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叟传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家中世代为官,胡氏家族为西夏著名的姓氏。胡叟少年时即聪慧敏捷,十三岁时就能辨别疑难,解释义理,名传乡国,他所明白的义理,即使与成人交手辩论,也很少有屈服的。他不从师,完全凭自学掌握义理,朋友劝他还是从师的好,他说:“先圣之言,精辟大义进入神境,哪是仅指一部《易经》呢?即使《易经》,我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一半以上的义理。而那些末世腐儒,仅能粗粗辨别刚柔的卦位,哪有能够探寻深义、推测未显之精理的能耐呢。我从师学习的事情,不是在今天就能实现的。”胡叟阅读的各种书籍,等到再次过目时,就都能背诵书的内容了。胡叟喜欢写文章,既善于典雅的词章,又工于乡语粗言。因姚氏政权将要灭亡,他便来到长安观察世态,隐姓埋名,怕被人知道。当时,京城有个叫韦祖思的人,少时就开始阅读典籍,很轻视当时的人,知道胡叟来了,便召见他。祖思很随便,对待胡叟不大周到,胡叟只与他聊了几句家常,便拂袖而出。祖思执意挽留他,说:“还没与您讨论天人之际的大事呢,为什么这么快就要回去?”胡叟回答说:“讨论天人之事的人死了已经很久了,与你相知,怎能如此奢言呢。”于是不坐而去。到了主人家中,作赋描述韦、杜两族,一夜写成,当时年仅十八。描述两家前辈,不违背他们旧时美况,中世与时事相协,赋尾写其卑鄙黩暗。世上之人都认为他是当世奇才,也很害怕他的笔触。他所写的也为世人所传诵,成为人们谈笑的材料。
胡叟孤零漂泊坎坷多折,无法进入仕途,于是辗转到了汉中。刘义隆政权的梁、秦两州刺史冯翊、吉翰,觉得胡叟是个才子,对待他礼节很是周全。让胡叟在自己幕府当个小参谋,胡叟不以为然。没多久,吉翰调任益州,胡叟也跟着入川,胡叟又被当地豪俊之士所推崇。当时蜀中和尚法成,率领僧人几乎一千人,铸造一丈六尺多的佛身金像。刘义隆很讨厌他聚集如此众多和尚的行为,准备判以极刑。胡叟听说,立即赶赴丹陽,在刘面前申述法成的各种好处,屠刀之下救出法成。事情完后,胡叟回到蜀中。法成感激他的救命之恩,送给他许多珍贵的财宝,价值可达千余匹锦帛。胡叟对法成说:“纬萧何人,能弃明珠?我为佛德请命,不是为钱财驱使,你给我钱财干什么?”什么也不要。
胡叟在益州呆了五六年,又北上到了杨难当那里,后又西进到沮渠牧犍帐下,沮渠牧犍不怎么重视他。胡叟也没有诚心归附他们,于是写诗给了解任用他的广平程伯达。大意是说:“群犬吠新客,佞暗排疏宾。直途既以塞,曲路非所遵。望卫惋祝鈟,眄楚悼灵均。何用宣忧怀,托翰寄辅仁。”程伯达看了他写的诗,对胡叟说:“凉州虽然地处战事频起的边关,但自张氏据守以来,这里风俗渐变,也有中土华风。而今则中土各种制度法规在这里畅行无阻,哪是当年被人误解的祝鈟之世所有的呢?”胡叟说:“古人说:君子听到鍸鼓的声音,就想到从事战争的将士。而贵主奉举家国却不心诚,慕仰仁义而不允实行,地处偏僻而僭立帝号。地小野心却大,大概就像你这样吧?当年徐偃前车之迹,很快就是你的结局。我如鸟择木而居,早就心归大魏,与你只是暂时离别,不是久不相见。”一年多以后,沮渠牧犍被魏破灭,牧犍本人也降服魏国了。
胡叟本人在沮渠投降之前即已到了魏国,魏朝廷以他有先见之明,拜授他为虎威将军,赐始复男爵位。胡叟在密云定居,家境贫寒,草室陋居,胡叟本人只以薄酒度日,自娱自乐。胡叟对友人金城人宗舒说:“我这样的生活,看起来比焦先还强些。本人天性乐此,不愿再往高处发展了。”后来胡叟被朝廷征拜为官,胡叟谢恩不往,并献上辞官诗一篇。魏高宗时朝廷征召胡叟及徐舒,让他们都写讨伐刘骏、蠕蠕的檄文。徐舒的文字比胡叟差,于是徐舒很快又回家去了。
胡叟不治家产,常常遭受饥饿贫困之苦,但他却不觉得有什么耻辱。养子叫螟蛉,也自食其力。胡叟每每到高官显贵家里拜访,总是坐着一头母牛,衣裳破败不堪,也不在乎。自己缝制一条布袋子,袋子大概能装三、四斗的样子,在富人家吃得酒醉饭饱,便把吃剩下的肉菜饭粟带回来给螟蛉。胡叟见到那些车马华丽的达官贵人,也从不正眼相看,轻蔑得很。尚书李敷,曾经送给他一些财物,胡叟一点也没要。当初胡叟第一眼见到高允,说道:“吴、郑两地之交,以粗衣淡食为美谈的,你我之间,以朋友规劝为幽隐之志,就这而言,你当无愧于此。”胡叟在高允居所见到中书侍郎赵郡人李璨,李璨穿着华丽的衣服,而胡叟贫穷衰老身穿粗布衣裳,李璨很是瞧不起他。胡叟对他说:“老子今天若是愿意,脱下身上的衣裤帽子,你该作何打算?”以此来讥讽李璨的衣冠华贵,意气自得。李璨一听,大吃一惊,顿失颜色。
胡叟少小便成了孤儿,每每谈到自己父母,就潸然泪下,像小孩子一样悲哀地哭泣。每逢春秋两季应当祭祀父母之前,他就弄到好酒好菜,领着知心朋友广宁常顺陽、冯翊田文崇、上谷侯法隽,提壶带杯,到郊外空旷僻静的地方。设置祭坛,奠拜父母,尽自己思念孝顺之情。当时,敦煌汜潜家里善于酿造美酒,每到节日,便送上一壶酒给胡叟。著作佐郎博陵人许赤虎、河东人裴定宗等人对汜潜说:“送给人东西,送上两三回,便是很大的恩惠了,而你送给胡叟酒,却持之以恒,这是为什么呢?”汜潜说:“我持之以恒地拿酒给祭祀的人,是因为他孝心常在也。”评论的人说汜潜真是位君子。顺陽这地方有几个后生,承蒙胡叟提携,很快进入文人之林。
高闾曾经到他家拜访,正值胡叟光着膀子拽着柴火,从田畈中往家走。归家之后,为高闾办了些薄酒蔬食,都是他自己下厨弄的。他居住的房子十分矮小简陋,房前屋后都是田园菜地,而胡叟弄出的饭菜却十分精致整洁,味道鲜美。高闾看到他的两个老婆,都年老体衰,而且脚跛眼瞎,衣裳破旧。高闾看到他家实在太寒酸了,送给他大约十余匹布的东西,胡叟也就不推辞地收下了。高闾作《宣命赋》,胡叟为他作序。密云这个地方的人,都十分敬仰胡叟的人品德行,每年都给他送些布匹粮食来,胡叟转手就分给了别人,家中什么都没留下。胡叟活到八十多岁死去。
胡叟原配敦煌宋氏。先死了,没留下孩子,后娶的所生养的,又都过早去世,他竟绝了后代。胡叟死后,没有家里的人主持丧礼,胡始昌把他的灵柩迎接殡置在自己家里,下葬时,将自己的一个弟弟过继给他,袭他的爵位始复男、虎威将军。胡叟与始昌虽然为同一宗室中人,但是两人脾气、性格相差很远,合不来,胡叟在世时,两人来往就很少,等到胡叟死了,胡始昌收葬他的礼节十分周全。人们都议论,这是不是胡始昌想得到胡叟的爵位品秩,而不是出于同宗族的哀悯之心才这样做的。
猜你喜欢 志第二十 释老十·魏收 列传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悦·魏收 蕭子顯晉史草·汤球 第九十回 诛逆首淮南纾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蔡东藩 皇清开国方略卷二十六·阿桂 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十三)·陈寅恪 第五回 夏后氏四百年一十七世·黄士衡 卷之一千一百七十六·佚名 卷之三十·佚名 卷十一·黄震 萧栋传·李延寿 王昭素传·脱脱 田一俊传·张廷玉 卷四十一、囘部张格尔之役·黄鸿寿 莫子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