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琼传
陆琼字伯玉,吴郡吴县人。祖父陆完,梁琅邪、彭城二郡郡丞。父陆云公,梁给事黄门侍郎,掌著作。
陆琼幼年聪慧,富于才情,六岁作五言诗,颇有文采。大同末年,云公受梁武帝诏校定《棋品》,到溉、朱异以下都来了,陆琼时年八岁,当着客人之面复盘,从此京师称之为神童。朱异说给武帝听,武帝下令召见,陆琼风采照人,对答如流,举止周密审慎,皇上十分惊奇。十一岁时,因父丧过度哀伤而变得极度瘦弱,表现出天赋的卓绝品性,其堂祖父陆襄感叹说:“这孩子必能光耀门庭,正所谓一不为少。”及至侯景作乱,陆琼带着母亲避乱,寄居于吴县之西乡,勤奋刻苦地读书,不分白天黑夜毫不懈怠,从此学识渊博,擅长作文。
永定年间(557~559),州中举为秀才。天嘉元年(560),为宁远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不久以本官兼任尚书外兵郎,以文学转兼殿中郎,任职期满成为正职。陆琼一向有美名,深为世祖所赏识。待到讨伐周迪、陈宝应等,都官之符及朝廷各种诏令文书等,均由朝廷下令交给陆琼完成。迁官新安王文学,掌东宫管记。
及至高宗为司徒,精选属官,吏部尚书徐陵向高宗举荐陆琼,说:“新安王文学陆琼,智识博洽通达,通晓典籍,足以为用,任职为郎署,历时已久,左西掾现正缺员,他正好适合这一人选,虽然从品位上讲是略有破拔之嫌,然而他久居下位,已是积年累月了。”于是任为司徒左西掾。不久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出访齐国。
太建元年(569),再以本官掌东宫管记。任太子庶子,兼通事舍人。转任中书侍郎、太子家令。长沙王陈叔坚为江州刺史,不遵法度,高宗以长沙王年少,授陆琼为长史,兼摄江州府国事,又兼浔陽太守。陆琼以母亲年老,不愿远离,太子也坚持请求留下他,于是没有前往。历任给事黄门侍郎,领羽林监。转任太子中庶子,兼步兵校尉。又兼大著作,撰国史。
后主即位,以陆琼代理中书省,掌诏诰。不久授散骑常侍,兼度支尚书,兼扬州大中正。至德元年(583),任度支尚书,参掌诏诰,且可判理廷尉、建康二狱之事。当初,琼父云公奉梁武帝敕令撰写《嘉瑞记》,陆琼遵循其宗旨续作,起自永定,迄于至德,编成一家之言。迁吏部尚书,著作如故。陆琼审练谱牒,善于品察人才,当初吏部尚书宗元饶去世后,右仆射袁宪举荐陆琼,高宗没有用他,到这时居官摄事,号为称职,后主十分倚重。
陆琼生性谦逊俭约,从不为自己私家聚敛财货,尽避地位资望日高一日,却坚持素志,不改操守,更加虚己下人。园池屋宇,不曾改建,车马衣服,不求鲜艳华丽,一年四季之俸禄,都发散给家族,家中没有多余的财货。晚年固锁心志,足不出户,想避开权要之地,常常托病引退而不去莅官治事。不久母丧忧郁而离职。当初陆琼侍奉太子时,母亲随同居住在官舍,后主赏赐优厚。等到丧棺还乡,下诏加给资助丧事之财货,并派遣谒者黄长贵手持册文祭奠,后主又亲自撰写志铭,朝野以为荣耀。陆琼哀伤思慕过于毁顿,至德四年(586)去世,时年五十岁。诏赠领军将军,由官府资助丧事。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猜你喜欢 卷三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七·脱脱 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六十六·赵尔巽 卷九十七 晉紀十九·司马光 第五十回 饮鸩毒姑妇成疑案 焚鸦片中外起兵端·蔡东藩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五十四·乾隆 大事记续编卷四十六·王祎 卷之七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九·佚名 五一一 军机大臣奏贵州解到应毁书籍并再将原单呈览片·佚名 钦定石峰堡纪略卷十七·佚名 历代名贤确论卷七十一·佚名 萧孝忠传·脱脱 卷一百六十五·佚名 卷一百三十二下·雍正 三十二年(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