第八(汉宣帝刘询)

汉书卷九 元帝纪 第九(汉元帝刘奭)

汉书卷十 成帝纪 第十(汉成帝刘骜)

汉书卷十一 哀帝纪 第十一(汉哀帝刘欣)

汉书卷十二 平帝纪 第十二(汉平帝刘衎)

【表】

汉书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 第一(刘氏以外诸侯王)

汉书卷十四 诸侯王表 第二(刘氏诸侯王)

汉书卷十五 上 王子侯表 第三上

汉书卷十五 下 王子侯表 第三下

汉书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第四

汉书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第五

汉书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 第六

汉书卷十九 上 百官公卿表 第七上

汉书卷十九 下 百官公卿表 第七下

汉书卷二十 古今人表 第八

【志】

汉书卷二十一 上 律历志 第一上( 邓平的“太初历”)

汉书卷二十一 下 律历志 第一下(刘歆的“三统历”)

汉书卷二十二 礼乐志 第二

汉书卷二十三 刑法志 第三

汉书卷二十四 上 食货志 第四上

汉书卷二十四 下 食货志 第四下

汉书卷二十五 上 郊祀志 第五上

汉书卷二十五 下 郊祀志 第五下

汉书卷二十六 天文志 第六

汉书卷二十七 上 五行志 第七上

汉书卷二十七 中上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上

汉书卷二十七 中下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下

汉书卷二十七 下上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上

汉书卷二十七 下下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下

汉书卷二十八 上 地理志 第八上

汉书卷二十八 下 地理志 第八下

汉书卷二十九 沟洫志 第九

汉书卷三十 艺文志 第十(根据刘向的《别录》、刘歆的《七略》写成)

【传】

汉书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 第一(陈胜,项籍)

汉书卷三十二 张耳陈馀传 第二(张耳,陈余)

汉书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 第三(魏豹,田儋,韩王信)

汉书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 第四(韩信,彭越,黥布,卢绾,吴芮)

汉书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 第五(荆王刘贾,燕王刘泽,吴王刘濞)

汉书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 第六(楚元王刘交,刘向,刘歆)

汉书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 第七(季布,栾布,田叔)

汉书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 第八(刘肥,刘如意,刘友,刘恢,刘建)

汉书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 第九(萧何,曹参)

汉书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 第十(张良,陈平,王陵,周勃)

汉书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第十一(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

汉书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 第十二(张苍,周昌,赵尧,任敖,申屠嘉)

汉书卷四十三 郦陆朱刘叔孙传 第十三(陆贾,朱建,刘敬,叔孙通)

汉书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第十四(淮南厉王刘长,衡山王刘赐,济北贞王刘勃)

汉书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 第十五(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

汉书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 第十六(石奋,卫绾,直不疑,周仁,张欧)

汉书卷四十七 文三王传 第十七(梁孝王刘武,代孝王刘参,梁怀王刘揖)

汉书卷四十八 贾谊传 第十八(贾谊)

汉书卷四十九 爰盎晁错传 第十九(袁盎,晁错)

汉书卷五十 张冯汲郑传 第二十(张释之,冯唐,汲黯,郑当时)

汉书卷五十一 贾邹枚路传 第二十一(贾山,邹陽,枚乘,路温舒)

汉书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 第二十二(窦婴,田蚡,灌夫,韩安国)

汉书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传 第二十三(临江闵王刘荣,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阏,鲁共王刘馀,江都易王刘非,胶西于王刘端,赵敬肃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长沙定王刘发,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

汉书卷五十四 李广苏建传 第二十四(李广,苏建 )

汉书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 第二十五(卫青,霍去病)

汉书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 第二十六(董仲舒)

汉书卷五十七上 司马相如传 第二十七上(司马相如)

汉书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 第二十七下(司马相如)

汉书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第二十八(公孙弘,卜式,儿宽)

汉书卷五十九 张汤传 第二十九(张汤)

汉书卷六十 杜周传 第三十(杜周)

汉书卷六十一 张骞李广利传 第三十一(张骞,李广利)

汉书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 第三十二(司马迁)

汉书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 第三十三(戻太子刘据)

汉书卷六十四 上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第三十四上(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徐乐,严安,终军,王褒,贾捐之)

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 第三十五(东方朔) 汉书卷六十六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 第三十六(公孙贺,刘屈牦,田千秋,王?,杨敞,蔡义,陈万年,郑弘)

汉书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 第三十七(杨王孙,胡建,朱云,梅福)

汉书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传 第三十八(霍光,金日磾)

汉书卷六十九 赵充国辛庆忌传 第三十九(赵充国,辛庆忌)

汉书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 第四十(傅介子,常惠,郑吉,甘延寿,陈汤,段会宗)

汉书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 第四十一(隽不疑,疏广,于定国,薛广德,平当,彭宣)

汉书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 第四十二(王吉,贡禹,龚胜,龚舍,鲍宣)

汉书卷七十三 韦贤传 第四十三(韦贤)

汉书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 第四十四(魏相,丙吉)

汉书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第四十五(眭弘,夏侯始昌,夏侯胜,京房,翼奉,李寻)

汉书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 第四十六(赵广汉,尹翁归,韩延寿,张敞,王尊,王章)

汉书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 第四十七(盖宽饶,诸葛丰,刘辅,郑崇,孙宝,毋将隆,何并)

汉书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 第四十八(萧望之)

汉书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 第四十九(冯奉世)

汉书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 第五十(淮陽宪王刘钦,楚孝王刘嚣,东平思王刘宇,中山哀王刘竟,定陶共王刘康,中山孝王刘兴)

汉书卷八十一 匡张孔马传 第五十一(匡衡,张禹,孔光,马宫)

汉书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 第五十二(王商,史丹,傅喜)

汉书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 第五十三(薛宣,朱博)

汉书卷八十四 翟方进传 第五十四(翟方进)

汉书卷八十五 谷永杜邺传 第五十五(谷永,杜邺)

汉书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师丹传 第五十六(何武,王嘉,师丹)

汉书卷八十七上 扬雄传 第五十七上(扬雄)

汉书卷八十七下 扬雄传 第五十七下(扬雄)

汉书卷八十八 儒林传 第五十八

汉书卷八十九 循吏传 第五十九

汉书卷九十 酷吏传 第六十

汉书卷九十一 货殖传 第六十一

汉书卷九十二 游侠传 第六十二

汉书卷九十三 佞幸传 第六十三

汉书卷九十四 上 匈奴传 第六十四上(匈奴)

汉书卷九十四 下 匈奴传 第六十四下(匈奴)

汉书卷九十五 西南夷两粤朝鲜传 第六十五(南越,卫氏朝鲜)

汉书卷九十六 上 西域传 第六十六上(西域)

汉书卷九十六 下 西域传 第六十六下(西域)

汉书卷九十七 上 外戚传 第六十七上(外戚)

汉书卷九十七 下 外戚传 第六十七下(外戚)

汉书卷九十八 元后传 第六十八(王政君)

汉书卷九十九 上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上(王莽)

汉书卷九十九 中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中(王莽)

汉书卷九十九 下 王莽传 第六十九下(王莽)

汉书卷一百 上 叙传 第七十上(班家历史,班固序文)

汉书卷一百 下 叙传 第七十下(班家历史,班固序文)

【纪】

汉书卷一 上 高帝纪 第一上(汉高祖刘邦)

汉书卷一 下 高帝纪 第一下(汉高祖刘邦)

汉书卷二 惠帝纪 第二(汉惠帝刘盈)

汉书卷三 高后纪 第三(汉高后吕雉,汉少帝刘恭,汉少帝刘弘)

汉书卷四 文帝纪 第四(汉文帝刘恒)

汉书卷五 景帝纪 第五(汉景帝刘启)

汉书卷六 武帝纪 第六(汉武帝刘彻)

汉书卷七 昭帝纪 第七(汉昭帝刘弗陵)

汉书卷八 宣帝纪 第八(汉宣帝刘询)

汉书卷九 元帝纪 第九(汉元帝刘奭)

汉书卷十 成帝纪 第十(汉成帝刘骜)

汉书卷十一 哀帝纪 第十一(汉哀帝刘欣)

汉书卷十二 平帝纪 第十二(汉平帝刘衎)

猜你喜欢
  帝纪第三 太宗纪·魏收
  卷三百二·列传第六十一·脱脱
  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五十七·脱脱
  卷十四·岳珂
  安徽巡抚程元章奏 张秀公等供词南方几省与王朝有关的·雍正
  竹书统笺凡例·徐文靖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六·佚名
  卷之四百二十一·佚名
  卷之三百五十八·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二·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七·佚名
  卷二百二十八·杨士奇
  卷二百二十七·佚名
  卷十四·徐自明
  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谭苑醍醐卷八·杨慎

    老子解干霄蔽日巨木也求尺寸之材必后防杙龙吟虎啸至音也尚颊舌之感者必下于蛙黾故曰大音希声大器晩成阳焰素问云泽中有阳焰阳焰如火烟腾腾而起于水靣者是也盖泽有阳焰乃山气通泽山有隂霭乃泽气通山禆海説文禆接益也以

  • 甲集第十八·钱谦益

    唐应奉肃九首【送陶元庸】有酒浇赵州,无酒酹鹦鹉。不逢平原君,何须识黄祖。杀姬谢躄士,兹事付尘土。谁能爱文章,甘受嫚骂侮。丈夫气盖世,身为知己许。苍茫风尘际,因子慨今古。临岐舞铜剑,霜隼陵平楚。去

  • 卷十三·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十三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林逋和靖诗钞林逋字君复杭之钱塘人少孤力学刻志不仕结庐西湖孤山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临终诗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时人高其志识赐諡和靖先生逋不娶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四十八·杨仲良

      钦宗皇帝   诛六贼   宣和七年十二月甲子,太学生陈东等伏阙上书,乞诛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邦彦、朱勔六贼,曰:『臣等闻自古帝王之盛,莫盛于尧舜,而尧舜之盛,莫大于赏善罚恶。尧之时有八元、八恺,而未暇用;有四

  • 榆巢杂识·上卷·赵慎畛

    ○朱批谕旨太祖高皇帝以遗甲一十三副,仗顺兴师,肇开鸿业,临御之日,大抵秉旄执钺居多。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视帝尧起自唐封,尚先五载。国家旧制,始置内三院,后乃改置内阁,以出纳纶音。自增用奏折以后,皆亲御丹毫,在廷之臣,一辞莫赞

  • ●郭青螺先生崇论卷之七·李衷纯

    易论上易论下易有太极诗论春秋论上春秋论下终始论仁圣论圣神论知觉论师论律吕论一律吕论二律吕论三○易论 【上】夫易者何也生生之谓也生生者何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生大业

  • ◎刘文嘉第二·李定夷

    蒙藏院佥事马为珑,江苏人,向在京八大胡同逛游,因与春艳院小班妓女陈桂卿相识,时常过往,一夕无间。陈桂卿闻马为珑当蒙藏院差,每月薪俸有数百洋之多,家中亦系豪富,乃于去年春间随马为珑过度。言妻则未立有婚书,言妾则未立有契约

  • 第一九九附禀光绪十四年一月二十六日一一四○七—三·佚名

    新竹知县方,列举粮房进出款,附禀请台北府雷给予津贴敬再禀者,卑邑钱粮等款,及有关款目之事,向归粮房收缴承办,公事极多,该书每年用款,亦复不少。盖乡民顽蠢,向无自封投柜输完。粮书则某庄某人应完何粮若干

  • 上党王元天穆传·李延寿

    元平的弟弟长生,任游击将军,死去以后,到孝庄帝时,因他儿子天穆显贵,被追赠司空。  天穆性情温和忠厚,仪容俊美,善射而且很有名气。六镇作乱时,尚书令李崇、广阳王深北上讨伐,天穆为太尉出行慰问各军,路过秀容时,见到了尔朱荣,两

  • 北洋海军章程第九·佚名

    仪制 冠服 相见礼节 国乐 军乐 王命旗牌 印信冠服: 凡海军大小官员,恭遇万寿圣节、元旦、冬至令节,行礼冠服,均着行装,若因公在岸,与在岸各官同。 凡海军大小官员在船,除管带官、文案、交应官、医官听着长服外,余均短衣窄袖,以

  • 論衡校釋卷第二十三·黄晖

      言毒篇   盼遂案:篇末:「君子不畏虎,獨畏讒夫之口。讒夫之口,為毒大矣。」仲任此篇殆傷於譖而作歟?   或問曰:「天地之間,萬物之性,含血之蟲,有蝮、蛇、蜂、蠆,咸懷毒螫,犯中人身,謂(渭)護(濩)疾痛,當時不救,流遍一身。先孫曰:「

  • 四书賸言补卷二·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管子曰孝弟者仁之祖也谓仁原本于孝弟也论语开卷便以孝弟为仁本实袭此言以管子在论语前也然则仁本孝弟在前人有成言矣若唐房龄注管子曰仁从孝弟生故为仁祖此生字则又从论语本立道生语而推言之然亦

  • 卷四·陈经

    <经部,书类,陈氏尚书详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四宋 陈经 撰陶谟此篇其初乃因禹之问答其后皆陶之所陈谋之一定可以为万世帝王之法故名之以陶谟其大要则以知人安民为主而知人安民之本又在惠迪厥德葢德之不迪

  •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第二·佚名

    大唐天竺三藏善无畏共沙门一行译  入漫茶罗具缘真言品第二之余  尔时毗卢遮那世尊。与一切诸佛同共集会。各各宣说一切声闻缘觉菩萨三昧道。时佛入于一切如来一体速疾力三昧。于是世尊复告执金刚菩萨言。  我昔

  • 裙钗之战·大仲马

    《裙钗之战》是以小说体栽描绘的法国一段内战史,是大仲马的一部鸿篇巨著。十七世纪中叶,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年幼当政,王太后安娜公主垂帘听政。由于前总理黎世留去世而指定马扎里尼红衣主教继任,加速了法国政经的内外交困

  • 忠穆集·吕颐浩

    宋代诗文别集。吕颐浩撰。吕颐浩谥忠穆,因以名集。《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吕忠穆集》15卷,其中“后三卷为《燕魏录》,杂记古今事”。《宋史·艺文志》也著录《忠穆文集》15卷。但旧本久佚,清代修《四库全书》,自

  • 英耀赋·佚名

    英耀赋或英耀篇是江湖术士看相的口诀。中国古代有一种“相术”,不测八字,不看风水,全凭眼力,只通过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如言谈、神情、习惯动作等,就能摸出对方的底细。这门相术,就是《英耀赋》,它教人如何透过观察对方的各种

  • 逸周书·佚名

    这是一部记载周时诰、誓、命的汇编书,共有71篇,作者不详。原名《周史记》、《周书》、《逸周书》。司马迁、班固、许慎、马融、郑玄、郭璞等在编写史书的过程中均引证过此书所记载的材料,晋太康二年(218年),《汲冢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