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魏书》简介

《魏书》北齐·魏收 撰

《魏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0卷。

帝纪第一 序纪

帝纪第二 太祖纪

帝纪第三 太宗纪

帝纪第四 世祖纪上

帝纪第四 世祖纪下 宗纪

帝纪第五 高宗纪

帝纪第六 显祖纪

帝纪第七 高祖纪上

帝纪第七下 高祖纪下

帝纪第八 世宗纪

帝纪第九 肃宗纪

帝纪第十 孝庄纪

帝纪第十一 前废帝广陵王 后废帝 安定王出帝平阳王

帝纪第十二 孝静纪

列传第一 皇后列传

列传第二 神元平文诸帝子孙

列传第三 昭成子孙

列传第四 道武七王

列传第五 明元六王

列传第六 太武五王

列传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

列传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

列传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

列传第八 文成五王

列传第九上 献文六王

列传第九下 献文六王

列传第十 孝文五王

列传第十一 卫操 莫含 刘库仁

列传第十二 燕凤 许谦 张衮 崔玄伯 邓渊

列传第十三 长孙嵩 长孙道生

列传第十四 长孙肥 尉古真

列传第十五 穆崇

列传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题 庾业延 贺狄干 李栗 刘洁 古弼 张黎

列传第十七 奚斤 叔孙建

列传第十八

列传第十九 于栗磾

列传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

列传第二十一

列传第二十二 王洛兒 车路头 卢鲁元 陈建 万安国

列传第二十三 崔浩

列传第二十四 李顺

列传第二十五 司马休之 司马楚之 司马景之 司马叔璠 司马天助

列传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龙 韩延之 袁式

列传第二十七 李宝

列传第二十八 陆俟

列传第二十九 源贺

列传第三十 薛辩 寇赞 郦范 韩秀 尧暄

列传第三十一 严棱 毛修之 唐和 刘休宾 房法寿

列传第三十二

列传第三十三 韦阆 杜铨 裴骏 辛绍先 柳崇

列传第三十四 窦瑾 许彦 李欣

列传第三十五 卢玄

列传第三十六 高允

列传第三十七 李灵 崔鉴

列传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

列传第三十九 韩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吕罗汉 孔伯恭

列传第四十

列传第四十一 李孝伯 李冲

列传第四十二 游雅 高闾

列传第四十三 游明根 刘芳

列传第四十四 郑羲 崔辩

列传第四十五 高祐 崔挺

列传第四十六 杨播

列传第四十七 刘昶 萧宝夤 萧正表

列传第四十八 韩麒麟 程骏

列传第四十九 薛安都 毕众敬 沈文秀 张谠 田益宗 孟表

列传第五十 李彪 高道悦

列传第五十一 王肃 宋弁

列传第五十二 郭祚 张彝

列传第五十三 邢峦 李平

列传第五十四 李崇 崔亮

列传第五十五 崔光

列传第五十六 甄琛 高聪

列传第五十七 崔休 裴延俊 袁翻

列传第五十八 刘藻 傅永 傅竖眼 李神

列传第五十九

列传第六十

列传第六十一 奚康生 杨大眼 崔延伯

列传第六十二 尔朱荣

列传第六十三 尔朱兆 尔朱彦伯 尔朱度律 尔朱天光

列传第六十四 卢同 张烈

列传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杨机 高崇

列传第六十六 孙绍 张普惠

列传第六十七 成淹 范绍 刘桃符 刘道斌 董绍 冯元兴 鹿悆 张熠

列传第六十八

列传第六十九 綦俊 山伟 刘仁之 宇文忠之

列传第七十 李琰之 祖莹 常景

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上

列传外戚第七十一下 高肇 于劲 胡国珍 李延实

列传儒林第七十二

列传文苑第七十三

列传孝感第七十四

列传节义第七十五

列传良吏第七十六

列传酷吏第七十七

列传逸士第七十八 眭夸 冯亮 李谧 郑修

列传术艺第七十九

列传列女第八十

列传恩幸第八十一

列传阉官第八十二

列传第八十三

列传第八十四 僭晋司马叡 賨李雄

列传第八十五 岛夷桓玄 海夷冯跋 岛夷刘裕

列传第八十六 岛夷萧道成 岛夷萧衍

列传第八十七

列传第八十八

列传第八十九 氐 吐谷浑 宕昌 高昌 邓至 蛮 獠

列传第九十 西域

列传第九十一 蠕蠕 匈奴宇文莫槐 徒何段就六眷 高车

列传第九十二 自序

志第一 天象一之一

志第二 天象一之二

志第三 天象一之三

志第四 天象一之四

志第五 地形二上

志第六 地形二中

志第七 地形二下

志第八 律历三上

志第九 律历三下

志第十 礼四之一

志第十一 礼四之二

志第十二 礼四之三

志第十三 礼四之四

志第十四 乐五

志第十五 食货六

志第十六 刑罚七

志第十七 灵征八上

志第十八 灵征八下

志第十九 官氏九

志第二十 释老十

猜你喜欢
  庄宗纪二·薛居正
  卷七十四·志第四十一·柯劭忞
  卷第一百九十二·胡三省
  中国赴圣路易赛品·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七·佚名
  序·佚名
  卷之二十二·佚名
  ◎土布大面俭德规人·宣南吏隐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七·佚名
  卷十六·黄佐
  卷二十三 休格将略·李有棠
  汉纪二十四 孝成皇帝中永始四年(戊申、前13)·司马光
  兵二四·徐松
  卷27·陈邦瞻
  八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补遗 卷一·袁枚

      《诗》始于虞舜,编于孔子。吾儒不奉两圣人之教,而远引佛老,何耶?阮亭好以禅悟比诗,人奉为至论。余驳之曰:“《毛诗三百篇》,岂非绝调?不知尔时,禅在何处?佛在何方?”人不能答。因告之曰:“诗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诸身而足矣

  • ◆黄烈士复圭(君瑞集)·顾嗣立

    复圭,字君 【一作均。】 瑞,安仁人。与张仲举、危太朴以诗鸣于江右。至正兵起,被陷贼庭,作诗大骂。贼怒,以刀剖其腹,复骂曰:腹可剖,赤心不可剖也!遂死之。君瑞诗如《题詹双崖》云:「隐士高闲卧云处,故家轩豁读书斋。」《题唐氏游

  • 卷五十一·宋·蒋一葵

    【王】 〔字禹玉。封岐公。监维阳郡日,王安石为幕官,陈升之为卫尉丞。时韩魏公出守是邦。初夏,圃内芍药开,有金腰带四朵,公召四人同赏,各簪一朵,后相继为相,果花瑞也。晚筑室南溪,号志堂居士,左右松竹,逍

  • 第八四禀光绪二十年三月十三日一一二一七-一·佚名

    户粮税总书陈荣,禀举郑镜清等三人为庄书具禀案下户粮税总书陈荣,为选举妥充,恳恩给发谕戳,以专责成事(注)。缘蒙前宪方遵照宪饬,原设有庄书额缺,以便稽查逃粮、越占等弊,业经各前宪举充妥办在案。但前庄书

  • 卷二十九·司马贞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索隐卷二十九 唐 司马贞 撰 十二本纪述赞 五帝本纪 帝出少典居于轩丘旣代炎历遂禽蚩尤高阳嗣位静深有谋大小远近莫不怀柔爰洎帝喾列圣同休帝摰之弟其名放勲就之如日望之如云郁夷东作昧谷西曛明扬

  • 王端毅奏议巻十二·王恕

    明 王恕 撰吏部议知府言芳陞用科道官奏状文选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戸科抄出直广平府知府言芳等奏称工科给事中唐希介监察御史李葵盘粮专事威福等项事情该通政使司官奏奉圣防这本所奏的事该衙门看了来説钦此钦遵抄出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七·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十七 乙巳五月戊午朔。 庚申,广信卫指挥王文英率师趋铅山,次佛母岭,与陈友定兵遇,破走之。 辛酉,参军胡深言近克松溪,获张子玉,其余众败奔崇安,请发广信、抚州、建昌三路兵并攻之,因规取八闽。上曰:“张

  • 明鉴易知录卷二·吴楚材

    明纪太祖高皇帝编 辛亥,四年,春正月,帝命汤和等帅师伐夏。纪 元至正十七年,随州人明玉珍起兵,从徐寿辉陷川蜀,寿辉令玉珍守之,玉珍寻自据成都,遂称帝,建国号曰夏。二十六年,玉珍卒,子升嗣,甫十岁,母彭氏同听政。至是,升将吴友仁寇

  • 四十四年·佚名

    (戊戌)四十四年清康熙五十七年 二月2月25日○甲辰,因掌令韓以原疏,以李喜朝所達冊子,出付史官。冊子所載,皆宋時烈己巳被謫後懟筆也。其己巳二月,祭文元公金長生文,以孔、朱之統緖,歸於長生,繼之曰:「小子耳熟而服膺。」此非尊長

  • 十年·佚名

    (己未)十年清咸豐九年春正月1月1日○壬申,詣孝正殿,行正朝祭晝茶禮。1月3日○甲戌,以李鼎信爲司諫院大司諫。1月4日○乙亥,詣孝正殿行春享。○次對于熙政堂。領議政金左根啓言:「在京才行人,令九卿及有司堂上,各薦二人。」從之

  • 卷第五·马永卿

      绍兴三年夏六月,明州阿育王山住持净昙,以宸奎阁所藏仁宗御书诣行在。所献书凡五十三轴,字体有三:一曰真书,二曰飞白,三曰梵书。其上二书世多见之,而梵书亦自奇古可骇愕也。又有团绢扇三柄,皆有御书。一长柄者三尺许,恐是打

  • 感类篇第五五·王充

    【题解】在本篇中,王充针对汤时遭旱,“汤自责,天应以雨”和周成王在用天子礼还是人臣礼葬周公时犹豫不决,因而“天大雷雨,动怒示变”为说展开辩论。“感类”是对同类事物有所感触的意思。王充指出,“天道无

  • 指瑞篇第五一·王充

    【题解】本篇主要论述凤凰、骐驎等符瑞是如何产生的。其大旨是要确定符瑞的含意以及它与圣人之间的关系。汉代俗儒认为符瑞是“天使之所为”,把作为符瑞的动物说成是有知的,能自觉执行上天赋予的使命,“

  • 山有枢·佚名

    ——守财奴的面目【原文】山有枢①,隰有榆②。子有衣裳,弗曳弗娄③。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④,他人是愉。山有栲⑤,隰有忸(6)。子有廷内(7),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8)。宛其死矣,他人是保(9)。山

  • 卷八十五·佚名

    △授幻师跋陀罗记会第二十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众所知识。菩萨摩诃萨五十人。得大神通变现自在。证无生忍及陀罗尼。其名曰师子菩萨。师子慧菩萨。妙栴檀菩萨。调

  • 卷第二十五·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二十五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唐 太和五年。文宗喜食蛤蜊。一日御馔中有蛤蜊劈不张者。忽变菩萨像。帝惊异。有旨迭兴善寺令众僧瞻礼。因问侍臣此何祥也。或对。大乙山有惟政禅师。深明佛法

  • 瑜伽论手记·

      唐 法成述.福慧记瑜伽论第三十一手记谈述 福慧言谓依缘性等者。谓因前名缘性后□□□缘起 言而起胜解者。谓能了知内外诸缘生法唯有因性及与缘性□有我人等□ 言广说如别者。谓无明有十九种。行有三种等。如前

  • 卷之九·即非如一

    嘉兴大藏经 即非禅师全录即非禅师全录卷之九门人明洞性安性节明觉明幢同编赞文殊大士(五首)热瞒七佛教坏善财被人看破藏身五台倒跨金毛子天上戏毬来截断维摩舌头钝置迦叶槌楗跨金毛游戏十方原不离灵山会上我真文殊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