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铁木儿塔识传

铁木儿塔识,字九龄,康国王脱脱之子。其人气度宏伟,入国子学学习,聪颖过人。文宗初年(1328),由同知都护府事升为礼部尚书,进参议中书省事,升陕西行御史台侍御史,但留京任奎章阁侍书学士,后出任大都留守,不久委任为同知枢密院事。后至元六年(1340)拜中书右丞,至正元年(1341)升中书平章政事。

伯颜罢相之后,政务多有所改进,铁木儿塔识尽心竭力地筹划。皇帝常到宣文阁向铁木儿塔识询问政事和治国方略,总是谈到深夜。至正三年,铁木儿塔识认为,祭祀天地之后,必有实惠于民,这样才顺天意,于是朝廷决定减半征收第二年百姓田赋。岭北地方寒冷,不能种庄稼,每年都是官府用盐换取富民的粮食运往北部边疆,这样人民虽多少得些利益,但官府则需要出大量食盐。铁木儿塔识则请求将输送到京师的米粟,分出一百万斛储于和林以备不时之需。日本商人百余人在海上遇风漂至高丽,高丽掠夺其货物,上表元朝,请求将日本人没为奴隶。铁木儿塔识坚持不可,他说“:天子要一视同仁,岂能乘人之险而图利,应发给他们路费,让他们回国。”过后,日本上表向元朝称谢。忽有日本僧人报告说,他们国家派人来刺探中国国事。铁木儿塔识说“:刺探在敌国之间是固有的事,今四海一家,刺探别人干什么呢?如果真有人刺探,正可让他亲眼看看中国之盛,回去报告国王,使日本向往和学习中国文化。”两浙、福建盐产量日增,而盐课更亏,江浙行省请求减少课额,铁木儿塔识奏请每年减征十三万引。

至正五年,拜御史大夫。他讲求稳重,顾大体,不以苛求、烦扰来树立自己的声威。他建议:“近年来大臣获罪,重者灭族,轻者没其妻子儿女为奴。祖宗圣训:父子有罪不相株连。请废除灭族及没妻子为奴之法。”朝廷采纳并定为成法。近畿饥民争赴京城乞食,铁木儿塔识奏请官府用罚贪赃犯的钱来卖米万石,交给近郊寺观为饥民施粥,所活者不可胜计。一年后,调任平章政事,且位列第一。皇帝巡视外省时,他留镇大都。按旧法:百姓向官仓买粮,因方式不同,价格亦不同,贪民从中谋利。铁木儿塔识请发米二十万石,遣官于市上售卖,五十文得米一升,使奸邪之人不能从中渔利。

至正七年,丞相缺人,顺帝召铁木儿塔识面谕道:“你先祖为我朝效力,成绩卓著,你能承继你祖上的职位,今命你为左丞相。”铁木儿塔识叩头辞谢,顺帝不允,只得受命。受命后,整顿朝廷纲纪,建立朝廷内外官员调剂之法:朝廷官员外出任职者,许面辞皇帝,听取皇帝的教训,责成政有实效;各州郡官吏贤能者,可依次提拔到朝廷任职。他将每年海运到京师的粮食,分出四十万石置于沿河各仓,以备荒年之需。原先规定,僧侣与一般平民都要为官府服劳役。中间有变化,僧侣不服役。现在又恢复原来的规定。孔子的后裔封为“衍圣公”,官阶为三品,铁木儿塔识奏请升为二品。他每年两次去国子学鼓励诸生学习。中书省惯例,用老臣参议大政方针,但已久不实行,铁木儿塔识请求恢复旧例,并起用腆合、张元朴等四人为议事平章。这一制度行之不到半年,朝廷救偏补弊之政逐渐兴起,大家都为之高兴。随皇帝到上京回来,入政事堂刚一日,忽然病卒,年四十六岁。赠开诚济美同德翊运功臣、太师、中书右丞相,追封冀宁王,谥“文忠”。

铁木儿塔识天性忠义,学术端正,对宋代程颐、程颢的著作深有研究。顺帝曾问他治国以何者为先,他回答说:“效法祖宗。”顺帝又说:“王文统是奇才,朕恨不得有这样的人。”他回答说“:世祖有尧、舜天资,王文统不劝皇帝实行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而崇尚以武力、权势和刑法治天下的霸道,急功近利,是世祖之罪人。如果今天有王文统这样的人,正应该疏远他,哪能任用他。”他重视征用隐士,认为应该优待提拔。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为总裁官,尽了他的努力,促使“三史”相继纂成。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六·李延寿
  志第十二 历一·刘昫
  李燾進續資治通鑑長編表·李焘
  ●卷第一百九十五·徐梦莘
  明臣諡考卷下·鲍应鳌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徐乾学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二十八·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七十五·佚名
  卷四十七·鄂尔泰
  二十、扶乩之术·包天笑
  檀超传·萧子显
  野史无文卷十四·郑达
  卷十一 规取陇蜀·李有棠
  卷一百三十三·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五十九·彭定求

        卷659_1 【省试秋风生桂枝】罗隐   凉吹从何起,中宵景象清。漫随云叶动,高傍桂枝生。   漠漠看无际,萧萧别有声。远吹斜汉转,低拂白榆轻。   寥泬工夫大,乾坤岁序更。因悲远归客,长望一枝荣。   卷659_2

  • 卷36 ·佚名

    陈文蔚 寄题吴伯丰所居二首 亦爱轩 心兮如太虚,何恶亦何爱。 吾庐寄吾兴,妙处端有在。 於中忘岁时,畴觉屡迁代。 但知曲肱眠,居然乐其内。 无事户不出,此意谁能会。 更约素心交,携书静相对。

  • 卷六十七·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六十七明 高棅 编五言律诗十二接武【下】戎昱采莲曲虽聴采莲曲讵识采莲心漾檝爱花逺回船愁浪深烟生极浦色日落半江隂同侣怜波静看妆堕玉簪云梦故城秋望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一朝人事变千载水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九·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四年八月戊寅朔宗正少卿兼直史馆范冲入见冲立未定上云以史事召卿两朝大典皆为奸臣所坏若此时更不修定异时何以得本末冲因论熙宁创制元祐复古绍圣以降弛张不一本末先后各有所因不可不深究而详论读毕上

  • ●卷二十二。诗文三·梁章钜

    ◎王昶文二首△军机处题名记军机处,盖古者知制诰之职。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直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其属例用内

  • 卷之四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一三二八 军机大臣奏各省解到违碍书籍缴进销毁片(附清单一)·佚名

    一三二八 军机大臣奏各省解到违碍书籍缴进销毁片(附清单一)乾隆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查各省解到违碍书籍,前经臣等奏明,交翰林院查照从前奏案,分别应毁与否,再行缴进销毁。兹据翰林院咨称:本年据江苏省解到违碍书二百五十

  • 绎史卷三十二·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郑庄公克段入许诗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

  • 崔颢、王昌龄、孟浩然传·刘昫

    开元、天宝年间,文士中知名的,汴州的崔颢、京兆(今陕西西安)的王昌龄、高适,襄阳的孟浩然,名声地位都不振,惟有高适仕途显达,另外有传。崔颢,进士及第,有卓越的才智,却没有士大夫的操行,喜欢赌博饮酒。到客游京城时,娶妻要选择貌

  • 卷三百十七·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十七明 杨士奇等 撰弭盗汉武帝时东郡盗起丞相公孙弘奏言民不得挟弓弩十贼彍弩百吏不敢前【彍音郭引满曰彍】盗贼不辄伏辜兔脱者衆害寡而利多此盗贼所以蕃也禁民不得挟弓弩则盗贼执短

  • ●牧令须知卷三·刚毅

    长白刚毅子良氏手辑海上葛土达子材编订 户房 ◆户房 钱谷以盘查交代为首务。应先取款目册及赋役全书看明。再将各项钱粮交代册。逐款核对。批领无讹。再查厯年奏销及盘查册。并收支库簿。及各项征收册。再查前任接收

  • 明代的殉葬制度·吴晗

    ——“美德组成的黄金世界”之一斑明天顺八年(1464)正月英宗大渐,遗诏罢宫妃殉葬。[144]这是明史上一件大事。在此以前,宫妃殉葬是明代的成例。毛奇龄《彤史拾遗记》说:“初太祖……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唯宫人十数人

  • 卷三十六·陆陇其

    <经部,四书类,四书讲义困勉录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讲义困勉録卷三十六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尽心上尽其心者章总防 湖南讲曰告子篇论性又论心其言甚详俱各开说此尽心章则合心与性而约言之当是告子篇总论 张彦陵曰此章

  • 卷十八·林之奇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全解卷十八宋 林之奇 撰盘庚上       商书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盘庚逸书之序葢有其书虽已亡而其所述亦可证见存之书者若其记载商人迁国之始末也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

  • 卷九·孔颖达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注疏卷九汉郑氏笺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国风魏序葛屦刺褊也魏地陿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德以将之笺俭啬而无德是其所以见侵削音义【屦俱具反褊必浅反陿音洽本或作狭依字应作陜隘于懈反巧

  • 普贤菩萨行愿赞·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一切三世人师子  我今礼彼尽无余  皆以清净身口意  身如刹土微尘数  一切如来我悉

  • 上二·元照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上二释结界篇结谓白二限约。即能被之法界。谓分隔彼此。即所加之处。疏云。加法约处除彼局。此故曰界也。律云。界者作羯磨。唱制限者是。又了论疏解本音四摩此云别住。谓此住作法与余住不相通。各

  • 珠花簃词话·佚名

    此词话前半由浙江图书馆所藏《宋人词话》辑出,後半由南京图书馆所藏《历代词人考略》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