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于忠传

于祚之弟于忠,字思贤,本来字千年。年轻时被授予侍御中散之职。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刑政颇为严峻,其左右侍臣,不少人由于对她稍有指责而被治罪。于忠为人朴直少言,所以始终没有犯什么过失。太和年间,被授予武骑侍郎之职,因此赐名为登。又转任太子翊军校尉。

世宗即位,于忠迁任长水校尉。不久任左中郎将,领直寝。元禧陰谋反叛之际,世宗在外,由于事变发生非常仓猝,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忠向皇帝进言说:“臣世代蒙受朝廷特殊的恩宠,忠心于王室。我父亲任领军,被委付留守京城之重任,早已有所防备,皇上您不用有什么担忧的。”世宗立即派于忠骑马驰赴京城观察动静,而于烈已分兵严加防备,果然如他所料。世宗回宫后,抚着于忠的背说:“你真是善知人意。”赐给他帛五百匹。又对他说:“先帝赐给你名为登,实在是一个美称,我赞赏你的忠诚,现在给你改名为忠。既表示忠贞坚强的诚心,也是要使得名实相副。”

于忠因为父亲去世居丧而去职。没过多久,又被起用而官复原职。后改授司空长史。当时太傅、录尚书、北海王元详因是皇帝的叔父权势很大,将作大匠王遇经常随元详心之所欲而给他营造各种东西。后来有一回因为公事,于忠当着北海王元详的面对王遇说:“殿下是我们魏国的周公,辅佐王室,他所需要的各种材料用具,你自然应当向朝廷禀报,为什么要阿谀附势,损公而惠私。”王遇听了坐立不安,元详也感到惭愧自责。于忠又迁任征虏将军,其余官职仍予保留。因为平定元禧反叛有功,被封为魏郡开国公,食邑九百户。不久迁任散骑常侍,兼武卫将军。于忠每每由于其耿直的气质和正直的言辞,被北海王元详所忿恨。元详当面斥责于忠道:“我担心你会死在我前面,而不担心我会死在你前面。”于忠说:“人生于世,生死自有定分,如果我应当死于你北海王之手,想要逃避也不能幸免;如果天命不是这样,你北海王也不能杀死我。”元详借于忠上表辞让之机,暗中劝世宗把于忠作为列卿,令其解除在皇帝左右的职务,听任他辞让爵位。于是世宗诏令停止于忠的封赐,优厚地让他进为太府卿。

正始二年(505)秋,世宗令于忠以本官任使持节,兼侍中,为西道大使,凡是刺史、镇将当中有贪赃之罪和明显暴虐行为的人,就写具罪状申报朝廷,太守县令以下的官吏有违法的,可以立即进行处置。于忠和抚军将军、尚书李崇分别出使两路。于忠弹劾并州刺史高聪贪赃枉法的罪行二百余条,朝廷论罪处以极刑。于忠返回京都,授任为平西将军、华州刺史。刚好遇上继母去世,未能成行。服丧完毕,被授任为安北将军、相州刺史。又任卫尉卿、河南邑中正。世宗令于忠与吏部尚书元晖、度支尚书元匡、河南尹元苌等人推定代郡这个地方的姓氏宗族。高肇畏惧于忠的为人,想要秘密地把他逐出京师,就向世宗进言,说中山是一个要镇,加强保卫需要人才,凭于忠的才识和能力,最适合担当此任。于是于忠出任为安北将军、定州刺史。世宗不久就后悔这样做,再次任命他为卫尉卿,兼左卫将军、恒州大中正。秘密派遣中使传令给他说:“你离开朝廷,我好比手足被剥夺,心里无所寄托。地方的责任虽然很重要,但比较朝中来说还是轻的。所以停止你现在的外任,委付以朝廷内务。你应当早晚勤奋无所懈怠,不辜负我的期望。”延昌初年(512),授于忠都官尚书之职,担任安南将军,兼左卫、中正如故。又任散骑常侍。有一次趁于忠侍奉皇帝饮宴,世宗赐给他剑杖,并举酒嘱咐于忠道:“你父子两代保持贞节,所以长期以来把宫中禁卫的重任都委托给你们。过去因为你行为尽忠,特赐名叫忠。现在凭你的才干可以抵御敌侮,就把我所用的剑杖相赐予你。就其名而求其义,我的期望很高。你在宫禁中出入周旋,可以常用它来防身。”于忠跪拜行礼表示感谢。皇帝又授予他侍中、领军将军之职,于忠当面推辞说:“臣没有学识,不能同时受文武之重任。”世宗说:“当今有学识有才华的人为数不少,但秉性刚直这方面却不如你。你在下面勤劳辛苦,我在上面就无所忧虑了。”

世宗驾崩之时,于忠连夜与侍中崔光派右卫将军侯刚到东宫迎奉肃宗即位。于忠与门下省计议,因为肃宗尚在幼年,不能亲自处理朝廷政务;太尉、高陽王元雍辈分高、名望重,应当入宫居于西柏堂,处理决断各种政务;任城王元澄是有德才的皇亲,可以任尚书令,总领朝中文武百官。于是把这样的安排进奏皇帝,请求立即敕令授任。御史中尉王显想要施逞奸计,与中常侍、给事中孙伏连等人声色俱厉,拒不接受,将门下省的奏章搁置起来,并把朝中侍中、黄门叫来,命他们将授官簿录上官员的姓名送来,孙伏连等人暗中想要诈称太后之令,以高肇录尚书事,王显与高猛任侍中。于忠就在殿中逮捕了王显并把他杀掉。

于忠既官居门下省,又总领宫中禁卫,把持朝政,权倾一时。当初,太和年间军国之事繁多,高祖因为财务用度不足,把文武百官的俸禄减去四分之一。于忠既然擅权,想要用小恩小惠笼络百官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就全部归还所减去的俸禄,所有官员都进位一级。原有的制度规定:天下百姓每人每年缴纳绢布一匹之外,还要交绵麻八两。于忠全部予以免除。于忠告诉高陽王元雍,说是世宗在位时原来就准许宽容改变。元雍惧怕于忠的威势和权柄,就顺从他的意愿,授任于忠为车骑大将军。于忠自以为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自己有安定社稷之功,就委婉地鼓动百官,令他们加给自己封赏。于是,太尉元雍、清河王元怿、广平王元怀难于违拗他的意愿,商议封赐于忠为常山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朝中百官都认为可以。于忠又为自己独自得到封赏感到为难,就婉言劝说朝廷,给同他一起在门下省任职的人都授予封邑。尚书左仆射郭祚、尚书裴植由于看到于忠权势日益扩大,就劝元雍让于忠离开京师。于忠听说此事,强逼有关部门向朝廷诬奏他们的罪状。郭祚有曾任太子师傅之恩,裴植有拥地归附魏国之功,于忠伪托皇帝诏令把他们俩都杀了。对于忠这种行为,朝野之人都十分怨愤,莫不切齿痛恨,王公以下的官员,都害怕受牵连而被他追究。于忠又想杀害高陽王元雍,侍中崔光坚决制止,才没有动手。于是免去元雍太尉之职,让他以高陽王的身份回到自己的王府。从此以后,朝廷诏命和生杀之权,都出自于忠之手。

后来尊奉灵太后为皇太后,居于崇训宫,于忠任仪同三司、尚书令,兼崇训卫尉,侍中、领军等职仍照旧。灵太后临朝执政,解除了于忠侍中、领军、崇训卫尉之职,只任仪同、尚书令,加授侍中。于忠任尚书令十多天,灵太后在崇训宫接见门下省的侍官,问他们说:“于忠在尚书省任长官,他的名声如何?”众人回答说:“他不胜任这个职位。”于是就让于忠出任使持节、都督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冀州刺史。太傅清河王等人上表奏道:“臣等私下认为先帝仙逝之初,皇上登基之始,四海安定,宇内清平。至于奉迎皇帝,侍卫宫禁,这是臣子通常的节操,为官一般的原则,不容以此当作功勋,随便赏赐封邑。臣等先前之所以建议广为封授王侯,正因为畏惧威权,暂且免除暴戾之故。这次朝廷谋议大事之时,以十三日夜晚入宫为无功,仅仅是抗拒伪造的太后诏令,压抑和罢黜奸邪之人,才可以褒奖叙功。因为前侍中于忠总摄文武百官,侍中崔光久居要职,赞同他的意见,所以只赏赐这两个人。现在尚书臣昭等人多次上诉,尊奉敕命重议此事。王显暗中交结奸徒,图谋不轨;高肇在外勾结凶逆,企图制造祸端。逆乱之罪,理应诛戮。于忠等人惩治他们的罪行,仅仅诛杀他们本身,没有诛戮其妻儿,定将又出罪人,不能穷治除根。按照法律来衡量,这个过失不能算轻。以至于皇上继位时,将圣后置于别宫,母子隔异,亲情隔绝,都是于忠等人的过失。过失多于功勋,功小而罪重,而且于忠专权之后,擅自杀害重臣,废黜宰辅,令朝野惊心,远近怪愕。功劳与过失相抵,完全不应赏赐。请求圣上将其封赐全部追夺。”灵太后听从了这个意见。

熙平元年(516)春,御史中尉元匡上表奏道:“臣听说侍奉君主不因微小宝劳而改变忠心,侍奉皇帝不因自己的取舍而损害节操。古代申包胥倚立秦庭而痛哭,求师救楚之功已是很大;田畴登卢龙而替曹操出力,为曹魏创立的功勋不浅。但申包胥躲避奖赏,君子因此而认为他有大义;田畴拒受封侯之命,良史因此而将他褒扬。我私下以为皇帝仙逝,天子易人,正是忠臣孝子表现自己节操之时。前领军将军于忠不能砥砺自己的言行,自求多福,而假托朝命以行事,擅自授任官职,职位显要,权势日盛。臣等在藩地任职之时,一心顾念家国,从书信往来中得知真情,气愤成疾。伤害礼法败坏德行,于忠要负主要责任。谨查于忠父子凭借功勋和朝廷盛德,蒙受数朝的恩遇,出入于承明殿,左右朝廷要务。趁着国有大难,随心所欲,专擅朝命,毫无人臣之心。裴植、郭祚在先前蒙受冤屈,宰辅又在圣明之世受到贬黜之辱。于忠又伪托圣旨自任仪同三司、尚书令,领崇训卫尉,究其本意,就是目无皇上而擅自专断。既然事在恩后,对于忠应当明正典刑予以诛戮。请朝廷派遣御史一人、令史一人,将其就地处决。崔光虽然与于忠同时受到朝廷封赐,但臣等以为崔光颇有儒望,遵守礼法规范,立心玄远,忘情世事。但于忠因崔光声望崇高而强逼于他,崔光如若不依,又会有危祸。臣恭敬地揣度两位圣主定会明察,对他予以宽恕。但自去年正月十三日世宗晏驾以后,八月一日皇太后尚未亲政之前,多有不是经由等级次序而由权臣任命,有的是由门下省发下诏书,有的是由中书省宣布敕令,被擅自授任官职的人,他们已经得到朝廷恩宥,正可以免去他们盗任官职之罪。若非声望卓著、朝野共赏之人,凡是越级晋升的职位,请求一并予以追夺。”灵太后下令说:“你们照直所纠劾的事实,的确符合朝廷法典。但于忠之事已经宽宥,又受到特别的恕免,不宜穷追其罪责。其余事项准其所奏。”又下诏说:“于忠由于往年朝廷大讳之际,受到朝廷封赐,但酬报他的军功超过了常理,有司已经予以追夺。怎么能因为有一些过错,就舍弃他其余的功勋呢。而且于忠长期担任宫禁要职,忠诚和节操十分显明,应当在全国对他褒扬嘉奖,以安众望。可封于忠为灵寿县开国公,食邑五百户。”

当初,世宗驾崩之后,高太后打算加害于灵太后。刘腾将此事告诉了侯刚,侯刚又告知于忠。于忠向崔光请教对付的办法,崔光说:“最好是把胡嫔安置在另一个地方,派人严加保卫,这样就万无一失,是为上策。”于忠等人同意这样做,把这个意思全都告诉了灵太后,太后的心情才安定下来。因此灵太后深深感激刘腾等四人,并对他们都有宠授。于忠由于诽谤他的人很多,害怕遭到祸害,有心要回到京师,想自己设法摆脱祸害。灵太后不予同意。熙平二年(517)四月,朝廷授任于忠为尚书右仆射,加授侍中,将军之职仍照旧。

神龟元年(518)三月,朝廷再次授予他仪同三司之职,他因为患病没有就职,常常梦见裴植、郭祚的鬼魂作祟。于忠知道自己将要死去,就向朝廷上表说:“先帝赏识我父子二人的忠诚,深知我家世代奉公的节操,所以对我家族申之以婚姻,重之以爵禄,至使我的地位仅次于三公,官爵序列于九卿。从我被皇帝与太后赏识,总领文武百官之初,我又得以统领宫中禁卫,使朝廷内外安宁祥和,这实在是国家之灵,万民之福,臣又出了什么力呢。而陛下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统御天下,皇太后凭着自己的圣明善良临朝听政,朝廷酒宴从不缺少我的席位,赏赐于我的连簪履之物也未遗忘,使我受到的恩宠穷尽朝廷内外,得到的荣耀遍及宫闱,在外镇守黄河南北,在内参与朝廷政务。回顾往事可识别奸邪,反省自身才知道过失。但由于我没有小心保养身体,以致染上这种重病。从去年秋季患了痢疾,缠绵不愈直到现在,各种药全都服用过,病情日益加重没有好转。又在今年以来,病症更加恶化,只剩下微弱的喘息,看起来难以治愈了。巨大的恩德尚未酬报,只有伏枕泣涕。臣福分浅薄没有子息,身死之后无人继承,念及余生终老,恭谨地陈述自己的愿望。臣先前收养已故四弟的第二子司徒掾永超为子,但无子嗣的念头仍旧耿耿于心,请求圣上准许立永超为嫡子,以承传于氏之家世。”灵太后下令说:“于忠的表奏属实。其忠诚与功勋既应当记录,又无子息实可怜惜。临危之时所祈请的事,不可使他失望。可特准许其所请,以表彰他的殊勋。”于忠去世,终年五十七岁。朝廷赐给东园制作的棺木一副、朝服一套、衣一件、钱二十万、布七百匹、蜡三百斤,追授侍中、司空公。有司启奏说:“太常少卿元端奏议,于忠刚直猛暴,专断愚鲁而好杀,按立谥之法,刚强理直曰‘武’,恃威肆行曰‘丑’,应当定其谥号为武丑公。太常卿元..义的意见,则认为于忠尽心奉上,翦除凶逆,依照立谥之法,除伪宁真曰‘武’,夙夜恭事曰‘敬’,应谥为武敬公。二卿的意见不同。”此事上奏之后,灵太后下令说:“可以依照太常卿的意见。”

于氏家族从曾祖以来四代显贵隆盛,一位皇后,四位被追赠的公爵,三位领军,二位尚书令,三位开国公。于忠性情多猜忌,没有结交知己之人,仅仅同直..将军章初瑰、千牛备身杨保元结为断金之交。李世哲为求得于忠的宠信,私下用金帛宝物贿赂章初瑰、杨保元,章、杨二人在于忠面前夸赞他,于是被于忠所赏识宠爱,引为自己的心腹。于忠擅权昧进,为崇训宫效力,都是李世哲的谋划。于忠的后妻中山王元尼须之女,懂得一点《诗》、《书》,灵太后临朝称制,封她为女侍中,赐号为范陽郡君。

于永超名翻,承袭于忠的爵位,不久就亡故。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五十三·柯劭忞
  ●崇禎長編卷之三十·汪楫
  皇清开国方略巻十三·阿桂
  窥天外乘·王世懋
  卷第三十五·徐鼒
  读礼通考卷八十八·徐乾学
  宋史全文卷二十一下·佚名
  卷之三百五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七十九·佚名
  第五卷 坛庙二·缪荃孙
  卷三十九·朱轼
  四三 祖母·周作人
  幼主纪·李延寿
  ●皇朝通典卷六十·佚名
  船政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十六·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五十六祯祥进白乌赋         【唐】张 説咨大钧之播气在品物而流形有莫黒之凡族忽变白而効灵感上人于孝道合中瑞于祥经若夫事出神妙理以舒卷既集王屋飞随帝辇捧日高翥迎风细转识

  • 三集 二卷·钱德苍

    千锺禄奏朝(净冠带上)只道终身葬九渊,忽然沧海变桑田。百年富贵从新起,一品高官定占先。我陈瑛被史仲彬这狗头道俺创议让位,将我当朝凌辱,必欲置于死地,立时削职,监禁天牢。我想这颗头儿毕竟放不牢在头上。谁想燕王来得快,谷王

  • 卷一百三十一·志第八十四·乐六·脱脱

        ◎乐六   光宗受禅,崇上寿皇圣帝、寿成皇后暨寿圣皇太后尊号,寿皇乐用《乾安》,寿圣、寿成乐用《坤安》,三殿庆礼,在当时侈为盛仪。寻以礼部、太常寺言:"国朝岁飨上帝,太祖肇造王业,则配冬飨于圜丘;太宗混一

  • 卷二O三 唐紀十九·司马光

      起玄黓敦牂(壬午),盡柔兆閹茂(丙戌),凡五年。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永淳元年(壬午,公元六八二年)   春,二月,作萬泉宮於藍田。   癸未,改元,赦天下。   戊午,立皇孫重照為皇太孫。上欲令開府置官屬,問吏部郎中王方慶

  • 凡例·张廷玉

    一纲目三编现在遵旨照御批通览辑览改纂凡纪年系统诸大端及一切书法均应仰遵笔削定例永示凖绳至三编原本每年所列纲目不过数条而辑览内条数较多于一代治忽所关更为明备自应将辑览所增一并敬谨添辑一查朱子纲目原有尹起

  • 卷之五十二·佚名

    成化四年三月辛酉朔升毛怜卫都指挥佥事劄里答木兰河卫指挥使撒赤哈古里卫指挥使亦儿兀里奚山卫指挥同知程哥阿真河卫指挥同知阿喇阿答哈者帖列山卫指挥同知锁奴兀者右卫指挥佥事忽失答古里河卫指挥佥事鬼未等俱一级以

  • ◎英国使馆当场出丑·宣南吏隐

    民国十年阳历年底,胡帅因改组内阁入都。美公使舒尔曼氏,曾至武汉,与吴萧把晤,奉张之来也。舒亦命驾往访。张照例答拜,顺道拜会日使小幡、英使艾斯敦氏。殊不知张到京后,因关余问题,向安格联责问,谓其不忠职务,措词蛮悍,不足以副

  • 杨锐传·梁启超

    传杨锐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县人。性笃谨,不妄言邪视,好词章。张公之洞督学四川,君时尚少,为张所拔识,因受业为弟子。张爱其谨密,甚相亲信。光绪十五年,以举人授内阁中书。张出任封疆将二十年,而君供职京僚,张

  • 卷十七·彭百川

    钦定四库全书太平治迹统类卷十七宋 彭百川 撰神宗开南江熙宁五年闰七月庚戍遣检正中书户部户房公事章惇察访荆湖北路经制荆南事先是辰州布衣张翘与流人李资诣阙献书言辰州之南江古银州地接施黔牂牁世为蛮人向氏舒氏

  • 燕昭王收破燕·佚名

    【提要】 燕昭王欲报仇雪恨,故先从招揽人才着手,这一点他还算是明智。贤士郭隗向他说明了如何对待人才就有如何不同的结果,他描述的对待人才的几种情形颇耐人寻味。 【原文】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

  • 第三十六章 传统政治复兴下之君主独裁(上)【明代兴亡】·钱穆

    除却汉高祖,中国史上由平民直起为天子的,只有明太祖。【元末群雄,如河南韩山童、韩林儿,乃白莲教师。湖广徐寿辉,为贩布者,其部将陈友谅,乃渔父。江苏张士诚,为运盐舟人。浙江方国珍,乃贩盐者。安徽郭子兴,则卖卜者之子

  • 春秋輯傳卷一·王樵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輯傳卷一明 王樵 輯杜氏曰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記事者以事繫日以日繫月以月繫時以時繫年所以繫遠近别同異也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楊氏勛曰春秋者史官編年記事年有四

  • 卷三十九·佚名

    <经部,诗类,毛诗李黄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三十九  宋 李樗黄櫄 撰武奏大武也於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後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李曰武诗者乃武王之乐歌也周礼曰舞大武以享先祖谓之大者如尧之乐大

  • 卷十三·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十三论语四公冶长第五子谓公冶长章问公冶长可妻伊川以避嫌之事贤者不为况圣人乎自今人观之闺门中安知无合着避嫌处曰圣人正大道理合做处便做何用避嫌问古人门内

  • 第四十九卷·佚名

    观天品之二十八(夜摩天之十四)又恶比丘。离于杂色种种画已。更作余画。何者余画。所谓余者。因根境界。生死系缚。彼根境界。或有可爱。或不可爱。谓鼻嗅香。彼观察了。鼻所嗅者。若香若臭。于香不乐。不善观察。不能

  •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一·行秀

    侍者离知录后学性一校生生道人梓第一则世尊升座示众云。闭门打睡接上上机。顾鉴频申。曲为中下。那堪上曲[彔*見]木弄鬼眼睛。有个傍不肯底。出来。也怪伊不得。举。世尊一日升座(今日不著便)。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

  •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八·三峰法藏

    吴虎丘山云岩寺嗣法门人弘储编颂古七佛并西天二十八祖传法偈。无相身心即有无有无两绝密交芦迅雷不及掩双耳梦断遥空月自孤。世尊降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惟吾独尊。指天指地已全提四顾周行见

  • 疫疹一得·余霖

    二卷。清余霖撰。余霖字师愚,桐城 (今属安徽)人。少业儒,攻科举,屡试不第,遂攻医学。博览医书,长于治疗疫病。因父染时疫,为群医所误,乃发愤著书立说。见当时治疫所用不外伤寒之剂,因研读本草,见石膏性寒,有解肌表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