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舒化传

舒化,字汝德,临川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的进士。授职为衡州推官。改任凤阳推官候补升户科给事中。

隆庆初年,三次调任至刑科给事中。皇帝任用宦官,旨令多从宫中发出。舒化称:“法律是天下的公理,大小罪犯应该全部交付给法司。不恰当的地方,则由我们疏论、弹劾。如果全然由敕令直接执行,则或喜或怒之事未必恰当,而法司与我们都形同虚设。”皇帝下诏肯定了他的说法。冬天到郊外祭天,他听到皇帝的咳嗽声,推断阴阳相遇次数又增加了,请皇帝效法上天培养藏匿的阳气,话语很真切、耿直。有诏书称灾祸又来临了,是因为部院不处理政事,让厂卫秘密监察的缘故。舒化与同僚上奏称:“厂卫在京城巡察,希望查办犯法作乱的人、禁锢盗贼。驾驭百官是天子的权力,而纠察非法的人和事,则是御史的职责,岂能由厂卫处置?现在指令他们刺探、查访,必将打开罗织罪名的大门,大展陷害的权术,祸害善良的人们,使人人屏声静气,不敢移步,从何治理。况且厂卫又不能自己察访,必然将此事委派给卫卒,陛下不相信大臣,反而相信此类人吗?”御史刘思贤等人也极力陈述它的危害。皇帝都不听从。不久,此事最终停止。校尉背着尸体由北安门出来,兵马指挥孙承芳看见了,怀疑有奸诈,将他囚禁在监狱进行审讯,供词牵连太监李阳春。李阳春惊惧,向皇帝诉说。称校尉背的不是死人,出城后才死,孙承芳妄自滋出事端,对校尉施加刑罚。皇帝相信了他,杖责孙承芳六十下,贬为平民。舒化请求将李阳春的奏章下达给法司核查,皇帝不接受。

隆庆四年(1570)的热季审讯,他请求释放被囚禁的大臣郑履淳、李芳,等到朝廷会审,又请求释放李巳,他们都得到宽恕。当时高拱执政,路楷、杨顺因为诬陷并杀害了沈炼而判死罪。高拱想改变路楷的处境,称杨顺是祸首,杨顺处死,路楷可以不处死。舒化将狱案文件向高拱展示说:“案狱中本来没有沈炼的姓名。他的姓名被加入,从路楷开始。路楷的确是祸首。”高拱又提议宽恕方士王金等人的罪过,舒化说:“这是先帝的遗诏的指示,假如想免罪,应该怎么解释?”与高拱相抵触,被贬出京城任陕西参政。他再次上疏请求退休回家。

万历初年,晋升为太仆少卿。又因病回乡。后由南京大理卿召至京都担任刑部左侍郎。平定了云南、缅甸的乱贼,皇帝驾临于午门楼察看俘虏。舒化宣读奏词,声音洪亮,抑扬顿挫,皇帝的目光盯着他。遇上刑部尚书空缺,皇帝亲拟诏令录用舒化。舒化上奏称:“陛下的仁慈出自天性。知府钱若赓、知州方复乾因为酷刑而死于戍边。请求申命大小臣僚,让他们各自遵守律法条例,不要滥施酷刑。《大明律》一书,高皇帝在两厢房中阅览,亲手更改、审定。现在还没有经过详细审议的案子就命令从重治罪,已经审定了的案子又下诏指令加罪而后斩杀,这就是说律法不值得为根据。去年冬天不时下雨下雪,灾异频繁出现,过错就在此处。”皇帝下优诏答复他。遇上续修《会典》,于是他编辑了嘉靖三十四年(1555)以后事例与刑法名称相关的案子三百八十二条,上奏皇帝。皇帝下诏将它告示朝廷内外。

万历十四年(1586)他响应诏令上奏陈述。请求皇帝讲求诏令的信用,使狱案诉讼清廉,迅速审讯定罪,严格检验,禁止冤屈和滥施刑罚,而以恪守天条、安抚百姓、回归本源的圣心。皇帝接纳并嘉奖了他。皇帝顾虑手下的大臣进行欺骗,间或有人揭发,就派遣官吏去加以逮捕,搜取证据,文书累叠积压。舒化称:“主上治政法则贵在抓住纲要,不应当侵扰有司;徒然使人将过失归咎于皇上,而下属反而借机掩饰过失。”潞王府的小校因事被兵马司吏目鞭笞,皇帝恼怒,将吏目逮捕,投入诏狱,拷打致死,又将七名捕卒治罪。舒化为此争辩。皇帝下诏将为首的一人治罪,其余的都被宽恕。

第二年,京官考核,南京科道抨击舒化。于是他多次上疏请求回乡,皇帝不同意。遇上考察囚犯的事,他又开始办公。宦官中的贵人传达皇帝的旨意要宽恕三十多名死囚,舒化争辩主张不宽恕。诏令最后依从了他的建议。不久他称病重,于是回到家乡。去世后,赠封为太子少保,谥号庄僖。

猜你喜欢
  卷二百二十五·表第十六·脱脱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脱脱
  卷九十六·志第六十三·柯劭忞
  進書表·司马光
  卷第二百九十一 後周紀二·司马光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零七·杨仲良
  卷三十三·连横
  卷之四百七十·佚名
  ●王弇州崇论卷之二·李衷纯
  二九三 陕甘总督勒尔谨等奏查缴应禁违碍书籍折·佚名
  卷四十二·鄂尔泰
  四十五、苏沪往来·包天笑
  皇甫仲和传·张廷玉
  英吉利广东入城始末·佚名
  汉纪二十六 孝哀皇帝中建平二年(丙辰、前5)·司马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丁亥·孙元衡

    咏柚花,用东坡喜王仲玉惠穉稚诗韵海东有嘉树,橚矗春庭阴。坐使江淮客,结想昆仑岑。素华乱香雪,绿珠纷宝林。颇闻骚雅贵,不受樵牧侵。新叶浮翠蔕,故枝攅棘针。焜煌修贡职,雕饰酬知音。况乃烟霜质,复此吴越禽。凯风温白玉,杲日

  • ◆子庭禅师祖柏(不系舟集)·顾嗣立

    祖柏号子庭,四明人。寓居嘉定,宋史魏王之后。幼从禅学,尝住慧聚寺。以画兰与普明齐名,所居曰「不系舟」。子庭能口辨,有诗名。浪迹云游,乞食村落,对人不作长语,间杂谐调。其嘲游虎丘云:「家家恕斋字,户户雪窗兰。春来行乐处,只说

  • 第十一回 吕国材暗陷忠良 高廷赞奉诏辞乡·萧晶玉

    且说素娘走进洞房,只见锦帐半掀,新夫人面南垂首而坐。只见他:粉翠珠冠头上戴,宫袍织锦染腥红。百褶湘裙垂绣带,羊脂玉带系腰中。面南不语低头坐,羞惭满面脸通红。只见他盘龙髻厚乌云重,双眉微皱似愁容。脸儿也白

  • 卷八十五·徐世昌

    明瑞明瑞,字筠亭,满洲旗人。官至云贵总督,封一等诚嘉毅勇公。谥果烈。有《北窗吟稿》。九日何处登高郭隗台,望中楼阁更崔嵬。晴郊霜隼迎风疾,渤海长鲸拨浪回。骚客兴随秋水远,故人书报菊花开。莫评燕赵千年

  • 卷九·朱昆田

    抵舍雨歇黃梅後,涼生五月天。歸人同夏至,明月到家圓。子職供多闕,鄰逋約又愆。一囊如紙薄,何事客經年。六月張燈口號二首聖皇三駕出臨戎,堠火遙傳絕漠空。昨日捷書頒節府,勸將歌舞答神功。○料絲五色夾花綾,一片光凝六月冰。

  • 列传第五十·刘昫

    ○尹思贞 李杰 解琬 毕构 苏珦 子晋 郑惟忠  王志愔卢从愿李朝隐 裴漼 从祖弟宽王丘 尹思贞,京兆长安人也。弱冠明经举,补隆州参军。时晋安县有豪族蒲氏,纵横不法,前后官吏莫能制。州司令思贞推按,发其奸赃万计,竟

  • 卷八十七 西秦録三·崔鸿

    乞伏益州 乞伏益州干归之弟也干归时为前将军秦州牧杨定之死也天水姜乳袭据上邽干归遣益州帅骑六千讨之左仆射边芮民部尚书王松寿言于干归曰益州以懿弟之亲屡有战功狃于累胜常有骄色若其遇冦必

  • 卷七十四·杨士奇

    永乐五年十二月庚辰朔 上视南郊牲 夜有星大如鸡子青白色有光出丈人星南行至近浊○辛巳净修三藏国师耳亦赤净戒三藏国师八儿思并鞑官指挥梁顺礼等凉州卫副都纲失昝十等各遣人贡马赐钞币有差○甲申朝鲜国王李芳远贡马

  • ◎段芝贵妙语天下·宣南吏隐

    奉张于改组靳阁之际,入都,并要求特赦段芝贵、曲同丰、陈文运、刘询四人,亦为与直派难堪。迫人走险之一事,按段芝贵字香岩,合肥人,在清季结拜天津盐商王锡瑛,以重金购杨翠喜,加赠奁资万两,献之庆亲王奕助长子载振。振眩于色,遽授

  • 谢杰传·张廷玉

    谢杰,字汉甫,长乐县人。万历初年进士,授职行人,册封琉球,谢杰推却他们的馈送。琉球的使者入宫中辞谢,仍用黄金馈送,终于在朝廷说了让他们返回。任两京太常少卿。南京每年祭祀懿文太子,以祠祭司官代替,谢杰说:“祝版上署上皇帝的

  •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吕思勉

    文化是逐渐扩大的。中国近塞诸民族,往往其初极为野蛮,经过若干年之后,忽崭然露头角。其政治兵力,和社会的开化,都有可观。这并非其部落中一二伟人所能为,而实在是其部落逐渐进化的结果。辽、夏、金的兴起,都是此例。现在的热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一·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一 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庚午朔,召宁国府知府涂节为通政使。 置宁化守御千户所。初,山西既平,唯靖乐县余孽四大王遁入芦芽山,数出寇掠,为居民患。六年,千户唐诚吉率兵于同瓦沟椽坊山捕其党哈剌张

  • 圣与仁的不同境界·孔子

    【原文】 子贡曰:“如果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①!夫②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①病诸:病,不足。诸,“‘之乎”的合音。②夫:发

  • 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孔子

    【原文】 季文子①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②,斯可矣。” 【注释】 ①季文子:鲁国大夫季孙行父,素以谨慎多虑著称。②再:两次。 【译文】 季文子遇事总要考虑三次以上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 【

  • 卷十四·王与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订义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十四    宋 王与之 内司服奄一人女御二人奚八人郑康成曰内司服主宫中裁缝宫之长○史氏曰春官有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今掌后之吉凶衣服者不得不以内司服别之

  • 卷三十九·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三十九礼三祭余正父谓士大夫不得祭始祖此天子诸侯之礼若士大夫当祭则自古无明文又云大夫自无太祖先生因举春秋如单氏尹氏王朝之大夫自上世至后世皆不变其初来姓

  • 太上洞玄灵宝净供妙经·佚名

    卷末太极左仙公劝人诵《大献经》。《大献经》乃六朝古灵宝经,本经盖出自其后。太极左仙公向三真人述地狱之苦、六道轮回及供献功德因缘,劝人“八日”奉礼天尊,以度亡魂。

  •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佚名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与《佛说缘起圣道经》同。谓逆顺观十二因缘。如行旧道。而达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