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八节 加富尔之再相与北意大利之统一

自1820年烧炭党革命以来,迄于今日,实为1860年。时玛志尼五十五岁,加里波的五十三岁,加富尔五十岁。此四十年中,骚乱继以骚乱,蹉跌继以蹉跌,意大利志士之脑之血,亦既已绞尽矣。大业垂成,遂为奸雄拿破仑所卖,名相名将相继辞职,意大利之黑暗至是而极。虽然,积数十年来万千志士之脑之血,固断非无结果以终古。至是而意大利统一之业,既已如壁上画龙,鳞爪俱现,其点睛飞去,直需时耳。果也,不数月而加富尔复相。

虽然,自《肥拉甫郎卡条约》以后,大局之形势一变,既非复《巴黎条约》时代之旧。其在法国,务坚守《肥拉甫郎卡约》,使中意大利之附庸小侯王皆复其旧。其在奥国与法同意,而更促撒的尼亚以实行。其在英国,则渐解意大利之真相,谓必当从民所欲以施政治。其在意大利人民则切望统一,深恐复蹈1849年之覆辙,而惴惴皇皇,不可以终日。于是加富尔既再出山,有不可不含诟忍辱者一事。何以故?加富尔今日之政策,莫急于防奥法合纵故,防奥法合纵,则不得不践前诺割沙波、尼士两地于法,以买其欢心故。

时撒的尼亚志士,若达志格里阿,若菲里尼之徒,游说奔走于四方,以鼓舞其人民,或往波罗格拿,或往门的拿,或往达士卡尼亚、巴尔摩、罗马格拿诸地,怂恿其民,使图自立,各地云集响应,莫不执干戈以逐其傀儡之君主,而求合并于撒国,彼时为撒国者何以待之,亦一困难之问题也。其纳之乎,是间接以蔑弃肥拉甫郎卡之条约,授强敌以口实也;其拒之乎,彼等之来,本出于加富尔辈所奖厉,始乱之而终弃之,是使撒的尼亚之威信坠于地也。加富尔乃说拿破仑曰:“今事势已至此,且为奈何?我直割沙波、尼士与贵国,贵国其许我自由以处置彼等乎?”拿破仑犹豫而未应,加富尔曰:“事变终不可以无著,诸地憎奥既极。今非合于撤,则合于法耳。今革命党既得势力,虽其首领之意多向我撒,然民心犹未可定。盍征诸各地舆论,使人民各投一票,从法从撤,唯其所择,三占决二,以多票为衡,任之天运,不亦可乎?”拿破仑曰:“诺。”于是为全国普通投票,卒以大多数而前举之诸国悉合并于撒的尼亚。拿破仑愕然,而“意大利万岁万岁万岁”之声,遂震天地。

1861年4月2日,意大利开第一次国会,凡新合并诸国,皆各选出代议士,齐集于焦灵,加富尔之喜可知矣。时沙波、尼士虽割于法国,尚未实行,玛志尼自故乡志那亚,加里波的自故乡尼士,皆选出为议员。尼士之割,固加富尔所不欲,而加里波的所尤痛心者也。乃于4月16日,在国会场,拍案厉声痛骂加富尔之无状,詈之为犬,詈之为狐,詈之为卑劣之奴,詈之为意大利之敌,最后乃放言曰:“若加富尔者,以无情之手段,而卖国于外,以挑发我同胞相残相杀之祸,以若此之政府,而欲使余与彼握手共事,余有死不能。”而玛志尼等复相与应和之,其咆哮无礼实难名状。加富尔初闻恶言,亦愤懑几不自制。一刹那间,忽复其沉著之旧态,徐答言曰:“余知余与所最敬爱之加将军,其间若有一深渊,使我两人隔绝者存。余以割地之事劝诸我王,质之我国会,是我最伤心之义务,而亦为完我一生种种之义务,不得已而为之者也。当日余之所经验所悔恨(按:此指去年辞职之事也),亦不减于加将军。余冀以此自解于将军,若将军必不解而不我恕者,然吾敬爱将军之念,终不以此而稍渝也。”虽然,加里波的盛怒之下,终不可霁。其日国会议场,纷扰不知所极。议长乃命停议,自后各有志者频出调和,而两人之沟壑终不可破。国王忧之,卒乃于焦灵城外之离宫召二人密谈,为加里波的详述国运内外之实情,辨明前此政府所取之方针不得已之故。加富尔亦披肝沥胆,请将军解怒顾大局,于是,此第一大政治家与第一大将军,复握手于其所尊所爱国王陛下之前,齐呼“意大利万岁”,共戮力以图将来。

猜你喜欢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范晔
  卷一百八十一 至和二年(乙未,1055)·李焘
  ●卷一百八十·徐梦莘
  卷一·沈德符
  卷之一千四百九十七·佚名
  卷之一千七十一·佚名
  卷之九十五·佚名
  六九一 谕孙士毅免发伊犂着在全书处自备资斧効力赎罪·佚名
  卷六·傅恒
  第三十三章 赴俄途中·冯玉祥
  一九五 拾遗己·周作人
  王正言传·薛居正
  史弘肇传·欧阳修
  卷十八贼盗律·窦仪
  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陈廷敬

    目  录 十七调七十四体,起三十六字至四十字相见欢五体又名秋夜月、上西楼、西楼子、忆真妃、月上瓜州、乌夜啼 河满子五体又名何满子 风光好一体 误桃源一体 望梅花五体又名望梅花令

  • 第二场·老舍

    时间 前场半点钟后。地点 丁翼平的办公室,同第一幕第一场。人 物 丁翼平 李定国 黄庆元冯二爷 丁小苹张乐仁 吕 斌 刘常胜 马师傅 林 辉平淑文 检查组人员和工人们。〔幕启:丁翼平正与李定国、黄庆元谈话

  • 御选元诗卷十七·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十七五言古诗五虞集谖草生竹间谖草生竹间翠色相绸缪美人欣有托君子故忘忧昔闻有鸣凤饮水来丹丘不食众木实乐只淇园秋月出古城东月出古城东海气浮空蒙车骑各已息宫阙何穹窿牧马草上露吹笳沙际风

  • 卷二百十九 列传六·赵尔巽

      ◎诸王五   △太宗诸子   肃武亲王豪格子温良郡王猛峨、猛峨子延信 辅国公叶布舒 承泽裕亲王硕塞庄恪亲王允禄 镇国悫厚公高塞 辅国公品级常舒 辅国公韬塞 襄昭亲王博穆博果尔   世祖诸子   裕宪亲王福全

  • 卷三(起四月,尽五月)·韩愈

      夏四月乙巳,上御宣政殿册皇太子。册曰:「建储贰者,必归于冢嗣;固邦本者,允属于元良。咨尔元子广陵王某,幼挺岐嶷[68],长标洵淑,佩《诗》《礼》之明训[69],宣忠孝之弘规。居惟保和,动必循道;识达刑政,器合温文。爱敬奉于君亲,仁德闻

  • 卷之四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二十四·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故太尉威武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食邑六千一百戸食实封二千戸陇西郡开国公致仕赠开府仪同三司李公行状张抡曾祖徳明故任皇城使赠太师秦国公曾祖妣野氏赠楚国夫人祖中言故任皇城使赠太师魏国公祖妣折氏赠韩国

  • 卷第十一·太安万侣

    日本書紀卷第十一 大鷦鷯天皇 仁徳天皇大鷦鷯天皇。譽田天皇之第四子也。母曰仲姫命。五百城入彦皇子之孫也。天皇幼而聰明叡智。貌容美麗。及壯仁寛慈惠。★四十一年(庚午三一〇)春二月。譽田天皇崩。時太子菟道稚郎

  • 卷三十七·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三十七日本山井鼎物 观 撰毛诗注疏第六【六之一】存旧毛诗卷第六唐蟋蟀诂训传第十毛诗国风郑氏笺唐谱考异宋板疏须父之子【三叶左一行】须作顷蟋蟀考异古本注聿遂下歳时之侯下共有也

  • 卷二十一 士丧礼第十二之二·李如圭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释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释卷二十一  宋 李如圭 撰士丧礼重木刋凿之甸人置重于中庭参分庭一在南郑注木也县物焉曰重刋斵治凿之为县孔也士重木长三尺释曰重者相重累也竖者三尺横者宜半之

  • 我们应有的心胸态度·梁漱溟

    社会上一般人,有的以共产党为洪水猛兽,有的以军阀为贪鄙糊涂,其实这都是因为隔膜的缘故。人与人彼此之间,都相差不多,距离是很近的;如果有距离,只是到末流时才大,开头是很小的。社会间的人,需要彼此了解;否则彼此隔阂,将会增加社

  • 卷九十八·佚名

    △初分求般若品第二十七之十憍尸迦。菩萨摩诃萨所行般若波罗蜜多。不应於独觉法性求。不应於独觉向独觉果法性求。不应离独觉法性求。不应离独觉向独觉果法性求。所以者何。若独觉法性。若独觉向独觉果法性。若离独觉

  • 致驻日德使书·太虚

    大德国驻日公使台鉴:迳启者:衲于去年十一月间赴东京佛教大会,得与贵使握手言欢,并承招待殷勤,感谢奚似!承示他日衲赴美宣传佛教时,可绕道欧洲,先往贵国一游;并承慨允致函驻华公使,为之介绍,感何可言!想此项函件,刻下早经发出。如蒙

  • 佛说造像量度经解·佚名

    大清内阁掌译番蒙诸文西番学总管仪宾工布查布译并解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诸菩萨声闻弟子。一切人天龙神。无量眷属大众俱。正乃世尊。因为母说法。将升忉利天土时也。尔时贤者舍利弗。向佛敬

  • 卷第五十六·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五十六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一行纳息第二之一有九结。谓爱结乃至悭结。若于此事有爱结系亦有恚结系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次应广释。此中事者。事有五种

  • 八 参禅的入门方便·正果法师

    很多学佛的人,想通过参禅的方法冲破凡圣关,了脱生死累,转凡成圣,成为无挂无碍的见道人,证得自由自在的大解脱。但是对于参禅怎样用心、怎样体会、怎样实践、怎样参究、怎样受用,如此等等,想在佛经祖语里去找现成的答案是很难

  • 第六章 阿育王之归依·佚名

    正觉者般涅槃后二百十八年喜见灌顶。(一)喜见之灌顶时王威表现,彼涨[彼]功德之荣光上下一由旬,统治阎浮洲大王国。(二)彼时彼等诸天日日不绝以所有药草混和之十六瓮之水为彼由雪山顶上之阿耨达池运来。(三)彼时彼等诸天日日不绝

  • 手札节要·陈宏谋

    陈宏谋手札是陈宏谋与私交好友或同僚的私人书信集,它并没有官场文书的呆滞板重和程序化,也没有应制而作的虚伪作态,其言语浅近淳朴,感情真挚,用语简练精粹,往往是随人随地随事而发,娓娓谈来,亲切近人,说服力极强,真实