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十四 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

(邓彪、张禹、徐防、张敏、胡广)

◆邓彪传,邓彪字智伯,南陽新野人,太傅邓禹之同宗,父亲邓邯,中兴初期因功封为黾阝侯,官做到渤海太守。

邓彪年轻时注重励志,修孝行。父亲死了,让国给异母弟荆凤,显宗认为他品节高尚,下诏同意了。邓彪后在州郡做官,升迁到公府,五迁桂陽太守。

永平十七年(75),召入做太仆。数年,死了后母,因病版辞回家,诏书赐他用光禄大夫行服,服完毕,拜为奉车都尉,升为大司农。数月后,代鲍昱做太尉。邓彪在位时很清白,做百官表率。做官四年,因病请退职。

元和元年(84),赐策罢官,赠钱三十万,以二千石的俸禄终其身。又诏太常四季致送宗庙的祭肉,河南尹派县丞存问,常以八月旦奉送羊酒等物。和帝即位,用邓彪做太傅,录尚书事,赐爵关内侯。永元初年,窦氏专权骄傲放纵,朝廷多有人谏争,而邓彪在位修身罢了,不能有所匡正。又曾经上奏免去御史中丞周纡,周纡前失窦氏旨,所以有人因此讥讽他,但是当时人敬重他的礼让。等到窦氏被杀,邓彪因老病上还枢机职,诏赐养牛酒而许可了。

五年(94)春,死在官位上,天子亲临其家吊丧。

◆张禹传,张禹字伯达,赵国襄国人。祖父张况之族姊为皇祖考夫人,多次往来于南顿,见过光武帝。光武为大司马,过邯郸,张况做郡吏,谒见光武。光武大喜道“:现在找到我大舅了!”于是一起向北,到高邑,用况做元氏令。升为涿郡太守。又做了常山关长。正逢赤眉军攻关城,张况打死了。父张歆,初因报仇逃亡,后来做了淮陽相,死在汲县令官位。张禹性情笃厚节俭。父亲死后,汲县吏人赙送前后达数百万,全部没有收受。又把田宅推让给伯父,身自寄止。

永平八年(66),举为孝廉,稍升迁,建初年间,拜为杨州刺史。当他过江巡视,中土百姓都以为江有子胥之神,难于过江。禹将渡,官吏坚决请求,张禹不听。并且厉声说:“子胥如有灵,知道我的目的在于理察冤假错案,难道还害我吗?”于是鼓着桨过去了。经过郡邑,偏僻之地没有不全部走到,亲自审录囚徒,很多情况弄明白被处理了。吏民很少见过使者,百姓心怀喜悦,怨德美恶,没有不自归了。

元和二年(85),转兖州刺史,也有清平的美称。

三年(86),升为下邳相。徐县北界有蒲陽坡,旁边多良田,而荒废没人耕种。张禹替他们打开水门,通引灌溉,于是成了熟田数百顷。劝导并带领吏民,借给种子,亲自勉励劳动,便大收谷实。邻郡贫困户归附千余户,房屋相连,下面成了集市。后来每年开垦千余顷,百姓得到温饱自给。功曹史戴闰,旧太尉掾吏,权柄倾动郡内。有小责备,张禹叫他自到徐狱投案,然后正其法。自长史以下,没有不震惊起敬。

永元六年(95),进朝廷做大司马,拜为太尉,和帝很有礼地对待他。

十五年(104),皇上南巡祠园庙,张禹以太尉兼卫尉在朝留守。听说车驾将进幸江陵,张禹认为不应冒险远行,驿马上谏。诏报说“:祠谒已完,应南边祭大江,得到君奏,到汉水回舆而归。”等到回朝之后,张禹特受赏赐。

延平元年(106),张禹升为太傅,录尚书事。邓太后因殇帝初生,想叫重臣居在禁内,于是下诏叫禹住在宫中,给帷帐床褥,太官早晚进食,五天一次回府。每次朝见,特赞,与三公绝席。张禹上言道“:当凶庐密静之时,不宜照常有事于苑囿。像广成、上林等空地,应暂且分给贫民。”太后听从了。等到安帝即位,张禹几次上奏请求退职,诏书派小黄门问疾,赐牛一头,酒十斛,劝令就第休养。还前后送了钱布、刀剑、衣物,次数不少。

永初元年(107),张禹因定策功封为安乡侯,食邑千二百户,与太尉徐防、司空尹勤同日受封。这年秋天,因寇贼水雨灾害策免去徐防、尹勤之职,而张禹内心不安,上书请求退职,更拜为太尉。

四年(111),邓太后之母陰氏(新野君)病了,皇太后车驾到达她的住处。张禹与司徒夏勤、司空张敏都上表说:“新野君不安,车驾连日到她那里住宿,臣等十分害怕。臣听说王者出动必先作安排,停留则用交卓戈之士作保卫,清道而后行走,清室而后住下,离宫不宿,为了注重保卫。陛下一片孝心,亲省方药,恩情发自内心,久处在外,百官露止,议者感到不安。应暂时回宫,上为宗庙社稷、下为万国子民设想。”连续三次上奏,经过力争,才回宫。后来连年灾荒,府藏空虚,张禹上疏请求征求三年租税,以助郡国粮食和借贷。诏许可了。

五年(112),以陰陽不和策免职。

七年(114),死在家中。朝廷派使者吊祭。除小儿子张曜为郎中。长子张盛为嗣。

◆徐防传,徐防字谒卿,沛国钅至人。祖父徐宣,做过讲学大夫,用《易经》教授王莽。父徐宪,也传授徐宣之业。徐防少年时学习父亲、祖父之学,永平年间,举为孝廉,除为郎。徐防体貌矜持严肃,占对可观,显宗认为很奇异,特补他为尚书郎。职务是掌管机要,周密谨慎从事,奉侍二帝,不曾有过失。和帝时,升为司隶校尉,出为魏郡太守。

永元十年(99),升为少府、大司农。徐防勤晓政事,在哪个岗位都有事迹。十四年(103),拜为司空。徐防认为《五经》久远,圣意难得明白,应该作些章句解释,使后学学习便利些。上疏道:“臣听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从子夏开始。以后各家分析,各有不同的说法。汉朝继承乱秦之后,经典已经废绝,本文略存,有的没有章句。收拾缺遗,建立明经,博征儒术,开设太学。孔圣人已经远了,微妙的旨意将要失传了,所以立博士十又四家,设甲乙之科目,用来勉劝学者。为的是告诉人们什么是善恶,如何改正破敝成为善良之人。臣看到太学考试博士弟子,都是用的意说,不修家法,私相容隐,开生奸路。每有策试,就兴起诉讼,论议纷纭错杂,互相指摘是非。孔子说的‘述而不作’,又说‘吾犹及史之阙文’(意思是说他自己年轻时还看见过古史官之缺文,现在没有了)恨史有所不知而不肯缺略哩。今不依章句,乱生穿凿附会,以为遵师是不合法的,意说为得理,轻侮道术,渐渐成了风俗,的确不是诏书实选的本意。改薄从忠,这是三代的常道,专精务本,儒学所先。臣以为博士及甲乙策试,应该根据名家章句,开设五十难题,用来策试士人。解释得多的擢为上等,引文明确的为高说;如果不依先师,义有自相矛盾,都算是错的。《五经》各取上等六人,《论语》不宜射策。即使所失已久,稍可矫正一些差错。”诏书下给公卿,都依从徐防的说法。

十六年(104),徐防拜为司徒,延平元年(106),升为太尉,与太傅张禹参录尚书事,数次得过赏赐,甚见优宠。安帝即位,以定策封龙乡侯。食邑千一百户。这年因灾异寇贼策免职。回到封地。所有三公因灾异免的,从徐防开始。徐防死后,儿子徐衡当嗣,让封于其弟徐崇。几年后,不得已,才出就爵。

◆张敏传,张敏字伯达,河间莫阝人。

建初二年(77),举为孝廉,四次升迁,五年(80)做了尚书。建初年间,有人侮辱人家的父亲,而那人的儿子把他杀了,肃宗宽其死刑而降等处理,从此以后把这事作为例子。这时就定下来,制定了《轻侮法》。张敏驳议道“:《轻侮》之法,先帝一切的恩惠,没有成科班之律令。死生之判决,宜从上下,犹如天之有四时,有生有杀。如果开相容恕,著为定法,这就是故意设置奸萌,生长罪过。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春秋》之义,子不报仇,不是儿子。而法令不替他减刑,因为相杀之路不可开的缘故。现在假托出于义愤得以减刑,乱杀人的有差别,使执法之官吏能设巧诈,不是教以‘在酉鬼不争’的意思。又《轻侮》之比,渐渐多起来,至有四五百科,转相顾望,越来越多,难以流传万年。臣听得老师说‘:救文莫如质。’所以高帝去掉繁苛之法律,为约法三章。建初年间的诏书,有改于古代的,可以下三公、廷尉除掉其敝。”议论罢了不被省察。张敏又上疏道“:臣敏蒙恩,特被提拔,愚心所不晓,迷意所不解,的确不敢随便附和众议。臣想见孔子垂经典,皋陶造法律,推原他们的本意,都想禁止百姓作坏事。不知道《轻侮》之法将用来禁止什么?必不能使人不相轻侮,而更开相杀之路,执法之吏又容其奸枉。议论者有的说‘:平法当先论生。’臣愚以为天地之性,只有人最宝贵,杀人者死罪,三代通制是如此。今想趋生,反开杀路,一人犯法不死,天下受他的害。古记说:‘利一害百,人去城郭。’春生秋杀,天道之常规。春天一物枯死就是灾,秋天一物开花就是异。王者承天地,顺四时,以圣人为法,以经律为依据。愿陛下留意下面的百姓,考寻利害,广泛让大家评议,天下幸运得很。”和帝听从了。

九年(84),张敏拜为司隶校尉。到职视事二年,升为汝南太守。清约不繁,用刑公平正直,有理能名。后因事免职。

延平元年(106),拜为议郎,再升为颍川太守。

永初元年(107)征召为司空,在位奉法办事而已。视事三年,因病请求退职。皇上不听。

六年(113)春,行大射礼,陪位顿时倒下,才策免职。因病重,死在家中。

◆胡广传,胡广字伯始,南郡华容人。六世祖胡刚,清高有志节。平帝时,大司徒马宫选拔他。正逢王莽摄政时,胡刚解除衣冠,悬府门而去,于是逃亡到交阝止,隐于屠宰所之间。后来王莽失败,才归乡里。父亲胡贡,做过交阝止都尉。胡广少时孤苦贫困,亲自做家务劳动。长大后,随辈入郡做散吏。太守法雄之子法真,从家中来省其父。法真颇知人。遇上岁终应举,法雄命法真帮助他选拔人才。法雄于是大会诸吏,法真自己从窗户间观察,于是指胡广以告法雄,便察孝廉。既到京师,以章奏试之,安帝以胡广为天下第一。旬月拜为尚书郎,五次升迁为尚书仆射。顺帝想立皇后,而贵人中受宠的有四人,不知立谁为好,商议想用抽签的办法求神定选。胡广与尚书郭虔、史敞上疏谏道“:私自看到诏书认为立皇后是大事,谦让不自专定,想借抽签的办法,求神决疑。古书所载,祖宗典故,从来没有过的。靠神和巫,不一定找到贤人,就是遇到这种人,还不是以德选人。人的形貌产生于自然,譬喻在天必有异表。应该参照良家,选择有德之人,德相同就看年龄,年龄均等就看相貌,考之于经典,断之于圣虑。政令好比出汗,出来就不能收回。诏文一下达,见之于四方。臣的职责在于拾遗,忧深责重,因此焦心,冒昧陈述意见以上闻。”帝听从了,把梁贵人这位良家女子定立为皇后。当时尚书令左雄建议改革察举的制度,限年在四十岁以上,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

胡广又与敞、虔上书驳之道:“臣听说群王以兼览博照为德,臣子以献可否为忠。《书经》载有考正疑事,谋及卿士的说法;《诗经》有赞美先人,咨询采樵之人的事例。国有大政,一定要考查从前的历史,询问于故旧老人,因此虑无失策,举措没有错误。我们看到尚书令左雄议郡举孝廉,都限年在四十以上,诸生试章句,文吏试片戋奏。明诏已经许可,又叫臣等相与参谋。想到王命之重,载在篇典之上,应当悬于日月,固之于金石,传给百王,流传万世。《诗经》说‘:天难谌斯,不易惟王。’(意思是:天难得信,王命不可更改。)可不谨慎吗!大凡选举人才,不能拘泥定制,陈平六奇之策,不是出自经学;郑国子产从政,晏子之化东阿,不是依靠章奏。甘罗十二为相,子奇十八化东阿,都是年轻显能;佟军、贾谊名声显扬,也在弱冠之年。汉朝继承周、秦,兼览殷、夏,祖德师经,参杂王霸之治,圣主贤臣,世以致理,贡举的制度,没有什么变革。今以一臣之言,改革旧章,好处不明显,群众不心服。矫枉变常,政之所重,而不访台司,不谋于卿士。如果文件发下去,议者有不同看法,不同意,那么朝廷行使起来不方便,同意,则王言已行。臣愚认为可以宣下百官,参照其同异之处,然后择其胜否,详采其核心部分。敢以瞎说,冒犯天禁,希陛下采纳。”皇帝不听从。当时陈留郡缺职,尚书史敞等推荐胡广。奏道:“臣听说德以明贤,爵以建事‘,明试以功’,《典谟》所赞美‘,五服五章’,(注:五服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五者之服必须章明。)天秩所作,因此臣竭其忠心,君厚其宠,举动不失德,下忘其死。私下看到尚书仆射胡广,体真履规,谦虚温雅,博物洽闻,穷究其理,《六经》典奥,旧章宪式,无所不览读。柔而不犯非义,文明而有礼貌,忠贞之性,忧公如家。不夸其能,不伐其劳,谨慎周到,行为没有差错。早晚努力,十有余年,心不外顾,志不苟进。臣等认为胡广在尚书之职位,劳苦日久,后来母亲年老,既蒙简照,应试职千里,匡宁方国。陈留近郡,今太守任缺。胡广才略深茂,能够拔烦,愿以参选,纠正颓俗,使束修守善,有所劝仰。”胡广掌机要十年,出为济陰太守,因举吏不实被免职。又作了汝南太守,入拜大司农。

汉安元年(142),升为司徒。质帝死后,代李固作太尉,录尚书事。因定策立桓帝,封为育陽安乐乡侯。因病退位。又拜司空,告老还家。不久以特进召拜太常,升为太尉,因日食免职。复为太常,拜太尉。

延熹二年(159),大将军梁冀被杀,胡广与司徒韩纟寅、司空孙朗犯了不卫宫罪,都减死一等,夺爵土,免职为庶人。后拜太中大夫、太常。

九年(166)又拜司徒。灵帝即位,与太傅陈蕃参录尚书事,复封故国。因病请求退职。遇上陈蕃被杀,代为太傅,总录如故。这时年已八十,而心力克壮。继母在堂,早晚问安,傍无几杖,言不称老。母死后,居丧尽哀,照礼不差。性格温柔谨素,常逊言恭色。达练事体,明解朝章。虽没有謇直之风,屡有补缺之益。所以京师谚语说:“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等到与李固定策,大议不全,又与中常侍丁肃结为婚姻,因此被当时人讥毁。胡广自在公台三十余年,历侍六个皇帝,礼任甚优,每次逊位辞病,及免职退回田里,不满一年,又复升进。共一次作司空,两次作司徒,三次登太尉,又做了太傅。他所辟命,都是天下名士。与故吏陈蕃、李咸并为三司。陈蕃等每朝会,常称病避胡广,时人以为光荣。

年八十二,熹平元年(172)去世。朝廷派五官中郎将持节奉策赠太傅、安乐乡侯印绶,给东园梓器,谒者护丧事,赐冢茔于原陵,谥为文恭侯,拜家中一人为郎中。故吏自公、卿、大夫、博士、议郎以下数百人,都是....殡位,自寿终到殡葬。汉兴以来,人臣之盛,不曾有过。起初,杨雄依照《虞箴》作《十二州二十五官箴》,其中九箴遗失,后来涿郡崔马因和儿子崔瑗又临邑侯刘..马余增补十六篇,胡广又继作四篇,文甚典美。于是全部撰目录,为它作解释,名叫《百官箴》,共四十八篇。其余所著诗、赋、铭、颂、箴、吊及诸解诂,共二十二篇。

熹平六年(178),灵帝思感旧德,于是画胡广及太尉黄琼之像于省内,诏议郎蔡邕替它作颂。

猜你喜欢
  志第二十七 经籍一(经)·魏徵
  卷三百九 元豐三年(庚申,1080)·李焘
  卷五前赵录五·崔鸿
  东都事略卷六十五·王称
  宗藩纪·张瀚
  ●卷一·劳格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五·佚名
  ●海东逸史卷十·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三·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二十一·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三·佚名
  周敦颐传·脱脱
  ●皇朝通典卷八十一·佚名
  选举一三·徐松
  203.宗泽三呼“过河”·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九出 村卺·李渔

    〖缕缕金〗(外扮樵叟,携薪上)丢樵担,贺婚姻。份资无别样,半挑薪。勾暖交杯酒,看谐秦晋。借题好去扰东君,知他决不吝,知他决不吝!〖前腔〗(净扮老农,携酒上)抛犁把,贺婚姻。份资无别样,酒三斤。勾饮新郎醉,看谐秦晋。借题好去扰东君,知

  • 曹组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曹组字彦章,元宠,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曹纬之弟。屡试不中,著《铁砚篇》自励(《松窗录》)。宣和三年(1121),赐同进士出身,官阁门宣赞舍人,睿思殿应制,以召对开敏得幸(见《宋史。曹勋传》)。 有《箕颍集》二十卷,已佚。近人赵

  • 卷十一 開寶三年(庚午,970)·李焘

      起太祖開寶三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癸丑,廢海州東海監,復為縣。   辛酉,詔諸州官吏次第審察民有孝弟彰聞、德業純茂者,(案宋有德行純茂科。宋史及宋史記、薛應旂續通鑑皆作德行純茂,此作德業純茂,「業」字誤。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一百十三·乾隆

      明  熹宗皇帝  【辛酋】天啓元年春二月辽阳有数日并出  闰月孙如游罢  如游入阁言者诋其不由廷推交章论列如游亦屡乞去帝辄慰留至是疏十四上乃许之【后四年卒赠少保谥文恭】  三月我  大清兵取沈阳辽

  • ●自序·何圣生

    世事纷纶,吾人置笔而起,不能更预一事。沧流到地,白日驰梭,奚遣幽忧?惟宜弄墨,有若负剑,所诏绪纟番。所收旧京梦华,或存国典;洼巷丛语,亦荟异闻。掌录备忘,久乃成帙,剔繁纂要,巨细杂综,类皆成于《瓮牖》、《负暄》,不复能权体例。冬日

  • 自序·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三十卷。《四友斋者》,何子宴息处也。何子读书颛愚,日处“四友斋”中,随所闻见,书之于牍。岁月积累,遂成三十卷云。四友云者,庄子、维摩诘、白太傅,与何子而四也。夫此四人者,友也。丛者,藂也冗也,言草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二十九·佚名

    万历四十三年二月戊寅朔祭 社稷遣公朱纯臣代○以陪祀官少殊不成礼谕后 郊 庙等祭有无故不到者重加罚治○赐崇王翊<釒爵>薨逝碑文○己卯扬州地震狼山寺殿坏塔倾江神祭牌崩裂○以詹事孙如游为礼部右侍郎仍兼翰林院侍

  •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之二百九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甲申传信录卷三·钱士馨

    大行骖乘稽古之失天下者有矣,不称同死社稷之为贤。飞廉死商之难,恶来哭纣之尸,皆不可为。忠长恶速亡,罪之大者也。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间,杀君三十有六,而称死君之难者三臣。宋督杀其君夷,而及其大夫孔父;宋万杀其君捷,而及大夫

  • 十国春秋卷七·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吴七列传刘信 吕师造王绾 王茂章米志诚苗璘刘信兖州中都人也初为羣盗战败奔广陵事太祖数有功太祖遇之厚常召信计事醉不能言太祖嫚骂之信即仗一劒弃去左右请追之太祖曰信岂负我者邪醉而去醒当复来明日果

  • 赵绰传·魏徵

    赵绰,河东人。 生性质直刚毅。 在北周时,起初当天官府史,因他恭谨勤勉,提升为夏官府下士,渐渐以聪明能干被人知晓,累次升迁,到转任内史中士。 遭父丧,离职守丧,悲哀太过,以至骨瘦如柴,世人称其孝。 守丧满期后,又当掌教中士。 隋

  • 卷五十四·纪昀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五十四知州知县等官表<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五十四知州知县等官国朝官制知州【从五品】顺天府五人奉天府四人直十二人江苏安

  • 明太祖的建国·吴晗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国家的含义。近几年来的学术讨论中,有人往往把我们这个时代关于国家的含义等同于历史上的国家的含义。这是错误的、不科学的。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包括政府、土地、人民、主权各个方面。由于政权性质的

  • 重刊金刚经集注序·朱棣

      金刚经者,说自释迦,来从舍卫,鸠摩翻译,得语言文字之详;象教宏敷,统纲领源流之正。洵禅门之宝炬,觉路之金绳也。惟是微言响绝,诵之者莫测其端,奥旨渊深,解之者莫窥其际;苟非钻研旧注,萃会诸家,参考乎得失之林,折衷于异同之旨,则虽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二·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持戒波罗蜜多品第七之五尔时世尊。说是义已。复增教示诸大菩萨摩诃萨众。说伽陀曰。应观世间能救护一切有情最胜因诸无边智悉了知获得涅盘无量乐往来殊

  • 毗尼母经卷第八·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十夜相应法者。若比丘畜长衣。不作净施不过十日。畜长钵不作净施。亦不过十日。是名十夜相应法。半月相应法者。夏安居前一月求浴衣。得衣已要半月著。至夏安居中半月一用浴。若比丘尼犯

  • 三洞众戒文·张万福

    三洞众戒文,唐道士张万福编撰。原书二卷,《正统道藏》本合为一卷,收入洞真部戒律类。卷首有作者自序,内称:学道求真,莫不先持斋戒;三洞诸经说戒多矣,难以具详。因此作者从诸经中录出戒文,辑为一编,旨在方便道士诵习持守,戒除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