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俞通海传

俞通海,字碧泉,他的祖先是濠州人。父亲俞廷玉迁徙到巢,有儿子三人,俞通海、俞通源、俞渊。元末,盗贼起事于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人在巢湖结寨,拥有水师舟船千艘,多次使庐州左君弼深感窘迫,后派俞通海绕道前往联系归附太祖事宜。太祖当时驻军和阳,正准备渡江,但没有舟楫。俞通海到来,太祖大喜说:“天助我啊。”于是亲自前去抚慰其军,只有赵普胜叛去。元兵用楼船扼守马场河等口,濒临巢湖只有一港可通,但已干涸很久了。正遇上天下大雨,水深丈余,于是引舟出江,到达和阳。

俞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恩相济,士兵乐于效命。巢湖诸将都擅长水战,其中又以俞通海为最。从太祖军破海牙诸水寨,被授予万户。从太祖渡江,攻克采石,占领太平,并迅速攻克诸属县。海牙再次派战舰截击采石,陈兆先联合淮兵二十万屯居方山,互为掎角。俞通海和廖永安等人出兵迎击敌人,大败敌军,海牙逃跑。进而打败陈兆先,攻占集庆路。跟从汤和攻占镇江,晋升为秦淮翼元帅。偕同诸将攻取丹阳、金坛、常州,晋升为行枢密院判官。从大军克宁国,下水阳,派水师进攻太湖,在马迹山降服了张士诚的守将,在胥口停船上岸。吕珍的部队突然到来,诸将准备撤退。俞通海说:“不可,敌众我寡,撤退则真情暴露,不如和敌人交战。”于是身先士卒,敌箭如雨点般地射来,俞通海右眼中箭,不能继续战斗,命帐下军士穿上他的战甲督战。敌人误认为就是俞通海,不敢逼进,慢慢地撤退了。于是俞通海瞎了一只眼睛。不久,偕同廖永安等人攻克石牌并戍守在此,夺取马驮沙而归。赵普胜已经叛归了陈友谅,他攻陷池州,派大将镇守,自己则据守枞阳水寨。太祖正在征讨浙东,但以枞阳为忧患。俞通海前往进攻,大破敌军。赵普胜从陆路逃走,缴获了他全部的舟船,于是收复池州。晋升为佥枢密院事。陈友谅进犯龙湾,俞通海偕同诸将赶走了敌人,并在慈湖焚烧敌船,活捉七帅,追敌北至采石。俞通海功劳最大,晋升为枢密院同知。

从大军攻陈友谅,攻下铜陵,攻克九江,占领蕲州、黄州。跟从徐达攻打叛将祝宗、康泰,收复南昌。从援安丰,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回攻庐州。陈友谅派兵大举围攻南昌,跟从太祖迎战。在康郎山和敌人遭遇,因船小不能仰攻,几次力战都未成功。俞通海乘风纵火焚烧了敌船二十余艘,敌人小败。太祖的船搁浅,陈友谅的骁将张定边进犯太祖坐船,常遇春射中了张定边,俞通海飞舸前来增援,舟骤进,水位增高,太祖的船得以脱身,但俞通海的船被敌巨舰所压,士兵都用头抵着舰,头盔全部破裂了,但免于一死。第二天再战,偕同廖永忠等用七条船装置火药,焚烧敌舰数百艘。过了二天,又派六艘船深入。敌人连接大舰奋力抵抗。太祖登舵楼观望,很久还没看到什么,心想派入的六船已经失败。突然,六艘船绕敌舰出现了,像游龙一样飘然。军士欢呼,勇气百倍,越战越勇。陈友谅大败。部队驻于左蠡,俞通海建议“:湖比较浅,船难以回旋。还不如进入长江,扼住敌人的上流。敌船进入,就可顺利擒拿了。”于是移师湖口,水陆结栅。陈友谅不敢出战,困守湖中达一个月,弹尽粮绝,派兵突围,最后战败而死。在这次战役中,俞通海的功劳最大。班师回朝,赏赐良田金帛。

第二年从大军平武昌。任命为中书省平章政事。统兵进攻刘家港,进而逼近通州,打败张士诚的部队,活捉了战将朱琼、陈胜。晋升为江淮行中书省事,镇守庐州。跟从徐达平定安丰。又从克湖州,进攻太仓,秋毫无犯,老百姓十分高兴。围攻平江,激战灭渡桥,直捣桃花坞,身中流箭,伤势很重,回到金陵。太祖亲临其舍,问道:“平章知道我来问候你的病情吗?”俞通海不能回答。太祖挥泪而出。次日去世,年仅三十八岁。太祖哭得十分伤心,从官卫士都感动得落泪。追封为豫国公,侑享太庙,肖像归入功臣庙。洪武三年(1370),改封为虢国公,谥号忠烈。俞通海的父亲俞廷玉曾任枢密院事,在通海之前去世,追封为河间郡公。俞通海没有儿子,他的弟弟俞通源继承官位。

猜你喜欢
  國朝獻徵錄卷之十三·焦竑
  东都事略卷一百三·王称
  第七十四回 刘锜力捍顺昌城 岳飞奏捷朱仙镇·蔡东藩
  卷九·商辂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四十一·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六·佚名
  卷之八百三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四十四·佚名
  卷之一百六·佚名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十六·杜大珪
  一二八 每周评论上·周作人
  四八 祖父之丧·周作人
  靖海纪事下卷·施琅
  陆瞨传·李延寿
  杨乘传·宋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八章 云游遇师·屠隆

    【一枝花】〔生道装上〕笼裏家鸡初放。云中野鹤翱翔。且喜凡身尙无恙。木落归根一夜霜。寻师道路长。儿女牵衣泣泪频。丈夫此处度关津。仰天大笑章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木淸泰弃官爵富贵。撇妻子家筵。眼

  • 卷四·万树

    钦定四库全书词律卷四宜兴万树撰伊川令【四十四字】      范仲?妻西风昨夜穿帘幕闺院添萧索最是梧桐零落迤逦秋光过却人情音信难托教奴独自守空房泪珠与灯花共落後庭花【四十四字】   

  • 卷九十六·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九十六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二十三 王籍【字文海琅邪临沂人博涉有才气为任昉沈约所称赏天监中除安成王主簿历余姚钱塘令并以放免除湘东王参军随府会稽郡还为中散大夫】 櫂歌行 扬舲横大

  • 卷四百七十七·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七十七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一百十一 程銈【字瑞卿永康人】 次停云 飘飘凉风蒙蒙烟雨六合沉冥孔道云阻幽林适情高朋时抚静言兴思寤寐延伫 凉风飘飘烟雨蒙蒙六合沉冥孔道如江良朋

  • 补遗卷三·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补遗卷三地理登封龙山赋        【明】石 珤石子抱病登于封龙览燕赵之墟望沧溟之浦慨然太息顾谓二三子曰美乎佳哉此陶唐代之故都也巨岳雄峙长河骏奔崇冈复阜如抱如蹲万壑众流汇为九

  • 月屋漫稿原序·黄庚

    唐以诗为科目诗莫盛于唐而诗之弊至唐而极宋以文为科目文莫盛于宋而文之弊至宋而极甚矣诗与文之极其弊而难于其起弊也自有虞明良之赓歌已非太古忘言之天矣三代以还虽王者之迹熄而世独近古其播于声诗发为辞令形于规谏讽

  • 卷二十五诗二·何良俊

    唐时隐逸诗人,当推王无功、陆鲁望为第一。盖当武德之初,犹有陈隋之遗习,而无功能尽洗铅华,独存体质,且嗜酒诞放,脱落世事,故於情性最近。今观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殊有魏晋之风。陆鲁望则近于里巷风谣,故皆有讽有刺,而不求工于

  • 卷之一千六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南北和议笑史·吴虞公

    民国八年,闻南北和议北方派代表南来,南方人士冷淡置之,饷以闭门羹。一般滑稽者流又冷嘲热骂以调笑之。秋窗无俚,因汇录一二妙文如下,阅者可玩索得之已。

  • 吃饭睡觉不说话·孔子

    【原文】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 吃饭不交谈,睡觉不说话。 【读解】 吃饭不交谈符合卫生习惯,这是没有说的。可是吃国宴呢?如果大家都不说话,只是埋头苦干--吃!那像什么话呢?起码,祝酒辞还是要的吧。莫说国宴,就是你一家子在

  • 卷一百六十九·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六十九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五十七谨按古本作服问礼第三十六但后人礼字从刋削之例矣传曰有从至下附列也【服问】考异足利本经绖期之绖服其功衰作绖期之葛绖服其功衰注舅不

  • 卷二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二十四  宋 李樗黄櫄 撰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 卷四百二十五·佚名

    △第二分帝释品第二十五之一尔时於此三千大千堪忍世界。所有四大天王各与无量百千俱胝四大王众天诸天子众俱来集会。所有天帝各与无量百千俱胝三十三天诸天子众俱来集会。所有苏夜摩天王各与无量百千俱胝夜摩天诸天子

  •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全文·佚名

    後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佛至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文殊菩萨往到佛所在门住。所以者何。佛坐三昧未久。佛觉见文殊。便请入。作礼而住。佛言且坐。文殊问佛。坐三昧名曰何等。佛言宝积。文殊

  •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一·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一 摄事分中契经事处择摄第二之三复次嗢拖南曰 离欲未离欲问因缘染路 保命着处等皆广说应知若有苾刍。于其欲界或已离欲。或未离欲。于五妙欲意所识法。定地三世。由三种缠及彼根

  • 杂阿含经卷第五·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一○三)如是我闻。一时。有众多上座比丘住拘舍弥国瞿师罗园。时。有差摩比丘住拘舍弥国跋陀梨园。身得重病。时。有陀娑比丘为瞻病者。时。陀娑比丘诣诸上座比丘。礼诸上座比丘足。于一面住。诸

  • 序·寒松智操

    寒松操禅师语录序今天下衣伽黎而坐曲录者大江以南盈数百家求其不坠前人风烈为当世之所推许者盖未可以仆数今于寒松和尚屈一雄指焉忆昔入就老人住百丈自余与百兄数人扬历座下于时象蹴龙踏人人以古道自期曾几何时而诸

  • 上清骨髓灵文鬼律·佚名

    宋饶洞天定正,邓有功重编。述处罚鬼神之律条、升迁仙官之条例及有关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